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新形勢下推動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賦予新的使命,面對挑戰,基礎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勢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因此,重新建構並實施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實現學校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勾畫藍圖,做好學校發展規劃
教育的發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規劃,謀劃學校的未來,勾畫藍圖,編制好中長期(3到5年)教育發展規劃,為學校的發展導航,是實現學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我們要充分研討論證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校情,擬定目標,搞好策劃,使自己的學校成為快速發展的學校,成為當地眾口皆碑、深受家長和學生喜歡的學校,這樣的學校才更具有魅力和生命力。然而,如何做好學校的發展規劃呢?
首先是診斷。診斷是每個學校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的第一步。學校診斷主要是指校長要高站位,發動和引領學校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全員參與,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等進行分析,對學校的歷史文化、教師隊伍、生源狀況等進行廣泛分析,深入論證,了解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診斷方法可採用自主診斷和專家診斷。自主診斷是指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及教師對學校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的自我分析。專家診斷是指在自主診斷的基礎上,邀請有關專家就學校歷史、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做深入的了解、分析、論證,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為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正確定調,以防止盲從和造成重大損失。
其次是定位。定位是指經過上述診斷後,全面了解學校具體情況,對學校現有發展水平、發展理念、發展層次及發展目標作出正確定位。定位正確才能為下步實施規劃設計奠定基礎。
最後是設計。在上兩步工作實施的基礎上,學校領導和教師一起針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情況進行整體構思,包括學校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課堂教學、教研教改等發展要素進行設計和規劃。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動態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校管理者展示才智的具有靈性的思想歷程。因此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的過程中,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決策者,一定要尊重科學,充分把握校情,立足校情,發揮才智,合理處置,切不可一味「拿來」或僅憑一時的熱情和沖動去盲從,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二、加強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的發展靠教師。只有教師真正主動、健康、和諧地發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強教師的成就感,這是有效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劑。
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設想:
1.加強師德建設。「教人者教己」。崇尚師德,鑄造師魂,是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化成長的基石。教師的師德決定了教師的素質,又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因此,加強師德建設的工作是時代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搞好教育的行風建設,決定教師隊伍建設成敗與否的關鍵。促進教師成長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師德建設。通過師德建設,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增強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具有進取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2.完善培訓體系,優化專業化成長途徑。為打造「名校」,我們應客觀地分析學校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努力構建、完善教師業務培訓體系,從培訓的途徑、方式和管理上制訂相應策略和操作要求,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優化各種途徑。首先是自我培訓。引導教師逐漸地把自我培訓作為一種自我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自覺地去學習提高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其次是校本培訓。積極建構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培訓模式,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目標,制訂校本培訓整體方案,落實校本培訓活動,評估教師參與培訓的實效。再次是觀摩考察。廣泛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的研討活動,從周圍的名校、名師、專家中「借腦引智」,學以致用,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第四是落實培訓內容。學校努力為廣大教師搭建平台,營造氛圍,拓展空間,編制校本培訓教材,制定培訓課程計劃,全力落實培訓內容,使廣大教師真正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第五是落實培訓方法。在培訓中,為了提高培訓的實效,應積極探討實施一些切實有效的新方法。主要是通過「問題研究法」來進行,通過問題設置,互動交流,談感受與困惑,談體會與經驗,這樣,教師們普遍感受到是有收獲的。第六是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為每位教師建立成長檔案袋,有助於教師自我激勵,也利於學校全面把握教師的專業成長情況。
3.建立激勵機制。首先學校經常性開展骨幹教師的評選和認定工作,對在專業化成長中進步顯著、成績優秀的教師及時給予表彰獎勵,以此激勵人、鼓舞人。其次,讓骨幹教師在努力追求與付出的同時,也能得到相應的物質待遇的回報,激發教師前進的動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激勵,使他們能夠獲得專業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大大激發教師們在師德修養、業務技能上你追我趕的精神,很好地增強教師們專業化成長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決戰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乃至整個學校能否持續發展,主要通過「課堂」這一環節來體現。抓住課堂,決戰課堂,就抓住了學校管理的核心,就抓住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決戰課堂的關鍵是要立足課堂搞改革,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重「學」善「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學習效果差往往是因為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會學,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的教育,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其次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不能教死書,「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對學生要受之以「漁」,如在學習知識時讓學生學會類比、歸納;在做推斷題時,教會學生如何明察秋毫,准確找到切入點,由點到面使問題迎刃而解等。教師還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化繁為簡,化生為熟,化難為易,開拓思路,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那將會事半功倍,收益甚好。
2.因材施教,分層指導
由於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智力、認知基礎不同,若要在同一時間內按同一目標發展,幾乎是無稽之談。如果按照學生智力狀況及認知水平不同,對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認真研究各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包括分層制定學習目標、學習方案、分層設置問題、分層布置作業等,同時,還要注意對不同學生自信心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進行培養,盡可能讓人人有目標、生生有收獲,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採用多種教法,啟迪學生思維
一項關於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權威調查表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排在影響因素的第一位,其次是教學態度,最後才是學識水平。因此,教學上不能只採用單調的「一言堂」,而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耳目常新、思維活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合作討論式」、「實驗探究式」等教學方式,還可以組織與教學有關的活動,如開辟課外采風、開展學科競賽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採用不同的形式去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會學、樂學。
4.改變評價方法,樹立學生自信心
一位教師這樣寫道:「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學生的學習需要鼓勵,我們一定要及時發現學生閃光點,針對學生的即時表現,學會賞識學生,改變評價方法。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豎一豎大拇指,輕輕的撫摸等都會使學生在舉手投足間感到親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努力的慾望和探索的靈感,會使學生感受到肯定和欣賞,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奮斗的信心。
四、謀求特色,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有了特色,學校發展才注入活力;有了特色,學校發展才有驅動力;有了特色,學校才有內涵。適應教育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開發校本課程、謀求特色發展,以「讓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為理念,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這一方面,我國許多城市學校走在前列,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如上海師大康城實驗學校的足球、陶藝;沈陽六十一中的藝術、足球、勞動技術等。農村學校應學習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立足本校實際,在現有辦學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組織校本活動,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可開設「書畫演練」、「手工製作」課程和組織「體育健身」、「科技創新」、「讀書采風」、「藝術表演」、「板報櫥窗」、「校園網訊」等活動小組開展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當然,我們在謀求特色、實現學校快速發展的時候,必須尊重學校實際、尊重辦學傳統,要立足現有特色、強化現有優勢,尊重事實,科學發展,合理發展。
總之,決定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目前只要抓住這四個關鍵點,持續實施,合理推進,逐步實現「十二五」教育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將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簡介:張興華,2008年論文《淺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獲甘肅省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2009年獲慶陽市西峰區優秀教師獎。[2]湛啟標.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規劃[J].教育導刊,2005(4).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什社中學
② 如何培養啟發孩子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合作關系
教育和引導教師打破傳統的角色定位,樹立一種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觀。如何在師生關系中把握平等、合作關系,首先,教師應該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嘗試從學生的角度體驗課堂教學,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如果教師理解了自己的行為對學生具有的意義,就能夠更好地修正行為,達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其次,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感受,使教學成為對話、交流和知識創新的活動,這樣,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和服從關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探索與交流的平等關系。因此,教師必須要考慮:一怎麼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未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有了興趣和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才能激發創新的潛意識。四在拓寬學習的空間上改進教學方法,要大膽走出課文、走出課本,讓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讓潛在的創新意識大展宏圖。
二、培養學習興趣,開導創新意識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是學習者內在的「激素」,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增強思維的內在動力,解決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問題。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加以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數學圓柱體的側面積一課時,就可採用直觀演示法、獨立操作法,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圓柱體模型去發現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學生在教學引導下,把已成圓柱體學具的紙殼展開認真觀察,討論十分熱烈。「經過你的觀察,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能是什麼形狀呢?」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了他們的創造意識,有的說「是長方形」;有的說「如果圓柱的底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就是一個正方形」;有的還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的高斜著切開,可能是平行四邊形」……我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後,又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圓柱體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它的側面積都是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這樣,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將原本抽象、枯燥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引起其濃厚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創設縣念環境,激發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會主動地去探知,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教學小學六冊《參觀人民大會堂》時,教師提出:「誰到過北京,參觀過人民大會堂嗎?」學生回答「沒有」,老師接著說:「今天帶大家到北京去參觀人民大會堂。」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學生就會想了解人民大會堂的特徵。老師抓住機會,告訴學生今天就來學習《參觀人民大會堂》,看看人民大會堂的特徵。這樣,短短幾分鍾的引入,學生的情緒高漲了,想了解人民大會堂的強烈慾望被激發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要求知的熱情,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得到發展。問題的巧妙設計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活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尊重學生個體,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民主自由權利。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教學方織,形成一種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學生在這種秩序中學習,按照自己的意圖和計劃行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教師凡欲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班上倡導有效合作,這樣,才有利於集體創新能力的發揮,才能有利於構成培養創新能力的「氣候」和「土壤」,才有利於創造一個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質疑的場所。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提高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利於學生產生穩定的積極探求心理和積極實踐的過程。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研究法等鼓勵做到發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發散。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課堂上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要友好地傾聽,積極地肯定和鼓勵,使合作過程成為一個發揮民主自由和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
五、確立主體地位,激發創新才能
學生是創新的主體,創新能力潛伏於每個學生之中。只有在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下,創新才會被激活,從而釋放出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自由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自由、充滿活力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人人有獨創性的主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者團體中的一個平等成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不單只是讓學生參與練習、回答問題的局部過程,也不只是認知參與和邏輯思維參與,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邏輯因素也應該參與,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態。總之,實施主體教育,主要途徑是在課堂教學關鍵所在的是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束縛,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置於教育主體地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創新能力,才能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六、創設多問氛圍,提高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要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創設發問環境,引導學生多思善問,而且要對學生的發問及時強化。有時候,學生的問題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鑽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老師也應一樣關注,認真傾聽,肯定其大膽的行為,找出其閃光點,然後,讓學生探討、辯論,集思廣益,最後,歸納提煉出令人誠服的結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多思善問的積極性,也撞出了學生的智慧之火。總之,對於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獨立性、恆心、一絲不苟等閃光點要給予必要的尊重,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③ 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有什麼收獲或啟發
兒童發展心理復學主要掌握制的是兒童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徵和表現,可以說在兒童階段,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應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同時在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學會模仿,所以一定要注重兒童的成長環境的建設。
至於啟發的話:首先,兒童心理學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心理學依據。學前兒童的教育一般被稱為早期教育,由於嬰幼兒身心的特殊性,對其教育也有較大的特殊性,它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義。所以,教育者(包括家長和幼教工作者)不僅要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應十分重視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考慮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可能性。在不同的 年齡階段,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其次,早期教育與學校的系統教育不同。其出發點和重點在於提高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在生活、游戲、學習中培養認識能力,良好的習慣、性格等。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寓教於生活,游戲及交往之中,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最後,掌握必要的兒童心理學知識是做好兒童教育工作的前提,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才能引導兒童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④ 試論兒童的氣質對其心理活動和行為發展的意義以及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氣質的特徵多種多樣,沒有好壞之分,這正像人有高矮不同一樣道理,我們不能說矮的比高的好,也不能說矮的比高的不好,但若過矮或過高就有問題了。什麼叫過矮?什麼叫過高?這得依靠專家們研究出來的「正常值范圍」為標准去進行評定。偏離了這個范圍,就稱氣質偏異。
嬰兒氣質雖是先天決定的,但受後天環境影響也會略起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對氣質偏異的兒童,順著其原來的氣質特徵略加修補,修去其過剩的部分,補充其不足之處,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但必須強調的是,糾偏時只能小修小補,矯枉過正只會適得其反,這正像花匠造盆景一樣,過分了會折斷花枝,使生命枯萎。
1.怎樣對待活動量過小的孩子
對活動量過小的孩子來說,修補目標是提高活動量。但不能一步登天,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過程,逐漸增多活動次數,逐步增大活動量。每日活動次數要多,每次活動的時間要短,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興趣,一般3-10分鍾即可。要仔細觀察,在孩子尚未出現厭倦之前就停止活動,以保留下次活動的興趣。父母應經常在家中組織蹦蹦跳跳的游戲,當孩子的興趣被激發起時,立即拉他參與其中。父母還應經常拉著孩子一起去參加其他孩子的游戲。注意,是拉著孩子一起去參與,而不是鼓勵孩子單獨去參與,目的是為了參與活動,而不是追求活動的質量;要強調參與時的趣味,而不是與其他孩子去比高低。
2.如何對待活動量過大的孩子
對活動量過大的孩子來說,修補目標是減少活動量。也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採用強制、命令的方式去限制孩子的活動,要給孩子一個訓練的過程。仍讓孩子有自由自在活動的感覺,應在無形中控制他們的活動量。這種孩子天生過分好動,因此,在由他自己支配的游戲活動中,一定是充滿了跑、跳、叫、沖等大幅度行為,他們的活動量已足足有餘,所以當父母與他們一起玩時,切忌再搞此類活動,而應改成文靜的活動,如:講故事、搭積木、拼板、下棋、玩撲克、畫圖等。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活動內容,又能無形中控制孩子的過量活動。
3.怎樣使嚴重缺乏規律性的孩子逐漸有規律
有些孩子,在睡眠、進食等方面出現嚴重的紊亂。不是醒得很早,就是遲遲不肯起床;不是夜啼,就是通宵不眠玩個不停;不是吃得很少,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今天晨6時早餐,明天10時才早餐,令人捉摸不定,哭笑不得。這是嚴重的無規律性的氣質特徵。面對這種孩子,父母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一定要有規律,否則,會給孩子雪上加霜。
即使孩子的生活和活動無規律,父母仍要按時作息起居,按時進食吃飯,寧可上了床不能入睡,也不要任意讓他起來;寧可在吃飯時吃得很少,也不要讓他不上桌子。但是方式要靈活點,態度要和善點,不要強迫、打罵,否則會造成惡性循環。
4.如何對待適應性很差的孩子
有些孩子適應性極差,換了新環境、新保姆、新房間、新床,甚至穿件新衣服,增添一些新食物,都會不適應,顯得緊張不安,哭、失眠,不肯吃東西等等。面對這樣的孩子,要逐步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那就得創造條件,逐步過渡,不能急於求成。如果不接受新食物,可以每餐吃飯時先放上新食物,讓他天天看到,日日見面,兩周後可以在熟悉的基礎上少量品嘗,直到最後完全適應。又如換新房間或新房子前,可以由母親帶著天天上那兒去繞幾圈,在逐漸變新為熟的基礎上再遷居。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換新保姆或換新托兒所等。
5.怎樣使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提高承受能力
這些孩子,對微小的刺激反應也特別強烈,稍有些肚子餓就大叫大哭,稍劃破點皮就嚇得發抖,稍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稍為有點感冒發熱就哼哼呻吟,痛苦不安。這是因為他們天生很敏感,具有反應強度激烈的氣質特徵。面對這些孩子,父母應採取以下態度:
(1)表示同情,不要罵他們大驚小怪,嬌氣,不要禁止他們哭叫。但同情要有適度,過分了會起暗示作用,反而加強反應強度;
(2)要鼓勵他們善於訴說或表達自己的苦惱,不要用哭叫來代替一切,鼓勵他們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3)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刺激及不愉快,對他們的態度則要平靜,以示這些是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要強化他們的強烈反應。
6.怎樣幫助愛哭、怕受挫折、怕失敗的孩子
怕失敗、怕受挫折,是怕困難的結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無可奈何時就以哭解決,這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趨向於負性的反映。對這些孩子,大人應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取得成就,求得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讓孩子逐步知道:人生總是充滿挫折的,要用機智來戰勝挫折,取得勝利。然而,這個年齡的孩子,尚不能承受挫折,遇到太多的困難,會影響孩子的信心,所以應採取些措施,以減少挫折:
(1)選擇符合年齡的玩具。例如:對2歲的孩子不要買5歲孩子玩的玩具,否則,因為不會玩,受了挫折就要哭。同樣,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要求超過能力范圍,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折感。
(2)學習或做某件事時可教他一些技巧,有了技巧,挫折就會減少。大人要耐心,但不能代他做。
(3)理解、同情孩子所遇到的挫折,如,積木倒了,不能說,「我早就知道是要倒的」,應同情地說,「你確實很努力搭得這么好,積木倒了不要緊,我也會不小心碰倒的,再來搭一次,當心些就不會倒。」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孩子玩時不要去插手,更不應代替他做,但要適當幫助。可啟發說:「讓我們想想,怎樣可以讓積木再豎起來?大塊的積木放在下面,小塊的放在上面,大概就不會倒了?」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後仍想再試試,就應鼓勵和表揚,「你幹得很努力,再做一下一定會做得更好的。」若孩子不想幹了,也別勉強。
(4)父母要把握孩子的情緒,有挫折感時,孩子很容易生氣,父母應引導他們改做其他活動,注意穩定情緒。
7.怎樣使孩子不發「人來瘋」
有些孩子的情緒特別興奮,尤其是進入人多喧鬧的環境中,或家裡來了客人時更是不顧一切,嘻笑奔跑,惹是生非,好像失去控制一樣,人們常稱這種現象為「人來瘋」,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偏興奮的表現。家有這類小孩,父母得學習控制「人來瘋」的方法:一是盡量避免去人多喧鬧的環境;二是一見有「人來瘋」時,即把孩子帶離現場,到安靜處幫助他冷靜下來後再進去;三是提醒他在眾人面前不出洋相。
8.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齡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到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至多也只有15分鍾,那麼1-2歲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會超過3分鍾。然而,有些孩子的情況更糟,幾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種事物所吸引,雖然他們也有興趣愛好,但對有興趣之事也無法主動集中注意力。像這類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較大的氣質特點,應該及早給予幫助,否則到學齡時期就會出現多動症症狀,影響學習,影響紀律。
訓練開始前,先要尋找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在他的愛好中挑選文靜的活動,如講故事、畫圖、拼板……從這些內容開始訓練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幾分鍾,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時停止。可挑選講故事作為訓練注意力項目之一:講故事前,先與孩子面對面手拉著手坐好,再開始有聲有色地為孩子講故事,並經常用眼神和體態語言與孩子交流,還可用提問形式讓孩子參與講故事。直到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實在無法堅持集中時,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講到這里,明日繼續。」隨著聽故事時間的延長,注意力的提高,可以發展到聽電台里的故事。其他活動形式也可類似進行。
訓練開始時,可能孩子合作得不好,父母切忌打罵,否則他們會對訓練產生厭惡情緒而無法深入下去。訓練內容一定要圍繞著玩,切忌認字、寫字或課堂式教育。訓練時間長短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特徵決定,切忌用成人的標准去衡量與要求小孩。
⑤ 新時代孩子成長的思想模式由責商家庭教育來啟發
受千百年抄傳統觀念的影響,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國人總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歷少、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於是形成了「大人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不少家長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子方法。孩子只能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決不允許孩子與父母拌嘴、爭辯,否則就是「大逆不道」。然而,孩子與父母爭辯有益於成長,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兒童,在以後會比較自信、合群、有創造力。
責商家庭教育倡導:爭辯是爭論、辯論,是各執己見,相互辯論說理的過程。這樣做有利於思想溝通,通過爭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首先,爭辯是擺脫兒童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同時,爭辯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其次,爭論是應付沖突的訓練,孩子通過爭論學到爭論的藝術。最後,爭辯可以刺激智力的發展,能促成孩子和父母爭辯的直接原因是他們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
⑥ 孩子缺乏創造力,家長要怎樣啟發與培養
1、講故事,激發孩子想像能力
孩子都特別愛聽故事,故事不但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還可以刺激並擴展孩子的想像空間,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拉進親子關系,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慾望。
故事續編: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就講前半段,「後來怎麼樣啦?」或者說出故事的前後部分,引導孩子續編中間部分,讓孩子想一想,說一說,編出不同的結尾和故事過程,最後再分析哪一個更合理,訓練和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故事創編:家長可以通過提供幾種背景材料,如一隻小貓,一隻小狗和一個鬧鍾,啟發孩子想像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引導孩子根據幾種物品進行故事創編,合理想像,如果家長能共同參與,不僅可以發展孩子的想像力、創造性,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興趣。
故事表演:當孩子對一個故事熟悉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表演游戲。比如:「小紅帽」的故事,讓孩子和家人共同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然後根據故事內容想像角色之問可能產生的對話和新情節,孩子的創造慾望定會大大增強。
⑦ 《3至6歲兒童發展指南》帶來的啟發和收獲
看了華南師范大學 袁愛玲博士: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更新教育觀念的講義特受啟發,尤其是其中的一道測試題「一個4歲半的小孩兒,認真地聽你講故事,但他有太多的疑問,不停地發問與故事相關的問題。這時你會怎麼做呢?」給出的選擇如下「1、阻止孩子再說話,然後你接著說故事。2、不管孩子的說話,直接把故事完整地講完。3、為了懲罰孩子多說話,停止說故事。4、逐一解答孩子的問題,再繼續說故事。5、與孩子一起尋找問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後引導孩子繼續聽故事。」現實中,我們大多數老師的做法是1-3,其結果是阻礙孩子的想像力,壓制孩子的求知慾望。這個測試讓我認識到別讓我們的教育太功利,應該順應孩子發展的需要,讓我們擔負起教師的使命——不是塑造幼兒,而是發掘幼兒的天賦。
⑧ 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有什麼收獲或啟發
小學教學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兒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覺性。學習的社會性要求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義務感,也培養了意志力,這些對兒童個性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集體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交往能力和社會認知水平,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自我意識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兒童會表現出觀察的目的性、精確性、順序性、判斷力都比較差。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應教會孩子明確觀察目的,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學會對觀察結果進行處理,並養成觀察習慣。
第一,小學生的記憶從幼兒期的無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發展到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從機械記憶佔主導地位發展到意義記憶佔主導地位,這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二個特點。第三,小學階段從具體形象的記憶為主導,逐步發展到對詞的抽象記憶,這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三個特點。
六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具備了人類思維的整體結構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
豐富兒童的語言、豐富兒童的表象、進行專門的想像訓練。
善於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使要求學生注意的對象具有新穎性、較大的強度、運動變化性、突出注意對象與背景的差異;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抗干擾能力。運用兩種注意交替的規律組織教學。
因為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具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容易被認識對象本身的特點所吸引,使用直觀教學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且也能幫助學生進行感知、思維、記憶和想像。
⑨ 做成功父母培養優秀孩子學習感悟
成功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當中的六大溝通工具是:愛、表揚、鼓勵、確認、陪伴、批評;家長們真正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成功的教育是能走進孩子心靈的教育。
家長們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與會家長受益匪淺,紛紛表示在今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改變自己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與孩子一起成長。
(9)兒童體質培養新啟發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的教育,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成功的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不是智力最好的,而 是習慣最好的。」可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但小孩子受其年齡特點的影響,注意 力、意志力等心理品質都還處於初級階段,加上如今生活環境中新鮮刺激的事物層出不窮,如電視、網路、游戲等等,都對孩子的學習自覺性產生著強烈的沖擊。
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的,我們現如今是「電器時代」、「網路時代」,但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好事,對於家長來說也是考驗。不少家長總是抱怨,我的孩子太不自覺了,大 人一不在身邊就不好好學習、寫作業,真不讓人省心啊。一個孩子有沒有學習的後勁關鍵在於有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個主動學習的孩子,才會成為學習的主 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也才會真正領略到學習的樂趣。就小學兒童的發展而言,在孩子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家長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我想,這是家長最為關 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