A. 現澆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的質量通病有哪些
1、裂縫
2、蜂窩
3、麻面
4、其他
B. 土方、基礎工程質量通病及防治有什麼要求呢
土方工程常見質量通病有:基坑塌方、基土擾動、邊坡超挖、場地積水、基坑(槽)泡水、填方邊坡塌方等。 在施工過程中應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避免質量事故的發生。
C. 主體結構施工的質量通病主要有哪些
混凝土裂縫已成為混凝土工程質量通病,如何防治混凝土裂縫是工程技術人回員迫切希望解答決的技術難題。然而防治混凝土裂縫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設計、材料、施工中每一個技術環節。
本技術主要是敘述防治裂縫的一些關鍵技術,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從而達到防治混凝土裂縫的目的。
本技術的主要內容包括:設計的構造措施、混凝土原材料(水泥、摻合料、細骨料、粗骨料)的選擇、混凝土配合比對抗裂性能影響因數、抗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以及抗裂混凝土配合比優化設計方法以及施工中的一些技術措施等。
D. 常見主體工程質量隱患有哪些
一般建築工程質量問題的分類:安全性能:地基沉降:主要表現為房子的四版周牆體出現45度裂縫,權陽台懸挑梁、懸挑板因鋼筋設計不合理或表面鋼筋下沉; 建築工程電氣系統不合格,電線接觸不良引起火災,接地不良好存在安全隱患;高層排水管未安裝防火圈,一旦樓下起火存在安全隱患。欄桿安裝不合格,欄桿玻璃、窗戶玻璃質量不合格使用功能:電器不能正常使用,如設計不合理,材料不合格,安裝不規范。給水管水壓不足,排水不暢通,給排水管滲水、漏水。屋面、窗戶、衛生間、廚房、外牆滲水、漏水。房間大面積空鼓開裂,門窗開啟不靈活。外觀質量:陰陽角不順直,牆面不平整,地面不平整、起沙,垂直度偏差,牆地面細微裂縫。開關插座排列不整齊,給排水管未橫平豎直。衛生清理不幹凈。
E. 樁基礎施工有哪些質量通病如何防治
1)由於「探頭石」引起的卡鑽,可以適當往下放鑽頭,而後強力快速上提鑽頭,使「探頭石」受力瞬間沖擊縮回,從而順利提起鑽頭。
(2)因鑽頭穿過岩層突變處導致的卡鑽,優先採用水下爆破的方法進行處理(砂土地層中不宜採取此方法處理)。
(3)由於機械故障或突然停電導致鑽頭在濃泥漿中滯留時間過長造成的鑽頭無法提升現象,應採取調節泥漿指標,增大泵量及向孔內投入砂石,嚴重糊鑽時,停鑽清除鑽渣。
3.1.5、護筒脫落:是由於護筒背後回填質量不好受地面水流的浸泡等因素引起的護筒失去穩定、脫落。出現護筒脫落應立即停止鑽孔,將鑽機移開,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由於地面流水引起的可先排除流水,在原地面上填一層黏土使地面乾燥、不滲漏,而後,重新安裝護筒(作好護筒背後填築)恢復鑽孔施工。
3.1.6、掉鑽:由於機械故障、鋼絲繩斷裂、孔壁坍塌或打空錘等因素造成鑽頭落入孔底的現象通常稱「掉鑽」。發生「掉鑽」後,用打撈叉、打撈釣等工具實施打撈。另施工過程中注意觀察鋼絲繩的工作狀態,落錘後若鋼絲強顫動厲害則可能是鋼絲繩收放量小了,在打空錘應合理放鬆繩索,防止空打造成繩索斷裂。如因孔壁出現局部坍塌將鑽頭埋沒且大部分鑽孔壁處於穩定時,應先加大孔內泥漿的濃度,採取「氣舉法」清除鑽頭上方的沉積土和淤泥,確認鑽頭已露出後再實施鑽頭的打撈工作。鑽孔壁隨時有繼續坍塌可能時,先在孔內安裝長鋼護筒、攪拌樁圍護、帷幕法等方法加固鑽孔壁,而後打撈鑽頭。
3.1.7、護筒下冒水、孔內漏漿:首先分析冒水、漏漿原因,由於護筒埋設太淺,周圍填土不密實,或護筒的接縫不嚴密,可加長護筒埋置深度,並在護筒周圍對稱地、均勻地回填最佳含水量的粘土(最好選用黃土)要分層回填夯實,以達到最佳密實度。如護筒嚴重下沉、位移,則應返工重埋護筒。鑽孔孔壁漏水,可倒入粘土或填入片石、碎卵石土,以增強護壁。對於本橋17號墩樁基施工的特如情況,擬採用人工挖孔、鋼筋砼護壁至地質較好地方,然後開鑽。
3.2 、水下混凝土灌注中出現問題的處理
3.2.1、沉碴厚度超標。其原因有第一次清孔泥漿比重過小;下籠時刮壞孔壁使泥土坍落孔底;二次清孔不徹底。控制措施:
(1)鑽孔樁施工過程中的泥漿控制指標:黏度測定,一般地層:17~20s;鬆散易坍地層:19~28s含砂率不大於4%;膠體率不小於95%;PH值應大於6.5,制備泥漿易選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潤土。
(2)下籠前檢查鋼筋保護層厚度(一般在鋼筋籠上焊接鋼耳朵)是否符合要求和採用檢控器進行成孔直徑、垂直度檢查,當不符合要求應在偏斜部位採用樁錘來回掃孔。下籠時不能碰撞孔壁。
(3)根據孔深計算吊筋長度,鋼筋籠下放到位後吊筋焊接在護筒上以防止鋼筋籠掉落。進行二次清孔,應逐漸降低泥漿黏度,在孔內排出或抽出的泥漿手摸無2~3mm顆粒,含砂率小於2%時,再調節到泥漿比重不大於1.1,黏度18~20s方可進行樁身砼灌注。如沉碴為粉砂難以清孔時,可安裝分砂器進行清孔(湘江特大橋3號墩各樁位於粉砂岩層,清孔時就採用分砂器濾渣效果很好),另孔清好後及時灌注以防塌孔。
3.2.2、鋼筋籠較大、重,吊放易變形,籠身除按設計設置加強筋而無十字支撐筋時,加工鋼筋籠可在加強箍圈內設置同型號鋼筋的十字支撐以增加鋼筋籠的強度。鋼筋籠保護層厚度合格,焊接時注意規范中「同一截面規定」的要求。
3.2.3、封底失敗:由於首批混凝土數量過小、導管漏氣、導管強度不符合要求、孔底的沉碴厚度大等原因導致首批混凝土灌注入孔後,未實現水下混凝土封底的現象稱為封底失敗。封底失敗後,應立即暫停灌注,及時對孔內已灌注的混凝土進行清理。
(1)首批灌注砼數量應大於導管初次埋置深度(≥1.0米)和填充導管底部的需要,鑽孔樁所需首批砼數量可按下式計算:
V≥(πd2)/4×h1+(πD2)/4×(H1+ H2)
式中:V--首批砼所需數量(m3)
H1—樁徑底至導管底端的間距,一般為為0.4(m)
H2--導管初次埋設深度(m),H2≥1.0m
h1—樁孔內砼面高度達到H2時,導管內砼柱平衡導管外水(或泥漿)壓力所需要的高度(m),即
h1=γWHW/γC
其中:HW--是樁孔內砼面以上水或泥漿的深度(m)
γW--樁孔內水或泥漿的容重(KN/m3)
γC--砼的容重(KN/m3)
D--樁孔直徑(m)
d--導管內徑(m)
由於孔徑的不均勻,該式計算出的首批混凝土數量後,需根據現場孔內情況適當增大混凝土量。
(2)地層穩定性較好的,應採取導管內安裝高壓風管進行二次清孔的方法將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干凈。地層穩定性差或高壓清孔的方法不能奏效則應及時拆除導管、拔除鋼筋籠,將鑽機安裝到位,重新置換泥漿後用沖擊鑽清除已灌注的混凝土,達到孔底設計標高後,請示監理單位檢查合格後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3)通過孔深計算導管長,確保導管口距孔底要保持在0.4m 左右的距離。當球塞被壓出導管並灌下一定數量的混凝土後,應將導管緩慢下降0.1~0.3mm ,使灌注初期導管被混凝土埋入的深度盡可能加大(即初次埋置深度不少於1.0米,灌注中導管埋置深度2~4m),以保正混凝土灌注質量。
3.2.4、卡管:因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中含有大塊骨料或受潮凝固的水泥塊、灌注混凝土沖擊力不足或是導管密封不好、導管內擠入高壓空氣等原因導致水下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無法繼續進行的現象統稱為「卡管」。
(1)由於混凝土自重不足造成的導管堵塞,可以少量(根據堵管前測量及計算的導管埋深結果在保證導管最小安全埋深確定)緩慢提升導管而後快速下落的方法或加大一次性灌注較大混凝土數量而後快速提升再迅速下放,以沖擊疏通導管或上、下抖動導管、附著式振搗器等方法進行處理。砼拌和物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在運輸和灌注過程中,無離析,泌水,其坍落度為18~22cm;當灌注至樁頂標高8~10m時,應及時調至16~20cm,以提高樁身上部砼強度。
F. 江蘇的「地基基礎與主體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專項驗收記錄表」怎麼填寫
呵呵,按部就班是就行了,也就是存在一些什麼樣的不足,你看看質量通病文件就很清楚了
G.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通病防治
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質量通病,這些質量通病如不能根除,將影響結構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質量通病,保證工程結構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員急需掌握的,下面就結合工作實際,對混凝土工程質量通病的產生和防治進行探討。
混凝土工程質量通病
一.蜂窩現象: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於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防治的措施。
(1)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准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2)小蜂窩:洗刷干凈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刷洗凈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二.麻面現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租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產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於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摸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扳隔離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三.孔洞現象: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產生的原因
(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件處,混凝上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混凝上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採用細石混凝土澆灌,在模扳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門,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
四.露筋現象: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產生的原因
(1)灌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開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築混凝土時,加強檢查,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九.強度不夠、均質性差現象:同批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低於設計要求強度等級。
產生的原因
(1)水泥過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級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雜物多,外加劑使用不當,摻量不準確;
(2)混凝土配合比不當,計量不準,施工中隨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順序顛倒,攪拌時間不夠,拌合不勻;
(4)冬期施工,拆模過早或早期受陳;
(5)混凝土試塊製作未振搗密實,養護管理不善,或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條件養護時,早期脫水或受外力砸壞。
防治措施
(1)水泥應有出廠合格證,新鮮無結塊,過期水泥經試驗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徑、級配、含泥量等應符合要求,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證計量准確,混凝土應按順序拌制,保證攪拌時間和拌勻;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製混凝土,強度達到30%以上,礦渣水泥配製的混凝土,強度達到40%以上,始可遭受凍結,按施工規范要求認真製作混凝上試塊,並加強對試塊的管理和養護。
(2)當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非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波法)來測定結構混凝土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研究處理方案,採取相應加固或補強措
H. 現澆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的質量通病有哪些
1、裂縫 2、蜂窩 3、麻面 。主要就是這幾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