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開展校本主題教研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校本教研為依託,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校本主題教研活動源於教師的需要,是以問題為驅動、以課例為載體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的校本主題教研機制,是探索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和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變革。是以「主題研討課、主題研討會」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 一、校本主題教研過程 1.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於問題,問題是校本主題教研的出發點和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起點。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相對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還要考慮到不同階段教師問題的層次性及需要解決主題的特殊性;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後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主題教研活動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難易程度適中。 2.專題學習,提高認識 專題理論學習具體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實踐前學,定期學習一些與主題接近的理論資料。二是實踐中學,從理論的層面對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剖析,並尋找其根源。三是實踐後學,對實踐過程中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反思與交流。學習的方式分自學和集體學習兩種。教研組長事先查找相應的理論資料,篩選對本次主題教研活動有幫助的材料,印發給組員自學,組員也要根據主題自主查尋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召開集體學習研討會,研討會上要有組員對主題學習的自主體會,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並加深認識,明確每個人承擔的相關事務,設計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確保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能夠參與,有所收獲,為下一步組織主題研討課作準備。 3.集體備課,共同討論 集體備課主要是對執教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每個成員的分工。 4.課堂實踐,印證預設 主題研討課是對教研主題的課堂實踐,是對教研主題預設的印證,是實施主題教研有效性的保證。 5.主題研討,反思教學 主題研討會是主題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問題有「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做到了嗎?」「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討論。這一環節要求教研組的每個教師既是學習的參與者,又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講我聽」、「你說我記」培訓方式的解構,是教師將實踐與反思相互聯結的行動學習,是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人際互動的培訓方式。 6.行為跟進,生成問題 有效的教研活動中文本討論是重要的,然而行為跟進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動具體化。行為跟進是將討論中的東西進行結構化,在理性認識提升之後落實到行動之中,這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 二、校本主題教研特點 校本主題教研是以教師感興趣的,有研究探討價值的實踐性主題為主線,在專題理論的指導下,一組成員通過看書學習、觀察討論、模仿操作、實踐反思、行為跟進等形式,帶動更多的教師關注課堂,提升教學能力,以這種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使青年教師有機會沿著從旁觀者、同伴到成熟實踐示範者的軌跡前進,即提供了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合理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專業能力的過程。它有以下突出的特點。 1.以問題為驅動的教研方式 是從現實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困惑為目標,最終又回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上來。尤其是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中有很多現實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釋,所以,對在職一線教師的繼續教育,一定要重視教師的現實經歷與情感體驗,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概念,理解概念,並把這些概念轉化為教師的內隱語言,提高自身的智慧技能。 或許因為故事的主角就在我們身邊,或許教師們發現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現實問題原來自己身上也有,大家顧慮沒有了,對話變得暢所欲言,大家毫無保留地敘述著自己的喜悅與困惑,使得每一位教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每一種意見都有存在以及值得尊重的理由,這種教研方式氣氛是民主的,和諧的,它可能導致教師對於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化。問題的生成使得校本教研的實際內容有了保證。 2.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強調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主題教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內容是真實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形式是開放的,通過主題研究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判斷和教學實踐智慧。因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師能深度捲入,整個教研活動氣氛熱烈,教師們「看別人的課堂,想自己的課堂」,積極地亮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它強調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進行,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融為一體,達到了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把課堂作為問題研究的源頭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 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活動計劃性、針對性差;(2)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3)理論學習離課堂實際太遠;(4)以應付考試為中心;(5)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這顯然偏離了教研活動的核心「教學研究」。主題教研活動避免了以上這些問題,突出了活動的目的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大家圍繞主題開展的討論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深入思考,追求問題的本質,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4.人人參與互動的教研方式 因為親自參與了、實踐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體會,人人都有發言權,這樣的主題教研就不再是個別骨幹教師或教研組長的「專利」,使得廣大教師不再游離於校本教研之外,游離於具體教學實踐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體性的合作研究共同體,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圍就能逐步形成。5.源於需要並充滿期待的教研方式 有效的,有質量的教研活動一定是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是教師所需要和所期待的。從主題教研的整個過程看,它是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要進行大量的教師訪談;要對教師們可能有的收獲有所規劃;要設計好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要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方式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有所貢獻,有所收獲。 總之,校本主題教研活動作為校本研修的一種形式,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個教師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收獲,它的樂趣在於每個人都經歷了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過程,獲得共同提高。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以建設性的方式滲透經驗並進行學習,關注點從形式走向本質,從課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細節,有可能實現「反思與實踐之間的建設性聯結」,使現實的教育教學行動更加有效。 三、校本主題教研評價校本主題教研的評價要突出以下原則: 1.過程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體性原則;4.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者必須參與到校本主題教研的相關活動中,並根據教研組的《主題教研活動記錄冊》,結合聽課、主題研討進行分析評價。評價者按照評價標准,根據評定的等級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作者: 董文起 來源:《教學與管理》
⑵ 校本研修觀課議課主題如何分解
我在《有效觀課議課的理念與實踐》中提出過這樣的框架。
(一)教材、教法和效果的框架
觀課議課主題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一首詩的詩情」,分解指向就是在教材、教法和學習效果等方面。「圍繞特定主題在課前對教材進行研究,重點研究『詩中蘊涵了哪些情感?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麼?可以落實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這是對教材的研究;「在課中觀察和研究特定目標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觀察研究授課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情時,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識的教學活動、表現了哪些行為」是對教法的觀察和研究。「觀察和研究教學效果,重點觀察和研究學生在課堂上體會詩情的過程、狀態和收獲」是對學法和學習效果的觀察和研究。
(二)目標、手段和效果的框架
如在一節「找規律」的數學觀課議課活動中,參與者預先確定的觀課議課主題是「如何讓學生經歷『感知規律——探索規律——應用規律』的認知過程」,我們建議,可以調整為以下結構進行觀課議課:
(1)本課應該讓學生認識和體會的規律是什麼?
以此討論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發現周期排列的規律現象,還是從周期排列的規律現象中發現判斷某一位置是什麼物品的簡便的方法?
(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的基本路徑是什麼?
以此討論如何基於生活情景,經歷概括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數學過程,體會數學的方法和思想。
(3)促進學生發現規律,執教者的主要思路是什麼?主要採取了哪些有意識的教的行為?
(4)學生找規律、發現規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三)原有基礎、學習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的框架
例如,在一節五年級的「嘗試和猜測——雞兔同籠」觀課議課中,參與者提出了「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學生的發展如何有效統整」的觀課議課主題。在這一主題下,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向觀察和討論,收到了很好的觀課議課效果:
(1)這一課應該基於什麼樣的基礎發展?
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回顧了三年級列表方法的基礎,討論了北師大教材和人教社教材的不同,分析了後續學習的要求,很好地理解了教材。同時還分析了課堂上大多數同學的基礎,和在校外奧數學習同學的基礎,討論了如何針對兩類不同學生的學習安排教學活動。
(2)這一節課最佳的發展目標應該如何設置?
大家討論了學習「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取中列表法」的意義和以此為基礎的後續學習,分析了在列表滲透函數思想,從列表中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理解和掌握優化的方法、簡化的方法的學生發展目標。
(3)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實現發展?
大家由此分析了授課教師表現出教學的策略、路徑、方法,討論了實現目標的更多方法。
(4)學生在本課中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是什麼?
結合課堂上的觀察,參與者分析和討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四)理論思考、實踐活動、實踐效果的框架
這是一種針對具有實驗性質的課堂教學的觀課議課。如在某校四年級語文《卡羅納》的觀課議課活動中,觀課議課的主題被確定為「指導學生閱讀的有效策略」。從更有效地展開觀課議課,筆者建議的觀課議課方向可以做如下分解:
(1)指導學生閱讀的策略有哪些?各有什麼樣的適宜對象?在具體操作中,有什麼樣的程序和方法?
(2)教師採取了哪些策略?採用這些策略和方法的依據是什麼?《卡羅納》更有效的閱讀指導策略是什麼?
(3)這些策略是否有效?學生閱讀的過程和效果如何?
(4)對學生閱讀有效指導還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
⑶ 個人研修計劃的主題有什麼具體內容
個人研修計劃的主題的具體內容如下:
以語文老師的個人研修計劃的主題為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學習思辨和實踐研討。
一、學習思辯
1、全校語文老師討論本學期研修主題。
2、區域協作組研修工作協調會議,討論研修方案。
3、區域協作組完善研修方案:把制訂的研修方案上傳至研修平台,協作組成員進行網上討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綜合意見修改後,正式確定研修方案。
4、教研組長傳達老師的講座——目標導向單元整組教學研究。整理後上傳至主題研修的學習思辨欄目。
5、40周歲以下的語文老師撰寫心得體會,並把帖子跟在講座整理稿之後。
二、實踐研討
1、各協作組圍繞主題,結合日常研修(每人一節公開課)在組內開展實踐研討活動。上傳至日常研修一欄必須包括以下內容:單元目標制訂、課時目標(單元目標的分解落實)、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包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圍繞主題的評課 。
2、協助組展示活動:邀請名師做理論引領,進行專題講座。備課組長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制訂過程和磨課的經歷做簡單的介紹,上傳資料到研修平台。
(3)體育課校本研修主題擴展閱讀:
理論思考
校本教研是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和聯系紐帶,應該在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因此,把校本教研首先看作是集中學習和領悟先進教學理念的一種形式。
但是怎樣有效地進行理論學習呢?如果只是讀一段教學理論方面的文章,不僅枯燥乏味,更會流於形式,失去意義。將理論學習的內容與要研究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融進校本教研的主題。
實例研討
每次校本教研,都要先確定主講人,但絕不是一人講大家聽,更不允許自己上課時把主講人的設計復制照搬。
主講人的主要任務是提出本課設計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組織大家進行探討。課堂觀察掌握了真實具體的課堂教學信息,為校本教研的反思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反思總結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為憑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總結。
主題研修式的校本教研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得越來越自覺,越來越緊密,提高了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主題式研修的校本教研已經將教學研究與日常教學工作、學習培訓融為一體,成為一種職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