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個人教學理念格言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教育格言從教理念
1、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2、問號是打開任何科學大門的鑰匙,要想走進這扇大門,只有在不倦的勞動中才能找到這把鑰匙。
3、我願用我的百分百的愛換您百分百的滿意,我願用一顆充滿責任的愛心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讓孩子們享受陽光,享受快樂。
4、誠實地評價自己對孩子的感情。
5、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
6、今天的積蘊,是為了明天的放飛,還有什麼比看著自己的學生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更令教師欣慰的呢?
7、我們總是太急了,不願意給孩子等待的時間了。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孩子的焦慮。
8、給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讓孩子收獲希望的人生。
9、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
10、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
11、教育學生,從愛出發,愛是一種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12、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13、意識是成功教育的基矗。
14、在教育的百花園中,百花吐艷離不開園丁愛的奉獻。
15、處處為孩子著想,已經成為不少家長溺愛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16、在金秋的碩果園里,碩果累累離不開耕耘者心的澆灌。
17、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18、走下講台給學生講課。
19、知識本身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20、愛心獻給孩子,誠心送給家長,信心留給自己。
21、教師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
22、我願化作-愛的天使,用真情澆灌小天使的心靈。
23、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24、課——是點燃求知慾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我願執著地「眾里尋他千網路」。
25、我願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孩子們,讓他們在人生起跑線上跑好第一步。
26、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的最好的方法是歡喜鼓勵和贊賞。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28、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既有苦,也有樂。
29、付出是收獲的沃土,關愛是動力的源泉,微笑是學生心目中的一縷溫暖的陽光,更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30、有時候,一步就是一生,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別,幾秒就可以決定我們人生的成敗。
31、歷史是生活的教師。
32、教師要具有圪育人的方法,有對每個學生的愛心,有對後進生的耐心,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師德也就是有方法,有愛心,有耐心,有奉獻精神。
33、教師的工作是激發學生對人生無限的好奇心。
3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5、抓住今天,盡可能少的依靠明天!
36、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37、師愛,能成就孩子的未來;施愛,是教師邁向成功的階梯!
38、將一切美好傳遞給孩子!
39、給學生一個世界,給老師一片天空。
40、讓師愛在教誨中閃光,讓學生在關愛中成長。
『貳』 體育新課標教學理念是什麼
初中是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中學生體育知識和鍛煉身體.
高中是體育模塊學習,讓學生動起來,在快樂的練習中學習一項運動技術和技能.
『叄』 什麼是體育教學理念
即通過體育教學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增強其體質,培養其道德、意志、品質等。
1、對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身上的體現,不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線條的流暢,骨骼的完善發育,內臟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體的勻稱、協調發展,並且是按照生長發育的先後有序而全面地發展。
2、體育教學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學,重過程的主動參與,重情緒的積極體驗,重個性的獨立解放,使人際關系寬松和諧,使學生在輕松明快的環境中,在歡快愉悅的心境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不知不覺地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3、強凋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3)體育老師教學理念集錦擴展閱讀:
體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不僅需要觀念上的轉變,也需要各類軟硬體的配套,更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全方位的理解和配合。
要開齊開足體育課,不是寫在課程表上就行,還需要有關各方跟進各種軟硬體配套。首先就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也是家長、社會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門要真正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扭轉不正確的理念和風氣,把「指揮棒」指對方向。
『肆』 如何引領體育教師樹立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 提升體育教師專業素養
增強體育課程意識
傳統的體育課程強調「全面鍛煉身體,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陶冶學生情操」。新體育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與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塑造健康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由此可見,新體育課程的課程目標繼承了傳統體育課程有關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課程目標。
傳統的體育教學有利於教學大綱的落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便於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管理和實踐操作。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存在以下問題: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②忽視了學生對於運動樂趣進行成功體驗的感受;③學生跟著教師「練」的意識超過了主動「學」的意識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貫徹「寓教於樂,樂中求學,學中益智,練中健體」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及主動與探究合作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勇敢創新,大膽實踐,使學生在合作與研究的過程中追求成功的快樂,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運動的快樂,使學生的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投籃比賽,比傳統的單一一接一投籃教學方法更有效果,課堂氣氛更活躍。
轉變體育教師角色意識
體育新課程強調「健康第一」、「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新課標下的體育課不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空間,既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充滿情趣,讓發展學生終身意識的目標從時間上延伸到課外;從空間上延伸到校外。因此,我們可以站在學生角度與立場上來開展教學工作。並根據學習手段的多樣性,可以讓作為主體的學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去進行練習。這樣,體育課的學習對學生才會有一種約束力,讓不同學生可以實現自己不同的目標,讓學生在實現學習目標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如學生的選擇性與創造性的表現,學生興趣愛好,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體精神,師生之間的交流等。例如:學生學練興趣正濃時,就可適當增加練習時間;相反,有的環節學生不大感興趣,則應及時縮短或調整。且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就考慮好如何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學練,同時又能巧妙的完成各項教學任務。以保證教學既有實效,又能達到一定的「質」和「量」。再如:在學校開展趣味性運動會期間,學生自發式組織的「懶惰自行車」、「跳大繩」等活動,取得較好效果。
充實與更新體育與健康知識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任何一個人一次性從學校拿到畢業證書,還遠遠不能適應以後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須終身學習,從為獲取某種任職資格而學習轉變為終身學習,教師也同樣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老師」必須「一輩子學做老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時代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質。體育教師還要十分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
『伍』 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風格有哪幾種
一、能力綜合: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屬性特徵
「小學全科教師」作為一個學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國,目前在國內為數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是由具備相應資質教師的教育機構專門培養的、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承擔國家規定的小學階段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按照這個定義,為區別於傳統的分科教師,小學全科教師的特殊規定性往往被界定在勝任小學階段多門課程的「全科教學」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學」是否足以成為小學全科教師質的規定性呢?
(一)認識誤區:當前我國全科教師是農村小學教育應時之需下的「被全科」
與西方不同的是,我國小學全科教師的實踐並非完全是社會經濟與教育理念發展的產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設計與實施大多集中於中西部地區,是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應時之需。2006年,湖南省實施「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專科計劃」,首次提出培養五年制專科層次的「全科型」小學教師。由此肇始,江西、貴州、重慶、廣西等省(自治區)相繼把培養全科師范生作為解決農村教育現實困境的突破點,並逐漸將其學歷層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師首先面向農村小學成規模定向培養,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居住分散,使農村小學點多面廣,而且規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龐大的農村人口流動使本地常住人口減少,學校生源也直線下降,許多學校不得不採取「小班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而另一方面,農村小學師資缺乏、年齡老化,且學歷層次、學科結構不合理,以至跨年級、跨年齡教學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於「目前很多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教師實際已經充當著『全科教師』的角色,一個教師身兼多個學科教學任務的情況非常普遍」。因此,相關省市在定向培養全科教師時,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尤其是解決「音體美等小學科專業師資缺乏」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全科教學」被視為小學全科教師崗位勝任力的主要特徵,小學全科教師也往往被簡單地描述為「語數外通吃、德音體美全扛」,或者「樣樣通、科科行」。
審視「全科教學」特徵下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被全科」,其教育實踐在本質上仍然是「分科教學」,因為它所依託的課程形態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學科課程,所追求的價值存在仍然是各個學科邏輯知識體系的縱深傳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數量的增長而已。這種「全科教學」定義下的全科,並沒有在傳統分科教學之外建立起對小學教育、小學教師角色的獨特理解,也沒有基於自身教育哲學而設定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它只是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應時之需的一種誤讀。
(二)理念溯源:「綜合能力」是西方發達國家小學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
如果「全科教師」的核心素養並非「全科教學」,那麼什麼又是其區別於傳統分科教師的質的規定性呢?溯源國際范圍,發達國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小學全科教師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採用小學師資全科培養與實踐的模式。如美國在「博雅教育」的傳統下,十分注重小學教師通識能力的養成,並明確提出初等教育教師以承擔多學科教學為原則;法國認為小學教師應該是多才多藝的,小學教師進行資格認定時要考查其多科教學的能力;英國小學教師是不分科的,要求能勝任全國統一課程中任一學科的教學;德國要求師范生必須掌握執教學科與相鄰學科的關系,能夠從事小學綜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學工作;日本則要求小學教師在國語、數學、手工、體育、音樂等領域都要擅長。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採用小學師資全科培養與實踐的模式,是認為「小學教師是一種綜合性職業」。作為綜合職業的小學教師,他們需要勝任「包班制」的教學與管理。「包班制」是一種小班化的教育組織形式,每班學生數20人左右,由1~2個教師全面負責一個班級除音樂、美術等技能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雛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級授課制優勢的同時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開展研究的結果,主要孕育於19世紀末出現的選擇法教學形式,如美國的巴達維教學法。到20世紀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國小學占據主導地位,被認為是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的體現。以激活學生主體性為基點,「包班制」從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都較班級授課制發生了深刻變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乃至於教學空間都得以重組。在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小學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將分裂的學科知識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聯系起來,以「導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視角」引導兒童探究真實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時,在增強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亦能以綜合而非割裂的評價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因此,勝任「全科教學」——准確地說是「多科教學」只是小學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師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則是在一定寬度的知識上形成相關的「綜合能力」。
(三)未來取向:「走向綜合」是我國未來小學教師培養與實踐的發展趨勢
小學全科教師要走出「全科教學」的誤區,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專業特徵,則應「走向綜合」。實際上,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借鑒國際教育發展經驗及反思國內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我國小學教育已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就提出課程結構要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課程內容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課程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綱要》同時明確規定「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而小學階段則應「以綜合課程為主」。適應綜合課程的改革需要,《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要求小學教師「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和「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少先隊活動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從實踐層面來看,1989年杭州大學和賣魚橋小學首先合作開展了「小學低年級包班教育實驗」,實驗以「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為目的,探討通過支持型課堂氛圍的形成,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中學,課桌椅也改變了傳統的固定行列,可以進行靈活的組合。實驗結果認為「包班制」對學生個性的最優化發展和學習態度、興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長期效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面臨著師資數量、質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廣實施的現實制約因素。
就目前來看,我國小學全科教師的廣泛實踐還主要是面向農村教育,但隨著經濟發展以及適齡入學兒童的減少,小額包班制已逐漸成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於近年相繼啟動了「包班制」的教學探索。因此,小學全科教師不僅是解決農村教育的應急之策,也是未來我國小學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為卓越教師培養目標的小學全科教師,已不能再簡單地界定為勝任「全科教學」,它在價值訴求及能力特徵上都被賦予了更為豐富和獨特的內涵。
二、回歸啟蒙:未來小學教育改革的價值訴求
如果課程綜合、能力綜合是未來我國小學教育及小學教師的發展趨勢,那麼我們有必要對其存在價值的合理性進行論證,而這種論證應建立在對小學教育特徵及小學教師角色的反思與再詮釋基礎之上。雖然研究者和實踐者均認為教育應以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並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但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中,依然缺乏對受教育者在不同學段身心發展特徵及其發展任務的清晰分辨與定位。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都被納入知識邏輯體系傳授的軌道中,知識,更多的是文本知識獲得被作為教育目的,而「人的發展」這一根本任務則被遮蔽了起來。小學全科教師的價值訴求就在於重新回歸「人的發展」,理解和尊重小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獨特的啟蒙地位與作用,立足於「整個孩子」的心智與德性開發,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在全科教師的視野里,「小學教育是全面素質性、基礎素質性、綜合素質性的教育」。因此,小學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識教育,而應是一種整體性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不僅是關於「生活世界」的知識啟蒙,同時也是興趣的啟蒙與人性的啟蒙。
(一)知識啟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實的「生活世界」是立體而豐富的,它並不是任何一個學科,也無學科之分,不同學科只是詮釋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詮釋方式;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有在詮釋和改造「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自身的價值。將人類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各類直接經驗整理為間接經驗,轉化為知識並進行傳承、發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將知識學科邏輯化則被認為是一種更有效的傳承路徑。
但這一傳承過程所出現的問題是,學科知識漸行漸遠,逐漸遠離了真實的「生活世界」。在小學,我們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來設計課程與教材,「課程被『剁碎』,一次讓兒童學習一塊,以為兒童得到所有的單獨碎塊以後,就會有了整體。這樣,兒童的學習只是努力記住了別人對經驗結果的敘述」。學生最終獲得的只是「書本」和「文字」的知識。而知識從哪裡來?為什麼要學習知識?知識和生活有何關聯?怎樣才能用更多的知識理解和改造更豐富的世界……這些在啟蒙階段本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卻統統被懸置了起來。其結果是,學校並沒有將學生引至世界本源與發展的探尋之路,卻造就了「腦力消耗,神經衰弱,獨創力麻痹,對於周圍事實之觀察力遲鈍,並在那種競爭名次的狂熱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滅的學生」。
因此,回歸啟蒙教育的小學,應用「有機的課程」代替各門學科堆積而成的課程,這些課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關聯,為兒童構建起一個關於世界的、豐富的立體圖視;它們尊重兒童的身心特徵與現有經驗基礎,能夠與兒童真實的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密切聯系起來。對兒童而言,這些知識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存在,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能夠整合起來並解決現實困惑,為他們打開通往「生活世界」背後秘密的一扇大門。
(二)興趣啟蒙:激發主體自覺
如果知識啟蒙需要我們回答「教什麼」,那麼興趣啟蒙則需要我們回答「怎麼教」。當我們為兒童打開認識「生活世界」的大門時,其本身的方法不應是枯燥、乏味的,而應足以激發其興趣,使其對周圍事物產生主體自覺的參與和探究意識。
筆者曾走進小學調研,很多一線校長都談到小學作為人生啟蒙的第一步,孩子們萌發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參與」的意識很重要,也即需要對世界、生活、新事物有「興趣」。同時,縱觀中外教育史,很多兒童教育家都十分關注兒童的「興趣」培養,因此,興趣啟蒙應是小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興趣是影響兒童知識學習深度與專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的持續的內生動力。「只要喚起學生的興趣,孩子的天賦素質便能得以發展,他們的愛好、才能、志向、稟賦就能得以確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人厭倦就是教學的最大罪惡」。另一方面,小學也是個體興趣的重要發展期,兒童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究是人類早期適應環境的必然選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有一種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教育所要承擔的責任,就是順應兒童的這一天性,幫助兒童發現探究的樂趣,並發展其在某些領域所具備的特殊潛力,實現自我設計與自我超越。
因此,回歸啟蒙的小學教育,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的對象,教師也不再是教學內容的權威傳授者和教學過程的單方控制者。教師所要做的是創造一種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問題提出與解決的全過程,體驗成長的困惑與快樂,產生對所處世界廣泛的好奇心,從而開啟其積極的思維、智慧和潛能。
(三)人性啟蒙:發展健全人格
「使人發展成為人」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教育所關照的人,不是學科知識所割裂的、以學業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的單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無論人們對於人性本善、本惡還是非善非惡存在多少爭議,但在教育應使人「向善」這一問題上始終是一致的,所謂「育,養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倫理本性。
小學是個體接受學校系統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人性萌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的性格開始養成、品格開始塑造,人性發展就「如同種子,不長成香花,就會成為毒草」。中國古人所言「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很形象地詮釋了人性萌芽對於未來人生軌跡的隱含意義,而這種軌跡亦將會在長遠的意義上影響到未來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去喚醒沉睡於兒童靈魂中的人性」。
關注兒童心靈、洞啟其人性需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使「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下藉助『吸收性心智』來達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斷完善」,換言之,「兒童利用他周圍一切塑造了他自己」。這個「有準備的環境」需要為兒童提供愛、溫暖、理解、關心、禮貌等良好的成長生態與營養源,這本身對教師的健全人格和專業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而言,則要求教師不僅能進行學科知識技能的傳授,亦能關注兒童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能突破學科本位,在跨學科領域里以人文關懷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德性與心智同步發展。回歸啟蒙的小學教育,任何學科都不應是孤立的知識存在,而應是關切人類安全與幸福、能以兒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這是因為「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與人性離得有多遠,他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勝任啟蒙的全科教師素養願景
綜上所述,開端於我國中西部,為解決我國當前農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養的小學全科教師,在走向以啟蒙教育為主旨的未來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時,其內涵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的卓越小學全科教師,並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小學啟蒙教育發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視角」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基於這樣的素養願景,我們可以嘗試從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專業能力三個維度,構建小學全科教師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崗位勝任力的基本特徵。
(一)通識能力:理解世界與他人的敘事想像力
「G」指通識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為目的,培育兒童成為素質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應具有的能力。通識能力要求教師在面對學生源於生活世界的各種困惑與興趣時,能以足夠豐富的知識進行回應,這樣的知識不必是精深的,但應該是廣博的。
同時,僅僅是知識視域的擴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識能力,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說過:「知道很多事情並不一定就能了解。」對全科教師而言,通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識寬度上沉澱形成人類的「敘事想像力」,即具備足夠的智慧以閱讀別人的故事,能通過另一個人的眼光觀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備這樣的「敘事想像力」,我們才可能走出狹隘的自我視野,建立起對世界豐富性與復雜性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認知與同情。
培養「敘事想像力」是兒童發展、人性啟蒙的重要任務,而小學生獨特的向師性和依賴性,決定了教師在其成長中扮演著言傳身教的關鍵角色,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能夠形成以「敘事想像力」為內核的寬闊思維、氣度以及人文情懷,在教育教學活動以及與兒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潤化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引導兒童在整體世界——而非自我的視野中認識自我,正確理解自己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建立起參與社會、承擔責任的意識以及正直、同情、仁愛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發展成為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二)學科能力:多學科的跨界詮釋與重構力
「S」指學科能力,是全科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學科知識以及相關能力。學科能力上的「全」,並不是要求全科教師均衡掌握小學各學科的精深知識。實際上,小學教師也很難在所有學科領域都達到精通,尤其是音、體、美等技能學科,即使是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台灣地區,在實行包班教學的情況下,四年級以上的班級也往往配備有專門的單科教師。
因此,所謂學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與啟蒙教育相適切的、綜合性的知識結構。這種綜合性知識不只是簡單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對知識總量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種多學科的跨界詮釋與重構能力。這種能力要求全科教師能以「全景視角」打破學科壁壘,以社會現實問題或技術實踐問題來整合、詮釋知識,以對小學生進行整體性的知識啟蒙。目前我國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其職後專業發展政策支持環境(如職稱評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其學科能力可預設為「1+1+N」,即系統發展「1」門語文或數學學科能力,並以此為核心分別形成較強的文科綜合與理科綜合能力;選擇發展「1」門技能(音樂、體育或美術)學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長和相關的鑒賞、應用能力;全面了解「N」門與小學教育教學相關的各學科知識,能滿足基於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整體世界需要的綜合教學設計。
(三)專業能力:勝任全人啟蒙的教育創造力
「P」指專業能力,是全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其區別於其他職業的主要特徵,具體內容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礎的教學、研究與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無論是分科教師還是全科教師,「TRM」都是其作為教師的重要專業特徵。作為全科教師,其同時還應以更為豐富的「全景視角」發展自己的教育創造力,為兒童的「全人」啟蒙營造更為完整的成長生態。因為包班教學組織形式下的師生、生生互動將更為密切,並產生更為深刻的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全科教師應具有更強的班級文化建設意識與能力,以積極的班級文化氛圍促進兒童的身心和諧發展。在突破單一學科視野之後,全科教師應具有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以發現、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時,針對小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如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外在表現勝於對內容本身的興趣,全科教師應提升自己的教育親和力、感染力和藝術性,發展自身在兒童教具、玩具製作和游戲創編等方面的創意能力,以勝任兒童興趣啟蒙的需要。
『陸』 體育教學有什麼理念
1.教育激勵
體育教學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所選用的指標可以反映與身體健康關系密切的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等要素的基本狀況。
體育教學的實施將使學生和社會能夠對影響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和理解,引導人們去積極追求身體的健康狀態,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
2.反饋調整
體育教學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准,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的規定,各校應將每年測試的數據按時上報至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數據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按各種要求進行統計、分析、檢索的功能,並定期向社會公告。
3.引導鍛煉
體育教學對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同時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數據管理系統,學生還可以查詢到針對性較強的運動處方,用於自身因地制宜的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6)體育老師教學理念集錦擴展閱讀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體育教學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體育教學的每一個構思和步驟,將直接影響學生成長。
一個對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身上的體現,不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線條的流暢,骨骼的完善發育,內臟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體的勻稱、協調發展,並且是按照生長發育的先後有序而全面地發展。
體育教學內外合一的健身系統性,體現了身體發育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有序性:表現在學生身體形態發展的「序」和身體主要器官發展的「序」。
全面性:體育教學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其健康水平的過程,不僅具有使學生精力充沛、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而且具有奠定終身體質基礎、延年益壽和提高民族素質的長期效益。
『柒』 教師教育理念名言集錦
教師教育理念名言
1、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
3、站上講台的教師,是合格教師;站穩講台的教師,是骨幹教師;站好講台的教師,是專家型教師。
4、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師,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師是「介紹人」,介紹學生與學習相依相戀;教師是「打火機」,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火把迅速點燃;教師是「領頭羊」,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茫茫草原;教師是「味精」,將學生的學習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師「把學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學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獄中。」
7、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讓學生喜歡,因此,要想有所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學生。只有改變了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學是否失敗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看一看學生通過學習後是更加熱愛學習還是厭惡學習。
9、學生崇拜教師,教師不值得炫耀;教師培養出的學生使自己崇拜,教師才值得眩耀。
10、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賞。惟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水乳交融,並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
11、教師對待學生要用「放大鏡」、「反光鏡」和「顯微鏡」:「放大鏡」——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反光鏡」——摘掉學生的缺點;「顯微鏡」——彰顯學生的個性。
12、一個教師超越其他教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教師要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就要以樸素的感情,調整自已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技藝,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身的價值。
13、只教學不搞科研的教師,其教學是膚淺的;只搞科研不教學的教師,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厭惡一個學生就等於毀掉一個學生。
15、「賞識」,有助於學生學習成功;「抱怨」,肯定會導致學生學習失敗。
16、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所做的一切要向他們負責。
17、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創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學生共同成長,是新世紀賦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19、「蹲下」一詞是多麼貼切的詞語,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視線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從孩子的位置出發去理解世界。
20、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積極地從新課程中尋找「自我」,尋找新課程中「自我」的意義,並主動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課程之中,敢於承擔責任,善於解決問題,使新課程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1、和學生交朋友,才能聽到他們的心裡話。
22、給學生一片藍天,他們會讓它繁星點點;給學生一片綠地,他們會讓它春色滿園。
『捌』 體育教師如何轉變課堂教學理念
促進學生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論。課堂教學評價不僅重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更關注學生在45分鍾課內的表現,教師要認真地研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發現、探索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對評價過程的全面參與,從而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發展學生認識自我、激勵自我、改造自我等能力,進而學生不斷成長。促進教師成長:根據新課程評價目的的要求,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向是面向未來,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在於診斷教師課堂教學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這是一種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的,是一種雙向的教師評價過程,它建立在評價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和諧的氣氛貫穿評價過程的始終。以學論教:「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生評價教師的教。體現「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以學論教」的教學評價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改變傳統教學評價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論教的狀況。新的評價標准包括全新的教學觀念,從課堂教學上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