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華南理工大學作為建築專業老八校之一,培養了很多建築人才,其校園內部的建築本身也是各具特色,風格各異的建築共同組成了風景優美的校園。下面將介紹一些地標性建築。
1.逸夫人文館
逸夫人文館是華工著名建築大師何鏡堂院士參與設計的地標性建築,自2003年建成以來,曾獲國家級優秀設計項目金獎等建築界多項大獎,是華工校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人文館作為生活區和教學區的分隔,內部有展廳、閱覽室、報告廳、咖啡館等,建築創造出空靈通透,步移景異的效果,現代主義風格結合嶺南建築的獨特優點,傍湖而建,建築與周圍校園環境相得益彰。
4.華工27號樓
華工27號樓是建築學院的院樓,獨特的外觀與其他紅牆綠瓦的建築有很大的區別,從外觀看就有現代主義的藝術氣息,裡面的中庭和連廊都放滿了建築學院營造大賽的作品,進去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B. 華南理工大學羽毛球場設施怎樣
南校的羽毛球來場分室內和源室外 室內的是在體育館 去年時20塊一個場一個小時 環境很好! 室外的就是教學樓之間 如果沒風的話 就還不錯 至少這些場是免費的。
北校的東區西區體育館都有羽毛球場,環境自然也是不用說的。至於室外場,一般分布在宿舍樓處 如西區 和北區的一些地方 具體名字不清楚。
C. 華南理工大學逸人文館在建築方面有什麼特點在線等
逸夫人文科學館是一幢三層建築,設計單位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總負責為何鏡堂、倪陽,建築設計為倪陽、郭昊栩、林毅,於2003年11月竣工。
建築理念
與大學一脈相承的人文氣質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名句「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屢被稱引,這句話道出大學與大學問以及大學問家的關系,卻也對大學的「大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大學的建築,最主要的品質應該是內斂而非張揚,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大學不以大樓見長的謙遜品格。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科學館(以下簡稱人文館)是近年興建的大學建築中比較出色的一個。這座建築體現出與大學環境相一致的人文氣質,也是一座不以「大」見長的建築。同時,這座人文館也是大學建築中特殊的一個,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節點上的特殊位置給了這座建築特殊的機會,使它能夠在樸素、實用、理性的大學建築的理念中,加入更多「花樣」,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現場觀景
水為媒 讓建築延續湖水之流動氣韻
環境與建築的聯系,是建築方案設計中頗費筆墨的一部分。 ——倪陽
我們站在人文館的游廊中,會感覺自己被水環繞著。東望是東湖湖岸線筆直規整,沿湖有華南理工大學的許多重要建築,比如2號樓、27號樓、逸夫科學館、建築科學院等,整體上表現出齊整和嚴謹的氣質。西望是西湖,則是一個自然風景湖,湖岸曲折,湖心島、白橋、水亭構成層次豐富的嶺南園林景緻,表現出大學的另外一面。
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園素以湖光山色著稱,尤其是橫貫於校園的東湖和西湖,更是為學校增添了開闊的氣象。而逸夫人文館就坐落在東湖與西湖之間,處於整個校園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環境與建築互相制約,美麗的環境對於一座建築來說,既可以成為它存在的一部分,也為它的存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館的位置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的節點上,因此人文館強調建築對整個環境的溝通與銜接。人文館東西朝向,在面向東面的一側有意設計成規整的平面,以對應歷史形成的東湖湖岸的建築風格,而面向西的一側則藉助園林的設計,和整個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為一體。
水是溝通與銜接的重要元素。建築入口處的疊級水池使東湖水似乎延伸到建築之中。建築的南北兩側都退讓出較多的空間做綠化休閑廣場,不但使東湖和西湖湖濱路的視線相交,而且廣場利用地勢產生「跌水」,水在建築之間流動,使本來被分割的東湖和西湖倒似乎因為建築的存在而被真實地連接起來。
無論是站在人文館的二樓眺望東湖,還是在游廊間穿行,讓西湖湖面的輕風吹過面頰,水,都環繞著建築中的人。每當夜幕降臨,人文館的燈光投射到水中,並且隨著水波流動,這時你會更真確地感受到整個建築與環境之間的氣韻流動。
「游歷」原則 讓人成為空間的主角
(我們是在)不同的區域建立起人與自然及建築間的視覺對話關系。 ——倪陽
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把建築空間內的「游歷」當做是一個設計的無尚原則。「游歷」對建築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要求,主要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在與建築的互動中的角色——建築成為布景,而人是布景前的主角。
在人文館中穿行,從天橋、從游廊、從環繞的緩緩升高的樓梯,感覺自己在整個建築中游歷,我們的腳步不會感到滯重,因為建築本身並不高,只有三層,無論是樓梯還是游廊都不會讓人感到建築逼人的緊迫,反而感覺的是隨心所欲的節奏,移步換景般的,東湖和西湖的景色在眼前交替出現:建築系的紅樓、科學館前的大樹、西湖上的石橋和亭子、湖心島上讀書的女生。
整個人文館是通透的,即使是實體的建築部分也是透明的。在展廳中看畫展,在練功房中跳健身操,在咖啡廳中喝下午茶,你都會發現自己既可以欣賞風景,也正在成為風景中的一部分。
在人文館中有更多開放的空間,用以實現人的「游歷」,比如人們可以通過橋梁、廊道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穿行;比如方形展區也是一個連續和動態的空間,參觀者沿台階式展廊拾級而上,可以完成一次對藝術品的游歷。同時,透過玻璃,欣賞窗外變幻的湖景,也是對自然風景的一次游歷。
中午時分,陽光照到人文館的每根廊柱上、每片百葉上,巨大的榕樹在水中留下倒影,整個建築到處充滿光影變化的神奇感覺。一位機電系二年級的男同學正帶領他的一位在其他大學讀書的朋友在人文館中游歷與參觀,他們青春的腳步和建築的節拍渾然一體。
三代建築師談人文館
何鏡堂:「交往」是大學建築最重要的功能
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總建築師,工程師
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近年參與了很多大學建築的設計工作,我們采訪的時候,他正在北京參加相關的項目設計。在接受采訪時,何鏡堂提出,自己在大學建築的設計中,越來越強調建築的「交往」功能,「交往」功能應該是大學建築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記者:你是怎樣理解「交往」這一概念的?
何鏡堂:學校現在強調培養復合型人材,在我看來,大學要有這樣一種文化氛圍,比如學習知識,不僅是在課堂上,課堂之外師生間的交流、各學科之間的交流都很重要,大學文化傳統的傳承,有時候往往是通過這樣的交往來實現的。
記者:這樣的「交往」功能是如何體現在建築設計中的?
何鏡堂:很多這樣的設計,比如我們為浙江大學設計的建築中走廊很寬,除了是實現大學交通要順暢的原則之外,更主要的是,我們也希望走廊是一個大家交往的場所。
記者:逸夫人文科學館也是你設計的項目,你認為科學館和人文館在建築上有什麼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呢?
何鏡堂:科學館的功能性更強,比如報告廳的面積就比較大。相比之下,人文館沒有追求最大的面積,而是強調文化交流的功能,但兩所建築都重視與環境的融合。
記者:如何看待有些人認為逸夫人文科學館不夠實用的說法?
何鏡堂:在設計之初,我就提出「少一些,空一些,透一些,低一些」的觀點,希望能夠設計一個提升文化品位,營造文化氛圍的一個建築。人文館是一座更重視交往功能的建築,比如大量的游廊、平台等,這些被稱作建築上的「灰空間」。我們希望人文館有大量交往的空間,既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空間。而「交往」應該是大學建築最重要的一個功能,也是相當實用的功能。
倪陽:我希望保留有關「穿行」的記憶
倪陽: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
人文館的設計師倪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用到「穿行」這個概念,在設計中,他似乎格外強調「穿行」的感覺。在他看來,「穿行」不但是建築學上的一種理念,也是這個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並在這里任教的建築師,其個人的感覺與建築相融合的一種體現。
記者:你在對人文館的描述中,使用了「穿行」這一語匯,您是怎樣理解「穿行」的?
倪陽:穿行是我對原來東、西湖之間的建築保留的美好的記憶。原來教工俱樂部的院落空間的感覺、原來學生食堂的人來人往的感覺、原來湖邊的樹木帶來的庭院深深的感覺,都在我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相信也是不少老華工(華南理工大學的簡稱)人對華工的記憶。
記者:是不是試圖在新的建築中保留這樣的感覺?
倪陽:是的。對原有空間及樹木的延續與保留,是對懷舊情緒的一種人文關懷。人文館是一座全新的建築,但我不希望這樣一座新的建築會給教師和同學陌生的感覺,因此我們在建築中保留了不少這樣的記憶,比如建築是新的,但透過建築看到的綠樹、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這種感覺還是熟悉的。
記者:在建築細節上,是不是有許多與「穿行」相關的設計?
倪陽:比如整個建築開放的建築格局、順暢的交通體系,比如場景伴隨穿行而切換,每個片斷都似曾相識又充滿新意。這些都與「穿行」的有關。
林毅:好的建築營造出更豐富的空間
林毅: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工程師
在參與人文館的設計之時,林毅還是華工建築系的研究生,現在他已經是建築設計院的一位年輕工程師。從學生到設計師,參與學校建築的設計,他對建築的最大感覺是「空間」的開放與銜接。
記者:說到空間,我們感覺人文館佔用的空間不大。
林毅:建築的性質和功能不同,人文館強調的是文化交流的功能,它營造的空間更多是開放的,不是有門的封閉空間才是空間,平台、走廊這些都是空間,比如庭院,許多文化活動可以在庭院中舉行,這樣的戶外空間也是由建築來提供的。
記者:建築內部、外部的空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林毅:好的建築,在建築外部可以感受到內部的氣氛,而戶外的環境也可以被引到室內來。通過格架、遮板、錯層的平台,使戶外的空間向建築內部延伸。同時,利用建築的元素,過濾掉環境中不利的因素,比如過強的陽光,把室外空間室內化,使空間更舒適。
細節解密
鍾塔
何鏡堂介紹說,在國外的很多大學建築中,都有鍾塔。鍾塔除了有實際的功能,更有在視覺上增加建築的變化的作用。鍾塔是整個建築的至高點,也是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生態走廊的至高點。鍾塔似乎在建築的空間維度之外又增加了時間的維度。
百葉天花
人文館是三層建築,在頂樓天台加裝了百葉天花遮陽。這個百葉天花的角度是由建築物理研究室提供的,專門針對廣州的氣候特點,冬天不會遮蔽陽光,夏天又可以有效地擋住過強的光線。加裝了百葉的天台,成為整個人文館最浪漫的地方,開放的空間最適合師生飲茶閑坐。 天橋
人文館的南側是學生宿舍區,因此,在人文館的南側建有人行的天橋,一直向外延伸,這也使人文館的交通成為一個更開放的體系。
主入口
通過建築的主入口,需要穿過疊級水池,彷彿踏水前行。同時,又要穿過景觀式的圍牆,產生一種穿越的感覺。建築師介紹說,在這里建築語言的含義是「對傳統的突破」,而當我們穿過這樣的入口,更感覺到視野與心情的變幻。
內院
內院中種植著白玉蘭和其他植物。綠色植物和院落的空間感其實是對舊的建築布局的一個延續。內院不但通過嶺南建築的風格表現著西立面與整個西湖統一的風格,同時也是對校園記憶的一個保留。
隨想錄
建築描繪可能的生活
在華南理工大學門口乘坐校內穿梭巴士,有一站就是人文館,人文館可能是校園中最美麗的建築之一,在這所建築學相當聞名、無數廣州的建築師都出自這里的學校中,優秀的建築很多,已經不足為奇,但人文館還是相當引人注目,人文館表現出一種悠閑的氣質,流露出濃濃的人文關懷,使它從一建成就開始融入了校園的生活。
人文館的底層有一間不大的咖啡廳,咖啡廳沒有一個奇巧的名字,就叫「校園咖啡廳」,朴實得讓人感到吃驚;人文館的側面有一條走廊,伸向學生宿舍,是為了方便學生更容易地從宿舍直接走進人文館,或者從這里穿行到其他地方,細心得讓人感動;人文館的天台因為加裝了百葉天花,成為一個專門供人聊天的場所,奢侈得讓人對這樣的聊天充滿嚮往。
還有許多類似的細節,我們感覺到,人文館所描述的大學生活和我們想像中的非常接近,在游廊中漫步與思考,倚著欄桿遠眺,在天台上與教師促膝長談。建築師說「多樣的空間形式生成多樣的行為模式」,而我們也感覺到,有時候建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或者描繪我們可能的生活。
何鏡堂說,他希望人文館是一個可以提供「交往功能」的空間。這是一個建築師對大學教育的理解。而當這座建築成為這個大學有機的一部分,這也是一所大學對建築的理想的理解。
圖片見參考資料
D. 廣州亞運會場館怎樣設計的有什麼意義
廣州亞運會(Guangzhou
Asian
Games)場館包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廣州南沙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網球中心、武術舞蹈館、升旗廣場(亞運城)、運動員村(亞運城)、媒體村(亞運城)等數個場館。亞運「水立方」_游泳跳水館似雙螺旋DNA。據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項目負責人介紹,游泳館採用雙色螺旋流動造型,40個不同的四邊形切面沿著兩條不同的走向進行漸變,藍白相間的切片相互交錯,如同生命基礎的雙螺旋DNA組織。奧林匹克柱位於景觀湖畔,處於體育中心構圖的黃金分割點上,是整個地區的精神象徵標志物。奧林匹克柱的構思原型為聖火火炬,塔樓頂部兩個垂直相對的玻璃金字塔象徵崇高超越的體育精神,它們在夜晚可以在塔頂形成一個巨大的燈箱,意喻奧林匹克聖火熊熊不息。據了解,廣東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圍繞生態與節能設計理念「大做文章」:方案巧妙地在北向突出部位設置可以隨時遮蔽與開合的採光通風窗,東西立面的凹槽部位設可開啟外窗,最大限度降低室內照明能耗,同時能及時將泳池蒸發的水分排出室外。泳館的東、南、西立面大量採用實牆面,減少幕牆面積,用於通風的外窗位於立面凹槽內部,大大減少室內太陽輻射熱,從而降低空調能耗。
採納哦
E. 大學城體育場館的場館功能
將新建成的抄8個高校校區的體襲育場館,平時主要滿足在校大學生的教學和業余使用需要,在大運會和亞運會期間,各館還將成為各個比賽項目的主賽場。如廣州中醫葯大學體育館將是大運會武術比賽賽場,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館將作為乒乓球主賽場。
F.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館的介紹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館位於廣州大學城,總建築面積12377平方米,設有坐席5632個,可作為大型運動會的乒乓球比賽館。
G.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的建築學具體怎麼樣相比廣東其他大學怎麼樣
第一建築學是學校最好的,教師都是華工本部過來的。
第二,我們的錄取分數線逐年飆升,前年超18'去年超26'你的分數可以來我們學校。但是想讀土木恐怕就不太有保證,不過大一下學期可以轉專業。我有一個師弟就是機械轉土木,前提你不能掛科,需要考素描。
祝你考上
H.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學院簡介
我院樹立了文化博覽建築、教育建築、超高層建築、體育建築、會展建築五大設計品牌。
在文化博覽建築與會展建築方面,我院也有輝煌成就,設計了一批標志性工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二期工程、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東現代展覽中心、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珠海機場、廣州星海音樂廳、北京藏文化研究中心、樂山大佛博物館等。
作為高校建築設計院,我們歷來重視教育建築的創作,並不斷有作品在全國評比中獲獎。先後有南京仙林大學城、上海松江大學城、廣州大學城、重慶大學城以及諸多的高校校園建築規劃、設計方案在競標中脫穎而出。我院以優秀的教育建築方案參與競標,中標率頗高。如浙江大學新校區、東華大學、江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鄭州大學、華南師大南海學院等建築均獲各方好評。
在高層、超高層建築方面,我院也頗有建樹。先後設計了十多棟高度超過150.0米超高層建築,如廣州珠江新城西塔、大都會廣場、華源辦公大廈等,在超高層建築設計研究方面積累相當豐富的經驗。尤其在高層鋼管砼結構試驗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是國家標准《鋼管砼結構設計與施工規范》的參編單位,是廣東省標准《廣東省實施〈高層建築砼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補充規定》和《高層建築砼結構技術規程》的主編單位。
在體育建築方面,我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設計了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射擊館、廣東省國際海上運動基地、廣東佛山體育中心、玉林體育館、新會體育館、潮洲體育館、河海大學體育中心等。最值得可喜的是在國際競標中,一舉中標2008年北京奧運羽毛球館及摔跤館,由同一設計單位同時中標奧運兩個場館在奧運史上是少有的,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
我院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產、學、研三結合的設計研究院,除了在設計和教學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外,在科研方面也作出較突出的貢獻。我院近幾年所承擔的科研項目中,科學地符合實際地把理論研究的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星海音樂廳的設計中,直接以鋼筋混凝土雙曲拋物線曲面內空間作為聲場,加以聲學調整,達到演奏西洋古典音樂(自然聲的)傳統的一流音質標准。在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面積達40萬平方米,混凝土樓面跨度為30米×30米,鋼屋蓋跨度達126.6米,建築面積及跨度均為國內同類建築之最,並且在屋面系統的深化設計中採取了一系列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使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完全滿足了建築效果和使用功能要求,並且在防腐蝕性能、防水性能、裝飾效果及熱脹冷縮性能等方面有較大的突破。
我院院長何鏡堂教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是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他不僅設計了一批在國內很有影響的作品,而且在建築理論方面也多有建樹。他還帶出了一批思想敏銳而又功底扎實的青年設計師,更培養了設計院不斷創新、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的優良院風。「揚高校優勢,樹精品意識,創優秀設計,送真誠服務」是我院的質量方針,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遵循這一方針,為各界提供優秀設計及優質服務.
I.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
素描要求不高,09屆淘汰掉了大約4個到了土木工程。如果太擔心的話可以找些簡單的素描書看看,主要還是看分數,要夠高才行,華工的專業建築是最強的。只要分數夠高,即使素描過不了最多就調到土木工程,也是一個很強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