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考試問題
可以補考的,放心,具體可以咨詢貴山職校的喲。
㈡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在學課程答案
在西南大學網路教育的機密里
㈢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教育學》作業答案
學生本已很累,無需那玩意兒,該輔導的是老師,盡量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㈣ 西南大學2017年網路教育[0405]《教育學》作業答案
網路教育不集中面授,不存在多久開課。春季招生預計四月中下旬錄取結束,待拿到錄取通知專書及學生證後,屬即可登錄學校網站查詢個人信息及作業情況,同時通過看視頻、交流互動等形式學習。只有學費、學習情況、平時作業、考試作業及成績都會在個人信息欄顯示。
㈤ 西大2017年網路教育《心理學》作業答案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的控制點理論,他用內控點和外控點來解釋人們在某些事情上回的歸因差異。
持有外控點答信念的人常常把自己行為的後果歸為運氣、命運或他人的影響;(3分)
反之,持有內控點信念的人往往把行為後果歸於自己的行為和人格特徵。(3分)
影響因素:
(1)文化差異(2分)
(2)經濟水平,經濟水平較低的個體具有更大程度的外控傾向(2分)
(3)養育方式(2分)
㈥ 西南大學2017年網路教育[0303]《學前心理學》作業答案
73、大班幼兒想像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五至六歲的兒童有意想像和創造想像已經有明顯的表現:
(1)想像的有意性相當明顯;
(2)想像內容進一步豐富;
(3)想像內容有情節;
(4)想像內容新穎程度增加。
74、科爾伯格將兒童性別守恆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性別標志;
第二階段:性別固定;
第三階段:性別一致性。
75、學前兒童能力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徵之一,是指人們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條件。學前兒童能力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分)
(1)能力類型上的差異;
(2)能力發展水平上的差異;
(3)能力發展年齡上的差異。
①不同兒童同一能力出現的早晚;②同一兒童不同能力出現的早晚。
76、簡述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皮亞傑從認認知發展的角度,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1歲半、2歲);
(2)前運算階段(1歲半、2歲-6、7歲);
(3)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12-15歲)。
77、 簡述聽覺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聽覺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聽覺辨認周圍事物的特點;
(2)依靠聽覺感受音樂,學唱歌曲,欣賞樂曲,從而還得到美育的熏陶;
(3)兒童與成人交往,特別是學習口語,必須依靠聽覺,聽覺對智力、個性發展也有影響。
78、簡述學前兒童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
學前兒童性格的發展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
1.先天的遺傳因素。 遺傳通過氣質為性格的形成提供可能性。
2.環境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環境和幼兒園環境等。
(1)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結構等。
(2)幼兒園環境,幼兒園里的教學與活動,包括同伴交往等都會影響幼兒性格形成。
79、簡述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
(1)口唇期(0-1歲);
(2)肛門期(1-3歲);
(3)性器期(3-7歲);
(4)潛伏期(7歲到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
80、試論述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與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的異同。
(1)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中的個體活動,是由某種明顯可見的刺激激發的,形成了典型的S-R序列。相反,在利用斯金納箱的操作反射實驗中,動物行為的產生不需要明顯的外界刺激來引發;
(2)操作條件反射中的個體,必須作用於個體所處的環境,必須自己按動杠桿才能得到食物的強化。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個體只是被動地對實驗者的信號作出應答反應;
(3)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強調高級的神經活動對個體外在行為的支配作用。斯金納的操作反射則只注意環境對個體的強化。(5分)
81、請結合實例論述如何培養和保護幼兒聽力。
培養和保護幼兒聽力的方法有:
(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為幼兒創設安寧環境;幼兒園教育孩子避免大聲喧嘩;採用吸音設備;用養花、種草等凈化環境。(4分)
(2)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樂音和音樂活動都是幼兒發展聽覺的有力手段。
(3)通過學習語言,發展幼兒聽覺。在幼兒園,可組織專門訓練聽力的游戲,訓練聽力辨別力等。
82、
簡述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發展。
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發展首先是依從性評價,即根據成人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依據。在行為評價上,兒童主要是對外部行為作評價,還不能深入到內在品質的評價。學前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評價的能力,但對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較籠統,不分化。
83、結合實際生活,運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分析幼兒道德發展。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第一級水平——前習俗水平(出生到9歲)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定向階段。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主義定向階段。
第二級水平——習俗水平(9-15歲)
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和維護社會秩序階段。
第三級水平——後習俗水平(15歲以上)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定向階段。
84、試結合具體案例,論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論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1)換位思考問題:能夠理解別人觀點的能力或者缺乏理解別人觀點的能力,與兒童親社會行為有著密切得聯系(知識點2分,案例2分,案例略)。
(2)移情作用:移情訓練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移情訓練對增強幼兒的分享、安慰、仗義、保護等助人行為有明顯效果(知識點
(3)父母撫養方式: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過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對親社會行為的強化起了重要作用(知識點2分,案例2分,案例略)。
(4)不同文化的影響: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最多的幼兒來自未開化的社會,而西方社會幼兒親社會行為得分較低(知識點2分,案例1分,
(5)電視對兒童親社會行為也會產生影響。與看中性節目的兒童相比,看親社會節目的兒童學會了一些有關親社會行為的一般規則(知識點2分,
85、根據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分析限制兒童道德理解的兩個因素。
(1)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1-2歲),兒童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2分)。
(2)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兒童主要表現為以服從成人為主要特
征的他律道德
(3)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兒童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觀念為主要特徵(2分)。
(4)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後),兒童真正到了自律階段
2.以此為依據論述限制兒童理解道德的因素
(1)成人的權利。這種權利堅持認為兒童應該順應,並且它會促進對規則以及實施規則的人的無可懷疑的尊敬(3分)。
(2)認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義,因為兒童認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規則。
86、
闡述父母鼓勵對孩子同伴關系的作用。
學齡前兒童在各種不同場合及不同活動中努力尋找自己的游戲夥伴,但是他們的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通常依靠父母來為自己建立與同齡人的夥伴關系。父母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為孩子彼此間的接觸提供便利的條件。如在家裡做游戲活動,帶孩子外出遊玩,為他們提供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
通過提供建議和指導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如果父母對兒童使用的語言是積極而有禮貌的,那麼孩子表現出的攻擊行為就會少得多,而且更容易獲取影響同伴行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風格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親子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及經常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能培養兒童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和同齡關系。而父母對兒童的高度控制、沖突不斷、教養方式前後不一致以及消極的情感會導致兒童出現攻擊行為、交往障礙以及孤獨感。
87、 請結合幼兒園實踐,談談同伴關系對幼兒的影響。
(1)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社會技能的發展。社會技能是交往的產物,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幼兒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特徵以及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學會與其他人共同參加活動,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怎樣處理敵意和專橫、怎樣對待競爭和合作,學會如何保持友誼和解決沖突,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主張或放棄自己的意見。
(2)同伴關系滿足幼兒的情感歸屬需要。研究發現,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常常表現出愉快、興奮和無拘無束的交談,能夠放鬆自主地投入到各種活動中。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被同伴接納,受到同伴的贊許或尊重,可以使幼兒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成就感,滿足幼兒的社交需求,從而使幼兒獲得社會性的支持,產生一種歸屬感。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獲得的這種情感歸屬,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情感,可以幫助幼兒克服情緒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3)同伴關系對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具有獨特影響。幼兒在認知上常常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認識到別人的觀點、需要與自己並不相同,學從而會了解並理解別人,約束自己,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與行為,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4分)
88、簡述兒童早期依戀發展的階段。
在兒童的早期發展過程中,依戀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嬰兒與母親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的。鮑爾比提出依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無分化階段(0~3個月)。該階段嬰兒對人反應的最大特點是不加區分,沒有差別,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同時,所有的人對嬰兒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此時的兒童沒有實現對人際關系客體的分化,並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4分)
2.低分化階段(3~6個月)。嬰兒開始識別熟悉的人(如父母)與不熟悉的人的差別,也能區別一個熟悉的人與另一個熟悉的人。兒童能從人群中找出母親,仍舊不會介意和父母分開。
3.依戀形成階段(6個月~2?5歲)。從這時候起,孩子對母親的存在尤其關注,當母親離開時則非常不安,表現出一種分離焦慮。同時,當陌生人出現時,孩子則會表現出怯生、無所適從。
89、試論述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1)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強調兒童道德品質中的認知成分,即道德判斷。認為兒童道德判斷與智力發展是平行。他將道德發展分成兩個階段。設計了兩難問題要兒童判斷道德品質。
(2)道德發展從他律到自律。年幼兒童以成人的觀點作判斷,年長兒童根據自己觀點作判斷。
(3)道德判斷從效果到動機。年幼兒童根據其行為的後果進行判斷,年長兒童根據其行為的動機而作出是非判斷,最後能結合動機與效果作判斷。
(4)對於錯誤行為的處理,從為懲罰而懲罰到採取有針對性的懲罰方式。年幼兒童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情,應該給予懲罰。這些懲罰方式和所做的壞事情,與所犯錯誤內容無關。年長兒童認為懲罰方式應該結合其錯誤性質,以使所犯錯誤者在接受懲罰時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痛改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