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增強農村小學生體質健康論文
一、指導思想
以「快樂體驗·健康成長」思想為指導,以「體教結合之陽光體育、醫教結合之身心和諧」為突破口,以提高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為重點,以實施「三大健康項目」為抓手,提升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行動目標
1. 健全和完善適合學生體驗成功,快樂成長的健康促進課程。
2、加強體教結合、醫教結合,提高師生健康保障水平。
3、在活動和課程體驗中,逐步滲透健康意識、健康心理與公共衛生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健能力,使學生能養成有益於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和完善適合文英學生體驗成功,快樂成長的健康促進課程。
1、陽光體育浸潤
推進陽光體育運動深入開展,將每天1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時間列入課表,確保每位學生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完善「快樂活動日」課程,推進體育和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依據學校特色,將踢跳作為學生練就體育一強的項目,形成學校體育課程框架體系。
2、編制快樂中隊手冊,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實施。
學習和落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動方案》。完善校心理健康輔導室。三年級開展心理輔導課,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跟蹤調查,加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暢通心理危機轉介渠道,有效預防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推進「快樂中隊」建設,打造快樂中隊、優秀輔導員和快樂天使,積極使用《學生健康知識普及讀本》、《學生健康食譜指南》、《學生預防近視指導手冊》等具有普及性和針對性的區域健康教育教材,以積極有效的宣傳、干預手段,逐年控制我校中小學生肥胖和近視等疾病的發生率。
3、關注個性差異,完善特殊教育
根據每一個特殊兒童的不同特徵,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建設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課程,做到定人、定課時。
4、羽毛球成為學校品牌特色項目。
從一年級開始,選拔優秀苗子,藉助體育局的資源,開展羽毛球品牌特色的建設,逐步形成羽毛球特色校。四年級起全面推廣游泳項目,做到人人掌握游泳技能。
(二)健康衛士進校園,提高師生健康保障水平。
1、聘請一名體育健身指導員
十二·五期間,學校將聘請1名體育健身指導員,定期來學校宣傳與指導科學健身方法。
2、聘請一名校園醫生
聘請一名校園醫生,做到專業醫生定期進校指導學校衛生工作,增強學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學校衛生保健教師的專業水平。
3、規范食堂管理模式,爭創A級食堂。
在全區中小學食堂普及規范管理模式,推進學校食堂「更好的管理,更安全的食品」管理模式,杜絕集體性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爭創A級食堂。
(三)健康數據進家庭,養成有益於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1、建立校學生健康信息資源庫
逐步形成學生健康數據常模,建立特殊兒童健康評估檔案及信息庫,實現家庭、學校、醫院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健康管理合力。
2、開展體質測試與健康體檢
開展「隨時、多次、擇優」的體質測試與健康體檢,逐步建立學生電子健康檔案,掌握校內學生健康狀況,若出現共性問題,由專家指導團隊研究制訂健康處方,為學校、家庭針對性地開展促進學生健康工作提供建議。
四、保障體系
(一)機構保障:建立校、班兩級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路
建立校長(分管校長)負責制,成立學生健康發展工作小組,設立健康教育教研組。學生發展部、課程教學部、人力資源部、體育室、衛生室、後勤保障部等部門要加強合作,保證學校健康促進工作的有效開展。
學生健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網路圖
(二)基礎保障
1、學校體育場地器材、教學衛生、生活設施、衛生保健室配備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准》,為學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
2、加強學校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建設現代化保健室,保健室配備1名專職衛生保健教師,並按照600:1的生師比來配備充實兼職衛生人員隊伍。
3、全面開展學校心理健康室達標工程,設置心理健康輔導室,力爭成為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
(三)管理保障
1、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學生健康促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研究、推進學生健康促進工作。
2、培訓制度。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開展分層分類培訓,人人成為健康教育促進者。
(四)評估保障
1、建立公示預警制度。充分利用信息網路,定期將學校健康促進工作情況予以公示,對學生健康的共性問題及時預警。
2、在成為「區健康促進學校」基礎上,繼續努力,力爭「市健康單位」。
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實施方案篇2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學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進學生健康素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通過實施學生體質健康保障工程,深入推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讓健康成為學生的終身財富,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合格人才。
二、總體目標
建立健全與本校教育發展規劃,努力提升我校學校體育衛生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我校各方參與的青少年健康促進網路和聯動機制。促使我校學生基本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超重、肥胖、視力不良檢出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明顯提升。
三、工作方針
1、以育人為本作為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健康成長需要,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藝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動,為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終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培養合格公民和建設人才。
2、以個性發展作為核心任務。在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能特長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適宜學生個性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促使每一名學生在某一方面形成穩定的愛好,實現「全面+特長」的發展目標。
3、以學校管理作為舉措。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要求,制定健康工程的具體實施辦法。
4、以循序漸進作為重要策略。逐步穩健推進學生身體健康工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意識,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保障工作舉措
(一)改善學習體育我是場地及設施,打造健康明凈校園
根據上級的指示,全面清查學校的體育衛生設施,正確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加大投入,有方案地進行改造,打造健康明凈校園。
1、改善學校體育工作條件,建設健康活力校園。
根據浙江省的體育設備設施的要求,添置配齊體育設施,保障學生體育鍛煉質量。
2、改善學校教學衛生條件,建設健康無塵校園。
更換教室、功能室的LED燈管,更新維護黑板,更換教室的燈光照明、課桌椅等設備設施,實現教室明亮、無塵,教學設備適合學生的健康需要。
(二)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行動方案
1、切實落實「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每天上午安排一次廣播體操、特色操,每天上午、下午統一安排25-30分鍾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實施方案,配足配齊體育教師、改善體育場地設施,購置必要的體育器材,為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體育鍛煉提供切實保障。
2、構建體育和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健康發展新要求,根據學校體育特色研究制定適合學生身心健康和個性特長發展的校本課程與體育活動內容,構建有學校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保證體育課堂教學合理的運動負荷,增強課程內容的選擇性、趣味性,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確保每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至少學會兩項日常體育鍛煉的技能;堅持健康知識與健康技能傳授並重、健康意識培養與健康行為養成相統一的原則,結合貫徹教育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各中小學校健康教育開課率要達到100%,要在課表上標明,做到有課本、教案、總課表、分課表、教師備課、學生作業本、考試試卷以及健康行為檢查表和分析,健康教育宣傳欄底稿等有關健康工作資料齊全。
3、建立體育和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區文教體局體衛科每學期不定期對學校體育課教學進行巡查和指導,全面評價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注意重點考察學生實際練習時間和體能發展情況.
4、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體育運動會。每年定期組織舉辦各類比賽,包括:田徑、籃球、足球、乒乓球、軟式壘球、圍棋、踢、跳、長跑等為主的比賽項目。根據要求,每學年舉辦一次綜合性田徑運動會,組織兩次以上全校性特色項目體育比賽,並因地制宜、經常性地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體育活動和競賽,做到人人有體育項目、班班有體育活動、校校有體育特色。
5、實施「2+1」工程。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加強類型多樣的體育社團建設。結合體育課教學,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體育技能,為其終生鍛煉打下基礎。
(三)學校衛生推進行動方案
1、建立醫生進校園機制。建立學校與轄區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對口聯系機制,實現醫務人員定期進校園、常規有聯系、應急即處置的工作目標。
2、切實加強對學校衛生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和食品監督機構、相關醫療衛生機構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全區學校提供預防保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定期對學校食堂衛生、飲用水、傳染病防控等開展監督檢查和指導。
3、建設「一生一檔」系統。建立學生每年一次健康體檢制度,以學生健康體檢結果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為基礎信息資料,為每個學生建立健康檔案
4、進一步加強學生近視眼防控。加強宣傳教育和有效管理,鞏固教室光環境改善成果,確保課桌椅配置達到國家要求並開展配套服務研究,落實中小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和職責。
5、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班主任隊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促進班主任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加強中小學校心理輔導室的規范化建設。加強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的調研,加強學生精神疾病危機干預,有效預防學生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發生。規范指導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和轉介工作,完善心理咨詢熱線運動機制。
(四)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干預行動方案
1、學校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訂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和公告制度。由學校主要負責人或分管領導任監測站負責人,配備專業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並按要求配備場地、器材設備,對全校學生體質健康進行監測、干預、指導、匯總、統計、分析、管理全校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撰寫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報告。
2、建立常態化的學生體質監測制度。認真做好每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的測試上報工作,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實施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
3、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公告制度。在全面開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的基礎上,加強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進行抽測,並將結果與評優評先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各學校在每學期的家長會上向本校全體學生、家長公告本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情況與相關學生體質健康數據。
(五)學校體育、衛生師資隊建設行動方案
1、配齊配足學校體育、衛生師資隊伍。根據「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要求重新核定體育教師編制數,配足配齊體育教師;科學核定體育教師工作量,將體育活動課、課間操(早操)、體育競賽、課外體育活動組織、運動隊訓練和管理折算成課時,計入體育教師工作量;在學校公用經費中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准為體育教師戶外工作統一購買服裝及防護用品。按國家有關規定和健康教育課程要求配齊補足學校衛生保健人員。
2、促進體育、衛生教師專業化發展。制定體育教師任職條件和崗位專業標准,保證體育教師整體水平。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有針對性地培養骨幹教師、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人員比例,加快中青年體育教師向高級教師發展的培養;在衛生保健教師的培養、職務評聘、職後培訓等方面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3、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參加國家、省、市心理咨詢師培訓,推進學校心理咨詢師培訓論證。
4、搭建平台,開展學校體育衛生研究。設立體育衛生科研專項經費,鼓勵教師針對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促進一線體育衛生教師通過科研提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經費投入。
為推進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工程,設立年度專項經費,用於課程建設、師資培訓、資源優化、成果宣傳與推介,支持學校特色發展。結合學校實際需求,保障學校設施設備到位。
(二)深入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學校,深入基層進行調研分析,全面掌握我校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狀況,提出有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同時,引導廣大教師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研究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斷改進自身教育行為。
(三)開展宣傳活動。圍繞總體目標,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典型,突出重點。通過宣傳與實施,讓廣大師生增強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工程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把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工作與學校各項工作、相關活動緊密結合,做到同步發展,整體推進。
⑵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
簡介:本報告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合作開展項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統計分析」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課題批准號: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數據引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參與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本報告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供了決策參考。
目錄:
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徵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路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閑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閑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煉時間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煉效果
(五)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 1985年至2005年,五次大規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中國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形態、生理功能和身體素質的多個指標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現象,部分指標的下降傾向呈加速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以來,學生體質健康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體上反映出來的指標值仍然令人擔憂,特別是在以下指標上,顯現的問題十分突出。
——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
肺活量/體重指數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肺功能。《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肺活量和肺活量/體重指數在20年間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分布,優秀率為15.62%,良好率為22.59%,及格率為39.24%,不及格率為22.54%。2010年各年齡組測試結果與2008年相比,整體水平略有提高,不及格率降至20.08%,但是,肺功能總體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不同營養狀況檢出率營養不良佔8.58%,低體重佔42.21%,標准體重佔37.01%,超重佔4.55%,肥胖佔7.66%。2010年統計顯示,超重和肥胖分別增加到5.05%和9.41%,表明由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和超重情況繼續惡化。
1985年的《體質調研》顯示,當時超重和肥胖問題並不突出,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體重不足,男女生分別佔28.9%和36.1%。2010年統計顯示,低體重男女生分別佔38.88%和35.89%,表明低體重現象繼續存在。
從《分析報告》的結果看,當前,青少年群體營養狀況呈現典型的「雙峰現象」,即超重和肥胖問題十分突出,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現象沒有改變。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體質調研》顯示,1979—2005年我國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率不斷增加。1985年7—22歲漢族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為34.26%。但此後,視力不良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傾向。1999年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當年「近視第一大國」的日本。1995年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超過50%。2005年的調查顯示,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67%、初中生為58.07%、高中生為76.02%、大學生為82.68%。
2008年北京市10萬余名初三學生參加了中招體檢,結果顯示,69.28%的學生視力不良,即裸眼視力低於5.0。2008年上海市102萬余名中小學生視力檢查結果顯示,50.59萬人視力不良,其中,高中學生視力不良達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學新生入學視力檢查發現,近視率竟然達到87.22%。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基礎。《體質調研》顯示,1995—2005年,學生身體素質中反應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反應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成績和反應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除速度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素質均有明顯下降。
《分析報告》顯示,2008—2010年,反映學生速度、力量素質的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基本沒有增長。依據青少年身體素質發育理論,男子16歲前,女子13歲前速度素質發展較快,男女均在20歲左右達到最好成績,但《分析報告》顯示,實際情況與此不相吻合,從小學到大學,隨年級的增高,優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學生更缺乏鍛煉。《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立定跳遠、仰卧起坐(女生)和引體向上(男生)的成績也存在及格率以上成績隨學段升高反而下降的趨勢。其中,2010年大學男生引體向上及格率僅為70.44%。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耐力素質與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密切相關。依據不同年齡,通過測試400米跑(或50米×8往返跑,11—12歲男女生)、800米跑(13—22歲女生)、1 000米跑(13—22歲男生)成績反映耐力素質。《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各年齡組男女學生的成績逐年下降。《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耐力素質不及格率在10%—14%,2010年學生耐力素質的不及格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比例在10.64%—12.84%;總體合格率,大學好於高中,高中好於初中。其中,大學生耐力素質優秀率最低。總體上,2008年以來的三年,反映耐力素質的各項測試指標成績沒有明顯改善。
柔韌素質與關節周圍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的伸展性有關。通過測試坐位體前屈成績,反映人體的柔韌素質。《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7.75%,及格以上比率為97.31%;2010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8.21%,及格以上比率為97.40%。不同學段學生坐位體前屈比較表明,其優秀率以大學最好,其次為小學和初中,最次為高中。2008—2010年,各學段學生及格以上比率均在96%以上,是學生所有素質中成績最好的指標。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血壓調節能力反映人的自律神經系統機能,是身體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血壓調節能力差,容易引起體位改變性暈眩、暈倒現象。國內對此研究少見。1999年和2006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對北京市部分中小學學生進行了「體位血壓反射」的測試。研究顯示,從整體上看,北京市中小學生血壓調節不良率在60%以上。兩次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血壓調節不良率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是呈現波動性變動,普遍表現出血壓調節能力不良的現象。 從全世界范圍看,青少年一代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體能素質的下降傾向不僅僅中國獨有,許多國家都遇到相似的情況。特別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逐漸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如何增強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也隨之成為世界性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近十年加速下滑趨勢也表現出與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相背離的現象,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為探討影響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中國中小學體育基本情況調查》(2006年9月—2008年10月)、《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2008—2009年),調查涉及全國15個省、市、區(以下分別簡稱「《基本情況調查》」、「《健康行為調查》」)。
居住環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城市建設中高層公寓式和農村城鎮化聚集定居形式的推進,客觀上限制了居住者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大大減少了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同時,交通日益發達,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現代化,也導致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體力節省化,大大減少了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自然運動刺激。
西方快餐文化盛行,過多高能量物質的攝入,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直接引發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科學的平衡膳食結構沒有建立,洋快餐的誤導,高熱量、高脂肪飲食成為青少年食物的主要成分,加上活動量和活動強度的減少,過剩性營養不良是導致青少年肥胖不斷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季成葉教授研究指出:在中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流行率越高;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美國除外)水平。
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趨勢,日本著名學者小泉英明等腦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系統機能發展的角度來揭示其規律和機制。腦科學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運動刺激缺乏」和隨後的「運動刺激不當」是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重要的生理原因[1]。研究認為,如果青少年兒童在嬰幼兒期間缺乏運動刺激或刺激不當,就將導致大腦因刺激不夠,相應的神經系統機能得不到自然成長,以此為基礎的人的生長發育及其表現出來的體質健康也隨之遭受影響。
另外,腦科學研究認為,腦的發育過程存在一系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與之相適應,人的生長發育同樣具有關鍵期和敏感期。研究認為,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些後天的身體機能發展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獲得必要的外界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時,就會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機會,人體的某些身體機能就永遠得不到充分發展。
研究指出,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環境中,青少年參加運動、勞動、同伴遊戲等各種活動,能夠滿足基本運動需求,運動刺激與青少年的自然生長保持平衡關系,能夠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運動刺激的負荷和強度都在減少,在最重要的關鍵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就會導致相應的運動中樞神經的退化,學生生長發育逐漸失去物質基礎,表現出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
以上述研究結果來考察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的變化,不難發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與運動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有著密切關系。
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教養方式的變化,溺愛、嬌生慣養等不當的教養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近三十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代家庭的結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帶來了教養方式變化。有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有近五成0—6歲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兒童接受著隔代教育。除了無節制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於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同時改變了青少年以身體鍛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形式。在網路時代,青少年一代更喜歡從網路獲得信息和快樂,比較容易沉溺虛擬時空甚至發展為網路成癮。基於網路的游戲、閱讀、交友成為青少年閑暇的主要方式,久坐不動的靜態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基本情況調查》顯示,中小學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佔用最多的時間是「做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健康行為調查》顯示,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於上網、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鍾。過多時間沉溺在網路,使得青少年沒有機會到戶外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不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與同伴交往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難以形成。
三十年以來,由於我國選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文化課考試成績為依據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加上中國家長對子女獲得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懈追求,導致了青少年的「應試」壓力並沒有出現減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越來越重。這種壓力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表現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和課業負擔過重。
《健康行為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小學生9小時以上、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近70%以上的中學生在清晨6∶00左右起床。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21∶30分以後睡眠。隨著年級的升高,睡眠時間越少,初中、高中畢業班學生經常在23∶00以後睡眠。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睡眠不足4小時,其神經反應能力將下降45%。生理學研究表明:睡眠是少年兒童生長的主要時段。只有在晚上22時至凌晨1時的深睡眠狀態,人的生長激素才能大量分泌,才能最有效激活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如果睡眠不足、深睡眠時間短,新陳代謝將受到極大影響,這無疑將嚴重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在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下,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大大超過國家的相關規定。《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的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7小時,超過60%的初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9小時。由於課業負擔重,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同樣大大超過國家規定。調查顯示,小學低年級約5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30分鍾;小學高年級約3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60分鍾;約20%的初中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1.5小時。有10%的中小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甚至超過3個小時。
中小學學生不僅承擔學校的學習任務,而且大部分學生還要完成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基本情況調查》顯示,75%的中小學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訓、學科輔導班或家教。在國家規定的休息時間內,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和完成作業上,用於休閑的時間第一是看電視、上網,其次是閱讀漫畫、書刊、報紙等課外讀物,第三是與同伴遊戲、玩耍,而專門用於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少。
事實上,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學習時間過長對學生學習本身沒有益處,只能嚴重降低學習效率。
《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全國超過1/3的學校的體育課程並未按國家「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每周3學時,高中每周2學時」的規定執行。調查還顯示,體育課是學校課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課程之一。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在校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學生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42%的學生只能達到每天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有40%的學生達不到每天平均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學生逐漸減少,高中學生的情況最差,只佔12.5%,而情況最好的小學生也只能達到22.6%。
研究表明,新的體育課程設定的目標體系,並沒有嚴格按照兒童生長發育和動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和順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的還是按照運動訓練的體系和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因此,所實施的體育教育脫離了青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素質、機能發育的需求,在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期不能給予最適宜的運動刺激,錯失有效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良機。
專家研究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還處於「泛化」過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估體系尚不能很好地圍繞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形成合力[2]。
高質量的體育師資隊伍是學校體育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體育師資一是指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指教學能力強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體育鍛煉。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2007年)調查顯示:我國現有中小學約60萬所,但是,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約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缺24萬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學校規模的制約,學校只能保證語文、數學、外語等考試科目的師資,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育教師缺編現象,80%以上的學校為兼職體育教師。與此同時,由於普遍存在的體育教師職業不被重視,教師接受在職培訓、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少,知識老化、技能消退,導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果。
國家中小學體育衛生專項督導(2008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參與)發現,當前,缺乏健全的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擔機制和社會賠償的保障制度,導致了學校體育不能依法全面實施。調查顯示,對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沒有契合的法律規定,教師、學校擔心承擔巨大賠償責任,是制約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應,調查發現,許多學校明令禁止攀爬、體操、耐久跑、游泳、足球等體育項目的開展,而這些項目,盡管有一定危險性、對抗性,但卻恰恰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有益、有效。
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的必要條件。《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以上的學校體育設施、器材的配置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標准(「有一定差距」和「差距很大」各佔一半)。從地區來看,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尤為嚴重。《中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曲宗湖等,2006年)對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3],「十五」期間僅有25.7%的學校能夠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體育器材配備目錄的最低要求。阻礙農村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場地器材」。近十年城鎮新建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配置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擴大招生所形成的學生對運動場地、器材的需求。
[1]小泉英明.腦科學與教育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標准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吳昊,曲宗湖.我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3):53-35.
上述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種種原因,總體上源自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其中,有的原因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不可能消除,比如,居住環境、交通方式、家庭結構等,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是,有許多原因是可以通過社會和人類自身的努力予以控制或消除的。比如,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過重的學習壓力、不當的體育教育等。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給我們增強青少年體質、維護青少年健康提出新的課題和挑戰。基於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當前,從青少年教育的角度,促進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教育干預重點策略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嬰幼兒開始,就要大力推行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保證兒童在入學前就有足夠的、自然的運動刺激和合理的膳食營養,為學生正常生長發育奠定重要基礎;其次,科學制定體育課程,提升體育教師的能力,以學校體育為主體,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與神經系統發育匹配的適宜的運動刺激,以提高體育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有效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再次,減輕學習壓力,保障學生健身的權利,保證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時間,為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提供製度和條件保障。
當然,事實上,僅僅依靠教育干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其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有的由來已久,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有的伴隨現代化而來,是面對迅速推進的現代化,整個中國社會猝不及防,沒有足夠的思想和物質准備所致。
因此,解決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一件長遠而艱苦、必須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發布時間:2012-03-29 來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⑶ 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統計報告應該怎樣寫
據聯合報報導,韓國小學生的身高比中國和日本矮1~2厘米,中學生雖超過中日,但體力不如兩個國家。
依文化體育觀光部2月29日所發表2007年國民體力現狀調查結果,韓國男生13歲時超過中國,15歲時超過日本學生的身高,相關3~4厘米。女性12歲時超過中國,13歲時超過日本,各高2~3厘米。韓國人身高最高男性女性都是在20歲初頭,男性為175cm,女性是161.9cm。
但是在50米短跑和長跑、垂直跳等基礎體力測試中不如中日青少年。50米短跑中韓國7歲記錄為11秒的後半秒,與此相比,日本為10秒的後半秒,中國也是11秒的上半秒,比韓國快。即使比較18歲男子記錄,韓國為8秒的前半秒,日本為7秒的後半秒。
這表示韓國青少年與過去的記錄相比,體力下降。小學生50米短跑比1989年調查慢0.4~0.7秒,與2004年相比男高中生慢0.1~0.4秒,女高中生慢0.2~0.8秒。小學生長跑也比1992年慢40~50秒。體力下降問題從1994年廢止體力測試結果反映於入試制度開始嚴重,從而產生了有必要根本改革學校體育活動課程的指責。
而另一方面,成人則比過去有小幅度的提高。據分析是因為雙休日的工作體系,使閑暇增多,對於健康的關心也得到提高。
本調查每3年一次。以7歲以上國民為總體,對被抽樣的全國男女5000人設定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仰卧起坐、長跑等10個項目進行測試。
青少年健康狀況有待改善
如今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可是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戴眼鏡的「小大人」也越來越多……
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所做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在形態發育水平繼續提高、營養狀況改善明顯、幾種常見病患病率下降的同時,卻存在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體能素質持續下降;二是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繼續呈下降趨勢,在7—18歲年齡組學生中有75%的人肺活量下降;三是肥胖學生明顯增多,肥胖已成為城市青少年重要的健康問題;四是近視眼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
報告同時分析了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體育鍛煉不足,包括時間和強度兩個方面。獨生子女怕苦怕累的思想使他們在參加體育鍛煉、選擇運動項目時避「重」就「輕」。調查顯示,排在「你喜歡參加的體育活動」前3位的項目分別是球類、游泳和溜冰,而選擇長跑鍛煉的學生僅佔19.1%。升學壓力和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睡眠不足和精神緊張也是影響健康不可忽視的原因。課業過重、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等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
除了鍛煉、減壓等之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學生營養研究室胡小琪副研究員則從營養方面做了分析。她認為現今中小學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很嚴重。攝入過多高熱量、高脂肪、高糖的「三高」食品,再加上活動少、靜坐時間長是造成許多中小學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一份「洋快餐」就幾乎包含了人們一天所需的全部熱量。此外,鈣缺乏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小學生膳食鈣的攝入量還很低。
胡小琪倡導學生日常飲食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寶塔」從塔底到塔尖分別為:1.谷類食物;2.蔬菜、水果;3.動物食品;4.牛奶、豆製品;5.油、鹽、糖。此外,胡小琪副研究員還特別強調了早餐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早餐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在記憶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及身體的耐力等5個方面最為突出。很多人不吃早餐並非沒有條件,而是習慣問題。
她認為,早餐應由以下四類食物組成:1.谷類食物;2.牛奶及奶製品,無條件者也可由大豆及其製品如豆漿、豆腐腦等代替;3.動物性食品如雞蛋、火腿腸等;4.水果、蔬菜。她特別建議學生進食奶類食品,牛奶營養豐富,且提供了最好的鈣源,可補充體內的鈣缺乏。有些人可由於乳糖不耐受症而引起飲牛奶後腹脹、腹痛,這部分人可以飲用酸奶或豆製品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