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教學 > 陽光體育木偶人教案

陽光體育木偶人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22 10:39:36

『壹』 《故鄉》教案

《故鄉》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路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麼?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麼?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麼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路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麼?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檔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後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案2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 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 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浙江紹興。
2、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對魯迅的故鄉你了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紹興老家接母親回北京,在那裡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際關系冷漠、隔閡,於是以回鄉見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
註: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生字詞(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結構
1、回故鄉(1--5) 少年閏土
2、在故鄉(6--77) 楊二嫂
3、離故鄉(78--結尾) 中年閏土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1.看提示,請問本文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2.那麼貫穿全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為什麼?故鄉發生了變化。
4.那麼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下面我們就通過「我」的見聞來具體分析故鄉的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悲哀情緒。
二.變化
(一)景
1. 當「我」踏上故土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2. 這幅「蕭索的荒村」圖讓我感到悲哀,因為「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麼「我」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神異的圖畫(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對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結: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哀?
「橫著」進一步體現蕭索和沒有活氣,反映了故鄉的荒涼和冷落。
第二節寫「我」初回故鄉所見到的蕭索、衰敗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慘的氛圍,揭示了 「我」的悲涼心情,為主人公閏土展示了一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的典型環境。
(二)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
描寫:健康可愛:外貌描寫
淳樸:初見,離別時的表現 小英雄
聰明勇敢:捕鳥、刺猹
和我的關系:好朋友

中年閏土:——木偶人
描寫: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
和我的關系: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本義為阻隔的牆,這里指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隔膜)
閏土四次稱我為「老爺」,並認為先前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這表明善良的農民不僅為飢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產生了震驚、同情、悲哀。
語言描寫中的省略號,表明中年閏土反映遲鈍、麻木,無法盡情表達內心的痛苦,這與少年閏土有聲有色的描繪、滔滔不絕的談吐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
通過肖像、語言、行動的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兩者對比非常鮮明,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小英雄變為了一個木偶人,使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夥伴變為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明確:是「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是封建等級觀念,是社會的折磨
(三) 楊二嫂
1.分角色朗讀有關楊二嫂的文字:「『哈,這模樣了……出去了」
2.根據作者的描寫語句說出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放肆、潑辣
外貌:精瘦、放肆(「圓規」: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徵)
語言:尖酸刻薄、虛偽
行為:明討暗偷、順手牽羊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楊二嫂虛偽奉承、尖酸刻薄的話,順手牽羊、明討暗偷的行為,說明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著重語言及動作描寫,前後對比,襯托主要人物閏土,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四)小結
從這兩個人物、三個形象中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後十年間農村經濟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作者在《故鄉》中運用對比手法,著力刻畫了景與人的變化。
景:神異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人: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楊二嫂 豆腐西施 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與閏土 好朋友 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當我離開故鄉時,我不留戀故鄉的山水,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與童年好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高牆,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見了。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釋原文。
「無所謂」——「說不上」。
2. 你認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與否,作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隱藏在這句話里?請你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證明你的觀點。
前後桌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實、有力。
3.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輔導。
4. 小結:羅列觀點,其實在這句話中,重要的並不是希望的存在與否,而是後面關於「路」的論述。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了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 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三.擴展閱讀
這樣類似的句子,這樣的思想,在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如:關於「希望」——《祝福》《《吶喊》自序》《葯》
關於「走」——《過客》
建議同學們在課後,或放假時把這些文章讀一讀,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把這個作為一個課題,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探究一下這種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貳』 高中語文 《祝福》教案

《祝福》合作探究性學習流程
一、探究目標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標:①、魯鎮社會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劇性命運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運和社會環境兩者之間關系;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專家調查組(職責:調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跡,給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單);②、無罪推理辯護律師團(結合文中事實,為犯罪嫌疑人進行無罪推理和辯護。辯護主題:「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錯」)③、有罪推理辯護律師團(結合文中事實,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罪推理和為受害者辯護。辯護主題:「誰說黑夜漫漫無盡頭」)④、《真理報》記者團(負責跟蹤報道、采訪和點評,寫出簡訊。報道宗旨:「給事實一個真相」)⑤、道德法庭審議團(職責:在調查、辯護的基礎上,給出總結和道德審判。審議原則:「不冤枉一個好人,但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二、探究重點和難點 1、重點:①魯鎮社會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劇性命運探究; 2、難點:對人物性格命運和社會環境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層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確角色,組內分工,研讀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見,形成材料; 3、展示調查結果,完成辯護和審判; (記者團的采訪、報道穿插整個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跡和人物性格的研究報告》(成員每人寫一份); 2、《魯四老爺、柳媽、衛老婆子、四嬸、大伯等涉案人員的無罪推理和辯護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3、《魯四老爺、柳媽、衛老婆子、四嬸、大伯等涉案人員的有罪推理和辯護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4、《祝福》寫作目的的分析(成員每人寫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決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6、有關本次審判的幾則簡訊(成員每人寫一份); 六、基礎知識檢測和寫作拓展(附活頁練習)

『叄』 幼兒英語單詞jumpcrawl教案

活動目標: 1. 樂意參與英語游戲,體驗英語游戲的樂趣。 2. 學習英語單詞climb、fly,能通過多種感官感知各種動作的變化,聽懂英語問句「what』s it doing ?」,並嘗試根據各種動作(walk, jump, run, climb, fly)來回答問句。 3. 能主動大膽地與同伴、客人、老師進行交往。 活動准備: 1. 經驗准備: (1)幼兒已學習了英語單詞walk, jump, run,接觸過 「what』s it doing ?」的英語句型。 (2)幼兒已會唱英語歌曲《walk, jump, run》。 2.物質准備: (1)表演舞台(大紙箱外面貼上小草和鮮花)6個;各種動物紙偶若干(蝴蝶、小鳥、烏龜、兔子、馬、鴨子等等); (2)紗巾一條,自製烏龜殼一個; (3)電教設備一套;製作課件:蝴蝶飛,烏龜爬; (4)錄音機;音樂磁帶:蝴蝶飛、烏龜爬。 教學過程: 一、 熱身運動,復習英語歌曲《activities》,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教師和幼兒做關於歌曲《activities》的各種動作,邊唱歌邊跳舞進入活動室,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t:boys and grils,let』s singing and dancing 《walk, jump, run》! (音樂起,幼兒與教師一起邊唱邊跳進入活動場地) 二、運用多種游戲,引導幼兒學習新單詞:climb 、fly,感受並練習發音。 (一 )、聽辨游戲:who』s coming ? 1.音樂起(輕快的音樂),蝴蝶飛入活動室。 t:oh!look!who』s coming ? c:butterfly! butterfly:i』m butterfly.i can fly!fly-fly-fly! 幼兒和蝴蝶一起飛,邊做動作邊練習說。 2.音樂起(低沉的音樂),烏龜爬入活動室。 t:oh!look!who』s coming ? c:tortoise! tortois:i』m totors.i can climb! climb -climb -climb ! tortois:chlidren,let』s read after me「climb」. 幼兒和烏龜一起爬,邊做動作邊練習說。 3.交替放烏龜爬和蝴蝶飛的音樂,蝴蝶與烏龜與幼兒一起游戲。當聽到烏龜爬的音樂,烏龜就帶著幼兒邊爬邊練習說「climb」;當聽到蝴蝶飛的音樂,蝴蝶就帶著幼兒邊飛邊練習說「fly」。 (二)、木偶人游戲:start-stopt:children, do you want play a game? c: yes! 游戲玩法:教師發令:「climb!」幼兒邊爬邊說「 climb! climb! climb!」,當教師發令:「sotp!」幼兒立即停止動作,原地不動。教師發令:「fly!」幼兒邊爬邊說「fly!fly-fly-fly!」,當教師發令:「sotp!」幼兒立即停止動作,原地不動。交替出現。 (三)、猜猜猜游戲:guess t:children,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ok? c: ok!

『肆』 《祝福》教案

一、准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二、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內容豐富深刻,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點,留下一些空白讓學生課後自己研讀。
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幾篇課文教有所重,形成一個疏密有致濃淡互補的單元教學整體。
三、方法上採取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讀、思、議結合,培養學生分明,具體形象,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課文中用「沉重」的晚雲,「陰暗」的天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等語句透露出作者對這種氣氛的反感和貶抑。其中有一句話「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這句話點出了辛亥革命以後農村風俗習慣依舊,封建思想依舊。而破折號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這貧富懸殊的社會里,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這些語句,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基礎。
五、布置作業
1.寫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畫出文中祥林嫂前後幾次的肖像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3.做「思考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交流作業,由兩位同學讀《祥林嫂的故事》,在學生互議的基礎上,教師簡要評議。
二、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來的部分。
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朴實,新寡)
眼睛:順著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2、魯四老爺對僱用祥林嫂最初是什麼態度?
皺眉,討厭她是寡婦。
3、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 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裡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三、講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默讀、思考並討論:
1、為什麼只有四嬸還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了,四嬸還問起她,也僅僅因為後來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樣不懶不饞、勤快能乾的傭人。為後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筆。
2、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什麼?祥林嫂「鬧」得出格又反映什麼?這部分的結果怎樣?
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舊社會勞動婦女沒有地位,死了丈夫還得受制於婆婆。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以八十千的價格「賣」掉了。祥林嫂的反抗,並不是因為在讀書人家裡做過事,而是她的自發反抗,她要擺脫這任人宰割的命運。在當時的社會,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結果。這部分最後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勞朴實的賀老六,並有了一個兒子。讀者讀到這里,往往會稍松一口氣。但祥林嫂的命運究竟如何呢?我們繼續研讀。
四、講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這一部分。
1、速讀這一部分內容,概括主要情節:
①祥林嫂再次到魯鎮做女傭。②祥林嫂的痛苦悲傷成了人們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媽的恐嚇和祥林嫂捐門檻。④祥林嫂捐門檻後仍得不到解脫,最後被趕走淪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3、原來不愛說話的祥林嫂為什麼反復講阿毛的故事?人們的反應怎樣?
是因為她心中非常悲傷,想通過傾訴來發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們的安慰和同情。但人們卻很少同情和憐憫,在魯四老爺家不讓她干祭祀的活,鎮上的人們很快就厭倦了她的故事,並把她作為取笑的對象。這些,說明在那個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祥林嫂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4、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祥林嫂為什麼要化那麼大的代價去捐門檻?捐門檻後祥林嫂有哪些變化?
柳媽是個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話,本身沒有什麼惡意,但卻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鷹洋去捐門檻,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掙扎,她要頑強地活下去,爭取恢復一個普通女傭的地位。所以捐了門檻以後「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為從此可以擺脫厄運了。
五、理解「冬至的祭祖時節……那我可不知道」一段。
朗讀、思考、討論:
1、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擊是什麼?接著祥林嫂發生了什麼變化?
四嬸在祭祀時的一句話使祥林嫂陷於絕境。祥林嫂捐門檻後本已告訴四嬸,可四嬸仍不讓她沾手。其實,四嬸的背後是魯四老爺的話:「傷風敗俗」,「祭祀的時候可用不著她幫手。」正是魯四老爺所代表的封建禮教封建思想,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擊後「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膽怯,惴惴,是一個木偶人(比較,體會其對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的作用。
2.思考小說取名《祝福》的深刻含義。
3.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第三課時
一、肖像描寫
1、的肖像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2、比較幾次肖像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無聲的控訴。
二、關於祥林嫂的疑問
1、祥林嫂的疑問反映了什麼?應該怎樣認識?
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面。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及賀老六見面,又希望其無,因為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盡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拚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2、對祥林嫂的發問,「我」的態度怎樣呢?
明確:「我」是意外、躊躇、吃驚,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實際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覺得難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辭,不作正面回答。
後面幾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視現實。有些議論,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否定與批判,閱讀時仔細體會。
三、關於祥林嫂的死
祥林嫂的死,引起了什麼反應?
明確:沒有人關心,長工是漠不關心的,唯有魯四老爺還要大罵「謬種」。這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無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絕境,到死後還是如此殘忍無情。
四、景物描寫的作用
1、「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反而漸漸地舒暢起來」一節,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怎樣理解其中的一些語句?
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悲涼沉寂的氣氛,烘托「我」的心情,從「寂靜」、「沉寂」等詞中可以看出。中間的議論是反語,表現了「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憎恨。最後一句的「輕松」實際上可理解為憤激和沉痛。
2、這一段景物描寫與最後結尾的景物描寫在時間上銜接,那麼最後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什麼作用呢?
閱讀、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這一段景物描寫是由回想到現實,第一句是過渡,與前面轉入回憶的句子照應,這一段描寫與開頭的景物描寫前後呼應,渲染了熱烈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林嫂慘死的悲涼。最後一句故意虛寫,那些「醉醺醺」蹣跚的「天地聖眾」,哪裡會賜福給窮人呢?買不起爆竹的窮人們,得到的只是無限的痛苦和悲哀。這個結尾,以「我」的感受來寫景,深化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使結構更加嚴謹完善。
五、討論小說起名《祝福》的含義:
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系。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六、討論、歸納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許的,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小說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七、布置作業
1.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過年時熱烈歡樂的氣氛。
2.課文中作者沒有寫出魯四老爺的肖像,請你通過想像,選擇一個場景,刻畫魯四老爺的肖像,特別是眼睛。字數為200字左右。 本文由教改先鋒網收集整理!寒江孤舟

閱讀全文

與陽光體育木偶人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