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西發現16000年前的人頭骨化石,會不會將我們的5000年文明提前
所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其實主要指的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如果算上史前時代的話,其實早已超出5000年的文明範疇。而這次廣西人頭骨化石的發現,主要是可以填補華南地區體質人類學的空白,對研究晚更新世早期現代人群的多樣性、人群的遷徙與交流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埋葬習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一)婭懷洞遺址
一般來說,史前時期尤其是直立人和智人時代,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的山體,進行生活或者安葬死者。在我國境內有許多著名的洞穴遺址,舊石器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人洞穴,其年代可追溯到70萬年限。而這次發現的的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省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一個偏僻的山丘上,距離隆安縣城13公里。婭懷洞遺址於2014年發現,總面積約100多平方米,是繼山頂洞人墓葬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處舊石器時代墓葬,填補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缺環。
此外,科研人員還發現了1.6萬年前的稻屬植硅體,說明在距今16000多年前,史前人類就開始利用野生稻,為研究史前人類利用野生稻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⑵ 純黃種人有一個隱性高智商基因,矮黑人有一個隱性高智商基因。日本人是黃種人和矮黑人混血,所以有的日本
從形態學角度將日本只有阿依努人屬於蒙古人種同澳大利亞人種混血專,日本本土屬於屬標准黃種人東亞類型,常染色體是比中國更純粹黃種人
從考古來講南方漢族南方少數民族是東南亞矮黑人和黃種人混血後裔按照吉林大學朱泓指導中國南
朱泓:中國南、北地區的古代種族
朱泓:中國古代居民人類學類型
編者按:12月1日,吉林大學朱泓教授應邀為我校歷史學院做了一場題為《中國古代居民人類學類型》的學術報告。
新石器時代古華南人骨體質特徵和美拉尼西亞人以及巴布亞人等傳統大洋洲黑色人種類聚,在體質人類學考古范疇將,兩廣福建屬於黃種人與東南亞矮黑人混血後裔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講,如果父系基因D代表矮黑人,那麼矮黑人是中國氐族既白馬藏族,藏族屬於黃種人和矮黑人混血後裔,蒙古族屬於黃種人和澳大利亞土著混血後裔
。
從常染色體角度講
東亞常染唯一具備尼格利陀矮黑人長期色體僅存在兩廣,而常染色體決定外貌體質,因此兩廣人在人種學上屬於蒙古人種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混血後裔具備黑色人種特徵
⑶ 能推薦基本人類學入門的書嗎
《人類學是什麼 》作者:王銘銘
《文化人類學》作者:(美)哈維蘭
《文化人類學》是為大學本科水平的人類學導論課程設計的。本書首先討論文化人類學,介紹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本書內容全面、新穎、准確,學術味濃厚,但它寫得簡明扼要...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人類學是什麼
作者:王銘銘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08月
學習一門學問,一如學習做人一樣,需追求它的道理、規則、價值和技藝。怎樣才能獲得這些東西呢?我們一般要翻閱一些入門書,通過了解基礎知識來接近學科。可是了解和把握學科所需要的東西,比書本知識能告訴我們的多。...
¥18.00¥15.30折扣:85折節省:¥2.70
--------------------------------------------------------------------------------
文化人類學(第十版)
作者:(美)哈維蘭 著,瞿鐵鵬,張鈺 譯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01月
《文化人類學》是為大學本科水平的人類學導論課程設計的。本書首先討論文化人類學,介紹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本書內容全面、新穎、准確,學術味濃厚,但它寫得簡明扼要...
¥68.00¥57.80折扣:85折節省:¥10.20
--------------------------------------------------------------------------------
西方人類學名著提要
作者:王銘銘 主編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年05月
本書以提要方式介紹了西方人類學家代表作46部,讀者從其精當的提要中,可以把握西方人類學的演變脈絡、理論革新概貌及方法轉變過程,從中理解這門學科的研究成果,人類學家的思想視野。 本書的主旨,是向讀者介紹...
¥38.00¥30.00折扣:79折節省:¥8.00
--------------------------------------------------------------------------------
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
作者:容世誠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10月
本書以戲曲及劇場研究為出發點,探索表演藝術與宗教儀式間的緊密聯系。在劇場的擬真幻象及祭典的天啟神召之間,觀眾與信眾,演出者及祭祀者的角色之間產生微妙的交換。而一個社群的凝聚力量由此一再接受洗禮。本書以新...
¥19.80¥9.90折扣:50折節省:¥9.90
--------------------------------------------------------------------------------
人類學概論(附光碟一張)——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
作者:庄孔韶 主編 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07月
本書定位於大學人類學專業課和公共課使用。特點有三:一是涵蓋了國內外人類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對影視人類學的最新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且介紹者為該領域的體驗者,具有較高的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純文字靜...
¥35.00¥29.80折扣:85折節省:¥5.20
--------------------------------------------------------------------------------
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人類學的表述系列叢書
作者:王銘銘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07月
本書概述了西方人類學家在中國研究領城中獲得的主耍成就,梳理了漢學人類學從民族志範式轉變為宗教與市場--社會結構範式,進入民間宗教研究時朗,回歸於民族志範式,再進入「後現代人類學」的心路歷程。書中述評的種種...
¥23.00¥18.20折扣:79折節省:¥4.80
--------------------------------------------------------------------------------
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
⑷ 中國南方地區哪幾個省的人相貌與體態最像東南亞人
從人種學的角度來劃分,北人屬於蒙古人種,南人則多為馬來亞種。馬來亞種也是蒙古種的一個分支,所以叫「亞種」。
人種,是體質人類學的話題,與民族有關,但有分別。
居住於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與北方漢族屬於同一種群;居住於南方的少數民族與南方漢族地也同屬於一個種群。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遺傳基因相距較遠;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遺傳基因相距也比較遠。北方種群,包括居住在北方的漢族、維吾爾族、裕固族、滿族、藏族、回族、錫伯族、保安族等。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和回族中混有高加索人種的遺傳特徵。另外,屬於北蒙古利亞種的分布,還包括北美洲的阿塔帕斯卡人、愛斯基摩人和皮馬人,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少數民族。這裡面,特別有意思的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遺傳因子與蒙古利亞種北群一致,提示這個類型的人種經朝鮮、日本,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並成為美洲印地安人的祖先。這一點與上世紀興起的瑪雅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以及印地安文化與中國商文化的同質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為中華文明的古代傳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迪。
南方種群,包括南方漢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壯族、侗族和京族等等。除了中國南方人,還包括泰國人,印度尼西亞人和菲律賓人。這一區域,正是蒙古利亞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化區」。
這種「混化」,綿延了很長的過程,而且在局部地區有差異。例如有史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就導致沿海地區不斷有南亞、中東人來往和留居。漢代以後到宋元時期,從粵西徐聞而粵中番禺而閩省的漳、泉二州,這些通商口岸都有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留居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閩南地區還有這類報告。這些人口往來無疑對局部地區的人種帶來影響。
東南亞人人種和中國人不同。
中國人多炎黃血統,當然多年的民族融合,基因中也有少量外來成分。
南邊確實有不少人基因里有古越血統。
以前一個抽樣調查,南方尤其是女性,基因里百分之七十多,為炎黃人種,還有百分之二十多有古越人種的特徵。
但是古月人種和東南亞又有很大的不同,相反那兒的人在人種上要略為單純些,畢竟在古代那兒太偏僻了。
東南亞人瘦小敏捷,這是和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分不開的(多山,潮濕,炎熱),體形較大的人種根本不易在那種環境下生存
東南亞人他們皮膚深黑,下巴較長。外貌上,那邊人顴骨高,眉角分明,倒是頗像皮膚不那麼黑,嘴唇不那麼厚的黑人。
在很久前,他們要算「褐色人種」的,那時候人種分黃褐黑白,而不是現在的黃白黑。現在這個標准大概是90年代中後期定的。
後來褐色人種的一部分就劃分到黑人里了,另外一部分也劃到黃白里,所以現在有搞笑得事情,黑的像柏油的印度人(南次亞大陸)還算白人。。。。
從這個角度說,差別就是相當大的了。
⑸ 張海洋的教育科研
1.專著
《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民族出版社2006.
2.教材
《社會人類學講義》,與王曄合編林耀華教授遺作,鷺江出版社,2003。
「體質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軌跡」,庄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949年以來的台灣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載與王建民、胡鴻保合著《中國民族學史》下卷,雲南教育出版社,1999。
「體質人類學與民族學」、「語言學與民族學」,載宋蜀華主編《民族學理論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語言與民族文化」、「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載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訂再版。
「進化學派」、「博厄斯學派」、「結構人類學派」諸條,載《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1。
「地理環境與民族教育」、 「民族地區的文化模式與民族教育」,孫若穹等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概論》,中國勞動出版社,1990。
3.譯著
《中國文化經典名言》英譯,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張小明:《藏傳佛教》,中國畫報出版社,(漢英)2004
郝瑞:「人類學研究的種種困惑」,民族藝術,1-4/2004,連載。
黃樹民:「比較方法在人類學中的應用與濫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第3期。
郝瑞:「人類學調查的種種困惑」,《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2003.
王庚武:「論海外華人的中國文化中心」,郝時遠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高斯明:「論人類學科學的整體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5/2000。
高斯明:「人類學與美國」,《民族譯叢》1/1989。
李濟:《中國人的形成》,與胡鴻保等合譯,載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李光模編《李濟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論》,與王曼萍合譯,華夏出版社,1989。
4.學術論文
漢語民族一詞的語境中性與皮格馬利翁效應,《思想戰線》2011年第4期
中國文明結構:少數民族發展與國家安全社會和諧,《文明》2010第1期
漢族:不斷飄移的民族,《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第2期
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過。
「少數民族發展與中國社會和諧」,《中國民族報》,2009
「少數民族看奧運,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國民族報》,2008年8月9日第6版。
「第四代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和諧」,《文化產業》,2008年5月,創刊號。
「民族文化傳統與川北災區震後重建」,《中國民族》6/2008
「社會和諧與民族文化公平傳承」,《中國民族報》,2008,4月11日,第6版
「好想的摩洛哥與難說的拉比諾」,《摩洛哥田野作業代譯序》,商務印書館,2008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民間文化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2期,第11-15頁。
「重建有神的社區」,《中國民族報》2007年3月23日第6-7版.
「簡論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思想戰線》,2006年第2期。
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ol. 02, No.2, 2004.
「人類學視野下的東西方文化比較」,《民族藝術》,2003,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
「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
「民族學的學科內涵與人才培養」,《光明日報》,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報刊復印轉。
「試論民族學的知識結構與應用領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3/6/第1-4頁。
「中國民族概念的確切含義」: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ed.: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
「弱勢群體的主體性與現代社會的互主性」,《中華讀書報》,2002/5/15第17版
「在開放中守護傳統:斯洛維尼亞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
「『民族概念』與中國民族研究的可能範式」,載《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頁。
「涼山彝族婚改文獻的民族學解讀」,與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5;
另載《涼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內部)。
「我所理解和從事的人類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3/2001
「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華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2001
「林耀華教授與少數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國民族》,1/2001。
「中國的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亞洲報告2000》。
「塗爾干及其學術遺產」,《社會學研究》,5/2000。
「林耀華教授的學術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
「馬林諾斯基與中國人類學」,《民族藝術》,3-4/1999(連載)。
「1949年以來的台灣民族學」,《廣西民族研究》,2、4/1999(連載)。
「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學的中國化」,《滿族研究》3/1995。
「關於中國多元文化的事實、理解與表述」,馬啟成等編:《民族學與民族文化研究-紀念林耀華教授從教5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在中國的應用與發展」,與人合撰,《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1988。
「中國民族學的南北特色」,何龔等編《中國民族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
「論中國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寧夏社會科學》4/1985。
5.會議論文
「百年中國的社會轉型與民族區域自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2-12-5;日本滋賀縣立大學2012-12-8
「構建和諧社會與重建語言社區」,2007-11-11日,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講課。
「從窮則思變到富而好禮:和諧社會的人類學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黃山培訓班講課。
「構建和諧社會與重建有神的社區」,2006,12,18,北京師范大學
「傳統社區文化與少數民族公共衛生安全」,2006,7,10,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的『兩區』開發與少數民族權益保護」,2005,3,5,中央民族大學
「公民、居民、城鄉、貧富與族群:涼山農村流動人口問題的人類學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蓮,台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從社會發展史到文化生態學-中國民族學的研究範式轉換」,2002年7月恩施,中國民族學會年會
「概念、政治與歷史文化-也談『民族』一詞的用法與譯法」,1998年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討會。
「中國統一的維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國Palo Alto高等中學國際活動日講座。
「中西民族概念比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講座。
「民族-西方概念與中國事實」,1997年3月5日,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講座。
「重建後中國民族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學者座談會發言。
「中國民族概念的確切含義」,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論文。
「傳統中國的社會家族主義與文化天下主義」,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學東亞種族認同研討會論文。
6.承擔學術課題撰寫的研究報告
中國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務管理改革前沿探索,樂施會、國家民委(2012)
「自然資源開發與社會文化和諧」,中國-瑞士國際研討會,(已執行),2011.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口雙向流動和景觀、機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
「世界主要國家民族識別和民族政策資料收集和比較研究」,國家民委,2010
「人類學民族學國際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昆明宣言起草,國家民委,2009
「中國民族學導論」,中宣部、教育部馬工程、主要參與人
「中國少數民族水電移民補償安置體系研究」,中國水電集團,2008
「貴廣高速鐵路社會評估和少數民族發展計劃」,世界銀行、鐵道部2008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保護與發展」.2006,12月,國家民委文宣司,執筆人之一。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調查報告提綱」,2004.3,國家宗教局、執筆人之一。
「從社會發展史到文化生態學」,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內參2003刊登。
「民俗文化與時代精神」,2002
「論弱勢群體的主體性及其在當代語言中的缺失」,2002
「民族-西方概念與中國事實」, 1996
「與時俱進的中國民族概念及其含義」,1995
7.在編寫論著
《中國各民族網路全書》中方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與英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中華民族文化》,黃河出版社集團,30萬字
《東西方文化比較》-教材20萬字
《民族學/人類學通用教程15講》-教材20萬字
《體質人類學》教育部部頒教材,20萬字
⑹ 徐林的個人簡歷
1985年9月——1990年7月,廣西醫科大學醫療系就讀本科。
1990年7月——1991年7月,廣西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見習助教。
1991年7月——1995年10月,廣西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助教,擔任本科和專科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教學。
1994年參與莫世泰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青少年生長發育長期趨勢的研究」,開始體質人類學研究工作。
1994年9月——1998年7月在職讀廣西醫科大學解剖學專業體質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完成「廣西玉林地區女性中小學生頭發微量元素含量的年齡變化特徵的研究」。
1995年11月——2001年11月,廣西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講師。擔任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教學。
1998年10月——2003年任廣西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
1999年參與魏博源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青少年頭發微量元素含量與生長發育關系的研究」和自治區教改立項項目「解剖學多媒體教學區域網建設」。
2000年學習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始進行分子人類學研究,參與廣西侗族和苗族STR基因座的群體遺傳多態性研究。
2001年12月至2007年11月被聘為副教授,擔任外國留學生全英班、擔任本科和專科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教學。
2003年參與魏博源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15個STR基因座的群體遺傳多態性研究」,同年11月魏教授去世後,負責主持該項目研究,2008年該項目獲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7年被聘為教授。
⑺ 廣西灌陽井下現多具頭骨疑似紅軍烈士遺骸嗎
是的,廣西灌陽井下現多具頭骨 ,疑似紅軍烈士遺骸。
9月16日,灌陽縣在酒海井旁舉行悼念儀式,將在井下尋獲的骸骨裝入骨灰壇後起運到地面。從8月13日起,灌陽縣開始組織人員在新圩鎮酒海井進行勘探和打撈作業,尋找紅軍烈士遺骸。
至於骨頭的年代,則需要進行碳14測定。
⑻ 我國古代如何稱呼壯族人目前,全國共有多少壯族人口
壯族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早在遠古時代,今壯族地區已有人類居住、繁衍。迄今發現的柳江人、麒麟山人、西疇人等近20處人類化石地點,10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或地點,桂林甑皮岩、柳州鯉魚嘴、橫縣西津、邕寧長塘、南寧豹子頭、扶綏敢造、隆安大龍潭等3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田東、賓陽、武鳴、恭城、平樂等地的大批春秋戰國墓葬,以及左江流域和雲南麻栗坡發現的一批具有地方民族風格的原始崖畫等,都說明了壯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通過對廣西史前人類骨骼和現代壯族活體的調查和研究,也支持壯族是我國南方土著民族的科學論斷,研究我國南方發現的大量的史前古人類化石的體質特徵表明,壯族與歷史上嶺南的古代居民有著密切的關系。壯族在人種上屬蒙古利亞人種華南人類型,其祖先最早應追溯到柳江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己具有鼻孔寬闊等熱帶人類的一些特徵,體骨與股骨顯示出其身材矮小,與現代東南亞人比較接近。專家認為,柳江人與北京山頂洞人比較接近,都是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但其體質特徵已出現南北異形的現象,到了新時器時代進一步發展為不同的地方變異類型。桂林甑皮岩人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居民,其體質特徵與柳江人有著繼承和發展關系,而且與蒙古人種南亞型接近。這一類居民廣泛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很可能是古越人的祖先。通過顱骨測量項目的比較,羅泊灣人與甑皮岩人和現代壯族比較接近。其他體質特徵與華南人類型最接近,應屬華南人類型,而且可能是長期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總之,柳江人、甑瓦皮岩人等,與現代壯族人都有著較多、較明顯的相似體質特徵,說明他們都有可能是壯族的直系祖先。
據研究,壯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甌、駱越的後裔。據史書記載,其族稱又多有變化。周秦時期稱駱越、西甌、南越、濮人等,漢代以後稱烏滸、俚人、僚人、蠻夷、百越等,唐宋後有僮人、儂人、儂蠻、儂徭、俍人、沙人等稱呼。各地壯族自稱也不同,在布越、布土、布儂、布傣、布曼、布僚等20多種,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後,統一稱為壯族
廣東省 7779 20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 1609 21人 海南省 399 22人 重慶市 1605 人
⑼ 中國南方 人種 概況
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區別
從外觀上,能很明顯的分辨出兩者的區別。 北方漢族種族上屬於遠東人種,南方漢族屬於南亞人種與遠 東人種的過度種族。 但從一個更大的角度講,東亞各民族,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 ,既黃種人。亞洲的黃種人,可以大致的分為北方蒙古利亞 人種和南亞蒙古利亞人種兩種。而這里所說的遠東人種,實際上是兩者的混血人種。 但遠東人種也具有一定的獨有特點。如身材比兩者都高,顴骨靠近眼睛,肱骨粗壯,頭發最粗,最直,最硬等等。
具體的講,北方漢族具有以下特點:
1 身材高大,華北,西北,東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 是東亞身高最高種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外,最高 的黃種人。
2 皮下脂肪厚,這與氣候寒冷有關。
3 膚色較淺。
4 鼻骨高,鼻翼不發達,鼻指數小。
5 顴骨位置靠近眼眶。
6 眼裂小,既小眼睛。且多單鳳眼,既單眼皮多。
7 內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傾斜。
8 眼角內側有蒙古褶,既內側上眼皮在眼角處向下遮蓋淚腺, 而形成的褶。
9面骨寬。
10 第二期被毛(性毛)比南方人少,這是與我們的一貫印象不 同的。
11 頭指數小,所謂頭指數,既頭骨的左右寬占前後長的比例。 北方人頭指數794,屬於中頭型,與北亞和蒙古草原上各族 相似。南方人頭指數80以上,與朝鮮81,日本84相似,屬於 短頭型。
12 唇薄。
13 骨骼輪廓模糊。
相應的,南方人具有以下特徵:
1 身材較矮。
2 皮下脂肪薄。
3 膚色深。
4 鼻骨低,鼻翼發達,鼻指數大。
5 顴骨低。
6 眼裂大,既大眼睛,且多雙眼皮。
7 內外眼角在同一水平線上。
8 只有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少部分人有蒙古褶。
9 面骨窄。
10 性毛比北方人發達。
11 頭指數大。
12 唇薄。
13 骨骼輪廓清晰。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總體上有此趨勢。何況還有「北人而南 相,客籍者」,當然不在此列。 南方人與北方人的巨大差異,不僅與氣候有關,還與漢族的 歷史發展有關。
六千年前,中國的大地上,人種與現在差別較大。
1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生活著講漢語的部落, 種族上接近遠東人種。
2 河套地區和蒙古草原西部居住著講突厥語的民族,人種上屬 於北亞人種,他們創造了鄂爾多斯文化。
3 蒙古草原東部和遼河流域居住著講蒙古語的民族,人種上也 接近遠東人種,他們創造了夏家店文化。
4 東北地區居住著講通古斯語(滿語)的民族,人種上也接近 遠東人種,他們創造了紅山文化。
5 青海等地居住講藏緬語的各族,人種上與漢語部落最接近。
6 黃河中游生活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文化上非常先進,語言上 屬於漢藏語系,並且更接近漢語。但種族上卻或多或少的具 有南亞人種的特點。
7 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下游居住著馬來人,種族上是南 亞人種。
8 漢江流域居住著講泰語的民族,人種上是南亞人種。
9 廣闊的南方居住著南亞人種,他們的語言除南亞語系的柬埔 寨語河和孟語外,幾乎都沒流傳下來。
10 蒙古草原北部,貝加爾湖南岸生活著北亞人種,他們的語言 除古亞西亞語系的勘察加語,都沒流傳下來。
11 以上各地的居民都是黃種人,而在中國的新疆地區,居住著 講原始利雅安語的白種人,具體的講,屬於北歐人種波羅的海類型。
從那時起,講漢語的各部開始向西,東,南各地遷徙。除向 西的一支被同化外,到距今兩千年前,講漢語的民族已經遍 布黃河流域。他們種族上是遠東人種。而原來的部落,多遷 徙到南方。於是形成了北方遠東人種,南方南亞人種的局面 。漢族在這一時期,被秦帝國統一。從此後的上千年中,漢 族不斷南遷,形成了南方人是遠東人種與南亞人種的過度人 種的特點。而北方漢族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由於同化了大 量的異族所至。但種族上任屬遠東人種。 漢族這一歷史被漢族的血型分布誠實的記錄了下來。在20多 種血型劃分方法中,從MN血型系統來看,北方是M型,南 方是N型。從ABO系統來看,比較混雜,尤其是城市。但由 於該系統大家比較熟悉,就以此分析吧。從大范圍講,長江 以北各地A型血為多,大概傳統漢族的大部分人血型既是如 此吧。長江以南B型血佔多數,主要是漢化的南方各族因素 。而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省,O型血比 例則最高,而這幾省也最俱南亞人種特點。在北方,也不是 A型血一統天下,在長城兩側,O型血和B型血的比例非常高 。而且具有越往東,B型血越多。而延長城向西,則B型血 比例逐漸減少,O型血比例逐漸增多。這是北方各族大量漢 化的結果。據說,民族學家已經找到達斡爾族是契丹人後代 的證據,其中一個竟是和華北北部漢族血型相近。可見這種 同化的劇烈。
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的種族雖然不同,但共同點遠多於不同 點。這里告訴你兩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是鏟型門齒, 既門齒斷面呈『['型;另一個是哺乳期長奶蘚,又叫胎跡, 學名蒙古斑。這兩個形狀漢族中98%的人都有。當然,和漢 族相近的藏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回族中90—95%的 人也都有。畢竟我們都是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嗎。
劉邦和李世民,兩個世界聞名的漢族人。我們可以以此為例 進行說明,劉邦是典型的江淮人,但他更接近今天的西南, 江浙一帶的漢族人。李世民這個有3/4鮮卑族血統的明君,種 族上是典型的遠東人種,更象一個西北人。 不用說,如果你長的想他們的話,你可是典型的漢族人了
⑽ 漢族是雅利安人的後裔
華夏文明的白種雅利安人來源——為白種漢人正本清源
今天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都呈現出明顯的黃種人特徵。而這大多數人也以古代華夏文明創始者的傳人自居。那麼,創造了中國地區最初的華夏文明的那些古代民族,他們是什麼人種呢?事實是,他們卻是白種的雅利安人。
這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談。事實上,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和以DNA檢測結果為依據的體質人類學以及比較語言學上的證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這個歷史事實一直都是中國史學研究的一個禁區。
因為現在的中國一直都是以古代華夏文明的繼承者自居的,而這個歷史事實卻會把現在的中國政府和中國的這些偽「民族主義者」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原來他們一直都是在亂認祖宗。
證明這個歷史事實的主要證據有以下這些: 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內蒙,新疆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種(白種人)特徵的古人類遺骨,干屍,以及雕像文物等;古文獻中關於古代華夏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高加索人種(白種人)成分的大量記載;古漢語中與英語等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語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詞彙。等等。
在詳細闡述這些證據之前,首先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種族和語族這兩個概念,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通常我們都簡單地把人種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不過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準確。而且按照皮膚顏色把人分類也不太科學,因為膚色受外界影響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種特徵。通常應該按照眼睛顏色,毛發顏色,毛發形狀,鼻形,眼形,頭形指數,等等區分。
照此大概可將人種分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尼格羅人種(黑種人),俾格米人種(小黑人)等幾大類,其他一些過渡種族和混和種族以及難以歸類的不重要的種族這里不再贅述。
人類的語言,則大概可分為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閃米特語系,含米特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等幾大類。(美洲印地安語和非洲黑人班圖語等除外)
而按照語言將人分類,就可以將人類分為印歐語系民族(廣義的雅利安人),閃米特語系民族(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倫人,古亞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語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爾人),漢藏語系民族,阿爾泰語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語族)等幾大類。
這種按照語言分類的語族並不等同於按照體征分類的種族,但是兩者(種族譜系樹與語言譜系樹)大體上是吻合的。所以本文中可視為等同。不過印歐語系民族與閃米特語系民族同屬於高加索人種,所以本文將屬於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民族作為廣義上的雅利安人單獨歸類。
然後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證據:
(一)。山東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中國古生物分子遺傳學研究所,通過對山東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臨淄古墓群中古人類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所做的檢測,研究表明,儒家的發源地--山東,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春秋戰國晚期,當地人的人種特徵都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進而可推知:儒家的創始者--孔子,毫無疑問也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成分。
一直到了隋唐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高加索人種與蒙古尼亞人種的混合成分,近似於今天新疆中亞的黃白混血種人;然後到了明清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較純粹的蒙古利亞人種。
這個研究結果曾經在2000年「21世紀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布過,2002年的《齊魯晚報》《山東商報》也曾有過報道。
(二)。從殷墟遺址,中國地區最早的文明--商文明的遺跡中發掘出來的遺骨中,有高加索人種的遺骨。(關於文明的定義等問題請參考《所謂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無稽之談》等文章)
同時也有蒙古利亞人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的遺骨,一般都來自於殉葬坑和祭祀坑,應該是戰俘或者奴隸。
(三)。中國古代史書上記載的周邊民族--西戎,北狄,南蠻,東夷,都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並且直接構成了商,周,等中國地區早期文明的人種來源。比如商文明的兩個來源之一就是東夷--也就是上文第一條所提到的當時山東各部落和民族。東夷應該是一個游獵部落。(《說文》:夷從大從弓,意即弓箭手。)
而生活在山東的東夷,既然是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來源於東夷的商,當然也毫無疑問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的成分的,並且也被考古發現所證實。兩者關系非常密切,而孔子也是商的遺民後裔。
郭沫若也曾考證過,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東夷人,體貌特徵為胡須體毛較濃密,鷹鉤鼻,這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成分;北狄中也含有濃須,藍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中國史篇》)。
另外,東夷可能也含有部分通古斯人(屬蒙古利亞人種)的成分。
(注意:古史上所說的戎,狄,蠻,夷,是與西,北,南,東四個方位嚴格對應的。)
(四)。中國地區的第二個文明--周,也是來源於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成分的西戎(說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周人始祖名為棄,號為後稷,其母為姜嫄,系出自羌人部落(姜,羌同源),而羌人為西戎的一支。周人直到滅商入主中原之後才開始「貶戎狄之俗」逐漸擺脫游牧文化的影響。(《說文》:羌從羊,意即牧羊人。)
不僅西周墓葬中發現有很多高加索人種特徵的顱骨,而且,1976年在甘肅靈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青銅鼓上的人頭像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的蚌雕人頭像,雕像高鼻、狹面、深目,也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其中一個頭頂上還刻有一個「╋」字(「巫」字),這個符號來源於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亞哈拉夫文化。
(五)。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並不是實有其人,只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才陸續由方士文人根據神話傳說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其所對應的考古年代上相應的氏族部落,如堯,舜,禹所對應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後氏,據中國學者考證,都是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民族,而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各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高加索人種。
關於此問題可參考余太山等人的相關著作,如《塞種史研究》及《說大夏的遷徙——兼考允姓之戎》《有虞氏的遷徙——兼說陶唐氏的若干問題》等論文。
來源於西北的北狄的,傳說中的黃帝部落,也是一個說吐火羅語的印歐語系氏族。姜姓的炎帝部落也是源於印歐語系的羌人(姜,羌同源。)
周滅商之後,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而這個「中山人」據史書上的記載就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
「夏」是夏後氏的自稱,「大夏」與「吐火羅」對音近似,據王國維,顧頡剛考證,來源於印歐語系。周滅商之後,因為周與來源於東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與夏後氏同為西戎系統,於是以傳說中的夏的繼承者自居,也稱自己為「有夏」,稱其同盟部落為「諸夏」;而「華」本也是周人的自稱,於是此後生活在中原一帶的人就自稱「華夏」,與此區別於其原來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蠻,東夷,這就是漢人的前身--華夏族名稱的來源。
周谷城先生也說過:「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續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的部落或民族」(《中國通史》)。
(六)。與我們通常想像的不一樣的是:在公元前三世紀以前,即匈奴開始向西遷徙之前,整個歐亞大陸上,不僅歐洲,中亞,伊朗,印度河恆河流域,西域(新疆),阿爾泰地區,而且通過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肅,陝西,乃至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高原的整個范圍,都是被屬於高加索人種的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廣義上的雅利安人占據著的。這一點已經被大量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古史記載的生活在中國西部包括西域以及甘肅陝西及河套地區的月氏,烏孫,樓蘭,龜茲,犬戎,獫狁,羌(羌方,羌戎,姜戎),人方,鬼方等,都是說吐火羅語或者東伊朗語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在四川,山東等地也有印歐語系的高加索人種分布。
中國中西部及河套地區說吐火羅語的印歐語系各民族來到中國的時間相當之早,因為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中的centum語組(與日爾曼語相同),即印歐語系中較為原始的顎音類語言;而西域中亞一帶說東伊朗語的塞人,則是屬於印歐語系中的satem語組,即印歐語系中後期成熟的絲音類語言,很顯然吐火羅人來到中國的時候是在其途經的中亞印歐語系各民族的絲音類語言還未分化出來之前,由此可知這個時間大概在公元前4300年前印歐語系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的時候。通過對新疆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種古人類干屍的DNA檢測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而那時候,中國地區的早期文明還未出現,屬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各民族已經來到了中國腹地,包括早期的吐火羅語各族以及後期的東伊朗語各族,並逐步帶來了中東西亞先進的生產技術,小麥,大麥,及馴養牛馬,車輪,兩輪戰車,青銅冶煉術,及後來的冶鐵術等等技術,而且受中東的楔形文字影響發展出了早期的甲骨文,直接創造了中國地區的早期文明--商,周。
(七)。從文化上來說,從商周青銅器上的雙馬族徽,到新疆天山和內蒙古陰山古代岩畫上的雙馬神像,以及中國北方草原和農牧交界地帶的雙馬紋藝術品,與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共有的多神教神祗之一:雙馬神偶像,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毫無疑問地都是來源於印歐語系各民族。
另外,商人是政教不分的,有很強烈的宗教性。這一點正是古代印歐語系的雅利安民族各分支共同的特徵。
來自羌戎的周人,信仰陰陽,與印歐語系民族最早的宗教--祆教很相似。岑仲緬先生認為周人是祆教徒,《易經》也來源於祆教。
楚人苗人的祖先--南蠻,也是深受印歐語系民族的影響,甚至也可能含有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民族的成分。楚人的神話系統與雅利安人的神話系統很接近。
吐火羅人的一支,羌人,在文化上繼承了很多印歐語系民族的風俗,例如火葬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先秦時期的文獻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人羌人是實行火葬的,火葬就是源自印歐語系民族,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當長的時期一直實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祆教流傳前也是實行火葬的。
與羌人並稱的,後來南遷的氐人,也混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種成分,其與月氏人一樣都將其國王稱為「詔」,其與百越諸族融合的西南後裔白蠻、烏蠻等族建立的政權也稱作「六詔」,其後建立暹羅的泰人也稱其王為「詔」。
根據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彝族中有一支部族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而彝族正是氐人的後裔,而且今天的彝族仍保留著火葬的習俗。
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在文化上對早期華夏文明的影響還大量表現在語言方面。祁連山的「祁連」這個名字就來自於印歐語言,意為「神聖的」。佛教經典最初也全是經過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譯成漢語的。 漢代設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其中武威,張掖,敦煌的得名都與吐火羅語有關;「張掖」為「昭武」的同名異譯,昭武城曾經是吐火羅人的一支月氏人的活動中心,後來西遷至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至唐朝時仍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則與「吐火羅」或「大夏」一名有關;而武威的原名或者另一名「姑臧」也出自吐火羅語;「姑臧」與「高昌」同源,也是吐火羅人的活動區域,而高昌的原住民車師同樓蘭、龜茲、焉耆一樣都為吐火羅人的一支。
(八)。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通常被歸為漢藏語系,但是這種分類法一直都是有爭議的。實際上,在上古時代,漢語也是多音節語,後來因為受單體方塊字影響,逐漸演變成為了後來的單音節語。
有學者通過比較漢語與英語等印歐語系語言的原始詞彙的發音異同,提出了漢-印歐語同源的理論,將漢語歸為漢-印歐語系的一種。
關於此問題可參考談濟民的《漢英詞彙的近源探秘》以及周及徐的《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等著作。
例如,據林梅村先生用比較語言學所做的分析,「劍」這個詞最早就是來自於吐火羅語,它與後來武王斬紂所用的「輕呂」以及匈奴人的「徑路」等都是古印歐語中「劍,刀」的同源詞,但後者晚出,來自東伊朗語。
(九)。四川廣漢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更是典型的外來文化,其出土文物中大量的人像,面具,都是高鼻深目,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其出土文物中的金王杖,青銅神樹,以及明顯的牛崇拜,石頭崇拜,建築樣式,以及懸棺喪葬這些文化特徵,都是古代閃米特人,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徵,也是猶太文化中重要的喪葬現象。有學者推測這是閃米特語系的古猶太人的文化遺存。
(十)。華夏族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在東周以前,因為不斷有世界范圍的印歐語系雅利安人的遷徙運動作為補充,所以仍得以保存。其後,印歐語系雅利安人的遷徙活動逐漸減弱,失去了補充的源泉。而中原本土土著以及蒙古高原腹地和東北亞的蒙古利亞人種源源不斷的人口補充開始使得蒙古利亞人種成分在中國地區佔了上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來源於西戎的秦,已經表現為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特徵,與中原華夏諸族具有了明顯差異,故此中原諸族一直把秦當作異族看待。秦入主中原之後,通過種族屠殺和文化同化等手段,於是開始了中國地區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十一)。而中原漢人的高加索人種特徵一直到漢末兩晉時都還有很大殘留。如,河北老山漢墓女墓主的頭骨經過面部復原之後,發現其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
《晉書》和《世說新語》就記載東晉明帝為「黃須」「黃頭」,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並稱其為「鮮卑奴」,稱其母為「燕代人」(今北京地區),稱其與其母貌相類似。由此可知,當時的鮮卑部落中,乃至華北地區當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成分的。
另外,熟悉三國歷史的人應該知道,當時很多人都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如孫權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兒子曹彰是「黃須」,關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須髯」(就是大鬍子),這些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比比皆是,從中可看出,當時漢人的體毛很重,毛色較淺,這都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徵。而這不僅跟現在中國地區的偽漢人體貌特徵大不相同,也跟當時純粹的蒙古利亞人種的體貌特徵不同,倒是跟突厥,鮮卑等具有高加索人種成分的北方游牧民族很相近。
而且有意思的是,跟後來明清時已經雜化得很厲害的偽漢人時期相比,漢晉時的《三國志》中並不象明清時的《三國演義》那樣把這些看作是很怪異的現象來描寫,只是敘述人物生平時作為一種綽號順帶提一下,可見這種高加索人種特徵在當時漢人中是很普遍的現象。
(十二)。不僅如此,秦漢後以至隋唐,中原周邊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本屬蒙古利亞人種的部落中,也含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種成分。如古文獻中記載的白夷,白狄,長狄,赤狄,白匈奴,黃頭鮮卑,黃頭室韋,黃頭女真,等等。
前面說過,《晉書》和《世說新語》都記載東晉明帝為「黃須」「黃頭」,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並稱其為「鮮卑奴」,稱其母為「燕代人」(今北京地區),稱其與其母貌相類似。由此可知,當時的鮮卑部落中,乃至華北地區當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成分的。
據考證,鮮卑人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獨孤氏諸部中具有高加索人種成份的應該就是慕容部。
唐朝時在西北有一支被唐王朝皇室認做是本家的民族:黠嘎斯(吉爾吉斯)人,又稱為堅昆,因其曾建立古堅昆國。其人種特徵就是:赤發,白面,綠瞳,也是高加索人種特徵。
這進而可推知,唐朝李氏皇室的來源也可能是含有高加索人種成分的。事實上,隋唐兩代皇室,楊氏,李氏皆為鮮卑血統,楊李二家是表親,楊氏,李氏與宇文氏,獨孤氏家族世為婚姻,宇文氏,獨孤氏都是鮮卑姓。唐高祖李淵本姓大野,是鮮卑姓,母親獨孤氏。李淵李世民都是鮮卑血統。李世民祖母,母親都是鮮卑人,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是鮮卑人血統。
此外,象什麼長孫,令狐,尉遲,都是胡人姓氏。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與《舊唐書》《新唐書》的《室韋傳》都記載室韋諸部中有「黃頭室韋」,也稱「黃頭部」,而室韋即是蒙古諸部的前身。
成吉思汗和他父親也速該也是藍眼睛,他們的氏族名「勃兒只斤」就是「藍眼睛」的意思(一說灰眼睛)。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有一部女真人「多黃發,鬢皆黃,目睛綠者,謂之『黃頭女真』」;《松漠紀聞》「黃頭女真」條稱其「髭發皆黃,目睛多綠」;《契丹國志》卷《諸蕃國雜記》「黃頭女真」條記載其相貌特徵是「髭發皆黃,目睛多綠」,這顯然是高加索人種特徵。
《新唐書》卷110《李多祚傳》記載「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號『黃頭都督』,後入中國,世系湮遠」,說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黃發碧眼的部族。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史思明等人及其部族也是來源於高加索人種成分,《舊唐書》稱安史叛軍為「羯賊」,羯即「五胡亂華」時的羯族,史書記載即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成分。
來自於貝加爾湖以北的丁零-鐵勒諸部,據考證原本也是屬於高加索人種,或者可能是塞種人-蒙古人混血。
原本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又分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個語族),雖然各自都含有一定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但是仍是以蒙古利亞人種為主。但是其中生活在西部的突厥語族,因為與當地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各族融合混血程度最深,其融入的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也越來越加深,中世紀向西遷徙之後,最西邊遠至歐亞交界處的突厥人的一支(土耳其),已經完全轉變為高加索人種成分。
突厥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阿氏那部落很可能就是突厥化的塞種人(屬高加索人種)。
而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突厥人,如歷史上的克烈部和乃蠻部,也是信仰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的以高加索人種為主的。他們占據了整個蒙古高原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才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和貝加爾湖之間的蒙古人,後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戰爭幾乎消滅了一半的突厥部落,才使得蒙古高原上蒙古利亞人種的成分又佔了上風。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含有四分之一的突厥血統,前面也提過,他本人可能也是藍眼睛的高加索人種成分。 而中國地區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據學者研究,是屬於古突厥民族的文化,在華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文物,據分析具有明顯的古突厥族文化特徵,古突厥文化特徵為:
一。陶器上畫有魚紋或人身魚紋;
二。殺馬祭天;
三。彩文陶器;
仰韶文化與此完全吻合,所以其根源應在中亞一帶,而不是中國地區。
(十三)。古代詩歌中也有大量關於高加索人種特徵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記敘。
唐代詩人張籍的《永嘉行》一詩中記敘有「黃頭鮮卑入洛陽」;
蘇軾題唐人韓乾的畫賦詩曰「赤髯碧眼老鮮卑」;
杜甫的《悲青阪》詩記敘有「黃頭奚兒日向西」;
白居易詩《西涼伎》記敘「紫髯深目兩胡兒」;
岑參詩《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記敘「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
李白詩《幽州胡馬客歌》記敘「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
張說詩《雜曲歌辭·蘇遮幕》記敘「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鬍」 ,
丁仙芝詩《戲贈姚侍御》記敘「重門啟鎖紫髯鬍」;
寒山《詩三百三首之二四四》記敘「大有碧眼胡」;
呂岩《七言》記敘「碧眼胡兒手指天」。
證據實在是太多了,舉不勝舉。
除了大量史料中的記載之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古代的傳奇,志怪,小說,平話等等文學作品中,談到異能之士,也往往喜歡描述為「碧眼,黃須,赤發,紅臉」等等,而這都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
雖然這只是文學描寫,但是卻真實地反映出了古時候很多智勇突出的人物都是帶有高加索人種特徵的。仔細想想其實也很正常,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也是,高加索人種不論是在體能上還是在智力上普遍都比純粹的蒙古利亞人種要強得多,正因為這樣,在古時候,具有高加索人種血統的人在能力上表現得很強,所以文學描寫中往往很自然地把具有特異才能的人描寫為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徵的形象。
(十四)。不僅中國,而且遠至日本北海道,當地土著人阿依努人(蝦夷人)也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多體毛,胡須濃密,頭發捲曲,皮膚白皙,與屬於蒙古利亞通古斯人種的日本主體民族大不相同。 甚至遠至美洲墨西哥,也發現有高鼻深目形象的雕像文物,說明高加索人種以東亞為跳板曾經遠徙至美洲。美洲印地安人雖然屬於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特徵,但是人種學的研究表明,北美印地安人大部分部落的父系血統中都含有數千年前的某個高加索人種的因子。
(十五)。中國地區古代居民除了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蒙古利亞人種的成分之外,甚至還含有不少的尼格羅人種(黑種人)和俾格米人種(小黑人)的成分。
如《山海經》就屢屢出現中國南方有黑色人種的記載。考古發現也證實了新石器時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柳江人,河姆渡人,曇石山人的人種特徵都與尼格羅人種相似。
《小雅·天保》《虞書·堯典》中記載的「黎民」,據郭沫若考證:「黎,大約就是中國古代的先住民族,這種人或就是馬來人。『黎民』就是最早被漢(中原)民族征服了的棕黑色皮膚的先住民族。這種民族被征服了以後便被當成奴隸使用……一天一天地消失了」(《郭沫若全集》)。
中國古代的濮族,被商人征服,爾後演變為「仆」的意思,而濮就是指一種黑種人。
還有古史中記載的「昆侖奴」,也是一種黑種人。
現代中國地區的人種極為復雜,特別表現在南北漢族的種族巨大差異上。簡單說來,秦淮以北基本上是蒙古利亞人種中較為純粹的北蒙古亞種,也就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南下並被漢化的北方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阿爾泰語系各族的後裔,並混有一部分早期高加索人種的華夏族成分。
而南嶺以南,則是蒙古利亞人種中混有大量尼格羅人種和俾格米人種(都是黑種人)成分的南蒙古亞種(又可稱為馬來人種),也就是古代被迫南遷的百越各族的後裔。
夾在中間的,長江流域一帶,就是南北兩端這些北方游牧民族與早期華夏族及漢人以及百越南蠻等族融合混血的後裔。
北京中科院遺傳與發展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義達,通過對南北漢族人群的線粒體DN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所做的分析鑒定,證實了南北漢人在種族上遺傳基因上存在著巨大差異。而且南北漢族在血緣上的差異比南北漢族各自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差距還大,
另一個比較直觀的現象,就是南北漢人在血型上區別很大,北方人A型血居多,南方人B型血居多。
通常我們都說「我們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中國人」,但事實上並不確切。皮膚顏色就不用說了,因為前面說過了,這恰恰不是重要的特徵,而且很多中國人的皮膚白得比世界上某些地區的高加索人種還要白(如印度,中東,北非)。頭發的顏色也不用說了,很多人都是天生的淺色頭發。而眼睛的顏色,卻是個很重要的特徵(因為受外界環境影響小),很多人卻並不是真正的黑色,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棕灰色的,或棕黑色。
另外,諸如鏟形門齒,蒙古斑,蒙古褶這些特徵,通常被當作是廣義的中國人的共有特徵,實際上並不準確,這些特徵在高加索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中同樣也存在,只是數量多少的差別而已,在中國南方的百越系漢人中很多人卻沒有。
所謂人種這個概念,只具有相對性,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某種族,各種族之間都存在著一個交叉混和的邊緣,具體到個體身上,只能說其遺傳基因中那種種族成分較多一些而已。
要從遺傳學的角度分辯出一個人的遺傳基因中到底包含有那些人種的成分是很復雜的事情,不過有一些外貌上的簡單識別方法可以參考一下:如果一個人是單眼皮,細小的眯縫眼,面龐較扁平,顴骨較突出,那麼通常來說,這個人的蒙古人種的成分相對較多一些;如果一個人是雙眼皮,眼窩較深,眼眶較大,額頭較高,鼻樑較高而挺直,則高加索人種的成分較多一些。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以前曾經被通緝的那個廣西籍殺人犯馬加爵,他的長相,跟拳王泰森有很多很相像的地方,典型的特徵,都是扁扁的塌鼻子,外翻的厚嘴唇。而嶺南的廣東廣西一帶很多人都是這種外貌特徵,這就是馬來人種的特徵,其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南方的馬來種漢人(百越人的後代)以及東南亞一帶馬來人種都是混有大量尼格羅人種和俾格米人種(都是黑種人)的血統。
實際上,完全可以把蒙古利亞人種看作是高加索人種的一個分支,國外的學者認為,高加索人種中金發碧眼的諾迪克亞種和黑發黑眼的蒙古利亞人種都是高加索人種中黑發白膚的暗白人種(伊比利亞亞種)分別向西北方和東方發展而產生的兩個分支,為了適應西北歐當地寒冷的森林環境,和東北亞的風沙環境,而各自產生了後來的體貌特徵上的差異。關於此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韋爾斯的《世界史綱》一書。
高加索人種的分布如此廣泛,是與其遠古時代幾次大規模的遷徙活動緊密相關的,而這種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屬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民族最早掌握的兩項技術發明:馴養牛馬和冶鐵術(當然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以及源自中東中亞的青銅冶煉術,車輪,兩輪戰車等等技術。
高加索人種的發源地通常認為在今天俄羅斯南部的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一帶,故稱之為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