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用觀察法全面分析評價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考慮哪些因素
區域體育活動是我國正在開展的一種體育活動形式,為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促進社區、學校區域體育一體化。它是根據幼兒園環境。因地制宜地把各種不同的場地創設成不同的運動區域,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在良好的體育環境中能充分地自由結伴、自選內容、自主活動的體育活動形式。區域體育活動形式的實施,順應了我國教育部頒布實施的《綱要》提出的"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和"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組織實施要求,把體育活動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讓幼兒在良好的體育活動環境中自主構建對運動的態度、技能、知識、情感等,教師成為了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引導者。 在區域體育活動的環境創設中,我園在創設區域體育活動環境中,科學地設置體育活動區域,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戶外場地、室內場所,進行全面的規劃。因地制宜、充分開發,而且區域體育活動環境的創設,盡量體現出種類多樣、搭配合理,如:塑膠地、水泥地、草地、葡萄架、沙池、攀岩牆、鵝卵石小路、屋頂空地、體操房等等。在區域設置上按基本動作劃分,如:走跑區、跳躍區、投擲區、攀爬區、平衡區、綜合區等。還按場地或器材特性來設置,如:玩球區、玩車區、玩沙區、輪胎區等等。在區域設置上既要有活動量大的,也要有活動量較小的,既有發展幼兒上肢動作的,也要有發展幼兒下肢動作的:既有發展基本動作的,也有練習綜合身體素質的。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各區域既要保持相對穩定,又要根據季節變化、安全性、可操作性等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不斷適應幼兒活動與發展的需要。 我園的體育區域活動還存在著幼兒可選擇的器材種類太少,玩法單一等現狀,直接影響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活動能力的發展。 合理開發活動器材就是要針對每個不同區域的特性選擇和配置各種形式的器材,盡量保證種類多樣、數量充足。不僅要保證每個孩子都有器材活動,而且還能使幼兒有選擇、交換器材活動的機會。 例如:我們在跳躍區投放不同大小的羊角球、布袋、短繩、輪胎等多種活動材料。 同時,在器材開發和投放中,還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能力以及興趣的差異,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例如:在平衡區,我們開發和投放有一定高度和難度的梅花樁、輪胎上架梯子,也有一般難度的平衡木、長凳,還有最低難度的木板形腳印等。 主、輔器材的搭配也是器材開發和投放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如:平衡區內的平衡板、梯子、輪胎、長凳是主要器材,而沙包、小水桶、動物玩具就是相配套的輔助材料。合理的主輔器材搭配、投放有利於幼兒在自主運動中有更多的選擇性、組合性,玩出更多更有趣的玩法,從而增強區域體育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 在戶外區域體育活動中,教師要設置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符的體育游戲,是按照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與基本規律,促進其身體的生長發育,機體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教育。"幼兒以游戲為生命,多游戲、多快樂"。孩子正在生長發育迅速發展時期,孩子首先通過運動將大量的精力和體力用在游戲中,如奔跑、鑽爬、嬉耍、伸拳、踢腳、想方法尋求歡樂,我們就根據幼兒的特點,將體育活動融入到各種有趣的情節中去,讓幼兒根據游戲角色,練習鑽、爬、跳、滾等技能,從而達到體育活動的目的。我們在區域體育活動中,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與教師的指導作用的發揮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區域活動一定要有教育目標,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參與。在幼兒體育活動中,我們採用開放式的指導方式,針對活動的不同環節、不同幼兒採用不同的指導方式,使幼兒獲得充分的發展。在開放式的指導中,我們遵循了以下原則:幼兒參與活動不是在外界制約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是出於幼兒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資源的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支配、控制自己的行為,使其能力得到發展。在體育活動區中活動,教師應向幼兒提出合理正確的要求,並予以正規示範,要求幼兒認真實踐,教師其中不斷的強化。對於大班教師,要求幼兒自主探究,教師需向幼兒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導幼兒用各種感官去感受,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體驗,促境幼兒體能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思想,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在於幼兒討論交流時應彎腰,半蹲姿勢與幼兒平視對話。不打擾幼兒的活動,即使發現幼兒採用的方式達不到活動的結果,也不強迫幼兒停止,而採用建議、引導的口吻。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有啟發作用。在活動中,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注意觀察每一名幼兒,採用開放的啟發式提問。活動後,大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討論游戲過程中發生的問題,經常給予由衷的贊賞。在指導幼兒活動時,我們要耐心觀察幼兒的活動,投以贊賞的目光誇獎孩子,激勵幼兒跟積極的投入活動。
2. 運用觀察法全面分析評價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考慮哪些因素
一、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定義 1.評價:對某一事物的價值給予一般的衡量。也就是人們對有價值的事物所作判斷的過程。 2.教學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標准,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系統監測和價值判斷,以求改進的過程。 3.幼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是把幼兒園體育教學系統作為客觀存在的認識對象,在教學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標准對其進行相應的價值判斷。它主要包括對體育教師的評價和對幼兒體育學習的評價兩個方面。 二、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意義 評價不僅用於確定教學效果和幼兒的水平,而且在於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引導教學方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使幼兒得到個性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致力於讓幼兒獲得直接的成功經驗,習得替代性經驗,並對幼兒進行適當的評價和反饋,讓幼兒體驗運動的快樂,從而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1] 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意義就在於它是教育評價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是教學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教學理論建設的重要課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為根本評價觀,舍棄了以往過於強調教師主體性和權威性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隨意游戲化或過於使幼兒處於被動單一學習技能的狀態,使身體鍛煉和心裡鍛煉兩者相互結合,讓課程更好的為幼兒發展服務。 2.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能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從而更好的推進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3.幼兒成為體育活動的主體,使評價促進幼兒主體意識的形成,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其養成自主探索、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 4.評價的多元性,作為幼兒發展目標的各項內容結構不同,價值觀不同,角度不同,對教學過程或幼兒行為也會產生不同結論,對幼兒的創造意識、創新內容都應在評價體系中充分肯定,才能提高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和創新的能力。 三、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原則 幼兒園體育教學評價原則是依據幼兒園體育教育目的、規律以及體育教學評價特性而對幼兒體育教學評價提出的具有指導作用的基本要求。人們常常從不問角度提出不同的體育教學評價原則,為了更加合理和准確地進行幼兒園體育教學評價,我認為必須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幼兒體育教學評價的導向性原則 評價具有指揮定向的作用。導向性原則要求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在教學評價中,對幼兒園的教師和幼兒提出一套評價指標,實際上是給他們提出了具體的奮斗目標和要求,這些指標在教學活動中給教師和幼兒指揮定向。例如:「對足球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掌握基本的技術技能。」是幼兒足球教學的評價導向。 2.幼兒體育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原則 在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過程中,應科學設計和安排評價標准,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防止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經驗主義傾向。貫徹科學性原則,首先要整體提高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加強幼兒園體育教學評價實施者對評價理論與技術的掌握的程度,促進體育教學評價科學性。例如:體能訓練的周期性、技能訓練的遞進性等。 3.幼兒體育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時要對評價對象各個方面作全面的考察和描述,不應特別突出某一方面。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所囊括的內容很多,不僅包括體育教學理論、技術技能、身體素質和智力發展,而且還要廣泛延伸至品德、個性、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以及教師的教學行為、授課質量等諸多方面。因此幼兒園體育教學評價不能以某一方面來評價整體,應以全面的觀點來綜合的進行評價。 4.幼兒體育教學評價的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在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設計與組織上是從實際出發的,各項指標是現實條件能基本達到的。根據可行性原則,評價方案設計要通俗易懂簡便易行。同時,評價項目的多少及等級要合理不能過於復雜。評價指標體系要從教學特點出發,是師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這樣使教學評價迫切可行,促使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質量的提高。例如:跳躍課程預設的目標過高,大部分幼兒都無法達到,迫使教師臨時改變教學設計,影響整個教學效果等情況。 5.幼兒體育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促使評價對象形成良好習慣,提高繼續鍛煉和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或期望,以達到終身體育的終極目標。貫徹激勵性原則,首先要做到教學評價過程及結果客觀、公正准確。否則就會對評價對象起到相反作用,其次要堅持從評價對象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客觀條件為評價對象提供活動的可能性空間,使評價對象樂於接受評價的結果,評價對象接受評價的程度越高,激力作用就越大。例如:幼兒拍籃球比賽失利後,教師應避免消極的批評,而是要結合幼兒自身的進步給與肯定,並幫助其樹立信心,設置新的目標。 四、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方法 「有效性」是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關鍵。做任何事情,只要知道了「為什麼要做」「做些什麼」以及「怎樣去做」,才談得上做的有效,幼兒園教學的實施同樣如此,作為課程和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幼兒園教師只有知道了「為什麼要教」「教些什麼」以及「怎麼去教」,才談得上教的有效。[2] 抓住關鍵點,依據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原則,並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我認為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評價的方法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 1.教學設計 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一次優秀體育教學活動的基礎。首先要觀看教學活動教案的完整程度,分析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符合幼兒園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各個環節的設計是否有步驟並遵循體育鍛煉原則,有無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場地和器材的利用率高不高等。總的來說評價教學設計還是那幾點:是否科學、全面、可行。 2.教學目標 帶著「教學目標是否清晰?」「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兩個疑問去進行評價。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他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課程好壞的主要尺度。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的預設是否合理、清晰、明了;目標的可操作性以及針對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有層次性;目標的達成是否符合幼兒園課程標准和幼兒身心發展需要;有沒有遵循健康、全面、和諧、發展四大要素。 3.教師行為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行為直接體現了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在評價時主要從語言能力、專業能力、組織能力、觀察能力和延伸能力入手:在講解、交流過程中,語言是否簡明清晰,語速是否過快,由於教學對象是3-6歲的幼兒,語言的易懂性和趣味性也同樣顯得格外重要;對於教學動作技能的熟練度,特別是示範動作能否准確、到位,對於幼兒後期技術動作定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抓住幼兒的注意力,每個環節的收放是否合理,主次是否分明,時間把握是否准確,各個環節的銜接是否流暢;能否及時發現幼兒身心等方面的變化,能否做到全面觀察和細微觀察相結合,既要把握整體進度也要做到個別輔導;教師能否調動幼兒的發散思維,引入更多的課外知識和材料,突顯「一物多玩」、 「終身鍛煉」等思維、品德、習慣相結合的廣泛延伸性。 4.幼兒狀態 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是以「身心健康」為主要指導思想的,要的就是讓孩子們在快樂中運動,在運動中快樂。幼兒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從他們在課中和課後的各方面狀態可以客觀評價出課程的有效性,主要從情感狀態和生理狀態兩方面分析:整個課程中幼兒是否保持著一個較高的興趣度,運動中是否愉悅,心理是否得到了鍛煉;整個課程的
3. 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
一、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
1、目的性
教育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稱為觀察研究。一個明確的觀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動指向,制約著研究者觀察的前前後後。觀察前,研究者確定觀察任務,觀察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給變數下定義;觀察中,研究者盡量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收集能夠回答觀察任務的事實材料。
2、計劃性
觀察研究之前,研究者應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制定研究計劃,對觀察的對象要有確定的范圍、明確的指標,以求全面地把握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即對觀察的時間、對象、范圍、儀器、記錄方法、過程、注意事項、變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計劃、安排,保證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周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觀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強所獲得資料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3、選擇性
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研究,由於有明確的觀察任務、觀察目標,不是一般地、隨意地感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任何對象,在加上觀察時間和精力的局限,在觀察活動中,研究者必須根據觀察需要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只有做到對觀察對象有所甄別,才能獲得符合觀察需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材料。研究者要從復雜多變的現象中選擇典型對象、時間,以獲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決特定問題。
4、自然性
強調在「自然狀態」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是觀察的最突出特點。與實驗法相比較,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自然。保證觀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應努力避免妨礙事件自然發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觀性 由於在自然狀態下不對觀察對象進行干預和控制,因而能夠保證所觀察資料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理性認識的前提。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實質上是研究者對教育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觀察的客觀真實性將直接影響觀察分析的正確性。
二、教師正確運用觀察法要做到: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5、訪談
與觀察對象訪談,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徵、思想傾向、儀表神態以及身體狀況等。訪談包括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要善於察言觀色。
4.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應用觀察法
觀察法的優點:
1)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版察的資料權比較真實。
2)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
3)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
4)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觀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樣,有自身的局限性。
1)受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過了這段時間就不會再發生。
2)受觀察對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秘密團伙一般不會讓別人觀察的。
3)受觀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度就很難直接觀察。另一方面,觀察結果也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4)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5. 求體育觀察案例分析範文
體育教學,不僅在於體育,而且在於育心,估計中外,一概如此。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學校體育教學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發行咱階段。體育教學已經從單純的生物觀逐漸向注重對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質,智力和能力,態度和完善人格等培養的全面教育觀轉化。同時,體育教學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體育教學中的滲透問題,稱為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所關心的熱門話題。體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們團結在一起,使人積極向上,勇於創新,並進而促進個性和獨特氣質的形式。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將體育教學與德育滲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下面我結合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案例,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教學案例
案例1:
我們本學期有一個以年級為單位的廣播操比賽活動,這種練習過程是很枯燥的,學生很沒有興趣,我看到其他年級另外一個班也在練習。於是就對該班同學說:「下面我們再練習一次,然後我們和某班進行比賽,看哪個班做的好!」不等我說完,班上同學就爭著喊道:「我們班一定贏!」各個都充滿自信,接下來的練習也很積極,認真的完成了。在集體展示中也獲得了較好的評價。
案例2:
「沒關系,這一次輸了我們下次贏回來,加油!」這是五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傳來的聲音。
這堂課我安排了學生練習30米加速跑的學習,在分組分項目練習之後,我安排學生進行接力賽跑的練習。在第一次比賽中,某同學在中途跑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但還是堅持跑完了全程,回到自己的隊伍中。在這一輪比賽結束我去看了下他,他的腿上蹭破了皮,流了血,疼的孩子哭了起來。也正因為該同學的摔倒,他們小組沒有拿到第一,就在這時,一個同學說了上面的一段話。很多同學也都紛紛過來鼓勵他。
二、案例分析
現在學生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和家人的過分溺愛,不少學生嬌生慣養,怕吃苦,缺乏集體意識,常以自我為中心,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可以通過耐力尋來來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用相互合作的體育游戲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我通常在上課的時候會給學生做各種游戲,很多學生都很喜歡接力賽等競賽性游戲,通過此類游戲還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會學生正確的看待勝負,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面對失敗要經得起考驗,不能互相指責埋怨,要善於從失敗中找原因和不足,團結協作,爭取在下次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沒關系,這次輸了,我們下次贏回來,加油!」就是這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很是感動,也讓我想到了我們的德育教育,我們的教育要在課堂上滲透進德育的教育,我抓住這一事件在班級里進行了教育,先終止了大家的比賽,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做法,表揚了鼓勵大家加油的同學,雖然受傷但仍然堅持比賽的這種頑強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在平時的我們的學生進行游戲或比賽時,都會因為某個學生的一點小錯誤而批評和職責對方,而這次,面對該同學的失誤,他的組員及時給予他的鼓勵是很值得每一名學生學習的,讓學生認識到在別人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要學會幫助他人,做到團結互助。
做為教師,每學期都應組織幾次有效而實用的體育活動,老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是指導者,更多的則要學生自己參與和領悟在活動中發揚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
其二,抓好體育比賽中的訓練工作,對學生進行耐性和毅力的訓練。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使學生懂得取得好成績,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引導他們堅持下去,讓學生明白堅持就是勝利。
其三,在體育比賽中,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小學的體育比賽活動一般分高、中、低阻,以班為單位來進行比賽,每個班每個項目往往只能幾個人參與,在這時,老師就要組織沒有比賽項目的學生幫助參賽隊員做啦啦隊,給運動員加油,做一些後勤工作等,總之,想法設法讓他們也投身於比賽中來,場內競技很重要,場外集體注意精神也很重要,從中培養「班級為我,我為班級」「版容我榮」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總結
體育學科中的體育教學、鍛煉和比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機智、勇敢、頑強的品質和不怕困難、奮發向上、不甘落後的精神,還要求學生有自覺尊守規則、尊重對手、團結協作、維護集體榮譽的品質。體育活動對學生的德育發展可以從不同的方向產生綜合的影響,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並可以遷移到學習中去。
在教學中,我們應多留意一些細節,將德育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得到鍛煉、並受到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6.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一、教師應樹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全人和全程觀察的意識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觀認為,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結束教學活動後另外進行的工作。因此,教師應樹立在教學全程中滲透進教學評價的觀念和意識,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觀察進而對學生進行評價就是這種觀念和意識指導下的一種重要評價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往往集中在那些行為比較突出的學生身上(反應敏捷行為活躍的學生、學習尖子、學有專長的學生、調皮的學生和學習不專心的學生等),那些學習中等或中上、性格文靜、喜歡思索卻不太喜歡表現自己的學生很容易為教師的觀察所忽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為觀察時要多留意那些不「出色」甚至「默默無聞」的學生,教師的觀察視角應指向每一個應該觀察的對象。通過觀察,教師在腦海中留下對班級每一個學生行為的感受和印象,以此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腦海中若沒有某個學生行為的印象,就應該對該學生做觀察補償或重點觀察了,或者反思自己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是否有所偏失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應自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停下教學去觀察學生,也不能為觀察而觀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完全建立在教師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的正常學習的自然狀態下來由教師不動聲色地進行,教師要以愛心和公公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少作橫向比較(如同班同學學習行為間的比較),多進行學生行為發展歷程的縱向比較,從而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行為的健全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的情況分析要有科學的視角和具體的針對性措施,典型的個案還要結合個體的家庭、社會教育背景和其受教育的歷程來進行。
二、教師應重點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進行觀察
教師在邊教學邊觀察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可分為積極、消極和介於兩者之間這三種。學生的學習方法有靈活、簡單和僵化等多種類型。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呢?筆者總結出以下介入觀察的觀察類型並做簡要分析。
(一)講授中的觀察。教師在講解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的投入程度。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常可以觀察到: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配合教學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學有餘力的學生,有認真聽講但反應較慢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但耐心和持久學習能力不夠的學生,還有總是在做小動作、不聽講、不看書、心不在焉的學生等。有上述課堂表現的學生的個性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結合觀察對學生進行促進他們發展的評價,特別是對最後一種學生還應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做出他們可以接受、理解、認同甚至心服口服的評價。
(二)答問中的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觀察了解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品質的好時機。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體現了他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他理解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對問題理解的滿意度(比如,他人覺得不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很滿意;或者他人覺得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不滿意)等,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相關信息的領會和把握是教師實現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鑰匙,這需要教師有積極的觀察態度和正確的觀察視角。
(三)讀書中的觀察。教師觀察學生讀書的態度和方法會發現:有的學生讀書的態度與方法俱佳,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適得其反,還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俱不佳。教師如何引導?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端正態度,即讀書時要有耐心、要細心、要和思考結合起來;其次是教務長學生靈活運用讀書的方法,把瀏覽、讀提綱結構、掌握關鍵詞、慢讀和解讀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觀察學生讀書並加以評價和引導,目的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讀書態度和方法。
(四)思索中的觀察。觀察思維中的學生,是了解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思維狀況、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呢?創新思維具有新穎性、流暢性、深刻性等特點,復雜思維具有發散性、多層面性、開放性等特點。以上思維特點都可以由思索中的思維主體的外顯神情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分析和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徵,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深刻性、流暢性和開放性等多個層面上的發展。思索觀察的具體方法有:觀察學生思維專注和集中的程度,觀察學生在課堂對話中的思維表現,觀察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應和答問中的呈現出來的思維質量等。
(五)活動中的觀察。學生在活動中,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下,便於教師對學生作全方位的觀察,特別是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觀察。當學生在活動中時,學生的能力狀況(包括語言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等)、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學生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特點在活動中真實地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努力捕捉教育機會,發現學生行為中的「閃光點」。教師一旦觀察到這種「閃光點」就可以對學生實施激勵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
三、教師應將對學生學習的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相結合來評價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分類,其中一種觀察法就是把對學生行為的觀察分為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
教師對課堂(即班級)學生行為的整體觀察目的不在於具體的每一位學生,而是班級總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整體觀察,不是為了進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間的橫向對比,而是為了促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的積極發展。因此,教師只能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而不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橫向比較。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利用同一年級的平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作先進材料來對教師心目中所謂的後進班級實施教育時,只會降低班級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於發展到班級學生敵視教師,進而導致班級行為與教師行為間的惡性對立,致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無法實施。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時,應以激勵為主。如進行批評,則批評的指向要明確具體,而且要有理有據,使班級同學整體心服口服。這樣既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又能切實引導改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
教師對課堂小組行為的觀察主要是小組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課堂小組學生行為的觀察和評價是為了刺激各小組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各小組間的橫向觀察比較的評價可以促進小組競爭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小組行為的縱向觀察比較評價可以肯定學生優點或改正其缺點。這兩種用於班級內部的小組行為評價方法各有特點,都可以促進小組學生行為發展。但是,班級小組行為間的橫向比較評價要建立起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否則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會引發小組行為間的對立和沖突,那麼這樣的小組行為間的橫向觀察比較評價就是不成功的。
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視角選擇班級整體和小組集體,只是教師實施觀察和評價的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進行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那麼,教師應使用什麼具體方法來實現對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呢?
(一)建立個體的觀察評價量表
觀察評價量表怎麼設計?包含什麼內容?呈現形式是什麼?教師完成觀察評價量表遵循的程序是什麼?觀察評價量表是否反饋給學生?什麼樣的反饋形式較適合?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內容主要是關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情感等方面的內容。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形式是:按學生姓名(豎列)和觀察項目(橫列)兩類進行配置。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後立即填寫觀察評價量表,評語使用「十分積極」「積極」「比較積極」「消極」「很大進步」「進步」「退步」等現象描述性評價用語或學生個體自身的縱向比較評價用語。表格可在課程結束時當堂完成或課後完成。教師完成的觀察評價量表中的信息應反饋給學生,可張貼於班級,典型情況要反饋到個體本身。
(二)撰寫個體的觀察評價後記
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節課後寫每個學生的觀察後記。但是,教師可以把一節課中觀察到的值得記下來的寫好。現在,許多學校統一要求教師在每一節課都要寫教學後記。教學後記寫什麼?我認為教學後記撰寫的核心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察評價後記。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教師可以依據這些觀察評價後記資料,製作學期或學年每個學生的學科學習成長記錄。這種學科學習成長記錄將成為學生學期或學年學習總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針對典型的個案研究
針對典型個案(如特別積極或特別消極等),教師應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並了解其家庭與社會教育背景,然後進行研究,積極追尋某種有價值的教育經驗和某種典型教育問題的解決路徑。這樣的個案研究很有價值和意義,值得教育者去做。
(四)教師利用對學生的積極觀察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調控
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每一個學生主體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進程。上課時有學生走神或是漫不經心,教師發現後,一個眼神,輕輕的一個動作,就會提醒學生。而這一切都是統一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學生的投入立即會得到教師的首肯,教師會用眼神、動作、語言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認可或激勵。每一位學生都在與教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這是互動的教學。即使是教師的講授,也因為有了教師的觀察評價,這種講授的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而學生學習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將會因為教師的善意提醒而立即得到改善的機會。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也是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教師教學、實現教學相長的手段。當教師的教學獲得學生的認同,能讓絕大多數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這就是成功的教學。當教師的教學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有許多學生開始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已經有了問題,教師需要改進自己的教學了。這樣,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觀察使教師具備了教學者和教學研究者的雙重角色,這將有利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可以讓教師對課堂教學氛圍和教學節奏進行調控。例如,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師教學進度快而開始迷惑時,教師就應放慢速度;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學進度慢開始分盡時,教師就應該加快節奏等。
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積極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情況。情況了解以後,教師的問題設計將具有針對性。對反應慢的學生,既要耐心等待又要積極催促;對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可以多次提問直至其態度積極起來;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要提高問題的靈活度;對反應敏捷的學生應增加問題的難度以激發其學習潛力。長期實行將觀察和教學有鏟結合起來的教學,將使教師能游刃有餘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也將較為明顯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7. 如何運用體育課堂觀察法
課堂觀察是由觀察員組成觀察小組,每個觀察員按不同的分工,通過使用課前准備的課堂觀察量表,對教師在課堂中進行的提問、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課堂的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的一種新型的學科評價體系。
8.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運用觀察法
觀察法的特點
1.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觀察記錄了很有價值的資料。然而,由於觀察者的不慎,被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被跟蹤觀察,一下子情緒變化的曲線就變得毫無意義,已經獲得的教育效果也幾乎化為烏有。觀察只好終止。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好不容易,她才恢復了常態。
其次,觀察要如實地反映現實情況,觀察者不能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允許摻雜個人的偏見,否則就會掩蓋了對觀察對象的情況的真實反映。觀察要取純客觀的態度,不許有絲毫主觀的偏見攙在心頭,若有一點,所觀察的便會走了樣子了。」
第三,觀察要在重復出現的情況下進行,要對觀察的現象或過程進行反復的觀察。一方面是被觀察的現象或過程只有在重復出現的情況下,觀察才有客觀性。對於那些稍縱即逝的現象和過程,則不適於單獨用觀察法去研究。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觀察者無法復核和確定觀察結果是否正確。另一方面,要長期、連續、反復地進行觀察,否則就不易分辨事物現象或過程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一貫的,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片面的、哪些是全面的等等。反復觀察的次數越多,越能准確反映客觀事物。
例如,在進行學生心理衛生現狀及其對策研究中,集中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有一個學生有洗手的異常行為。當時正是甲肝流行,該生的行為是適應衛生要求的正常行為,還是屬於心理不健康的強迫行為,只有反復觀察才能得到符合客觀事實的結論。經過兩個階段(正處甲肝流行階段和甲肝流行得到了控制的一個月以後)的反復觀察。發現該生在每次開關教室門、收交作業本(他是課代表)、使用公共用具、與同學進行手接觸後,都帶有緊張的心理去洗手,並且一洗再洗,兩個階段的觀察結果無區別。由此,才確認該生的洗手行為屬強迫行為。通過與該生的交談,說明他確有「明知何必反復洗手,卻難以解脫不洗手就有一雙骯臟的手」的心理重壓。可見,只有經過反復觀察,才能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
9. 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2、教育觀察法主要的特點
(1)目的明確。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決某個問題而主動進行的。目的在於獲得直接的經驗事實素材。
(2)真實自然。觀察是指觀察對象不加干預控制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從而使研究者能夠考究被觀察者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3)直接翔實。觀察者和對象共處一體,研究者能夠直接地、准確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教育現象及應採取某措施而發生的現象,獲得真實、生動而翔實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