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女性濕寒體質怎麼調理
體質濕寒,會導致身體出現很多的不適。當寒氣進入體內,還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出現疲勞的症狀。如果你的體質濕寒,手腳發涼怕冷。那麼,該通過什麼辦法來調理濕寒呢?
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運動,缺乏運動也會導致體質濕寒。生活中保持適當的運動,才能夠保持血液流通。現在很多上班族,不管是上班的時候,還是下班了之後,都會一直坐著。缺乏運動不僅會導致脂肪堆積,還會造成體質虛寒。所以坐久了之後,一定要記得起來運動一下。如果有體質虛寒的症狀,可以定時吃一些生薑。生薑這種食材具有發熱、散寒的效果,可以幫助我們調理濕寒的體質。將三個紅糖和生薑放在一起,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沖泡10分鍾之後就可以引用了一周,堅持三四次,可以有效的改善體質虛寒的症狀。如果出現體質虛寒的症狀,一定不要大意。
『貳』 體質濕寒怎麼調理
體質濕寒時,脾胃的運化能力下降,體內氣血不足,且寒濕阻塞氣血運行,導致體內氣血運行變慢,身體易僵硬,關節會退化不靈活,身體困重乏力。
寒濕怕什麼呢?
寒濕怕熱!你看太陽出來時,濕濕的地面,將會被曬干,冰封的河面會被融化。
通過強健體質,長養氣血,增長體內陽氣,加快周身氣血運行,暢通體內淤堵之處,通過體內發熱出汗,將體內寒濕逼出體外,久之,體內氣血充足通達,體質就會變得強健有力,周身輕松爽朗。
怎麼做呢?可以網路搜看此文《體內寒濕重,周身僵硬,血行緩慢,以這種方式習練馬步樁,快速驅寒祛濕!》,文中講述了一個傳統鍛煉的恢復方法,希望幫助到你,望採納。
『叄』 體質濕寒是什麼意思呀
簡單的說,寒就是血液循環差,濕就是身體內的水份過多,無法正常的代謝。一般而言,會先得到濕性體質,如果不加以調養,就演變成寒濕體質啰!通常女性先天性體質偏陰,比較容易有寒濕體質。
『肆』 怎樣辨別自己的體質是濕熱還是濕寒
一般情況可能舌苔濕厚黃、小便偏黃、多汗怕熱等為濕熱
舌苔濕厚白、怕冷(特別腳底)容易受涼等為濕寒(有無濕看廁所排泄後瓷壁上是否有殘余等
有則體內濕
濕邪凝滯粘稠
不易離去~~)
肥肉要少吃了
飲食清淡
具體還是中醫就診辨證一下(濕邪是較麻煩的耗精損氣的
如風濕、炎症等
要多加註意的~~)
『伍』 濕寒體質如何去濕寒濕氣重怎麼辦
濕氣重在生復活中很常見,患者往制往都有肥胖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飲食和理療進行調理.平時多吃一些蔬菜,比如芹菜、以及油麥菜或者是茼蒿、大白菜、小白菜等.另外可以配合粗糧食用,因為這些都是能夠清除體內的濕氣.還可以選擇刮痧、拔罐等療法,緩解體內較重的濕氣.臨床上也有較多去濕氣的葯物,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陸』 體質寒濕重什麼意思
體內濕氣太重,容易得濕疹或者風濕病。多吃著薏米紅豆粥,多運動等。
『柒』 寒濕體質又如何區分呢
最後來看看第三種寒濕體質的表現:① 看舌象:舌苔發白,舌邊有齒痕;② 畏寒喜熱,下半身通常比較寒冷,特別到了冬天,兩只腿總是冰冰的;
③ 經常腹痛、腹瀉,稍微吃點冷食,吹點冷風就容易拉肚子;
④ 身體比較虛,體力衰弱,長時間的工作或是家務就會覺得很疲憊;
⑤ 容易上火、頭暈、口渴。
這類體質的朋友,平時一定要多為自己補陽,少吃性寒涼的食物。紅豆薏米湯就不太適合這類體質的朋友,而暖暖的肉桂紅茶會更適合你。不管是什麼茶,其味道一定是淡的,喝了之後會讓人覺得很清爽。淡味,恰好就是向下利水利濕的。
淡是什麼味道呢,淡就是向下淡滲的力量。紅豆薏米煮水,其實就是比較典型的淡味。
將玻璃茶壺里倒滿水,加入少許肉桂,沸騰後放入紅茶煮1~2分鍾即可。
紅茶+肉桂有依據嗎?紅茶性溫,養護脾胃,濕重的人脾胃都虛,喝一點喝紅茶是最好的了。
肉桂是一種令人感覺很溫暖的植物,它性熱,能幫我們暖脾胃,通血脈,溫補陽氣。紅茶+肉桂,就是在補陽的同時,幫助我們利濕。
02
艾草泡腳
三種體質都能用的祛濕法
我們體內的陽氣,就好像是天上的太陽。
當身體出現濕氣後,自身的陽氣足,就能把濕氣給蒸發了;反之如果我們體內的陽氣不足,濕氣就會越來越多,最後淤積在我們身體里,無法被排泄出去。
所以想要完全去掉體內的濕氣,是一定要在祛濕之後,趕緊為我們身體補陽。在這個時候,用艾草來煮水泡腳,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夏天,天地間的陽氣浮於地面,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浮在了體表,肌膚毛孔正處於打開的狀態。這段時間,葯效是最容易滲入皮膚,通達經絡,直達身體內部的。艾草被稱為純陽之物,用艾草來泡腳,所含的葯效會透過皮膚,緩緩滲入體內,內達五臟六腑,外通四肢軀干。
幫助我們溫補陽氣,祛除體內濕氣,還能緩解腳氣、腳臭、宮寒、痛經、長斑等問題。
每晚臨睡前,取10克左右艾草加入適量沸水,浸泡3~8分鍾,等待艾草的葯性慢慢融於水中,再進行泡腳。
中途水溫變涼,可加入適量溫水調節。泡腳時最多不超過30分鍾哦,避免出汗太多。泡完腳後多喝溫水,及時補充水分。
每晚泡了腳之後,可以用掌心反復搓揉腳底心的湧泉穴,這樣會有助於睡眠,做一個香甜的美夢。
上述內容就是關於如何辨別濕氣的種類,以及祛除濕氣的方法。
如果您也想擁有良好的身體,那麼就從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開始吧!
『捌』 怎麼去除體內濕寒
驅寒濕方法
方法一
1、生薑大棗茶 大棗25~30克,生薑10克,紅茶0.5~1.5克。將大棗加水煮熟晾乾。生薑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薑和紅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鍾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薑驅寒,紅棗補血,姜棗健脾養胃療效很好,適用於體寒脾弱者。
2、薏米紅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切忌放大米)祛除體內的濕寒,方法非常簡單,這兩個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
3、生薑黑糖湯,小黃姜15g,黑糖16g,熬制30分鍾飲用,也可直接服用黑冠蔗茶,暖胃去濕寒。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食物的性味與體質的寒熱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物的性味須與體質屬性相適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不同的癥候有不同的飲食禁忌。冬吃羊肉、牛肉、火鍋較好,而開著暖氣吃冰淇淋、喝涼飲料不好;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為啤酒屬寒性的,喝到胃裡,中樞神經會把冷的信息傳遞到脊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症狀。另外,適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斂、生津益陰,防止濕氣聚集體內。
方法二
湯類:參茸山海 原料:人參、鹿茸、牛鞭、裙邊
製作:
1.把牛鞭洗凈,切花刀,過水;水發裙邊切成塊,過水備用。
2.鍋下清湯,放入鹽、牛鞭、裙邊、鮮人參、鹿茸,開鍋後盛盅上蒸鍋蒸3小時即可。
五味扣素鮑 原料:五味子、百靈菇、銀耳、濃湯、鮑汁
製作:
1.百靈菇修成鮑魚形狀,加入鮑汁上小火煲4小時後,放入五味子再煲1小時,出鍋入盤用原汁打薄欠淋在素鮑上。
2.銀耳入濃湯蒸30分鍾,下鍋調味打薄欠澆在素鮑的四周,用枸杞和豆苗點綴其上。
蓯蓉老壇兒 原料:鮮肉蓯蓉、魚肚、遼參、魚翅、鮑魚、濃湯
製作:
1.蓯蓉洗凈,切成象眼塊,入濃湯小火煲20分鍾。
2.魚肚、遼參、魚翅分別泡發後,加入蓯蓉濃湯中,小火煲10分鍾,再下蚝油調味,打薄欠盛入紫砂盅即可。
1.進補不要過量,過量會傷身,溫熱性補葯一餐中不要超過3種。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因為補是為了幫助陽氣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身體需要逐漸吸收,慢慢達到陰陽平衡。特別注意:人參、鹿茸、肉桂不適合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的人食用。
2.久病虛寒的人,往往虛不受補,可從粥、湯上做文章,但要清淡。澱粉類食物少吃,因為不易消化。
3.寒性體質的人,多吃一些芳香食物,比如桂花、香菜、香椿等,另外晚上喝八寶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自行選配。堅持一個月後,面色會紅潤起來,腹痛腹瀉消失,人也漸漸不怕冷了。
還有說堅持每天晚上用鹽水泡腳,因為鹽可以除濕。
方法三
刮痧或者拔罐
這個方法比較專業一點,最好請專業的醫生或者按摩師幫你去做。
方法四
運動直到出汗為止。
這個方法是最直接,最簡便,也是最省錢的方法。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運動方式,而且不可過量,產生副作用。
注意:食療和物理療法都可以試試。如果過重,需要去醫院了!
(8)體質濕寒6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濕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濕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濕寒之證,人體內便會有濕寒之邪了。
1、寒濕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濕通絡的葯物。中葯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葯,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2、寒濕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濕或者燥濕葯。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朴等。
3、寒濕之邪用葯,還要看引起寒濕的具體病因。寒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於外感六淫之寒濕;內濕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濕。外濕宜祛邪,內濕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若要解決濕寒之邪,便需祛濕溫中。在飲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脾加重濕寒。用山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氣、祛濕升陽。堅持服用可令人體內濕寒之邪消失。
寒濕症狀: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1、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2、反復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3、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4、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6、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7、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8、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9、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0、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1、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2、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3、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4、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