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軍訓中四面轉法的動作要領。
(一)向右(左)轉
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
半面向右(左)轉,按照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
(二)向後轉
要領:按照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1)體育課四面轉法教案擴展閱讀
軍訓訓練技巧:
1、盡量穿寬松的褲子,如運動褲等,不建議穿牛仔褲。
2、隨身攜帶面巾紙和防曬霜,可能的話最好也帶兩個創可貼,手機最好不要帶。訓練時貴重物品就是累贅,錢可以隨身帶十塊八塊,因為可能會有賣冰水的人在訓練場出現。那種時候,賣冰水的就是神,就是救星(劇烈運動後最好不要喝冰水,會影響你的血管,導致胃痙攣)。
3、不要覺得防曬霜只要早上塗一遍就行,隨身帶著,每個休息時間都塗一次,軍訓時會大量出汗,汗液會把防曬霜沖散的。不要覺得只塗臉部就可以,耳後包括耳朵,脖子尤其是後脖頸,還有小臂才是關鍵,防曬霜需30倍以上的。
4、大多數學校會要求穿軍鞋,千萬要買一雙冬天用的厚鞋墊墊上,或者買便宜的棉柔的衛生巾,因為越便宜的越厚越軟,男生女生都可以用,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修剪成差不多的形狀,粘在鞋底再墊鞋墊,沒人會知道,軍訓很苦,尤其是有拉練的學校,為了腳上不起泡,怎麼舒服怎麼來。
『貳』 體育上到底是四面轉法還是三面轉法!
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就這三種轉法啊,教師可根據課的要求,可45度角轉,120度角轉,時鍾上的幾點方向的轉等.只是還有一種是轉接走,如向左轉走,向右轉走,想後轉走.
『叄』 上四年級的體育課,讓我學會了如何變通教學教法求答案
每一位老師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都能夠是守規矩,練習是按秩序的有序進行,其實不然,真正的體育課的課堂紀律與練習的實際情況不是體育老師所想像的那樣理想化的。
開學到現在,四年級的體育課,讓我真的好頭痛,剛上的一節隊列隊形練習課,全班集中練習完後還有多餘的幾分鍾,我就按排了分組四組分散式自已練習,首先是我讓一部分會四面轉法同學示範了一下,然後在簡單重復講解了一下左右轉動的動作要領,接著就讓學生分組練習了,可是當我剛轉身去檢查一組時,就有其它幾組的幾個學生跑過來告訴我說,有幾個學生不願意練習,在邊上自己玩別的,還有一部分同學不排隊,還影響他人。還有的說同學間在互相譏笑別人不會轉,總之隊伍很凌亂。聽了學生的匯報後剛開始我很生氣,他們也太沒組織性、紀律性了,如果其他學生都像他們一樣,那課堂紀律可不就亂套了。於是我集合了隊伍,想批評他們,找出違反紀律的學生。可一想還是調查一下原因吧!當我了解一下情況後,使我改變了初衷。原來由於70%學生都不會協調的腳跟腳尖變換轉動,會轉的學生都爭先想在全班學生面前表現一下自己的能力,還有部分想轉的同學,但是不會轉,轉不好還要被同學譏笑,於是同學間就出現了互相漫罵,有的學生就乾脆不轉了到邊上玩自己的到最後大家都覺得沒勁了,所以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隊伍出現了混亂的現象最終導致學習的失敗。這節課後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課後也寫了一些教學小結,認為導致這節課出現上述原因的就是:
首先是學生協調能力差,基礎比我想像的差遠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
其次是我教得太快,形式方法單一。
再次是我沒有讓學做分解動的練習,沒有化整為零,等學生鞏固後再由零匯總。也沒運用由簡單到復雜的方式進行教學。
體育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體現學生為主體,確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學習,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為一體,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於是我就在上課時讓學生做大字跳的腳尖腳跟變換游戲,游戲過後,學生自已認為不可思議怎麼能變換的那麼連貫,然後我在適時地引導學生鼓勵和激勵他們你們也能行,學生有了躍躍欲試的想法了,接下來的體育課中我有意識的把會變換的和不會變換的學生區別開來,再讓他們分別自發組合,自己找練習的同伴,就這樣在後面的幾次練習中,學生練習的興致始終很高,課堂氣氛出奇的活躍。
通過這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為學生能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但也不能忽視學生的需要和情感的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們的身心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法,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常變常新,始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想學、樂學的自覺行動。在教學中要採用多種教法和手段,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學會探究與分析,從小傳授他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法。
『肆』 體育四年級教案,上三步投擲沙包,腳的步伐應該怎麼做
一、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體育課堂標准》和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實施「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教學中注重投擲技術的傳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
二、教材分析
上三步投擲沙包是投擲項目的重點教材之一。此項教學內容除能發展身體力量素質以及投擲的協調性、准確性和目測力外,還可以增強投擲的初速度,提高透支的效果。本課為第一次課次,通過本課的教學,初步學習上三步投擲的技術動作,重點解決學生上三步轉體引臂充分和蹬腿有力的技術動作。注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學情分析
我用的學生是六年級(3)的學生,學生學過上一步投擲動作,上三步投擲是為以後的交叉步動作做鋪墊,所以本節課沒有設計難度太大的技術動作。
四、 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從認識、技能、發展和情感四方面制定的。
認知目標:通過本課次的學習,使全體學生都知道上三步投擲沙包的動作方法。
技能目標:使90%的學生掌握上三步投擲沙包的技術動作。
發展目標:發展學生下肢爆發力及身體的協調性。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精神,樹立集體體育活動安全意識。
五、 教學手段
1、講解示範使學生清楚動作
2、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運動
六、教學資源 :沙包24個 、呼啦圈4個
本次課分為四個部分:
1、
開始部分:主要隊列練習為主分為:四面轉法、齊步走立定,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
准備部分:專項的活動練習:肩繞環、上下振臂、體轉運動、踝腕關節繞環、原地縱跳等,使學生的身體關節充分活動開,為主教材的教學做好准備。
3、
基本部分:主教材為上三步投擲沙包,從復習上一步投擲沙包的動作開始,到教師講解示範上三步投擲動作,再到教師帶領學生徒手進行上三步投擲動作的練習:(1)分解動作:步上左腳、2步上右腳,右腳向外轉腳尖,同時右臂由上向下在到體後的引臂動作、3步上左腳,左腳落地的一瞬間快速蹬地、轉體、揮臂;(2)加快口令的速度,使學生能在快速的過程中,做好上三步投擲沙包的動作,鍛煉學生的熟練程度。最後到學生進行實物的投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充分掌握上三步投擲沙包的整體動作而設計的。最後是接力游戲,主要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沙包投擲是鍛煉上肢的,接力跑是鍛煉下肢的,從而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伍』 現在小學體育中的四面轉法教學重要嗎
重要
此方法適用於小學階段所有對四面轉法掌握不夠的學生,它能夠使學生在較輕松的回情況下,學會不同腳要使答用腳跟及腳尖用力轉動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四面轉法動作的規范性。
1、點腳訓練
生呈四路縱隊,立正姿勢面對老師。師給出一個方面(用手指)如方向左,生抬起相反方向腳(右腳)前腳掌點地。反復練習,直到學生能夠快速做出點地反應。
2、擰腳轉動訓練
師為自己給定一個方向如左邊,然後示範點地腳擰轉用力的動作,同時呼1,然後右腳並左腳的同時呼2。強調手貼身,直膝轉動。然後學生原地自主練習。
3、綜合訓練
師面對學生,給出一個方向,生抬起相反方向的腳後跟,前腳掌點地,然後師拍手或給出明確指令,生再做1的動作,接著再拍手,生做2的動作。
4、終極訓練
(1):方法同綜合訓練,但省去師拍手指揮的過程,要求學生在老師給定方向後做出原整動作,同時呼「點-1-2」。
(2):在生熟悉之後,師在給定方向後呼出方向名稱如「向左轉」,生重復一遍後,再做「點-1-2」動作。
(3):師直接呼名稱,生重復一遍後,做「點石-1-2」動作。
『陸』 體育課中的四面轉法指的是什麼
體育課中的四面轉法指的是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
(6)體育課四面轉法教案擴展閱讀
如有需要時還可以半邊左轉、半邊右轉。
(1)半邊左轉:
口令:「半邊向左——轉」
動作要領:
以左腳跟為軸,左腳跟和右腳掌前腳掌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左轉45度,身體重心落在左腳,右腳取捷徑靠攏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不變。
(2)半邊右轉:
口令:「半邊向右——轉」
動作要領:
以右腳跟為軸,右腳跟和左腳掌前腳掌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右轉45度,身體重心落在右腳,左腳取捷徑靠攏右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不變。
四面轉法的動作要求:
轉體快,兩臂夾緊,身體不要晃動,兩手貼緊大腿兩側;靠腳時稍有停頓;手臂不要外掃或跺腳,眼睛直視前方。
動作要領概括起來為」三挺三收一睜一頂」:
1、「三挺」指挺頸、挺胸、挺腿;
2、「三收」指收下頜、收腹、收臀;
3、「一睜」眼要睜大,並直視前向方。
『柒』 軍隊原地四面轉法動作要領是什麼
停止間轉法
(一)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
半面向內右(左)——轉。
要領容: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
半面向右(左)轉,按照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