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的教育學專業怎麼樣
英國是世界上的教育強國,英國的教育體制被澳洲、紐西蘭、新加坡、愛爾蘭、馬來西亞等國沿襲,其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經在各國深入滲透。去英國留學,對於將來想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學來講,又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教育學將是最合適的選擇。
教育類專業從大體分類來講,有宏觀和微觀的區分。
宏觀上的主要是教育學(即ecation):
學習教育的歷史,發展與理論研究,將來從事教育研究或者學校的管理工作。
主要專業有:教育研究、教育學與社會研究、教育管理、教育領導力等;
從微觀上講,教育就細化為教學(即teaching):
關注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研究或者不同學科的教學技巧。
主要專業有:早期教育、教學方法研究、電腦化教學、數學教學、化學與物理教學、體育教學法、音樂教育、藝術教育與管理、英語教育、TESOL等。
在英國,有比較知名的一些教育相關專業,比如教育管理與領導力,這對於將來想從事教育行業的管理工作的同學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音樂教育,英國是古典音樂的故鄉,同時也是流行音樂的發源地,在英國的大地上到處都蔓延著藝術氛圍,音樂的花朵處處開放。而音樂教育也是英國教育專業的一朵奇葩。
音樂教育專業院校:
紐卡斯爾大學、金斯頓大學、羅漢普頓大學等都開設有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素質高,專業水準強的音樂教育工作者。
高中生學英國教育學專業:
高中生想去英國學習教育學專業,需要通過大學預科入讀本科,如果學生傾向於宏觀方面的教育專業,可以選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大學預科,或者貝勒比斯學院的大學預科,通過一年左右的學習,申請英國頂尖名校的教育專業。如果學生比較傾向於教學類專業,建議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科學或者單項專業,例如:學生想將來從事音樂教師的工作,那應該在本科階段學習音樂專業;想將來從事英語教育工作的話,要在本科階段學習英語專業,或者英語文學與文化專業。這樣有專業基礎才能以後從事教師的工作。
預科要求:國內高二完成或高三畢業,雅思:5.5分
想去英國讀教育碩士的同學:
此類同學也同樣面臨選擇,一般的教育專業都開設在教育學院里,要求學生在國內有本科教育學相關專業背景,或者有相關教學經驗,同時對英語的要求相對比較高,一般要求6.5分-7.0分。
教育專業比較好的大學有: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東英吉利大學、埃克塞特大學等。
教育是一個社會得以前行的動力,當英國留學的大門朝我們敞開時,希望同學們能關注教育關注教育專業,選擇自己所愛的專業深造學習。
Ⅱ 英國教育有什麼優點
一、享譽全球的高質量教育水準
英國教育制度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以高水準的教學質量而名揚四海。科教方面,英國曾得過90次諾貝爾獎;很久以來,英國的大眾傳媒都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金融領域,倫敦貨幣市場的交易量比紐約和東京的總和還大;英國的時裝在國際上久負盛名;而英國歷史悠久的藝術遺產為所有人提供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
二、最快的學習年限
一般來說,在英國攻讀大學榮譽(學士)學位只需要3年,大多數碩士學位的取得,只需要1年的時間,而其他國家的碩士一般都需要2至3年。所以選擇去英國讀書,無形中節約了金錢和時間。
三、多重選擇的教育渠道
英語課程以教授英語為主,一般初到英國讀大學或中學的學生會上半年或一年的英語課程以提高英語能力和對英國的了解:大學本科課程為18歲以上的學生設置,學習3年通過考試後被授予榮譽(學士)學位;研究生課程是為取得學士學位後想繼續深造的學生提供的學習機會,一般分為4種學位:研究生證書,研究生文憑,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四、國際認可的英國文憑
英國有超過90所的大學和50所高等教育學院,其中很多院校有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優良傳統,英國政府設置教評委員會,定期對所有的大學及同級學院做教學與學術研究的調查,且全面公開評鑒報告,因此,英國的學位在國際上廣受認可。
Ⅲ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1. 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專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屬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因此必須改善這一點。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因此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
關於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2.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
Ⅳ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文化意識
引言
我國語言學家張佔一(1983)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中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准確傳達 (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例如「愛人」這個詞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義,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的時候就可能被誤解為英語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見,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理解和交際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語用法時,要向學生說明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的字母意義,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貶意義,避免在使用上犯錯誤,這就是結合詞語豐富文化內涵。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然而,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1.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把英語的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導致學生收集、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英語水平難以獲得顯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為中心的功利教學下,大部分教師都將精力用於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上,即使在課堂中開展了文化意識教學,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學生在中考中多拿幾分而已。
傳統的語言學理論,如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龍費爾德結構注意語言學理論等,都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教學,將文化和語言割裂開來,認為語言形式和語言教學技能是語言教學的中心。由於長期受到傳統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導致教師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水平。雖然初中英語教材日益重視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課文介紹了了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內容,但是,部分老師沒能夠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文化意識培養作用,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趕進度,往往將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與此同時,來自間接經驗的文化知識,使得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過於重視語音、詞彙、語法等內容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中蘊含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文化內涵,導致難以准確、得體地使用語言。這是由於詞語概念意義容易掌握,而詞語的文化內涵與外延較難掌握,從而導致學生常常不能恰當、准確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語言交流的意圖,難以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文化意識培養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應當加強教師文化意識培養能力。首先,認清英語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加註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會自覺地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其次,提高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將文化意識培養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彙與句子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實際語言水平,將文化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承載的文化意識培養內容極,注意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將教材中蘊涵、注釋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當有意的將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識培養的量與度。
2. 激活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於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為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比如在教學新標准英語七年級第一冊有關「Birthday「這一單元時,我借這個話題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麼」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率,常常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別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會當面打開禮物加於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我會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並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裡哪裡。」「這是為你准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設計英語活動,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學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課中,我結合他們已有了近三年英語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 New Year」與「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並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然後我又採取中西對比的方式進行板書,學生在板書的提示下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節日進行更進一步的比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後我設計了Say you say me的環節,由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來猜測好友最愛的節日,好友可用與圖片相關的短句或者通過相應動作表情來提示,但不許出現該節日的英語說法,進行交流。這是一個拓展性的活動,其目的是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新知識進行口語交流,使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學會正確地談論中西方文化,讓英語課堂真正生活化。
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是文化意識培養的基礎,教師圍繞著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這個中心,指導學生牢牢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通過語言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掌握語言知識中蘊含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知識,加強英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的引導,激發學生運用英語的渴望。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養成是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的關鍵。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將文化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小學教學設計,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6)
4. 王美渝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Ⅳ 英語教學有哪些教學方法用英語怎麼表達謝謝
一、以「活動」激發興趣
小學英語「活動教學」提倡寓教於樂、寓學於樂的教學過程。英國語言學埃克斯利認為,英語教學中「趣味性」問題頭
等重要的問題。興趣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是學習變的容易的前提。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其首要任務是使學生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活動」應充滿趣味,使學生樂於其中、學於其中。
1、
在游戲中學習詞彙
詞彙學習對學生來說,一直是被認為枯燥乏味的。現在,我們把詞彙學習融於游戲活動中。像find
the
card,
go
fishing,
think
ahead等都是學習詞彙的游戲活動。如:hide
it它要求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先找一位volunteer到教室外或面向黑板,再請另一位學生藏起這位volunteer的物品後問:「where
is
your
…?」找物品的學生問「where
is
my
….?」,其他學生根據找物品學生的性別邊說:where
is
his/her
…?邊用掌聲的高低、快慢來提示所找物品的位置。找到後,學生應根據離所找物品的遠近說:here/there
it
is.
在這個游戲中,根據角
色的不同非常清晰地說明了my
,your
,his
,her
的區別和here
,there
的用法。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來選擇、確定游戲。在做以上游戲時,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且使詞彙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而是融於情景中,是學而致用的過程。有時在游戲的同時,加上小組競賽,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活動收到理想的效果。
2、
在唱、做中學習語句
「唱」即唱歌或者是chant
;「做」即做動作。「唱」是為了使學生通過輕松愉快的形式,而不是通過語法規則、條條框框來學習。「做」是通過學生的動作、表情來加深其對語言的理解。如:以下內容既可作為chant
,又可作為歌曲。
stand
up
,
sit
down
and
show
us
one
.
look
up
,
look
down
and
show
us
two
.
reach
up
,
reach
down
and
show
us
three
.
jump
up
,
jump
down
and
show
us
four
.
point
up
,
point
down
and
show
us
five
.
在教學過程中,說說、唱唱、做做、畫畫、玩玩是小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形式。根據對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查,學生學習時多種感官綜合運用,學習的收效會更高。
3、
在扮演中運用語言
語言學習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趨於熟練、完善。在練習時教師為學生提供meaningful
learning
situation
,設計較為真實的情景活動。如:商店中的cashier(a)和
customer
(b):
a
:can
i
help
you
?
b
:yes
,
please
.i
want
to
buy
an
eraser
.
how
much
is
it
?
a
:it』s
three
yuan
.
b
:that』s
too
expensive
.
are
these
erasers
on
sale
?
…
…
學習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
?,通過
rabbit與
farmer
,
cow
,horse
,
pig
,ck
和mouse
間不同角色的對話表演,使學生很容易熟練的掌握所學內容:
rabbit
:help
!
help
!
farmer
:what
happened
?
rabbit
:i』m
stuck
.
farmer
:can
i
help
you
?
rabbit
:yes
,
please
.
the
farmer
pulled
the
rabbit』s
ears
學生在角色中運用的語言更為生動、形象,使課堂成為語言運用的多功能場所。同時,學生在小組活動的角色中,大膽實踐,敢於開口。為使小組表演成功,取得滿意的效果,同學間互相幫助,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
Ⅵ 如何將體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
1.更新觀念
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方法傳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掌握方法,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發展人際關系,開發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傳統教學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的形式單調、枯燥,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更新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自身優勢,轉化限制條件,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也創造適合本校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從而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游戲化、趣味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想像力豐富,在教學中遵循兒童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律,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以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師通過精心的組織與構思引導學生想像青蛙的跳躍動作,再以情景游戲「青蛙捉害蟲」開展運動技能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樂趣,使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有趣的練習中,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逐漸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志向和習慣,達到培養興趣,培養能力和開拓創造力的目的。
在「障礙接力」中將游戲內容故事化,使學生在練習中置身故事情景之中,身臨其境的練習使他們興致高漲,樂趣無窮,既學會了動作又培養了克服困難的精神。真正體現快樂體育的趣味性。
2.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面對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願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願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難的意志弱,無形中影響教師的創造性。使課的形式單調,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我嘗試了分層次教學的實踐,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按學生的差異分好層次,因人而異地制定學習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和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優的發展,達到全面提問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如在「擲壘球」教學中,將學生按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個小組各分A組(上等生)、B組(中上等生)、C組(中等生)、D組(下等生)。練習中,上等生成績優秀的嚴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生改進動作、爭取優秀:中等生鞏固動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樹立信心,達到基本掌握動作。這樣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各自的要求,獲得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學生在從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充分運動、明白道理,掌握提高技能。在教學中引入竟爭機制,鼓勵積極,表揚先進,對投擲能力和動作技術有提高的學生,一定時間內適當調整層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勵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地促進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品質。
3.運用多種手段快樂教學
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必須使課堂中教與學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挖掘其快樂的潛力。通常學生對慢跑、徒手操產生厭煩,如果採用音樂下來完成動作,效果就不一樣,學生的興趣會增加,教師注意教材安排的新穎性,教學手段運用的多變性,充分體現體育課的活動性,游戲性和娛樂性,就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和激發學生體育的快樂。
有意識引入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場面,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激勵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實踐,培養學生的個性。對於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肯定與表揚,對個別有困難同學進行啟發和幫助,有效地發揮了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
改變單一的課間操,作為體育教師,我與學生一起參加,讓班主任也參與課間操,採用比賽的形式進行。這樣學生興趣很高,提高了課間操的鍛煉效果。開放課外體育活動,尊重學生自己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參與性,娛樂性、合作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自製體育器材,體育教師和班主任到指導和組織,課外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學生不僅身心得到鍛煉,個性也得到充分地發展。
4.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單一內容評價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做到評價不僅僅局限於運動技能,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意識、情緒姿態,合作精神,意志品質等因素,考慮到學生生長發育個體差異等情況,淡化分數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除分數對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進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自評、互評。從而提高課堂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體育常識,運動素質、技能技巧、出勤表現、身體素質等項目對學生進行評價。將百分制改用優、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從而達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Ⅶ 英國教育專家提出過哪些英語教學模式
國家就不分了,主要有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直接法
口語教學法
循序教專學法
聽說法
視聽法
自覺對屬比法
自覺實踐法
轉換生成語法
認知法
交際教學法
功能法
沉默法
咨詢法
暗示法
中國的教學法主要有:
立體化教學法
張思中教學法
三位一體教學法
詞、句、文教學法
Ⅷ 哪位高人有用英文介紹英國的教育體系的文章
我有中文的:在bbc中文站上找到的:
資金來源及規章
教育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cation and Skills)
英格蘭地區的教育政策由英國教育大臣負責制定。英國教育與技能部的職責如下:
• 提供國家教育服務
• 培訓教師
• 維護教學水平
• 監督教學大綱及學校考試
此外,英國教育與技能部還需要監督英格蘭教育體制以及資金調撥架構的改革工作。
地方教育管理機構(Local Ecation Authorities)
英國各地方議會都有各自的地方教育管理機構,專門負責管理和劃撥學校經費。但由於英國政府更傾向於讓學校直接掌控教育經費,因此地方教育管理機構在學校管理中更多地扮演了戰略決策者,而非具體運行者的角色。
地方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責可被劃分為5部分:
• 策略管理,包括資金劃撥、內部審計,並支付例如生產假期等開支;
• 為減少班級規模和「新機會基金」(New Opportunities Fund)等項目批出資金,「新機會基金」是一項博採基金,用於支持專項體育或音樂的新發展;
• 調撥資金滿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學習所需;
• 在學校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幫助學校維護和更新基礎設施;
• 制定地方教育體制框架,讓學生依此就學。此類工作包括支付申請入學與上訴的開支、為被拒入讀某校的學生家長提供咨詢服務、學生接送服務、提供教育福利服務、審查免費校餐資格等。
學校教育經費
地方教育管理機構一般有兩個預算,分別是學校預算和地方教育管理機構預算。
學校預算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所需的開銷,而LEA預算則與地方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責和功能緊密掛鉤。地方教育管理機構預算包含的項目包括成人教育和培訓。
學校用完其學校預算後,地方教育管理機構就會向學校增撥資金。學校董事會將有權決定如何使用這些增撥資金。
事實上,雖然當地教育管理機構有能力向學校提供包括餐飲、保安、清潔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但學校有權選擇其他價格更優惠、服務更好的供應商。
學校管理機構
所有公立學校都設有各自的管理委員會。委員會由校長、任課老師、家長代表、地方教育委員會指派的代表以及當地社區人士組成。委員會的主要職責范圍包括:
• 教學管理
• 學校紀律
• 人事變動
• 校舍維護
• 入學管理
實際上,學校管理的具體事宜還是由各學校校長全權負責。學校管理委員會的職能則更偏重於制定宏觀發展戰略、貫徹實施監管報告中提出的改進意見,以及向學生家長及時匯報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等。
貧困地區學校的資金來源
所謂「教育行動區域」(Ecation Action Zones)是指那些位於英國相對落後地區的學校。這些學校通過與地方教育管理機構、家長、商業團體及其他社團組織開展合作,來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此外,教育行動區域組織還能連續5年獲得每年50萬英鎊的補助。
學校評估
英格蘭獨立教育標准辦公室
英格蘭獨立教育標准辦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cation, 通常簡稱Ofsted)是一個由學校監督官員組成的監管機構,獨立於政府教育部。其主要職能是對所有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進行定期審查,並匯總學校所取得的成果。
Ofsted的職責還包括對成人教育服務、地方當局的兒童服務、教師培訓機構及一些私立學校進行審查和監督。自2001年起,Ofsted還承擔了所有16至19歲青年的教育、嬰幼兒託管的規章管理工作。
排行表
根據各學校在中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中學准高級水平考試(AS-level)以及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CSE)中的表現,英國政府每年都會發表一份英格蘭學校排行表,向公眾介紹各學校的教學和運營狀況。
學生測評
課程與考試
英格蘭所有公立學校都必須按照英國資格與課程管理委員會(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簡稱QCA)制定的全國統一教學大綱授課。該大綱的宗旨是為了保障學校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英國全國教學大綱還要求學生在特定的學習階段,參加「關鍵階段」考試。
關鍵階段(Key Stages)
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後,全國教學大綱制定出四個學習關鍵階段:
關鍵階段1(Key Stage 1):5至7歲
關鍵階段2(Key Stage 2):7至11歲
關鍵階段3(Key Stage 3):11至14歲
關鍵階段4(Key Stage 4):14至16歲
公立學校類別
英格蘭的學校類別是根據誰僱用教師、誰管理入學,以及誰擁有校舍和土地來劃分的。
四種主流學校
• 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s):社區學校的前身是郡立學校(county school)。地方教育管理機構(LEA)擁有這類學校的土地及校舍,並對學校的人事任免和入學要求有決定權。
• 基金會學校(Foundation schools):不少這種學校的前身都是直接撥款公立學校(Grant maintained School)。學校校董會負責招聘老師及招收學生,校舍和校園則屬於校董會或慈善團體。
• 受津貼民辦學校(Voluntary Aided):這類學校多為教會學校。一般來說,這類學校的校董會負責招聘老師及招收學生,而學校校舍和校園則由慈善組織擁有。
• 受監管津貼學校(Voluntary Controlled):這些通常都是教會學校。校舍與校園由慈善團體擁有,但招聘員工和招收學生的工作由地方教育管理機構負責。
學齡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
2歲至5歲的英國兒童可以接受學齡前教育。英國政府實施的「穩健起步計劃」(Sure Start Shceme),向所有4歲及部分3歲兒童提供免費幼兒園教育。英國政府還與地方教育機構一道,創建更完善的嬰幼兒早期教育、兒童看護及家庭健康體系。
小學教育(Primary Ecation)
英國兒童年滿5周歲後就要開始接受小學教育。英國小學教育被分為初級(5歲-7歲)和高級(7歲-11歲)兩個階段。多數小學的管理運營,都是由校董會按照地方學校管理計劃(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Scheme)的規定展開的。
中學教育(Secondary Ecation)
英國青少年需要接受中學義務教育直至16歲。除社區學校、基金會學校、受津貼民辦學校以及受監管津貼學校4種主流中學外,英國還設有不少特色學校。
專門學校(Specialist school)
任何運行正常的英格蘭中學,都可以成為技術、語言、運動、藝術或某個專業領域的專門學校。這類學校在遵守全國教學大綱規定的同時,可以著重發展某個特別領域。
英國執政工黨政府希望,所有中學都能在2008年發展成專門學校,專長於某一個特定項目。此外,政府還積極鼓勵現有專門學校發展第二個特殊領域。
總之,專門教育的理念就是通過發展專門教學,逐步提高整體教學標准。不論選擇文科或理科,都不影響其他科目的發展。
院校(Academies)
院校的前身多是教學力量薄弱、表現欠佳的學校。院校是公費資助的學校,比與普通中學更具有獨立性。
院校多是由商業、宗教或慈善團體及當地社區聯合創辦的。因此,院校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學大綱及授課老師。
創辦院校的初衷,是希望投入大筆資金對貧困地區學校進行改造。創辦院校所需經費,先由私人團體資助200萬英鎊,再由政府負擔2000萬英鎊。
英國政府希望能在2010年以前,開辦200家這種院校。
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
英格蘭部分地區在開設普通中學的同時,仍然保留著一些文法學校。這些地區的學生在年滿11歲時需參加11-plus考試,考試結果將決定學生是否有資格就讀文法學校。
目前,英格蘭共有大約150家文法學校。由於按學生能力進行篩選,文法學校在英國教育界備受爭議,但政府對文法學校的做法仍持容忍態度。
城市科技學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
這類學校是由政府直接出資興辦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相當於中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學歷。雖然同樣按照國家教學大綱授課,但學校教學更偏重於自然科學、數學及技術培訓。
教會學校(Faith Schools)
教會學校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教育機構。這類學校的新建必須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以及當地社區和教育管理機構的批准。將近半數的教會學校是受監管津貼學校 ,但學校教學大綱的制定同樣需要徵求當地居民和教育機構的同意。
受津貼民辦學校有權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制定獨立的入學政策及宗教教育課程。教會學校通常會招收與該校有相同信仰的學生,但有時也會招收其他學生。
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Needs)
在英國,平均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需要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英國政府於2001年出台的《特殊教育需求和殘疾人法案》規定,患有生理或行為障礙的兒童有權和正常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為此,英國關閉了為殘疾兒童專門設置的學校,但保留並開設了1,200家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學校。這類學校是由慈善團體或醫院資助運行的。
學生收容處(Pupil Referral Units)
學生收容處是由地方教育管理機構創建及運營的一類特殊學校。這類學校專為因輟學、早孕等特殊情況而無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學生提供教育服務,以幫助學生重返校園。學生收容處設有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學校領導及社會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
其他類別學校
獨立學校
獨立學校與國立學校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要收取學費。盡管獨立學校並不隸屬於國立學校體系,但人們卻習慣將其稱為「公共學校」(public schools)或「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s)」。
獨立學校的財源不是依靠政府財政,而是依賴於特殊的信託基金。因此,獨立學校不必按照國家訂立的教學大綱來授課,但大部分獨立學校都參加國家要求的有關考試。
獨立學校提供的小學教育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學前預備階段」(pre-prepatory),主要面向2至7歲的學齡兒童。第二階段被稱為「預備階段」(prepatory)或「低年級階段」(junior)。學前預備階段的主要學習目,是為了幫助學生准備獨立學校的入學考試。
華德福•斯坦納學校(Rudolf Steiner Schools)
斯坦納學校以其出眾的管理理念、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而著稱。學校在抓學習的同時,還強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與其他學校相比,斯坦納學校學生正式開始學校授課教學的年齡相對較晚。學校更注重在早年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天賦。這類學校多數都不設有校長,而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對學校進行管理。
外語學校(Foreign Language school - Lycees)
英格蘭還設有專為培養外交官後代而設置的外語學校。The French Lycee就是其中一所專門教授法語和英語的外語學校。
蒙台梭利學校(Montessori Schools)
蒙台梭利學校是按照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創立的。蒙台梭利認為,良好的教學環境能鼓勵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蒙台梭利學校的教室里,孩子們不但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項目,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探索未知領域。一旦學生們習慣了自己做主,他們自然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以上只對英格蘭有效。要知道更多請到http://www.bbc.co.uk/china/studyintheuk/index.shtml
Ⅸ 英語教師該如何實現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滲透
1. 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迴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答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因此必須改善這一點。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因此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
關於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2.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
Ⅹ 任務型教學法在英國和中國課堂的區別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採用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 教師傳授知識, 學生被動地學習。教師力求講得詳盡和透徹, 學生沒有積極思考和質疑的過程, 更沒有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活動。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 使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現代的教學理論所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應該採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轉變角色, 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使課堂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以嶄新的教學理念挑戰傳統的英語課堂, 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由此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任務型教學一般包括以下四個環節:1. 任務呈現(Task-presenting):側重向學生介紹任務的要點、理解任務要求以及預期的高質量成果與語言的產出;2. 任務准備(Task-preparing):讓學生們分組去獲取、處理或表達所需的信息與內容,同時學習表達這些內容所需的語言知識、技能或能力;3. 任務完成(Task-completing):主要體現出任務型學習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書面報告,可以是PPT文件、展板、宣傳小冊子等;4. 任務反饋(Task-reflecting):任務反饋的呈現方式也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如展板評比、個人或小組陳述、演講比賽或辯論比賽等。
在2011年3月,我校成功舉行了第三屆校園國際文化節(英國主題),舉辦本次英國文化節的目的是通過英國歷史與文化講座、英國文化智力競賽、英國文化展板設計、英國文化主題陳述等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英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知識,拓寬視野,提高各種綜合技能運用能力,提供學生研究具體問題和自主合作的學習機會等,體現了英語新課程標准中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精神。
以下是任務型教學法在英國文化節中的具體運用以及師生共同合作的過程。
(1)任務布置(Task-presenting)
本次英國文化節是一個由同一年級具體實施的學校活動。在布置任務時我們盡量做到具體清晰、要求明確。英國文化節的活動安排、環境布置由學校美術組完成;校園廣播由班級里英語口語比較突出的同學每天中午朗讀10分鍾的介紹英國文化的短文;各班分三個活動小組分別以英國的地理與歷史、英國的社會與風俗、英國名人與名著、英國的藝術與體育等進行展板設計;由學校歷史老師給同學們作一個關於英國歷史與文化的講座;由學生會成員設計文化節活動海報以及收集並編制英國文化智力競賽題目。
(2)任務准備(Task-preparing)
學生會成員收集相關資料設計英國文化節的海報,其中有英國文化的圖案、文化節活動方案的中英文表達、海報的美工以及人員之間的分工合作過程,這些安排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任務中合作探究、合作學習。各班級小組成員圍繞英國文化節的不同主題進行資料收集、處理與合成。尤其是要對大量的文字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重新表述,使所選材料為本主題服務。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斷與英語表達能力。智力競賽小組設計成員必須大量了解英國文化的知識內容,從中挑選出知識性、實用性以及趣味性兼備的智力題目。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創造的過程,那是在常態的課堂內不常有的學習體驗,相信一定會對同學的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