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教師的基本專業知識與能力應包括哪些方面
1、高尚的思想道德風貌。
作為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師,首先應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體育教師的品德一方面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敬業精神、責任感,甚至言談舉止都將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師的優秀品格將為學生們所崇拜和模仿,學生往往會將對教師的尊敬和喜愛轉化為對所教學科的喜愛。
教師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性,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教師與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展成為朋友、夥伴,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才能保證體育教學育人活動的正常進行。
2、合理的知識結構。
體育教師是體育科學知識、基本技能和技術的傳授者。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應該是體育知識的寶庫,是一本活的體育教科書。
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廣博的體育專業知識與熟練而扎實的基本技能,以及相鄰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也就是要做到「一專多能」,即在擁有精深的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涉及。
首先,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是作為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一方面,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另一方面,由於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是用於轉換和傳遞,因而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准確性。
教學必須對體育的全部內容及理論基礎有較深的了解,認真鑽研業務,勇於創新,精益求精,把握體育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其次,必須具有廣博的多學科知識。
3、較強的能力結構。
(1)教學能力:教學能力即通過有效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體育教學的能力。
(2)探索創新的科研能力: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與研究是對立統一的。
(3)組織管理能力:體育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組織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組織教材能力是指教師按照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基礎現狀和條件來選配或增減教材內容的能力。
體育教師的管理能力要具備以下四點:
一是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是遵循普遍的教學規律,認真鑽研各基礎學科的教育學理論,掌握本學科的教育特點,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念。
三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預見力,能控制課堂的全局,自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順利完成教學工作。
四是要合理運用評價和反饋機制,力求全面、准確、有效、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測評和信息反饋,做到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更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
(4)靈活的應變能力:體育教師的應變能力是能否上好課的重要因素,對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就能從容地組織教學,即使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能坦然應對,很好地加以解決。
(5)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新型的體育教師是需要具有較強人際交往能力的群體。他們不僅要在工作中學會競爭與合作,還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體育老師業務要求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熟悉我國有關教育、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動態。
掌握人體科學、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體育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具有一至兩項運動技術專長。
具有從事中小學、幼兒園體育教學工作的較強能力,並具有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實際知識和能力。
② 體育教學方法有哪些
體育教學方法有:講解法、示範法、完整法、分解法、游戲與比賽法、糾正動作錯誤法。
1、講解法
講解法是指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說明教學目標、動作名稱、動作要領動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進行練習的一種方法。
2、示範法
示範法是教師(或指學生)以自身完成的動作為示範,用以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在使學生了解所學動作的表象、順序、技術要點和領會動作特徵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3、完整法
完整法是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連續地進行學習和練習的方法。它適用於「會」和「不會」之間沒有質的區別或運動技術難度不高而沒有必要進行或根本不可分解的運動項目。
4、分解法
分解法是指將完整的動作分成幾部分,逐段進行體育教學的方法。它適用於「會」和「不會」之間有質的區別或運動技術難度較高而又可分解的運動項目。
5、游戲與比賽法
游戲比賽法通常有一定的情節和競爭成分,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但正是游戲中的情節和競爭、合作等要素可以幫助體育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和判斷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進行心理鍛煉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游戲法被廣泛地採用。
6、糾正動作錯誤法
糾正動作錯誤法是體育教師為了糾正學生的動作錯誤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技能提高是伴隨著動作錯誤的不斷出現與不斷糾正而進行的。
③ 體育教學目標怎麼寫
上半學期體育教學目標
隨著社會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 、規范的體育課程管理體系勢在必行。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增強學生體質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首要目標 。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體育教師組織和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的指南,也是評價體育教學質量標準的依據。
一、 明確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靈活執教,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實施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如下:
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
2.增強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二、通過分析低年級的基本情況(一至三年級),應達到了解和掌握以下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具體目標:
1.讓學生了解什麼是體育課,體育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以及為什麼要上體育課,懂得上體育課的常規。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上好體育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學生能積極參加課內外的各項體育活動。
3.使學生初步了解認識學校運動場及場地內主要器材的名稱、用途。
4.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隊列隊形如立正、稍息、看齊、報數、原地轉發等動作方法。
5.使學生懂得在游戲中只有與同伴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共同遵守規則,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
6.引導學生掌握各種不同姿勢自然走的正確方法,培養走的正確姿勢。
7.在個人和集體的活動中,既要讓學生充分自我表現,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通過分析高年級的基本情況(四至六年級)應了解和掌握一下體育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知道在某些活動中的一些自護自救措施,以及能夠選擇安全的環境來進行體育鍛煉。
2.讓學生了解在體育活動以及學習和生活中尊重、關愛他人的重要性,並能掌握尊重、關愛他人的方法。
3.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點和自身發育情況,關注青春期的衛生與健康,初步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
4.學會蹲距式起跑的基本姿勢,掌握起跑後加速跑、途中跑和終點沖刺的正確方法,改進快速跑技術,提高快速跑能力,培養跑的正確姿勢。
5.發展學生的快速反應、靈敏、協調、速度等身體素質,提高內臟器官功能,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
6.讓學生正確掌握快速蹬地起跳的動作方法,提高單、雙腳跳躍的能力等。
三.通過學期體育教學目標,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學生基本掌握教學內容,做到安全第一並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適度、適量,並且落實到每個學生。進而促進學生體質的增強、能力的提高。
下半學期體育教學目標
隨著社會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 、規范的體育課程管理體系勢在必行。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增強學生體質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首要目標 。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體育教師組織和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的指南,也是評價體育教學質量標準的依據。
一、 明確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靈活執教,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實施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如下:
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
2.增強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二、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一至三年級學生在本學期應到達掌握以下技能與知識的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早操和課間操是學校體育活動的內容之一。
2.強化學生關注自己生長發育的一是,激發學生為了有良好的身體而參加體育鍛煉和人身上體育課的積極性。
3.激發學生興趣,樂於並能主動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4.學會30米快速跑的動作,能以最快速度跑完全程。
5.發展學生一般耐久跑能力,培養跑的正確姿勢。通過各種簡單的跳躍練習,發展身體的靈活性,協調與跳躍能力。
6.通過體操的學習,使學生發展身體的協調性,動作的節奏感、韻律感,培養身體的正確姿勢。
7.知道簡單的原地和行進間的隊列隊形的動作要求,掌握簡單的隊列隊形的動作
方法。
通過分析高年級的基本情況(四至六年級)應了解和掌握一下體育知識與技能:
了解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及不良情緒對生活、學習、鍛煉的消極影響。學會在不良情緒狀態下調節情緒的方法。
學會耐久跑的方法,初步形成彎道跑的正確身體姿勢,掌握正確的呼吸與分配體力的方法。
學習和掌握單、雙手推、擲實心球的基本動作,發展力量和協調素質,提高投擲活動能力。
進一步學習隊列隊形的練習,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與團隊精神,明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高尚的情操與審美觀。
通過體操的學習,使學生發展身體的協調性,動作的節奏感、韻律感,培養身體的正確姿勢。
三.通過學期體育教學目標,明確課程標准具體要求,使學生基本掌握教學內容,做到安全第一並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適度、適量,並且落實到每個學生。進而促進學生體質的增強、能力的提高
④ 學前兒童安全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一、幼兒園工作人員應經常學習法律知識、衛生常識,提高認識,加強責任心,杜絕不安全事故發生。 二、幼兒園所有的設備和組織兒童一切活動都要從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出發,對全園環境、設備、場地、大型玩具、房舍以及水電暖設備要及時檢查維修,發現不安全因素,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三、防止摔傷事故。組織集體活動要有領導,有計劃〈尤其戶外活動〉保證全體兒童不離開自己的視線,(不讓個別兒童離開集體,替大人做事,不把個別兒童單獨留在室內,以防意外)組織活動前要進行安全檢查,如(體育活動要檢查場地,外出散步、參觀要觀察周圍環境,組織室內活動要注意傢具的放置等)禁止在室內組織跑、跳等較為激烈的體育活動,教育兒童不在活動室內亂跑和大聲喧嘩。 四、防止異物入口,在兒童入園或日常活動中,午睡前要檢查身上有無危險品(如:火柴、小刀、別針、扣子、小珠和玻璃片等)。兒童葯物要按時服。服葯前要仔細查對姓名、劑量、用法,並親自督促服下。服葯情況要有記錄,內服葯與外用葯嚴格分放,有毒葯品要指定專人發放、使用。 五、防止燙傷。嚴禁讓幼兒到不安全的地方,並嚴禁兒童拿開水壺、燙飯等,熱水瓶要放在適當位置,夏天,廚房要提前把飯菜做好,兒童不吃燙飯。有組織地給兒童喝溫度適宜的開水。 六、防止兒童丟失,交接班組織兒童活動,均要隨時清點人數,兒童來園、離園時,要與家長交代情況。 七、防止食物中毒,嚴格遵守采買、驗收制度,不吃不潔和腐爛的食品,外出時,嚴禁兒童摘吃野果。 八、防止觸電,室內、外電流開關要設量在幼兒接觸不到的地方,禁止兒童自行開關電燈、電視機、收錄機、消毒櫃等電器。 九、晚班人員在下班前須仔細檢查門、窗、水、電是否關好,以防意外。
⑤ 從小學體育教學設計的角度論述體育老師所需的教學技能
1 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最基本的業務;工作能力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中培養新時期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關鍵性因素。優良的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師提高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效率和在教學活動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因此,它是教師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2 課余運動隊的訓練能力。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是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為我國競技運動培養後備力量和體育院校培養高質量學生,還有助於培養一支骨幹隊伍,推動學校群眾體育活動廣泛持久地開展,並在訓練和比賽中,擴大體育傳播,豐富課余文化生活,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的榮譽感。3 科研能力。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是中學體育教師順利完成本職工作應具備的必要條件。現代體育運動在高速發展,新技術、新理論不斷出現,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科研實力,才有可能學習和接受新東西,並將它們運用到體育教學和訓練之中,促進教學質量和訓練水平的提高。體育科學研究的內容是廣泛的,通過科研工作,能夠很好地幫助體育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賴於科研水平的提高,豐碩的科研成果必將為立志進取的體育教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 創新能力。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為解決體育教學課題,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些新穎、獨特、有價值的成果能力。5 使用計算機能力。上網捕捉信息是體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6 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是體育教師完成本職工作的一項特殊的本領,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的開放性和流動性造成了教學組織管理的相對困難,小到對於學生個性的組織管理,中到對體育課與課外活動的組織管理,大到早操、課間操、課余訓練、運動會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能力,無一不體現著教師組織管理的才能與藝術,高效的組織管理可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全身心地投人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可以使群眾活動的效益得到發揮。 7 競賽組織能力。體育競賽是對教學與訓練效果的檢查,既能提高競技水平,又能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教師作為競賽的組織者,必須具備組織編排、准備場地器材,臨場裁判等工作能力,這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
⑥ 如何培養幼兒的體育運動技能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蘇聯體育活動理論的影響,幼兒園體育課的結構一般採用四個部分的結構形式,即開始部分、准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體育學科的活動改革,專家和學者對體育課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認識,認為還應從體育課的總體結構和細微結構兩方面進行研究,既要符合人體活動能力變化的基本規律,又要研究體育練習對機體影響的規律,以及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連續性。因此,到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三段式結構(開始與准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但這種結構形式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活動內容、要求與時間分配得過於死板,束縛了教師和幼兒的能動性。同時,三部分的結構形式僅強調了基本部分的活動作用,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對幼兒的教育、教養作用。
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幼兒體育改革的發展需要,因此,在現代體育教育理念影響下和《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幼兒體育活動模式,尋找改進策略,是擺在廣大幼兒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掌握知識技能不是幼兒體育的終極目標
幼兒體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中,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體育的終極目標。在這一思想的驅使下,活動實施者更多地考慮到人體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技術動作的形成規律。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是在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指導下制定的,主要是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服務的,劃分結構的主要依據是活動的密度和幼兒的生理承受能力,出現這樣三段式模式也是情理之中。這種三段式模式把知識技能傳授當作幼兒體育活動的唯一目標,無論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知識技能是唯一的內容,幼兒只不過是運動機器而已。在這種課程模式下,幼兒對體育態度和行為的改善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都不是幼兒體育活動的目標。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一般都採用「開始部分准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對活動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地追求時間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個活動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幼兒活動的質量。這種模式只注重完成教師「教」的任務,而忽視了幼兒「學」和「玩」的過程。
無論是四段式還是三段式,都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來進行設計的,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需要。從理論高度來進行設計的體育活動的結構模式,也只能是一種總體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為依據,因此缺乏個性化。在這種體育課中,教師教的多,幼兒學的少,而且學得被動,學得枯燥,幼兒真正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多,有些體育活動幼兒真正參與的時間還不到30%。教師調控整個活動的進程,處於完全主導地位,幼兒卻始終處於僵化的被動地位。而活動的價值體現卻與之相反,評價一堂體育活動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幼兒的活動量是多少。
⑦ 體育教學教學目標是哪幾個方面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課程的亞目標,它是體育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和標准。我國通常稱為教學任務,前蘇聯稱為教學職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學目標分為終極目標、行為目標和作業目標。教學終極目標是一種計劃目標,具有假設性;行為目標和作業目標是一種度量目標,具有實踐性,因而表述得當的教學目標應具有兩個特徵:
(1)它必須詳細說明目標內容,即說明做什麼和如何做(知識、方法等);
(2)它應當用特定的術語描述教學後學生應能做(或產生)以前所不能做的事,即教學後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詳細規格。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通常所說的教學任務與現在所說的教學目標雖然都是同一個范疇,但是又有某些差別。
1.教學任務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而教學目標則是在一定教學時間內各種教學活動行為要達到的標准和境界,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2.教學任務是比較籠統的,分不出階段和層次。而教學目標的描述由於採取了具體的行為動詞,因而對教學過程的階段、深度、層次有明顯的限定。
3.由於教學任務是教師對教學的期望,缺乏量和質的規定性,觀察和測量都難以進行,其結果難以評價。教學目標則將教學任務具體化和量化,可觀察、可測量,可做為評價的依據。
4.教學任務一般為教師所掌握,而教學目標是師生都要明確和掌握,學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檢測,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⑧ 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的教學原則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體育教學原則是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要求和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寶貴經驗的總結,反映了人類對體育教學規律的把握和認識。
包括:
1 健康第一原則
2 因材施教原則
3 身心協調發展原則
4 知識技能並重原則
5 終身體育能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