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毛南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毛南族婚姻的程序與禮節
締結婚姻程序與禮儀。這方面,近代以來受漢、壯族影響較深。同時,也不乏民族傳統觀念與禮儀。一般包括如下階段:
提親。無論採用哪種擇偶方式,都需要男家委託正式提親。內容包括口頭的及索回女子生辰八字合計是否相剋,並施巫術檢測吉凶。
相親,即「落典」。在提親成功的基礎上,凡男女雙方索不相識的,父母及中介人約定一個時間、地點讓當事人會面。屆時,男女雙方在同伴陪同下,以一定距離窺視對方的相貌、言談舉止。中介人則往返其間徵求意見。最後,中介人平舉兩只手掌(掌心向上)伸向雙直呼:「儂(弟妹統稱)呵,你中意不中意?看上了送典來!」旨在請他們投放表態錢。如果一方或雙方都不送錢,抑或極少,婚事就此告吹,家長不再勉強。若他們放的典錢多且利落,表示兩廂情願,可以定親。原來相識的男女,家長們分別征詢過了即可定奪。
此後的婚禮還有23個程序內容,主要環節類同漢族的「六禮」(即所謂的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等),又有許多特別儀式。
毛南族的飲食習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山區,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喜歡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發"為最普遍,稱為"毛南三酸"。
"腩醒": 把豬、牛肉切成薄片,用生鹽粉拌勻咬透,留兩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涼冷,與肉片揉搓均勻,放在壇里壓緊密封。三個月後便可用。
"瓮煨":為了能隨時吃到酸食品,家家戶戶還有一種特殊的鹽水壇。毛南話叫"瓮煨",可腌制多種瓜菜。
"索發": 把洗清的釘螺用豬油干炒,待透熟發香後,趁熱倒入壇里,然後密封。三個月就可以揭蓋吃用。毛南語叫"索發"。
除了"三酸"外,還有酸辣椒、酸蕃茄、酸蘿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梁、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推薦閱讀:錫伯族民俗文化
毛南族飲酒習俗
毛南族人好飲酒,也自釀酒。釀酒的原料甚多,糯米、粘米、玉米、小米、高梁、地瓜、南瓜、都可以釀出美酒來。所釀之酒度數不高,一般為20至35度。廟節一般在農歷五月,此時插秧已結束,必須祈求天神給予風調雨順,同時還要祭祀飼養牛的創始人「三界公」。屆時,各村都要殺一條菜牛進行祭祀,並給耕牛飼糯米飯團和粉蒸肉。祭祀在三界廟前舉行,由「鬼師」主持,並要舉行「椎牛」的儀式。毛南族人多禮好客,吃飯時無論客人大小,都被邀請與主人家長輩同坐。吃飯時如無酒招待,會被認為失禮。客人入席後,先用手指或自己人子、蘸酒灑地,表示先敬主家祖先,並祝願主家萬事如意,而後主客碰杯互祝飲酒。毛南族過去盛行早婚,兒子幾歲就由父母代為定婚。婚禮有「送典」、「穿耳」、「踩門」、「認親」等等程序,其間也少不得酒。例如認親,女方由姑嫂或女伴陪同到男家,男家要辦兩三桌席請舅父母、叔伯等近親來,與姑娘見面。在結婚的時候,賓客到達,帶隊的人要先到主人家屋檐下的一張安放有迎親神龕的桌子旁,賂神敬酒,然後才能進屋。結婚時不拜堂,但要拜祖先和長輩。
② 毛南族的節日和習俗有哪些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
時間:2014-05-15 08:24 責任編輯:算命網小編27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分龍節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的,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碩果豐收,祈望五穀豐登。
分龍節期間,毛南人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年輕媳婦節日回娘家與父母團聚。他們採集金黃花、楓葉蒸煮五色糯飯;於田間以五色糯飯、粉蒸肉祭神農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於村頭三界廟殺牛敬祭傳說中毛南人飼養菜牛的創始者三界公爺,祈祝人畜安康;還用「發多」(一種大如扇面的樹葉)包起五色飯和粉蒸肉,走親訪友,慶賀節日。分龍節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會的日子,活動內容有上坳口、坡腳對歌等。
端午節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每當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在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葯。女的在家做糍粑。這種糯粑是用當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漿,放在鍋里煮熟,吃起來有一種香味,老人說吃了這種糯粑可防病疫。又用雄黃研末成粉,沖酒喝一杯,以驅病邪。老人說這一天男人上山採回的草葯,葯效特別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驅瘟。把採回來的草葯放在鍋里煮。用草葯水給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種皮膚病。有錢的大戶,這天還要吃蛇餐,買來扁頭風和過山風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鍋煨,加上草葯。老人說這天吃了蛇肉蛇湯,就不會生瘡、患風濕和其他癬病。各家各戶還采來楓樹枝插於大門邊,以驅除各種妖風毒氣。
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用。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
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 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
重陽節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一樣,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在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節日祭祖,一般多用豬、雞、鴨、牛肉、酒、糯米飯等作祭品。毛南族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都喜歡做豆腐圓,作法是把豬肉(或牛肉)、干蝦、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鹽後拌勻成餡,用搗爛的水豆腐包上餡放在手中或碗里反復滾動即成圓狀,然後放到油鍋內炸熟。吃時放在鍋里煮湯,味道鮮香可口,既是宴請客人的必備菜餚,也可作為禮物相互饋贈。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接待客人,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候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片、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後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上,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穀豐登。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制。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放鳥飛
毛南族過春節,最有意義的活動要算「領魂」、洗槍、晨讀、放鳥飛等,給節日帶來了幸福和歡樂。
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
她與一小夥子相戀,准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 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夥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夥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
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 ,又對小夥子說了幾句悄悄話。小夥子把百鳥帶到山上 ,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夥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說:"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 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 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
這天,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 ,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說。
趕祖先圩
「祖先圩」的地點,在下南。波川兩個村交界處的下林(毛南話叫「卡林」)。這里有座小山坡,形象一把交椅,從山麓到山腰,石墳星羅棋布,是一個較大的墓地,前面有一條山溪水,風景很好。每年到清明節這一天凌晨,下南、波川一帶的毛南人,帶著火把或點上油燈,在山坡墳地間「趕圩」來了。
中元節毛南族叫「七月十四」。實際過節農歷七月初七就開始了。這一天,天麻麻亮,主家就拿一根尖頭扁擔,下頭插在大門石階梯的泥地里,上頭放一頂竹笠,中間束一把草(或樹葉),爾後燒三柱香,口中喃喃自語:「公女八女幾啊!索馬梭存耐。」即:「公奶啊!拴馬在這里。」說是給祖先回來拴馬的。從這天起祖先就回來了。
十五日早上,要送祖先「回家」,殺鴨供奉就餐後,把從初七至十五早上燒的錢紙灰(原子核先燒在爛盆),用兩張芋葉或竹殼包好,用一小根竹片裝成小擔子,毛南話叫「擔以女八」,即公奶的錢擔,送到村頭界外或小溪邊,表示送祖先「回家」(即回陰間),節日宣告結束。十五日,禁忌小孩到溪邊玩,怕在路上碰著祖先把孩子「帶走」。
③ 毛南族傳統文化什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毛南儺戲(又稱「木面舞」,毛南語稱為「肥套」)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徵,曾經瀕臨...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④ 毛南族的風俗、飲食、節日有哪些
毛南族飲食習慣
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 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
簡介 毛南族簡介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其餘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毛南族地區緊靠雲貴高原東麓,溶岩遍布,青山連綿。中部是茅南山,東北部是九萬大山,西北部是鳳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區,林木蒼翠,屬亞熱帶氣候,適合於農耕畜牧。
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現通用漢文。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愛的文娛活動,民歌形式隨編隨唱,有晝夜連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賀歌謂「歡」,歌手稱為「近比」、「近歡」。此外,還流行「毛南戲」。
毛南族主要經營農業、雕刻、編織竹器、牧養菜牛。木工、鐵工等手工業、副業也佔一定比重。特產是毛南菜牛。
民族歷史
毛南族歷史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後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後,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玫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置「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之下以設「牌」,設有「牌頭」,一般管轄10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斗爭。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解放戰爭中抗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藝術
毛南族——文化藝術毛南族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相當豐 富,真實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象《盤古的傳說》、《三九的傳說》、《太師六官》、《頂卡花》、《七女峰》、《恩愛石》等為毛南族人民世代傳頌。毛南族民歌也別具有一格,內容豐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兩句之後有一尾音「羅海」,故又叫「羅海」歌。在喜慶嫁娶節日對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賀歌,謂之「歡」。由一人獨唱、敘述歷史故事和祖先來源的敘事歌,則以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首,合若干首為一組,叫做「排見」。同時還流行「毛南戲」,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斗爭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傳統劇目。
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所編織的竹器,工藝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頂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織出精緻的花紋圖案,非常美觀。所雕刻的木質假面具,形象生動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壽松和幾何圖案花紋,深為附近各族人民贊賞。
在環江縣中南的南木村,世傳銀器絕技,所打制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五子登科」帽飾,花紋朴實優美,做工精細,頗受姑娘們喜愛。
木面舞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種儺舞,它是在民間祭祀樂舞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毛南族舞蹈 坐月行歌》 陳玉先 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充分體現了儺舞的神韻。其內容有兩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和消災除難,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針舞;二是表現漁獵生產、農耕生產和人們在生產勞動男女相愛的歡樂情緒,如瑤王系列舞和三娘與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種摹擬性很強的形象舞和情緒舞。
木面舞最顯示的藝術特點是配合唱師和打擊樂表演,以詩、樂、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現。盡管它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卻以頌揚真、善、美的觀念為主題。從整體上看,木面舞是以「情」為母體,藉助神秘色彩濃厚的宗教禮儀的外殼來表現毛南族人民的內心情感。木面舞排除那些虛無緲茫的東西,舞蹈者雖說戴著代表各種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內容都以現實生活為主。故木面舞中表現性愛的動作風趣而不放盪,做到「樂而不淫」;而反映消災除難的舞時又能「哀而不傷」,體現一種藝術上的蓄美。
木面舞石山區民族的生活特點,喜、怒、哀、樂的表達,狩獵、戰斗、耕作動作的摹仿擬,手腳,肩,胯的有力擺動,長期勞動,生活形成的動律和姿態,構成了這種體態審美情緒,都充分地體現在木面舞的舞蹈語言之中。那種表現男性豐滿的肌肉、強健的體魄的舞蹈動作就成為男性美的標志:而表現胸脯、臀部的豐腴、滾圓而有張力就成為女性美特徵。
木面舞舞蹈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雖說面部被遮住,但通過手、腳、腰等的舞蹈動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人物性格的各種情感。由此而構成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獷而典雅、簡朴而華美的藝術風格。如穿針舞中各種行當圖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須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動路線是為了改變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單調的一種藝術手段。因為簡單的重復和呆板的直線使人產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線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種曲線美,它體現了男性的勤勞勇敢、女性的美麗溫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著龍袍蟒服,頭上插著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劇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給了人們一種美的感覺。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徵,通過舞蹈增加了動態美,充實擴大了舞蹈的表現力,更顯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輝煌色彩。1994年環江民族藝術團曾到日本演出,1999年又組團到台灣去公演。毛南族木面舞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獨特的韻律和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觀眾,一致獲得好評。
民族節慶
毛南族——民族節慶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 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穀豐登。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放鳥飛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她與一小夥子相戀,准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夥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夥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又對小夥子說了幾句悄悄話。小夥子把百鳥帶到山上,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夥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說:「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
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這天,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說。
民居特色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干欄樓的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為1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最大的也不超過百戶。住房一般是瓦頂泥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並於前面建有曬台,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干欄」建築的特點。
飲食習慣
毛南族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高粱、小米、紅薯、南瓜為輔。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 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愛腌制酸肉,酸螺螄、酸菜,是待客的傳統佳餚。毛南族人民多禮好客,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邀其與長輩同座,並以自己最好的飯菜招待。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生活習俗
毛南族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有「不落夫家」和「轉房」等遺俗,寡婦再嫁也受到種種限制,現在,已基本改變。人死實行土葬,請道公「念經送葬」。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後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⑤ 毛南族的風俗習慣200字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貴高原的茅南山、九萬大山、鳳凰山和大石山一帶,而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帶山區更是被稱為「三南」,素有「毛南之鄉」之稱。
⑥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毛南族習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傳說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兩代從山東、湖南、福建等地遷到廣西的。早在11世紀漢文典籍中就出現了毛難的稱呼,是沿用地名而約定俗成的族名,先後還有"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 毛南族人自稱為"阿南",其意為"這個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稱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頑強、不畏艱辛、富於進取,不論生活的多麼艱難,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學校學習,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較高,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 毛南族地區有三寶: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飼養菜牛的歷史,有"菜牛之鄉"的美稱。此外毛南族人還善長竹編、石雕、木雕等工藝製作。 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毛南山區,人們會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飯"招待您。"毛南飯"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筍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薑,混合烹煮後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適量辣椒、油、鹽。由於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為主,因此色美、味佳、營養豐富。 毛南族有71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河池、南丹、都安等縣。其中,居住在環江的毛南族,數量約占毛南族總人口的80%以上,環江縣素有"毛南之鄉"的稱號。 毛南語稱花竹帽為"頂蓋花",用竹片在半徑一尺的竹帽上編織八九十個圖案,密密麻麻,看不見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愛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饋贈親友的禮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邊,留著發害,愛戴手鐲,胸前佩銀、玉等飾品;特別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區氣候較為炎熱,又盛產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頂木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陽台用來晾曬農產品;下層用來關牛、馬、雞、豬等,同時也放置些雜物。住房有干欄建築特點。 毛南族最愛唱歌,曲調十分豐富,有"比"、"歡"、"排見"、"耍"、"朗"五種類型。語言朴實,節奏歡快。一般為同聲二部重唱。按內容分,有"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史歌"、"苦歌"、兒歌和情歌。 毛南族無論走到哪裡,遇上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本族人時,相互間都稱為"華記"表示親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稱"老表"一樣。 傳說古時候,毛南族的祖先為逃避一場災難,躲到一座叫"華記"的大山上,開荒種地,經歷了苦難,又享受了快樂,他們認為能夠生存下來,主要是靠了'嘩記"這座大山的保護。後來,毛南族人民為尋求善良和友誼,不論走到哪裡,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本族人,都開口稱為"華記"。 "廟節"是毛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祭祖神靈祖先。由老人從夏至數起數到辰日即是節日。到時家家蒸五色糯米飯,並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樹枝上,向天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為了表達對耕牛辛勤勞作一年的慰問,給它餵食一團糯米飯和粉蒸肉。婦女們手提裝有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的竹籃,攜兒帶女回娘家共慶。男女青年則相約到野外山林中對歌、玩耍,尋找意中人。 毛南菜牛 由於毛南族山區缺少耕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見縫插針開墾面積很小的"雞窩地"之外,就是利用滿山的青草來發展家庭飼養業。 家家都養菜牛,專供食用,不作勞役,成為毛南族的特產,暢銷國內及港澳市場。菜牛都是圍欄圈養,牛圈乾爽 、避強光、很清靜,夏防蛀蟲,冬防受凍。對剛入圈的 牛要細心觀察其習性和喜吃什麼飼料,有時要在草上灑鹽水以增加食慾。同時對病牛有一套民間草葯療法,很多人家的園子里都種有草葯。 除喂草之外,還喂玉米、 高粱、飯豆、紅薯、南瓜等雜糧,並煮熟拌潲餵食。這是圈養階段。 第二階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滿骨架。這個階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來,草葉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頭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還要各加喂10公斤雜糧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階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給大量嫩青草外,還要加喂泡發的小米及黃豆漿。 經40多天的攻膘,連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樑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來。待膘滿肥壯才宰殺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紅色,瘦中夾肥,層次 分明,鮮嫩紋細,肥而不膩,煎燉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干欄樓的 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 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為了美觀,他們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鳥蟲魚等圖案。這些東西在市場上出售一般都很搶手。 石雕藝術的水平,主要表現在石墓的雕飾上。在毛南族地區的鳳凰山有個古墓群。這里的石墓柱擎著重檐石樓閣,上刻武士揚鞭催馬、姜太公柳蔭垂釣、儒生窗前著書,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龍 盤繞,柱礎上有花卉動物裝飾。墓頂有石雕的大仙葫蘆、太陽、雲水、麒麟等,有的高達4~5米,彷彿是給 活人建的宅第。兩墓柱之間靠里,是巨形墓碑,碑兩側 刻有大幅輓聯,聯邊雕刻著鳳凰、畫眉、仙鶴、蝙蝠、游魚、梅花鹿、仙桃、蒼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 圖案,以象徵吉祥、長壽、寶貴、有餘、厚祿、清廉等祝願和贊頌。 毛南族石匠藝人歷來重視精雕細刻,用心琢磨,反對粗製濫造,圖快省工。老師傅們要求徒弟每天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於一牛眼杯,否則所出的活不能列為工藝 品,可見毛南族石雕工藝品的精美細膩。 毛南「放鳥飛」 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 她與一小夥子相戀,准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 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夥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夥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 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 ,又對小夥子說了幾句悄悄話。小夥子把百鳥帶到山上 ,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夥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說:"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 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 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 。 這天,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 ,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說。 毛南「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 。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 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 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 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
⑦ 毛南族都有什麼節日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穀豐登。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我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⑧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文化藝術
毛南族戲曲劇種。它是在毛南族「條套」(即「還願」)歌舞基礎上吸收借鑒其他戲曲藝術表現手法演變而成。毛南戲為廣西獨有的一個劇種,起於18世紀,流行於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毛南戲的內容多源於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由於毛南族無文字,劇目存留賴戲人口傳,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及愛情的悲歡離合,主要劇目有《莫一大王》《魯班仙》等。毛南戲的行當較簡單,主要角色有范王、老旦、小生、大丑、小丑,表演時大都載歌載舞,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很濃。其戲的音樂,因未有用工尺譜或簡譜記載過,僅憑世襲口碑。毛南族的口頭文學,除雙聲部的山歌外,還有文場和武場,但樂器只限於打擊樂和簡單的管弦樂。毛南戲的曲調常用的有13個,以唱腔為最豐富,最常用的有路腔、比腔、歡腔等。曲調多是由上下旬組成。歌詞有七言、五言(腰腳韻),也有散文體,曲調與語言緊密結合,音律大都落「6」線上,曲調雖短,但簡明、朴實,有些唱腔還可以按不同的人物、不同思想感情而變化,富有感染力,能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但由於曲調平鋪直敘,變化不大,曲子又多音收腔,故對興奮,激昂的情緒不能充分表達,同時由於都是一氣到底,中間少有過門,對傷感的氣氛也難以表現。
毛南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一般以長鼓(蜂鼓)為主,小鼓為指揮,其它有大鼓、小鼓、鐃、鈸等緊跟。長鼓是「得得咚咚咚x得咚咚得咚咚x得咚得咚得得咚xx得得得」。通過長鼓與小鼓緊密合作,其它配合伴奏,節奏鮮明,活潑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清代、民國時期,毛南戲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殘和思想的侵蝕,藝術的發展受到重大阻礙。解放後,毛南戲獲得了新生,1959年春,縣文化部門組織了工作組,深入毛南族地區,協助成立業余文工團,與毛南族藝人發掘、整理毛南戲劇目及其表演藝術,並根據毛南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三娘與土地》,創編了一部7場大型劇本。1964年編寫《喜迎春》獨幕劇。1965編寫《心紅菜牛肥》,1970年編寫《窯堂火紅》、1987年編寫《酒葫蘆》等現代劇。重排練毛南族木面舞,音樂、器樂作了一定的調整補充,多次到外地演出。 民國15年(1926年),柳州人陳志坤、韋應祿2位師傅到思恩縣城傳授桂戲。縣城街道盤珠等人跟班學戲,同年成立思恩街道業余桂劇班,於西圩街三界公爺廟建室內戲台,後改稱戲院,叫三界廟戲院。民國33~34年,日軍侵入,道具被擄光,戲院被炸毀,演員各自逃命而停演。抗日勝利後又正常活動,演出桂劇傳統劇目《梨花斬子》《柴紹招親》《三氣周瑜》《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鬧嚴府》《三請諸葛亮》《打漁殺家》等40多個劇目。1950~1956年,思恩街道成立桂劇團,曾參加縣農村業余文藝會演。1958~1979年,停止活動。1980年思恩街道桂劇團重新成立。演出劇目有《取長沙》《奪取洛陽》《司馬洗宮》《羅成降唐》《草橋劫、《黃鶴樓》《上壽打枝》《白蛇傳》等節目。1984年後。因老藝人健在不多,終止演出。
⑨ 毛南族有什麼節日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鄉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人口7.73萬(XX),毛南族在貴州有4萬多人。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
毛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小編收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民族節慶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分龍節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的,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碩果豐收,祈望五穀豐登。
分龍節期間,毛南人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年輕媳婦節日回娘家與父母團聚。他們採集金黃花、楓葉蒸煮五色糯飯;於田間以五色糯飯、粉蒸肉祭神農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於村頭三界廟殺牛敬祭傳說中毛南人飼養菜牛的創始者三界公爺,祈祝人畜安康;還用「發多」(一種大如扇面的樹葉)包起五色飯和粉蒸肉,走親訪友,慶賀節日。分龍節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會的日子,活動內容有上坳口、坡腳對歌等。[4]
端午節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每當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在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葯。女的在家做糍粑。這種糯粑是用當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漿,放在鍋里煮熟,吃起來有一種香味,老人說吃了這種糯粑可防病疫。又用雄黃研末成粉,沖酒喝一杯,以驅病邪。老人說這一天男人上山採回的草葯,葯效特別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驅瘟。把採回來的草葯放在鍋里煮。用草葯水給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種皮膚病。有錢的大戶,這天還要吃蛇餐,買來扁頭風和過山風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鍋煨,加上草葯。老人說這天吃了蛇肉蛇湯,就不會生瘡、患風濕和其他癬病。各家各戶還采來楓樹枝插於大門邊,以驅除各種妖風毒氣。
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用。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⑩ 毛南族的「放鳥飛」民俗活動,是什麼樣的
毛南族的「放鳥飛」民俗活動是由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傳說演繹而來的節日,非常的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