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動處方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運動處來方一般分成三自類:
1、健身運動處方:健康人進行運動處方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
2、競技運動處方:專業運動員進行運動處方訓練,以提高專業運動成績為目的。
3、康復運動處方:對患者應用運動處方以治療和康復為目的。
運動處方一般包括五個要素:
即運動形式、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運動頻率和注意事項。
㈡ 如何根據健康體適能的測定結果,制定運動處方
一、 體適能的概念
目前,關於體適能的定義有很多種提法。世界衛生組織將體適能定義為:「指身體有足夠的活力和精力進行日常事務,而不感到過度疲勞;並且還有足夠的精力享受休閑活動,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國港台學者將其定義為:「體適能是指一個人的身體適應生活、運動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
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體適能又分為「運動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是運動員在競賽中,為了奪取最佳成績所需要的體適能。健康體適能則是一般人為了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效率所追求的體適能。全美運動醫學學會關於「健康體適能」定義是:一種具有以下特徵的狀態:1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從事日常活動;2運動不足性疾病早期發生的危險性較低的品質和能力。
健康體適能,是在制訂運動處方前應當測定的內容,並將成為確定預防健身性運動處方鍛煉目標的主要依據。
二、 體適能的內容及提高健康體適能的意義
盡管體適能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對體適能應包含的具體內容的意見卻比較一致。運動體適能主要包括速度、反應、爆發力、協調性和靈敏性等素質。健康體適能包括心肺耐力素質、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身體成分。
(一) 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的適應能力,是健康體適能中最主要的因素。帶表人體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攝入、運送、吸收利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產生能量的能力。良好的心肺耐力的適應能力,是以充足的精力和能力從事日常活動,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促進身心健康的基礎。
(二) 肌肉力量和耐力
對一般人群來講,身體各肌肉的力量應當得到適度的、均衡的發展,同時還需要有能夠重復多次,或持續一定時間的耐力,這樣才能適應日常生活、工作、休閑活動和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
(三) 柔韌性
良好的柔韌性素質,保證肢體有較大的活動范圍,可自如地完成各種動作,提高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並可在意外的情況下,預防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的發生,或減輕損傷的程度。
(四) 身體成分
身體成分是指人體總體重中的脂肪組織和去脂組織(瘦體重)重量的百分比。身體成分中脂肪的成分增加,肌肉成分必然下降。身體中沒有收縮功能的脂肪組織較多,進行各種活動的能力下降,基礎代謝水平降低,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卒中等慢性疾病發病率增加。所以身體成分也是健康體適能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如果健康體適能中的每一種素質都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那麼疾病或功能性障礙的發病危險性就會大大降低。因此,通過規律性的運動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來提高、保持良好的健康體適能,對於個人整體健康的維護和健康促進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健康體適能可以使人體有充足的體力來適應日常的工作、生活及學習等活動,有精力享受休閑娛樂生活,又有應付突發的緊急情況的能力;有助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並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利於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以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 我國當前評價健康體適能的標准
根據健康體適能包括的內容,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測試方法和評價標准,這些測試結果成為指導人們進行科學健身的基礎。目前,我國有關健康體適能的評價標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國民體質測定標准
國家體育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有關法規,建立了國民體質監測系統,規定每5年進行一次全國性的國民體質監測,獲取我國國民體質狀況的資料,並在這些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制定了《國民體質檢測標准》,用於指導全民進行科學健身鍛煉。
《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建立了3—69周歲人群的測試指標體系和評定標准,按照年齡分為幼兒、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4部分。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的測試指標包括:形態指標、機能指標、素質指標3部分。包含了健康體適能中的心肺耐力素質、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等。這一監測標準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評價國民體質的標准,可以用於制訂運動處方,確定處方中的鍛煉標准。
《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各項指標的測定結果分為1—5分,共5個級別。建議凡某項素質達不到「4」或「5」分者,該項素質應當被納入運動處方的鍛煉目標之中。
(二) 學生體質健康標准
《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是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研製的,為《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教育手段,並為學生畢業的基本條件。該標准體系中,也包含健康體適能所要求測定、評價的內容,可以作為制訂運動處方的依據。
《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定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個級別。凡能達到「優秀」水平的素質,可以暫不作為鍛煉的重點。
(三) 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准
《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准》也是《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一部分。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1975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的《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進補充、修改而成。《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准》主要適用於20—59歲的成年人群,補充了我國成年人鍛煉標準的空白。該鍛煉標準的測試項目,包括了耐力指標、速度指標、柔韌性指標、靈敏指標和力量指標5大類,其評價標准也可作為制訂運動處方的依據。
《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准》的測定結果與《國民體質測定標准》的評價方法相同,分為5個級別。凡達不到「4」或「5」分者,應納入鍛煉目標。
(四) 其他
除了以上3個評價標准體系外,《國民體質測定標准》還包括《軍人體育鍛煉標准》、《軍人體能標准》、《公安民警體育鍛煉達標標准》等。其中有關健康體適能的評價結果,也都可以作為制訂運動處方的參考。
上述各評價標准,包含了對健康體適能中心肺耐力素質、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的評價,但均缺乏對身體成分的測試與評價,需要另行測定。
㈢ 運動處方包括哪些內容
競技運動、體育學教學、預防保健(健康、健美、長壽運動處方)、臨床治專療(如肥屬胖症、高血壓、糖尿病人運動處方)
按照構成體質不同,運動處方又可以分為改善身體形態的(如身高、體重、胸圍)、增強身體機能(如心管功能、肺功能)、增強身體素質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調節心理狀態的(如意志品質、個性特徵),提高適應能力的(如抵抗能力、應激能力)
㈣ 運動處方的內容包括
運動處方的內容應包括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進度及注意事項等。
一、運動處方的運動種類
運動處方的運動種類可分為三類,即:耐力性運動、力量性運動及伸展運動和健身操。
1、耐力性運動
耐力性運動是運動處方最主要和最基本報運動手段。
在治療性運動處方和預防性運動處方中,主要用於心血管、呼吸、內分泌等系統的慢性疾病的康復和預防,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呼吸、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
在健身、健美運動處方中,耐力性運動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保持理想體重的有效運動方式。
2、力量性運動
力量性運動在運動處方中,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肌肉、神經麻痹或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以恢復肌肉力量和肢體活動功能為主。
在矯正畸形和預防肌力平衡被破壞所致的慢性疾患的康復中,通過有選擇地增強肌肉力量,調整肌力平衡,從而改善軀乾和肢體的形態和功能。
3、伸展運動和健身操
伸展運動及健身操較廣泛地應用在治療、預防和健身、健美各類運動處方中,主要的作用有放鬆精神、消除疲勞,改善體型,防治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疾病。
二、運動處方的運動強度
1、耐力性(有氧)運動的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是運動處方的核心及設計運動處方中最困難的部分,需要有適當的監測來確定運動強度是否適宜。
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即: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
而運動量是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乘積,即: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繩索度可根據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數、代謝當量、心率、自覺疲勞程度等來確定。
(二)力量性運動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力量練習的運動強度運動量:力量練習的運動強度以局部肌肉反應為准,而不是以心率等指標為准。
在等張練習或等動練習中,運動量由所抗阻力的大小和運動次數來決定。在等長練習中,運動量由所抗阻力和持續時間來決定。
在增強肌肉力量時,宜逐步增加阻力而不是增加重復次數或持續時間(即大負荷、少重復次數的練習);在增強肌肉耐力時,宜逐步增加運動次數或持續時間(即中等負荷、多次重復的練習)。在康復體育中,一般較重視發展肌肉力量,而肌肉耐力可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得到恢復。
3、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一般的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
小運動量是指做四肢個別關節的簡單運動、輕松的腹背肌運動等,運動間隙較多,一般為8~12節;
中等運動量可做數個關節或肢體的聯合動作,一般為14~20節;
大運動量是以四肢及軀干大肌肉群的聯合動作為主,可加負荷,有適當的間歇,一般在20節以上。
三、運動處方的持續時間
1、耐力性(有氧)運動的運動時間
運動處方中的運動時間是指每次持續運動的時間。
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為15~60分鍾,一般須持續20~40分鍾;其中達到適宜心率的時間須在15分鍾以上。在計算間歇性運動的持續時間時,應扣除間歇時間。
間歇運動的運動密度應視體力而定,體力差者運動密度應低;體力好者運動密度可較高。
運動量由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共決定(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在總運動量確定時,運動強度較小則運動時間較長。
前者適宜於年輕及體力較好者,後者適宜於老年及體力較弱者。年輕及體力較好者可由較高的運動強度開始鍛煉,老年及體力較弱者由低的運動強度開始鍛煉。運動量由小到大,增加運動量時,先延長運動時間,再提高運動強度。
2、力量性運動的運動時間
力量性運動的運動時間主要是指每個練習動作的持續時間。
如等長練習中肌肉收縮的維持時間一般認為6s以上較好。促最大練習是負重伸膝後再維持5~10s。在動力性練習中,完成一次練習所用時間實際上代表動作的速度。
3、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時間
成套的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時間一般較固定,而不成套的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時間有較大並異。
如:24式太極拳的運動時間約為4分鍾;42式太極拳的運動時間約為6分鍾;伸展運動或健身操的總運動時間由一套或一段伸展運動或健身操的運動時間、伸展運動或健身操的套數或節數來決定。
四、運動處方的運動頻率
1、耐力性(有氧)運動的運動頻率
在運動處方中,運動頻率常用每周的鍛煉次數來表示。運動頻率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每次運動持續的時間。
一般認為:每周鍛煉3~4次,即:隔一天鍛煉一次,這種鍛煉的效率最高。最低的運動頻率為每周鍛煉2次。運動頻率更高時,鍛煉的效率增加並不多,而有增加運動損傷的傾向。
小運動量的耐力運動可每天進行。
2、力量性運動的運動頻率
力量練習的頻率一般為:每日或隔日練習1次。
3、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頻率
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頻率一般為每日1次或每日2次。
五、運動處方的運動進度
一般根據運動處方進行適量運動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練習後(大概6~8星期左右),心肺功能應有所改善。
這時,無論在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方面均應逐漸加強,所以運動處方應根據個人的進度而修改。在一般情況下,運動訓練造成體能上的進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進展階段和保持階段。
1、初級階段
指剛剛開始實行定時及有規律的運動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並不適宜進行長時間、多次數和程度大的運動,因為肌肉在未適應運動就接受高度訓練很容易造成受傷。
所以,以大部分人來說,最適宜採取強度較低、時間較短和次數較少的運動處方。例如選擇以緩步跑作為練習的運動員,應該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進行,而時間和次數則因應自己的體能而調節,不過每次的運動時間不應少於15分鍾。
2、進展階段
指運動員經過初級階段的運動練習後,心肺功能已有明顯的改善,而改善的進度則因人而異。
在這個階段,一般人的運動強度都可以達到最大攝氧量的40%~85%,運動時間亦可每2~3周便加長一些。這個階段是運動員體適能改善的明顯期,一般長達4~5個月時間。
3、保持階段
在訓練計劃大約進行了6個月之後出現。在這個階段,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已達到滿意的水平,而他們亦不願意再增加運動量。運動員只要保持這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確保體魄強健。
這時,運動員亦可以考慮將較為刻板沉悶的運動訓練改為一些較高趣味的運動,以避免因沉悶放棄繼續運動。
六、注意事項
1、耐力性(有氧)運動的注意事項
用耐力性(有氧)運動進行康復和治療的疾病多為心血管、呼吸、代謝、內分泌等系統的慢性疾病,
在按運動處方進行鍛煉時,要根據各類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每個參加鍛煉者的具體身體狀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注意事項,以確保運動處方的有效原則和安全原則。一般的注意事項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a、運動的禁忌症或不宜進行運動的指征在耐力性(有氧)運動處方中,應有針對性地提出運動禁忌證。
b、在運動中應停止運動的指征在耐力性(有氧)運動處方中應指出須立即停止運動的指征。
c、運動量的監控在耐力性(有氧)運動處方中,須對運動量的監控提出具體的要求,以保證運動處方的有效和安全。
d、要求做充分的准備活動
e、明確運動療法與其他臨床治療的配合如:糖尿病患者的運動療法須與葯物治療飲食治療相結合,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運動的進時間應避開降糖葯物血濃度達到高峰的時間,在運動前、中或後,可適當增加飲食,以避免出現低血糖等。
2、力量性運動的注意事項
a、力量練習不應引起明顯疼痛。
b、力量練習前、後應做充分的准備活動及放鬆整理活動。
c、運動時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d、必要時給予保護和幫助。
e、注意肌肉等長收縮引起的血壓升高反應及閉氣用力時心血管的負荷增加。
有輕度高血壓、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應慎做力量練習;有較嚴重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忌做力量練習。
f.經常檢修器械、設備,確保安全。
3、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注意事項
a、應根據動作的難度、幅度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b、指出某些疾病應慎採用的動作。如:高血壓病患者、老年人等慶不伏或少做過分用力的動作及幅度較大的彎腰、低頭等動作。
c、運動中注意正確的呼吸方式和節奏。
㈤ 什麼是運動處方它有那些內容
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及對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復訓練的開展,運動處方開始受到重視。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使用運動處方術語,從而在國際上得到認可。運動處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復醫師或體療師,對從事體育鍛煉者或病人,根據醫學檢查資料(包括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用處方的形式規定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提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運動處方是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和科學地鍛煉的一種方法。
么是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是根據參加健身活動者的體質和健康情況以處方的形式確定運動的種類、時間、強度、頻率與注意事項,它與臨床醫生開方取葯有相似之處,但不同點是,一個是用葯作為治療手段,另一個是用運動作為強身健體的主要措施。
運動處方一般分成三類:
1、健身運動處方:健康人進行運動處方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
2、競技運動處方:專業運動員進行運動處方訓練,以提高專業運動成績為目的。
3、康復運動處方:對患者應用運動處方以治療和康復為目的。
運動處方一般包括五個要素:
即運動形式、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運動頻率和注意事項。
㈥ 學習運動處方的好處
學習運動處方的好處:
1、符合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更具針對性
學校體育教學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小學階段的學生個體差異大,有的學生耐力較差,有的學生速度較差,有的學生靈敏性較差等等。由於辦學條件受限,大部分學校實行的仍然是大班化教學,一個班級少則40-50,多則60-70。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要使每名學生都增強體質如同天方夜譚,難以實現。但是由於學生體質狀況有很大的共性,如,我們把男、女生按同質分組的方法分開,把同一個能力層次的人看作一個大的「個體」就簡單得多了。
2、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需求,更具科學性
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從教師安排進行練習的機器人,只是在一定程序下掌握某種運動技能。由於學生情感體驗不被重視,他們根本無法接受這種填鴨式教學,更別說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會被滿足了。而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恰好立足於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了學生盲目進行鍛煉,相對傳統體育教學而言,更具科學性。
3、激發參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具靈活性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就算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也不能採取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如果一味地只是統一要求,統一目標,很可能會造成能力好的「吃不飽」,能力差的「吃不下」。時間一長,學生的興趣愛好再濃厚也會消失殆盡了。而運動處方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體質、愛好、特長等差異把學生劃分成若干興趣的 「大個體」,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教學。教師每次只需重點輔導一、兩個「個體」或直接充當技術顧問。學生「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試想,這樣的教學氛圍會差到哪裡去?好的氛圍還能帶到學生自律地進行活動組織,有利於體育習慣的養成。這樣的教學模式適用於各個年齡層的學生,而且收效很快,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4、防止運動損傷的突然發生,更具安全性
體育課上最忌諱的就是運動損傷,這也是為什麼體育課上有些教學內容被令行禁止的原因。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會統一安排學生做一定量的准備活動來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但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統一的准備活動未必能預熱每個學生的身心,損傷還是在所難免。而運動處方的制定是有針對性的。在制定運動處方前,首先要對實施人進行全面的健康診斷和體力測試,以保證運動處方所確定的運動負荷和運動量不會超過鍛煉者極限體能,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並且在運動處方實施過程有監督和運動效果評價,可以有效的防止運動傷病。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更具安全性。
5、注重弱勢群體的合理需求,更具公平性
傳統教學模式下,統一內容和統一形式的教學對學生而言是呆板無趣的。教師碰到有殘疾、有疾病或者不宜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一般都安排見習,這樣對這一部分同學來說就喪失了享受體育運動和參與集體活動的的快樂,同時也違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學習中受益,不僅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是學生的權利」這個理念。而運動處方模式就彌補了這個缺陷,它可以根據個體不同的情況設計處方來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讓這部分「見習生」有自己的練習內容和發揮空間,從而體現教育的公平性。
6、發揮家校互聯的關鍵作用,更具宣傳性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三方對孩子的體質狀況達成明確的共識。在引起學生家長對學生的起居、飲食和鍛煉等方面的重視以外,還有利於家長本身健身意識的養成,提高健身能力。對於學生而言,可以激發其參與活動的內在動力,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這也是貫徹「終身體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同時,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體質狀況,科學地安排運動內容,充分體現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運動處方教學更好地發揮體育的功能,讓「體育的強身、育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宣傳性。
㈦ 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做運動處方
學習運動處方的好處:1、符合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更具針對性學校體育教學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小學階段的學生個體差異大,有的學生耐力較差,有的學生速度較差,有的學生靈敏性較差等等。由於學條件受限,大部分學校實行的仍然是大班化教學,一個班級少則40-50,多則60-70。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要使每名學生都增強體質如同天方夜譚,難以實現。但是由於學生體質狀況有很大的共性,如,我們把男、女生按同質分組的方法分開,把同一個能力層次的人看作一個大的「個體」就簡單得多了。2、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需求,更具科學性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從教師安排進行練習的機器人,只是在一定程序下掌握某種運動技能。由於學生情感體驗不被重視,他們根本無法接受這種填鴨式教學,更別說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會被滿足了。而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恰好立足於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了學生盲目進行鍛煉,相對傳統體育教學而言,更具科學性。3、激發參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具靈活性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就算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也不能採取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如果一味地只是統一要求,統一目標,很可能會造成能力好的「吃不飽」,能力差的「吃不下」。時間一長,學生的興趣愛好再濃厚也會消失殆盡了。而運動處方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體質、愛好、特長等差異把學生劃分成若干興趣的「大個體」,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教學。教師每次只需重點輔導一、兩個「個體」或直接充當技術顧問。學生「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試想,這樣的教學氛圍會差到哪裡去?好的氛圍還能帶到學生自律地進行活動組織,有利於體育習慣的養成。這樣的教學模式適用於各個年齡層的學生,而且收效很快,具有很大的靈活性。4、防止運動損傷的突然發生,更具安全性體育課上最忌諱的就是運動損傷,這也是為什麼體育課上有些教學內容被令行禁止的原因。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會統一安排學生做一定量的准備活動來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但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統一的准備活動未必能預熱每個學生的身心,損傷還是在所難免。而運動處方的制定是有針對性的。在制定運動處方前,首先要對實施人進行全面的健康診斷和體力測試,以保證運動處方所確定的運動負荷和運動量不會超過鍛煉者極限體能,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並且在運動處方實施過程有監督和運動效果評價,可以有效的防止運動傷病。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更具安全性。5、注重弱勢群體的合理需求,更具公平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統一內容和統一形式的教學對學生而言是呆板無趣的。教師碰到有殘疾、有疾病或者不宜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一般都安排見習,這樣對這一部分同學來說就喪失了享受體育運動和參與集體活動的的快樂,同時也違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學習中受益,不僅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是學生的權利」這個理念。而運動處方模式就彌補了這個缺陷,它可以根據個體不同的情況設計處方來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讓這部分「見習生」有自己的練習內容和發揮空間,從而體現教育的公平性。6、發揮家校互聯的關鍵作用,更具宣傳性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三方對孩子的體質狀況達成明確的共識。在引起學生家長對學生的起居、飲食和鍛煉等方面的重視以外,還有利於家長本身健身意識的養成,提高健身能力。對於學生而言,可以激發其參與活動的內在動力,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這也是貫徹「終身體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同時,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體質狀況,科學地安排運動內容,充分體現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運動處方教學更好地發揮體育的功能,讓「體育的強身、育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宣傳性。
㈧ 大學生運動處方示例
運動處方是指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採用處方的形式規定健身者鍛煉的內容和運動量的方法。其特點是因人而異,對「症」下葯。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了運動處方的概念,1960年日本的豬飼道夫教授先用了運動處方術語,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使用了運動處方術語,在國際上得到確認。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從1954年起對運動處方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運動員、肥胖病等各類運動處方,社會效果顯著。
仰卧啞鈴臂屈伸。
仰卧在氣墊球上,頭與背穩定支撐。屈膝,雙腳分開著地。這個橋型姿式要保持穩回。兩手直臂握啞鈴於肩上方,手心相對。腹與臀部收緊,上臂保持不動,屈肘慢慢下降啞鈴至頭兩邊,在啞鈴觸肩之前用力把啞鈴上舉至原位。要點身體要始終保持穩定,臂伸直後注意不要綳緊肘關節。
俯卧撐 兩臂距離同肩寬或略寬於肩
要點:兩臂伸直撐地,手指向前,兩臂距離同肩寬或略寬於肩。兩腿並攏伸直,腳趾支地。身體垂直,從頭到腳成一直線。臀部和腰部既不能弓起,也不能塌下。然後屈臂,身體降至與地面平行,隨即伸直兩臂,撐起身體,胸大肌極力綳緊,稍停,再屈臂重做。身體撐起時吸氣,下降時呼氣。
直臂支撐的開始姿勢,應使肩部的垂線在手掌支撐面之前,這樣才能使胸大肌得到充分的鍛煉。身體下降時,除兩手、兩腳趾支地外,身體其他部分都不得接觸地面。身體下降與撐起時,動作應平穩,從頭到腳應始終保持一條直線。只有在最後一二次撐起時(即力竭的情況下),才允許塌腰,俯卧撐時上臂應靠近體側。
為了提高鍛煉效果,可以在肩部負重,也可用提高腳的位置(如擱在凳子或台階上)來增加難度。兩手撐地的距離可寬可窄。而體力較差的初練者,則可在身體下降到一半時即撐起,或採用提高手的位置(手撐凳或台階)來減小難度。
俯卧撐除了鍛煉胸大肌外,還能鍛煉前鋸肌、三角肌前束、肱三頭肌及前臂肌群,也能使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骼腰肌、股四頭肌及小腿三頭肌等到鍛煉。
引體向上
起始姿勢 兩手用寬握距正握(掌心向前)單杠,兩腳離地,兩臂身體自然下垂伸直。
動作過程 用背闊肌的收縮力量將身體往上拉起,直到單杠觸及或接近胸部。靜止一秒鍾,使背闊肌徹底收縮。然後逐漸放鬆背闊肌,讓身體徐徐下降,直到回復完全下垂,重復再做。
呼吸方法 將身體往上拉時吸氣,下垂時呼氣。
注意要點 上拉時意念集中在背闊肌,把身體盡可能的拉高,上拉時不要讓身體擺動。下垂時腳不能觸及地面。可在腰上鉤掛杠鈴片來加重
㈨ 運動處方的內容有哪些
運動處來方一般分成三類:
1、健身運源動處方:健康人進行運動處方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
2、競技運動處方:專業運動員進行運動處方訓練,以提高專業運動成績為目的。
3、康復運動處方:對患者應用運動處方以治療和康復為目的。
運動處方一般包括五個要素:
即運動形式、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運動頻率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