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新課標論文
學校體育是項復雜的系統式程,它涉及到諸多因素,其中體育教學方法的好壞,起著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它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在培養人才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學校體育工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只有課程標准,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參考書,對於我們小學體育老師來說也是一個考驗,一個挑戰,是很好的一次嘗試。因此各校掀起課改熱潮,不同形式的探討課、研究課、紛紛展示出來,怎樣才算好,各人說法不一,但我想有一點大家都會認同,那就是好的體育課學生應當積極自主的參與到整個學練過程中並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從實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學習興趣,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實現角色的變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改「一言堂」為「群言堂」,變主講為主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當然,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能否實現,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老師手裡,教師只有真正認識了當今時代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教師也才能比傳統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導趣,引導學生樂學;通過導思,引導學生活學;通過導做,引導學生善學;通過導法,引導學生會學。如此,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教學活動關系,才能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二 、探究性問題
在教學中,用1-2分鍾的時間來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好奇心,從問題入手,引發學生的思考、熱情和探究。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去思考探究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如,在上立定跳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遠的技巧,我們依次提出問題。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們是怎樣跳的呢?同學們可以試一試你們有什麼感受呢?再比較分析哪一種動物跳得遠一些,為什麼會跳得遠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擺動是不是可以幫助身體向前向上跳躍呢?等等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問題帶動興趣,以興趣解決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針對不同的教材要採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這一種手段,而不是強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學生必須去服從的形式。在教學中多採用游戲的形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上用2-3分鍾的時間讓學生布置場地擺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隨意散點放在操場上,用搶占陣地、尋寶等游戲方式主動讓學生去得到它並按規定路線擺放好。這樣一來學生既感到好玩又覺得刺激,遠比教師依個發器材的效果好。這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用5-6分鍾的時間,以游戲、比賽等活動為手段進一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在體育課中常置於「高期望——高表現——高期望」的良性循環中,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激發,在積極的思維和活動中,讓學生身體得到了鍛煉,同時也使頭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
四、掌握運動技能
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① 用5-6分鍾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優化組合的自擇權,採用自發組合群體的分組自主學習。為滿足學生個人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己安排各種各樣的練習形式和方法。要求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次數,距離,時間及質量上各顯神通。② 用1-2分鍾的時間老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和出現的不規范動作進行講解示範,③ 用6-7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自已去解決存在的問題和糾正不規范的動作。④ 用2-3分鍾的時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⑤ 用10-12分鍾的時間讓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並盡可能地為各類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去掌握運動技能。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改變課堂結構入手,以形式多樣的游戲,情節豐富的故事激發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將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形成一定的運動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教師也積極參與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一起玩耍並給予糾正指導動作。學生們在虛幻情境的活動中,不僅心情愉快,而且身體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五、體驗運動樂趣
學生通過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達到一定要求後,就轉入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用3-4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群體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糾錯,互相總結,感受參與運動帶來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艱辛、競爭與合作、情緒的宣洩與情感的升華等豐富的內容。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成功感」的增強會對其興趣而產生和保持起到促進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不斷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用欣賞的、肯定的目光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六、自我評價
用1-2分鍾的時間來評價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這種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還能加深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內容的更多把握,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期待,提高學生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曾加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初步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觀,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七、思考與練習
讓學生課後加強對本次課的思考與反思,結合現實生活去感受體育對學習和生活有多大的幫助。並通過每天的課外活動對所學動作、內容進生動活潑復習,以加強學生記憶、提高動作質量。教師加強監督檢查。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的知識和方法,並獲得在野外環境中的基本活動技能。
在教學中,我們首先提出探究性問題,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學習熱情。然後,從教材的特點出發,運用一些有趣的、游戲化的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參與。當學生的參與熱情被調動起來後,就轉入正常的教學活動,從學生簡單的動作到動作的形成,讓學生整體地自主地接受和學習,在游戲和比賽化的練習活動中掌握技術。在學生技術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後,再開展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充分體育運動的樂趣,體驗失敗與成功、身體疲勞與心理快樂等不同的情感變化。再後,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運動的健身價值,指導學生利用體育運動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後引導學生通過對體育項目的學習和體驗,逐步形成對《體育與健康》課的認識,懂得終身體育與自己人生幸福的關系。
② 體育新課標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摘要:
《新體育課程標准》指出: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應「扮演」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關繫到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要抓住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是弄清主體性的概念。主體性,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和自身發展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諸如:自覺性強;意志力持久;有練習策略;好強好思等特徵。其次,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具備並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條件;要有主體教育觀;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健體的方法等。另外,豐富教學內容,培養體育興趣與能力,明確鍛煉目標,做練習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③ 如何理解和認識體育新課標
摘要:
《新體育課程標准》指出: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應「扮演」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關繫到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要抓住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是弄清主體性的概念。主體性,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和自身發展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諸如:自覺性強;意志力持久;有練習策略;好強好思等特徵。其次,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具備並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條件;要有主體教育觀;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健體的方法等。另外,豐富教學內容,培養體育興趣與能力,明確鍛煉目標,做練習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
追問:
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④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有哪些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堅持目標統領教學,提倡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學生健康的主題,把教學的精力集中投放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問題上,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以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活動。近幾年來,我校始終堅持以教育部健康體育課程標准思想指導,體育教研組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踐與分析,完善了教學的指導思想、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優化了教材內容、推行了教學組織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體育課新課標的道路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得到深層次的落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正確教學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執行力,把教學計劃轉化為教學實際,這是我們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斷的解讀,並靈活運用,在現有的高中體育教學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體育課教學效益,無疑是對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詮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體育新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強調要將學生的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旨在說明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因為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學習和掌握操作性很強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體育學習的主要途徑。盡管這里還有運動文化傳承的問題,但從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來看,應該更強調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如果想終身保持健康的體魄,我們鍛煉身體,進行體育活動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徹底改進,應把那些十幾歲的學生在完成中學學業後仍一直樂此不疲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個人體育鍛煉活動,引入到學校的體育課程之中。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層面、多功能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需條件。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學生如果不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常常遭遇學習的失敗,他們就不可能也根本不會喜歡體育課,也就不會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
五、新體育課程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往教學表現為主體性缺失,以教師主體作用壓抑學生自主發展,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多數課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單純競技運動技術傳習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只是採用單一的講解,示範,學生模仿練習;過分強調練習方法的整齊劃一,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學生處於被動練習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新體育課程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關鍵在於要將新體育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教學行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大面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課程改革的目的。
六、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設計課的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性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體育的興趣愛好,選擇搭配教材。教學方式上,採取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根據學生體育基礎的不同,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使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注重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凡是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在其中只是創造條件,指導幫助,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參與管理,參與評價。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把健康與生存、學習、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會健身、學會創造,從而達成育體、育心、育人,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
1.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就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活潑好動,興趣愛好廣泛,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獨立地進行練習。選擇性學習活動使不同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發展的空間。例如,進行投擲教學,常見的練習形式是學生分成兩隊,面對面投擲,這樣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勞。採用選擇性的練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練習的器材和場地,體力強、力量大的學生,可選擇實心球,在一號場地上練習;體力弱、力量小的學生,可選擇小沙包、降落傘、紙飛機等,在二號場地上練習;喜歡投準的學生可選擇配有目標裝置的三號場地上練習。整個練習過程,學生都可以自由變換練習器材和場地,也可以自由組合練習的夥伴。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每變換一種器材,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2.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
體驗,是一種基於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在學生本人。體育教學是一門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於學生是否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身心發展。從學習環境中得到體驗,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情感是從他接觸的周圍環境中得到的。體育教學中的學習環境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的學習環境,另一類是隱性的學習環境。顯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場地、器材、教具、學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學過程的實物情景等;隱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學中的模擬情景等。小學生愛聽故事、好表現、善於模仿。喜歡在故事情景中游戲玩耍。他們的學習環境往往需要把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有機結合組成具有情節的故事和具有主題的學習情景,使他們身處生動活潑的情景之中鍛煉身體學習動作,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單、雙腳跳」教材時,教師把教材內容通過「小青蛙與小花貓」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的故事,通過游戲貫穿全課。課的導人採用圖片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視、聽和本體感覺一起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景交融,整個練習過程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
3.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以往,人們常常認為,體育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體質方面。而新的課程除重視這些方面外,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信心。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學習本身給學生造成的問題,例如身體鍛煉過程中的體力問題,學習動作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也有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問題,例如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個人與群體的協調問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發生沖突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用靈活多樣、富於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新。勿庸置疑,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應積極採用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⑤ 體育新課標內容是什麼
摘要:
《新體育課程標准》指出: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應「扮演」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關繫到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要抓住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是弄清主體性的概念。主體性,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和自身發展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諸如:自覺性強;意志力持久;有練習策略;好強好思等特徵。其次,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具備並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條件;要有主體教育觀;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健體的方法等。另外,豐富教學內容,培養體育興趣與能力,明確鍛煉目標,做練習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⑥ 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教學目標與教學
滕子敬(100088)中央教科所院內學校體育研究會
《中國學校體育》2004年第五期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標准》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理解這條建議的精神,在我與第一線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有許多困惑。如,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是什麼?內容標準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內容標准只提供一個內容框架,而不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統領內容應該統領到什麼層次?是水平計劃的層次,還是單元計劃的層次,或是課時計劃的層次……等。我想結合自己學習課程標準的體會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關於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問題
《標准》改變了以往首先確定體育教學任務,然後再按學習內容的分類體系,劃分教學時數分配比例的辦法,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來表述具體目標。並根據具體目標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標准,從而構建了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准三個層次的目標體系,使總目標通過具體目標逐步細化為內容標准,以體現目標統領內容、根據目標選擇內容的思想。
二、關於「內容標准」的內涵問題
「內容標准」是《標准》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目前,在有關文件中也還沒有關於這個概念的界定。但顧名思義,我認為「內容標准」應該是目標和內容的整合,即他既是內容,又是目標,是內容要達成的目標,總稱為「內容標准」。如,水平四,「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的「內容標准」是「基本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幾項主要的田徑運動技能;基本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其中的「球類」、「武術」、「技巧或器械體操」、「舞蹈或健美操」、「田徑」、「地域性運動項目」等都是教學內容,或者說是教學內容的指向和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基本掌握一兩項」、「完成一兩套」、「基本掌握幾項」、「基本掌握一兩種」等則是這項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標准》與教學大綱不同的是:大綱在首先確定教學任務後,同時規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比例。因此,在教學大綱中根據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是一步到位的,這種辦法的優點是教學內容明確、具體、便於操作;缺點是統得較死,缺乏靈活性,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適應較差,教師缺少自主創造的空間。
而《標准》以目標統領內容是採取分步到位的辦法實施的:第一步是國家制訂課程標准,確定「內容標准」的內容框架;第二步根據《標准》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標准》,並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訂出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報教育部備案並在本地范圍內組織實施;第三步根據《標准》建議「各校根據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結合當地課程資源、本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真編制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案並組織實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校的教學方案,結合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教學工作。這種分步到位的辦法改變了教師只是消積、被動地執行大綱的狀況,使教師成為教學計劃的設計者,有利於調動廣大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關於「內容標准」與「教學內容」的問題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解讀》中明確提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因此,體育課程在學習內容的確定方面應具有充分的變通性,以利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使課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體育課程標准實際上只是確立了一個內容結構框架,確定了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層次的基本目標,至於具體採用什麼內容、什麼方式和步驟去實現這些目標,各地、各校都有充分的開發空間。由於《標准》只提出了一個內容框架,沒有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僅靠這個內容標準是無法上課的,還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使「內容標准」具體化。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幾家出版社編寫出版的《體育與健康》教科書,把「內容標准」具體化為體育教材,為體育教師貫徹實施課程標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當前經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為數較少,還難以完全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需求,有待地方和學校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按照《標准》的要求國家制訂課程標准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訂地方的課程實施方案,但開始著手制訂的還很少。這種情況不利於在教學內容上反映地方特色,不利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引導。
四、關於目標統領內容的問題
目標統領內容明確了目標和內容的關系,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改變了以往根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教材來確定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目標)的做法,而是要首先確定目標,再根據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有些體育教師在制訂水平教學計劃時,以內容標准中所列出的五個學習領域目標及水平目標為依據,逐一對應選擇教學內容,為落實目標統領內容做了有益的嘗試。目標統領內容應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上,具體表現在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課程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領域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確定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然後再根據內容標準的五個方面制訂水平教學計劃,以便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但是,目標統領內容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每一種計劃,特別是課時計劃都必須是先制訂目標,再選擇內容。課時計劃是根據單元計劃來安排課的內容的,因此在制訂課時計劃時,就應根據教材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來確定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其中不僅有技能目標、體能目標,還可設計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目標等。這樣不僅具有可操作性,也不違背目標統領內容的要求。因為課時計劃的內容是根據單元計劃的目標制訂的。這樣從目標到內容,即目標統領內容,再從內容到目標,即通過內容折射目標。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有序地進行。
最近,南京師大的顧淵彥教授寫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一書指出:20世紀以來,課程研製的主要範式有兩類,即目標模式和過程摸式。目標模式也稱「泰勒模式」,「是以目標為統領的,課程的其它環節均應以此為依據」。「目標模式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人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目的具體、明確,易於把握與操作;缺點是過於理性化,甚至顯得機械、死板。此外,這種模式還有使內容服務於既定目標的『工具化』傾向,這是為了滿足目標而使用的損害內容的方法。這既會造成被選擇內容的價值不能完全挖掘出來,也會造成具有很好教育價值的課程內容的流失」。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如有的教師在制訂課時計劃時,確定了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目標,據此選擇了障礙跑的教材內容,但對障礙跑的健身功能、跨越障礙的技能價值卻沒有在目標中提出,這就可能使障礙跑的健身和技能價值被削弱或流失。
1975年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出版了《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一書,對泰勒的目標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指出其貢獻與缺陷,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認為活動內容的選擇標准就是活動內容本身是否「含有內在價值」,也就是說確定內容的依據是活動內容的價值,而不是預先設定的目標。
了解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理論及其爭論的問題,對我們全面認識目標和內容的關系是有益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外國的東西不能搞絕對化,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一說就是外國的好,外國怎麼做的,我們也應該怎麼做。當然我們也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要立足自身,在認真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把國外好的東西「本土化」,構建自己新的課程開發模式。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首先,要認真研究和理解《標准》的三級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從課程要素的內在價值出發,選擇具有豐富價值的內容作為教材,使目標統領內容,內容翻過來折射目標,使目標與內容能夠更好地整合起來,以利於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⑦ 談談你對體育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當別人推著孩子「雞血」那些長大後根本用不著的課程時,更有遠見的家長願意花重金送孩子玩運動。盡管他們心裡有數,大部分孩子都不會成為專業運動員,但是他們知道,從體育運動中學到的東西,夠孩子受用一生。
讓孩子積極上好體育課並不代表你希望他未來能憑體育特長獲得獎學金,或者成為專業的運動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童年還是青春期,體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運動能幫助孩子建立與他人的聯系,讓他們學會珍惜和成年人之間的關系,獲得自信心,以及為自己設立目標、完成目標。
然而研究卻表明,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⑧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精神的要求,分析籃球變向運球教材,注意目標明確重難點把握,教法與學法創新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12'GYM'1.2.1)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並行推進的課程結構,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1-12'GYM'1.2.2)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1-12'GYM'1.2.3)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發揮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1-12'GYM'1.2.4)體育與健康課程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
⑨ 小學體育新課標與老課標有何區別
一、體育新課標與體育教學大綱比較
1.教學目標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為:
體育健康的教學以育人為宗旨,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結合;促進少年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備。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為:
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用技能;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3)突破:
課程標准確立了課程目標層次體系: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
從而使課程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以往習慣用的客話和套話。
2.教學內容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規定:
必修:基本運動、游戲、基本知識、田徑、體操、武術;
限選:球類、韻律體操和舞蹈、游泳;
任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現代科學的健身方法,新興體育項目;
必修:內容的提高與拓寬,可由學校置換其他內容。
(2)體育新課標教學內容:
沒有規定具體的內容,只是劃分了五個學習領域:既運動參與領域;運動技能領域;身體健康領域;心理健康領域;社會適應領域。
(3)突破:
新課標突破了以往大綱的規定性,實施目標管理模式;改變了以往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內容體系;拓寬了體育課程的內容範疇有助於挖掘課程資源。
3.教學評價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
評價與遺傳因素相關較大的體能項目為主;強調體育與健康知識的記憶和文化素養;強調掌握運動技術水平;重視考勤、必修、限選內容的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重結果評價。
(2)體育新課標評價:
強調五個學習領域目標的等同評價;強調與教學過程較為相關的態度行為等;強調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既重視終結性評價,又重過程評價和進步幅度評價;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及教師評價的結合。
(3)突破:
課程標准突破了評價內容的規定性,改變了以運動技術、身體機能為重點的評價,強調了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對技術和知識的應用能力評價;突破了以往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的評價方式;重視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的"蓋棺式"評價方法。
二、比較結果分析
1、體育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具有層次性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結構有別於傳統的目標結構,即原體育大綱規定總的學科目標,直至劃分到各個學期,是一種垂直目標體系。這種目標體系單一、機械,具有對教師教學實施的極強的指令性和約束性,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自主調控和創造空間。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是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視角所形成的立體化目標結構體系,並具有調控性和創造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課程目標的實施計劃中,必需要教師個體自己去搭配,選擇並確定整體落實課程目標。這給體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課程的主體之一體育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和教材的被動執行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同時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
2、體育新課標的教學內容具有選擇性
新課程教材構建體系有別於原有教材模式。教材的不規定性,尊重了體育運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的重點由過去傳授向全面發展轉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理念。尊重了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權,擴大了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體育教學帶來了生機。
新課程教材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是一種目標管理。這種目標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內容,而是所選擇的內容要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課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實現課程的不同目標,即通過教材媒介達到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使體育教師由被動執行教學大綱向主動參與課程教材建設決策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初中、高中體育教材各僅一本,對教師如何把握、分布、選擇以及教材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實踐操作中急待解決的課題。
3、體育新課標的教學評價具有多元性
課程標准改變了原大綱的評價體系,強化了評價的激勵性和發展性功能。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綜合評價。在新課程教學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體能的增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體育行為、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養成,也要重視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以發揮體育教學評價的綜合功能。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不僅注重結果性評價,而且重視過程的評價,以及充分考慮學生進度幅度和態度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學生自我評價、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一體的評價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蓋棺式評價。新課程評價的特點,給教師實施學生體育成績評價的設計和操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三、實施策略
從體育新課標與體育教學大綱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新課標與大綱主要突破表現為:課程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性,評價體系的多元性,根據上述比較分析的結果,建議實施以下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1、對體育新課程目標的實施策略
(1)合理安排目標
新課程目標的層次性的特徵,決定了在落實中要合理分配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依據課程整體目標,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充分考慮目標的層次性、可接受性並合理的劃分安排在各個學年及學期里。這些目標的劃分都需要執教者個體去操作。這對於普通的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此,在施教前必須認真研究和落實領域目標以及水平目標。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作的如何將對後續的教學有直接的影響。
安排領域目標應全面考慮分布情況。要均勻的貫穿在在各個學年及學期里並適當的側重某些領域目標。在水平目標的選則上,應根據難易程度考濾漸進的原則。如選擇運動參與領域目標教學時,應先考慮落實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低級目標,再考慮安排如何科學鍛煉方法的高級目標。使教學目標有秩序地逐步實現。
(2)兼顧五個學習領域目標
新課程五個學習領域目標不同。在落實各項學習目標時,各項目標要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課程規定了五個領域目標,而不同領域目標又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是有聯系的,在特定教學實踐中,在突出特定目標的同時要考慮兼顧發展其他目標。如在落實心理健康領域目標時,選擇耐久跑教材的教學,就應兼顧運動技能領域和身體健康領域目標。通過耐久跑的教學,既可提高心肺功能,發展體能增強體質;又可學習掌握長跑的動作技術;還可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實現以某個目標為主兼顧其它目標的原則。
(3)情感領域目標與實踐相結合
體育新課程增加了運動參與領域;心理健康領域;社會適應領域目標。實際這些都屬於情感領域。這些學習領域並安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內容。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領域也不例外,同樣有理論知識內容。在實施這些目標時,一方面要加強理論課的講授,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知識、運動與健康的基本常識和運動與情感的關系等;另一方面要在實踐課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運動特點,可將理論知識學習與運動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合理地搭配,理論聯系實際,並不斷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運動參與、心理和社會領域的大部分目標,只有安排在運動技能實踐課中才能得以實現
2、對體育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1)依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體育各個項目都有不同的運動特點、運動方式和鍛煉價值。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並根據不同的領域目標,去考慮恰當的選擇教材以及其它教學資源的開發,確實選擇有實用價值的並能為目標服務的教材。
(2)遵循實用性原則
認真研究體育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掌握顯形和隱性因素。要掌握教材的特點、知識點和教育因素,提高駕御教材的能力,才能與教學目標"對號入座",選擇教材時,還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充分考慮是否受學生歡迎和貼近生活,遵循實用原則,真正實現教材的價值和發揮教材選擇的作用。
3對體育新課程評價多元化的實施策略
(1)加強過程評價
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強調了過程評價。實施中必須將評價貫徹在教學過程始終。新課程加強了過程評價,評價的內容較多,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學習領域設計考核內容,制定考核方案,評價標准。並在平時加強評價數據的積累。從課堂參與態度、行為表現、技能提高等需隨時進行評價,並投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綜合評定作好先前准備。
(2)注重前置性評價
新課程重視激勵性、發展性評價,以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有利於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評價應加強前置性評價,注重對個體實施縱向比較評價,看進步幅度的提高,予以評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實現評價的激勵性功能。
(3)評價形式多元化。
要改變過去教師為主體的評價形式,實現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加強學生自我評價、互評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改革。根據新課程評價多元化的特點,要認真研究自我評價,互評教師評價內容和標準的設計,尤其是運動性參與和情感領域,必須精心制定可觀察、可操作的具體標准和評價量表。為學生學習成績評定提供依據,這也是新課程教學評價環節中一個艱巨的任務。
縱上所述:體育新課標有別於體育教學大綱。課程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性,評價體系的多元性是凸顯的主要特徵。由於以上的特徵,決定實施新課程的對策。合理安排課程各領域目標、相互兼顧、全面落實,是對新課程目標的實施策略;依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對號入座"、認真研究教材,加強針對性、以人為本,遵循實用性原則。是對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是新課程的評價原則;加強過程評價、注重前置性評價、多元評價形式是對體育新課程評價的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