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教案《泡泡變變變》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一次課間活動中我發現有幾個小女孩在吹泡泡,後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們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興了。孩子們玩泡泡的情景觸發了我的靈感,既然孩子們這么喜歡玩泡泡,那我們就來做一個和泡泡有關的游戲或者活動吧。於是,我結合教材內容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材,利用本土資源製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狀的吹泡器,讓幼兒通過實驗來體驗發現的樂趣,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並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2.在實驗過程中體驗發現的興趣。
3.培養幼兒動手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
活動准備
1.用鐵絲做成不同形狀的鐵絲框,自製的泡泡水,紙杯若干個。
2.兒歌《吹泡泡》。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幼互問好。
2.導入課題。
師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請幼兒說說這是用來做什麼的。引起幼兒吹泡泡的興趣。
二.基礎部分
(一).出示圓形吹泡器,幼兒觀察吹泡器的形狀,並想像它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幼兒相互討論,大膽想像)
1.指名回答討論結果。
2.幼兒動手用准備好的圓形吹泡器吹泡泡,驗證自己的想像。
3.請幼兒說說自己實驗的結果。(鼓勵幼兒積極發言,並及時表揚)
4.師小結:圓形的吹泡器會吹出圓形的泡泡。
(二)認識其他形狀的吹泡器,猜測泡泡形狀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說出它的形狀。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
2,依次認識長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別猜測這兩種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幼兒分組吹泡泡
孩子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實驗來驗證一下你剛才的想法呢?(激發幼兒做實驗的興趣)老師給寶貝們准備了很多吹泡器,趕快試一試吧!(師提醒幼兒吹泡泡時不要對著同學吹)
1, 幼兒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時觀察吹泡器的形狀和泡泡的形狀。
2, 指名幼兒說說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麼形狀,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和原來的猜想一樣嗎?(每組多找兩個幼兒回答)
3, 幼兒交換吹泡器,再吹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發生變化沒有。
4, 再請幼兒說說交換了吹泡器後,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現在實驗已經做完了,寶貝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幼兒相互交流,說出結論)師及時給幼兒的結論作出評定。
5, 師小結: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吹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四)游戲:吹泡泡
1,介紹游戲規則和游戲方法。
2,請幾名幼兒到場地中間和老師一起示範游戲.
3,師與幼兒一起游戲。三,結束部分師進行簡單的課堂總結,幼兒學泡泡飛出教室。四,延伸活動帶領幼兒到戶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教學反思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別是中小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相對來說自控力也要差些,他們對新鮮有趣的食物最感興趣。本次的活動內容就是通過幼兒玩泡泡而得到啟發的。通過實際講授,認真反思後得出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我認為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本活動是想通過創設探究和實驗操作的環節,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形成新的認知,從中得到結論。活動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連,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所以,我設計了以不同形狀的吹泡器來吹泡泡為主線的活動,吹泡泡很多幼兒都玩過的,它貼近幼兒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過用圓形吹泡器吹泡泡這個環節,為幼兒創設了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從而引起幼兒參與實驗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活動過程中,我一直遵循這樣的教學思路:幼兒自己參與實驗後,老師再啟發幼兒發現問題,先由幼兒匯報實驗結果,再由老師小結實驗結論,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採用實驗的形式並結合游戲,幼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寓教於樂,寓教於趣,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活動中知識點的安排由易到難,步步深入,這樣幼兒學起也容易。在實驗中引導幼兒大膽想像,鼓勵孩子自主的探索發現,讓孩子自己通過實驗得到相應的結論,而不是將實驗結果直接告訴孩子。此外,本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思想。鼓勵幼兒動手操作,感受科學的趣味。但在實驗中,個別幼兒只顧著吹泡泡,沒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狀和泡泡有無變化,所以當老師問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麼形狀的泡泡時,有個別幼兒說是三角形的泡泡。這告訴我們在孩子做實驗時一定要多提醒幼兒,關注每一個幼兒,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本次活動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要上好一節課,它需要我們老師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實驗,然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發揚優點,改進方法,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
2. 幼兒園小班科學泡泡都是圓嗎教學反思
科學《泡泡都是圓的嗎》課後反思 選這節科學課《泡泡都是圓的嗎》,本人覺得這個主題很適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孩子們總是對一些玩的游戲比較感興趣,孩子們喜歡五顏六色的泡泡,對泡泡的好奇心也特別重。上這節課能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也是我期望達到的效果。 在第一次活動前,我讓幼兒從家裡帶來了泡泡器具,幼兒帶來的我發現都是以圓形為主,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具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具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戲。所以我親手用鐵絲做了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具(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讓幼兒來探索、實踐。 活動一開始,以游戲吹泡泡開始,讓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然後再拋入問題用圓形的器具能吹出圓形的泡泡?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讓幼兒自己大膽想像。然後再來論證,讓孩子們告訴我他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秘密。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記錄下來。整堂課還是比較愉悅、放鬆的,但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出現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 (1)在准備記錄表的時候,線條畫得太細,影響孩子們的視覺。 (2)道具的先後出示,沒有安排好。 (3)習慣用語出現的頻率太多。 (4)最後,論證的時候,錯誤的應該請小朋友上來自己論證,這樣可以加強孩子的記憶。通過這節活動,我知道,一些細節上的問題看似簡單,但不可小覷,應加以重視。所以,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吸取了上次經驗,在這次活動中,幼兒積極探索,興趣濃烈,幼兒出現的問題個別指導,在最後論證的時候,錯誤的請幼兒上來自己論證,觀察不同形狀的器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讓他通過自己的論證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吹泡器具,只要器具中間是空的,它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雖然第二次活動結束,還是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我一定吸取經驗,爭取下次上得更加優秀。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源於幼兒都熟悉且喜愛的一項活動---吹泡泡。幼兒吹吹、玩玩中發現了許多的秘密,例如:泡泡是圓形的、泡泡容易破、泡泡有大有小等。同時,產生了疑問:什麼樣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嗎?因此,設計了這一活動。在活動中,通過游戲充分調動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極思維,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嘗試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參與樂於探索的學習態度。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動中,運用了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活動圍繞對吹泡泡工具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問題,並大膽猜測答案,用圖畫進行記錄,對自己的探索或發現進行梳理與交流,體驗發現的樂趣。 中班幼兒動手能力有所增強,但記錄的機會並不多,經驗有限;對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畫出簡單的圖形。因此本活動將記錄的方式設定為繪畫的方式。讓幼兒初步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以符合中班幼兒現有水平與能力。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科學活動《泡泡都是圓的嗎》,我覺得這個活動很適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小班的時候,孩子們已經知道了泡泡的由來,他們喜歡五顏六色的泡泡,對泡泡的好奇心也特別重。上這節課能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也是我期望達到的效果。 在活動前,我讓幼兒從家裡帶來了泡泡器具,幼兒帶來的我發現都是以圓形為主,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具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具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戲。所以我親手用鐵絲做了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具(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讓幼兒來探索、實踐。 活動一開始,以游戲吹泡泡開始,讓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然後再拋入問題用圓形的器具能吹出圓形的泡泡?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讓幼兒自己大膽想像。然後再來論證,讓孩子們告訴我他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秘密。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記錄下來。整堂課還是比較愉悅、放鬆的,但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出現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吹泡泡道具的先後出示,沒有安排好;習慣用語出現的頻率太多。 最後,論證的時候,錯誤的應該請小朋友上來自己論證,這樣可以加強孩子的記憶。(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吹泡器具,只要器具中間是空的,它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通過這節活動,我知道,一些細節上的問題看似簡單,但也應該應加以重視。
3. 中班科學泡泡都是圓的嗎 教學設計和反思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源於幼兒都熟悉且喜愛的一項活動---吹泡泡。幼兒吹吹、玩玩中發現了許多的秘密,例如:泡泡是圓形的、泡泡容易破、泡泡有大有小等。同時,產生了疑問:什麼樣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嗎?因此,設計了這一活動。在活動中,通過游戲充分調動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極思維,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嘗試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參與樂於探索的學習態度。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動中,運用了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活動圍繞對吹泡泡工具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問題,並大膽猜測答案,用圖畫進行記錄,對自己的探索或發現進行梳理與交流,體驗發現的樂趣。
中班幼兒動手能力有所增強,但記錄的機會並不多,經驗有限;對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畫出簡單的圖形。因此本活動將記錄的方式設定為繪畫的方式。讓幼兒初步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以符合中班幼兒現有水平與能力。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能力目標:初步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3、情感目標: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圓形(每人一個),三角形、正方形、心形……(每組若干)。
2、水彩筆、記錄紙若干。生活中常見吹泡泡工具若干。
3、黑板、泡泡水、抹布、。
活動過程:
一、 導入活動,引入課題。
出示「吹泡泡」工具,激發幼兒吹泡泡的興趣。
二、創設自由探索空間感知體驗「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讓幼兒利用教師准備的吹泡泡工具(圓形工具)邊玩邊探索:「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麼?」
2、請幼兒互相交流探索結果。(泡泡是圓形的、易破、會飛、對著太陽是五顏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時是半圓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圓形的等等)
3、引導幼兒發現吹泡泡的工具的形狀及泡泡的形狀(都是圓形),為問題的提出做鋪墊。
三、大膽猜測,討論預想結果。
1、問題提出:「圓形的工具吹出圓形的泡泡,那三角形的工具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 「方形、梯形的工具又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
2、幼兒討論並將想像的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
四、幼兒試驗、觀測並記錄。
1、幼兒選擇不同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在玩中驗證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的形狀。
2、並在想像結果的旁邊記錄驗證結果。
五、表達交流探索結果
1、幼兒相互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小組)「你用的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2、幼兒共同交流、表現、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想像吹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結果吹的泡泡又是什麼形狀的?」
3、提問:「你發現了什麼秘密?」幼兒總結。
總結得出:吹泡泡的工具形狀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六、活動延伸:(與生活相結合,將幼兒探究興趣推向深入。)
出示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發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又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
4. 幼兒園小班吹泡泡的課後反思怎麼寫
椅子 桌子 是同類啊。。
5. 中班科學它能吹出泡泡嗎課後反思
今天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科學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嗎》,通過這次活動,我和孩子們共同探索、發現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我提前用茶葉水、洗潔劑、白砂糖調出了泡泡液,又自製了各種吹泡泡工具:鐵絲圈、竹筒、吸管、毛根圈等,孩子們看到我帶來的各式吹泡工具都爭著要試試,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們參與地積極性很高。通過各環節的嘗試、探索孩子們發現我准備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則不能。最終得出結論:有洞且兩頭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動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動手,給一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進行改造,變得能吹。孩子們都積極動手嘗試,想出了各種好辦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例如:將紙條捲起來、將吸管里堵的紙團捅出、將毛根捲曲等等。
但任何一次活動都不可能達到完美,這次活動仍存在不足不處:
1、自製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的探索
結果。
2、記錄表的使用方式可再靈活一些,本次活動我製作了一張大表格掛於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實可以嘗試讓幼兒人手一張,自己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3、在孩子們探索環節我也做到了和孩子們共同探索並探討,但對個別照顧還不夠到位。
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很投入,看到孩子們臉上露出的喜悅深情,我更開心。吹泡泡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還不捨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學活動太有吸引力了。以後我會組織更多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我也將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爭取做得更好!
6. 中班科學它能吹出泡泡嗎教學反思
今天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科學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嗎》,通過這次活動,我和孩子們共同探索、發現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我提前用茶葉水、洗潔劑、白砂糖調出了泡泡液,又自製了各種吹泡泡工具:鐵絲圈、竹筒、吸管、毛根圈等,孩子們看到我帶來的各式吹泡工具都爭著要試試,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們參與地積極性很高。通過各環節的嘗試、探索孩子們發現我准備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則不能。最終得出結論:有洞且兩頭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動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動手,給一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進行改造,變得能吹。孩子們都積極動手嘗試,想出了各種好辦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例如:將紙條捲起來、將吸管里堵的紙團捅出、將毛根捲曲等等。
但任何一次活動都不可能達到完美,這次活動仍存在不足不處:
1、自製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的探索
結果。
2、記錄表的使用方式可再靈活一些,本次活動我製作了一張大表格掛於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實可以嘗試讓幼兒人手一張,自己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3、在孩子們探索環節我也做到了和孩子們共同探索並探討,但對個別照顧還不夠到位。
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很投入,看到孩子們臉上露出的喜悅深情,我更開心。吹泡泡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還不捨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學活動太有吸引力了。以後我會組織更多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我也將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爭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