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建立的
在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以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基於當時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設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
(1)市場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現實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盡管這一理論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總框架不變,但是,必須按照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要求來進行經濟活動已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從而現實經濟活動也逐步納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
1992年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㈡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什麼
(一)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運用。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採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五)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㈢ 高中歷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
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建立的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中國共產黨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㈤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具體地說是使經濟活動遵循
價值規律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
種經濟信號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針對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國家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區別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
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第二,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
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第三,在宏觀調控上,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與
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㈥ 什麼是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
市場來經濟是指通過市場機制來自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而資源配置,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現實的生產性資源(如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等)在不同的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著生產資源的相對稀缺,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各種有限的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問題。
在現代經濟中,資源配置有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兩種不同的方式。
計劃配置是通過計劃機制來實現資源的配置。我國以前就是採取的這種方式。由國家來計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
市場配置就是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的配置,輔以一定的宏觀調控。我國現在採取就是這種方式。
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來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自特徵
( 1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體制, 它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 既具有與其他市場經濟體制的共性, 又具有與其他市場經濟體制不同的特徵。
( 2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共性, 表現在:一是經濟活動市場化, 二是企業經營自主化, 三是政府調節間接化, 四是經濟運行法制化。
( 3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徵, 是指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徵, 主要表現在:第一, 在所有制結構上, 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 共同發展。第二, 在分配製度上,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第三, 在宏觀調控上, 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㈧ 世界市場經濟體質開始形成是那一年
這個不能確定到某一年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二十世紀初
㈨ 簡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新的目標,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於此正是確立。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基本構想,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理論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本完成。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體制。21世紀初95%以上的商品和資源實現了市場配置,市場經濟體系至此基本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9)市場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現途徑
1、加快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
2、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要素自由流動。
3、加快建設和完善要素市場,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個重點。
4、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依法保障平等就業。
5、深化土地市場改革,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6、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7、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實現價格反應靈活。
8、加快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統一開放、有序競爭。
9、加快確立各類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實現企業優勝劣汰。
10、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