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怎麼寫
引言 人生的過程總是充滿了喜怒哀樂。我已經踏入人生第20個年頭了,借心理健康課的這次作業,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歷程。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課程的學習,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從心理學的定義到如何進行自我完善,如何進行情緒的調控,如何應對挫折和壓力,如何塑造和培養人格和意志品質,學習心理到社會心理,非常的全面。我認為此次自我分析非常的有必要。我從何而來,又將往哪裡而去?家庭、學校、教會生活的體驗,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長歷程和人生經驗中,每一步成長都是我學習積極面對人生的機會。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回答清楚。每個人都以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這是我嗎?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也是每個人都得回答的問題:我是誰,我是怎麼生活到現在的,我的現在如何,以後怎麼發展。大學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回答好這些問題,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和發展都很重要。在自我分析中也學會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一、自我分析 (一)興趣,偶像及對自己的影響 在個人興趣愛好上,我喜歡寫作,音樂,但我並不是一個很有藝術細胞 的人,只是很喜歡,並從其中獲得快樂。 專業興趣上,我比較喜歡理工類的,也正是我現在所學的化學專業,我認為此專業可以讓我接觸到更多的物質與有趣的反應。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中,我做過一次人格分析和職業分析,鑒於測評結果,我的優勢職業類型為企業型,創新型。我認為這很符合我的專業需要。因為首先我是一個精力充沛、自信、善於創新、熱情洋溢、富於冒險;通常具有理性思維才能,為人務實,做事有較強 的目的性。 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自己的朱鎔基,居里夫婦。我覺得他們的做事風格和對生活的忍受能力都是我需要學習的,並且對我自己的影響非常大。
B. 測試高三學生(體育考生)心理健康現狀,用什麼測量表比較好。希望內容少一點,但測的比較全面。
1、MMPI明尼蘇達人格測試,簡單399題,標准566題 可對以下方面進行測試。
Hs疑病量表 抑鬱量表Hy癔病量表Pd精神病態量表 Mf男子-女子氣量表Pa妄想狂量表Pt精神衰弱量表Sc精神分裂症量表Ma輕躁狂量表Si社會內向量表
2、卡氏16PF人格測試 187題,測試16種人格
3、艾森克人格問卷 88題,分成人和幼年兩組,可對內外向及穩定性進行座標量化(膽汁、多血、抑鬱、黏液)
以上為人格測試
心理行為評估:
1、90項症狀清單(SCL-90)90個問題 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及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進行評估。
2、抑鬱自評量表(SDS)20個題
3、焦慮自評量表(SAS)20個題
4、生活事件量表(LES)我國86年編的,有點過時,48題,馬虎能用。
5、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評估社會支持度的(國產)
6、應對方式問卷(CSQ)解決問題方法(國產)
國內外基本就這些了。在人格及鑒別精神是否正常方面還是用MMPI好一些,題多一些,但比較嚴謹和准確。對心理健康壓力等方面還是用SCL-90好一些。這些量表在網上都可以查到,也不太難用。
廣州千聚有免費的MMPI在線測試
C. 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盡管當前教育雜志和報刊上有許多文章呼籲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進的學校率先開展了這項工作,但從總體上講,這項工作開展得還很不普遍,在一些學校中冷落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其原因在於:
1、存在著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上的誤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動動力。
這里,首先必須區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某些區別。盡管「學校心理咨詢」也在不斷擴展,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存在著該概念典型的範式,即它與心理疾病有關,以心理專家對個別來訪者的咨詢為主。這在學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病」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它不能代替學校中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2、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
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師范院校重點培養各學科各專業的教師而不重視心理學專業教師的培養,即使是各學科各專業都開設有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學生也不重視研究心理學理論,致使中小學校受過專業訓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奇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班主任組織實施,由於班主任水平不同,加之班務繁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於形式,得不到實施。
3、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橋梁和信託。
由於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只重視學科課程,不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相對固定的系統的內容,也缺乏固定的時間保證和研究檢測的手段。因此,師生也無法操作,心理教育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為了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實施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僅涉及各科教學等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立,並以此為中介和橋梁,有力地推動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D. 闡述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大學生健康狀況分析
摘要: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也是家長都很擔心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健康狀況如何,必將對社會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規律、就業壓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狀況不佳,學習、生活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身心健康 壓力 體育鍛煉
為了進一步很好的了解到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經翻閱一些資料,了解這個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其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在很多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大部分的同學表示需要改善目前的健康狀況,這表現出很多同學已經受到了自身健康狀況的困擾,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已經不得不引起重視,有失眠多夢的、有經常感冒的,有精神狀態不佳的。具體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疾病。大部分人表示平時缺乏精力、精神欠佳、疲勞獲情緒低落、有過眼科疾病、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急性腸胃炎、慢性胃炎、流行性感冒等;接近一半的人表示平時記憶力及學習能力欠佳;還有人表示容易失眠、緊張或憂慮、抑鬱、易怒、痤瘡或皮膚油脂分泌過多、神經衰弱等。
2、飲食方面。多數人表示說現實的飲食不能提供優質和均衡的營養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部分人認為攝入食物缺乏多樣化,未按科學分量進食主要食物。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飲食均未能達到中國營養學會的食物適宜攝入量建議要求,攝入能量處於較低水平,長期如此,加上日常缺乏運動等因素,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健康不良的狀況。
而從種種的結果來看,造成大學生健康現狀有很多原因
1、大學生自身原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個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因住集體宿舍,同學相互間干擾大,睡眠時間和睡眠深度都無法得到保障。第二,無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有相當部分大學生沒有主動鍛煉身體的意識。他們雖然對各類體育比賽很關心,很熱衷,但自己卻很少有主動鍛煉身體的行動。每日重復著宿舍、食堂、教室三點成一線的單調生活。有學生在學校的體育測試中,測試幾次都無法通過,甚至出現有學生找人代測的現象。第三,缺乏自我保健意識。根據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運動保健、心理保健、衛生保健和營養保健等方面懂的知識甚少,更無從談自身的保健。對如何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等更是缺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學生普遍缺乏自覺地進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身調節,克服心理障礙,提高身心健康的綜合的素質與技能。 2、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獨生子女,一方面,孩子的前途與未來常是父母心頭之慮。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著無限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空前強烈。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家庭缺少對學生的引導,教育,致使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有些學生自幼缺少與兄弟姐妹生活與交流的條件,自幼生活在父母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疼愛之中,嬌生慣養,形成了任性、挑食、生活不會自理等毛病。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缺乏在多維人際關系中鍛煉的機會,缺少義務感,缺少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容易孤僻、獨斷等不良習性。進入大學後,遠離父母,一時間生活缺少了依靠,生活難以自理;唯我獨尊,缺少包容心理,無法與同學融洽相處,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第二,家庭經濟條件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能夠保證學生吃飽、穿暖,即經濟生活沒有問題。但有些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學生生活十分節儉,這些學生往往一方面學習刻苦、勤奮、努力,爭分奪秒地學習,另一方面生活卻十分節儉,能湊合就湊合。這些學生在學習等方面十分勤奮、刻苦,而生活上又過度節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身體健康。家庭貧困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憂慮等不良心理。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花錢無節制,挑食,有時飢一餐,飽一餐,甚至抽煙、酗酒、終日泡網吧等。3、學校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學校生活環境的影響。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有些學校硬體設施嚴重不足,生活空間狹小,教室、宿舍過於擁擠。鍛煉身體實施落後、缺乏,場地狹小。飯堂、廁所的衛生設施缺乏,學校醫療衛生設施落後,缺乏起碼的服務精神。一些高校盲目擴招,學校硬軟體無以為繼,學校擁擠不堪。第二,學校教育方式的影響。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不適應社會發展,且枯燥乏味,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失去學習的興趣。考核過度重視知識的死記硬背,忽視學以致用和能力的培養。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致使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高校的教育方法簡單,教育方式隨心所欲;體育鍛煉時間過少,鍛煉場所擁擠,收費場地日益增多,大學生離普及體育鍛煉相去甚遠。大學校園中文化活動不多,才藝活動甚少,無法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在一些高校里,夜晚上網玩游戲、看網路電影蔚然成風。第三,學校精神生活的影響。高校的精神環境是大學生健康生活的基礎,又是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與手段。但高校里的不良風氣的持續蔓延,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如,大學生中的消費攀比、社會上的腐化風氣都在影響著高校,致使一些大學生不注重腳踏實地、刻苦鑽研,而熱衷於投機取巧,謀取捷徑。4、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社會風氣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期,在滾滾而來的經濟大潮面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引起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變化,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作為人的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顯然具有鮮明的傳承性、指導性和不可動搖性。然而,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一些人卻喪失了為人之基本准則,變得唯利是圖、急功近利、投機鑽營、阿諛奉承。社會中的腐化、墮落、奢華之風的侵蝕、蔓延,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觀念,體現在一些學生的生活作風上,影響了健康成長。第二,社會傳播媒介的影響。根據調查,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違法行為,第三,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尚未營造出有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社會一些人為了賺錢,根本不考慮是否有利於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在各種因素的交替影響下,再加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所背負著各方面的壓力,主要有經濟壓力。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學習與生活的壓力,還有社會各方面負面影響的壓力。反應最大的就是就業壓力。就業壓力形成的原因,一般認為,就業壓力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的群體主要集中在高年級的學生身上,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剛剛踏入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們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農村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比率明顯高於城市學生。從當前大學生的整體就業形勢來看,就業壓力已經成為大學生諸多壓力中最主要的壓力。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競爭成為時代的主題。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就已經加大了競爭就業的力度,再加上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以及城市大量下崗工人的出現,使得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尖銳。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些健康方案來解決
1、經常鍛煉。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對人體生理健康有很多的積極影響,能夠增強活力、減緩壓力。
(1)改善情緒狀態。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大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對未來工作分配的擔憂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2)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並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3)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意外的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鍛煉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也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堅強意志品質能夠遷移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4)消除疲勞。大學生持續緊張的學習壓力極易造成身心疲勞和神經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參加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則可以使他們身心得到放鬆。
2、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進食方法。
3、基礎健康知識。了解足夠的基礎健康知識,能讓我們正確的對待自己的健康狀況,科學合理的運用健康知識,保護自我。基礎健康包括樂觀的心態、充足的休息、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凡事向積極的一面想,有利於減輕夜間睡眠和日間日常生活的緊張和壓力,並且樂觀的心態還有正面的心理效應。充足的休息有助於鬆弛神經和恢復體力,對於達到理想健康非常重要。每天的休息時間應包括6至8個小時的夜間睡眠和日間的精神放鬆。有規律的睡眠及鬆弛習慣有助於調節身體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廢物的排泄,同時,由於保證了營養和血液的供應,睡眠也有助於保持頭腦清醒,缺乏足夠的休息也會讓人難以集中精神。
E. 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1)、運動對大學生智力水平的影響
運動可以通過自己健身與健心的獨特功能, 從身心兩方面幫助大學生培養智力
緩解緊張,遠離因為學習壓力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學校在上課與休息時間上做了一定的時間間隔,一般為四十五分鍾為界,中間休息十分鍾。而休息時,由於運動, 導致運動中樞神經興奮, 使得與學習有關的中樞得到休息,這樣有助於消除腦力勞動所產生的疲勞, 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
運動有各種組織形式和不同的活動內容, 它有消除人的緊張情緒, 發泄內心沖動潛意識, 化解煩悶和單調,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滿足人與人之間交往和友誼的需要,磨練性格和鍛煉意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能顯著地鬆弛緊張的神經, 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 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 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高度競爭的社會, 金錢和利益的關系, 使人際關系淡化,人際交往減少, 精神空虛, 人際關繫上苦悶憂郁。而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降低消除這種焦慮, 使大學生保持心理平衡, 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運動能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所謂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也就是說,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應該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 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上, 並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他們的行為上。通過高效體育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幫助大學生彼此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 促進他們的人際關系融洽發展。具體而言, 在學習生活中, 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 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 有正常的認知能力; 有積極的情緒; 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 並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體育教學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 與其他課程教學相比,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師生互動行為更為外顯。
F. 急求《體育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論文
樓上的你厲害~~~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G. 體育鍛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什麼影響
體育鍛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 體育鍛煉有助於智力的發展
智力是大學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條件。正常的智力是正確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鍛煉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智力有助於大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
(二)體育鍛煉有助於人際關系的改善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包括人際交往、創新能力、獨立能力、適應能力和意志能力等在內的各種能力。
H.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