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生課 > 體育文化的認識

體育文化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0-11-23 23:09:32

A. 怎樣認識體育與文化的關系

從初上學堂起至今的大學生活,體育課是每周必不可少的課程,僅此這點可見體育與文化早已結合並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小學到高中,每周體育課的數量隨著學習負擔的增重而逐漸減少,大學課程每周安排的體育課僅是一課時。我們所說的體育與文化,冥冥中體育總是被放在文化後頭,可事實,體育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亦同是不可或缺的。
體育是一種行動的教育。通過體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有利於培養組織性、紀律性、集體主義等道德品質。在體育活動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難,勇敢奮斗,有利於培養勇敢、堅毅、果斷、機智等意志。 體育與文化的結合不僅是意志品質的表現。我們應該花大力氣在策劃他們的有機結合問題是行。文化策劃是指策劃人通過對文化環境的市場調查和系統的分析,利用已經掌握的在關文化資料及手段,科學地、合理地、有效地推動文化活動的進程,並且提前判斷文化活動開展的順利程度及其效果,具有一定功利性質的活動。從當今體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各項目的職業化是必然趨勢。當前,隨著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文化策劃將使體育多元化價值得以更加充分的體現,同時,也只有充分把握體育文化策劃的特點來發展體育事業,才能使體育事業發展錦上添花。
學習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能力也就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合力。智力因素指與人的認識過程直接相關的因素,包括記憶、思維、想像、觀察。非智力因素則指人為了一定的目標,需要某種動力和支持力。如興趣、愛好、動機、意志、情感等。提高教學效果,光靠傳授理論知識來開發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力等智力因素是不夠的,學習不僅要通過理論教學獲得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敏捷而有創造力的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時也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與個性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這些都與體育訓練密不可分的,所以,科學合理的安排體育訓練,不但不會影響文化學習,反而能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促進文化成績的提高。 有許多人認為過多的體育運動尤其對於有些男孩子來說會直接影響其學習成績。然而如今,理論與實踐都已表明,體育訓練與文化學習並不矛盾,如果鍛煉時間過長,運動量過大或者方法不當,是有它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運用時間,運動量和方法得當,體育訓練能培養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所以,體育訓練對文化學習還具有運動和促進作用,能做到體育訓練、文化學習兩不誤。 體育與教育、教育與文化、文化與體育,這幾個緊密相連的概念也已成了現創立的奧林匹克主義的基礎。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提倡的體育不是一般的體育,而是強調體育必須與文化和教育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在體育運動中,得到的不僅是發達的肌肉、勻稱的肢體、機敏的頭腦,還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社會公德。 實踐表明,體育文化所培養出的道德品質和意志比在教室里的學習中更容易表現出來,教師針對學生的種種表現及時向學生進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課程更實際。因此,許多國家在制定學校體育目的任務中,都提到注意發揮體育的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盡管各
個國家的社會情況不盡相同,帶有不同階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但都一致確認體育的教育因素,重視通過體育培養年輕一代的道德品質。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是學校體育的一個主要任務。體育的目的,簡單說便是鍛煉身體,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學生,體育與文化的結合必須切實融入到生活中去,健康與智慧都是為祖國奉獻必不可少的!

B. 什麼是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大而言之,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小而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

起源背景
體育文化起源的歷史背景
自古以來,人們把文化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為四大體系,即漢文化體系、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洲文化體系。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除歐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體系都在世界的東方。由於地域等多種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體系的文化,各地區同樣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認同的現象。
人類對文化的研究開始與19世紀中葉。許多研究資料表明,東方文化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刻豐富的內涵。黑格爾在評論世界文化發展時指出,當黃河、長江流域已經孕育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萊茵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這表明了東方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在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東方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東方文化滯後於西方文化。
體育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體育文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人類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然而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體育文化的認識處在不知不覺之中。

C. 談談你對體育文化的認識

其實體育教學和其他科目教學不一樣,其他科目講究靈活多變,體育這門課程,無非是讓孩子們加強體質而已,不需要花太多心意,相處其他的教學方式,一般體育課上無非就是短跑,跳遠這些課程,保持每節課都讓孩子們活動起來就行了。

D. 怎樣認識東方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

第一,我認為傳統的東方體育文化以「陰柔」、健身、養生為主;而西方體育文化則是一種競技體育,以「陽剛」為主,以競技為目的。

第二,我認為傳統的東方體育精神文化追求的是靜態美的文化,強調和諧的運動觀。就是通過身體鍛煉來促進的內在精神的升華。而西方傳統文化是動態文化,他們更注重把體育的價值直接指向運動和肌肉健美、體格健壯。

第三,我認為東方體育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中國人的體育活動不講究對抗而講究欣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被藝術化了。譬如,武術中的花拳綉腿,雖然也包含了健身與格鬥的實用性,但真正的對抗性不強。而西方則更加偏向於感性,是一種宣洩,如,西方的拳擊比賽,有些感性迷狂,肉體沉醉,是西方 「獸性體育」的表現。

第四,我認為東、西方對待體育競賽的勝負觀不同,傳統中國體育文化認為競技的勝負本身無足輕重,「勝亦可喜,敗則無憂」,如:中國許多中小學體育比賽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而西方競技體育則以比賽的輸贏為目的。他們提倡超越對手,超越自我,比賽是在互相的較量中完成的。

第五,我認為東方體育文化更加註重集體主義,而西方體育文化則比較注重個人主義。如:中國的「舉國體制」和「奧運爭光計劃」,注重的是國家的利益,而西方體育訓練則採取俱樂部式的經營管理,更加側重於個人利益。

E. 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

第一過程:(1949-1954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促進中國體育發展的直接誘因。新中國體育事業起步階段。

第二過程:(1954-1966年)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的提出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保證。

第三過程:(1966-1977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影響中國體育發展。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停滯不前階段。

(5)體育文化的認識擴展閱讀:

體育文化內涵

由於體育概念本身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多種界定,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也多有不同。一般認為體育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或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結構——功能體系[1]。

體育文化的深層結構

與體育有關的哲學思想、價值判斷、健康觀、審美觀、意識形態等等構成的思想體系,其功能是決定體育文化具體形態的存在依據、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

體育文化的中層結構

由一系列與體育有關的制度和組織要素構成的組織體系,決定著體育文化的組織結構和操作效率。

體育文化的表層結構

將深層的體育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的操作體系,表現為體育文化的外部形態和外在特徵,如具體的健身行為、運動競賽、體育設施的設計等。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包括體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體育文化深層結構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本原因。

處於中層的結構組織體系是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的中介;表層的操作體系則是體育思想體系的具體物化過程。這種物化的結果,又具有對體育思想體系進行修正的反饋功能。

體育文化的亞文化

在體育文化中還存在著若干體育亞文化,這些體育亞文化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劃分,如按體育活動的類型劃分為競技體育文化、健身體育文化、娛樂體育文化、職業體育文化等;按體育活動的場所劃分為企業體育文化、學校體育文化、社區體育文化、農村體育文化、部隊體育文化等。

F. 關於體育文化

摘要: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成為學校體育界關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和熱點問題。但我國學校體育學術界對如何才能實現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化原點這一關鍵性的問題或許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基於此,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原點問題——教育哲學觀的必要性和形成的策略與路徑進行哲學層面的思考。研究結果表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最大化的原點是教育哲學觀的養成,它是決定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能否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其形成的策略與路徑主要有:學校要鼓勵體育教師追求個人的教育哲學觀;體育教師個人要主動在實踐中不斷探究,自修、研讀哲學著作,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哲學素養等。旨在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化提供哲學視角層次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操作策略. 關鍵詞: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哲學觀 教育工作,教師為本,教師的質量決定教育的質量,使教師獲得專業發展是教師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教師專業發展正愈益成為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決策者和廣大教師所關注的焦點[1]。隨著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業已成為業內的時尚詞彙。體育教師從「教書匠」轉變成「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和「智慧型教師」也已成為了學校體育界關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和研究的熱點問題。這些關於體育教師的「新型號」似乎在有意無意間「提升」了體育教師的專業地位。但是,關於體育教師類型的規定,對於眾多體育教師意味著什麼?體育教師轉型的前提是否存在,或是否可能存在?每個體育教師都想成長為優秀體育教師,多數卻成了普通的教書匠。優秀之路何在?如何才能實現體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最大化,其原點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我國學校體育學術界專家和體育教師或許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不能不說是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缺乏方法論和認識論層面的研究。有鑒於此,本文對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問題進行哲學層面的思考,旨在探尋促進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最大化的原點——教育哲學觀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的策略與路徑,這對於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無疑更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探究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涵義非常豐富的概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多種多樣,但是經過細究可以發現,國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比如霍伊爾、佩里、富蘭和哈格里夫斯、利伯曼等;第二類是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比如利特爾、斯帕克斯和赫什等;第三類認為以上兩者兼而有之,比如威迪恩等[2]。國內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職業作為專業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另一種是指教師由非專業向專業的發展過程即由新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的發展過程。但是我國學者傾向於把教師專業發展理解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的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3]。雖然大多數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不盡相同,觀點也有差異,但一般都是在寬泛的、不嚴格的意義上使用這一詞語。因此,所謂的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教師終身學習過程,是一個教師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社會責任感不斷成熟、不斷提升、不斷創新的過程[4]。筆者贊同教師專業發展是指由新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 轉變的過程,強調教師個體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基於此,本研究把「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界定為「體育教師由新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發展轉變的過程,是體育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君子期刊論文網

G. 對體育文化概論的認識

你應該是學體育的吧?
那就自己耐心些吧 不練習永遠也不會知道!學生時代就要做個好學生。
叛逆不是錯,害了自己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H. 體育文化的體育文化內涵

由於體育概念本身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多種界定,人們對體育迴文化答認識也多有不同。一般認為體育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或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結構——功能體系 。 將深層的體育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的操作體系,表現為體育文化的外部形態和外在特徵,如具體的健身行為、運動競賽、體育設施的設計等。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包括體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體育文化深層結構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本原因;處於中層的結構組織體系是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的中介;表層的操作體系則是體育思想體系的具體物化過程。這種物化的結果,又具有對體育思想體系進行修正的反饋功能。

I. 體育文化的特點

1. 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2. 指體育運動。 沙汀 《老煙的故事》:「雖然又矮又黑,卻不能說不健康;甚至可以冒充體育專家。」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體育 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學校體育的哪些基本功能體現了體育的意義?——答案:A.健體功能 B.教育功能 C.娛樂功能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 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編輯本段意義概念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體育的廣義概念
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的狹義概念
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競技運動
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 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 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 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 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 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 中華武術
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
娛樂體育
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大眾體育
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醫療體育
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 醫療體育五禽戲圖
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 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 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 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通常採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葯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後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質
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
本質特點
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編輯本段傳統體育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 太極
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J. 談談對體育文化的理解

自古以來,人們把文化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為四大體系,即漢文化體系、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洲文化體系。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除歐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體系都在世界的東方。由於地域等多種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體系的文化,各地區同樣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認同的現象。
人類對文化的研究開始與19世紀中葉。許多研究資料表明,東方文化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刻豐富的內涵。黑格爾在評論世界文化發展時指出,當黃河、長江流域已經孕育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萊茵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這表明了東方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在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東方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東方文化滯後於西方文化。
體育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體育文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人類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然而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體育文化的認識處在不知不覺之中。
歷史資料表明,真正感受到體育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還是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世界整體科學的發展,體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啟示。從此,許多學者更多的從體育哲學、人文社會學角度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並逐步的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方面發展。
早期的體育,盡管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創造的體育形態、性質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類為了生存和延續,學會了跑、跳、投、攀爬等技能和生產勞動知識,並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代代相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如此燦爛奪目的體育文化。
(二)體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關於體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多說法,但比較集中的有以下幾種,其中包括:
1. 勞動起源論:從總體上說,人類的文化是通過人類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的思維創造出來的。早期人類在求生存中學會了奔跑、跳躍等技能,並在追捕獵物等活動中,發展了速度、耐力、力量、靈敏等各種身體素質。這個時候的體育鮮明的體現在以生存為直接目的,進行著各種能力的訓練。
2.軍事起源論:這是由於個人之間為爭奪狩獵得來的獵物而產生的沖突到後來發展到部落之間的武裝沖突,各部落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進行了有組織的身體訓練。其中還包括摔跤、飛鏢、棍棒等技能。
3.游戲 起源論:這是當原始人在獲得豐富獵物後,特別是當豐收之後,聚集在一起以游戲歡舞的方式慶賀,也表明了體育是在跑、跳、投等勞動形態中演化出來,並以歡唱和舞蹈表達內心的喜悅。
4.宗教起源論: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受到四季和環境的困擾,原始人為求助於自然恩施,祭祀天地而形成的原始宗教活動,並以體育形勢進行求助祭拜。
5.教育起源論:生產勞動的發展以及在軍事、游戲中演變出來的運動技能、技巧,以勞動教育的方式傳授給後代。既發展了上述各種技能和身體素質,又逐步脫離了動物野性,向人性方向進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內涵的體育生活。
綜上所述,體育文化的產生是在人類從動物野性變為人性的過程中上述因素相互綜合演化的結果。也就是說,體育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身的過程中,由動物本能改變成自覺行為人性時,是原始的野性、進攻性通過勞動和游戲、教育以及合理的競爭方式逐步的形成了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即體育文化。

閱讀全文

與體育文化的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