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體質與性格的相關度 請推薦一本專門論述此問題的書或者權威機構發表的研究論文。
謬論 沒有多大關系的,平時注意一點就行了
2. 各國國民的體質排名
我國和日本國民體質研究之比較
內容提要】對中、日兩國的體質研究狀況進行了比較,結果認為,兩國體質研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研究方向、指導思想和評價內容等方面;兩國對體質研究的相同點表現在:體質研究均隨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深入;研究對象均由學生開始,逐漸轉向全民,並建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據此,提出了發展我國體質研究的建議。
【關 鍵 詞】體質/研究/健康/評價/中國/日本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各種文明病隨之而來,人類健康受到極大威脅,於是健康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體質作為衡量健康的重要內容,也必然受到關注。許多國家都想通過重視體質研究來解決國民健康問題。美、日等國在19世紀末就以學生體質測試率先開始了研究,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各國的體質研究均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和相同的發展趨勢,從體質的概念、體質評價的內容、體質測試指標的變更等到學校體育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等都各有其特點,本文擬從日本體質研究的比較分析中得到一些啟迪,以完善我國的體質研究。
1 日、中體質研究狀況
1、1日本
日本是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他們把體質稱為體力,並積累了1898年以來100多年的青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全部資料,其研究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在此也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以前):戰前醞釀階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身體活動能力的調查,檢測了身高、體重、胸圍、上臂圍、下肢圍、飲食量、肺活量、握力8項指標,以後又增加了力量(懸垂屈臂)及疾病狀況的檢查。1939年為戰爭所需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測定,以期實現對外擴張政策。
第二階段(1945-1960年):戰後調整階段。日本戰敗後,為恢復國民健康,對其進行了「體力測定」,分別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都曾以8~18歲男、女青少年為測定對象,進行了跑、跳、投、懸垂及靈活性的測定。
第三階段(1960年以後):快速發展與改革完善階段。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突飛猛進,使日本社會向著信息化、國際化、多樣化、老齡化方向發展,國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響,而先進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環境也為國民體力測定的研究和學校體育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於是,於1963年文部省在對6~9歲學生頒布了《小學低、中年級運動能力測驗實施要案》後,1964年開始為10~29歲的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短期大學、大學和勞動青年頒布了運動測驗實施要案。《要案》中規定,10~29歲的青少年必須進行「體力診斷測試」和「運動能力測試」。從1967年開始,對30~59歲壯年進行體力測定,並且更加註重國民體質測試的開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國范圍內分別按各自《實施要案》對國民進行統一的體力測定,並由文部省提出年度的《體力、運動能力報告書》,以此公布全國體力測定的概況和結果。在施行多年後又於1999年進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測試指標。新的測試指標與過去相比有3個方面的變化:1)減少了測定指標數量。如10~29歲年齡段的測定指標原來共有14項之多,新的測定指標在各個年齡段只規定5~8項;2)設置了各年齡組通用測定指標是: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體前屈;3)重新劃分了年齡組,分為小學、中學、20~64歲、65~79歲共4段,加大了低年齡段的跨度。
1.2 中國
我國對國民體質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從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政策以及領導人的講話到國民體質測評工作的要求、規模等都能充分體現出來。本文也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放前):測試探索階段。在近代外國入侵的歷史背景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國民體質極度衰弱,從而倡導「強國強民,尚武救國」,並以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確立了重要地位為標志,我國許多學者對部分青少年兒童身體發育(主要是形態發育測量)做了調查。但是,由於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測試樣本和指標都無法反映中國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特點。因此,僅代表我國早期對體質研究的探索。
第二階段(1949-1978年):體質研究的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盡管有規模的體質測試有15次之多,共測試了40多萬學生,且學校體育也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根本任務,但此時並未對體質進行明確的界定,它所包含的內容也很模糊,並受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或缺乏統一組織、統一方法與要求,或測試指標太少,或年齡段不齊等問題,材料難以進行比較,也無法得到代表中國人身體發育特點的綜合資料。第三階段(1979-2000年):規范化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經濟、社會狀況發生很大變化,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加強了對體質的研究,在1979年對全國16省(市)大規模體質測試的基礎上,於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由我國原國家體委、教育部和衛生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對我國7~22歲學生進行了形態、素質、機能和健康20多項指標的大規模體質調研,同時,每年還進行小規模的抽樣測試,且從1979年以後,每5年就對其做大規模測試;1997年還對我國成年人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體質調研;此後,2000年又進行了有史以來年齡最齊(3~69歲)的國民體質調研,並在測試中增加了問卷調查。從而加快了我國體質研究的發展,在研究論文的數量、質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並推動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在學校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基礎上,已開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評價的指標也從身體運動素質指標向健康素質指標過渡。這表明我國體質研究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2 日本體質研究與中國體質研究的比較
2.1差異
2.1.1 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的差異
日本和中國對體質的理解大致相同,均包括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幾方面,僅在形式和提法上有所不同。日本認為體質是身體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綜合。身體因素指身體的體格、體型、體能和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氣質、智力、判斷等。
中國則在1982年的泰安會議中對體質作了明確的界定,認為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
2.1.2 在科研方向和與社會的聯繫上的差異
日本有明確的科研方向,有嚴密的科研計劃、多渠道的課題來源,以及專門的學術機構,並通過這些機構和社會的緊密聯系,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廣泛的學術交流,推動學科不斷發展。
我國體質研究在與醫學、生物、遺傳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不僅在研究范圍上有局限,而且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也顯單薄;在社會聯繫上,也顯得脫節,並且還沒有一個方便快捷的體質評價系統對社會體育參與者的體質進行測量和評價。這不僅使體質的科研工作力量顯得異常薄弱,而且無法保證體質評價與研究的質量。
2.1.3 在指導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異
日本的體質研究指導思想在學校體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它將青少年體力測定作為中學體育課法定內容,在每年5、6月進行,倡導「快樂體育」和「生涯體育」,通過「生存潛力」和內在動機來喚醒和激發個體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每個學生能要校期間掌握1種以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自覺參與活動的習慣,從而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真正用強烈的自我鍛煉意識去倡導終身體育,通過體力測定來檢測鍛煉效果,以實現終身健康。
我國在這一點上不如日本,指導思想在具體實施中與目的不吻合。我國體質測試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其身心健康。在實踐中卻把重點放在測試的過程和結果上,僅著眼於大群體青少年兒童或國民體質的整體評價,而不涉及個體評價,甚至個體就不知道自己的測試成績,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而在學生達標測試中,又將運動素質成績的好壞與體質水平高低對等起來。實際上,運動素質成績好,並不一定體質好。這就不利於個體合理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利於人們更新思想和樹立正確、合理的健康觀念。因此,我國在體質研究中,對個體測試結果的評價和激發個體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方面顯得不足。
2.1.4 在評價內容和評分方法上的差異
日本測試內容由體力診斷測試、運動能力測試兩部分組成。在評分方法上採用標准百分,可以反映出個體成績在集體中的位置,利於設計未來的鍛煉計劃。
美國,體質評價內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耐力、身體柔韌性、身體組成4方面,它隨人們對體質內涵的理解而經歷了由掌握運動的基本必備素質,逐漸擴大到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機體適應能力的變化過程。在評分方法上,採用常摸標准和效標參考標准,能快速判斷被測個體某一指標的水平是否適宜,而且能判斷個體與他人的差距如何,並決定是否參加鍛煉等。這種評價方法有眾多可借鑒之處。
中國的體質評價內容在5次測試中沒有太大改變。主要分為4部分:形態、機能、素質、健康(健康指標始於1985年),心理評價內容在測試中未曾涉及,但有部分學者在其它研究中作過調研。在評分方面跟日本有相似之處,也採用百分位法進行評價,但未能建立適合中國人自身特點的健康標准。
2.1.5 在運用先進科研儀器、設備上的差異
以日本為例,體質研究是築波大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日本東京體育大學所屬體育科學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科技中心,也把體質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研究,他們不僅有各學科的專用儀器,還有體力測定與分析的配套的綜合性測試儀器,許多儀器都與運算、顯示系統相連接,能及時得到運算和分析結果。我國儀器、設備相對落後。
2.2 相同性
2.2.1.各國對體質概念的研究都較晚,體質研究的內容隨著各國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變化,才逐漸豐富起來,並逐步引起重視;衡量體質的指標經歷了由身體形態——素質與運動能力——兼顧機能——健康指標,最後逐漸趨於合理化的變化過程。
2.2.2.各國體質研究的目的均受當時的歷史、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研究的結果也對國民健康、經濟發展和法規、政策的頒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也設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
2.2.3.各國體質研究的對象均由學生開始,並且一直以來都受到重視,因此,對學生的體質研究都較為系統。但由於測試儀器、設備、方法的變化和學生是否發揮出真實成績等原因,在測試的可靠性和評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爭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落後於生理方面的研究,對其體質某些指標下降的原因分析不足,對提高體質水平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也不足。在學生體質發展趨勢上,各國的研究都呈現出相似的趨勢:學生耐力素質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2.4.各國體質研究的最終目的都轉向全民健康。目前,普遍認為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是影響人體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人們學習和工作乃至提高未來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現在,身體健康素質這一概念及其評價指標,包含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等越來越多應用於各國的學生體質健康乃至全體人群的國民體質健康的評價之中。在體質研究中也增多了醫學指標的探討,想通過體質研究與健康研究緊密結合和加強與國際的聯系來改善各國國民健康。
3建議
3.1加強交叉學科的研究和國際間的合作,對各國的體質研究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體質研究在推動人類健康工程中的作用。
3.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意義
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的意義在於抓住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情況,然後給以應對的對策
4. 體質人類學的簡介
體質人類學源於16世紀。1501年,德國學者M.亨德發表了以人類學一詞為書名的著作,論述了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1871年 ,英國學者始將人類學中研究人類體質的領域稱為體質人類學。早期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僅限於認識人自身的身體構造、人體測量和人種劃分。伴隨考古學 的發展和生物進化論 的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人類自身的起源和進化、演變等問題成了關注的焦點。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對於人種體質特徵的研究,一般僅限於對人的發色、發型、眼色、膚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態、唇部厚度、頭型、身高等外顯的體征形態進行測量、分類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對人種體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遺傳頻率和生物化學等領域,並開始傾向於根據基因分布情況,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種群,而不是把種族當作為具有研究意義的單位。
體質人類學闡述人類生物學上的發生及其進化方面的課題;確定人類同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差別;還要給各人種之間體質上的差異進行分類。現代體質人類學開始形成於19世紀前半期,自從達爾文《物種源始》於1859年發表後,進化論對體質人類學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達爾文的另一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別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論著,第一次提出了有關人類起源的有科學根據的假說。到1859∼1900年之際,人類學者承認,人種發展進化的歷史可溯至幾十萬年以前,而不是像過去所想的只有幾千年。20世紀早期,科學家揭示出遺傳學上的各種原理和ABO血型,這有助於體質人類學者們對不同人種之間的變異和差別進行研究,同時由於相對的和絕對的年代測定方法的發展,也使得人類學者們能夠確定人類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齡。
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重點是人種進化的過程。這方麵包括發現過去人類化石遺存並加以描述以及分析這些骨化石明顯特點的重要意義,因為遺傳物質是進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對於不同人種之間和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遺傳密碼、染色體、粒線體去氧核糖核酸進行比較分析,已證明在廣泛的人類學研究領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體質人類學對於至少可以上溯200萬年這一段時期內的人類體質方面的進化情況,提出了很多解釋。
5. 有關體質養生。怎樣將特稟體質(過敏)調整為平和體質,各位體質研究專家,謝了!
看過一本中醫養生的書,上面提到改善體質可以蒸灸三關達到目的,就是從後頸一直做到後背,推薦張悟本的關於中醫養生的書,自己可以去看看。
6. 體質人類學的分類
根據所探討的問題來和所采自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傳統上體質人類學再被細分成靈長目學、古人類學、種族人類學、人種測量學等分支學科。靈長目學主要通過比較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在身體構造和行為上的異同來探討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古人類學通過考古發掘出來的古代人類骨骼、古人類及與之近似的動物化石來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演變過程。種族人類學主要研究種族分類、種族的起源和演變、種族體征差異的意義。不同種族的人體測量學主要對人類各種群的體質進行測量,對各種族的膚色、發型、頭型和體質進行分類和比較研究。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體質人類學不斷同有關學科相結合,又產生了諸如優生學、營養人類學、醫葯人類學、分子人類學等邊緣分支學科。
7. 有誰知道哪些古醫書是研究人體質胖瘦的,我知道有本脾胃論,還有有一本是出自清代的不知是什麼書。
本人也比較愛好醫學 雖然其實接觸的醫術不多 但你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比較好辦 方法如下:
你是大學生嗎?如果是的話就去學校的圖書館查下,搜索下,應該可以找到。特別是如果你是中醫葯大學的學生就更好,館藏圖書應該不少哦。 如果不是大學生的話可以看看有沒有認識的大學生,讓他幫你查。 還有,你在北京嗎?可以去國圖看看。 以上是個人想到的一些或者說是一些不大好的辦法,依然望你採納。
8. 中醫體質的相關問題
鄰邦韓國和日本,也加大了他們本土醫學———韓醫和漢醫在此方面的投入,意欲成為「21世紀體質個體醫療的中心國家」。雖然韓醫和漢醫源於我國的中醫,但由於政府較大的支持力度,他們的體質研究頻頻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擴大了他們的國際影響。而我國體質研究卻仍然單兵作戰,王琦甚至欠債做研究。專家擔心,我國的中醫體質研究會再次出現類似「端午祭」的歸屬之爭。
用新方法研究東方傳統醫學
中醫體質研究:用新方法研究東方傳統醫學
王琦是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30年前開始對中醫體質學發生興趣。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學里,有很多是對人體個體差異———體質的描述,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把人群分類,就可以建立一種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看病、防病的模式。先辨明體質種類,再和疾病聯系起來,根據哪類人群易患哪類疾病,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但是中國中醫古書對體質的描述,未形成理論體系,不便於臨床應用。」王琦說。近代,有許多中醫想要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研究,但是都未成熟。據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體質辨認重點研究室的調查,既往中醫界對體質類型的研究,由於缺乏方法學的支持,缺少精確地、可重復性的資料和數據,缺少標准制定的相關要素,故分型雖多,卻難以規范。
王琦決定用西方慣用的方法學對中國體質學進行研究。他帶領課題組採用國際前沿的研究個體差異的方法———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和拷貝數變異(CNV),為人群體質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學解釋。經過三十年對全國21948例中醫體質分類流行病學調查,初步掌握國人不同體質類型、不同年齡、性別、地區人群的基本特徵及其分布規律,並掌握了每種體質易患疾病種類。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把中國人分為9種基本體質類型,即平和質(A型)、氣虛質(B型)、陽虛質(C型)、陰虛質(D型)、痰濕質(E型)、濕熱質(F型)、血瘀質(G型)、氣郁質(H型)和特稟質(I型)。
該項研究被納入國家973計劃,研究成果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年4月,課題組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已被認定為中華中醫葯學會標准,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為實施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我們是以中醫為理論基礎,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論證。所以體質學雖然研究的是中醫內容,但能夠得到國際的認可。」課題組組長王琦說。王琦舉例說,我們發現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與平和質比較具有獨特的基因表達譜。陽虛質甲狀腺激素受體β(TRβ)表達下調,為陽虛質不耐寒冷的表現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解釋,為人群的客觀分類提供了生物學依據。有人評價王琦的研究是用西方的表達方式,說出了中醫的內容。世界衛生組織多年前就提出,今後醫學的發展方向是個體化診療,但世界醫學界卻未能找到方法。看到中醫體質的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一批學者認為:「我們西方醫學只是剛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而王琦教授開創的中醫體質學,卻可用於干預、預防和治療疾病,這將有利於全球性的公共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醫體質學為個體化診療提供了研究方向。
日韓兩國各有側重
然而,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加大了在體質學研究方面的投資,向我國發起了挑戰。韓醫四象醫學是韓國惟一的民族醫學,它依據人體內陰陽含量的多少,將人分為四類,類似於中國的體質學,其理論源於中醫的《靈樞·通天》。韓醫學研究院2006年啟動體質醫學研究計劃,即李濟馬計劃,到目前為止已投資6600萬元人民幣進行體質研究,並計劃增加投資量至6億元人民幣,其目標是使韓國「四象醫學」在2015年占據全球替代醫學領域10%的份額。目前,李濟馬計劃已經建立了體質信息銀行,開發了體質診斷及治療儀器,並對體質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韓醫學研究院希望通過這一計劃,使韓國「成為21世紀體質個體醫療的中心國家」、「世界第一水平的醫療保健服務國家」。日本一貫堂醫學也創立了獨自的體質醫學體系。1950年成立日本體質醫學會,2008年成立未病解析應用研究部門,構建未病預防醫學體系。2003年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和日本電氣公司聯合研究小組,從遺傳信息的個體差異入手,開發出了能預測葯物療效的系統,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合本人的治療方法,取得了個體化醫療的新突破。同時,日本也是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積累了一百多年來的青少年兒童體質資料進行研究。
中醫體質研究條件窘迫
中國進行中醫體質研究的並不多,王琦的研究組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課題組,並且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認可。然而他們的狀況卻很窘迫。王琦課題組30年共用資金不足500萬元。「由於許多研究資金不到位,至今我們還欠債幾十萬元。」王琦說。目前多個國家的體質研究都欲獲得國際認可,搶得先機,從而取得主導地位。王琦說,地位的確立要看在世界權威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但是由於缺乏資金和平台,課題組無法進行大規模、大樣本地研究和實驗,「現在我們有很多課題,本可以出成果,寫成論文在世界權威雜志上發表。但就是因為這方面的限制而無法完成。」王琦擔心這樣下去,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被日韓取代。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葯事業國情調研組負責人陳其廣認為,日、韓兩國體質研究都有國家支持,並且做了長期規劃。我們國家則是單兵作戰,沒有體系和完整方案。陳其廣說:「中醫是我國內涵豐富的遺產,不要等其他國家在國際上做出影響了,我們才開始重視。不要讓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捷足先登。」他希望「端午祭」事件不要再次上演。
方法與途徑
為大面積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與途徑
王琦說,中醫講究針對個體的辨證論治,很難用一種模式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體質學採取分類指導的方法,先辨明體質種類,再和疾病聯系起來,根據哪類人群易患哪類疾病,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防治。他們編制推出的量表通過大量實驗,表明是可以重復的。我國中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認為,這是對中醫學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我們以前總是讓疾病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注意到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王琦說,抓住了體質就抓住了根本。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風屬於痰濕質多發病症。明白自己屬於何種體質,就可以提前預防這種體質易發疾病,並通過干預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我們的中醫體質研究人員提出體質三級預防學說,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預防保健措施,為大面積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與途徑。」王琦說。首先是生命前期的防護,即把「治未病」提到在母體中時。其次是臨床前期的調控,即對亞健康人群的防護。再次,在個體化養生保健中,改善體質,提高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好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尋找通過「治未病」的途徑,以減輕國家醫療經濟負擔。中華中醫葯學會體質分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疾病預防中心的研究表明,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開始注意行為和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開展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壓發病率下降55%,腦卒中下降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使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10年,而用於這方面的費用僅為同一時間醫療費用的1/10。目前,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的全國41家「治未病」中心,均應用9種體質分類建立體質辨識中心、體質調整方案,運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在普通體檢和住院體檢內進行體質辨識,心理評估、亞健康狀態評估等,使受檢者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易患疾病、健康狀態,並提出相應的健康保健原則,實現中醫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