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歷史沿革
建國六十多年來,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原國家教委、原國家體委等有關部門從鼓勵和推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出發,在不同時期先後制定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及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並於2002年開始在全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對於增強學生體質,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具有積極作用,其突出地表現為以下三點。
1. 對於貫徹落實《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和《學生體育工作條例》,促進和保證體育課教學,以及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 有利於學生按照要求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行為習慣的養成;
3. 通過這些標準的測試和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展開,對於學校體育評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體育總體評價的重要內容。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演變和發展,是與我國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與全國提高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滿足國家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人才戰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措施。建國以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的制定、頒布和實施,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為新的《標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了解這些標準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將有利於正確認識並實施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
2014年,依據全國學生體質情況,制定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旨在培養學生鍛煉積極性。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學校體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中國體育訪問團赴前蘇聯,全面考察和學習了原蘇聯體育(包括學校體育)的經驗,引進了《勞衛制》,從195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行。1954年,在借鑒原蘇聯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在部分地區試行的情況,政務院批准並發布了《勞衛制》暫行條例,經過試行和反復修改於1958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實施《勞動衛國體育制度條例》及相關項目標准和測驗規則,其第一條明確指出:勞衛制是國家根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對人民在體育鍛煉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於鼓勵人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人民身強力壯,意志堅強,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勞衛制》由預備級(少年級)、第一級和第二級共三個級別組成,在一級和二級中還按照性別差異根據某一年齡段中體能的發展設置了男女若干個年齡組。在項目設置上,除了發展身體素質和機能的鍛煉項目以外,《勞衛制》還設置了諸如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國防知識等內容,反映了當時鞏固國家政權和建設祖國的社會需要。當時,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受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學校衛生條件比較差以及營養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亟待提高。因此為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在鍛煉身體、建設和保衛組股的熱潮推動下,我國的《勞衛制》產生和發展起來了,並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包括學生在內的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對廣大學生和成年人的體制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部分學校核地區受浮誇風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急於求成,搞反復測試,突擊達標,違反體育鍛煉的客觀規律,並沖擊了正常的體育課教學;此外,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導致了國家的財政經濟困難,廣大學生出現了營養不良,體制健康水平下降,這些使得《勞衛制》的推行受到影響,被迫中斷。此後,在1964年《勞衛制》改名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
雖然《勞衛制》的實施經歷了轟轟烈烈、坎坷與挫折,但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改善和提高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狀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民體質健康促進事業的新紀元,也開創了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工作的先河。 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重新確立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五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體委公布了《國家體育鍛煉標准》,要求在學校廣泛實施,此後,在1982年,1990年又進行了修改,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於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了保證。
在這一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都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特別是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特別重視受教育者應掌握充足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全面發展。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的改善與提高的同時,也使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不斷減少,電視機、視盤機(VCD機和DVD機)、計算機等的普及也導致學生身體活動時間不斷減少,生活水平提高與體制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漸現象。社會對於學生的體質健康更加重視,從1985年開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科學技術部等五部委(局)共同組織展開了全國性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到2005年已經進行了五次,以全面了解我國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目的是:鼓勵和推動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面對全體人群,分四個組進行測驗,分別是兒童組,9~12歲,相當於小學3~6年級;少年乙組,13~15歲,相當於初中;少年甲組,16~18歲,相當於高中;成年組,19歲以上,相當於大學。其測試內容主要是對身體素質項目進行測驗,共分五大類,與《勞衛制》相比刪除了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聽一般國防知識等內容。所選項目強調增強體質效果好,少而精,既能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又簡便易行,便於測試記錄成績,並適當兼顧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打基礎。主要由體育行政部門主管,具體實施時會同教育等有關部門進行,同時強調學校應當把體育鍛煉標準的施行工作同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並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它的推行對促進全社會關注學校體育,督促學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保證身體正常發育,增強體質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㈡ 請問有人知道「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制定的各年齡組血壓百分位數」嗎,不勝感激
【摘要】 目的 分析血壓偏高兒童的生長發育和體質特點,為開展高血壓的早期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按年齡別血壓百分位數的P
95 從1040名7歲兒童中篩查出214名血壓偏高者為研究組,329名血壓正常兒童為對照組,對身高、體重、胸圍、心率、肺活量、血紅蛋白、握力、立定跳遠、50m跑、50m×8往返跑和立位體前屈進行測量。 結果 血壓偏高兒童身高、體重、胸圍、BMI、肥胖率和心率顯著高於對照組(P值均<0.05),肺活量/體重指數、50m跑、50m×8往返跑和立定跳遠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值均<0.05)。 結論 血壓偏高兒童身材較高,體態較胖,心肺功能和運動素質較差。高血壓一級預防應從學齡兒童開始。
【關鍵詞】 高血壓;生長和發育;體質;兒童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ZHANGYing-xiu
* ,WANGShu-rong ZHANG Peng-cai.*Shand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against high blood pressure.Methods A total of214childr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or/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P95 were taken as high blood pressure group,who were selected from1040children aged7years old,and329normal children were taken as control.The indices of the stud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surveyed,which including the stature,body weight,chest circumference,pulse rate,vital capacity,hemoglobin,power of gripping,long-standing jump,50m running,50m×8come and go running and body flexibility.Results The level of stature,bodyweight,chest circumfer-ence,body mass index(BMI),pulse rate and prevalence rate of obesity of children in high blood press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vital capacity for bodyweight index,50m running,50m×8come and go running and standing-long jum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children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have higher and fatter body shape and lower cardiopulmonary capacity andathletics ability.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high blood pressure should start from school-aged children.
【Key words】 Hypertension;Growth and development;Body constitution;Child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一些與行為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關的成年期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單純性肥胖症、糖尿病等)發病始於兒童期,這一類疾病的危險因素常自幼形成,如不加以干預,多數可持續終生。因此,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預防是非常必要的 〔1〕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兒童青少年中存在著部分無症狀、無明確病因的血壓持續偏高者,其偏高血壓和成年期高血壓間有密切關系,這一現象被稱為兒童血壓的「軌跡現象」(tracking phenomenon) 〔2〕 。因此,有必要通過學校常規體檢等手段,篩選出兒童青少年中血壓偏高者並及早開展干預工作。為對血壓偏高兒童進行健康干預,筆者對7歲血壓偏高兒童的生長發育和體質特點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濟南市小學一年級7歲兒童1040名(男509名,女531名)進行血壓檢測,經體檢和詢問病史,剔除主要臟器嚴重疾患和生長發育障礙者。按WHO制定的血壓測量方法,使用水銀柱台式血壓計和9cm×18cm袖帶,測坐位右上臂血壓,取Korotkoff第1音為收縮壓,第4音為舒張壓。兒童靜坐20min後,連續測量3次,取其中最接近2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被檢者的血壓值。
按照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制定的各年齡組血壓百分位數 〔3〕 篩查血壓偏高兒童,以SBP或/和DBP≥P 95 為 血壓偏高;以P 25 ≤SBP≤P 75 且P 25 ≤DBP≤P 75 為血壓正常兒童作對照組。共檢出血壓偏高兒童214名(男105名,女109名),對照組329名(男169名,女160名)。
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測試細則要求,測量血壓偏高組和對照組兒童的身高、體重、胸圍、心率、肺活量、血紅蛋白、握力、立定跳遠、50m跑、50m×8往返跑和立位體前屈。分析2組兒童在生長發育水平和運動素質方面的差異。計算2組兒童的BMI(Body mass index,體重/身高 2 ),按照中國學齡兒童BMI超重、肥胖篩查分類標准 〔4〕 (7歲男童BMI>17.4為超重,>19.2為肥胖;7歲女童BMI>17.2為超重,>18.9為肥胖)篩查超重和肥胖,比較2組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全部數據採用SPSS11.0軟體包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形態發育 血壓偏高和血壓正常兒童的各項體質指標見表1,2。血壓偏高組兒童的形態發育水平較高,其身高、體重、胸圍均高於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BMI亦大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血壓偏高兒童的身體充實度較高。血壓偏高組兒童超重率為11.68%(男生11.43%,女生11.93%),對照組為11.24%(男生11.24%,女生11.2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χ 2 =0.02,P>0.05);但血壓偏高組兒童肥胖率高達25.70%(男生35.24%,女生16.51%),對照組為5.47%(男生5.33%,女生5.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2 =89.62,P<0.01)。
2.2 生理機能 血壓偏高組兒童肺活量高於對照組,其中男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血壓偏高組兒童肺活量/體重指數低於對照組,說明血壓偏高組兒童的肺功能較差。結合血壓偏高組兒童心率快於對照組(P<0.01),說明血壓偏高組兒童的心肺功能較差。血壓偏高組男生血紅蛋白含量低於對照組(P<0.05)。 2.3 運動素質 血壓偏高組兒童速度素質(50m跑)、耐力素質(50m×8往返跑)和爆發力素質(立定跳遠)均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柔韌性素質(立位體前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7歲男童各項體質指標血壓偏高組與對照組比較表2 7歲女童各項體質指標血壓偏高組與對照組比較
3 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兒童少年血壓水平存在明顯的軌跡現象,兒童時期血壓偏高與成年高血壓有著密切的關聯。國內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青少年初始血壓水平在P 75 以上者,8a後血壓≥18.7/12.0kPa(140/90mm Hg)的幾率是初始血壓水平在P 50 以下者的3.91倍,且初始血壓百分位愈高,其相對危險性(RR)愈大。提示青少年初始血壓偏高是成年期高血壓的易感人群 〔5〕 。因此,從兒童時期開始成年高血壓的早期預防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血壓偏高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形態特點是身材較高、體態較胖。因此,對於發育水平較高和體態較胖的兒童應列為一級預防的重點人群。從形態、機能和素質綜合來看,血 壓偏高兒童存在明顯的高身材、低機能、低素質的「外強中干」 特徵,其心肺功能和運動素質較差可能與戶外活動和鍛煉不足有關。因此,在開展兒童期高血壓一級預防工作中,指導兒童適當加強體育活動非常重要。
本文採用的血壓偏高篩查標准,是根據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的大樣本數據計算出來的年齡別百分位數,篩查結果較為可靠。盡管如此,仍不能輕易給受檢兒童貼上「高血壓」的標簽,凡正式診斷為高血壓的,須以3次以上非同日復測結果為據。另外,以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在P 25 ~P 75 之間的個體為對照組,比以血壓小於P 95 為對照更加合理,因為後者當中也包括了部分血壓偏低的兒童(如血壓≤P 5 或P 3 )。
血壓偏高兒童的檢出率為20.58%,高於湖北省2000年7~9歲兒童的檢出率(9.17%) 〔6〕 和合肥市2001年7~11歲兒童檢出率(8.84%) 〔7〕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與各地在飲食習慣、食鹽攝入等諸方面的差異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山東省兒童少年形態發育水平較高,特別是BMI和肥胖率較高有關 〔8-9〕 。這一點也與山東省是青少年血壓偏高的「高發區」相吻合 〔10〕 。
㈢ 中國學生營養日的歷史
中國學生營養日的歷史
全國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膳食中熱量供給已基本達到標准,但蛋白質供給量偏低,優質蛋白質比例少,鈣、鋅、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供給明顯不足。由於我國膳食中鐵的吸收利用率低,0-20歲人群貧血患病率為6-29%。199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我國7-18歲男女生營養不良患病率分別為26.87%和38.27%,比1985年分別上升了4.66和3.46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估計,由微量營養素缺乏導致的疾病和勞動能力下降,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GDP的5%。
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因缺乏合理營養知識,膳食攝入不平衡,加上活動量不足,青少年肥胖發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達15.3%。青少年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將給他們的健康帶來危害,是成年後罹患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肝膽疾病等慢性病的誘發因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學校學習階段是青少年培養良好品德、增長知識、成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在學生中開展營養教育工作,倡導合理營養、平衡膳食,對於普及營養知識,預防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的發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自1990年起,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在每年的5月20日均組織開展學生營養宣傳活動。11年來,這項宣傳活動得到廣大師生、家長的歡迎和許多營養學專家的積極參與、支持,在有些地方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學生營養日」。為了使學生營養宣傳工作更加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促進學生營養宣傳工作的制度化,經研究,決定每年的5月20日為「中國學生營養日」。
-----幫你這忙.採納吧---
㈣ 哪一年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學生視力不良率的上升速度超過了城市
貓和老鼠中我們碰到有蓄力而且
㈤ 能否找到一些資料反映中外青少年在體育鍛煉方面的差異的
我國青少年體育鍛煉意識亟待提高
央視國際消息:最新的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青少年存在著體育鍛煉不足,體能素質降、肥胖發生增加的狀況。因此,今年世界衛生日的宣傳活動目標人群選定為青少年。
根據20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與1995年的同等調查結果相比,我國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呈現增長趨。但我國青少年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我國學生的體能素質和肺活量水平普遍下降,特別是耐力素質和柔韌性素材下降更大,有75%的學生肺活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學生的肥胖檢出率中,城市男生上升最快,由5.9%上是肥胖升為10.1%,城市女生由3%上升為4.9%,其中7—12歲小學生是肥胖檢出率最高的人群。
芬蘭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足球冰球體操最受歡迎
新華網赫爾辛基5月11日電芬蘭有關部門11日公布的對全民健身情況的一次調查結果表明,除成年人外,芬蘭兒童和青少年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據芬蘭奧委會和芬蘭體育聯盟聯合進行的一次調查,在芬蘭,90%以上的兒童和青少年從事某種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這一比例在過去10年內增加了15%。芬蘭兒童和青少年目前最喜愛的體育項目有足球、滑雪、游泳、自行車和跑步。
據調查,通常情況下,芬蘭兒童和青少年自發地和同伴一起進行體育鍛煉。這一比例在芬蘭3歲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佔54%。另有42%的兒童和青少年參與各種體育俱樂部的活動。
在僅有520萬人口的芬蘭,擁有各種體育俱樂部近8000個。這些體育俱樂部在青少年體育鍛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芬蘭3歲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有近一半的人參加各種體育俱樂部的活動;11歲至12歲的男孩最為積極,他們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參加各種體育俱樂部的活動。
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芬蘭兒童和青少年參加體育俱樂部活動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在過去的10年裡,參加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年遞增6.5萬人。在芬蘭兒童和青少年參加的體育俱樂部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有足球、冰球、體操和田徑。
這里有篇評論,你也可以看看
對國家教育局規定增加體育鍛煉的感想 http://sam912.blog.hexun.com/9897709_d.html
㈥ 求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每幾年一次 在哪裡可以找到最新公布的數據
應該是一年一次,到教育部能查到
㈦ 中國學生身體素質近20年來持續下降議論文500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二)、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㈧ 首次實施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研是哪一年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在2006年8月19日舉行的「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出示了一組數據: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為七成六,大學生高達八成三。
家長的溺愛,養成了獨生子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體質和驕嬌二氣;繁重的課業,壓抑了孩子對體育興趣的追求,對於安全問題的恐懼,則束縛了學校放開體育鍛煉的手腳。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
簡介:本報告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合作開展項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統計分析」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課題批准號: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數據引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參與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本報告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供了決策參考。
目錄:
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徵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路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閑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閑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煉時間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煉效果
(五)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
㈨ 為什麼中國居民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體質下降了
因為青少年不重視體育鍛所以體質下降了。
我國青少年體質狀況現狀有四個顯著特點:肥胖、超重現象嚴重,心肺功能與耐力素質嚴重下降,視力不良發生率持續上升並已向低年齡發展,大學生身體機能與素質持續下滑。
一年年中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確跟缺乏體育鍛煉有關,但絕對不僅僅是因為缺乏體育鍛煉。火紅年代中曾有在社會實踐生產實踐的大風大浪中鍛煉一說,注意這里的鍛煉,包含了體育也更包含勞動。如今的年輕人在缺乏體育鍛煉的同時,更缺乏生產勞動鍛煉,缺乏「勞動光榮」之思想意識。
㈩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
簡介:本報告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合作開展項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統計分析」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課題批准號: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數據引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參與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本報告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供了決策參考。
目錄:
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徵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路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閑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閑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煉時間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煉效果
(五)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 1985年至2005年,五次大規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中國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形態、生理功能和身體素質的多個指標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現象,部分指標的下降傾向呈加速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以來,學生體質健康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體上反映出來的指標值仍然令人擔憂,特別是在以下指標上,顯現的問題十分突出。
——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
肺活量/體重指數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肺功能。《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肺活量和肺活量/體重指數在20年間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分布,優秀率為15.62%,良好率為22.59%,及格率為39.24%,不及格率為22.54%。2010年各年齡組測試結果與2008年相比,整體水平略有提高,不及格率降至20.08%,但是,肺功能總體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不同營養狀況檢出率營養不良佔8.58%,低體重佔42.21%,標准體重佔37.01%,超重佔4.55%,肥胖佔7.66%。2010年統計顯示,超重和肥胖分別增加到5.05%和9.41%,表明由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和超重情況繼續惡化。
1985年的《體質調研》顯示,當時超重和肥胖問題並不突出,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體重不足,男女生分別佔28.9%和36.1%。2010年統計顯示,低體重男女生分別佔38.88%和35.89%,表明低體重現象繼續存在。
從《分析報告》的結果看,當前,青少年群體營養狀況呈現典型的「雙峰現象」,即超重和肥胖問題十分突出,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現象沒有改變。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體質調研》顯示,1979—2005年我國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率不斷增加。1985年7—22歲漢族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為34.26%。但此後,視力不良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傾向。1999年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當年「近視第一大國」的日本。1995年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超過50%。2005年的調查顯示,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67%、初中生為58.07%、高中生為76.02%、大學生為82.68%。
2008年北京市10萬余名初三學生參加了中招體檢,結果顯示,69.28%的學生視力不良,即裸眼視力低於5.0。2008年上海市102萬余名中小學生視力檢查結果顯示,50.59萬人視力不良,其中,高中學生視力不良達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學新生入學視力檢查發現,近視率竟然達到87.22%。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基礎。《體質調研》顯示,1995—2005年,學生身體素質中反應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反應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成績和反應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除速度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素質均有明顯下降。
《分析報告》顯示,2008—2010年,反映學生速度、力量素質的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基本沒有增長。依據青少年身體素質發育理論,男子16歲前,女子13歲前速度素質發展較快,男女均在20歲左右達到最好成績,但《分析報告》顯示,實際情況與此不相吻合,從小學到大學,隨年級的增高,優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學生更缺乏鍛煉。《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立定跳遠、仰卧起坐(女生)和引體向上(男生)的成績也存在及格率以上成績隨學段升高反而下降的趨勢。其中,2010年大學男生引體向上及格率僅為70.44%。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耐力素質與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密切相關。依據不同年齡,通過測試400米跑(或50米×8往返跑,11—12歲男女生)、800米跑(13—22歲女生)、1 000米跑(13—22歲男生)成績反映耐力素質。《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各年齡組男女學生的成績逐年下降。《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耐力素質不及格率在10%—14%,2010年學生耐力素質的不及格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比例在10.64%—12.84%;總體合格率,大學好於高中,高中好於初中。其中,大學生耐力素質優秀率最低。總體上,2008年以來的三年,反映耐力素質的各項測試指標成績沒有明顯改善。
柔韌素質與關節周圍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的伸展性有關。通過測試坐位體前屈成績,反映人體的柔韌素質。《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7.75%,及格以上比率為97.31%;2010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8.21%,及格以上比率為97.40%。不同學段學生坐位體前屈比較表明,其優秀率以大學最好,其次為小學和初中,最次為高中。2008—2010年,各學段學生及格以上比率均在96%以上,是學生所有素質中成績最好的指標。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血壓調節能力反映人的自律神經系統機能,是身體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血壓調節能力差,容易引起體位改變性暈眩、暈倒現象。國內對此研究少見。1999年和2006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對北京市部分中小學學生進行了「體位血壓反射」的測試。研究顯示,從整體上看,北京市中小學生血壓調節不良率在60%以上。兩次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血壓調節不良率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是呈現波動性變動,普遍表現出血壓調節能力不良的現象。 從全世界范圍看,青少年一代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體能素質的下降傾向不僅僅中國獨有,許多國家都遇到相似的情況。特別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逐漸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如何增強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也隨之成為世界性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近十年加速下滑趨勢也表現出與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相背離的現象,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為探討影響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中國中小學體育基本情況調查》(2006年9月—2008年10月)、《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2008—2009年),調查涉及全國15個省、市、區(以下分別簡稱「《基本情況調查》」、「《健康行為調查》」)。
居住環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城市建設中高層公寓式和農村城鎮化聚集定居形式的推進,客觀上限制了居住者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大大減少了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同時,交通日益發達,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現代化,也導致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體力節省化,大大減少了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自然運動刺激。
西方快餐文化盛行,過多高能量物質的攝入,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直接引發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科學的平衡膳食結構沒有建立,洋快餐的誤導,高熱量、高脂肪飲食成為青少年食物的主要成分,加上活動量和活動強度的減少,過剩性營養不良是導致青少年肥胖不斷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季成葉教授研究指出:在中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流行率越高;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美國除外)水平。
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趨勢,日本著名學者小泉英明等腦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系統機能發展的角度來揭示其規律和機制。腦科學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運動刺激缺乏」和隨後的「運動刺激不當」是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重要的生理原因[1]。研究認為,如果青少年兒童在嬰幼兒期間缺乏運動刺激或刺激不當,就將導致大腦因刺激不夠,相應的神經系統機能得不到自然成長,以此為基礎的人的生長發育及其表現出來的體質健康也隨之遭受影響。
另外,腦科學研究認為,腦的發育過程存在一系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與之相適應,人的生長發育同樣具有關鍵期和敏感期。研究認為,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些後天的身體機能發展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獲得必要的外界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時,就會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機會,人體的某些身體機能就永遠得不到充分發展。
研究指出,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環境中,青少年參加運動、勞動、同伴遊戲等各種活動,能夠滿足基本運動需求,運動刺激與青少年的自然生長保持平衡關系,能夠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運動刺激的負荷和強度都在減少,在最重要的關鍵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就會導致相應的運動中樞神經的退化,學生生長發育逐漸失去物質基礎,表現出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
以上述研究結果來考察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的變化,不難發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與運動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有著密切關系。
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教養方式的變化,溺愛、嬌生慣養等不當的教養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近三十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代家庭的結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帶來了教養方式變化。有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有近五成0—6歲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兒童接受著隔代教育。除了無節制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於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同時改變了青少年以身體鍛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形式。在網路時代,青少年一代更喜歡從網路獲得信息和快樂,比較容易沉溺虛擬時空甚至發展為網路成癮。基於網路的游戲、閱讀、交友成為青少年閑暇的主要方式,久坐不動的靜態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基本情況調查》顯示,中小學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佔用最多的時間是「做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健康行為調查》顯示,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於上網、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鍾。過多時間沉溺在網路,使得青少年沒有機會到戶外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不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與同伴交往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難以形成。
三十年以來,由於我國選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文化課考試成績為依據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加上中國家長對子女獲得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懈追求,導致了青少年的「應試」壓力並沒有出現減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越來越重。這種壓力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表現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和課業負擔過重。
《健康行為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小學生9小時以上、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近70%以上的中學生在清晨6∶00左右起床。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21∶30分以後睡眠。隨著年級的升高,睡眠時間越少,初中、高中畢業班學生經常在23∶00以後睡眠。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睡眠不足4小時,其神經反應能力將下降45%。生理學研究表明:睡眠是少年兒童生長的主要時段。只有在晚上22時至凌晨1時的深睡眠狀態,人的生長激素才能大量分泌,才能最有效激活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如果睡眠不足、深睡眠時間短,新陳代謝將受到極大影響,這無疑將嚴重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在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下,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大大超過國家的相關規定。《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的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7小時,超過60%的初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9小時。由於課業負擔重,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同樣大大超過國家規定。調查顯示,小學低年級約5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30分鍾;小學高年級約3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60分鍾;約20%的初中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1.5小時。有10%的中小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甚至超過3個小時。
中小學學生不僅承擔學校的學習任務,而且大部分學生還要完成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基本情況調查》顯示,75%的中小學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訓、學科輔導班或家教。在國家規定的休息時間內,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和完成作業上,用於休閑的時間第一是看電視、上網,其次是閱讀漫畫、書刊、報紙等課外讀物,第三是與同伴遊戲、玩耍,而專門用於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少。
事實上,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學習時間過長對學生學習本身沒有益處,只能嚴重降低學習效率。
《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全國超過1/3的學校的體育課程並未按國家「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每周3學時,高中每周2學時」的規定執行。調查還顯示,體育課是學校課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課程之一。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在校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學生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42%的學生只能達到每天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有40%的學生達不到每天平均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學生逐漸減少,高中學生的情況最差,只佔12.5%,而情況最好的小學生也只能達到22.6%。
研究表明,新的體育課程設定的目標體系,並沒有嚴格按照兒童生長發育和動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和順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的還是按照運動訓練的體系和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因此,所實施的體育教育脫離了青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素質、機能發育的需求,在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期不能給予最適宜的運動刺激,錯失有效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良機。
專家研究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還處於「泛化」過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估體系尚不能很好地圍繞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形成合力[2]。
高質量的體育師資隊伍是學校體育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體育師資一是指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指教學能力強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體育鍛煉。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2007年)調查顯示:我國現有中小學約60萬所,但是,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約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缺24萬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學校規模的制約,學校只能保證語文、數學、外語等考試科目的師資,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育教師缺編現象,80%以上的學校為兼職體育教師。與此同時,由於普遍存在的體育教師職業不被重視,教師接受在職培訓、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少,知識老化、技能消退,導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果。
國家中小學體育衛生專項督導(2008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參與)發現,當前,缺乏健全的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擔機制和社會賠償的保障制度,導致了學校體育不能依法全面實施。調查顯示,對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沒有契合的法律規定,教師、學校擔心承擔巨大賠償責任,是制約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應,調查發現,許多學校明令禁止攀爬、體操、耐久跑、游泳、足球等體育項目的開展,而這些項目,盡管有一定危險性、對抗性,但卻恰恰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有益、有效。
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的必要條件。《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以上的學校體育設施、器材的配置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標准(「有一定差距」和「差距很大」各佔一半)。從地區來看,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尤為嚴重。《中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曲宗湖等,2006年)對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3],「十五」期間僅有25.7%的學校能夠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體育器材配備目錄的最低要求。阻礙農村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場地器材」。近十年城鎮新建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配置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擴大招生所形成的學生對運動場地、器材的需求。
[1]小泉英明.腦科學與教育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標准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吳昊,曲宗湖.我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3):53-35.
上述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種種原因,總體上源自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其中,有的原因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不可能消除,比如,居住環境、交通方式、家庭結構等,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是,有許多原因是可以通過社會和人類自身的努力予以控制或消除的。比如,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過重的學習壓力、不當的體育教育等。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給我們增強青少年體質、維護青少年健康提出新的課題和挑戰。基於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當前,從青少年教育的角度,促進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教育干預重點策略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嬰幼兒開始,就要大力推行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保證兒童在入學前就有足夠的、自然的運動刺激和合理的膳食營養,為學生正常生長發育奠定重要基礎;其次,科學制定體育課程,提升體育教師的能力,以學校體育為主體,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與神經系統發育匹配的適宜的運動刺激,以提高體育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有效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再次,減輕學習壓力,保障學生健身的權利,保證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時間,為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提供製度和條件保障。
當然,事實上,僅僅依靠教育干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其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有的由來已久,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有的伴隨現代化而來,是面對迅速推進的現代化,整個中國社會猝不及防,沒有足夠的思想和物質准備所致。
因此,解決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一件長遠而艱苦、必須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發布時間:2012-03-29 來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