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社會主義改革論(不是體制改革,而是體質改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可惜 這世界上像你樣的好人太少了 要有T病毒我第一個先放出來 要有時光機器我就把人類送到2012
B. 體制改革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指克服現有體制中的弊端,使各種體制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證。自1992年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宣布對體制改革轉變,進一步加快體制改革,以適應改革開放轉型新形勢。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
(2)體質體制改革擴展閱讀
體制改革的啟示
嚴格來說,體制改革並不屬於企業管理的內容,但卻對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投融資平台這類生存於體制之內的企業組織。從最近我們的觀察來看,各地平檯面臨的問題已非單純的內部管理問題,它們採取的實踐也超越了一般的管理范疇,而是向著外部化、上層化、宏觀化的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方向前行。
其實,對於平台而言,投融資體制改革並非新的內容,它伴隨著平台的產生、發展乃至可能的消亡。從企業治理結構來看,地方政府是平台的唯一股東,然而,它卻無法像一般的市場化企業股東一樣行使很純粹的職能,它必須綜合城市經營、部門協作等多方面對平台實施管控。
於是,平台所做的事情可能超越能力及必要之外,平台需要處理的關系也覆蓋政府的所有利益相關者,而這一切都可歸納為城市投融資體制。因此,投融資平台要取得好的發展,就必須將自身置於整個體制的改革之中。
C. 當前中國對領導體質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所謂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社會主義政治總格局和權力結構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政權組織、政治組織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完善。
改革措施
1、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執政思想的轉變;
3、服務型政府構建;
4、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
總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具體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主要任務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D. 什麼是社會體制改革
社會體復制改革:
在中國,指制克服現有體制中的弊端,使各種體制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
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證。自1992年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宣布對體制改革轉變,進一步加快體制改革,以適應改革開放轉型新形勢。
(4)體質體制改革擴展閱讀:
嚴格來說,體制改革並不屬於企業管理的內容,但卻對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投融資平台這類生存於體制之內的企業組織。
從觀察來看,各地平檯面臨的問題已非單純的內部管理問題,採取的實踐也超越了一般的管理范疇,而是向著外部化、上層化、宏觀化的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方向前行。
在組織改革中,像很多地方成立資金管理中心統籌資金、城市投資控股集團統籌資源資產;而在制度優化中,則是基於組織的良好運營及許可權劃分。
可以肯定的是,體制改革將為平台的發展吹起一股春風,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平台的發展環境,但我們也意識到,改革是困難的,也是需要勇氣的。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外部力量(如咨詢機構)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借用則是值得深思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制改革
E. 什麼是體制機制改革
這里所說的機制,一般指社會機制。
理解機制這個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2點。一是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是機制存在的前提,因為事物有各個部分的存在,就有一個如何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問題。二是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一定是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機制是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而發揮作用的。
機制的劃分:
從機制運作的形式劃分,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行政-計劃式的運行機制,即以計劃、行政的手段把各個部分統一起來。
第二種是指導-服務式的運行機制,即以指導、服務的方式去協調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三種是監督-服務式的運行機制,即以監督、指導式的方式去協調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從機制的功能來分,有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和保障機制。
激勵機制是調動管理活動主體積極性的一種機制;制約機制是一種保證管理活動有序化、規范化的一種機制;保障機制是為管理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
以上幾種類型的機制實際上是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只是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才做了如上劃分。
機制的建立,一靠體制,二靠制度。這里所謂的體制,主要指的是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的調整與配置;所謂制度,廣義上講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及任何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可以說,通過與之相應的體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變革),機制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
可以通過改革體制和制度,達到轉換機制的目的;也就是說,通過建立適當的體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應的機制。例如: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體制;在兩種經濟體制之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經濟運行機制。現行社會保障體制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職工退休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體系,現行體制對企業運行機制的推進是舊體制難以望其項背的。
從微觀結構來看,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確立了一種新的所有制體制,也形成了一種新的高層組織結構——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構成的組織體制,在企業運行機制的轉換與完善方面,其所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機制的形成上,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觀;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在內部競爭、激勵機制的建立過程中首當其沖;監察、審計制度在監督、約束機制完善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機制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項體制和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簡單地以「1+1=2」來解決,不同層次、不同側面必須互相呼應、相互補充,這樣整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還要特別重視人的因素,體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執行的人不行,機制還是到不了位。而且體制與制度不能完全分離,而應相互交融。制度可以規范體制的運行,體制可以保證制度落實。
F. 全面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政治體質改革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所以全面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
G. 機制和體制分別是什麼意思
機制的意思:「機制」由有機體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內部各部分的機理即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用人機制等。
體制的意思:「體制」指的是有關組織形式的制度,限於上下之間有層級關系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如:領導體制、政治體制等。體制一詞還有文體的格局,即體裁的含義。如詩歌的體制可分為古體、近體兩大體系。
體制與機制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
一方面,體制決定著機制,也包含著機制,體制是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一定的體制只有依賴與之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才能實現。
因此,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關鍵機制,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建立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完善科研組織與管理機制;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構建統籌協調的創新治理機制,等等。
在中國,體制主要指中央集權制,即國家政策和各種法規的制定,官僚機構及軍隊的設置,以及各級官僚和軍官的任免等,都由中央直接下令,或將權力委派給各級政府,委託各級政府為其代理區域事務管理的一種權力運作體系。
H. 黨幾次會議提出深化體質改革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版第三次全體會議審權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
I. 什麼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內該做的事、不應該做的事,容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即哪些事應該由市場、社會、政府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變遷,行政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全面變革。40年來,經過若干次規模較大的改革和各種局部調整,具有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行政管理體制逐步形成。
轉變政府職能,關鍵是要明確轉的方式,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堅決扭轉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管理,同時要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9)體質體制改革擴展閱讀:
轉變政府職能,要做到依法行政。只有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更好把政府職能轉變過來。
要發揮法治對轉變政府職能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既要重視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來固定轉變政府職能已經取得的成果,引導和推動轉變政府職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視通過修改或廢止不合適的現行法律法規為轉變政府職能掃除障礙。
J. 簡化如何深化文體體質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內在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切實提高文化領域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加快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不斷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需統籌「放」和「管」的關系,做到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齊推進、相協調。創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於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多種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做到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國有文化資產是重要的宣傳文化資源,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既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又是黨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證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又要保證文化企業正確導向。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充分考慮宣傳文化工作自身特點和管理需求,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探索建立主管主辦制度與現代企業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確保黨對國有文化單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宣傳業務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權。
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迅速發展、廣泛普及,日益大眾化、媒體化,對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創新管理思路,統籌各方力量,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網力度,加強對網上有害信息、網路謠言的整治,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使網路空間更加清朗起來。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進一步規范傳播秩序。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職責,加強輿論引導、規范傳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重要任務。要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做強主流媒體,壯大主流聲音。適應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構建多層次、專業化的新聞發布平台。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和業務知識培訓,確保新聞工作者真實准確傳播新聞信息,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等行為。
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繁榮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越來越需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的第一步,其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如何,還要看其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為目標,繼續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等領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導向把控、資本運作和市場經營能力。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開展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試點,使國有資本始終保有最大的決策權和控制權。把轉企改制與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結合起來,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使之盡快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允許其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其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它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種形式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大財稅扶持,緩解融資難題,為其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順暢運行的基礎條件。要重點發展圖書、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完善文化無形資產評估,健全文化中介機構。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文化經濟政策是文化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勵和引導、調控作用。要對當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進行延續和規范,對不適應實際需要的政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探索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進一步形成文化領域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充分發揮評獎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中的示範、導向和激勵作用。加強版權保護,鼓勵文化原創,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標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需要加強統籌、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研究和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推動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統籌市、區、街道(社區)和縣、鄉、村這兩個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推動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其最大服務效益。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是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明確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標准,制定和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做到擴大覆蓋、消除盲點、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要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創新運行機制。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競爭機制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內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託管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長期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多樣化平台。
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間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鼓勵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創新交流方式,通過教育培訓、語言推廣、學術交流、研究資助、文體活動、觀光考察等,構建交流網路,提高交流效果。
擴大對外文化貿易。以貿易和投資形式推動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續、效果更好。要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其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進行戰略投資,推動我國文化產品進入海外主流社會。積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方式,加強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建設。充分考慮各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審美標准,貼近國外受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組織實施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譯平台、提供翻譯資助,使我們的優秀文化產品能夠展示出獨特魅力。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快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創新對外宣傳傳播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說服力和認可度。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強文化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的引進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完善文化領域准入政策,強化文化市場監管,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幹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抓緊制定出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