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生課 > 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方向研究

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方向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12 04:43:48

㈠ 中國體育發展

一、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這項成果的內容包括三大部分:中國古代體育史、中國近代體育史和中國當代體育史。

中國古代體育史,時間為史前至1840年,內容涉及中國史前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和清前期等歷史時期,為中國古代體育產生、發展、演變的重要歷史時期。

歷史發展表明,我們人類的祖先大約在距今300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從以採集、狩獵經濟為主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到以農業、畜牧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形態體育也隨社會一起開始出現並發展了起來。隨著公元前2070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建立,中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作為華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古代體育,也日益發展和豐富起來,中國古代體育雛形開始形成。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中國歷史上先後經歷了秦、西漢、東漢和三國幾個時期,歷經500餘年。在這500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繼承先秦體育與引入外來體育基礎上有所揚棄,形成了後世體育發展的基本格局。

經過兩晉南北朝將近400年的長期封建割據戰爭之後,歷史進入封建社會繁榮的隋唐五代時期。體育活動的豐富內容、各階層民眾的廣泛參與以及體育的空前發展,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進一步豐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古代體育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宋金元時期,體育發展是多方面的。在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斗爭中,軍事武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而市民階層的壯大,為城鎮健身娛樂體育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遼、西夏、金和元朝,由於是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建立的國家,而且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所以,各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也各具特點。

明至清代前期,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的體育成就,而且通過各民族體育的接觸和交往,出現了多種體育活動競相發展的局面。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體育活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趨勢。軍事兵器的演化推動了軍事武藝的發展,使武術體系逐漸形成。導引養生體育逐步完善和系統化。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在民間更為普及。少數民族開展的體育活動各有特點,百花齊放。在中外體育交流中,西方現代體育的萌芽開始引起國人的注意。

由中國古代體育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程來看,它是經過不同時期的流傳融會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除了華夏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外,還包括了在歷史長河中由許多其他民族傳入並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展的體育活動。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原始樸素和諧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寬和精神,決定了其競技性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那種帶有強烈對抗性的形式,更加註重禮儀和實用性。與此同時,體育與文娛活動融為一體又使中國古代體育的娛樂性、游戲性和趣味性殊為明顯。而華夏民族長期形成的清靜淡泊、順乎自然的性格,天人合一、和諧共處、融合化一、貫通一體的理想及注重個人修身養性的務實精神,還導致了養生保健術的產生,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體育活動的重要形式,形成了東方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國近代體育史,時間從1840——1949年,包括晚清時期的體育、民國初年和北京政府時期的體育、抗戰前南京政府時期的體育和抗戰後南京政府時期的體育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帶有新民主主義色彩的革命根據地的體育,是幾千年來中國體育發生最大變化的歷史階段。

晚清以後,也是西方近代體育在中國的早期傳入和傳播時期。由此,將近代中國體育進一步引向了全社會,並最終建立起中國近代最早的體育制度。辛亥革命以迄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近代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體育開始由學校向社會滲透,現代體育文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同。無論是體育行政管理制度,還是運動競賽制度、體育法規建設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改造和發展也作出了重大的嘗試,如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和國術館系統的建立。

值得提及的是,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體育的發展則呈現出又一種新的風貌,即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體育。由於體育要為當時的革命戰爭服務,要為黨在當時的革命中心任務服務,因而體育有著較為濃厚的軍事色彩。但是它的制度建設、方針政策以及人才培養措施等,無不給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奠定了重要基礎。

整個中國近代體育,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雖然這個時期社會經受動亂,人民飽經滄桑,但卻是中國體育內涵和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的一個階段。在這一時期,西方體育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地得到普及與發展。同時,中國傳統體育也在不安定的環境中艱難地奮進。正是在這兩大不同體育體系的相互排斥與相互吸收中,中國體育走完了它的近代化歷程。

中國當代體育史,時間從1949——2005年,主要敘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4年間中國體育的發展過程與概況,同時也是一部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後,批判改造舊體育,建立新體育,成為當時體育界的主要任務。1952年,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明確地界定了新中國體育的性質、目的和任務。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使體育事業遭受了一場浩劫,整個體育事業滑向了低谷。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體育界從思想上解除了精神枷鎖,恢復和健全了體育組織管理機構,恢復了正確的規章制度,提出了攀登體育高峰的目標,為當代中國體育事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年代,中國體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國體育還在適合中國國情的體育發展道路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1992年以後,隨著鄧小平一系列重要談話的發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新思路開始形成,同時也為我國體育的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從此我國體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的長足進步、國際政治地位的進一步提高、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大,2001年北京市成功地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為新時期中國體育的發展確定了路線和方針政策。

新世紀初期,我國的體育事業按照既定的方針和目標,在領導重視、群眾支持的合力中,得到了全面的進步與發展。其中,在體育科學研究、體育產業化、學校體育改革以及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發展中,取得了的顯著的進展或優異的成就,為新世紀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這項成果在總結幾十年來我國、以至世界各國體育史學界、歷史學界、考古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研究的先進理論,較充分地反映了當代國際體育界研究的最高水平。成果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更突出了研究特點的歷史性、科學性、全面性、客觀性以及創新性。作為國內首創的這部全面反映中國體育發展史的通史性項目,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中國體育歷史文化,有利於批判地整理和繼承悠久的體育文化遺產,更好地推動體育運動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這項成果立足於為中國體育運動的研究和體育文化的實踐服務。主體內容以歷史事實為主線,將中華體育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完整地展現出來。橫向涉及運動項目、運動人物、運動競賽、運動組織,縱向廣及體育的起源、發展、演變、交流等等,資料豐富,內容翔實,使得項目的研究既全面,又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鑒於體育運動本身的表現形式,以及與其他領域通史性著作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成果在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方面獨具一格,並將更好地推動體育運動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

㈡ 體育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體育科學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門類,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特徵,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科學方法,體育科研論文的寫作亦有自己的特點與要求。本文僅就體育科研論文的文章結構、基本格式以及內容與要求作一探討。【關鍵詞】科研論文;文章結構;基本格式;內容與要求【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1前言從事體育科學研究活動,必須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學的方法。體育科技寫作,不僅是體育工作者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是必須把握的一種具體的科研方法。因為,一切體育科學研究之成果最後大都以科研論文這種書面表達形式,經科技信息載體傳播於世的。體育科研成果如不能最後寫成科技作品(論文),公布於眾,那麼一切個人的科學見解和觀點,一切創造和發明,都不可能得到傳播和利用,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而只能是研究者頭腦里的一些思維活動罷了,世人是無法知曉的,如然,也就失去了科學研究的意義了。誠然,人們衡量體育科研論文質量的標准主要取決於其理論和實踐價值的大小,然而,論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的向社會傳播並准確的被人們所理解則取決於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這表明,一篇高質量的體育科研論文要求其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隨著體育科學的迅速發展,科技信息量與日俱增,據報道,目前全世界體育期刊已達5000餘種,每年問世的體育科技文獻約25000—30000篇,平均天天有80餘篇。體育科研成果的傳播、貯存與利用,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藉助於現代科技工具——計算機對體育科技成果、信息進行貯存、檢索,使之迅速地傳播與利用,已成為一種先進的傳播交流手段。微機貯存與檢索,要求體育科技學術期刊編排實現規范化,而期刊編排規范化首先要求論文寫作的規范化。要實現體育科研論文寫作的規范化,就必須了解體育科技寫作知識,把握其寫作方法和技巧。筆者因職業之原故,拜讀體育科研論文原稿頗多,從研讀原稿論文感到許多科研論文的選題和所研究的內容頗有價值,但論文寫作不符合期刊編排規范化和科研論文撰寫的要求。其中最為普遍的突出的問題是文章結構層次混亂、寫作格式極不統一(尤其是理論型和實驗型的「定量化」研究論文)。這不僅給編者和讀者熟悉和理解論文之精髓增加了難度,也直接影響了體育科研成果的傳播、貯存和利用。體育科技寫作,作為一種科研方法,涉及的知識結構內容頗多,不同文體的體育科技作品有不同的寫作要求。本文僅對體育科研論文的文章結構和基本撰寫格式的內容與要求作一探討。2體育科研論文的文章結構根據寫作目的的不同、研究對象和方法的差別,體育科研論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學位論文,一類是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是體育院校的學生或體育科研院(所)研究人員旨在取得學位而寫作的論文。如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學術論文,是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體育實踐中為研究和解決某一問題而寫作的論文。目前,體育科學技術、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在體育科技學術刊物上。由於研究對象和方法的差別,學術論文又分為兩種類型,即理論型論文和實驗型論文。雖然體育科研論文的種類很多,構成的形式多樣,但就其文章的主體結構有它的基本型,即序論、本論、結論的三段式。2。1序論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要求序論,是論文的開頭、引子,好比一出長劇的序幕,要有吸引力。通常以引言、導言、緒言、前言等小標題冠之,也可以不冠以任何小標題。該部分的寫作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介紹課題研究的背景材料,前人的工作和現在的知識空白;②研究的理由、目的,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預期結果及其在相關領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義;③交待課題研究的范圍、任務。這一部分要寫得簡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它所佔的比例要小。具體要求是背景材料的介紹要准確、具體,緊扣課題;研究的說明要實事求是,對作用意義不可誇大和自我評價;任務的交待應具體、明確。2。2本論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要求本論也稱正論,它是體育科研論文的主體,課題的「創造性」主要在這一部分表達出來,它反映了論文所建立的學術理論、採用的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達到的水平,簡言之,本論水平決定了整個論文的水平。本論部分寫作內容與要求包括:課題研究的方法與研究的對象及其選擇的原因;觀察到的事實、材料的收集及其收集方法和理由;研究結果的比較分析與討論等。本論部分的寫作要素有三點:第一,理論分析。要求對所作的假定及其合理性進行理論論證;對於分析方法和材料,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改進和創造的,都應加以說明,對新的觀點、獨立創造的東西都應論述清楚,以便讀者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論型論文,尤為重要。第二,實驗裝置和測試方法。要求對實驗原理、方法准確介紹,主要是實驗方法、測試裝置、測試對象、測試結果和測量精度等。實驗過程的敘述力求簡要,獨創的實驗方法可重點交待,常用的儀器和方法,用不著詳加敘述。這一點對於實驗型論文要求很高。第三,研究結果的分析比較。要求對課題的研究和實驗結果應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說明其必然性;從結果中引出必然和必要的結論或推論,並說明這些結論或推論的適用范圍,與理論計算的結果加以比較,檢驗理論分析部分的正確性。在撰寫時,應盡量避免把所有的實驗數據都抄在論文上,否則,會使人感到是一份實驗報告。應刪除某些可有可無的數據材料,選出精確的主要的部分,繪製成圖、表列入文中。做到有理、有據、有力的精準論述。研究結果和實驗結果的分析是論文的「心臟」,因為一篇論文的實驗和理論分析的成敗均以此來判定,一切的結論和推論均以此為依據。這一點,對理論型論文和實驗型論文的寫作來說都是重點,切不可等閑視之。本論是論文的核心部分,要全力把它寫好。2。3結論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要求結論是理論分析和實驗結果的邏輯發展,是整篇論文的結局。它是與序論相關,圍繞本論所作的結語。結論,從內容上說,不是本論論點的簡單重復,而是一篇論文要旨的簡明扼要的提示,是更深一步的熟悉,是從本論部分的材料出發,經過推理、判定、歸納等過程而得到的新的總觀點。在寫作時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本文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得出了什麼規律,解決了什麼理論和實際問題;第二,對前人有關本問題的研究觀點作了哪些檢驗,哪些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或不一致,本文作了哪些修改、補充、發展、證實或否定;第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或遺留未能解決的問題,提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點和今後的研究方向;第四,結論的撰文講究措詞嚴謹,邏輯嚴密,文字具體,切忌模稜兩可的語句。並注重與序論呼應和本論的銜接。從論文的閱讀價值上說,寫好結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讀者在選讀論文時,首先是看摘要,然後就看結論,再決定是否通讀全文。以上研討的,只是體育科研論文的一般結構形式,並非一成不變的死板公式,作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寫作目的和議論內容的需要加以變通,靈活把握。3體育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體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使體育領域里許多問題僅靠單一學科知識難以回答清楚。現代體育科學的綜合性特徵,要求體育科研必須藉助多學科的知識,以解決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進入體育研究領域,體育科研中「定量化」分析的論文越來越多。這種「定量化」的研究是今後體育科研的方向,它革除了單純經驗性總結的弊端而達到科學的定量分析的目的。目前,這類科研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國內外較規范的體育科技學術期刊,按照編排規范化和論文寫作的國際化標准提出了文稿寫作的基本格式要求。從論文的通篇格式看,目前多採用的是「溫哥華格式」。實驗型論文已基本統一和固定於這一格式,而理論型論文則主要在正文部分與實驗型論文的格式上有區別,沒有「材料」、「方法」、「結果」、「討論」這樣一些固定項目的格式要求。體育科研論文寫作的通篇格式也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即前文、正文、輔文。具體項目內容和寫作要求分述如下:3。1前文部分的內容與寫作要求(1)論文標題。即文章的題目,它是論文主要內容和觀點的高度概括,是論文精髓的集中體現。擬寫論文題目,要求主題鮮明、准確得體,便於檢索分類;用詞嚴謹無華,簡短精煉,不宜過長;內容寬泛的大題目,可用副標題限制。(2)作者及工作單位。論文作者的署名,不僅是辛勤勞動的體現和應獲得的榮譽,而且是對工作負責的表現,表示對論文負責。個人的研究成果,個人署名;合作的或集體的研究成果可按貢獻大小,先後列名。署名的先後不應以職稱、資歷的高低來排列。對於研究工作或論文撰寫予以幫助、支持者不應署名,可在致謝中說明。署寫作者所在工作單位既是對論文負責的表現,也是為了讀者與作者聯系,便於加強學術交流。(3)摘要。它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一是讓讀者盡快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果,以補充文題的不足;二是提高論文可讀性,讀者往往以摘要來判定論文的閱讀價值,摘要擔負著吸引讀者的任務;三是便於體育科技情報的檢索和貯存。可見,寫好摘要是很重要的。至於摘要應該摘取哪些內容,這應根據摘要的性質來決定。摘要分為指示性、報道性、資料性等多種形式。目前國內外體育期刊的論文摘要多屬於指示性摘要。(4)關鍵詞。又稱主題詞,是供貯存和檢索之用,一般放在摘要後面。關鍵詞是研究和論述所涉及的主要對象。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片語。關鍵詞的提取要准確、充分反映研究成果的性質、便於檢索分類。關鍵詞不宜過多,一般要求3—5個即可。3。2正文部分的項目內容與寫作要求從體育科研論文的通篇格式來說,正文部分的格式是論文格式的主體部分,理論型論文和實驗型論文的正文格式在項目設置上有所區別。理論型論文的正文寫作格式沒有統一的項目要求,作者可根據寫作目的和議論方式的不同,自由選定節題,逐步展開論述和總結全文的主要內容。而實驗型論文則有較統一固定的項目要求。現分述如下:(1)引言。或稱前言,其寫作內容與要求同序論。即提出問題,闡明研究目的、意義,交待背景材料、研究范圍及任務等。(2)研究對象與方法。其內容包括實驗研究所觀察到的對象、選用的材料和儀器,以及運用的研究或測試方法等。一般應按實驗步驟逐步列出,要求具體具體,非凡是新的有創見的方法應交待清楚,便於讀者能根據說明去重復本課題的實驗(如屬保密規定的,另當別論)。介紹材料與方法時既要具體,又應簡要,常用的方法則不必具體說明或不作介紹。(3)研究結果。是指實驗研究所得到的情況和數據。是研究結果的直接反映,以不加任何敘述的評論為宜。在寫作中要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將其中的主要情況和數據用文字、圖表等形式表達出來,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應加以說明。要忠於事實,注重數字元不能抄錯。(4)分析與討論。這是論文的精華和核心,是連接結果與結論的橋梁。要求緊扣實驗研究結果與前人的觀點進行比較分析,加以邏輯論證、正確推理、明確立論,並大膽提出自己的新發現、新觀點,充分體現本論文的創造性和理論性特點。寫作時應注重避免離開實驗結果大加發揮,以及重復結果和文獻材料、隱瞞缺點、循環推論的毛病。文字措詞應協調得體,討論的態度要正確,假如是爭鳴,切忌感情用事。(5)結論。是對實驗結果經分析討論後升華提煉出來的總觀點。其寫作內容與要求前面已作交待,不作贅述。但對於實驗型論文還有兩點值得注重:一是不要根據不充分的數據得出過大的結論,也不要輕易放棄應堅持的觀點;二是不要將研究結果與結論相混淆。結論與結果不是一回事,結果是實際調研的各種信息直接反映的全部羅列(只為記錄),而結果是將實驗結果經分析綜合提煉後高度濃縮的主要成分(只是觀點)。3。3輔文部分的項目內容與寫作要求輔文是體育科研論文通篇格式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理論型論文還是實驗型論文都應有這部分的內容。(1)致謝。是指對論文寫作或研究工作給予主要指導、幫助和便利的單位及個人表示感謝的文字表達方式。一般放在結論之後,另起行撰寫。致謝要真誠,實事求是。(2)參考文獻。這是所有論文必有的一項內容。它反映了寫作科技論文的嚴厲性。凡是文中引用的文章、專著、數據、論點、材料以及方法,均應列出參考文獻的出處。一般集中列在致謝欄後。(3)外文摘要與關鍵詞。這是擴大論文之研究成果的傳播、利用價值的手段之一。一般來說就是將中文摘要和關鍵詞譯成外文,據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建議,外文摘要以250個單詞為宜,最多不超過500個單詞。也有的因用途要求,外文摘要比中文摘要具體一些,包括文題、作者、單位、研究內容等。以上僅對體育科研論文寫作的通篇格式作了探討性介紹,雖然科研論文的寫作格式,目前還沒有嚴格的統一的國際規定格式,但本文根據的「溫哥華格式」已為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可。它基本符合客觀實際和人的熟悉過程的規律,具有簡明的特點。4結論(1)本文強調體育科研論文,無論是理論型論文還是實驗型論文,文章結構的寫作必須遵循「三段式」原則,其基本型為序論、本論、結論的結構式,它們是組成論文的主體結構,缺一不可。(2)本文認為體育科研論文的寫作格式,應參照國際基本認可的「溫哥華格式」及國家標准局頒布的《科技學術期刊編排規則》,在文稿寫作時,根據體育科研論文的不同種類,以及寫作的實際需要,既堅持必需之項目,又可靈活加以取捨。實驗型論文以採用「溫哥華格式」為宜。參考文獻〔1〕司有和。科技寫作簡明教程。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2〕姚里軍等。科技寫作概論

㈢ 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

2030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將達5.3萬億

據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近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持續增長,2014年體育產業總規模1.4萬億元,2018年增至2.7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按照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了3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5.3萬億元。



隨著都市人生活方式的轉變,體育產業的重心也在逐漸從體育製造業轉向體育服務業,跨界融合增強了體育的娛樂性和社交功能。不過,體育營銷專家朱小明認為,在體育消費下沉的大趨勢下,體育產業發展還是有賴於體育製造業,真正的體育產業基本都屬於文化創意產業,中國的體育產業目前含金量還不高,創新程度較低。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剛剛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名單,其中包括秦皇島、張家口等40個城市。彼時明確提出,試點城市要落實好各項體育用地供給政策,並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場所、建築物屋頂、地下室等「金角銀邊」,建設更多舉步可就的體育設施,並激發體育市場活力,促進體育消費規模持續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阻斷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勢頭。不過,新冠疫情在重創體育產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變化。在體育產業觀察人士吳迪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體育產業帶來巨大影響,但也讓所有人更加意識到通過體育鍛煉能夠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來說,相較於體育產業受到暫時的影響,疫情對激發消費者健身熱情、提振體育消費和市場信心則更為重要。

《2020年全民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顯示,疫情居家期間,體育運動者鍛煉熱情較高,保持運動者比例為93%。在鍛煉方式方面,則更顯出多樣性:58%的鍛煉者做自己熟悉的基本運動,運動類App的使用佔48%,視頻網站上運動視頻的使用比例為37%,29%的鍛煉者購買了健身設備,新興的教練直播運動形式的使用比例也達到了20%。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㈣ 中國體育近五年發展與國外區別

1
國內外體育旅遊研究現狀及比較分析


曹東
1
,王浪
2


1

湘潭大學體育

學部,



湘潭
411105

2.
湘潭大
學管理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
為了推動體育旅遊研究的深入,
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
從文獻綜述的角度
對國內外體育旅遊的概念、
產品體系、
特徵以及研究狀況進行收集與整理,
並進
行了對比分析,
認為我國體育旅遊研究與國外存在較大的差距,
國外體育旅遊研
究正朝規范化的道路發展,
而國內體育旅遊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
需在比較、

析和歸納中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
,
尤其需要加強基礎理論和先進研究方
法及理念的研究
,
並重點研究體育旅遊在我國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發展、演進規

,
為我國的體育旅遊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體育旅遊;概念;特徵;研究現狀;比較分析

體育旅遊與近代旅遊業同步出現,
近年來發展尤為迅速。
在歐洲,
早在
1857
年,
英國就出現了登山俱樂部。

1967
年至
1989
年,
世界體育旅遊市場增長了
1300%
[1]
。在亞洲,體育旅遊開發也受到了重視。日本、韓國等地以滑雪為特色
之一的體育旅遊很活躍;新加坡正在籌劃將該國發展成為體育旅遊中心
[2]
。在中
國,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旅遊行業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自
1994
年以來,中國的
體育旅遊收入每年以
30%-40%
的速度增長
[3]

2001
年,中國以舉辦世界大學生運
動會和申辦
2008
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契機,將是年旅遊的主題定為「中國體育
健身游」
,從而促進了大眾體育旅遊的興起,搭建了體育旅遊的新平台。

1
關於體育旅遊概念界定的比較

1.1
國外

多年來
,
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體育旅遊的定義。
1973

,
日本
(

)
交通公社
出版的
《觀光事典》

,
從時間的角度對體育旅遊作了界定
,
認為它和移居、
定居
不同
,
「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
1
年」

Hall
指出體育旅遊具有
2
種行為特徵
:
通過
旅遊參加體育賽事或通過旅遊參觀體育賽事
[4]

1995

,
原田先生根據體育旅遊
的目的
,
將體育旅遊分為
「以參觀體育活動為目的」

「以參加體育活動為目的」
兩大類
[5]

1996

,
長積先生把這兩點結合起來
,
提出「體育旅行
,
是指將參加體
育或參觀體育活動作為目的的人們
,
從暫時離開日常生活范圍起
,
到返回日常生




[
作者簡介
]

曹東(
1959
-)
,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湘潭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
教育與體育旅遊。王浪(
1980
-)
,男,漢族,陝西靖邊人,湘潭大學旅遊管理專業
2005
級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旅遊規劃與體育旅遊。

2
活范圍止的這樣一個活動」的觀點
[6]

1998

,Gibson
指出體育旅遊以
3
種行為
方式為特徵。它的定義是以休閑為基礎
,
人們為參加或觀看體育比賽或者為體育
懷舊而臨時外出的旅遊活動。
他以
Redmond
關於假期體育旅遊主題的論文為基礎
,
指出了體育旅遊的三種類型
:
主動體育旅遊
(
為參加體育活動或賽事而進行的旅

)

賽事體育旅遊
(
為觀看體育比賽而進行的旅遊
)

懷舊體育旅遊
(
旅遊者被著
名賽場、體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進行旅遊
)
[7]

2001

,Hinch

Higham

McPherson

Curtis

Loy
的著述為指導
,
從體育旅遊的角度闡述了體育的構成
,
然後又在
Leiper
的旅遊吸引力框架理論的基礎上說明了旅遊的概念
,
最後又將
體育與旅遊結合起來指出了體育旅遊的概念
:
體育旅遊是以體育為基礎
,
在有限
的時間內外出旅遊的活動
,
作為旅遊基礎的體育必須以規則、競爭、趣味為特徵
[8]


國外學者在「體育旅遊」的定義研究方面比較系統
,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體育
旅遊的含義
,
他們從體育旅遊的不同維度出發
,
對其進行比較和定義
,
如表
1
所示
(Hinch&Higham,2004:19-20):

1
國外關於體育旅遊的定義摘選

維度

定義和出處

1.
非商業目的的參與或觀戰的外出旅遊活動。
(Hall 1992a:194)
2.
指在特定休閑時間的人們的行為方式表達
,
如假期—部分因為特殊自然吸引物,部
分因為人工體育和戶外休閑設施。
(Ruskin,1987:26)
3.
度假過程中涉及參與和觀戰的體育旅遊活動。
(Ruskin,1987:26)
體育旅遊
4.
以休閑度假為基礎的旅行
,
主要是個人暫時到外地參與體力活動
,
觀看體育比賽或
者觀看跟體育活動有關的吸引物。
(Gibson,1998a:49)
5.
在居住地或辦公地以外的地方參加的體育活動中所有的主動和被動參與形式
,
是非
正式的或者商務商業原因的體育活動。
(Standeven&DeKnop,1999:12)

1.
指在節事活動地區停留至少
24
小時的短時遊客
,
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參與體育節事
活動
,
並把該地作為次要吸引物。
(Nogowaetal.,1996:46)
體育旅遊者
2.
指外出旅行或停留在他們不熟悉的地方主動或被動參與競技性或休閑性的活動的
個人或集體
(
把體育作為首要旅行動機
)

(Gammon&Robinson, 1997:n.p.)

旅遊體育

人們外出旅行或停留在他們不熟悉的環境主動或被動參與把體育作為次要活動動機
的競技性或休閑性的體育活動。
(Gammon&Robinson,1997:n.p.)
國外學者在此基礎上總結的「體育旅遊」的定義是
:
在限定時間內以體育為
基礎的外出旅遊活動
,
而且體育活動有其特殊的比較規則
,
並體現體育的競技性

3
和玩樂性
(Hinch&Higham,2004:20)
[9]


1.2
國內

在我國
,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
,
「體育旅遊」這一名詞已經被人們廣泛認同
,

得到普遍應用。但是對體育旅遊的概念
,
現有的體育理論和旅遊學理論都還沒有
給予較為科學的定義。
為了方便研究,
本文主要羅列國內關於「體育旅遊」具有
代表性的定義,如表
2
所示
[10

20]
:

2
國內關於體育旅遊的定義摘選

出處

定義

《體育大辭典》

體育旅遊是「以欣賞、觀看或參與體育活動為內容的旅行游覽活動」


朱競梅
(2000)
從狹義上講
,
是以參加各類體育競賽、會議、交流等為主要目的的旅遊;廣義上講
,
是以
各種球類運動和水上水下運動、各類探險活動、康體休閑運動、汽車自行車越野、狩獵
騎馬、
棋牌武術等為主要目的和內容的旅遊
,
是旅遊科學與體育科學交叉滲透而產生的一
個新領域


唐國梁
(2000)
體育旅遊廣義上是以各種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旅遊
,
即旅遊者在旅遊中所從事的各種
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賽、體育康復及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等與旅遊地、體育旅遊
企業及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

黃燕飛
(2001)
體育旅遊狹義上講是為了滿足和適應旅遊者的各種體育需求
,
藉助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
,
使旅遊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
從而達到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豐富社會文化生
活的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

汪德根
(2002)
體育旅遊是以體育資源和一定的體育設施為條件
,
以旅遊商品的形式
,
能為旅遊者在旅行
游覽過程中提供融健身、娛樂、休閑、交際等各種服務於一體的經營性項目群。

譚白英
(2002)
體育旅遊即以非盈利為目的
,
離開家庭所在地
,
前往某一目的地參與或觀摩相關體育活動
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旅遊。具有集體競技與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特徵。

孫東敏
(2002)
體育旅遊不僅是指以從事各種體育娛樂、健身、競技、康復、探險等活動為內容的旅遊
還指體育專業人士或體育愛好者以參與和觀賞體育競技、參加體育大會及體育交流等為
目的的旅遊。

楊紅偉
(2002)
體育旅遊是以旅遊商品的形式
,
為旅遊者在旅行遊玩過程中提供各種服務的各種活動。

李香華
(2003)
體育旅遊
:
遊客藉助各種自然資源並通過旅遊而獲得心理滿足和身體健康的活動。

鄧明艷
(2004)
體育旅遊是藉助體育運動項目
,
實現娛樂、休息、健身、交際、觀光等目的的旅遊活動。




(2002)
體育旅遊是人們以參與和觀看體育運動為目的
,
以體育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旅遊活動形式。




(2004)
體育旅遊是旅遊者以參與和觀賞體育運動為目的
,
或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和手段的一
種旅遊活動形式。

在國內的研究中
,
對體育旅遊的界定並不清晰
,
如一些研究對體育旅遊與傳
統旅遊的區分不夠
,
認為「體育旅遊是遊客藉助各種自然資源並通過旅遊而獲得

4
心理滿足和身體健康的活動」
;一些研究對體育旅遊與旅遊者參與的體育活動的
區分不夠
,
認為
「體育旅遊是藉助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
,
使旅遊者的身心得到和諧
發展
,
從而達到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種
社會活動」
。這些問題都有待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

㈤ 關於體育產業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五年與文化產業融合,未來十年與互聯網融合,未來十五年走創意產業之路

㈥ 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

第一過程:(1949-1954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促進中國體育發展的直接誘因。新中國體育事業起步階段。

第二過程:(1954-1966年)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的提出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保證。

第三過程:(1966-1977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影響中國體育發展。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停滯不前階段。

(6)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方向研究擴展閱讀:

體育文化內涵

由於體育概念本身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多種界定,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也多有不同。一般認為體育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或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結構——功能體系[1]。

體育文化的深層結構

與體育有關的哲學思想、價值判斷、健康觀、審美觀、意識形態等等構成的思想體系,其功能是決定體育文化具體形態的存在依據、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

體育文化的中層結構

由一系列與體育有關的制度和組織要素構成的組織體系,決定著體育文化的組織結構和操作效率。

體育文化的表層結構

將深層的體育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的操作體系,表現為體育文化的外部形態和外在特徵,如具體的健身行為、運動競賽、體育設施的設計等。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包括體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體育文化深層結構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本原因。

處於中層的結構組織體系是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的中介;表層的操作體系則是體育思想體系的具體物化過程。這種物化的結果,又具有對體育思想體系進行修正的反饋功能。

體育文化的亞文化

在體育文化中還存在著若干體育亞文化,這些體育亞文化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劃分,如按體育活動的類型劃分為競技體育文化、健身體育文化、娛樂體育文化、職業體育文化等;按體育活動的場所劃分為企業體育文化、學校體育文化、社區體育文化、農村體育文化、部隊體育文化等。

㈦ 求一篇《中國體育體制的未來走向》

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中走過來的,承如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在不斷進步,制度也要相應跟上時代進步,跟上體育發展的需要。
當初國企改革要經歷政企分離、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等一系列關鍵環節一樣,體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處於一個全新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改革連續不斷地進行,控制矛盾產生和積累的最小量是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一)短期創新抓住焦點
短期的改革與創新有兩個焦點:一是舉辦本國大事——北京奧運會,一是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前者為重中之重,後者為民心所系。這是兩件很透明的具體的實事,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舉辦,如果僅僅是借鑒外國經驗,其結果難以超越平庸;只有創新,才有可能先進。因此,這兩件大事應該上升到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小康、和諧社會構建的高度,在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較高層面來進行綜合的深入探討。
1. 重中之重——奧運會亟需的創新形式目前還沒有滿意的雛形
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認為,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將給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獨一無二,意味著必須創新。
「舉國體制」的最高目標瞄準的是奧運會,而奧林匹克不是工具而是GAME,是游戲,是玩具,是歡快交流的娛樂盛會。它在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曾一度淪落為工具,但在理性和功利的沖突中很快掙扎出來,擺脫陰影,成為人類最龐大的文化「玩具」。在一個和諧的小康社會,任何運動會都應該是大眾的節日,都是縱情發揮創造力的場合。
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已經過去不短的時間了,全世界都知道我們是集中了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和13億欣欣向榮的人口,無與倫比的資源必然造就一屆十分出色的奧運會。要辦得出色就必須創新,但亟需的創新形式目前還沒有滿意的雛形。我們集中全力去追求2008年奧運會金牌的數量,這是必須的。然而,這不是唯一的——哪怕奪下全部金牌,也不能與出色的奧運會畫等號。
2. 民心所系——大眾體育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尚在摸索之中
體育改革相對於經濟改革來說,具有一定的滯後性特徵,這是教育文化領域共同存在的狀況。中國體育在極度輝煌後,慣性運行力很大,有一個轉換角色的艱難過程,這也是體育改革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中國體育的改革前松後緊、遲發先至,把握從微觀到宏觀,從點到面的增量過程,從制定改革戰略、承擔啟動期要付出的克服阻力和失敗風險的成本、有效保證運作的連續性等動作上,表現出體育體制內在功能的漸變。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有序推進,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都要取得明顯成效。
全民健身計劃已經頒發有10年之久了,但至今沒有形成成熟的體制,沒有一套統一推行的標准,這與中國地廣人多,各個地域生活環境、經濟發展狀態不無關系,而且運行機制也尚在摸索之中。群眾體育之所以是軟任務,是因為沒有硬指標,也無法強制執行。
政府制度創新的總原則就是要通過徹底實行管辦分開,政事、政企分開,實現「四大轉變」,即從辦向管轉變、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從管直屬企事業單位向管社會轉變、從封閉式內向型管理向開放式外向型管理轉變,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職能形象,從辦體育的繁雜活動中解脫出來,建立「有限責任」政府,切實擔負起導向把握、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在投入機制方面,也應進行改革。未來財政將主要指向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根據體育事業單位的基本職能進行投入,重點用於加強大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要轉變對公益性體育的投入方式,促使形成良性的管、辦運行機制,以促進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期創新面向體制
中期的改革與創新必須面向體制。體育體制改革受部門體制、財政體制、人事勞動制度、政治制度改革進程以及市場化程度的制約,步履艱難。沒有人能夠承擔因改革失利而帶來的金牌減少的後果,更沒有人願意背負影響2008年奧運會成績的指責。因此,中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應該放在2008年以後,遵照「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思路,真正變辦為管——主要從政府高度集權的競技管辦壟斷制度入手,以真正發揮社團功能為突破口。設想如下:
1. 國家體育總局簡政放權,促進中華體育總會和國家奧委會的職能化
(1)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十八),「要明確政府和社會的事權劃分,實行管辦分離,把不應由政府行使的職能轉移給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國家體育總局按國家所賦予的職能檢查各司局的設置,主動放出具體操辦各類體育活動的權利,主動精簡與合並目前職能模糊不全的機構,再次縮小非管理職能的編制;要把管理重心放在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上,管導向、管原則、管規劃、管布局,管市場、管秩序,管住方向,管活機制。
(2)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十九),「利用籌備2008年奧運會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中國奧委會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三十八條指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是以發展和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為主要任務的體育組織,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奧林匹克事務。」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必須組建實體化的常設機構,成為直屬體育總局的事業單位。國家奧委會負責執行奧運項目的國家金牌采購計劃,垂直管理各奧運項目的單項協會——直至高水平運動俱樂部、奧林匹克訓練營,充分凝練和繼承舊體制的優勢,形成奧運「一條龍」新模式,以適應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轉型。
(3)近年來有學者建議:中國奧委會主管全國性奧運項目的發展事務;中華全國體育總局主管全國性非奧運項目的發展事務,並在各自職能范圍對行使對各運動項目協會的管理、指導和監控權。這在理論上看來很順,但實際運作有很多問題。譬如,許多運動項目既是奧運項目又是群體項目如何管?如果出現教育部門管學校體育相對游離的狀況怎麼辦?非運動項目的體育活動如何管辦等。因此,可以考慮建立像以前的「中華體育協進會」那樣的一個最高級別的綜合性體育社團。
體育總會可以在中國奧委會之上或之下,負責各種運動項目的推廣和公益性體育活動的扶持,按照國家統計局2002年把體育劃歸文化娛樂產業的導向進行制度創新,在休閑娛樂活動中拓展體育產業的空間;增加和完善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中央級社團機構和網路體系,承接諸如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小城鎮及農村體育網點的具體建設工作,真正把大眾體育抓起來。
2. 撤消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促進單項運動協會的法制化
行政手段是政府體育行政機構的主要管理手段。這一手段的實質是這些機構擁有的法定權力,主要包括制定政策的權力、編制計劃和規劃的權力、檢查和評估的權力、預算撥付的權力、人事調動以及行政處罰的權力等。這一指令性手段的特點是指揮有力、時效性好,但運用不當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市場經濟要求體育下放權力,陡然轉軌可能遭到原體制利益集團的抵制,加大改革成本。因此,採用了設立各項目管理中心的緩沖辦法。但是,目前的機構仍然只是過渡性的,不能使其固化。在形成新的利益集團後,改革的過程不能過長的滯留,以避免改革前期的動力變為改革後期的阻力。管理中心應徹底放棄依賴政府的思路,轉為完全的社團實體。
1994年,國家體委將部分職能從機關分離出去,成立了首批14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1997年又組建了6個項目管理中心,並對3個管理中心進行了調整。至此,體育體制改革似乎實現了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目標,但實際上更具有管辦混雜的官民二重性,有人稱「怪胎」,有人稱「毒瘤」,摒除感情色彩可以看出,這在體育改革之路上又多了一道新的制度障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全國性的單項體育協會管理該項運動的普及與提高工作」。單項運動協會法制化的重要步驟是接管中心的事務,全面介入訓練和賽事的經營管理。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據。
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國家的投入在一段時期內維持穩定,推出政府采購舉措,明確投入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國家奧委會撥付經費,實行政府「采購」制,各協會通過競標方式獲得項目資金,簽訂產銷合同,委託生產金牌。
改革多年來,各單項運動協會仍然形同虛設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懸空,因此不能依法管理。盡管1986年《國家體委關於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中,就提出了要充分發揮體育總會和各種體育協會、運動協會的作用,並提出了運動協會的六項主要職責,但是這樣自上而下的號召是沒有基礎的,浮在空中無法落實。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是來自上面的精神,同時也是集中了群眾智慧和基層呼聲的舉措。實踐多次證明,只有充分調動廣大組織和個人積極性的創新,只有獲得了多數人認可的改革,方能真正實施並取得實效。所以,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向上交差,改革的有效推進歸根結底還是自下而上。改革的技術路線應該自下而上,改變過去協會只對上負責,應代表全體成員利益,通過增強會員實力自下而上地增強協會實力。
實行國有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分步實施轉企改制,把各省、市的體工隊改為俱樂部,國有資產改為股份,吸引社會資金。國有資產採用折算入股方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
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二十),「分期分批進行單項協會實體化改革」,在具體實施中應特別考慮由協會負責在選材、訓練體制和競賽體制的運作系列中同步改革;可考慮先在國內大賽中試行單項協會全面介入,2010年廣州亞運會推行,平穩與國際接軌。
3. 扶持民營體育產業擴大改革發展領域
吸引實力雄厚的民營資本參與體育產業,推行股權制擴展民營化,促使俱樂部實體化。目前在籃球和兵乓球上已經開始了推行俱樂部,而且經過了這幾年的實行,情況是良好的,也從中解決了政府負擔問題,一切都靠市場來調節。推行還在繼續中,使一些運動能夠和市場結合,配合與商業化,也能更好的帶動民眾關注體育運動。
(1)首先,政府管理部門的放權,放權的關鍵在於國有體育資產管理體制的創新。政府通過設立與行使公共權力的職能部門相分離的出資人機構,控股重要的企業和運營國有資產,以股東的方式行使出資人權利,履行出資人職責。在清楚界定國有產權的基礎上,第一步要下放的就是國有體育資產的使用權,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通過委託、承包、租賃、轉讓等多種形式,將目前政府直接管理的體育資產授權體育經營單位法人代表管理;單位法人的地位確立後,就成為受法律保護的自主經營實體,擁有相應的經營管理權、人事自主權和收益分配自主權,政府不再直接下達指令性體育產品生產計劃,不再無償調用體育企業的人財物和產品。
以國有資產為主的體育場館設施的產權改革就成為當前微觀體制創新的主要內容。從我國處置不良資產的實踐來看,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進行資本運作,是推動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途徑。一是為各種社會資本進入國有企業創造平等機會,既有利於激活國有企業的存量資產,也能夠直接改變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單一的狀況;二是面向市場運用債務重組、股權重組、資產置換、公開拍賣、出售轉讓等各種資本運營的手段和方式,根據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多樣化的企業體制。在對國有體育企業進行體制創新的同時,鼓勵國內外民營企業進入政策允許的體育產業領域,最終形成多元所有制並存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除了產權所有人的多元化,還可鼓勵投資人投資方式的多元化。
體育產業的制度創新需要三權分離:
所有權——國有
管理權——社團
經營權——公司
(2)實施操作系統發育不足,無基層的功能組織,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障礙。基礎的細胞性質的改革特別重要。如高校辦運動隊提出多年,以前主要是場地設施條件不具備,現在許多大學新建的體育場館已不遜色體工隊,有條件大力發展學校的體育俱樂部,體育管理部門應採用各種手段調動學校生產體育准公共物品的積極性;地方體育部門辦的運動技術學院,要與體校結合起來探索新的生存發展的方式,體工隊改制仍然要走俱樂部實體化的道路。
淡化發展高水平競技運動官方色彩,改變體育管理部門高度壟斷具體操辦的方式,把精英選手的集訓制改為選拔制,真正打開社會辦體育的入口;各省市的專業隊逐步改制為俱樂部,依託訓練基地和學院完成實體化;政府一段時間穩定投入,國家以固定資產入股,建設股份制俱樂部:對經營性資產進行剝離改制,經營性體育事業單位以產權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為重點,參照國營企業改制,採取多種形式改制重組。
(3)制定稅收、經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國內外社會力量對體育賽事、公益性體育機構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支持。體育俱樂部通過利益排他機制而取得共同利益的自願組合,既可以採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實體方式經營,也可以採用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形式進行經營。體育俱樂部是提供體育競賽表演和體育健身參與等體育准公共產品服務的社會組織。它可以是多元主體,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鼓勵各企業和俱樂部辦運動隊,部分市場成熟的項目職業化並成立行業聯盟。根據WTO精神,外國將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中國參賽辦賽,因此體育市場的行業壟斷形式將發生很大變化。借我國首次在首都以外舉辦亞運會的時機,試行各省市高水平俱樂部精英運動員進行國家選拔和參賽的新制度。
由於「十一五」期間有奧運會、亞運會舉辦等特殊情況,改革的措施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在國內各地比較而言,從廣州開始局部試點較為適宜。2005年開始,廣州市體育局可在單項協會主辦賽事、以基層體工隊改革為俱樂部制以及與運動院校協調發展新機制的研究,大膽嘗試新模式,爭取在亞運會舉辦時能檢驗有關制度創新的成果。
「舉國體制」是中國競技體育攀登世界高峰的一張戰無不勝的王牌,在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效益,成為許多國家羨慕的摘取金牌的最佳途徑。這個體制是特別適用與發展中國家快速提高競技水平的「軟體」,目前屬於功能強大的高版本而沒有必要立即與國際全面接軌,置換為發達國家的自由自主型的訓練模式。換言之,「舉國體制」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將存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唯一的前提是它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必須走出急功近利陷阱,建立遠大的體育理想。
對「舉國體制」這樣一個經過半個世紀巨大投入而至今仍然在國際體壇發揮巨大威力的高水平競技運動體系,正如所謂的「兩彈一星」和許多國營大型企業,還將在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上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能因為它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就棄之若蔽履。何況計劃經濟的產物,並非都一無是處,經過改革也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去生存。對於幾十年形成的龐大體系,改革雖然艱難,但比起其他領域如國營企業的轉軌,「舉國體制」卻要輕松多了,其經歷的波折和付出的機會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舉國體制」不能扔掉,但又非改革不可,必須使它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對其改革既不能脫離國內體制改革的進度,又要保持中國特色和國際優勢。所以,唯一的出路還是認真進行內部的改革,脫胎換骨,實現體制創新,打造一個新體制。
這一體制必須具有最大的社會包容性,無論在大眾體育,還是在競技體育,無論運動訓練,還是運動競賽,無論專業訓練,還是業余訓練,都可以容納多元的,多種組織形式的,以及不同所有制的形態,要像張開的雙手承接社會的各種積極性,走體育社會化的道路。
在調整後的國家行業分類中,體育被歸入文化產業,原屬於體育的所謂「娛樂體育」「休閑、健身體育活動」,被劃入文化產業之中的「休閑健身娛樂服務」行業,與特指專業競技運動的體育行業分離,成為與體育並列的分類。這也正預示了我國體育回歸文化本位的未來走勢。體育體制更應盡早應變,以適應這一發展趨勢。
中國體育長期的改革與創新目標,已經初步有了個雛形的形成。中國體育已經走過曲折的道路,需要的只是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認識體育的文化本位和普世性原則,呼喚已經模糊的理想和信念。乘著中國體育走向2008史無前例的巔峰之際,我們絕不錯失良機,重新樹立起具有靈魂性質的中華體育精神,形成新的完整制度框架和運行機制,在理想的指引下,走向絢麗的終極目標。

我想你是要寫成論文的形式吧,以上我摘取了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也已經加以修改了,文章是有我自己的話再配上資料的,可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你看看用不用的上吧,希望能夠幫到你。

㈧ 中國體育發展前景的詳細報告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同時又是優秀的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體育運動自古就有,武術是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是傳統的健身項目,幾千年來源遠流長,騎馬、射箭、摔跤、釣魚、龍舟、棋類等體育活動也廣為流傳,但近代體育的發展較晚,也就是在19世紀末才傳入中國。近百年來,近代體育的傳入,豐富了中國人民體育活動的內容,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經濟落後,*上的黑暗和腐敗,使中國人民災難深重,體育活動不能廣泛開展,體育活動只局限在少數人范圍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體育運動才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而得以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黨和政府重視體育工作,把增強人民的體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首要任務。1949年,新中國剛剛誕生,就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2年成立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此後,各級體委機構也建立起來。教育部門、共青團、工會和部隊都成立了體育機構,到80年代,還成立了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 、中國傷殘人體育協會、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中國龍舟協會、中國輪滑協會、中國釣魚協會、中國信鴿協會。中國武術協會,並恢復和新建了火車頭、前衛、銀鷹、煤礦、林業、石油、農民、水利、電力和建築工程公司等15個全國性行業體育協會,從組織上加強對各行各業體育工作的領導。近幾年來,由於體育運動的廣泛普及和世界體育環境的發展,中國也興起了體育熱潮,各種群眾性體育組織層出不窮,最近,北京又成立了奧星促進會。 1949年,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列入了"提倡國民體育"的內容,從法律的高度指出了體育工作的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同年11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布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廣播體操簡單易行,是適合於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活動,四十多年來,廣播體操不斷改進和發展,更加科學和通用,已公布-廣播體操七套。對於少年和兒童的日常體育訓練,國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視,截止到1985年為止,少年兒童廣播體操已公布十套,國家體委還編制過紡織工人操、煤礦工人操、鋼鐵工人操等,在全國推行,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根據不同工種的特點編制出多種生產操,根據不同的病情編出保健操。尤其是為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還編制出眼睛保健操。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國家體委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批錄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是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他體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正式規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時間中抽出十分鍾做工間操"並"提倡早操和球類等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這一年,還公布了"准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在全國施行,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稱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三十多年來,已有二億多人達到各級標准,促進了廣大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為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創造了環境。 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在全國人民中,首先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青年中,廣泛地開展體育運動,以增強人民體質"。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體育工作中,應貫徹執行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步提高我國的體育水平"。1960年,黨中央在《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由於黨和政府對體育工作的一貫重視,倡導,鼓勵,群眾體育運動更加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並從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情況不同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總結出業余、自願、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原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出現了新的-、經濟形勢,體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取得了更大的進步。1979年,國家體委提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工作,重點抓好學校體育,積極開展工農體育活動,大力加強少年兒童的業余訓練"。十幾年來,群眾體育和業余訓練得到加強,體育傳統項目發展到二萬多項,參加訓練的學生200多萬人,工農體育也蓬勃開展,社會辦體育的熱潮正在興起,既有國家辦,又有各部門、各行業和集體個人辦,社會團體、集體和個人資助體育,修場地,建學校,搞競賽的情況都有。海外華人和港澳同胞也投資運動支持國內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在,從城市到鄉村,男女老幼都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傷殘人也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活動內容既有近代體育,又有民族傳統體育、家庭體育、體育旅遊,醫療體育等新生事物,群眾體育的路子越走越寬,體育運動的質量不斷提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充分肯定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此時35年來體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指出體育事業的發展規模、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要重視加強體育工作,進一步發展全民族的體育運動,逐步摸索出一條中國式的體育發展道路,創造體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更加認識到體育發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和財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國家體委多次召開體育工作會議,研討中國體育現狀、發展方向,主張廣泛開展同世界各國運動員的技術交流。 黨和國家的重視,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使中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愈來愈高,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正逐步擠身於世界體育強國之林。 近代體育項目從十五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在城市和學校里逐步開展起來,隨之競賽活動也日益興起。本世紀初,一些城市開始舉辦運動會,國際體育競賽也有所開展。在舊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競賽活動,有1910年至1948年間先後舉辦的七屆全國運動會。有影響的地區性運動會有1913年至1934年先後舉行的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和1923年至1936年舉行的共六屆華中運動會。此外,參加的國際性體育比賽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舉行的總共十屆遠東運動會。1932年至1948年先後共參加了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但由於運動技術落後,運動成績長期處於低水平。根據1936年至1948年的統計,田徑項目總共只打破過八項全國紀錄,絕大多數項目的全國紀錄只相當於新中國二、-運動員的水平,同西方體育強國相比其差距顯而易見,在國際性比賽中也僅在遠東運動會上取得過一些名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泛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其中包括29個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現在已經成立了50多個單項運動協會,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創造了各種條件。早在1954年,舊中國的游泳紀錄就已全部被刷新,絕大部分田徑項目的紀錄也被刷新。從1959年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以來,到1993年已舉辦七屆全運會。截止目前,在歷屆全運會上,我國運動員30多次打破田徑、游泳、射擊、舉重、射箭、跳傘、航空模型等項目的世界紀錄,打破全國紀錄達兩千多次。此外,近幾年來,還創辦了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也於1991年在南寧舉行。 中國的國際體育交往也日益頻繁,早在1989年,中國就已加入74個國際體育組織和38個亞洲體育組織,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八千多次體育交往,共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參加的綜合性運動會除奧運會以外,還有1963年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有4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新興力量運動會。在這屆運動會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實力,共獲66枚金牌,56枚銀牌,46枚銅牌,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都列在首位,並有13人17次打破162項全國紀錄,兩人2次打破兩次世界紀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1974年起參加了5屆亞洲地區運動會(在此以前,台灣省運動員參加過4屆),首次參加第7屆亞運會總分列第三位,第8屆名列第二,第9屆名列第一,第10屆獲得金牌總數第一。並承辦第11屆亞運會,於1990年在首都北京舉行,獲得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均為第一,取得了重大成就,實現了沖出亞洲的宏願。 除了舉辦亞運會外,1993年5月,中國在上海舉辦了首屆東亞地區的運動會。這屆運動會無論從比賽組織情況,還是從比賽情況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顯示了中國舉辦大型運動會的雄厚基礎,中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共獲102枚金牌,以極大優勢取得第一名。 新中國成立44年以來,運動員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等級的運動員達近1200萬人,其中運動健將1萬多人。1985年開始施行的部分項目國際級運動健將制度,當年就有113人達到標准,在國內外各項競賽中,中國運動員均取得優異成績。自從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以來,截止到1989年,已經在22個項目的世界大賽中獲392個世界冠軍,在國內外比賽中,393次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其中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獲得冠軍362個,破超世界紀錄216次。1957年至1960年,有3人5次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紀錄。其中有些運動員水平上升得令人吃驚,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如跳高名將朱建華在一年時間內,先後跳過2.37米、2.38米和2.39米的高度,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近幾年來,更不斷有人打破、創造世界紀錄,1992年在第25屆奧運會上,就有兩人兩破世界紀錄。在重大國際比賽中,中國共獲得30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羽毛球、乒乓球、體操、舉重、跳水、游泳、射擊、女排等項目,其中,乒乓球運動從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至1993年已獲得70多個世界冠軍。三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位列有數的幾個世界強隊之中。中國女排技術精湛,作風頑強,曾連續五次榮獲世界冠軍,開創了世界女排蟬聯五次冠軍的先例。中國體操隊也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實現在本世紀末把中國建設成體育強國的目標,中國正採取各種措施加速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建成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體育學院已有10餘所,已畢業學生達10萬多人,體育科研機構30多所,建成培養後備力量的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和體育中學達幾千所,設50多個運動項目,在校學生達三十萬人,40多年來建設體育場館50多萬個,出版各類體育圖書2700多種,建立了全國競賽制度,舉辦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青少年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全國職工體育運動會和全軍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和全國農民運動會。每年舉行全國單項競賽200多次,各級體委競賽活動頻繁,以1985年為例,舉辦綜合性和單項運動會共達11萬次,參加運動員有2300萬人次,基層競賽更是活躍。 中國體育發展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同歐美各國體育水平相比,猶有差距,尤其是足球、拳擊、曲棍球和一些田徑項目仍屬較弱項目,尚須大力發展。 為了表彰中國對發展體育事業的貢獻,國際奧委會已向12名推動體育發展的中國領導人和體育人士分別頒發金、銀、銅質勛章,萬里獲金質勛章,他是第15位獲此榮譽的人;榮高棠、鍾師統、黃中、李夢華、陳先、路金棟、宋中、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獲銀質勛章;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獲銅質勛章。1986年4月2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將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體育設施方面所做的貢獻。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參考資料: http://www.kjjhw.cn/tiyu/wentishiliao/200612/58002_2.html

㈨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展望

陳林祥 ,羅普磷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體育改革 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由於 我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體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政府 對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將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增 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體育產業;現狀;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體育列為第三產業的 第三個層次。1996年,中國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 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使中國體 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體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向產業公益型轉變, 體育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的朝陽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 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 撥款,而對於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中國改革開 放步伐的 不斷加快,體育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得以重新認識,「體育產 業」一詞也就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應運而生。從產業劃分角度來看 ,體育產業原本是以體育服務為主要勞務產品的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范圍。但是,從世界 各國 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的,很難對各產業之間進行具體的區分。 不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在統計體育產業產值時都把與體育相關 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值統計在內。因此,如果把體育產業僅僅界定為與體育服務產品 有關的產業,一則范圍太窄,不能反映體育產業的實際范圍;二 則難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現階段,我們認為體育產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 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即: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主 體 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第二 類為體育相關產業類,指為體育服務產品 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品。第三類是指體育部 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其它各類經營活動。
1.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分析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1年。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 , 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思想指導下,國家體委提出了體育社會化發展的方針,通過 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使過去由體委一家辦轉變為各行各業大家辦,由單純依靠國家投資轉向 以國家投資為主,向社會多方籌資的辦法,對體育場館的經營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的要求。體育開始涉及場館出租、土地轉讓、興辦公司等經 營創收活動。這一時期對體育產業的認識和實踐,大都停留在「體育搭台、經貿唱戲」的階 段,體育只是充當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其產業地位和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相應地,體育用品業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事體育 服裝、運動飲料、運動鞋等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的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規模較小 。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至於1996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體育發展也逐漸轉變為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首先 國家體委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所有運動項目管理職能從政府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20 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協會實體化的進程,將足球運動推 向市場,與此相適應,各足球運動隊都按照職業俱樂部組建的要求,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 營的市場主體,帶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其次,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國體 育產業發展綱要》和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在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中,明確了中國未來 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和目標,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辦起了中國體育博覽會,開放了體育競賽市 場;此外,還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成立體育基金等。國家體委還在重慶市和長春市確定了 兩個體育產業開發實驗區,這一切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突破單純的創收增資的模式,開始走 向立體化的產業開發階段,這一發展集中表現為三個轉化:
首先是以開辟國內外商業性競賽市場、引進外資開發體育場館建設,發行體育彩票,使體育 開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經營的主體轉化。
其次是以出售體育競賽的電視轉播權、產品專利權、廣告製作權與大眾體育有償服務為特徵 ,使體育產業開始由有形資產的利用向無形資產的開發轉化。
再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開發經營體育產業為特徵,使外部輸出性贊助 開始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經營轉化。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隨著「中體產業」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體育產 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已達四家,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實行資本運作,將極大促進我國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形成規模效益,規范體育分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 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扶持,最終將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擺脫政府的干預,形成以市場調 節為主的運行機制。
1.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1.2.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1.2.3 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展望
從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為該國 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由於體育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 就業機會,對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我們認 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1 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 產業的比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要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我 國最具發潛力的產業。而體育產業中的本體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 構和立法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不象某些產業的發展受到產業發展方向的限制,也不會受到 日益關注人類健康問題的環境組織和消費者組織的責難,而只會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和 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日益受到歡迎。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和 具體實施,體育產業作為兩個計劃的重要組成,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各運動項目的發展 逐步朝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2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1996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人年 均收入增長7.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58%,城鎮居民恩 格爾系數已達40%,按聯合國劃分貧富標准,我國成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 轉變。人均收入的變化將引起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即當家庭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食物 的支出相對減少,用於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變動不大,而用於教育、衛生、娛樂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則顯著增加。另外,由於我國家庭小型化,家庭勞務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呈不斷減少的趨勢,再加上社會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 閑暇,這從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 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無疑將擴大體育用品市場的范圍,為體育產業的發 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中國體育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
市場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的消費者所決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增強,體育產業 將最具發展潛力。據安徽省對全省城鎮1260名市民抽樣調查,年人均體育消費為232元 , 佔全年人均生活費的68%,以此推算,全國現有城鎮居民約3億,全國體育市場規模就可達70 0億元,這還不包括佔中國市場70%的中國廣大農村體育產業市場。以健身器材為例,據 統計,北京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來幾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已有生產體育器材 的廠家約120家,年產值約為4億,如果我國12億人口,3億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個家 庭配備1台健身器械,僅健身器械的年銷售額至少可達到300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 資源配置,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的軌道上來: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對中小企業的改造,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我們認為,通過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業的不斷努力,面對國內巨大的體育產業市場,中國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 展。

作者單位:陳林祥 武漢體育學院 管理系,湖北 武漢 430079
羅普磷 西安體育學院 體育理論教研室,陝西 西安710068

閱讀全文

與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方向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