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自1995年國務院頒發《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來,終身體育成為一個大眾十分關注的課題。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後環節,對社會體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傳統的體育教育已經不能適應高校體育工作的需求,對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研究勢在必行。
1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
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腦力型勞動主導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體力勞動最大限度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自身機力下降,心理壓力上升,人們對健康的概念重新定義。楊勇震〔1〕指出,健康的基本概念從傳統的「生物學模式」到新型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向「未來社會協調性健康模式」發展,使人的生物學特徵與社會特徵相結合。1997年秋,世界精神病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與會專家提出了一種令人震驚的說法:從疾病的發展史來看,人類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病時代」,心理疾病將成為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2〕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必要的肢體運動。體育這一人類社會燦爛文化恰巧是平衡這一空缺的主要能量,它以其獨特的功能躍入社會發展形態的突出地位也是必然的。〔3〕高校體育教育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最後的銜接階段,承擔著發展學生體育素質、完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基礎的重任。但我們的高校體育教育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作用。傳統的學校體育是按照高一級學校選拔的需要,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訓練活動,它以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力評價學生,著重知識的灌輸。〔4〕這種傳統體育教育忽視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造成了學習效果低下,根本無法保證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而體育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在提高體育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能力,求得每個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促使其達到終身體育的能力。體育之所以能深深植根於人們的生活之中,並伴隨終生,關鍵在於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從人們健康的角度來看如此,從社會穩定、發展的角度來看亦然如此。因此,社會呼喚體育,體育社會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面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高校來說需要開展體育素質教育,促使每個人和諧發展,並最終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2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結構
體育從人類社會誕生的那一刻起,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一起產生並發展。從最初的獲取生存物質基礎(狩獵活動)到擴大本族生存空間(戰爭)再到提高健康水平(體育鍛煉),體育作為人類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而存在,並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對體育的低一層次需要被滿足後,就會產生對體育高一層次的需要,而當高一層次的體育需要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後,高一級體育功能就應當被列為體育素質的基本內容。〔5〕隨著知識型社會的高度發展,人類對體育的需求比率直線上升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使其成為生存的必備營養素。〔6〕大學體育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智力方面①理論知識②技術③技能;二是非智力方面①體育能力②體育意識③體育習慣和行為④體育文化〔7〕,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提法,但基本內容相似,其中張子沙〔8〕的分類最為細致,他認為體育素質教育包括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是生理層面的素質教育即身體素質教育;第二是心理層面的素質教育即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第三是社會層面的素質教育,包括六個方面①體育思想素質教育、②體育道德素質教育、③體育行為素質教育、④體育能力素質教育、⑤體育審美素質教育、⑥體育行為素質教育。我國體育素質教育從傳統應試教育的對立面提出來,相對於傳統體育教育強調身體素質的觀點拓展到體質、心理和社會層面,更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和諧生活方式的需要。
3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
縱觀建國以來的學校體育,沒有突破以下框架:第一,強調統一的考核標准;第二,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教材為中心,強調嚴密組織,嚴格紀律,並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第三,學校體育融入思想教育不夠,未能幫助學生實現由「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的轉變;第四,缺乏傳授終身體育思想,未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興趣和習慣。〔9〕相對於傳統的體育教育,體育素質教育顯得更加人性化。一、重視個體差異。力求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和特長。二、全面性。體育素質教育不等於身體素質教育,涉及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問題,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三、體育教育過程的發展性。重視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走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道路。四、主動性。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要求最大限度地喚醒體育興趣,領會學習方法,並積極主動鍛煉,使學生的個性及能力得到有效發展。也有不同的提法,但本質雷同,如周凱〔10〕把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特徵歸納為全體性、全面性格個性化。這些特徵基本相似,說明學者對體育素質教育特徵的理解基本一致。
4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4.1 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已經20年多了,但目前高校的體育素質教育仍然不容樂觀,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狀況和學生的體育素質現狀並不理想,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也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材選擇仍然過多地從運動技術角度考慮,大多數活動項目缺乏終身受益的內容,並且還有相當多的學校仍舊沿用傳統的體育課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狀況的唯一標准〔11〕。2.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的活動占據大部分時間和空間,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實地體現。3.占據學生體育活動重要地位的課外體育活動,不能切實有效地組織,開展活動有限。調查顯示,每周參與3次或3次以上餘暇體育活動的學生,僅佔41.27%,1―2次或從不鍛煉的學生佔56.42%〔12〕。可見體育活動還不能吸引廣大學生參與進來,無法做到體育素質教育的全覆蓋。另外,我國高校開展的體育賽事較少,不能對學生起到有效地刺激。而美國除了全國性的高校校際體育競賽組織,美國高校間還按照不同的地理區域成立了地區性的校際體育競賽聯合會或聯盟,各所高校分別參與各自區域性體育競賽組織框架內的校際體育競賽計劃〔13〕,體育賽事常年不斷,體育活動氛圍十分濃厚,不同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體育熱情被充分激發,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因此,各高校還應該多組織各類體育比賽,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4.2 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大多是從宏觀上考慮的,如朱琳〔14〕認為應該從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加強體育法制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改進。這些建議缺乏較強的操作性,而胡金海〔15〕借鑒了日本「小集團學習」思想,提出綜合學生的情趣、志向、態度、性格等因素,結成一些小群體進行活動的建議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實學校內部的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都是小群體的形式。在群體內相互影響,共同提高,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於培養人的社會屬性,如交往能力、協調能力等。另外,課外體育活動占據了學生整體體育活動的大部分時間,應加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引導,按照不同項目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定時進行指導,增強學校體育活動的氛圍,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5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工作應突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選擇教學內容和課堂組織形式,重點組織開展小群體(體育俱樂部或體育社團)形式的體育活動,以各種大型或小型的體育比賽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體育素質,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② 國外對於分層教學法的研究都有哪些
分層教學復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制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③ 國內外學生體育興趣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偏低!體制不改革,中國體育難崛起!
④ 快樂體育在中學田徑教學的實施與作用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幫你的
給分吧
加分後
我發你
⑤ 求高手解決這個問題: 農村體育教學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不知道,國內的體育教學:體育教材與場地不足,所以沒有辦法系統的教導學生版體育項目,只能權初步入門,如籃球,學生只是初步了解如何打籃球,而對於籃球的並沒有深入的了解,沒有真正的掌握投籃 運球 傳球 上籃等等技巧。更不用說如何系統的訓練,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