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質舞蹈 > 日本的經濟體質

日本的經濟體質

發布時間:2021-02-28 05:19:15

❶ 日本的經濟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它的糟糕之處在哪裡 我們怎麼去理解日本的「低迷的十年」

日本的經濟不是糟糕,而是由自己的特點,就像是每個國家 的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一樣。

❷ 日本經濟的特點

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日本的企業制度,也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一些特徵,如現代日本的企業大都是股份制企業,在日本也存在龐大的證券市場,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都遵循市場競爭規律。但這些並不是日本企業制度的全部,有些東西在現代日本企業制度中,則是某種形式的存在。如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日本企業只是一種形式的存在。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獨特性,是存在於日本企業中的另一種關系,即自上而下的具有濃厚宗法色彩的依附關系。

這種宗法依附關系,分這樣幾個層次存在。第一個層次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即政府對企業指導、保護的「護送船隊」關系。政府對企業除了通過產業政策誘導和管制外,還通過「神仙下凡」派往企業的官員,對企業進行滲透。第二個層次的關系是行業關系。行業關系通過行業協會和財界組織來實現。行業協會沒有政府背景,主要協調行業內事宜,制定行業標准。第三個層次的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主要表現為三種關系。(1)隸屬於企業集團(財團)的序列關系。日本不同的財團在歷史上屬於同一財閥延續下來的。每個財團以銀行和商社為中心形成鬆散的聯系。同一集團之間在商業上相互照顧。如企業之間的商品采購要優先從本財團內的企業采購。如在日本研修中參加富士通舉行的多次酒會上,所用啤酒是和富士通屬於同一財團的企業的啤酒。(2)主銀行關系。日本企業的金融業務都由一家銀行承擔,銀行向企業派遣幹部,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銀行出手救濟。(3)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專屬配套關系」。中小企業依附某一大企業專門為其提供產品配套,大企業保證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向中小企業派遣幹部、提供技術並壓其降低成本。政府的指導、行業協會和財團、主銀行隸屬、專屬配套等構成了企業的存在外部關系。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的工會、僱傭終身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來維系。
市場競爭的關系是一種橫向的關系,而自上而下的從政府到財團、從銀行到中小企業的關系網是縱向關系。將企業劃分在不同的條塊之中自上而下的序列關系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某個企業一旦脫離或背叛隸屬的某個財團或他的主銀行,可能會為企業的生存帶來意向不到的危機和災難。任何一個日本企業都面臨著兩種關系的約束,即競爭關系和依附的關系的約束。這種自上而下的依附關系並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而是對既定歷史關系的承襲。是古代自上而下的封建宗法關系在現代社會的再現。如日本的財團就是日本歷史上財閥關系的沿襲。同樣政府對企業的保護,銀行對企業的控制,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封建皇權對超經濟控制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種自上而下企業關系稱其為古代宗法依附關系的遺留。這種關系的存在同日本的近代歷史有關。日本從古代的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走的是一條改良道路。現代的資本主義關系是在保留古代封建關系的框架下漸進形成的。現代的日本企業存在於市場關系與遺留的宗法關系混合生成的制度中,也就不足為奇。

以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在本質上也是使員工不得不依附企業的一種宗法關系。因為在日本所有企業都是隸屬某個財團或某個銀行,所有的企業都實行終身僱傭,而且是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形式上分離,實際上的不分離,所以在日本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市場。從表面上看,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的存在是對市場競爭關系的抑制。特別是按照西方的古典經濟學觀點,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是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但是在現實日本市場經濟中,正是這種依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卻成了日本企業精神的形成根源。這種從古代社會遺留下的依附關系,在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變成了員工對企業、小企業對大企業,大企業對銀行、企業對政府的服從和忠誠關系。員工對企業的服從和忠誠在日本企業的內部又變成了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團隊精神。企業對政府的服從,使政府的調控信息以最少摩擦得以實現。小企業對大企業的服從,企業對財團的服從,使以高度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體系以最少摩擦而形成。如果說歐美的大企業是在長期的競爭中形成的,那麼日本的大企業集團則是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法關系框架中形成的。與歐美的大企業相比,日本企業集團形成時期短,摩擦成本小。這可以說是在短期內日本跨國公司迅速成長的秘密所在。

總之,在市場關系與古代遺留下宗法關系混合中形成的日本企業制度,在80年代以前,表現出了很強生命力和競爭力。這種獨特的企業制度,也成了其他國家很難模仿的構成日本經濟特點的一種制度。

二戰後至80年代末發生泡沫經濟前,日本產業政策的實施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為了恢復市場,克服通貨膨脹,確立了以經濟自力為基礎的產業政策;在產業選擇上,主要推進了以纖維紡織品為主的輕工業的發展。第二個時期,是以產業合理化為中心,培育新型產業,充實社會資本。在這一時期重點發展了資本密集型的鋼鐵、化學等行業。第三個時期,適應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為了實現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邁向經濟大國的目標,採取強化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這一時期也是日本的汽車、電器機械迅速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時期。第四個時期是產業政策多樣化的時期,主要是謀求振興電子產業和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時期。

日本產業政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追求規模經濟、鼓勵企業間的合並與聯合,追求卡特爾效應;二是適應日本經濟外向型特點,鼓勵出口始終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三是堅持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置於產業政策的核心,使產業推進和升級始終在技術進步的中進行。日本產業政策這三大特點與日本戰後趕超性總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通過大規模生產提高引進技術的重復使用效率,然後在開拓的國際市場中進行銷售,在短期內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際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戰後推行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實踐證明,日本的趕超產業政策是成功的。正是這種趕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內,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工業製造大國。

通過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實現經濟起飛的另一個經驗。日本的技術進步經驗從總體講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或二次創新的經驗。日本戰後技術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導技術的前提下,將尖端技術與具體工業流程、產品開發相結合進行追加創新的技術革新。所以在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外匯金融政策激勵下對西方尖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的系統,另一部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工程和產品開發項結合,進行的技術再創新的。由於屬於工程學和實用技術的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相聯系的創新,所以日本的技術創新是以民間部門為主體的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供給也是以民間部門為主。日本擁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各種各樣民間技術人員,日本也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製造業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日本技術創新體系的特點所在。同歐美的技術創新體系相比,在研究開發領域,日本工程學占優勢,歐美則在理學占優勢。

由於結構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道路艱難而曲折,日本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的時間表,即使日本的專家與學者也很難確定。但經過十多年漸進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對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反思,日本經濟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日本專家和學者講述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也是日本經濟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日本的政府和學者已認識到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放鬆行政管制,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需要的更加靈活的市場經濟,是目前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體制方面推進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選擇性的金融體系。 在金融機構的合並中,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的自由化。在企業關繫上,開始進行打破束縛企業之間競爭的序列關系的改革,在企業內部,對終身僱傭制進行改革,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鼓勵人員開始流動、競爭,促使勞動力市場發展。在對外開放上,鼓勵外資進入日本,收購日本的企業和不良資產。這些改革都是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場機制更加具有競爭性和開放性。

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競爭中,日本企業未能抓住有利機會,獲得其應有的市場份額。面向全球,實現日本企業的再造,成為日本企業努力的目標。如富士通株式會社全力推行的面向全球性的經營戰略,代表了目前日本跨國企業改革的方向。富士通作為一個從事電子通訊的跨國企業,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兩大經營戰略。,將富士通的全部資源集中於互聯網世界,使富士通的品牌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富士通的這兩大戰略與建立網際網路時代無國籍企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是以全球化經營為戰略目標的無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越是全球化的企業,越具有生命力和競爭了。

❸ 德國,日本,美國社會經濟制度有什麼區別

國際上對現代市場經濟有不同的分類。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1年《轉換到市場經濟》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場經濟的三種體制模式:美國、英國的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體制,又稱自由市場經濟;日本、法國的行政管理導向市場經濟體制;德國和北歐一些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一、美國、日本、德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共同特徵
一談到西方市場經濟,人們自然首先考慮到的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因為他們既重要、發達,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談到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市場經濟,人們又往往比較重視研究它們之間的不同點。誠然,這些特殊性確實是顯著而重要的,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但是,從借鑒的角度出發,更重要的是探討它們的共性。
(一)社會經濟制度方面
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美國、日本、德國市場的經濟體制都是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而在私有制經濟中,都是以私人壟斷企業為主導。
在美國、日本、德國經濟中,國有部分約佔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會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餘80%-90%以上均屬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經濟中,中小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佔80%-90%甚至更多,但它們畢竟是從屬的。例如在日本製造業中的中小企業,60%以上同大企業有承包關系。在美國20萬家工業公司中,最大的50家佔了全部工業資產總額的49%。[1]在日本,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企業(不包括金融、保險業)有175萬家,其中資本額在10億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僅占公司總數的0.13%,但它們佔了全部法人企業資本總額的41.4%。[2]在德國將近4.4萬個工業企業中,千人以上的大企業只有1000個,占企業總數的2%,但它們卻佔了銷售總額的44%。[3]這里我們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影響和作用實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概括說,大多數國家都是依靠幾十個工業集中區和幾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產品,提高生產率和國民生活水平的。
(二)社會經濟機制方面
在社會經濟機制方面,都以市場競爭為基本調節手段。在對待競爭的問題上,美國、日本、德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三種體制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下述兩方面:一是都強調競爭的重要性,同時又都看到個人和企業(特別是私人壟斷企業)有一種排斥競爭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於其自發存在的競爭秩序,而是重視建立人為的有序的競爭。二是為了建立這種有序的競爭,不僅要直接制訂若干必要的調整競爭秩序的法規,例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壟斷法、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等,而且還要間接地為建立有序競爭創造重要的條件,例如幣值穩定、市場開放、契約自由等。
西方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都特別重視競爭,致力於保護競爭,把它看成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德國的路德希·艾哈德說:「競爭不可分地是市場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甚至是它最內在的要素,排斥、損害或阻礙競爭都必然導致根本毀壞這種制度」。在他們看來,競爭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這些作用可以歸結為取得成就、實現民主和達到協調。他們認為,「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有兩大任務,即保證最大成就和分散經濟權力」。[4]「一種競爭的經濟制度是所有經濟制度中最經濟的,同時又是最民主的制度。」[5]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經濟過程是由個人和企業在市場上按供需狀況自由地進行決策。這些分散決策的協調也要通過競爭。這種通過競爭協調經濟發展的思想,出自於斯密的理論。在斯密看來,人的利己主義本身就是一種調節力量,但這種調節力量只有在競爭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有益於公眾的作用。
他們同時也認識到,經濟本身對競爭往往是不感興趣的,而且總是力求通過壟斷和價格與市場的協定等來削弱和排除競爭。經驗表明,國民經濟中的競爭原則不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貫徹,它必須通過一種國家規定的「人為秩序」加以保護。這就是西方一系列反壟斷法和相應的國家機構出現的原因。然而,為了形成有效的競爭秩序,人們還必須作出種種努力間接地為此建立必要的框架條件。例如,正確運用貨幣政策。在競爭秩序里,貨幣政策起著首要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保證一定的幣值穩定,一切實現秩序的努力都將白費,因為,通貨膨脹將會嚴重干擾價格的調控機制和信號功能。又如,必須開放市場。封閉供求意味著企業削弱或者完全取消市場上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封閉市場,就是犯法,應對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再如,契約自由是開展競爭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只有當家庭和企業可以自行決定何時何地買賣何物的情況下,競爭才能正常運行起來。
(三)國家的社會經濟職能
國家的社會經濟職能相當接近。資產階級國家同時履行階級職能和社會經濟職能,這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二戰後的新現象在於,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社會經濟職能都大大增強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考慮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時的基本目標,和在制訂社會經濟政策時所提出的目標都大大提高了。
戰後,美國、日本、德國政府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國家的任務主要是為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創造框架條件,而不是自己直接從事經濟生產活動;其次,針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自發的市場競爭所必然帶來的三大弊病(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經濟結構的不協調以及社會的極大不公),以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種種矛盾沖突,力爭加以緩和。據此,它們提出了三個層次的社會經濟政策目標,第一層次是社會政策目標,即所謂個人自由和社會和諧,這一目標可以稱之為最高目標。第二層次是經濟政策的一級目標,包括經濟自由、社會保障和社會公正;第三層次是經濟政策的二級目標,這里指通貨幣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適度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
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達到上述社會經濟政策目標,戰後美國、日本、德國都發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工具,包括競爭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等。所謂國家的社會經濟職能大大增強,主要就是通過這些具體的政策得到體現的。可以說,它特別集中地反映在一項指標上,即國家財政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戰後比戰前都數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國的這一指示為8.5%,日本為11.6%,1952年聯邦德國為15%;1988年,美國上升到36.3%,日本為32.9%,德國則為46.6%。[6]當然,在運用這些政策工具時,各國在「配方」和「劑量」方面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四)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趨勢和前途方面,總的說來是在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擾。
由於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各有長處和短處。人們普遍認為,美國、英國更多的強調「自由」,而相對較少社會福利;德國、法國和北歐一些國家比較重視社會福利,但相對缺乏「自由」;日本則兩者都不足。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它們各自都將彌補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異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
我認為,對於美國、日本、德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共同發展前途,可以作另一種描述。是否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階段(或者說自由競爭階段);以私有大企業為主的階段(或者說私人壟斷階段);大企業+大政府的階段,即由大企業和大政府一起主導社會經濟生活。這里的「大政府」,不僅是指政府機構和人員的規模數量比過去擴大,更重要的是指政府權力和職能的強化和擴大。然而,在第三個發展階段中的「大政府」,往往是官僚主義的、效率欠缺的;「大企業」則是過分追求利潤,既忽視社會責任感,又缺乏民主精神。現在正在進入第四個發展階段。它將依然是「大企業」+「大政府」,然而這里的「大企業」和「大政府」都將逐步比過去有所改善。西方市場經濟雖然有種種弊病,但從大方向看,它們在繼續進步。

有更多的資料可以看
【 文獻號 】1-135
【原文出處】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
【原刊地名】廣州
【原刊期號】200002
【原刊頁號】30~35
【分 類 號】F13
【分 類 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復印期號】200009
【 標 題 】美國、日本、德國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的啟示
【 作 者 】魏長學
【作者簡介】魏長學,中共陝西省委政經室副教授。中共陝西省委,陝西 西安710061
【內容提要】美、日、德的市場經濟體制代表了三種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深入研究它們的共同特徵,學習借鑒其適用於我國國情的部分,將有利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
【關 鍵 詞】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西方市場經濟/中國市場經濟

❹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經濟體質是自然經濟,自然經濟是傳統社會封建經濟形態下主要的經濟形式,它與商品經濟既相互結合又相互排斥。

自然經濟是存在於市場范圍較小時期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種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日本的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經濟制度:

德川幕府的統治依然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大名掌握著領內(藩國)土地所有權,把土地分配給領民(藩民),收取實物地租,時稱「石高制」。

德川幕府建構的封建經濟制度,一開始就蘊含著一種自相抵觸的矛盾,一方面要推行以農為本、限制商品生產的政策;一方面人為製造了一個對商品充滿欲求的階級和市場環境。這就意味著,日本封建晚期實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已經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留下了土壤和空間。

❺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二戰後,日本對整個社會進行了重大改革和調整。政治上,解散了日本 軍隊,建立民主政治,實行法制;經濟上,解散財閥,有效地控制壟斷,分散股份,分割大企業;實行土地改革,基本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經濟生活中,政府進了行有效的干預。可以說,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 「奇跡」,有其客觀因素,但政府的經濟行為在主觀因素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經濟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定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政府的經濟計劃主要是預測未來、通報情況、協調關系,引導企業更好發展,而不是具體操作和發號施令。日本產業政策的形成、發展和成功的關鍵是日本存在一個 「官民協調體制」,或稱之為 「政府與產業協調」的經濟體制。戰後日本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制定了相應的產業政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50 年代。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建立自主產業體系。為實現這個 目標,一方面統制進口和限制對內直接投資,實行產業保護政策;另一方面在財政金融和產業組織政策等方面,採取必要手段,對產業進行培育和扶植。這些政策在 50 年代後期獲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產業自主,國民經濟開始高速 增長。 第二階段是 60 年代。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在現有產業結構重新工業化的 同時,逐步實施外貿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建立與國際相適應的產業體制。在這期間,日本實現了完全就業和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工業化,增強了出口競爭力。與此同時,扶植產業的政策已經過時。另外,隨著企業大型化,還 出現了環境污染和壟斷企業支配市場等弊端。因此產業政策必須有一個大的調整。 第三階段是 70 年代。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加強競爭,反對壟斷,保護環境。伴隨著石油危機而來的國際間產業調整,日本又進行了新的產業調整。70 年代初對四大公害的批判,使自然環境服從產業發展的政策轉向以保護自然環境為主的產業政策。 1977 年 《禁止壟斷法》的修改,加強了對壟斷企業的限制,並使其成為產業政策的中心。 第四階段是 80 年代,產業政策的目標是,轉變經營軌道,擴大內需,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隨著貿易摩擦加劇,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產業政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實現以國際協調為目標的產業調整,日本政府正力求幾十年來的經濟運行軌道的轉變,從出口主導型產業體系轉變為擴大內需型產業體系。同時提出 「技術立國」的口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戰後日本經濟從 1956 年開始起飛,經濟增長率持續多年達到 10 %左右,而工業增長率高居 15 %左右。 1956 年,經濟恢復到戰前最好水平,當時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大約有 240 億美元,是美國的 1/15 ,德國的 1/2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270 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名列第 35 位。在日本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按美元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看,大致是在 1966 年超過英國, 1968 年超過法國和西德,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到 80年代後期,已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當今世界,到處是日本產品的入侵,日本產品以其質量過硬,款式新、技術高、價格便 宜贏得了廣泛的國際市場。其汽車、機電產品、高性能電子 計算機等領導著國際新潮流。

❻ 現在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2002年5月,大企業團體經團連與中小企業團體日經連合並,組建了新的經團連。會員總數1,623社、團體。其中,日本的主要企業1,306社、行業協會(如日本鋼鐵聯盟,日本自動車會等)性質的全國團體129個,地方性質的經濟團體47個。會長是豐田自動車的會長奧田碩,副會長則是新日鐵、三菱重工、住友商事、東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會長。 以上介紹的是日本戰後的應對措施,但在戰爭帶來的沖擊過去以後,這些政策並沒有作為臨時措施受到取締。而是成為了日本的一貫國策。主要的表現就是日本財閥集團的重建。日本戰前,幾個財閥家族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壟斷了大部分行業,戰後,財閥家族不再擁有股權,也被強制排除在管理階層之外,並禁止出任公職。但這種變革並不導向一個產權清晰,自由競爭的市場化經濟體系,相反,產權集中程度比戰前更甚,財閥壟斷轉向了政府壟斷。改革手段也不是採取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預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強行從資本家手中徵收了相當於GNP10%的財產稅,並通過金融緊急措施、農地改革等,在戰後猛烈的通貨膨脹中用紙幣贖買各種資產,到1947年,日本的財閥及非財閥系的主要企業,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持株會社整理委員會、閉鎖機關整理委員會、大藏大臣等政府機關的手中。等到重組結束,日本的大企業有國家股,個人股,各企業間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糾纏不清,同集團的經營者結成社長會,如金耀會(三菱)、五日會(三井)、白水會(住友),進行情報交換和協調行動,統一及調整集團意志,佔有全部的經營權力。在這種體制下,根本不能指望個人通過買賣股權或參與股東會議來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 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的財閥家族被趕走了,但由於這些家族下屬的企業之間分工配合緊密,股權又多半被收歸政府,在短時間內,與原來的財閥企業相對應的大企業集團又紛紛出現,日本的經濟又重新被大企業集團所控制,與戰前相比,壟斷程度變本加厲,而企業股權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業相互持有,經濟體系距離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遠。50年代中期出現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業集團,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團。日本的大銀行也歸屬各個企業集團,並且一一對應--三菱銀行、三井銀行、住友銀行、富士銀行、第一銀行和三和銀行。近年由於銀行不良債權問題進行了合並重組,剩下4大銀行,分別是三菱銀行、住友三井銀行、瑞惠(富士、第一)銀行和UFJ(三和)銀行。這些大型集團的成立,並非各個組成企業各自的獨立選擇,而是日本經濟部門統一的規劃所致。 大企業集團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資產,還能夠干預大量集團外企業的活動,進而掌握了整個日本經濟的脈搏。它們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兩種: 1.利用金融進行投資控制和利用技術優勢進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業集團所控制的銀行為外部企業提供資金,戰前各個財閥銀行主要給本集團的企業融資,如今各個大集團銀行大約只有20%的貸款是提供給下屬企業的(傘下企業),這使大量的中小企業聽命於大集團,增強了大集團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長期,日本企業的平均自我資本只有17%,據1993年的統計,企業的總資本中,私人股份僅佔23%,個人大股東已經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機關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對金融機關實行"護送船團"的保護,並進行"窗口規制"和"窗口指導",以統一計劃引導貸款的投向。近年由於銀行大量的呆壞帳,政府大量購買銀行股份或向銀行大量注入公的資金,事實上國有化。大企業的會長和社長,基本不擁有股份,而是由從業員逐步提拔上來的管理者,所有權和經營權徹底分離。 2.技術優勢控制是指以大企業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廠、合作工廠等中小企業群。大企業不斷挑選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控制,通過持股、金融援助、人員派遣等進行經營指導,特別進行質量管理等技術指導,還把它們編入自己的經營計劃。特別培養,比較典型的有日產的寶會,豐田的協豐會,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請協同組合等。 當然,鑒於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結合之緊密,兩種控制方式並沒有被嚴格區分,例如大集團的下屬銀行採取一種被稱為"系列One set支配"的獨特投資政策,對新興產業進行成龍配套的投資,便於系統地利用外國技術,中小企業只是在名義上才享有經營上的獨立性。 日本即是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又兩者都不象,可以稱為會社主義或企業主義(引自《日本經濟史[2002年版]》)。日本整是一個會社(企業),叫"日本株式會社"。下面的圖引自《日本經濟入門[2004年版]》,這本書從1985年開始,一年一版,是日本大學經濟專業的參考書。此書直接稱呼"日本型社會主義",圖是原圖,只是為了理解方便,把片假名詞彙用英語原詞替換了。

❼ 日本的基本國情是怎樣的日本的經濟制度又是怎樣呢

日本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版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權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科學研發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時也是當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國與第四大進口國。日本屬於發達國家,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沒有政治實權,但備受民眾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憲法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君主制國家。
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眾議院480席,參議院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

❽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❾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9)日本的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閱讀全文

與日本的經濟體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