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各國國民的體質排名
我國和日本國民體質研究之比較
內容提要】對中、日兩國的體質研究狀況進行了比較,結果認為,兩國體質研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研究方向、指導思想和評價內容等方面;兩國對體質研究的相同點表現在:體質研究均隨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深入;研究對象均由學生開始,逐漸轉向全民,並建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據此,提出了發展我國體質研究的建議。
【關 鍵 詞】體質/研究/健康/評價/中國/日本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各種文明病隨之而來,人類健康受到極大威脅,於是健康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體質作為衡量健康的重要內容,也必然受到關注。許多國家都想通過重視體質研究來解決國民健康問題。美、日等國在19世紀末就以學生體質測試率先開始了研究,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各國的體質研究均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和相同的發展趨勢,從體質的概念、體質評價的內容、體質測試指標的變更等到學校體育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等都各有其特點,本文擬從日本體質研究的比較分析中得到一些啟迪,以完善我國的體質研究。
1 日、中體質研究狀況
1、1日本
日本是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他們把體質稱為體力,並積累了1898年以來100多年的青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全部資料,其研究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在此也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以前):戰前醞釀階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身體活動能力的調查,檢測了身高、體重、胸圍、上臂圍、下肢圍、飲食量、肺活量、握力8項指標,以後又增加了力量(懸垂屈臂)及疾病狀況的檢查。1939年為戰爭所需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測定,以期實現對外擴張政策。
第二階段(1945-1960年):戰後調整階段。日本戰敗後,為恢復國民健康,對其進行了「體力測定」,分別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都曾以8~18歲男、女青少年為測定對象,進行了跑、跳、投、懸垂及靈活性的測定。
第三階段(1960年以後):快速發展與改革完善階段。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突飛猛進,使日本社會向著信息化、國際化、多樣化、老齡化方向發展,國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響,而先進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環境也為國民體力測定的研究和學校體育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於是,於1963年文部省在對6~9歲學生頒布了《小學低、中年級運動能力測驗實施要案》後,1964年開始為10~29歲的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短期大學、大學和勞動青年頒布了運動測驗實施要案。《要案》中規定,10~29歲的青少年必須進行「體力診斷測試」和「運動能力測試」。從1967年開始,對30~59歲壯年進行體力測定,並且更加註重國民體質測試的開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國范圍內分別按各自《實施要案》對國民進行統一的體力測定,並由文部省提出年度的《體力、運動能力報告書》,以此公布全國體力測定的概況和結果。在施行多年後又於1999年進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測試指標。新的測試指標與過去相比有3個方面的變化:1)減少了測定指標數量。如10~29歲年齡段的測定指標原來共有14項之多,新的測定指標在各個年齡段只規定5~8項;2)設置了各年齡組通用測定指標是: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體前屈;3)重新劃分了年齡組,分為小學、中學、20~64歲、65~79歲共4段,加大了低年齡段的跨度。
1.2 中國
我國對國民體質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從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政策以及領導人的講話到國民體質測評工作的要求、規模等都能充分體現出來。本文也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放前):測試探索階段。在近代外國入侵的歷史背景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國民體質極度衰弱,從而倡導「強國強民,尚武救國」,並以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確立了重要地位為標志,我國許多學者對部分青少年兒童身體發育(主要是形態發育測量)做了調查。但是,由於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測試樣本和指標都無法反映中國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特點。因此,僅代表我國早期對體質研究的探索。
第二階段(1949-1978年):體質研究的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盡管有規模的體質測試有15次之多,共測試了40多萬學生,且學校體育也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根本任務,但此時並未對體質進行明確的界定,它所包含的內容也很模糊,並受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或缺乏統一組織、統一方法與要求,或測試指標太少,或年齡段不齊等問題,材料難以進行比較,也無法得到代表中國人身體發育特點的綜合資料。第三階段(1979-2000年):規范化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經濟、社會狀況發生很大變化,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加強了對體質的研究,在1979年對全國16省(市)大規模體質測試的基礎上,於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由我國原國家體委、教育部和衛生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對我國7~22歲學生進行了形態、素質、機能和健康20多項指標的大規模體質調研,同時,每年還進行小規模的抽樣測試,且從1979年以後,每5年就對其做大規模測試;1997年還對我國成年人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體質調研;此後,2000年又進行了有史以來年齡最齊(3~69歲)的國民體質調研,並在測試中增加了問卷調查。從而加快了我國體質研究的發展,在研究論文的數量、質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並推動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在學校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基礎上,已開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評價的指標也從身體運動素質指標向健康素質指標過渡。這表明我國體質研究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2 日本體質研究與中國體質研究的比較
2.1差異
2.1.1 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的差異
日本和中國對體質的理解大致相同,均包括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幾方面,僅在形式和提法上有所不同。日本認為體質是身體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綜合。身體因素指身體的體格、體型、體能和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氣質、智力、判斷等。
中國則在1982年的泰安會議中對體質作了明確的界定,認為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
2.1.2 在科研方向和與社會的聯繫上的差異
日本有明確的科研方向,有嚴密的科研計劃、多渠道的課題來源,以及專門的學術機構,並通過這些機構和社會的緊密聯系,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廣泛的學術交流,推動學科不斷發展。
我國體質研究在與醫學、生物、遺傳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不僅在研究范圍上有局限,而且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也顯單薄;在社會聯繫上,也顯得脫節,並且還沒有一個方便快捷的體質評價系統對社會體育參與者的體質進行測量和評價。這不僅使體質的科研工作力量顯得異常薄弱,而且無法保證體質評價與研究的質量。
2.1.3 在指導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異
日本的體質研究指導思想在學校體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它將青少年體力測定作為中學體育課法定內容,在每年5、6月進行,倡導「快樂體育」和「生涯體育」,通過「生存潛力」和內在動機來喚醒和激發個體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每個學生能要校期間掌握1種以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自覺參與活動的習慣,從而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真正用強烈的自我鍛煉意識去倡導終身體育,通過體力測定來檢測鍛煉效果,以實現終身健康。
我國在這一點上不如日本,指導思想在具體實施中與目的不吻合。我國體質測試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其身心健康。在實踐中卻把重點放在測試的過程和結果上,僅著眼於大群體青少年兒童或國民體質的整體評價,而不涉及個體評價,甚至個體就不知道自己的測試成績,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而在學生達標測試中,又將運動素質成績的好壞與體質水平高低對等起來。實際上,運動素質成績好,並不一定體質好。這就不利於個體合理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利於人們更新思想和樹立正確、合理的健康觀念。因此,我國在體質研究中,對個體測試結果的評價和激發個體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方面顯得不足。
2.1.4 在評價內容和評分方法上的差異
日本測試內容由體力診斷測試、運動能力測試兩部分組成。在評分方法上採用標准百分,可以反映出個體成績在集體中的位置,利於設計未來的鍛煉計劃。
美國,體質評價內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耐力、身體柔韌性、身體組成4方面,它隨人們對體質內涵的理解而經歷了由掌握運動的基本必備素質,逐漸擴大到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機體適應能力的變化過程。在評分方法上,採用常摸標准和效標參考標准,能快速判斷被測個體某一指標的水平是否適宜,而且能判斷個體與他人的差距如何,並決定是否參加鍛煉等。這種評價方法有眾多可借鑒之處。
中國的體質評價內容在5次測試中沒有太大改變。主要分為4部分:形態、機能、素質、健康(健康指標始於1985年),心理評價內容在測試中未曾涉及,但有部分學者在其它研究中作過調研。在評分方面跟日本有相似之處,也採用百分位法進行評價,但未能建立適合中國人自身特點的健康標准。
2.1.5 在運用先進科研儀器、設備上的差異
以日本為例,體質研究是築波大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日本東京體育大學所屬體育科學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科技中心,也把體質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研究,他們不僅有各學科的專用儀器,還有體力測定與分析的配套的綜合性測試儀器,許多儀器都與運算、顯示系統相連接,能及時得到運算和分析結果。我國儀器、設備相對落後。
2.2 相同性
2.2.1.各國對體質概念的研究都較晚,體質研究的內容隨著各國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變化,才逐漸豐富起來,並逐步引起重視;衡量體質的指標經歷了由身體形態——素質與運動能力——兼顧機能——健康指標,最後逐漸趨於合理化的變化過程。
2.2.2.各國體質研究的目的均受當時的歷史、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研究的結果也對國民健康、經濟發展和法規、政策的頒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也設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
2.2.3.各國體質研究的對象均由學生開始,並且一直以來都受到重視,因此,對學生的體質研究都較為系統。但由於測試儀器、設備、方法的變化和學生是否發揮出真實成績等原因,在測試的可靠性和評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爭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落後於生理方面的研究,對其體質某些指標下降的原因分析不足,對提高體質水平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也不足。在學生體質發展趨勢上,各國的研究都呈現出相似的趨勢:學生耐力素質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2.4.各國體質研究的最終目的都轉向全民健康。目前,普遍認為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是影響人體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人們學習和工作乃至提高未來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現在,身體健康素質這一概念及其評價指標,包含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等越來越多應用於各國的學生體質健康乃至全體人群的國民體質健康的評價之中。在體質研究中也增多了醫學指標的探討,想通過體質研究與健康研究緊密結合和加強與國際的聯系來改善各國國民健康。
3建議
3.1加強交叉學科的研究和國際間的合作,對各國的體質研究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體質研究在推動人類健康工程中的作用。
『貳』 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是哪一年公布的
2000年測的,2002年公布。
> 體育 >> 資料 歡迎訪問新華網新華網全球新聞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公布新華網 ( 2002-09-10 17:50:03 )稿件來源:新華網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並於今年10月公布了2000年國民體制監測結果,為21世紀中華民族體質的增強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次監測的檢測指標是從體質所涵蓋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三方面確定的。監測對象為3至69周歲的中國公民。按年齡分為:幼兒、兒童青少年(學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四個年齡段。各年齡段又分為城市、鄉村兩種人群,其中城市成年人又分為體力勞動者和非體力勞動者兩類。本次監測採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共獲取有效樣本533910人,其中幼兒52250人、兒童青少年(學生)304141人、成年人151656人、老年人25863人,有效數據11417011個。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何慧嫻宣讀了幼兒、成年人和老年人監測結果,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宣讀了兒童青少年(學生)監測結果。
本次體質監測工作完成了20世紀末中國國民體質狀況基礎數據的收集任務,為我國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為21世紀中華民族體質的增強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信息。
10月26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1個單位聯合下發了《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規定》的通知。今後,國家將每5年開展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進行國民體質監測並公布結果,是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面、科學地提高國民素質和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張發強、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等出席新聞發布會,他們在講話中對這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完)
『叄』 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介紹
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是政府舉辦的實施國民體質監測及從事群眾性體育研究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以抽樣調查的方式,定期在全國范圍內對3至69周歲的中國公民的體質進行監測。內容包含身體形態、機能及素質等方面的測試、數據分析與研究。目的在於長期動態觀察和分析中國國民體質的狀況和變化規律,為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
『肆』 國民體質監測對於社會有什麼好處
國民體質監測對於社會,我覺得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有一定的好處
『伍』 2006年全國國民體質監測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國民體質在全國排名第( )位
05年是 21 06應該還是21吧`
『陸』 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我國每五年會進行一次國民體質監測
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抄教育部等10個部委為系統掌握我國國民體質狀況,定期了解我國國民體質的變化特徵,配合完成《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效果評估任務,為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計劃》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決定在全國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完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四次全國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柒』 至今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是哪一年公布的
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捌』 國民體質監測的框架及指標
各項具體指標:
(一)形態指標:
1、身高:反映人體骨骼生長發育和人體縱向高度的主要形態指標。通過與體重、其它肢體長度及圍、寬度指標的比例關系,可以反映人體勻稱度和體型特點,此外在計算身體指數、評價體格特徵和相對運動能力也有較為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實際意義。
2、體重:體重是反映人體橫向生長及圍、寬、厚度及重量的整體指標。它不僅能反映人體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內臟器官的發育狀況和人體充實度,而且可以間接地反映人體營養狀況。體重過重,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肥胖,而過度肥胖,又是引發許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體重過輕,則可作為營養不良或患有疾病的重要特徵。因此,適宜的體重,對於成年人的健康和體質有重要的意義。
(二)機能指標:
1、肺活量:評價人體生長發育水平和體質狀況的一項常用機能指標。
2、台階試驗:評定心血管系統機能水平。
(三)體能指標
1、坐位體前屈:通過測試靜止狀態下軀干、腰、髖等關節可能達到的活動幅度,評價這些部位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
2、握力:握力主要測試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
3、背肌力:測試腰背部肌肉的最大伸展力。
4、縱跳:通過測試受試者的縱跳高度,反映下肢的彈跳力。
5、閉眼單腳站立
測試意義:主要是用於檢查人體平衡能力,也可以用於評價位置感覺、視覺和本體感覺之間的協調能力。
6、選擇反應時:評價受試者神經肌肉系統的反應和動作的綜合能力。
7、俯卧撐(男):間接評價受試者的肌肉持續工作能力。
8、一分鍾仰卧起坐(女):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受試者腰腹部肌群力量。
『玖』 國民體質測定都有哪11項
國民體質測定共有11項:身高、體重、握力、縱跳、俯卧撐、仰卧起坐、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肺活量、台階測試。
具體的體質測試指標意義如下:
(一)形態指標
1. 身高
測試意義: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受試者腰腹部肌群力量。
拓展資料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綜合特徵,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體質檢測與一般意義上的醫療體檢不同。體質檢測不是為人們檢查和診斷疾病;體質檢測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素質狀況總體結果和總體的評價,為組織鍛煉人員開展體育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