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謂體育教學模式有何特徵
體育教學模式概念是由三個基本的要素組成: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相應的教法體系。
體育教學模式是在某種體育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體育教學程序,它包括相對的教學方法體系,主要體現在體育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和實施上。
Ⅱ 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
(一)指導思想上以新的課程理念為主。新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新體育與健康課程還拓寬了健康的含義,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性三維的健康觀,使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了。未來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上也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始終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學目標由單一向綜合方向發展。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目標比較單一,如發展學生的體能或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等。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隨著教育觀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斷出現,在新的體育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學模式也不斷完善和豐富,出現多樣化趨勢,不同教學模式相互借鑒和促進,發揮各自特有的功能,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了選擇教學模式的廣闊空間。
(三)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向著主動學習的方向發展。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目標由教師制定,學生執行;組織教法由教師設計,學生服從,每一步教學程序都是學生按教師指令運作,現代體育教學模式針對這些弊端進行著改革,著重突出了對學生體育能力的發展如「探究發現模式」,「自學互教模式」等。
(四)體育教學模式向著適應個性方向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注重學生的特長,統一教授,新的體育教學模式要求能調動學習的興趣,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預期效果,並產生愉快的情感經驗,滿足需要,以激發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並發展自己的專長。
(五)體育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的課程理念拓寬了健康的定義,強調學生的生物、心理、社會多維的健康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現象,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運動的技能又發展心理品質,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Ⅲ 什麼是技能掌握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一、技能掌握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1、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此模式也經常被稱為「傳統的回體育答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受到前蘇聯教育思想的影響,比較注重系統的運動技能傳授,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以系統教學理論為基礎,主張遵循運動技能掌握的規律性來安排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
2、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徵:教學的單元設計是以某一項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線,以一定難度的到達標准來判斷單元規模的,多採用中大型單元,單元內的排列主要以技術的難易度不順序。教學課的設計以技能的學習和練習為主線,注重對技能掌握效果的評價,有人也稱這種教學過程為「三段制」教學過程。
3、具體案例:如:教師進行初一男生跨欄跑教學,單元由5課時組成,內容按課題難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課先進行一般性准備活動,再進行專項的准備活動,然後進行對跨欄技術要領的講解。隨後是練習與中間講解,最後進行技能學習情況總結和放鬆活動後下課。
Ⅳ 關於體育教學的生活化教學模式
相關範文:
談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摘要:本論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在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諸方面進行分析論述,作者認為:體育新課程重視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生命意義與生活價值,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的人文觀。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生活回歸意味著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都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起點,著眼於學生的可能生活,為培養具有廣泛社會適應性的人才服務。
關鍵詞:學校教育 體育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1 問題的提出
改革素描:一堂曾經會帶來諸多疑問的體育課
全班學生圍坐在草坪上,熱烈地談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容易遇到的障礙有哪些?」「我們通常採用什麼方法越過這些障礙?」「我們所熟悉的哪些體育動作與越過這些障礙的方法相似?」在自由的討論與演示中,導出課的學習主題:「越過障礙」,具體內容:跳高、跳遠與跳馬。
在教師的帶領下,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就地圍成圈,進行學習前的身體性准備:「腳跟,腳尖四點輪換支撐移動」、「腳跟、腳尖跳」、「左前、右前、左後、右後跳起手觸腳」等等協調性活動,雖然模仿出來五花八門,可學生練起來卻興致盎然,課堂頓時成為歡樂的海洋。
十分鍾後,學生分別按照各自的學習順序到各個學習點上。雖然三個學習項目學生以前課前、課後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學習和接觸,但在動作的熟練性和規范性上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這時技術水平高的同學似乎表現出更高的熱情,他們不僅自己爭先練習,更多的時間則扮演「小老師」的角色,指點他人的技術問題,展示動作要點,交談學習體會,解答學習疑點。技術水平相對較差的同學也顯得學習信心十足,他們可以隨時請教同學和教師,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和指導。教師更是閑不下來,在各個學習點上不停地解答練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指導學習方法,及時解除安全隱患,不時地還被好勝的同學請到一起比賽。
熱鬧的練習場面終於平靜下來,學生們又圍到草坪上,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按摩放鬆,站著的、坐著的、躺著的都有。
放鬆結束後,大家又圍坐到一起開始新一輪的討論:「三種越過障礙的方法有那些異同點?」「怎樣才能提高自己三種跳躍的能力與水平?」最後是教師簡短的討論總結:無論是高度的還是遠度的、有支撐的還是無支撐的,力量是提高水平的基礎,正確的技術動作是提高水平的有效保證。在熱烈的掌聲認可後,一堂體育宣布結束。
三年前,一位新教師曾經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堂體育課,受到了觀摩教師的一致指責:「這堂課的技能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學組織混亂」;「連基本的體育課堂教學常規都沒有遵守」;「沒有實現體育教學目標」。最終當然定性為「一堂失敗的體育課」。
在當時看來,這位新教師似乎缺乏基本的體育教學素養,因為他對傳統的體育教學法理念信奉的體育教學法具有的基本特徵一無所知,這些特徵包括:一是教條化,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惟教材、惟大綱、惟教案、惟教參上,體育教師把體育教學法大綱和教材當作金科玉律,把教參的提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教案則是一場課堂表演的劇本,豈能容得體育教師有這么大的權利。二是模式化,表現在教學結構刻板化、統一化和教學行為程式化、線性化,閹割了課堂的鮮活靈魂,失卻了意義的實質性關聯。三是單一化,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角色三個方面。就教學目標而言,雖然有「以增強體質為主」一說,但對知識技能的傳遞始終是「情有獨鍾」到底教什麼技能、用哪些規范性手段、達到什麼效果,都必須在教學活動中作出明確的回答;從組織形式看,它首先必須確保學生的活動有序,因此對教學中教師、學生的活動路線都需要在課前作出精確的設計;從活動角色看,教師和學生就如導游與遊客的關系,遊客由導游「牽引」著,他帶到哪裡學生就跟著他轉,他指向哪裡學生就得向那看,學生的自由或自主就意味著「掉隊」。四是靜態化,主要表現在課堂中無真正的互動和交往,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對話。所有這些,都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割裂開來:無法聯系生活世界理解教材,無法感受真切的課堂生命活動,無法領會學習的生命意義,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著,不是為現實而活著,也不是為理想而活著,而是為教材而活著,為考試而活著,自然,他們也很難聽到現實世界對他們的召喚,難以領略到現實世界為教學內容的運用提供的誘人境界和無限風光。
2 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以及教育教學領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確保本研究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
2.2經驗總結法:對本地區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對本人的教學經驗和實踐體會進行總結,為本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幾十年來,我國的體育課程一直依據體育教學大綱的教材展開活動,內容上大綱教材作出了明確的要領規范,而這些技術的合理性的有效性都是直接指向於高水平競技運動的,課程目標設計不是把學生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不能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需要,缺乏對學生可能體育生活的塑造,課堂生活沒有現實感,更沒有生活意義的生命價值。這種脫離學生生活世界和生命需求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師如何努力,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我們的學生學習的所謂體育技能都是著眼於競技目標的,學生即使通過努力掌握了這些技能,既不能在身體鍛煉中起到實效,又難以遷移到生活技能中。從教學過程看,靜態刻板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性被扼殺在權威與專制的教條之中,缺乏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僅認知效果不良,學生的體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及身心、能力的發展都成為紙上談兵。
體育新課程教學強調「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相互聯系」,關注學生的經驗,注重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從根本上強化了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為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1教學理念
體育新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回歸生活世界,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現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或技能)是不能簡單地進行傳授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已有的經驗方式的信念。在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與作為認識客體的知識之間的互動中,以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獲得的。因此體育教學改革一方面要向現實生活世界回歸,從理想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煥發出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從課堂去認識世界,從世界來理解教材,感受教材意義。另一方面要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把自身放到社會大家庭中去,更好地感受作為人的義務、責任及其社會關系,從而拓展課程的教學時空和教育價值。
3.2教學目標
體育教學,終究是為培養人服務的,必須把滿足學生的現實生活需求,建構學生可能生活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可能生活對學生具有內在價值,能夠給予學生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以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生活能力,激起他們自我關懷的熱忱。體育教學目標設計必須考慮兩點,意識學生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學生通過特定課堂學習生活的熏陶逐步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批判意識的人;二是人類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與學生面對的生活世界以及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整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目標有確立應以學生的已有生活為認識起點,以現實課堂生活為條件,以學生的可能生活為根本著眼點,從全人的角度構建目標。
3.3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超越科學世界以及競技世界的束縛,關注生活世界。體育教學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經驗,越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就越能體現教學的價值。要避免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力求整體性,因為生活總是以整體的面目出現的,應努力把教學內容納入到學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以創造出學生的「履歷情境」。教學內容不僅要有現實感,還是要有理想性,通過體驗現實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來賦予教學內容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體育課程對生活的簡單復制,所有生活都可以作為體育課程內容,課程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對體育課程的庸俗化的理解,必須對生活化的內容作出教材化的改造,從而尋求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學術性與生活性相結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3.4教學實施
生活化的體育課堂教學應突出交互主體性,實現對話、交流和互動。必須弱化教材的權威性、弱化教師的權威性,追求所有教學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創造生活性的情境。教材的呈示方式上應間接呈示為主,引導學生從生活性的活動中去領悟動作的要點與意義。在教學設計上應給學生相應的體驗和感悟空間,強調學生理解、體驗、反思和創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單一的呆板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
4 結論與建議
體育新課程重視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生命意義與生活價值,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的人文觀。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生活回歸意味著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都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起點,著眼於學生的可能生活,為培養具有廣泛社會適應性的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季 瀏,胡增葷編著。體育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施良方。課程理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Ⅳ 談如何突破體育教學中的傳統教學模式
(一)指導思想上以新的課程理念為主。新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新體育與健康課程還拓寬了健康的含義,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性三維的健康觀,使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了。未來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上也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始終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學目標由單一向綜合方向發展。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目標比較單一,如發展學生的體能或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等。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隨著教育觀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斷出現,在新的體育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學模式也不斷完善和豐富,出現多樣化趨勢,不同教學模式相互借鑒和促進,發揮各自特有的功能,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了選擇教學模式的廣闊空間。 (三)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向著主動學習的方向發展。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目標由教師制定,學生執行;組織教法由教師設計,學生服從,每一步教學程序都是學生按教師指令運作,現代體育教學模式針對這些弊端進行著改革,著重突出了對學生體育能力的發展如「探究發現模式」,「自學互教模式」等。 (四)體育教學模式向著適應個性方向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注重學生的特長,統一教授,新的體育教學模式要求能調動學習的興趣,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預期效果,並產生愉快的情感經驗,滿足需要,以激發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並發展自己的專長。 (五)體育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的課程理念拓寬了健康的定義,強調學生的生物、心理、社會多維的健康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現象,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運動的技能又發展心理品質,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Ⅵ 成功體育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思想、新觀念的不不斷涌現。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廣大體育教師的桎梏,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所以應從實際出發使體育課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運手動興趣,將快樂始終融入體育課堂教學中。
快樂體育思想是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改革與發展以及整個體育的改革和發展緊密聯系的。傳統的體育教學論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學生只是一個需要教育的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體育教師的教育培養,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自覺性、積極性的泯滅。失去興趣的學習,不能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不能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學生也不會進行有效的學習。快樂體育課堂是對當前體育教學中某些僵死、被動以及缺少樂趣的反思。是對傳統的師生觀、教學觀、理性觀的變革。結合我市快樂校園建設的實際,積極推進快樂、高效課堂的研究,為此提出快樂體育課堂的教學思路,望廣大教師積極實踐,深入研究快樂體育課堂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研究方法
體育教學藝術的本質就在於促進學生樂於進行體育學習,對運動樂趣的追求,使他們自發、自主的學習,只有滿足學生們的運動欲求才能產生運動的樂趣。這種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確,其滿足後獲得的喜悅也就越大。因此體育課不能是教師強制性的,而必須使學生自發、自主地享受運動中的樂趣。從人的發展看,興趣和動機是構成人的人格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新穎有趣、邏輯性強的教學內容,可以不斷地引起學生新的探究活動,從而激發起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慾。快樂體育就是要重視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即主體作用),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另外,學生從事體育學習的基礎、追求目標、個性心理、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師只有最大限度適應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積極地鼓勵、引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研究步驟
1、課前准備充分、具體,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
2、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3、追求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研究措施
實施快樂體育教學課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課前准備充分、具體,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
1、新穎、實用、有挑戰性的教材選用和搭配。
2、場地、器材安排集中、有序、有吸引力。
(二)、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1、教師的語言要簡潔、生動、形象,幽默而不俗套。
2、快樂體育主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體育教學是雙向多邊的復雜活動。
(三)、追求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快樂體育課堂就是要克服傳統體育教學追求運動技能的規范,提高和增強體力,的成人化思想,而快樂體育的精神所在是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快樂體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存在著辯證關系,一方面是學生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發展水平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以及參與運動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充分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快樂體育過程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幫助學生更深地挖掘從事運動項目的潛力和參與運動的樂趣。這兩方面相輔相承,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促進所有學生在智力、心理素質、美育和能力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快樂體育的思想指導下,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熱愛美、鑒賞美、表現美的情感和能力,豐富精神生活,促使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學習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隨著體育課程、教學過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的內容將更加豐富,教學手段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作為一名體育教學工作者,只有不斷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強制掌握為快樂探索,才能真正體現「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培養造就合格的時代建設者。
Ⅶ 體育教學模式有哪些
體育教學模式是來指在一源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體育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體育教學模式概念由三個基本的要素組成:即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相應的教法體系。這三者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結構是支撐教學模式的「骨架」;教學方法體系是填充教學過程的「肌肉」;而教學指導思想則是內含在「骨骼」與「肌肉」中,並起到協調和指揮作用的「神經」。教學指導思想(神經)體現了教學模式的理論性;教學過程結構(骨骼)體現了教學模式的穩定性;教學方法體系(肌肉)則體現了體育教學模式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