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教學 > 自主型體育課堂教學模式課題

自主型體育課堂教學模式課題

發布時間:2021-02-16 04:01:11

㈠ 請根據小群體學習型體育教學模式,結合自己熟知的某一項運動技能,規劃一個7課時的項目訓練

可以說是跑步吧,這個跑步的運動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項運動技能了,然後展開來寫

㈡ 體育與健康「自主探索學習」課題推廣計劃

我這里有一份拓展體育學習方案不知道對你有沒有一點幫助
拓展中學體育課
-----「戶外體驗式訓練」實驗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在體育課程面臨的問題
體育事業的興旺發達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這些實力的增強都離不開國民體質的增強,離不開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落實到實就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舉辦多種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堅強毅力。」而今審視現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體育觀念相對滯後,競技體育觀、體質教育觀還比較盛行,已不適應時代與教育發展的要求;
2、體育課程內容不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和需要,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忽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體育能力的培養;
3、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競技運動為中心、以發展身體素質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難以發揮。
由此可見,拓展中學體育課程,改革和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使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愛好,以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中一個重大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在現代高度物質文明的城市環境中,學生生活於「水泥叢林」,安逸舒適,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在艱苦環境中生活能力也較差。戶外體驗式訓練作為中學體育課程的拓展,把原先體育課上競技性很強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內容擴展到社會和大自然,這不僅符合現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而且可以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對於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學生可以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體會所學的地理、生物等其它學科知識,並學會基本生活技能。
大自然資源是最經濟最簡便的體育課程綠色資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通過戶外體驗式訓練學生可以掌握搭建帳篷宿營,分辨可食植物,如何看地圖等基本生活技能。學會如何處理簡單運動損傷、迷路等緊急情況。
2、學生可以在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提高身心素質。
3、學生可以在互相合作中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4、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培養環保意識。
5、開發了課外體育資源,拓展了中學體育課程的內容。
(三)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是教育部體衛司組織進行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級研究課題,於2002年7月「大學生開展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驗研究」課題組在東北帽兒山、浙江大明山和湖北神龍架三個實驗基地成功地組織了我國首次「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實驗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相信這一新型的體育課程模式會很快進入高校。
而發達國家在中學學校開展戶外生存生活活動也較為普遍,如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小學健康和體育課程中強調:要滿足人的成就和知識基礎的需要及體驗新的挑戰需要,重視挑戰、冒險意識對個人成長的作用。要求學生學會在不同的環境預防危險、降低傷害的安全措施,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提高參加戶外活動的知識和技能。
紐西蘭健康和體育課程提出:戶外教育給學生發展個人和社會技能、關注環境等提供了機會,戶外教育包括戶外冒險活動和戶外專業活動,如野營、攀岩、遠足等等,學生通過安全的、挑戰性的和愉快的學習體驗,使整體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我國新頒布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五個學習領域目標之一的運動技能目標也強調學生要掌握在野外條件下的基本技能,參加野外生存生活活動。但對這一課程尚未有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二、對課題的界定
Outward bound,原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戰。後來成為戶外體驗式訓練(拓展訓練,又稱外展訓練)的代名詞。這種訓練起源於二戰期間的英國。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缺乏經驗的年輕海員葬身海底,針對這種情況,漢思等人創辦了"阿伯德威海上學校",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後的生存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戰爭結束後,許多人認為這種訓練仍然可以保留。於是拓展訓練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逐漸被推廣開來,訓練對象也由最初的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人員等各類群體。訓練目標也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
之所以命名為----戶外體驗式訓練,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戶外體驗式訓練,即從實踐中學習,它採用計劃→實踐→反思→應用的學習過程。它利用崇山峻嶺野外自然的環境,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活動中,體驗其中的人際關系、信任、配合,以及團隊合作等組織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軟技巧,並使之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戶外運動是訓練的載體,而它的訓練理念講究的是體驗式,這與在教室里的傳統學習方式大相徑庭。
戶外體驗式訓練的顯著特點有:
1、綜合活動性。訓練的所有項目都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引發出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要求學生全身心的投入。
2、挑戰極限。訓練的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難度,表現在心理考驗上,需要學生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跨越"極限"。
3、集體中的個性。戶外體驗式訓練實行分組活動,強調集體合作。力圖使每一名學生竭盡全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同時從集體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體中顯示個性。
4、成功體驗。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課程要求以後,學生能夠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成功的體驗。
5、自我教育。教師只是在課前把課程的內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項向學生講清楚,活動中一般不進行講述,也不參與討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即使在課後的總結中,教師只是點到為止,主要讓學生自己來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戶外體驗式訓練」是採用風靡全世界的戶外拓展活動,透過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戶外訓練項目,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凝聚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和團隊協作精神,激勵學生勇於承擔責任以及使命感。通過拓展訓練,參訓者在如下方面有顯著的提高: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練戰勝困難的毅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群體的作用,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改善人際關系,學會關心,更為融洽地與群體合作;學習欣賞、關注和愛護大自然。因此結合中學課程的五個學習領域,該課程的具體目標分為五個領域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強調「學生對體育課表現出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養成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習慣。以及具有帶動他人進行鍛煉的意識和行為」等。由此可見,培養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從而形成終生體育的意識。
2、運動技能目標
認識有關戶外運動的價值,初步掌握有關戶外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讓學生懂得如何在運動中避免危險,掌握運動損傷和緊急情況下的簡易處理方法,具有處理安全問題的一般能力,以及適應自然、挑戰自然的能力。
3、身體健康目標
《標准》強調「學生要發展體能,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有效地、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體能,改善身體機能狀態,提高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預防疾病的侵入,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目標。
4、心理健康目標
戶外體驗式訓練充滿著各種主客觀困難,促使學生磨煉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同時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發展學生的個性;調節情緒狀態,消除心理疲勞,體會苦中有樂,樂在其中。
5、社會適應目標
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的技能,處理好合作和競賽的關系,在艱苦環境中體現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課題以實驗法為主,以調查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為輔。針對戶外體驗式訓練的價值、組織方式以及開展戶外體驗式訓練前後中學生在體育學習興趣、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本課題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學體育課程開展戶外體驗式訓練內容的可行性與價值的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課的組織形式、教學設計、安全措施的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對學生激發體育學習興趣的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對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合作能力的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能力的已研究;戶外體驗式訓練課評價方法和標準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課題研究的對象:高中階段的學生
(二)課題研究周期
1、第一階段: 200 年 9 月- 200 年 12 月。
主要工作:組建課題組 , 完成研究方案,制定相關制度,組織理論學習 , 形成研究基礎。
2、第二階段: 200年 1 月- 200 年8月。
主要工作:對各子課題實施研究。
3、第三階段: 200 年 9月- 200 年 8月。
主要工作:課題組將擴大實驗范圍,各項研究資料收集整理,進一步驗證已有的研究成果。
4、第三階段: 200 年 9月- 200年 7 月,結題階段。
主要工作: 各項研究資料收集整理、撰寫結題報告、研究報告,並著手編寫學校體育教學-----校本課程《戶外體驗式訓練》的教材。
六、課題研究保證措施
1 、研究經費:設立課題專項資經總預計約5萬元,專款專用,建立收支記錄。
2 、研究形式:與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相結合,制定相關的研究制度、學習制度、資料收集整理制度等。
3、成立課題領導小組
4、主要參研人員

㈢ 如何進行小學體育興趣教學申報課題申請書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的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
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的不是很准確,比如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這個名稱,就沒有把研究的對象、問題說清楚,你是中學生或者說是小學生、大學生,是所有的學科或者是單指語文、數學等。再比如口語突破這個名稱,設想,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像是語文,又好像是英語,是中學或者是小學,是高中或者初中更沒辦法看出來。能不能改為小學生口語突破英語教學模式研究。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要用。因為我們是在進行科學研究,要用科學的、規范的語言去表述我們的思想和觀點。有一個課題名稱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題目如果是一篇經驗性論文,或者是一個研究報告,我覺得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我認為不是很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這次學校課題申報表中,我看名稱都比較簡潔、清楚,就不再贅述了。2、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不要都寫成是堅持黨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道德情操陶冶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以實現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建立探索性的個體化的主體學習方式,改變一貫由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語文學習活動中去,在廣闊的語文教育教學環境中,通過相互協作、探討、交流,讓學生在寬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自己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領悟知識的真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3、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我們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我們這個課題具體要研究的內容,相對研究目標來說,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4、課題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㈣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學習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基礎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是教學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它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改變了單一的「灌輸式」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它是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樂中求學,在學中求樂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觀點。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健康第一這一觀點,並在實際教學中認真貫徹這種理念。

一、自主學習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示範講解學生模仿教師指導學生。教師是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學生則是完全被動的按照老師安排好的練習步驟進行學習,體育教師教什麼課程,學生就被動的學什麼課程。體育教師教的多學生就多學點,體育教師教的少,學生則少學。不教則無法自主學習。在本次的課改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學生喜歡運動的積極性。自主學習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課程目標的精神、自身條件和需要,制定並完成具體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由被動變主動,自我體驗,充分表現「導演」的角色,實現由「逼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1.體驗過程

在墊球教學前,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拿球來體驗一下的球感,因為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有很多同學覺得墊球會很痛,特別是女同學,通過教學前的體驗,讓同學們減輕這種恐懼感。在教學前先讓同學們用上肢的任何部位墊球,單手、雙手、原地的、行進間的、連續的、間斷的都行,只要使球彈起就行。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自主的活動,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

2.實踐和指導過程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對墊球動作會有一定的體驗,雖然有的同學動作不對,球也墊不起來,但這一切都是為了隨後的教學所做的鋪設。隨後教師通過一定的示範動作,讓學生了解墊球的部位、了解標準的墊球動作。在隨後的墊球練習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多樣的練習方法,如原地徒手、墊固定球、自墊、一拋一墊、移動墊球等,使學生再反復實踐,掌握基本的墊球技能。

3.自我評價過程

同學們進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基本掌握了墊球動作,這時教師可以把同學們分成幾個練習小組,讓這些小組的同學們在實際的練習中找出相互的不足,同時同學們在觀察別的同學的練習時也能夠評判自已動作的好壞,發現自己墊球動作中存在的不足並找出原因,從而有意識地、主動地改進動作,使自己的墊球水平不斷提高。

二、合作學習

可以分為互助學習和互動學習兩個過程。互助學習或稱互補學習,相互合作的同學之間要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提高。如排球墊球技術好的與體能好的合作,後者可以提高墊球能力,前者可以提高體能。互動學習就是面對面的互相討論、互相鼓勵,在一種默契運動中雙方得益。如學生排球墊球練習不再採用對牆墊、自墊球,而以2人一組、3人一組進行練習,練習被動擊球。兩人合作,一人徒手,另一人持球擊墊球部位,可以讓同學們被動的感覺觸球部位。練習主動感受擊球部位(一人持固定球,另一人主動擊球。找准墊球部位,體會擊球動作),在這種練習方法下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墊球經驗,協作配合。

三、探究學習

這是教學方式是學生學習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由灌輸式教學變引導性教學的過程,通過在練習中自主嘗試、體驗與實踐,主動發現自己動作的不足,發現練習中的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從而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1.遷移學習

讓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轉換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通過觀察別的同學的練習,發現不同同學練習動作的異同點。在教學中要探究不同項目之間的遷移性。在教學中要將新的教學技術與已掌握的相近或相反的技術組合在一起進行類比教學,將已有的技能轉移到新的技能上去。例如:投擲技術中的「鞭打」動作與排球扣球、羽毛球殺球等技術的相互遷移,籃球的上籃動作和排球的扣球上步動作相互遷移。

2.歸納學習

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抽取這些運動項目所有的共性。在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的學習中,督促學生既注重掌握這三種球類所自有的特性,又要發現它們的所有的共性。如傳球、組織進攻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戰術。

3.建構學習

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不同的體育項目,既掌握了不同運動項目的共性,又掌握其本身所有的特性,從而建構起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改進學習方法,使同學們掌握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的能力,從而提高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總之,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它們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對各種運動技能的掌握。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用發展的、聯系的眼光看教材、看技能、看學生、看興趣、看情感。豐富我們的教學手段、方法,提高教學藝術,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興趣需要。為每個學生創造表現與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㈤ 體育課教學的類型

第一, 什麼是分類與結構

(1)分類。我們從傳統的體育理論中了解到,體育課堂教學有類別的劃分。「類」是指體育課的分類,是課的一般性質。所以,一般的體育教學課根據它的一般性質可分為:理論課、引導課、新授課、復習課、綜合課和考核課等。

(2)結構。課的結構是指教學要素在時空等諸多方面的關系,是組成一堂課的若幹部分及各個部分教材內容和組織安排順序與時間的分配等。體育課的結構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①我們知道,體育教學必須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規律。從這一點上講它的結構有三結構和四結構兩種。

三結構式:劃分為開始准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

四結構式:劃分為開始部分、准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

一個是開始、准備合一;一個是開始、准備分開,實質上沒有多大區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直到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前基本沿用此結構上課。

在體育教學改革三十年來的進程中,課的結構也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教學新結構。比如,順序式教學結構;學、導式教學結構;命題式結構,等等。他們都以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變化,形成一些看似新教學結構。但我認為,無論怎麼變都沒有離開人體機能活動變化規律的控制。只不過在方法、手段上有一些變化而已。

②另外,有一種新的課的結構,是從課堂調控關系中,在教與學之間的一種比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結構。比如,中學45分鍾一節課,按1:3:4:1的結構上課;小學40分鍾的課是按3:4:1的結構上課。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以5分鍾為一個單位,中學課的主題導入、目標與舊知識的鞏固為1個單位,用5分鍾完成 ;教師的新教材講解、示範、引導、輔導共用3個單位15分鍾完成;學生個體練習、小組練習共4個單位20分鍾;師生講評、布置任務及其他用1個單位5分鍾。合計為1:3:4:1結構。小學只是把中學的第一、第二部分合並為3個單位,15分鍾,合計為3:4:1結構。其實這種結構是從「精講多練」原則演變而來。在教學時空間的一個具體劃分。

第二,什麼是課的「類型」和「模式」

學校體育改革三十年來,分類已經突破原有一般性質的劃分,產生了具有典型特徵的「型」的變化。

(1)課的類型。「型」是課的形態特徵和典型性質。不是一般性質的新授、復習、綜合和考核的分類,已從原有「分類」概念升華為課的「類型」劃分。根據其表現特徵的不同,大致分為:趣味娛樂型、課題探究型、素質提高型、專項訓練型、民族特色型、知識傳授型、職業培訓型、自主選項型等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課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特點,突出了不同的教學特徵。比如,小學低階段學生主要採用興趣培養型和趣味娛樂型;小學高段一般為知識傳授和素質提高型;而初中以知識傳授型和素質提高型為主,增加了課題探究型和專項訓練型等;高中因此多採用專項提高型和自主選項型。而民族地區則出現反映民族體育文化特色的民族特色型;職業學校則增加與自己所學專業配合的職業培訓型。

(2)課的教學模式。課的類型的發展,必然使符合這些類型的教學模式也起了新的變化。但真正影響模式變化的應該是教學理念的「升華」,帶來教學模式的「升級」。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必定帶來多種模式的發展,小學、初中多側重在自主——合作;而高中則應更多的側重合作——探究。那,什麼是教學模式呢?它是指在完成課型特徵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指導下,根據教學對象的身心特點、教學條件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特點而設計和實施的課堂各種教學課型活動的結構和框架程序。是人們可遵循的標准樣式。

過去,理論上講,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和橋梁。這個提法有時也讓人不好理解和操作。我認為在體育教學中,換一個提法解釋就更好理解了。體育教學模式是「課型」與教學實踐的中間聯系,是為完成某種「課型」的教學操作程序、規則和方法,是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比如,我們選擇的是趣味娛樂型「課型」。那麼,就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模式。而情境教學模式有以下要求:

①以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實踐性

②以觀察為手段培養學生親自感受性

③要以情感為動力,滲透有效的教育性;

④用語言誘導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

弄明白了情境教學模式的操作途徑、目的和意義,我們的情境教學的情境設置就容易了,課堂調控也就明的了。

所以說,我們研究「類型」與「教學模式」是為了老師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我們的體育教學藝術。

㈥ 對如何創新體育課堂教學的探討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練是完成體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是興奮占優勢,抑制過程微弱,意志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能力較差;體育又多在室外進行,往往經受不住外界條件的引誘和干擾,注意力不易集中,單調的練習容易產生疲勞;傳統的隊列、廣播操、跑步等技能練習的教學模式是灌輸——接受,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練習——鞏固——再現,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單一、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於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體育教學游戲化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相互合作,為了有效地促進發展,避免壓力給學生造成的心理損害,教師採用游戲的特點來組織教學活動,將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帶入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樂趣,使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以求一種寓教於樂的境界;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游戲活動中,他們的合作精神、集體意識及交往能力都得到發展,還能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勇於競爭、勇於創新的良好品質。因此,加強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游戲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國內外有關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點:羅傑斯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優化方法,擇優學習;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倡導「發現學習」;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創設情境,愉快學習;杜威的「兒童中心論」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目前,從不同角度對游戲、課堂教學的研究也漸漸多了,如「快樂體育教學」「成功體育教學」「合作教學」「創新教學」等等,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結構分析的理論性文章,也經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這些都值得本課題借鑒。但對於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謀求游戲與教學相通的研究,即教學的游戲化,卻沒有專門的論述和探討,所以開展這項課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三、選題的意義 1.課題組成員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能夠不斷豐富教學理論知識及創新與運用游戲到教學中的水平,提高學生對游戲教學的興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線教師的創造游戲的能力及課堂教學水平。 2.在實驗過程中還能發現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從而進行修改,不斷完善,為進一步謀求游戲與教學的相通打好基礎。四、本課題預期目標、研究內容預期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小學體育教學游戲化的教學方法,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練、在游戲中受教育、在游戲中成長。研究內容 (一)體育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 (二)體育教學游戲化設計的研究(1)自然情景下的自由游戲自由游戲又稱自主游戲,在教師創設的自然情景下,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的選擇器材,自由結伴,自主游戲,自由游戲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開展自由游戲,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如拔河、爬竿、踢毽子、丟手娟、老鷹捉小雞等。(2)技能、技術類的改裝游戲改裝游戲主要是將體育技能、技術以游戲的特點進行包裝,在教學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樂趣,使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有趣的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如「雙腳連續向前跳」包裝為「青蛙過河」;隊列變化轉化為「孫悟空變魔術」。(3)自編自導的創新游戲創新游戲即學生的自創游戲,由學生單獨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創編游戲的方法與技巧後,自編游戲,經師生討論修改,在課堂上由創編者自行導演示範,全體學生參與游戲,並最終評比,入冊。學生通過對游戲的創編,不斷增進了對體育游戲課的興趣,並從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豐富了學校體育的游戲內容。(三)體育游戲在不同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研究 1.教學和游戲的相互結合教學和游戲的結合是指在同一目標引導下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的游戲活動之間的相繼關系。 (1)游戲作為教學的先導活動將游戲作為教學的先導,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相關經驗以後,並在其經驗基礎上進行理性升華,抽象出一般的道理,從而使學習具有豁然開朗的效果。如投擲教學前先「玩紙飛機」;跳躍教學前進行「仿生」游戲等。 (2)游戲作為教學的後繼活動游戲作為教學的繼續,教學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和技能在游戲過程中進行多種嘗試和靈活運用,可以獲得充分的發展。如《認識自己的身體》室內課教學後安排「指部位」游戲;投擲教學後進行「打靶」、「投准」游戲等。

㈦ 如何合理利用體育游戲進行課堂教學課題產生的過程及問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練是完成體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小學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是興奮占優勢,抑制過程微弱,意志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能力較差;體育又多在室外進行,往往經受不住外界條件的引誘和干擾,注意力不易集中,單調的練習容易產生疲勞;傳統的隊列、廣播操、跑步等技能練習的教學模式是灌輸——接受,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練習——鞏固——再現,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單一、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於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體育教學游戲化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相互合作,為了有效地促進發展,避免壓力給學生造成的心理損害,教師採用游戲的特點來組織教學活動,將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帶入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樂趣,使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以求一種寓教於樂的境界;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游戲活動中,他們的合作精神、集體意識及交往能力都得到發展,還能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勇於競爭、勇於創新的良好品質。因此,加強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游戲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國內外有關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點:羅傑斯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優化方法,擇優學習;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倡導「發現學習」;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創設情境,愉快學習;杜威的「兒童中心論」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目前,從不同角度對游戲、課堂教學的研究也漸漸多了,如「快樂體育教學」「成功體育教學」「合作教學」「創新教學」等等,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結構分析的理論性文章,也經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這些都值得本課題借鑒。但對於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謀求游戲與教學相通的研究,即教學的游戲化,卻沒有專門的論述和探討,所以開展這項課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選題的意義
1.課題組成員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能夠不斷豐富教學理論知識及創新與運用游戲到教學中的水平,提高學生對游戲教學的興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線教師的創造游戲的能力及課堂教學水平。
2.在實驗過程中還能發現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從而進行修改,不斷完善,為進一步謀求游戲與教學的相通打好基礎。
四、本課題預期目標、研究內容
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小學體育教學游戲化的教學方法,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練、在游戲中受教育、在游戲中成長。
研究內容
(一)體育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
(二)體育教學游戲化設計的研究
(1)自然情景下的自由游戲
自由游戲又稱自主游戲,在教師創設的自然情景下,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的選擇器材,自由結伴,自主游戲,自由游戲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開展自由游戲,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如拔河、爬竿、踢毽子、丟手娟、老鷹捉小雞等。
(2)技能、技術類的改裝游戲
改裝游戲主要是將體育技能、技術以游戲的特點進行包裝,在教學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樂趣,使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有趣的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如「雙腳連續向前跳」包裝為「青蛙過河」;隊列變化轉化為「孫悟空變魔術」。
(3)自編自導的創新游戲
創新游戲即學生的自創游戲,由學生單獨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創編游戲的方法與技巧後,自編游戲,經師生討論修改,在課堂上由創編者自行導演示範,全體學生參與游戲,並最終評比,入冊。學生通過對游戲的創編,不斷增進了對體育游戲課的興趣,並從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豐富了學校體育的游戲內容。
(三)體育游戲在不同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研究
1.教學和游戲的相互結合
教學和游戲的結合是指在同一目標引導下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的游戲活動之間的相繼關系。
(1)游戲作為教學的先導活動
將游戲作為教學的先導,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相關經驗以後,並在其經驗基礎上進行理性升華,抽象出一般的道理,從而使學習具有豁然開朗的效果。如投擲教學前先「玩紙飛機」;跳躍教學前進行「仿生」游戲等。
(2)游戲作為教學的後繼活動
游戲作為教學的繼續,教學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和技能在游戲過程中進行多種嘗試和靈活運用,可以獲得充分的發展。如《認識自己的身體》室內課教學後安排「指部位」游戲;投擲教學後進行「打靶」、「投准」游戲等。

閱讀全文

與自主型體育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