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痰濕體質如何減肥
痰濕體質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類型,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易形成痰濕時,便可以認為這種體質狀態為痰濕體質,多見於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該體質的人常表現有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粘,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眼胞微浮,容易睏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此種體質類型有易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風,冠心病,代謝綜合征,腦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傾向。
對於此類體質,建議採用以下的保健方法:
一、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二、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
適宜痰濕體質者食用的食物有芥菜、韭菜、大頭菜、香椿、辣椒、大蒜、蔥、生薑、蠶豆、木瓜、白蘿卜、荸薺、紫菜、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紅小豆、蠶豆、包菜、山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雞肉、鰱魚、鱒魚、帶魚、泥鰍、黃鱔、河蝦、海參、鮑魚、杏子、荔枝、檸檬、櫻桃、楊梅、石榴、檳榔、佛手、栗子等。應限制食鹽的攝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膩、酸澀食品,如飴糖、石榴、大棗、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蓮藕粉、茯苓餅對該體質者是不錯的食補選擇。
運動鍛煉: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段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② 簡述中醫養生具體調攝的方法有哪些健康管理師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③ 調神養生的方法有那些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葯,《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葯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④ 痰濕體質用節食加運動的減肥方法合適嗎
節食容易反彈,運動減肥需要堅持,又累又慢,用幸運瘦,這些問題統統搞定
⑤ 試結合自己的體質特徵分別從飲食、運動、起居、精神調攝等方面談談冬季應該如何養生。
1,飲食:一日三餐,有規律不挑食,另外吃水果補充維生素。
2,運動:最好時常走動一下,傍回晚答適合散步或慢跑,身體發熱促進新陳代謝。
3,起居:早睡但不用早起,用適度的涼水洗臉。
4,精神:業余時間找朋友聊天,吹牛,看一些搞笑喜劇的電影,保持樂觀的生活心態!
⑥ 關於人的九大體質食譜看什麼書好
可以看《解密中國人的九種體質》
⑦ 調攝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援。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製法、疏泄法、轉移法和情志制約法。
一、節製法
所調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養,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千金要方》指出:「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老老恆言·戒怒》亦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這些論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氣怒傷身的嚴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養生一大課題。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頭或案頭寫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二)「寵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志刺激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系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系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疏泄法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會,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採取下面幾種方式。
(一)直接發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例如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不防大哭一場;遭逢挫折,心情壓抑時,可以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郁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恢復平衡。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採用不理智的沖動性的行為方式。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二)疏導宣散
出現不良情緒時,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可以把悶在心裡的郁悶宣散出來。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縮小「人際關繫心裡距」,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葯。
三、轉移法
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轉移法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升華超脫
所謂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為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以工作和事業的成績來沖淡感情上的痛苦,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也是排除不良情緒,保持穩定心理狀態的一條重要保健方法。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驅除煩惱,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綺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氣機舒暢,忘卻憂煩,寄託情懷,美化心靈。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進過排除內心雜念和抑鬱,改變其不良情緒和習慣。《臨證指南醫案》華蛐雲說:「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醫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內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措施,進行靈活運用。《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理瀹駢文》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矣」。《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實踐證明,情緒不佳時,聽聽適宜的音樂,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喜劇,苦悶頓消,精神振奮。可見,移情易性並不是壓抑情感。如對憤怒者,要疏散其怒氣;對悲痛者,要使其脫離產生悲痛的環境與氣氛;對屈辱者,要增強其自尊心;對痴情思者,要沖淡其思念的纏綿;對有迷信觀念者,要用科學知識消除其愚昧的偏見等等。
(三)運動移情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因為運動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當自己的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動,也可採用傳統的運動健身法和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因而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合,達到陰陽協調平衡。且有—種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之間之感,一切不良情緒隨之而消。此外,還可以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在勞動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進血液循環,活躍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飽滿。
四、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又稱以情勝情法。它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一)五臟情志制約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是認識了精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之間,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的「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正如吳**《醫方考》所言:「情志過極,非葯可愈,順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葯也」。朱丹溪宗《內經》之旨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同期醫家張子和更加具體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後世不少醫家對情志的調攝有時比葯石祛疾還加重視,而且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療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暢遂情志。總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運用「以情勝情」方法時,要注意情志刺激的總強度,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地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適當超過前者,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
(二)陰陽情志制約法
運用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制約關系,調節情志,協調陰陽,是為陰陽情志制約法。人類的情志活動是相當復雜的,往往多種情感互相交錯,很難明確區分其五臟所主及五行屬性,然而情志活動可用陰陽屬性來分,此亦即現代心理學所稱的「情感的兩極性」。《素問·舉通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引出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根據陰陽分類,人的多種多樣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對,例如,喜與悲、喜與怒、怒與恐、驚與思、怒與思、喜樂與憂愁、喜與惡、愛與恨等等,性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間,可以互相調節控制,使陰陽平衡。喜可勝悲,悲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總之,應採用使之產生有針對性的情志變化的刺激方法,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以調整整體氣機,從而起到協調情志的作用。
以情勝情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氣調整方法,人們只要掌握情志對於氣機運行影響的特點,採用相應方法即可,切不可簡單機械、千篇一律的按圖照搬。倘若單純拘泥於五行相生相剋而濫用情志制約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⑧ 飲食調攝養生法有幾種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⑨ 怎樣依據環境調攝身體
瘦人因屬陰虛體質,而陰虛陽氣偏亢,故時常多炎,表現為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專,常畏熱屬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最好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秋天,氣候乾燥,而「燥邪傷陰」,故瘦人在秋天更要注意養陰。居室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子。
⑩ 痰濕體質的人如何調理身體
痰濕體質的人是比較常見的體質類型,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易形成痰濕時,便可以認為這種體質的人為痰濕體質,那麼本文就是中醫關於痰濕體質調理方法的介紹,具體調理方法如下: (1)痰濕體質的人體征特點:形體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若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食少,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 (2)痰濕體質的人調理方法: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卜、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批杷、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運動鍛煉: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葯物養生: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臟。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居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由上,我們知道了痰濕體質的人如何調理身體,相信您可以更好通過中醫來調理痰濕體質的人,痰濕體質的人若不加調理,會引發身體疾病,所以一定要注重養生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