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質舞蹈 > 體質與傷寒論

體質與傷寒論

發布時間:2021-02-11 07:25:35

㈠ 如何學習《傷寒論》

(一)選本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因為白文本是仲景《傷寒論》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於《傷寒論》的本來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了。當然,所謂白文本,亦只是指北宋林億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們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論的白文本寧。北宋刊本,亦為稀世之珍,國內還沒有訪到是否有這個本子的存在。其次是明代趙開美的翻刻宋本,據《經籍訪古志補遺》說:「此本為仲景全書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面端正,頗存宋板體貌,蓋傷寒論莫善於此本」。可惜這個刻本,亦流傳甚少,不易購得。無已,下列幾個本子,還不失為《傷寒論》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國元年武昌醫館刊本,其次是民國十二年惲鐵樵托商務印書館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國二十年上海中華書局的影印本。這三個本子都是據趙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在古舊書店時或可以買到。1955年重慶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新輯宋本傷寒論》,也是據趙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發行,仍不失為較好的白文本,只是刪節去原本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辨可下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陰三陽各篇篇首所列諸法條文,可以稱做《傷寒論》的白文節本。 (二)選注注《傷寒論》的,從宋至今,不下四百餘家,要想盡讀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沒有這個必要。但是較好的注本,不僅可以幫助對《傷寒論》的理解,還足以啟發我們的思路。因此,在閱讀了白文之後,選幾家較好的注本來看,這是非常必要的。茲選列數家如下,以供參考。 1.《註解傷寒論》宋·聊攝成無己注 書凡十卷,這是通注《傷寒論》的第一部書。汪琥說:「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猶三太僕之注《內經》,所難者惟創始耳」。的確,沒有藍本可憑,而要注釋這樣一部經典著作,是不太容易的事。成氏注的唯一特點,基本是以《內經》為主要依據。仲景在自序里曾說:「撰用素問·九卷」。而一般人也說仲景《傷寒論》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讀了成氏注,更可以說明這一點。如《傷寒論》說:「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成注以《素問》標本病傳論作解雲:「病人舊微溏者,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曰:「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這條確是治病的標本先後問題,舊微溏里虛證是本病,梔子豉湯證是標病、新病。里虛者,只能先溫其里,這既是《內經》治病求本的精神,亦是仲景最為豐富的經驗。又如《傷寒論》說:「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成注雲:「《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尺脈遲者,為榮血不足,故不可發汗」。凡此都可以說明仲景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是非常純熟的。盡管在《傷寒論》的文字中,很難看到仲景引用《內經》的成語,一經成氏注釋,則知仲景立法,往往以《內經》為依據。足見仲景所說撰用《素問》、《九卷》,完全是有來歷的。因此可以說,如果善讀成氏注,實足以啟發我們更好的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成氏於晚年還著有《傷寒明理論》四卷,反復分析發熱、惡寒等五十個症狀的性質,亦大足以啟迪我們臨床辨證的思考方法,值得一讀。 2.《尚論篇》清·西昌喻嘉言著 書凡四卷,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喻氏書是以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為依據而著的,其立論要點有三:首先駁正王叔和敘例,認為多屬不經之語;其次是從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綱細目,分別厘訂;再次是指出《傷寒論》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為大綱。因而他把《傷寒論》原文重新作了如下的調整:凡風傷衛證列於太陽上篇,寒傷榮證列於太陽中篇,風寒兩傷榮衛證列於太陽下篇。太陽陽明證列於陽明上篇,正陽明證列於陽明中篇,少陽陽明證列於陽明下篇。合病、並病、壞病,悉附入陽篇。據腹之或滿或痛而當下當溫者列於太陰篇。凡本經宜溫之證列於少陰前篇,凡少陰經傳經熱邪正治之法列於少陰後篇。凡肝腎厥熱進退諸法列於厥陰篇,並以過經不解、差後勞復、陰陽易諸病悉附入之。總之,喻氏是持錯簡方法治《傷寒論》的中心人物,前繼方有執,後啟張璐、黃元御、吳儀洛、周禹載、程郊倩、章虛谷諸家。把《尚論篇》閱讀了,諸家之說,便可一以貫之。 3.《傷寒論集注》清·錢塘張志聰著 書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後來是由高士宗給他完成的。張志聰認為王叔和敘例自稱熱病,證候既非,條例又非,大綱與本論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敘例。他又以成無己闡發風傷衛、寒傷榮之說,而以脈緩、脈緊、惡風、惡寒、有汗、無汗等,分列桂枝、麻黃兩大證,與風寒兩感、榮衛俱傷的大青龍證鼎足而三諸說,為始差毫釐,終失千里,反足以蒙蔽仲景之學,不足為訓。他尤其認為六經編次,自有條理貫通,不容妄為詮次。這一點是和喻嘉言一派持錯簡論的完全相反,他把六經諸篇三百九十八條,按照原本次序分做一百章,自為起迄,各具精義,決不能把《傷寒論》當做斷簡殘篇,遽然予以條例節割,應該是拈其總綱,明其大旨,從匯節分章,使其理明義盡而後已。至其治《傷寒論》主要思想,期在闡明人體「經氣」的變化。他認為,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在天地之間有,在人身之中亦有。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於天,外感風寒,便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經。懂得「經氣」的道理,從而讀《傷寒論》,便能因證而識正氣之出入,因治而知經脈之循行。他的這個主張,又經張錫駒的繼續發揮,陳修園的不斷宣揚,於是他便成為維護傷寒舊論一派的中堅人物,並且對後學的影響很大。 4.《傷寒來蘇集》清·慈溪柯韻伯著 書凡八卷,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二卷、《傷寒論附翼》二卷。他認為《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後,仲景原篇,不可復見,章次雖或混淆,距離仲景面貌,還不甚遠。而方有執、喻嘉言等重為更訂,只是於仲景愈離愈遠。惟《傷寒論》里既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說法,必然它是以辨證為主的,要想把《傷寒論》的理論更好地運用於臨床,最實際的就是其中辨證的方法。因此,他主張不必孜孜於傳仲景舊論的編次,更重要的是傳仲景辨證的心法。例如太陽篇,他分列了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五苓散、十棗湯、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火逆、痙濕暑等十一證類,桂枝湯里匯列有關的憑脈辨證十六條,桂枝壞證十八條,桂枝疑似證一條,有關桂枝證的十八方,如桂枝二麻黃一、桂枝加附子等湯統列於此。麻黃湯證里匯列有關麻黃湯脈證的十四條,麻黃湯柴胡湯相關脈證一條,汗後虛證八條,麻黃湯變證四條,有關麻黃湯證五方,如麻黃湯、麻杏甘石湯等統列於此。其他諸證,亦無不按此類分條列。這就是柯氏以證為主,匯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的方法。他這樣分篇匯論,挈綱詳目,證因類聚,方即附之,對於臨證來說,是比較適用的。同時他在《傷寒論翼》里將全篇大法,六經病解、六經正義、以及合病並病、風寒、溫暑、痙濕等問題,都作了系統的分析,足以啟發學思不少。童炳麟氏謂柯韻伯能識《傷寒論》大體,就是指這幾篇議論而說的。後來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也是以方類證。不過他和柯韻伯的不同點是:韻伯分經類證,以方名證,徐大椿則以方分證,方不分經。這兩種方法,在臨證時都有現實意義。 5.《傷寒貫珠集》清.長洲尤在涇著 書凡八卷。全書各篇分立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為其組編的骨幹。如太陽篇分做太陽正治法、太陽權變法、太陽斡旋法、太陽救逆法、太陽類病法五章。其他陽明、少陽、三陰諸篇亦無不如此辨治立法分條。如治傷寒者,審其脈之或緩或緊,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從而用桂枝麻黃等法汗以解之,這是正治法。顧人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逕用麻桂法,必須考慮到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龍等湯,這是權變法。治療中常常發生過與不及的流弊,或汗出不澈,或汗多亡陽,因而又有更發汗以及溫經等法,這是斡旋法。不幸而誤治、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致成結胸、協熱下利等證,於是乎有大小陷胸、諸瀉心湯等方法,是為救逆法。太陽受邪,絕非一種,如風濕、溫病,風溫、中暍等,形與傷寒相似,治則不能雷同,而有麻黃、白術、瓜蒂、人參、白虎等方治,這是類病法。說明尤氏是通過臨床實踐,從傷寒條文中體會出仲景的種種立法的,使人便於掌握,實有惠於後學不少。 (三)閱讀方法 《傷寒論》是理論密切聯系實踐,將辨證施治的方法,貫穿在理法方葯之中的最有系統、最有條理的書,因而它是學習祖國醫學的必讀書籍。我這里所謂讀,必須是讀得爛熟。最低限度要能背誦六經條文,在讀的時候,最好用白文本,不要用注本。 例如談到桂枝湯證,便能把前後有關桂枝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談到麻黃湯證,便把有關麻黃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這才基本叫做熟讀了。 熟讀以後,才來細細地研讀注本。前面所列舉的幾個注本,是最起碼的。如研讀成注有心得,能幫助我們把《內經》里許多理論與《傷寒論》聯系起來,學習張仲景如何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於研讀成注之後,再研讀張注。讀張注時,他的凡例、本義、最不要疏忽,因為從這里可以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是能按照他所分的—百章,扼要地寫出提綱來,這樣有幫助我們對《傷寒論》的全面分析。讀張注後再讀喻注,喻注是以三百九十七法和三綱分立說為基礎的。姑無論我們同不同意他的分類方法,但三陰三陽、風寒營衛等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可以取其經驗,更好地來處理這些問題。讀喻注後再讀柯注,讀柯注應先讀他的論翼部分,因為這部分都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尤其是「全論大法」、「六經正義」、「風寒辨惑」三篇,最關緊要。從這里識得大體以後,再閱讀他的「論注」部分,不僅易於深入,對我們辨識傷寒方證的關系,很有好處。讀柯注後再讀尤注,尤注是研究《傷寒論》的立法為主的,領悟其闡述傷寒確立治法的所以然,足以啟迪我們臨證立法施治之機。我之所以介紹這幾個注家,並不是說他們可以概四百餘注家之全,而是從成注以溯仲景的學術思想淵源,從張注以識傷寒論的立論大法,從喻注以辨陰病陽病傳變之奧,從柯注以察辨證立方之微,從尤注以判施治立法之所以。這幾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工夫,庶幾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法則,對於指導臨床實踐也有一定幫助。當然,各個注家之間,有許多不同看法甚至還有相互排斥、相互非議的地方,可以不必過於追究這些問題,而是取其各家之長,棄其各家之短。取長棄短的唯一標准,亦以能通過臨證實踐為指歸。如成注「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條說,「衄者,上焦亡血也,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干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者皆屬於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眴,眴,瞬合目也。」而一般注家均解釋為「額上陷,脈緊急」。這不僅是臨證時所未曾見,而理亦難通,深藏內在的經脈,稱為陷脈,內經固有此說也。成注梔子豉湯方說;「酸苦涌泄為陰,苦以涌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這里成氏雖依據內經為說,諸家亦不乏同意成氏之說者,但臨證時用梔子豉湯,從未發生涌吐。前者成氏之說,和者無多,但理足事明,我們取之,後者成氏之說,雖注家多有和者,但非臨證事實,我們棄之,從不阿其所好。

㈡ 何謂體力、體質他們與健康的關系如何

體力:指身體的力量。通常是用來描述體能中的耐力素質,包括心肺耐力、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體力不是指最大的力量而是指以最大力量可以連續對外做多少功。這涉及到最大力量和最大耐力。體力應該是指一個人身體在最大力量連續作功的情況下,身體不斷提供能量所能持續的量。
體力=肌肉已有能量+(對外做功總量÷對外做功能量速度)×身體轉化能量速度。
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
體質與體力和健康的關系:
體質:是人體健康狀況和抵抗健康侵害因素的能力。如果體質好,那就是冬暖夏涼寒暑難侵。體質極佳,那就是精神健旺,精力充沛,百病不生。體質可以通過運動、膳食、生活習慣等改良,但是先天的因素很重要。
體力: 指耐力和心肺功能,特指持續運動的能力。既包括運動能力,也包含勞動能力和其他形式的身體運動能力。體力活動與健康的密切關系,已經被將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所發現和證實。多種慢性疾病,包括心臟病、2型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肥胖、骨質疏鬆以及某些癌症的發病都與缺乏規律性的體力活動有關。

㈢ 怎麼分析自己的體質 中醫請進!

很好,附了舌苔,我比較贊同湘山牧童與 聖智居士 的分析
1.從中醫來說,寒和熱同時存在的情況在臨床上是比較多見的,就像評價一個人,你可以說他既不錯又不好,關鍵是不錯在什麼地方,不好又在什麼地方。可以說它既冷淡又熱情,關鍵是對什麼冷淡,對什麼熱情。同樣的寒和熱也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關鍵是寒的是什麼,熱的是哪種。並且寒和熱之間可能有因果聯系,但可能不存在因果聯系,各自產生有不同的機理。
2.總體來說,寒分為虛寒與實寒,熱也分為虛熱與實熱。寒熱錯雜就可以有四種組合,即虛寒實熱,虛寒虛熱,實寒虛熱等等,這也是很粗率的分法,實際情況很復雜。如半夏瀉心湯證的寒熱錯雜就是虛寒實熱。寒為脾陽有不足,熱為胃熱或中焦濕熱,而他們之間可以存在明顯的因果聯系,如脾陽不運,水濕停留,郁而化熱;也可以不存在明顯的因果聯系。如白通湯證,寒為實寒(我自己的認為)熱為虛熱,而這種情寒與熱就有明顯的因果聯系,陰寒內盛,格拒陽氣,浮越於外,形成熱像。如麻杏石甘湯證的風寒外束,邪熱內伏,寒與熱就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
3.基於以上的分析,你這種既寒又熱的情況,就要分清楚寒熱的各自情況了。舌像對於中醫辨證非常的重要,它通常能反映本質情況,所以我說附了舌像很好。從舌像看,明顯的寒濕,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苔白膩,明顯的寒濕之象。且有陽氣不足的表現,結合你的症狀「怕冷! 最近這2天是天熱起來了好一點了,之前天氣沒熱的時候,經常四肢冰冷」兩者結合看來寒濕內盛是非常明顯的。並且是你現在身體的本質情況。
4.但是,你熱像表現得也很突出「我自己就是經常會覺得莫名其妙的燥熱!尤其是人多的地方,或者房間不透風的話,會突然的覺得全身都很熱,鼻子嘴巴出的氣都很熱,量體溫都在37左右, 但走一走或者換個環境就會好!」但是舌質並不紅,說明你的熱像是表象,不是本質,不吃涼的東西,不去清熱是非常正確的。
5.那基於我們的理論你的寒和熱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又怎麼會形成寒熱的錯雜的呢?你的寒和熱是因果關系,表象與本質的關系。寒濕是本質,熱像是表象。從中醫講是由於寒濕內盛,就像一道牆一樣,將陽氣閉郁在內,郁久便要化熱,就像草堆,悶久了裡面就會溫度升高一樣,另外由於寒濕形成了一道牆,在牆外的陽氣又回不去,形成格拒,陽浮於外,也會形成熱像。這就是你的寒和熱的關系,以及產生的原因,共存的原因,正如傷寒論裡面講的「其人身大熱,而欲近衣者,為寒在骨髓,熱在肌膚也,身大寒,而不欲近衣者,為寒在肌膚,熱在骨髓也」
6.道理講了一大堆,我們總要有臨床證據,要不然就是空話。首先你有寒濕的症狀,再加上更能體現本質的舌像,而熱像只體現在症狀,舌像無體現,故而我們更偏重於把你的體質的本質確定為寒濕,並從舌像講還有陽氣的不足,熱像只是表象。對於寒熱關系與機理的分析,你的症狀也有體現:你告訴我們「尤其是人多的地方,或者房間不透風的話,會突然的覺得全身都很熱,鼻子嘴巴出的氣都很熱,量體溫都在37左右, 但走一走或者換個環境就會好!」從這裡面我們可明顯看出你的發熱是由於「郁」所誘發,空氣不流通,人很多時,都可體現出一個「郁」字,並且在走一走,活動一下,及換個環境就可緩解,很明顯的說明你發熱的緩解原因是,「舒暢」就是將郁結打開。如此就非常符合我認為的是由於寒濕像一道牆一樣將陽氣閉郁,回不來也出不去所導致發熱的機理。這就是天人相應呀!最後「平時比較暴躁,喜歡發火! 然後喜歡躺床上」也體現了一個「郁」字,也就是肝鬱,愛發火通常講為肝火,但肝病的基礎是肝氣郁結,肝火旺盛也會使肝氣郁結,治療上也要疏肝解郁。這個地方的肝火也是熱像的一個體現,但主要與你的情志、性格有關,是屬於中醫的七情化火,與寒濕化火關系不大。但這里肝火與肝鬱是次要矛盾,寒濕才是主要矛盾,根本矛盾。
7.所以總體看來你的寒主要是寒濕,另外還有陽氣不足,熱主要是寒濕化火,次要是肝火。本質上來講你是寒濕體質,陽虛體質。急躁性格。
8.我不知道我講來講去,有沒有講明白。限於表達能力與問題的復雜性,中醫的博大精深,也只能講到這種程度了。
9.總之給你的建議是;
由於是寒濕,陽氣不足的體質,所以那些生冷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尤其是什麼冰激凌,凍的飲料。有清熱的食物也不要吃,比如苦瓜這些。肥膩,甜食也少吃,會生濕。減肥葯也要少吃了,另外要多運動。最後控制情緒,少生氣。
中葯可以試試腎著湯合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加減加減。
乾薑40g 茯苓30g 白術15g 柴胡15g
枳實20g 白芍10g 通草15g 藿香15g
薏苡仁30g 厚朴15g 蘇梗15g 法半夏15g
揀三副來試試,
還有喉中有痰是有痰濕,間接說明了寒濕的存在,脈輕按無,重按有,剛好符合寒濕將陽氣閉郁在內的主要病機,尿路感染過幾次與陽氣不足有關,與你的生活有關,痔瘡的話與寒濕體質可能沒有直接關系,主要要用使用局部辯證,要注意生活方式。

㈣ 《傷寒論》和《傷寒雜病論》是一回事嗎

《傷寒論》和《傷寒雜病論》不是一回事。

1、傷寒論: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漢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2卷。現今遺存10卷22篇。

2、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是一部論述外感病與內科雜病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典籍,作者是東漢末年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4)體質與傷寒論擴展閱讀:

《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

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症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和八個辨證綱領。

以六經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

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准繩。

㈤ 《金匱要略》所論雜病,與《傷寒論》的區別有:

《金匱要略》一書的內容主要以內傷雜病為主,其中也有一些婦人妊娠、版產後、急救中權毒等療法。《傷寒論》一書主要是論述外感熱病的專著。《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主,《金匱要略》以臟腑辨證為主。據《傷寒論》自序里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知兩書原為一體,但傷寒是感邪為患,故變化較多,內傷則是本臟自病,故傳變較少,因此,治傷寒是以祛邪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內傷以扶正為主,扶正也即祛邪
答案:ABCDE

㈥ 《傷寒論》與《內經》辨治方法有何不同

《黃帝內經》(下簡稱《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下簡稱《傷寒論》)是內不同時代容的兩部中醫古籍,《內經》前而《傷寒論》後。兩書皆同源於古代的醫經,也即以《易》學、陰陽、五行、六氣、衛氣營血、精氣神等為主導,認證皆以四診、八綱。不同的是,《內經》集古代醫學、哲學理論之大成,其中陰陽、五行、六氣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用其推衍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療用葯,而且用於推衍防病、養生等。由於六經辨證是根據症狀反映來分析病情、病性的,所以《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實質:於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即《傷寒論》只是根據疾病所反應的症狀治病,不再應用《內經》中的五行、六氣推衍辨證。

㈦ 溫病學和傷寒論的區別

溫病學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並列為四大經典。其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豐富充實於《傷寒論》,又經過歷代醫家的實踐與發展,最終成熟於明清時期,成為經典。其源自於經典,本身亦是經典學科,從其臨床發展過程中,足以看出其價值所在。
溫病,指感受溫邪,以發熱為主症,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為主要特點的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根據溫病的定義,凡是臨床上以熱為特徵的疾患,都可以歸屬於溫病范疇,不僅僅限於外感熱病和溫疫,臨床內科中常見疾患,如內科、婦科、兒科、皮膚科、老年科的多種疾患,都可以歸屬於溫病的范疇,亦可以採用溫病的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理論來指導臨床辨治。
溫病與傷寒的關系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前者傷寒為廣義傷寒,泛指一切外感病,而後者傷寒為狹義傷寒,即《傷寒論》中太陽傷寒證。從「傷寒有五」的論述來看,古人將外感分為五大類,溫病隸屬於廣義傷寒,即溫病是外感的一種。
古代因醫療條件的限制,消毒滅菌觀念不強、生活條件差、勞動易造成外傷、寒溫失宜、飲食不節等原因,容易造成各類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故臨床上熱病、溫病更常見。如「傷寒有五」的劃分中,濕溫、熱病、溫病都具有「溫」、「熱」的特徵,因此對外感疾患「傷寒有五」的分類中,三種都屬於溫病范疇,就充分說明了古人認識到了溫病發病率之高。故從「傷寒有五」的分類可看出,古人認為外感病中,更常見的是溫病范疇的外感疾病。
《內經》中,古人對溫病已有論述,可惜未能成系統。《傷寒論》中以六經辨證體系確立了外感治療體系,主要包含了「傷寒有五」中的中風和傷寒。但在《傷寒論》太陽篇中亦有關溫病、風溫的論述,如《傷寒論》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其中,仲景也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溫病、風溫不可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傷寒論》的陽明病,按八綱來看為里實熱證,如清里熱的白虎湯、攻下腑實的承氣湯等,在溫病學中亦廣泛應用。在某種角度來看,陽明病與溫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疊的。但並不能認為溫病等同於傷寒的陽明病。

㈧ 要學好中醫理論,對學者自身體質有要求嗎

沒有,很多名醫就是因為常年生病生病,體質虛弱而學醫成為一代名醫的,有智慧,學識淵博………哪個不是努力學出來的?有幾個人生而知之?
中醫的自學性很強,歷代也不乏因親友患病,戒自身體弱多病,通過自學、私淑而成為一代名醫的。(但是都有前提,一個是努力 一個是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現在的高中學歷就夠了,我有個朋友,高中在背傷寒論,大學研究各家傷寒論講評,也不落下大學的正常中醫教學課程,很厲害,現在直接都坐診了,才二十歲出頭)
明代儒醫王肯埻是自學成才的典型。王肯埻在17歲旪,因母親生病,不滿於醫生的診治水平,在業儒之餘,發憤學醫。王氏30歲中舉,40歲中進士(古代學醫很多名儒,文化素養足夠,自學也不容易有誤區,要麼就是家傳、師承),43歲辭官回家,與事醫務,行醫之餘先後撰寫《證治准繩》、《醫鏡》、《醫辨》等醫學書籍。王肯埻後丐以醫名於丐,其儒學之名反而被逐漸淡忘。
近代醫學大家岳美中先生(參考名老中醫之路,一本中醫大家們的很勵志的學醫歷程,很適合中醫初學者堅定信念),也主要依靠刻苦自學,而成一代名醫。岳先生學醫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無效,遂購閱醫書,欲謀自救。岳美中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深夜。當然,除了讀書、臨證之外,岳氏也非常珍惜從師學習的機會。他善用經方治大病,較早地提出了與病、與方、與葯不辨證論治相結合的原則,在中醫老年病學領域中多有創見。金壽山、李克淦、劉惠民等當代名醫,也主要是通過自學成為杏林大家。
只要努力堅持,這世上什麼事就怕努力和堅持,只是現在誘惑太多,像手機電腦游戲動畫,很少有像古人一樣一心做學問的了,心無旁騖,求知問學
你只要努力,相信你可以的,駝背,近視,這都不是問題,自製力方面,多運動,慢跑多跑,堅持越久越好,一種運動鍛煉意志力的方法
希望有機會以後同為中醫

㈨ 傷寒論---

《傷害論》為東漢末年作,即使用東漢末-三國時期的衡制

1斤約合回220g
1兩約合13.8g

1升約合204.5mL

《傷寒論》中一劑答都是要分幾次服用的,而我們現在一劑就是一次服用,所以會顯得非常大
如果你說即使除掉了次數,還是比我們一般的用量要大,那可能古人的體質可能和我們不同,或者是因為傷寒論的年代是戰亂的年代,環境比較惡劣;還有古代的葯物的性質也可能不同,例如《神農本草經》里的石斛完全不是現在我們這個功效,或者是葯物性質發生變化,或者是葯物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植物了,或者是人的體質發生變化;目前也有人按照經方的劑量開方的,也有非常好的療效

㈩ 中醫學傷寒論有用嗎

學學度量衡的歷代轉換。。。。

閱讀全文

與體質與傷寒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