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制體制加快建構把什麼放在首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
文化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
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幹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抓緊制定出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
(1)文化體質改革擴展閱讀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全方位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黨的十八大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任務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總體要求。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作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Ⅱ 黨中央和國務院為什麼高度重視深化文化體質改革
一方面源於中央對於新形勢下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的准確把握。版中央以發展的國內外形權勢的新變化為基礎,明確要求「要充分認識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這主要包括: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指引,強調文化建設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階段性特徵為依據,強調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根本途徑。以國際競爭的新形勢為考量,強調文化建設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客觀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經成為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全局性問題和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之舉。正所謂,「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Ⅲ 現在文化體制改革至少有幾個方面的難點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面臨的五個難點
文化體制改革是比經濟體制改革更為復雜、更為艱巨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諸多的配套條件,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相互銜接,統籌安排。加之文化體制改革起步較晚,改革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準備不足,因而雖然新體制的嫩芽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明顯發揮,但傳統體制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作用,影響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
一是近幾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場開放的「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推動的效應。
二是隨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市場體系改革和發育相對遲緩、對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日益凸顯。
三是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界定不夠清晰,傳媒行業的深化改革和體制安排面臨困惑。
四是國家文化宏觀管理和監管體制改革進展緩慢。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黨政關系、政企關系、政事關系等諸多方面,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
五是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
Ⅳ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質改革、推動社會文化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
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我國文化改革和發展的行動綱領,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決定》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黨全國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實現上述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改革開放。
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永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為中國文化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是繼續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的宣言。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個省區市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在國家層面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符合我國實際,符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決定》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人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以及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深化政風、行風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決糾正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歪風邪氣。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江藍生說,《決定》在道德建設方面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對自私冷漠、一切向錢看的不健康觀念和行為進行了批判,從戰略高度闡述了加強文化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全國政協委員、人文學者李漢秋說,弘揚主流道德觀念,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中華民族的新道德必須與中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傳統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續發展。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華文化能發揮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出發,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准確領會、全面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對於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努力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為文化建設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是整個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我們需要把我們的一切奉獻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實現我們的理想,實現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奮斗終身。
Ⅳ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重任。要完成這一重任,改革文化體制是題中應有之義。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Ⅵ 文化體制改革有何重大意義
新形勢下文化體制改革的五點重大現實意義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促進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於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於擴大就業和創業。必須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場主體,構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必須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性、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顯著增強經濟發展中文化含量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必須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力度,激發文化發展創新的活力,為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實現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才能為在文化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大力推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利用先進技術培育、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必須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力度,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大力推動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Ⅶ 文化體制改革有哪些主要內容
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最核心的內容是文化體制改革(核心是產權制度),它有幾個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場開放、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行政職能分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Ⅷ 文化體制改革的內容
你好!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最核心的內容是文化體制改革(核心是產權制度),它有幾個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場開放、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行政職能分開
Ⅸ 什麼是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簡介
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重任。要完成這一重任,改革文化體制是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體制改革的首要價值,是實踐、豐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建設實踐,我們逐漸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這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培育「四有」公民,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去粗取精,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行,正是對這些思想的積極實踐,同時也是對這些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價值之一,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我國多年來的文化建設,固然成果豐碩,但就文化學意義上的建樹而言,並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門一度重視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經濟效益(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經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論著,往往重視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質、文化的發展、文化的分類、文化的動力等等,而輕視甚至忽視了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主體、文化秩序、文化市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分等問題。從我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建設的角度看,文化體制改革所面對並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的豐富。
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理論價值,是深化了人們對於文化生產力的認識。文化是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黨的十五大以來的明確認識,而這兩年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深化了人們的認識。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營性文化單位和公益性文化單位,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文化單位和意識形態屬性不強的文化單位,從而按照不同需求發展文化,是文化體制改革帶給人們的明晰認識。同時,也是對過去很長時期把文化簡單地等同於意識形態的認識的一種超越,一種進步。
Ⅹ 為什麼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科學把握當今文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這對於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使文化賴以存在的體制環境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進一步推動文化與市場的接軌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既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文化資源配置的質量、效益和速度,拓展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空間,又會使文化體制改革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近些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最鮮明的標志是改革創新,文化領域取得的一切進步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改革創新;今後文化建設要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歸根到底還要靠改革創新。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既為我們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推動我國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我國文化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的文化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國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參與文化市場競爭的能力還不強,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沒有轉化為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果不加快發展,形成我們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站穩腳跟。
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鑒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極大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為催生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提供廣闊空間,也對佔領新興文化陣地、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維護國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與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總之,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堅決破除一切妨礙文化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