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46體育綜合 包括哪幾本書求具體版本
346體育綜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運動訓練學》、《學校體育學》、《運動生理學》。各部分滿分均為100分。具體詳細科目命題指導意見如下:
第一篇 運動訓練學
本篇參考書目:
1.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學校體育學
本篇參考書目:
1、周登嵩主編.《學校體育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潘紹偉 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運動生理學
本篇參考書目
1.王瑞元主編,《運動生理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鄧樹勛等主編,《運動生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步標等主編,《運動生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大學體育與健康潘紹偉擴展閱讀:
346體育綜合各部分知識體系如下:
1、《運動訓練學》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
一、競技體育概述
二、運動訓練概述
三、運動訓練學概述
第二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運動成績及其決定因素
二、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構成
三、運動員狀態診斷與訓練目標建立
第三章 運動訓練原則
一、運動訓練基本原則概述
二、競技需要原則
三、有效控制原則
四、周期安排原則
五、適宜負荷原則
六、區別對待原則
七、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第四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概述
二、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運動訓練常用手段
第五章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體能訓練概述
二、力量素質及其訓練
三、速度素質及其訓練
四、耐力素質及其訓練
第六章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運動技術與運動員技術能力概述
二、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三、技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競技戰術與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二、戰術訓練方法
三、戰術方案的制訂
第八章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概述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的常用方法
三、幾種心理現象及其克服方法
四、運動智能概述
第九章運動訓練計劃
一、運動訓練計劃概述
二、多年訓練計劃
三、年度訓練計劃
四、周訓練計劃
五、課計劃與組織
第十章運動隊伍管理
2、《學校體育學》
第一章學校體育基本問題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第二章 體育課程與教學
一、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與編制
二、體育課程的實施
三、體育教學
第三章 課外體育
一、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組織形式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
四、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
五、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實施
第四章 體育教師
一、理想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
二、體育教師的課堂管理
三、體育教師的工作與研究
3、《運動生理學》
第一章 肌肉活動的能量供應
一、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二、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
三、肌肉運動的能量供應
第二章 肌肉收縮
一、肌肉收縮的原理
二、肌肉收縮的形式
三、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四、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形態、生理及代謝特徵
五、骨骼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系
第三章 肌肉活動的神經調控
一、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二、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第四章 激素與運動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二、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二、血液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運動與肺通氣
二、氣體的交換
三、呼吸運動的調節
四、運動時的呼吸
第七章 血液循環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二、心動周期
三、血管中的血壓和血流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五、運動時心血管功能的變化
第八章 體適能與運動處方
一、健康與體適能
二、運動處方
三、體適能的訓練
第九章 肥胖與體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義及診斷
二、運動與身體成分的控制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響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訓練
第十一章 有氧運動能力
一、相關的幾個概念
二、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一章 運動訓練的生理學原理
一、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變化的規律
二、運動訓練的生理學本質
第十二章 運動性疲勞與恢復過程
一、運動性疲勞
二、恢復過程
第十三章 環境與運動
一、冷熱環境與運動
二、水環境與運動
三、高原環境與運動
第十四章 兒童少年與體育運動
一、兒童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運動
二、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
② 結合當前學校體育教育,談談你對體育真正價值的再認識
摘要:當前中小學基礎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從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前景但是.隨著體育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則需要我們再認識、再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以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三維健康觀設計的課程目標.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為培養及優化學生的綜合體育素質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新課標 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
1.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觀念相對落後當前體育教學改革雖然在全方位進行,但不少教學改革者在實踐中卻只熱衷於外在課程形式的改革,學生內在情感和學習動機卻被嚴重忽略,沒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中,片面追求教學組織的外在一體性,忽視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失去體育教學應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義
1.2教學目標單一模糊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技術怎麼教,動作怎麼做,而忽略了對學生縫身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忽視了對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另外,體育教學中限制學生追求目標的廣度,約束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也就束縛了個性的發揮,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培養。
1.3教學內容競技化嚴重長期以來,競技運動一整套的項目、規則和辦法規范了學校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在目前的體育教學中,選擇的體育教學內容以圍繞競技項目為主,妨礙了學校體育目的的實現與任務的完成,阻礙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化1.4教學方法單一死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對象或死板的「機器」去安排教學。在體育教學手段上,教師往往採用單純「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
2.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新課程標准規定
在目標教學體系下。學校與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目的地選擇教材與開發校本課程,但很多教師存在這樣一些困惑,如對教材尤其是對技術動作的教學深度不太了解,對講授的多少與掌握程度難以把握 因而,大部分教師仍沿用過去舊大綱的教學模式.也有的教師提出目標統領內容的教學框架,但是在目前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大班教學難以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自主練習的范圍不確定,很容易導致「放羊式」練習。因此,對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若按此教學,學生的體質水平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會下降。
3.新課程體系實施的著手點
3.1學生方面學生是受教育者,是體育教學中的主體。體育教師要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隨著獨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獨生子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父母期望子女成龍成風,並且在當前重智輕體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對獨生子女的體育鍛煉意識會產生影響。由於家庭環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獨特的生理、心理和個性特徵,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強,體育教師對他們生理、心理、個性特徵等的了解有利於促進體育教學工作順利完成。
3.2教師方面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是主導地位者。首先,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在學生的最佳鍛煉時期,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教師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著想,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教師要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因為教師的情緒很容易會感染學生。教師要了解自身的優勢,並想辦法彌補自身的缺點,有的教師年齡大了難以做高難度的示範動作。可以運用影像、多媒體、掛圖等輔助手段。
3.3學校方面學校加強對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力度.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的了解,使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能夠勝任新課程的要求。加強對在職中學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學校要多組織教師開展對新課標的學習與研討,使體育教師能夠較准確地把握新課程的內涵。正確明確新課程標准與舊大綱的區別。針對目標統領內容的開放式教學要求,地方與學校要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力度,同時.學校要鼓勵體育教師對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好的要推廣。了解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加強對場地、器材的管理。總之,新課標的出台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需要教師、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齊心協力落實。
4.今後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從根本上遏制目前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應當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價值取向和目標。讓學校體育的方針回歸本位,以人(學生)為本,以增強學生的健康為主旨。
4.1從法律上保障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施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實行的是每周2節體育課。每天1小時課外體育活動。但是。由於社會、學校、家長對學生學習施加壓力較大,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正常的體育課經常被擠占,課外體育活動更不能得到保證,學生升學時的身體素質達標(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只是有其名,無其實。這直接造成了學生目前的身體素質普遍降低。要保障學校體育課時數和充足的課外活動時間,各級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提高對體育衛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加強法律監督,依靠法律確立學校體育的重要地位並保證其實施。要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並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開展課余體育活動,使學生體質得到提高。
4.2學校體育教學要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我國以往的那種以學習體育技能技巧、提高運動項目成績為目的的體育教學觀念要進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績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與「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學生體質健康已經成為國際化體育改革的共性經驗,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應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將「健康第一」列為學校體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並在理論和實踐各個層面進一步貫徹這一理念,使學校體育從各種途徑把最終目標集中在對學生健康的促進方面。此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除了加強體質鍛煉外,還要增加身體鍛煉知識、衛生保健內容的教學。包括運動處方原理、運動醫學保健、運動健康效益、日常衛生知識等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在體育課程中.以適應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發展趨勢。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健康逐步成為社會的時尚追求。這就必然要求學校體育調整自己,適應這一新的發展趨勢。
4.3加強對學生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體育學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動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體育實踐能力。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主要體現在「玩」上,這種「玩」是相對於室內文化課學習而言的,但如果把對體育學習的興趣與理解僅僅停留在「玩」上則層面太低。為適應新世紀的體育進一步向高度化、大眾化、多樣化和生活化方向發展的要求,學校體育教學不僅要鼓勵學生玩.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玩」。在這一點上不妨借鑒日本學校體育的育人政策:① 加強學生主動獲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能力培養;( 增強運用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的能力;③ 提高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及體育競技欣賞和體育娛樂的能力。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實施終身體育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應當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全面重視。
4.4體育課教學實行選修制體育教學實行選修制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實現終生體育的有效途徑。當前發達國家學校體育教學從中學開始基本都採用選修制,我們要有計劃地在具備條件的學校實行體育選修制教學,逐漸在全國普及.使我國的學校體育同發達國家同步發展,使以運動技術、技能教學為主線的教育向強身育人的目標轉變,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
4.5學校體育與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為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學校體育必須向家庭和社會延伸,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特別是雙修t3制度實施後,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的時間增多。因此,家庭和學校要分擔對學生進行體育的責任,形成以學校體育為主,以家庭、社會體育為輔的一體化模式。本論文網專業從事碩士論文業務!如需轉載請保留一個鏈接:碩士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瀏,潘紹偉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主要特徵是什麼[J].中國學校體育,2002.
[3]張福升。素質教育與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內江科技.2008.08.
[4]周紅律.關於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1998.(5)
③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346體育綜合教育部公布的考試大綱是什麼
346體育綜合考試大綱(教育部)
第一篇 運動訓練學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
一、競技體育概述
(一)競技體育釋義
(二)競技體育的形成動因
(三)競技體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四)競技體育的特點與社會價值
二、運動訓練概述
(一)運動訓練釋義
(二)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三、運動訓練學概述
(一)運動訓練學釋義
(二)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
(三)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四)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運動成績及其決定因素
(一)運動成績釋義
(二)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
二、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構成
(一)競技能力釋義
(二)競技能力的構成
(三)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的異同
(四)競技能力與訓練水平的異同
三、運動員狀態診斷與訓練目標建立
(一)狀態診斷與目標建立的重要意義
(二)起始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完整體系
第三章 運動訓練原則
一、運動訓練基本原則概述
(一)訓練規律與訓練原則的概念
(二)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二、競技需要原則
(一)競技需要原則的概念
(二)競技需要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競技需要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三、有效控制原則
(一)有效控制原則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有效控制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周期安排原則
(一)周期安排原則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周期安排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五、適宜負荷原則
(一)適宜負荷原則的概念
(二)適宜負荷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適宜負荷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科學地處理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系
(五)科學地根據項目的性質安排負荷
六、區別對待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的含義
(二)區別對待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區別對待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七、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一)適時恢復訓練原則釋義
(二)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科學基礎
(三)貫徹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第四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概述
(一)運動訓練方法概述
(二)運動訓練方法體系
(三)運動訓練手段概述
(四)運動訓練手段體系
二、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重復訓練法
(二)間歇訓練法
(三)持續訓練法
(四)變換訓練法
(五)循環訓練法
(六)比賽訓練法
三、運動訓練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單一練習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練習手段
(三)固定組合練習手段
(四)變異組合練習手段
第五章 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體能訓練概述
(一)體能訓練釋義
(二)運動員體能的構成
(三)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質及其訓練
(一)力量素質釋義
(二)最大力量的訓練
(三)快速力量的訓練
(四)爆發力的訓練
(五)相對力量的訓練
(六)力量耐力的訓練
三、速度素質及其訓練
(一)速度素質釋義
(二)反應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三)動作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位移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素質及其訓練
(一)耐力素質釋義
(二)有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三)糖酵解無氧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第六章 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運動技術與運動員技術能力概述
(一)運動技術釋義
(二)動作要素與技術結構
二、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一)直觀法與語言法
(二)完整法與分解法
(三)想像法與表象法
(四)減難法與加難法
三、技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處理好基本技術與高難度技術的關系
(二)處理好特長與全面技術的關系
(三)處理好規范化與個體差異的關系
(四)處理好循序漸進與難點先行的關系
(五)抓好技術風格的培養
第七章 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競技戰術與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一)競技戰術的定義
(二)競技戰術的構成
(三)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二、戰術訓練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戰術訓練方法
(二)程序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四)實戰法
三、戰術方案的制訂
(一)戰術方案的基本內容
(二)制訂戰術方案的注意事項
第八章 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概述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釋義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類型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訓練法
(二)誘導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三、幾種心理現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緊張的幾種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鬆法和自我暗示放鬆法的關鍵
(三)心理膽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緒消極的克服方法
(五)情緒激動的克服方法
四、運動智能概述
(一)運動智能釋義及構成
(二)運動員智能訓練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智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運動訓練計劃
一、運動訓練計劃概述
(一)運動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運動訓練計劃的意義
(三)運動訓練計劃分類
二、多年訓練計劃
(一)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多年訓練計劃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劃分與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和負荷特點
(四)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年齡特徵
(五)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負荷特徵
(六)基礎訓練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七)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八)競技保持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三、年度訓練計劃
(一)年度訓練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訓練計劃的基本構成模式
四、周訓練計劃
(一)基本訓練周的計劃和組織
(二)賽前訓練周的計劃與組織
(三)比賽周的計劃與組織
(四)恢復周的計劃與組織
五、課計劃與組織
(一)訓練課的種類
(二)不同類型訓練課的特點
(三)不同任務訓練課的要求
(四)訓練課的結構
(五)訓練課的負荷量度
第十章 運動隊伍管理
一、運動隊伍管理的主要任務與組織實施要求
(一)運動隊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運動隊管理工作中必須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二、教練員與運動員
(一)教練員
(二)運動員
本篇參考書目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學校體育學
第一章 學校體育基本問題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一)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20世紀後期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趨勢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校體育與學生身體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發展
(三)學校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
三、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一)學校體育的結構
(二)學校體育目標的結構與功能
(三)學校體育目標的制定
(四)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五)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
第二章 體育課程與教學
一、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與編制
(一)體育課程的特點
(二)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
(三)、體育課程的編制
二、體育課程的實施
(一)體育課程實施的本質
(二)體育課程實施的取向與策略及過程
三、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學的本質與特徵
(二)體育教學目標與制定
(三)體育教學內容
(四)體育教學方法
(五)體育課程學習的過程與特點
(六)體育學習策略的特點與構成
(七)體育學習策略的指導
(八)體育學習評價
第三章 課外體育
一、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一)全校性活動和年級活動
(二)班級活動和小組活動
(三)俱樂部活動
(四)小團體活動
(五)個人鍛煉活動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組織形式
(一)學校運動隊
(二)基層訓練點
(三)體育特長班
(四)體育俱樂部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
(一)運動隊的組建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計劃的制定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內容的安排
(四)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方法的運用
(五)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效果的評價
四、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
(一)課余體育競賽的常見形式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
五、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實施
(一)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計劃和規程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方法
第四章 體育教師
一、理想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
(一)性格
(二)專業知識
(三)專業能力
二、體育教師的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的內容及其過程
(二)雙向互動的課堂管理
三、體育教師的工作與研究
(一)體育教師的工作
(二)體育教師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本篇參考書目
潘紹偉 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運動生理學
第一章 肌肉活動的能量供應
一、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一)直接來源
(二)間接來源
二、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
(一)糖代謝:人體內的糖儲備、糖的分解供能(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二)脂肪代謝:脂肪的分解供能、運動對脂肪代謝的影響
(三)蛋白質代謝:蛋白質對人體的意義
三、肌肉運動的能量供應
(一)人體三個供能系統的概念、特徵、意義
(二)能量統一體理論:概念、以運動時間為標准劃分的能量統一體表現形式及對應的運動項目
第二章 肌肉收縮
一、肌肉收縮的原理
(一)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二)肌肉收縮的滑行學說
(三)肌纖維的興奮-收縮偶聯
二、肌肉收縮的形式
(一)向心收縮
(二)等長收縮
(三)離心收縮
三、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張力與速度的關系
(二)長度與張力的關系
四、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形態、生理及代謝特徵
(一)形態特徵
(二)生理特徵
(三)代謝特徵
五、骨骼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系
(一)運動員的肌纖維類型
(二)運動訓練對骨骼肌纖維的影響
第三章 肌肉活動的神經調控
一、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一)感覺的形成
(二)位覺:前庭器的感受裝置與適宜刺激、位覺的產生機制、前庭反應與前庭機能穩定性
(三)本體感覺:肌梭、腱梭
二、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一)牽張反射
(二)狀態反射
第四章 激素與運動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一)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一)糖皮質激素與應激反應
(二)兒茶酚胺與「應急」反應
(三)生長激素
(四)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一)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功能
(二)氧運輸功能、氧解離曲線及其生理意義
(三)保護和防禦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運動與肺通氣
1、呼吸的定義及全過程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氣功能的評價
4、運動訓練對通氣功能的影響
二、氣體的交換
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三、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運動的反射性調節
(二)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三)運動時呼吸的變化和調節
四、運動時的呼吸
(一)憋氣
(二)過度通氣
第七章 血液循環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興奮性
(二)自動節律性
(三)傳導性
(四)收縮性
二、心動周期
(一)心動周期和心率
(二)心臟泵血過程
(三)心泵功能的評價
(四)心泵功能的調節
三、血管中的血壓和血流
(一)動脈血壓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
(二)靜脈迴流及其影響因素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五、運動時心血管功能的變化
(一)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反應
(二)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適應
第八章 體適能與運動處方
一、健康與體適能
(一)健康概念
(二)體適能概念及組成
(三)有氧適能的定義、生理基礎及評價
(四)肌適能的組成、測定
二、運動處方
(一)運動處方概念
(二)運動處方的分類
(三)運動處方的要素
(四)運動處方制定程序與原則
三、體適能的訓練
(一)提高有氧適能的運動處方
(二)提高肌適能的運動處方
第九章 肥胖與體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義及診斷
(一)肥胖定義
(二)肥胖分類
(三)肥胖的診斷指標與方法
二、運動與身體成分的控制
(一)熱能平衡理論
(二)減肥運動處方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響因素
(一)肌肉力量分類
(二)肌肉力量的影響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訓練
(一)肌肉力量訓練的生理學原則
(二)肌肉力量訓練的手段與方法
(三)影響肌肉力量訓練效果的的若干因素
第十一章 有氧運動能力
一、相關的幾個概念
(一)需氧量
(二)吸氧量
(三)氧虧與運動後過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攝氧量的概念、影響因素、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二)乳酸閾概念、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第十一章 運動訓練的生理學原理
一、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變化的規律
(一)賽前狀態:賽前狀態的概念、產生機制、表現及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生理作用、生理機制、如何做准備活動
(三)進入工作狀態:概念、生理機制、影響因素
(四)極點與第二次呼吸:概念、產生原因、影響因素
(五)穩定狀態:真穩定狀態、假穩定狀態
二、運動訓練的生理學本質
(一)機體對一次運動負荷的反應特徵
(二)機體對長期運動負荷的適應
(三)運動負荷閾
第十二章 運動性疲勞與恢復過程
一、運動性疲勞
(一)概念
(二)產生機制
(三)判斷運動性疲勞的指標及方法
二、恢復過程
(一)恢復過程的一般規律
(二)促進人體功能恢復的措施
第十三章 環境與運動
一、冷熱環境與運動
(一)體溫調節
(二)冷、熱環境的適應
二、水環境與運動
對水環境的適應
三、高原環境與運動
(一)高原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高原訓練
第十四章 兒童少年與體育運動
一、兒童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運動
(一)運動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氧運輸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神經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
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
本篇參考書目
鄧樹勛等主編運動生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④ 體育與健康課程五個領域強調什麼
五、社會適應社會適應領域強調學生要達成以下兩個重要的學習目標。1. 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標准》強調學生要在游戲活動中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水平一);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水平二);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對弱者的尊重和關愛以及與社區活動的聯系(水平三);理解不同運動角色的任務,識別體育中的道德行為(水平四);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好合作精神(水平五);以及關心社會的體育與健康問題(水平六)等。 在體育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游戲和體育活動,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逐步形成樂於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的態度,體驗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此外,體育教師應對學生的體育道德行為和作風進行嚴格要求、嚴格訓練,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良好道德風尚的影響,從而養成自覺維護體育道德的良好習慣。 為了實現這一領域目標,教師還應採用組織或鼓勵學生參加社區的有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群體和社區健康與個人健康之間的聯系,理解在體育與健康問題上個人和國家分別應承擔的責任,並了解相關的法規制度。 2. 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標准》強調學生要了解體育與健康資源(水平三),簡單評論媒體的體育與健康信息(水平四),具有通過互聯網獲取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能力(水平五),以及選擇和利用互聯網資源為體育與健康實踐服務(水平六)等。 相對其他科學領域而言,雖然運動知識和技能更新的速度要慢得多,范圍也小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就可以足以讓他受用終身,而且也很難找出一種可以適應7歲到70歲年齡人士體育需要的、可以讓人終身受用的運動方法。因此,要讓學校體育學習能為終身體育服務,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之外,還應該提高學生運用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資源的能力,包括認識和獲得資源的能力、評價能力及利用資源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五個學習領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且各個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主要是通過身體練習達成的,不能將五個學習領域隔離開來進行教學,更不能理解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學習領域的目標是通過課堂知識教育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採取教學方法時,要注意五個領域中同一水平目標的達成,當然可以注意側重1~2個領域相應水平目標的實現。 作者:季瀏,耿培新,騰子敬,潘紹偉,譚華,胡增犖,汪曉贊,許世岩,胡濱,張惠紅
⑤ 周登嵩 學校體育學 人民出版社 2004 或潘紹偉,於可紅 學校體育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網頁上有吧
⑥ 346體育綜合包括哪幾本書
346《體育綜合》是一本書,但考3門理論課,包括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學校體育學。
運動訓練學是田麥久,2006版的;運動生理書是王瑞元的,2002版的;學校體育學是周登嵩的,2004版的。
346《體育綜合》:
第一篇運動訓練學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
一、競技體育概述
(一)競技體育釋義
(二)競技體育的形成動因
(三)競技體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四)競技體育的特點與社會價值
二、運動訓練概述
(一)運動訓練釋義
(二)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三、運動訓練學概述
(一)運動訓練學釋義
(二)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
(三)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四)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運動成績及其決定因素
(一)運動成績釋義
(二)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
二、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構成
(一)競技能力釋義
(二)競技能力的構成
(三)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的異同
(四)競技能力與訓練水平的異同
三、運動員狀態診斷與訓練目標建立
(一)狀態診斷與目標建立的重要意義
(二)起始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完整體系
第三章 運動訓練原則
一、運動訓練基本原則概述
(一)訓練規律與訓練原則的概念
(二)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二、競技需要原則
(一)競技需要原則的概念
(二)競技需要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競技需要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三、有效控制原則
(一)有效控制原則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有效控制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周期安排原則
(一)周期安排原則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周期安排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五、適宜負荷原則
(一)適宜負荷原則的概念
(二)適宜負荷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適宜負荷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科學地處理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系
(五)科學地根據項目的性質安排負荷
六、區別對待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的含義
(二)區別對待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區別對待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七、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一)適時恢復訓練原則釋義
(二)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科學基礎
(三)貫徹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第四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概述
(一)運動訓練方法概述
(二)運動訓練方法體系
(三)運動訓練手段概述
(四)運動訓練手段體系
二、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重復訓練法
(二)間歇訓練法
(三)持續訓練法
(四)變換訓練法
(五)循環訓練法
(六)比賽訓練法
三、運動訓練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單一練習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練習手段
(三)固定組合練習手段
(四)變異組合練習手段
第五章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體能訓練概述
(一)體能訓練釋義
(二)運動員體能的構成
(三)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質及其訓練
(一)力量素質釋義
(二)最大力量的訓練
(三)快速力量的訓練
(四)爆發力的訓練
(五)相對力量的訓練
(六)力量耐力的訓練
三、速度素質及其訓練
(一)速度素質釋義
(二)反應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三)動作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位移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素質及其訓練
(一)耐力素質釋義
(二)有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三)糖酵解無氧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第六章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運動技術與運動員技術能力概述
(一)運動技術釋義
(二)動作要素與技術結構
二、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一)直觀法與語言法
(二)完整法與分解法
(三)想像法與表象法
(四)減難法與加難法
三、技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處理好基本技術與高難度技術的關系
(二)處理好特長與全面技術的關系
(三)處理好規范化與個體差異的關系
(四)處理好循序漸進與難點先行的關系
(五)抓好技術風格的培養
第七章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競技戰術與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一)競技戰術的定義
(二)競技戰術的構成
(三)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二、戰術訓練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戰術訓練方法
(二)程序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四)實戰法
三、戰術方案的制訂
(一)戰術方案的基本內容
(二)制訂戰術方案的注意事項
第八章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概述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釋義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類型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訓練法
(二)誘導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三、幾種心理現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緊張的幾種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鬆法和自我暗示放鬆法的關鍵
(三)心理膽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緒消極的克服方法
(五)情緒激動的克服方法
四、運動智能概述
(一)運動智能釋義及構成
(二)運動員智能訓練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智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運動訓練計劃
一、運動訓練計劃概述
(一)運動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運動訓練計劃的意義
(三)運動訓練計劃分類
二、多年訓練計劃
(一)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多年訓練計劃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劃分與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和負荷特點
(四)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年齡特徵
(五)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負荷特徵
(六)基礎訓練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七)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八)競技保持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三、年度訓練計劃
(一)年度訓練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訓練計劃的基本構成模式
四、周訓練計劃
(一)基本訓練周的計劃和組織
(二)賽前訓練周的計劃與組織
(三)比賽周的計劃與組織
(四)恢復周的計劃與組織
五、課計劃與組織
(一)訓練課的種類
(二)不同類型訓練課的特點
(三)不同任務訓練課的要求
(四)訓練課的結構
(五)訓練課的負荷量度
第十章運動隊伍管理
一、運動隊伍管理的主要任務與組織實施要求
(一)運動隊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運動隊管理工作中必須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二、教練員與運動員
(一)教練員
(二)運動員
本篇參考書目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田麥久主編 運動訓練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學校體育學
第一章學校體育基本問題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一)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20世紀後期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趨勢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校體育與學生身體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發展
(三)學校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
三、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一)學校體育的結構
(二)學校體育目標的結構與功能
(三)學校體育目標的制定
(四)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五)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
第二章 體育課程與教學
一、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與編制
(一)體育課程的特點
(二)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
(三)、體育課程的編制
二、體育課程的實施
(一)體育課程實施的本質
(二)體育課程實施的取向與策略及過程
三、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學的本質與特徵
(二)體育教學目標與制定
(三)體育教學內容
(四)體育教學方法
(五)體育課程學習的過程與特點
(六)體育學習策略的特點與構成
(七)體育學習策略的指導
(八)體育學習評價
第三章 課外體育
一、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一)全校性活動和年級活動
(二)班級活動和小組活動
(三)俱樂部活動
(四)小團體活動
(五)個人鍛煉活動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組織形式
(一)學校運動隊
(二)基層訓練點
(三)體育特長班
(四)體育俱樂部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
(一)運動隊的組建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計劃的制定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內容的安排
(四)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方法的運用
(五)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效果的評價
四、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
(一)課余體育競賽的常見形式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
五、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實施
(一)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計劃和規程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方法
第四章 體育教師
一、理想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
(一)性格
(二)專業知識
(三)專業能力
二、體育教師的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的內容及其過程
(二)雙向互動的課堂管理
三、體育教師的工作與研究
(一)體育教師的工作
(二)體育教師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本篇參考書目
潘紹偉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運動生理學
第一章 肌肉活動的能量供應
一、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一)直接來源
(二)間接來源
二、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
(一)糖代謝:人體內的糖儲備、糖的分解供能(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二)脂肪代謝:脂肪的分解供能、運動對脂肪代謝的影響
(三)蛋白質代謝:蛋白質對人體的意義
三、肌肉運動的能量供應
(一)人體三個供能系統的概念、特徵、意義
(二)能量統一體理論:概念、以運動時間為標准劃分的能量統一體表現形式及對應的運動項目
第二章 肌肉收縮
一、肌肉收縮的原理
(一)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二)肌肉收縮的滑行學說
(三)肌纖維的興奮-收縮偶聯
二、肌肉收縮的形式
(一)向心收縮
(二)等長收縮
(三)離心收縮
三、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張力與速度的關系
(二)長度與張力的關系
四、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形態、生理及代謝特徵
(一)形態特徵
(二)生理特徵
(三)代謝特徵
五、骨骼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系
(一)運動員的肌纖維類型
(二)運動訓練對骨骼肌纖維的影響
第三章 肌肉活動的神經調控
一、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一)感覺的形成
(二)位覺:前庭器的感受裝置與適宜刺激、位覺的產生機制、前庭反應與前庭機能穩定性
(三)本體感覺:肌梭、腱梭
二、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一)牽張反射
(二)狀態反射
第四章 激素與運動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一)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一)糖皮質激素與應激反應
(二)兒茶酚胺與「應急」反應
(三)生長激素
(四)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一)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功能
(二)氧運輸功能、氧解離曲線及其生理意義
(三)保護和防禦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運動與肺通氣
1、呼吸的定義及全過程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氣功能的評價
4、運動訓練對通氣功能的影響
二、氣體的交換
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三、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運動的反射性調節
(二)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三)運動時呼吸的變化和調節
四、運動時的呼吸
(一)憋氣
(二)過度通氣
第七章 血液循環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興奮性
(二)自動節律性
(三)傳導性
(四)收縮性
二、心動周期
(一)心動周期和心率
(二)心臟泵血過程
(三)心泵功能的評價
(四)心泵功能的調節
三、血管中的血壓和血流
(一)動脈血壓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
(二)靜脈迴流及其影響因素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五、運動時心血管功能的變化
(一)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反應
(二)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適應
第八章 體適能與運動處方
一、健康與體適能
(一)健康概念
(二)體適能概念及組成
(三)有氧適能的定義、生理基礎及評價
(四)肌適能的組成、測定
二、運動處方
(一)運動處方概念
(二)運動處方的分類
(三)運動處方的要素
(四)運動處方制定程序與原則
三、體適能的訓練
(一)提高有氧適能的運動處方
(二)提高肌適能的運動處方
第九章 肥胖與體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義及診斷
(一)肥胖定義
(二)肥胖分類
(三)肥胖的診斷指標與方法
二、運動與身體成分的控制
(一)熱能平衡理論
(二)減肥運動處方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響因素
(一)肌肉力量分類
(二)肌肉力量的影響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訓練
(一)肌肉力量訓練的生理學原則
(二)肌肉力量訓練的手段與方法
(三)影響肌肉力量訓練效果的的若干因素
第十一章 有氧運動能力
一、相關的幾個概念
(一)需氧量
(二)吸氧量
(三)氧虧與運動後過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攝氧量的概念、影響因素、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二)乳酸閾概念、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第十一章 運動訓練的生理學原理
一、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變化的規律
(一)賽前狀態:賽前狀態的概念、產生機制、表現及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生理作用、生理機制、如何做准備活動
(三)進入工作狀態:概念、生理機制、影響因素
(四)極點與第二次呼吸:概念、產生原因、影響因素
(五)穩定狀態:真穩定狀態、假穩定狀態
二、運動訓練的生理學本質
(一)機體對一次運動負荷的反應特徵
(二)機體對長期運動負荷的適應
(三)運動負荷閾
第十二章 運動性疲勞與恢復過程
一、運動性疲勞
(一)概念
(二)產生機制
(三)判斷運動性疲勞的指標及方法
二、恢復過程
(一)恢復過程的一般規律
(二)促進人體功能恢復的措施
第十三章 環境與運動
一、冷熱環境與運動
(一)體溫調節
(二)冷、熱環境的適應
二、水環境與運動
對水環境的適應
三、高原環境與運動
(一)高原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高原訓練
第十四章 兒童少年與體育運動
一、兒童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運動
(一)運動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氧運輸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神經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
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
⑦ 體育教學的特點
體育教學要遵循教學的一般要求,但在許多環節上不能拘泥於一般教學的規則,因為體育教學有體育的特點:
(一)體育教學以傳談毀授體育技術、技能為主要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增強學生體質。
(二)體育教學以機體參與活動數困和教學組織的多樣化為其特徵。
(三)體育教學以對學生品德、心理品質培養的特殊作用,顯示其鮮明的教育功能。
體育教學是在體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採取符合體育教學任務的方法,指導、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體育和衛生保健知識,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和鍛煉方法,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過程。
體育教學是學生的認識活動,具有學生認識活動的一般特徵。由於體育這門學科技術性強,體育教學又有它自身的特點,認識和掌薯侍念握這些特點,才能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和體育教學的特殊規律,嚴密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⑧ 北京師范大學346體育綜合包括那幾本書每個的具體版本是什麼
考學校體育(周登嵩) 運動訓練學(田麥久) 運動生理學(鄧樹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