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職業的外延包括哪三個方面
一、職業的特點如下:
1、職業的社會屬性:
職業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分工現象,它體現的是勞動力與勞動資料之間的結合關系,其實也體現出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勞動產品的交換體現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這種勞動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的關系無疑是社會性的,兩者之間的勞動交換反映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等價關系,這反映了職業活動職業勞動成果的社會屬性。
2、職業的規范性:
職業的規范性應該包含兩層含義:
①職業內部的規范操作要求性,
②職業道德的規范性。
不同的職業在其勞動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規范性,這是保證職業活動的專業性要求。當不同職業在對外展現其服務時,還存在一個倫理范疇的規范性,即職業道德。這兩種規范性構成了職業規范的內涵與外延。
3、職業的功利性:
職業的功利性也叫職業的經濟性,是指職業作為人們賴以謀生的勞動過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職業活動中既滿足職業者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只有把職業的個人功利性與社會功利性相結合起來,職業活動及其職業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義。
4、職業的技術性和時代性:
職業的技術性指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每一種職業往往都表現出一定相應的技術要求。職業的時代性指職業由於科學技術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習慣等因素的變化導致職業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性。
二、職業興趣:
1、職業興趣是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表現為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願望和興趣,擁有職業興趣將增加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根據頗具權威的霍蘭德職業興趣分類方法,將職業興趣分為六種類型:常規型、藝術型、實踐型、研究型、社會型、管理型。
2、職業興趣是以一定的素質為前提,在生涯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形成與個人的個性、自身能力、實踐活動、客觀環境和所處的歷史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職業規劃對興趣的探討不能孤立進行,應當結合個人的、家庭的、社會的因素來考慮。了解這些因素,有利於深入認識自己,進行職業規劃。
② 什麼是邏輯學上的「周延」和外延有什麼區別
先說外延:它是構成概念的一部分,概念就是事物的內涵和外延的統稱.比如我們說蘋版果,它的內涵就是:一種植物果權實,可以食用,味甜.而蘋果的外延就是指:形狀,顏色,好壞等.蘋果的外延包括:大蘋果,小蘋果,紅蘋果,好蘋果,壞蘋果等.
周延是指我們所說的概念有沒有窮盡的意思.例如:
蘋果是水果.
這句話中,我們就說"蘋果"是周延的,因為所有的蘋果都是水果.不管它大的小的,紅的綠的.
③ 邏輯學中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分別指什麼並請舉例說明之
概念是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例如,「直角三角形」這一概念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是「三角形,其中有一個內角是直角」,至於三邊的長短及其他兩個銳角的大小都是特殊的、次要的、非本質的屬性.概念是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 概念這一思維形式是和詞語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個概念都是用詞語表現的.概念的詞語表現叫做名稱.例如,關於一般三角形的概念,是用「三角形」一詞來表現的.有些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現.例如,「等邊三角形」、「等角三角形」、「正三角形」、「正三邊形」都表示同一個概念. 每一個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內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適合這個概念的一切對象的范圍,而概念的內涵就是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例如「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它的外延包含著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邊形,而它的內涵包含著一切平行四邊形所共有的「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這兩個本質屬性. 一個概念的內涵愈廣,則其外延愈狹;反之,內涵愈狹,則其外延愈廣.例如,「平行四邊形」的內涵是「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而「菱形」的內涵除了這兩條本質屬性外,還包含著「四邊相等」這一本質屬性.「菱形」的內涵比「平行四邊形」的內涵廣,而「菱形」的外延要比「平行四邊形」的外延狹.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的這種依存性只適用於具有從屬關系的那些概念,即只適用於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中的那些概念(如菱形的外延包含在平行四邊形的外延之中). 「白馬非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春秋戰國時代公孫龍「白馬非馬」的命題二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詭辯的著名例子廣泛為人們所引述。普遍常識告訴我們白馬明明是馬,說它不是馬肯定錯誤,沒有什麼可爭辯的。誠然,公孫龍在論證「白馬非馬」命題時,犯上了把「馬」與「白」,「白馬」與「馬」截然分離,絕對對立的錯誤。例如,他回答「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時說:「離白之謂也;不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顯然,他已經走極端,不承認白馬是馬,而陷入詭辯。可是,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論域來說,「白馬非馬」的命題是十分合邏輯的。 因此,當孔夫子的六世孫,大名鼎鼎的孔穿為了這事找上門去與公孫龍辯論上述命題時,結果被公孫龍駁得無話可說,吃了敗仗。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楚王曾經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從請求去尋找。楚王說:「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 仲尼聽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 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和「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不對的。 上述故事說明,公孫龍「白馬非馬」的命題,是指嚴格邏輯意義上「白馬」的概念不是「馬」的概念,即白馬不等於馬。 從內涵來說,公孫龍認為,「馬」只揭示了馬形,「白馬」不僅有「馬之形」的內涵,而且還有「白之色」的內涵。所有的馬固然都有顏色,但「馬」的顏色是不確定的,而「白馬」、「黃馬」、「黑馬」等的顏色則是確定的。因此,公孫龍揭示了「馬」與「白馬」的不同內涵,前者「不取其色」,後者「取其色」。 從外延方面看,公孫龍指出,你要一匹「馬」,給你牽一匹黃馬或黑馬都可以算數;但若你要的是一匹「白馬」,那就不能用黃馬、黑馬來頂數。「馬」是包括了黃馬、黑馬的,而「白馬」卻不包括黃馬、黑馬。「白馬非馬」的命題區分了「馬」與「白馬」的外延是不等的。 從以上例子中知道,概念的內涵是反映事物的內容或質的規定性,而外延則是指事物的適用范圍或量的規定性。 例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是能思維、有語言、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外延是古今中外各色各樣的人。 「語言」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指由詞彙和語法構成的系統,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外延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語言。 「商品」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指市場上供買賣的產品,而它的外延則包括一切日常用品、用具、服裝、奢侈品等等。一些貧窮者,為環境所迫而出賣妻兒、血液或身體的重要器官等,他們的妻兒、血液、器官等也就變成商品。同樣的,如果有人無恥地出賣朋友或良心,他的朋友或良心也就被淪為商品。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除了表現為質與量的關系之外,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反變關系。所謂反變關系就是說概念的內涵增多,外延就縮小;反之,內涵減少,外延就擴大。 例如把貓的內涵增加,使它具有花斑色彩,成為花貓,那麼「花貓」的外延肯定比「貓」的外延縮小,因為它排除了白貓、黑貓及其他非貓。如果把花貓的內涵再增加,使它具有會捉老鼠的本領,它就變成「會捉老鼠的花貓」;這么一來,它的外延就再度縮小,因為它排除了所有不會捉老鼠的花貓。 相反的,如果去掉花貓會捉老鼠的本領或內涵,花貓的外延自然擴大;如果再去掉花貓的花斑色彩這一內涵,它的外延就擴大到泛指一切貓了。 如果一個概念的外延包括了另一個概念的外延,那麼,外延大的就叫屬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就叫種概念或下位概念。例如「馬」的外延包括了「白馬」的外延,所以「馬」是屬概念,「白馬」是種概念。 再以水果、蘋果和紅蘋果為例。以水果和蘋果的關系來說,水果包括蘋果在內,所以「水果」是屬概念,「蘋果」是種概念;但若以蘋果和紅蘋果的關系來說,則「蘋果」變成屬概念,而「紅蘋果」則為種概念。換句話說,屬概念和種概念是指相對意義而言,不是一成不變的。
④ 邏輯學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怎麼區分
內涵是概念所反映對象的屬性,即意義,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屬性是「用來版交換的權勞動產品」,那麼,「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的內涵。外延是概念所反映對象的范圍,如「三角形」這個概念反映對象的范圍包括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這些都是「三角形」的外延。
簡單說,內涵就是揭示概念反映的對象是什麼,外延就是揭示概念反映的對象有多少。
⑤ 走讀式談話的內涵外延包括什麼
內涵外延各地有不同的規定,「走讀式」談話,是指執紀審查工作人員在回採取留置以外答的,在函詢約談、執紀審查、審理談話等執紀審查過程中,與談話對象進行不留置過夜的各類監督,執紀問責談話方式。內涵指規定動作,規定流程,外延泛指應用范圍,也包括必須嚴格按時間節點填報《談話室使用審批表》《談話室使用情況登記表》《陪送交接單》《代保管物品登記表》《被調查人權利義務告知書》《證人權利義務告知書》等,做到程序到位,全程留痕。希望可以幫到你!
⑥ 內涵和外延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
例如:「國家」這一概念的內涵包括:它是階級社會中所特有的政治實體,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統治、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
外延(對照)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的數量或者范圍。
例如:「國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國家。其中概括了對象的時空范圍(數量)。
傳統邏輯認為,詞項的內涵是它的含義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如"商品"的內涵就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詞項的外延是詞項所指的事物所組成的那個類,如"人"的外延就是古往今來一切人所組成的那個類。
近代作為邏輯教本之一的<波爾-羅亞爾邏輯>,第一次提出了內涵和外延的區別。後來的邏輯學家對這種區別的合理性雖然意見不一,但"內涵"和"外延"這兩個術語卻沿用至今。
⑦ 什麼是邏輯學裡面的內涵和外延
一、邏輯學裡面的內涵和外延
1、傳統邏輯認為,詞項的內涵是它的含義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如"商品"的內涵就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2、詞項的外延是詞項所指的事物所組成的那個類,如"人"的外延就是古往今來一切人所組成的那個類。
二、內涵和外延的關系
1、內涵是反映事物的內容或質的規定性,而外延則是指事物的適用范圍或量的規定性。
每一個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內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適合這個概念的一切對象的范圍,而概念的內涵就是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例如「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它的外延包含著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邊形,而它的內涵包含著一切平行四邊形所共有的「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這兩個本質屬性。
2、內涵和外延除了表現為質與量的關系之外,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反變關系。所謂反變關系就是說概念的內涵增多,外延就縮小;反之,內涵減少,外延就擴大。
設P是屬,S是種。這樣," P"的外延就比"S"的外延廣,而"S"的外延就比" P"的外延窄;"P"的內涵比"S"的內涵淺,而"S"的內涵則比"P"的內涵深。這就是傳統邏輯所謂詞項的內涵和外延間的反變關系。但這不是一條嚴格的數學規律。如"人"的外延就比"動物"的外延窄,因為凡人是動物,而有動物不是人;而"人"的內涵卻比"動物"的內涵深,這就是說,人的特有屬性包括動物,而動物的特有屬性並不包括人。
⑧ 安全要素的外延指的是什麼
安全要素的外延指的是安全要素所包含的范圍,安全要素通常包括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⑨ 內涵和外延分別是什麼意思
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
例如:「國家」這專一概念的內涵包括:它屬是階級社會中所特有的政治實體,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統治、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
外延(對照)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的數量或者范圍。
例如:「國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國家。其中概括了對象的時空范圍(數量)。
傳統邏輯認為,詞項的內涵是它的含義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如"商品"的內涵就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詞項的外延是詞項所指的事物所組成的那個類,如"人"的外延就是古往今來一切人所組成的那個類。
近代作為邏輯教本之一的<波爾-羅亞爾邏輯>,第一次提出了內涵和外延的區別。後來的邏輯學家對這種區別的合理性雖然意見不一,但"內涵"和"外延"這兩個術語卻沿用至今。
⑩ 什麼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這是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徵。
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特性和本質屬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對象的具體范圍。
內涵:
《列子·天瑞》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個姓國的人 非常富有,宋國有個姓向的人非常貧窮。姓向的人便不辭勞苦來 到齊國,向姓國的請教致富的方法。姓國的告訴他: 「我之所以 富有,是善於偷盜。我開始偷盜的時候,一年便可自給,兩年便 很富足,三年便家財大盛。後來,我就用余財來救濟鄉里百姓。 」 姓向的聽了十分高興.他大腿一拍說: 「原來就是這樣簡單,我 怎麼沒有想到呢?」姓向的辭謝國氏,急急忙忙趕回宋國。姓向 的回到宋國,就開始偷盜。他白天睡覺,一到晚上,便翻牆撬門, 凡是眼看見的、手摸著的東西,都偷回家中。漸漸地,他家的東 西多了起來,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沒過多久,他卻因盜竊被抓, 官府把他偷來的東西連同他以前的財產全部沒收, 向氏變成了一 貧如洗。姓向的以為姓國的欺騙自己,就一路要飯來到齊國,找 到國氏,指責國氏欺騙了他。國氏問他: 「你是怎樣偷盜的?」 向氏訴說了偷盜的經過。國氏聽了,連連搖頭說: 「你誤解了我 所說的偷盜的含義呀! 我說的偷盜並不表示讓你去偷別人家的東 西呀! 」向氏一聽、瞪大了眼睛,說: 「不是偷別人的東西,那又 是偷什麼呀?」國氏嘆了一口氣說: 「你這個人真笨!我告訴你 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時令,大地有各種各樣的財源。我 偷的是天時地利呀!我用雨來澆灌我的禾苗,滋潤我的莊稼,用 大地的物產來建築土牆和房舍。在陸地上我偷禽鳥野獸,在水中 我偷魚蝦龜鱉,我的一切都是偷來的。你想想,莊稼、土木、飛 鳥、走獸、魚蝦等等,都是屬於天地的,偷天地的東西就不會有 災禍。而金玉珍寶、谷帛財貨,都是別人的東西,你偷了別人的 東西而被懲罰,又該怨誰呢?」向氏聽了,如夢方醒,他拍著自 己的腦袋,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好好想想國氏所說的「偷盜」 。
外延:
在《三國演義》第四回中,曹操刺殺奸臣董卓不成,逃出京 城,與陳宮一起飛馬逃往故鄉。行至成皋地方,天色已晚,曹操 遂投宿於呂伯奢家中。呂伯奢是曹操父親的結義弟兄。他熱情招 待曹操兩人。安排兩人住下之後,呂伯奢盼咐家人弄菜,自己拿 著酒壺,騎上毛驢出去打酒。 曹操坐在房中,忽然聽到房後有磨刀之聲。曹操說: 「呂伯 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 」兩人潛步人草堂後.聽到 有人說: 「縛而殺之,何如?」曹操心想:壞了!他們一家想把 我們兩人綁起來殺掉。於是曹操就對陳官說: 「今若不先下手, 必遭擒獲。 」遂拔劍直入,不分男女,見人就殺,一連殺死八口。 殺至廚下,卻發現那兒綁著一頭豬。這才發覺殺錯了。原來呂家 「縛而殺之」的是這頭豬,而不是曹操和陳宮兩人。陳官埋怨曹 操多疑,誤殺好人。 「縛而殺之」的「之」 ,本來是指一頭豬,而曹操卻誤以為 是自己,搞錯了對象。可見,概念的外延弄不清,危害有多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