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大眾體育文化
大眾體育運動旨在弘揚這種理想,鼓勵各個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和經濟條件的人開展體育活動。
開展大眾體育的作用:
1.開展大眾體育是醫治現代不良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
2.大眾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3.開展大眾體育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一種廉價方式。
4.體育產業為大眾體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5.人口構成的老齡化也為大眾體育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6.傳統醫療手段費用的高貴與無效。
『貳』 為什麼說體育是一種文化
這可以寫篇論文了!!!! 所謂體育文化,是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說,人們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從中可以看出體育文化反映了以下特徵:
一、體育文化總是與人的體育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反映本民族的、傳統的體育特徵,這些傳統的體育文化規范著本民
族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不同的體育價值觀念。
三、體育文化又總是和一個地域或民族的社會文明、物質文明以及自身的發展產生具有互動發展的關系。
例如,南方人由於靈巧而善於技巧性運動,而北方人由於體力充沛而善於摔跤、馬術;南方人由於身體單薄而需要比北方人更多的相互協作,因此在體育運動中表現為集體項目的傾向,北方人由於個高力大及性格上的特徵,表現了較多的個性化項目的屬性等。
四、從科學分類看,體育文化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科學;從文化學角度看,體育文化是人類整體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分支,但是體育文化有著它特有的個性,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身的變化規律,因此它具有獨立性的一面。
體育文化的價值
現代體育教育和世界教育發展潮流是一致的。一百多年來,不但極大地豐富了體育文化,提高了體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而且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完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叄』 體育鍛煉對文化學習有什麼作用
1.體育鍛煉對骨骼的影響
體育鍛煉,改善了骨的血液循環,加強了骨的新陳代謝,使骨徑增粗,骨質增厚,骨質的排列規則、整齊,骨骼更結實,骨質更堅固,隨著骨形態結構的良好變化,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等方面的能力就有較大提高。人體之所以能夠長高、長大,是因為骨的兩端和骨幹之間的髓軟骨在沒有結束骨化之前會不斷增殖。可見,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即在骺軟骨完全骨化前,積極參加鍛煉有助於長高。健壯的體格,修長的四肢,更是眾多青少年所夢寐以求的外在美的表現。
2.體育鍛煉對肌肉的影響
體育鍛煉可以使肌肉體積增大。舉重、健美等力量性項目運動員的肌肉塊明顯大於一般正常人,這說明體育鍛煉對肌肉體積的影響非常明顯,一般只要進行力量訓練就可以使肌肉體積增大,而且練什麼肌肉,什麼肌肉的體積就增大。肌肉力量與肌肉的橫斷面積成正比,肌肉體積增加,力量也相應增加,而且體育鍛煉增加肌肉力量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數周的力量練習就會引起肌肉力量的明顯增加。
在運動時經常進行一些肌肉的伸展牽拉性練習,可使肌肉的彈性增加,這樣可以避免人體在日常活動和體育鍛煉過程中,由於肌肉的劇烈收縮和伸展而造成各種運動損傷。
3.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大家都深有體會,人一旦進行劇烈運動時,呼吸就會立即加快,心跳也跟著加快了許多。這是因為,人體開始劇烈運動時,要靠骨骼肌的快速收縮來提供動力的,而肌肉運動的伸縮是要消耗能量的,這些能量是靠體內葡萄糖和氧氣來製造產生的,食物提供糖分,呼吸獲得氧氣,血液將糖分和氧氣通過循環輸送到肌肉組織中供肌肉伸縮運動來消耗,所以當人體劇烈運動時,就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應,呼吸和心跳就不得不加快運行。
兒童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促進呼吸系統的發育,主要表現在呼吸肌發達、胸圍擴大、肺活量增大。一般人肺活量平均值,男性為3500ml,女性為2500ml,而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可達到5000ml以上。靜態呼吸深度加強,安靜時呼吸頻率降低,一般人每分鍾12-18次,而運動員每分鍾8-12次。人體在運動中需要吸進更多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都需要強大的肺功能來完成。呼吸功能好,有利於人體維持旺盛的精力,推遲身體的老化過程。
4.體育鍛煉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由於體育鍛煉時肌肉活動加強,肌肉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以補充消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同時運輸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心臟的工作負荷加大,致使心率加快,血液流量加大,全身血循環得到改善。心肌也得到鍛煉,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跳次數減少。
從事體育鍛煉,特別是長時間中、小強度體育活動(有氧運動)可使人體安靜時心率減慢,這種現象可使心臟有更長的休息期,以減少心肌疲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或運動員無論在安靜和運動狀態下,每搏輸出量均比一般正常人高。特別是在運動狀態下,每搏輸出量的增加就更為明顯,這種變化使人在體育鍛煉時有較大的心輸出量,以滿足機體劇烈運動的需要。
5.體育鍛煉能提高機體的抗疾病能力
這主要與白細胞數量及免疫蛋白含量有關。研究證實,合理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白細胞的數量和功能,特別是可以提高白細胞分類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淋馬細胞的數量,這對於提高機體的抗疾病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另外,體育鍛煉還可以提高機體的自然殺傷細胞數量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亦可有效地提高機體抗病、防病的能力。這對於那些體弱多病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
另外,少年、兒童的生長少不了適量的運動。運動不足的孩子白天沒有食慾,晚上睡不著。結果,就陷入早晨非常睏倦想要睡覺,晚上又睡不著。早上早餐也不吃就去上課,昏昏沉沉過一天,一天中又明顯運動不足的惡性循環。運動本身就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適量的運動後的疲勞能使人睡得熟、睡的香,大家也知道少年、兒童的熟睡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的。身體充分地運動後,食慾能夠增加、晚上能夠熟睡。到了早晨還能頭腦清醒地自然起床,早餐吃得香、吃得飽之後,才能以良好的姿態開始新的一天。
體育運動對心智發展的作用
有人認為體育運動只不過是蹦蹦跳跳的體力活動,其結果也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持這種觀點的人,完全是出於對體育的無知和偏見。其實體育運動不僅發達四肢,它對發達頭腦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1.體育鍛煉可使大腦獲得充足的營養
構成大腦的主要單位是大腦細胞,人腦中有140億腦細胞,腦細胞有著接受刺激,傳遞信息的機能,腦細胞好象是計算機的零部件,計算機工作需要電源,人腦的工作也必須有充足的營養和氧氣供給,而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供給又同人體健康狀況有直接關系。人的腦重只有體重的四十分之一左右,但供給腦部的血液卻占心臟排出量的四分之一,耗氧量佔全身的五分之一。若人體長時間處於靜坐學習狀態,由於重力作用,大腦必然缺乏營養供應,廢物又不能及時排出,大腦工作狀態變差,理解力、記憶力降低。國外的一項實驗證明:兒童在上午第二節課後進行30分鍾的活動性游戲,第三、四節課時的智力活動能力可提高二至三倍。人的大腦中有很大一部分潛力未曾加以利用和開發,特別是右腦,所以體育運動正是開發右腦的有效途徑。
2.體育鍛煉有利於調節大腦的學習狀態
科學實驗證實,人在進行某一項專一智力活動(如靜思)時,其視覺中樞、或聽覺中樞、或語言中樞處於相對抑制狀態。某中樞興奮性越高、越集中,其它中樞就可能抑製得越深,比如我們在觀看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動畫片時,家長喊你吃飯或讓你做其他事情,你都會聽不見的。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過長大腦必然產生疲勞,工作效率就會下降。體育鍛煉時,負責運動的中樞開始興奮,其它中樞神經(讀書和思考等)便得以很好的休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促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抑制加深,興奮與抑制更加集中,抗負荷能力增強,即使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也能保證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因此,體育運動促進了智力的發展,提高腦力勞動的效果。
3.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相得益彰
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一提到文人,比如作家、科學家等等,就是面色蒼白、身體虛弱、四肢無力。反過來,體育人大多身體健壯,頭腦簡單,知識貧乏,在文化科技等方面不可能有高深的才智和成就。這樣就把體力發展和智力發展對立起來,這便是重文輕體的根源。部分孩子由於家庭的過分溺愛,他們與健康的孩子相比耐受力、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容易疲勞,導致學習過程的注意力渙散,這些學生也可能很努力地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總是達不到效果,因此情緒悲觀消極。,後果可想而知。體育鍛煉正是改變這種狀況的良葯。
4.體育鍛煉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促進和改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已引起了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①調節情緒,陶冶情操。在從事繁重的學習後,參加輕松活潑的體育活動,如練習韻律體操和舞蹈,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進行活動,歡快的情緒油然而生。當學生受到挫折和壓抑時,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發泄和轉移。
②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系。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特別是一些集體項目的活動,人與人、隊與隊之間的人際交往頻繁,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並在體育運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夥伴,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愉悅。
③提高自信,完善自我。在體育鍛煉和競賽中,特別是參加個人擅長的運動項目,能在自身完成各種復雜動作的過程中,在與同伴默契配合中,在與對手鬥智斗勇的拼搏中,在取得勝利的喜悅中,獲得自我滿足,提高自信心。並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得到自我完善。個體參加體育運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運動的內容,這有利於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能在體育運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
青春是可貴的,青春是人生的春天。青少年時期是向成人邁進的過渡時期。當你踏上中學校門的時候,就以為這一個美好真切、豐富多彩的少年時期已經到來,這個時期,青春洋溢,充滿無限生機和希望,它是人一生中長知識、長身體和心智逐漸趨於成熟的黃金時期。注重體育鍛煉,讓你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優質青年。
一、體育鍛煉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肌肉中的毛細血管開放數量增多,血流量增大,使肌體內血液供應良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與貯存能力增強,肌纖維增粗,肌肉體積增大。因而,肌肉也就變得更加粗壯、結實、發達而有力。另外,由於肌肉結構的化,酶的活性增強,以及神經調節的改進,導致機能的提高,表現為肌肉收縮力量大、速度快、彈性好、耐力強
體育鍛煉可促進骨質增強,提高骨的性能。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使新陳代謝得到改善,骨的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表現在骨密質增厚,使骨變粗,還可使年骨長徑生長速度加快,對身高的生長有積極促進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經加鍛煉的學生的身高要高6~12厘米,這在許多科學實踐中已得到證實。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的力量和柔韌性,從而加固關節。提高了關節的柔韌性,減少各種外傷和關節方面的損傷。
二、體育鍛煉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循環系統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組織機構,它是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它的作用是使血液把氧氣和營養物質運送給各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在新陳代謝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運送到肺、腎等處排出體外。體育鍛煉對循環系統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它對增強心血管的機能,提高血液循環質量起著積極作用。
三、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人體的一切活動,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能量來源於人體內的能源物質。把這些物質變成能量,需要一個氧化過程。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從空氣中攝取氧氣並排除二氧化碳。經常鍛煉,促進呼吸機能增強,呼吸肌得到鍛煉,呼吸肌的力量增強,胸廓運動的幅度也隨之增大,表現在胸圍和呼吸差的增大,胸圍和呼吸差能反映胸廓發育的狀況和呼吸器官的機能。呼吸機能的變化,表現在肺活量的增大和呼吸深度的增加,肺活量的大小代表著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一般中學生的肺活量是:男生2500~400毫升,女生2000~3000毫升。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肺的彈性好,呼吸肌的力量增強,肺活量比一般學生大000毫升左右。
四、體育鍛煉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體育鍛煉對身體的良好作用,也是通過神經系統的影響而實現的。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靈活性和耐久力都會得到提高,靈活性提高了,反應就更快了,從人體活動上看,表現出機靈、敏捷,它自然反映著大腦本體的敏銳、靈活,使學習和工作都處於最佳狀態,並能堅持較長時間。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自然環境接受寒冷和炎熱的刺激,從而提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體育鍛煉。對於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對於學生們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著積極作用。比如學生學習累了,到戶外活動一會再回來學習,學習效率肯定會提高。這也是我們安排課間十分鍾的原因。
『肆』 體育文化產生的根本動力
體育文化是在內、外動力系統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把握和運用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合理有效地綜合利用體育文化形成的各種動力,規範文化內容,突出文化特色,強調學術發展,強化實踐過程,能更好地促進體育文化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
體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內外兩種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兩種動力系統。外部動力系統為內部動力系統發生作用提供條件和保證,可以刺激內部動力系統發生作用,而內部動力系統是最根本的系統組合,是新文化萌芽、形成、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研究新文化形成的動力系統,目的是明確內外兩種動力的作用,抓住主要的動力系統,多快好省地刺激。內部動力系統發生作用,為新的文化成長提供良好的時機和最佳環境,促進新的文化形成和發展。外因是事物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 。
在新的文化創建和發展中,成熟的環境是良好的外部動力,它為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的條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和學科理論的發展都促使著新文化的創建和成長。特別是體育學發展的今天,體育與各門學科文化高度的交叉融合,應更好地運用環境機制來促使本學科文化內部的分化和發展。社會文化環境是造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外部動力。體育學被列為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以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社會文化環境涉及社會政治、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理念、人文品質等方面。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不斷促進人的觀念和精神進行變革,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又反過來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促進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提高。體育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適宜的環境中,體育文化必然發展,特別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它不僅可以防止和多元文化共同發展所導致的外來文化的不健康部分的侵入,還可以使人們增強對新文化的比較鑒賞能力,增強對本土優秀體育文化走向世界的信心。
在新文化的創建和發展中,外部是環境機制的作用力,內部是內在動力結構。內在動力結構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因。正是內在動力結構系統各部分的優化組合、動力互動和序列進化,有效地促進了當代新文化的成群崛起。
濃厚的體育科學學術氛圍是體育文化產生的重要動力。在公平民主的學術氛圍中提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為新思想、新觀點的產生、發展、成長、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各種方式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激勵科學研究工作者勇敢果斷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密切了他們之間和學科間的觀點互通與合作,從而開闊了思路和見解,進一步促進了學科概念、原理、方法的移植和跨學科的研究。同時,這種公平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激勵著全社會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加入到體育文化創建的隊伍中來,進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聚合力,推動體育新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壯大。
『伍』 體育文化的特點
1. 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2. 指體育運動。 沙汀 《老煙的故事》:「雖然又矮又黑,卻不能說不健康;甚至可以冒充體育專家。」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體育 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學校體育的哪些基本功能體現了體育的意義?——答案:A.健體功能 B.教育功能 C.娛樂功能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 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編輯本段意義概念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體育的廣義概念
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的狹義概念
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競技運動
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 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 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 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 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 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 中華武術
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
娛樂體育
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大眾體育
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醫療體育
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 醫療體育五禽戲圖
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 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 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 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通常採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葯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後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質
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
本質特點
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編輯本段傳統體育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 太極
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陸』 校園體育文化的含義
校園體育來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自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全校師生員工們在教學和科研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即學校的師生員工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以及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它是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是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系的。
『柒』 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體育文化有哪些
很多這樣子的文件非常多。
『捌』 論述體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貴州體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有很多。
『玖』 民族傳統體育的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形式的表現,又是一種頗具傳統色彩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人類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體育文化,它應是不同的民族有目的的、能動地改造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一種客觀物質活動;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應具有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自身的形成、發展及生存的歷史過程,具有屬於其自身的突出而豐富的科學內涵和與其他相關文化形態相融、相隔的文化限定。
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具有獨立的文化形態、具有獨自生存的發展歷史、具有突出豐富文化內涵的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既是人類自身實踐活動的結果,同時在其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更深深地受到傳統習俗、傳統道德、傳統教育等相關傳統文化形態的影響。
其次,正是由於其本身的「民族性」和「傳統性」,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了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體育活動方式。這就是以競技強身為核心的體質訓練和以表述情感為核心的心理再現。而這兩種價值的表現方式,常常是寓於同一種體育行為,成為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而存在的重要基礎。
第三,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綜合形態,始終與周圍環境的其他文化體系有著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緊密聯系,成為一種與外界自由地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文化開放系統。這既為不同運動方式和特點的民族傳統體育向世人展示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形式從不同民族和現代體育中汲取「營養」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