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金沙江的故事10000
金沙江的傳說: 遠古造山運動時期,珠穆朗瑪崛起成了全球萬山之王,王城就在神州西邊的地方。王妃唐古拉山有三個女兒,金沙江已是待嫁的公主,下有兩個妹妹,一個叫瀾滄江,一個叫怒江,尚未許字。三姐妹聽說巴顏喀拉山王妃家公主黃河已出嫁中原,很想去看望,到中原看看世界,又怕父王和王妃不許。他們仨從未出過庄園也不知遠近,偷偷商量乘夜出去早晨回來。一路上跌跌絆絆歡聲不斷,天明來到滇西。呀!從小住在瓊樓玉宇,生長在雪域高原的姑娘沒見過這般花花世界。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一時興高烈彩,情不自禁,忘了自己。畢竟金沙要大一些,她察覺太陽在左邊升起,大吃一驚,忙不擇路,這是在南下,不是去中原。中原是在太陽升起的方向,這才回過神來准備招呼兩個妹妹回走,可是人影都不見。她倆太興奮了,一直都在蹦蹦跳跳歡叫著往前奔跑。金沙一直追到石鼓,沒追上。她想反正她們玩夠了會回去的。
於是回頭北上。沒多久來到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鎮守的王城邊關。倆番將熱情地接待公主。金沙公主向守將說明要過關,哈巴雪山說:「公主啊,沒有王命,私自放關,守土重任,王法尊嚴,要砍頭問罪的咧。」金沙也沒說什麼,高高興興地留下來了。哈巴與玉龍日夜輪流值勤守責,不在班時就陪金沙唱歌跳舞講故事,講的多是麗江和大理那邊的事,姑娘聽得入迷。姑娘說父王已把她選配給了江南,她說我想江南該是多美!說完金沙江姑娘完全沉迷在遐想中,玉龍很同情,哈巴沉默著,許久,許久,誰再也沒有心興說話了。玉龍交班去睡覺,金沙想著自己的心事,哈巴仍然默默地蹲在那裡。夕陽靜靜地收起了晚霞,滿天的繁星拉開了仲夏的夜幕,夜已深了。哈巴說:「姑娘,你走吧!趁這美麗的夜色。」,「去到江南帶上我的問候。」金沙大吃一驚,睜大雙眼回頭望著哈巴,這不是在做夢吧!「姑娘,沒事!你是大王最珍愛的女兒,大王已把你許配江南,不會罪罰老臣。」「快走吧!」金沙告別哈巴。興高采烈、大聲歌唱,沖出百里長峽。金沙不知邊關重命,罪責必究。喧囂的聲音驚起了玉龍。玉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他慌忙趕到,哈巴老將已自刎在江邊。玉龍痛哭失聲,割下了哈巴的頭,反身慟哭,極度悲傷。從此,一直守在哈巴兄弟的身邊。哈巴滾落到江中的頭。就是後來猛虎下山借力過江的虎跳石。
故事說到這里,後來珠穆朗瑪和唐古拉王妃聽說了虎跳峽的故事非常悲傷,立即派人帶著嫁妝趕去四川,在宜賓和江南操辦了婚事,此後的金沙江就叫長江。
山和谷稱兄妹的時候,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看見了美麗的金沙江姑娘,喚醒了兄弟倆沉睡的心靈,對姑娘勃生愛慕的情愫,兄弟倆輪番著幾次去求婚。可是金沙江姑娘抬著高傲的頭顱,冷冷地看了一眼玉龍和哈巴兄弟,拒絕了他們的求婚。原來金沙江姑娘心裡早就有了戀人,她是傾心於東海龍王,發誓要嫁給東海龍王,而她對玉龍和哈巴兄弟關閉了愛情的心靈門窗。這使玉龍和哈巴兄弟惱羞成怒,他倆商量著把金沙姑娘阻攔在大山裡,使她困在大山裡,磨滅了對東海龍王的情思,屈服於他們兄弟的求婚。
㈡ 幫忙舉幾個發生在古代江南的故事
蘇小小和莫愁女的故事:
【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戰國末期楚國歌舞藝術家。鍾祥人。姓盧,名莫愁,生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貌美如仙,愛好歌舞。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征進宮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間歌舞走進了楚王宮廷。在楚王宮,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後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陽阿》、《薤露》、《採薇歌》、《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寡和高曲《陽春白雪》成為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樂賦入歌傳唱產生了深遠影響。
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見於正史,出自於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
《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英鍾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鍾祥縣志.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
莫愁源的東北為中國明代十五陵——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於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垂釣,其樂無窮。鍾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鎮建設規劃中,將開發莫愁湖公園列為重點項目。未來的莫愁湖,必將水更青、花更艷、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遊客、八方嘉賓!
附:莫愁女的家鄉在何處?
一、莫愁家鄉在何處?《舊唐書》里說她是「石城女子」,人們據此認為莫愁是南京。其實,這並不確切。
石城,並不是南京。它的故址,在現今的湖北省鍾祥市。西晉初年,這里是江防前線。晉國征南大將軍羊祜因山築城,名為「石城」。「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後,這名稱就確定和沿襲下來。鍾祥境內曾有石城中學、石城大道之名。《莫愁樂》里有一章寫道:「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這首摯情動人的送行曲,是莫愁生長在江漢之間有文字確證。
二、南京現有莫愁湖,人們多以為莫愁女的故鄉在南京。電影越劇片《莫愁女》的編劇張弦曾在1982年11月26日《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這一誤會乃宋代詩人周邦彥造成。周在《西河·金陵懷古》中寫道:「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詞寫得很美,但把地點弄錯了。南宋洪邁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周美成(邦彥)樂府《西河》一闕,專詠金陵,所雲『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容齋隨筆)金陵古稱石頭城,偏巧城西有個湖,周邦彥把石頭城和石城之間劃了個等號。盡管不久就有人指出,但這個誤會卻隨著他的名篇流傳下來。
今日杭州,隋朝之前稱錢塘,乃因風景秀麗的錢塘湖而得名。錢塘湖是大禹治水時
開挖出來的人工湖,到唐代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後,在湖東築了一道「白堤」,這才把
錢塘湖稱為「西湖」。
江南自古多名妓,錢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經育出過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樓紅顏,南齊蘇
小小就是其中的一個。
是什麼契機造就了蘇小小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妓女呢?這還得從她的身世說起。蘇
小小出身於錢塘一戶殷實人家,她家先世曾在東晉朝廷為官,晉亡後舉家流落到錢塘。
蘇家利用隨身攜帶的金銀珠寶為本錢,在錢塘作買賣。到了蘇小小父母這一代,已成為
當地的富商。蘇小小是父母的獨生女兒,所以自小被視為掌上明珠,因長得玲瓏嬌小,
就取名小小。蘇家雖是商賈之家,但沿襲了祖上香書遺風,聰明靈慧的蘇小小深受薰染,
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
可惜好景不長,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就相繼謝世,蘇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
中舊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傷感的情緒,於是變賣了在城中的家產,帶著乳母賈姨移
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在那時,錢塘市由於交通便利,市區已相當繁榮,而城西錢塘湖一帶卻是一大片荒
涼的沼澤地,這里青山環繞,碧水盈盈,雖然未經開發,風景卻十分宜人。蘇小小與賈
姨在湖山深處的松柏林中築下一雅緻的小樓,過著遠離紅塵的閑居生活,生活的來源則
是父母所留下的頗為豐厚的財產。
春秋兩季,是錢塘湖邊風景最美的時侯,清風習習,楊柳映波,湖面清澄平靜,山
色青翠悅目。這種時候,性好山水的蘇小小常偕同賈姨,乘坐著一種特製的油壁游車,
環湖觀賞湖光山色。
這時的蘇小小已出落成一個紅杏初熟般的小女人,尤其是那一雙水靈嬌媚的大眼睛,
看上一眼都能讓人醉倒。一個美艷少女,無遮無攔地盪游在山湄水涯,自然引起一些風
流少年的追逐調笑,蘇小小的油壁車後常常跟著一串俊逸倜儻的公子哥兒。
蘇小小正值少女懷春的年齡,寂寞獨居,常感蕭索,便借詩詞遣懷,誰知詩詞中多
是男女幽情的內容,更引動了她的愁思,所以索性縱情於山水間。一天,她見油壁車後
緊隨著的是幾位風度翩翩的少年郎,頻頻把熱烈的目光投向蘇小小。蘇小小心中頗感得
意,一時興起,便在車中朗聲吟誦道:
燕引鶯招柳夾道,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訪,家住西冷妾姓蘇。
這首詩十分直爽地介紹了自己,並大膽地表露了她的心意,原本不是青樓人家,只
因過於寂寞,她希望有人扣門來訪。這在一般閨中女子來講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蘇小
小從小很少受到父母的約束,性情開朗,吟出這樣的詩也不足為怪。
車後的少年清晰地聽到了春風傳來的佳音,個個大喜過望,當即就追隨著蘇小小的
車,到了她西冷橋畔的小樓。蘇小小見客人應聲而來,起初有些感到羞怯,不知如何是
好?後見來客個個彬彬有禮,談吐文雅,於是相邀入客堂落座。善解人意的賈姨奉上香
茗,主客一邊品茗,一邊談詩論詩,品說周圍風光,度過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下午。
事情傳開後,錢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來西冷橋畔,造訪蘇小小。但這些
人均先被賈姨攔住,經過她的觀察挑撿,年少而有文採的才能入門見蘇小小,其他腦滿
腸肥、俗不可耐的人,即使擲以千金,也被婉言謝絕。如此一來,蘇小小的名氣就更大
了,許多人都以能與她對坐清談為榮幸。人們雖然也把她看成一個待客的青樓女,又有
人稱她為詩妓,但實際上她與那些賣身為生的女子絕不一樣,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她更
象是一個文學沙龍的女主持。
又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春日午後,蘇小小收拾得漂漂亮亮,和賈姨乘上油壁車,沿湖
漫遊賞春。正巧,這天從建業來的名門公子阮郁,也正騎馬游觀錢塘勝景。阮郁信馬悠
悠,邊走邊看,正陶醉在碧波綠柳的春意中。忽見迎面駛來一輛裝飾艷麗的油壁車,他
不經意的望去,卻正好見到探著頭欣賞湖景的蘇小小,那小小女子竟是那般瓊姿玉貌、
嬌媚動人,就象飄臨人間的雲中仙子,不覺令他心醉神迷。於是,當蘇小小的車擦肩而
過後,阮郁勒轉馬頭,一路緊跟不舍。蘇小小在那一剎那也看清了對面而來的馬上公子,
見他眉目清朗,神情灑脫,也十分中意。這時見他隨車而來,心中暗喜,於是高聲吟道:
妾乘油壁車,朗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冷松柏下。
阮郁聽了心想:這分明是邀我的情詩嘛,豈可辜負佳人的盛情!他夜裡回到客棧,
趕忙向店家打聽,店家告訴他說:「西冷橋畔的妓家蘇小小,誰人不知!滿城貴公子人
人傾慕,無奈她自視甚高,性情執傲,好花雖妍,看雖可看,要攀摘卻是不易呀!」
即使不能攀折,坐對名花,心靈交融,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事!阮郁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午後,准備了精美的珠玉為見面禮,繞過西北湖濱,穿過松柏濃蔭,沿著林間小
徑,直達西冷橋畔。但見花遮柳護之下,靜立著瓦屋數間,周遭鳥雀啁啾,景色清幽,
真是一處人間天堂!
阮郁輕輕把馬系在柳樹下,上前輕輕叩門。門吱呀一聲打開半扇,賈姨出來十分客
氣地詢問來由,阮郁歷述昨日游湖幸遇佳人,蒙佳人垂青,贈詩指路的情形,並誠摯地
表明:「今特備薄禮,企望一見芳容。」
賈姨一聽就明白了,她昨日陪蘇小小游湖回來後蘇小小茶飯不思,似乎心事重重,
她早已猜中了幾分。於是,賈姨請來客入屋落座,奉上香茗,進內屋稟報蘇小小去了。
阮郁閑坐著四周觀望,只見窗外院中繁花似錦,室內布置雅潔樸素,牆上掛著字跡絹秀
的屏軸,架上排著成堆的書卷,窗下矮幾上置一古箏,處處光潔,一塵不染,足以顯示
出主人的清雅風格。阮郁不由得對蘇小小又萌生了幾分敬意。
蘇小小由內室姍姍步出,她今日淡妝素抹,低眉含笑,與昨日的明艷判若兩人。賓
主見過禮,對面坐下,兩人談詩論文,十分投機。不知不覺中,窗外已是暮靄四合,兩
人話題不斷,都有些不忍道別的心緒。賈姨進來點上蠟燭。不一會兒,又擺上幾樣精緻
的酒菜,於是主客邊飲邊談,直到夜闌人靜。
由於回城的道路幽暗曲折,阮郁只好留宿在蘇小小客房。夜已深,阮郁在松軟的床
上卻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披衣起身,踱到院中。剛一出門,他就發現院中已站著一個
人,仔細一看,原來是蘇小小,她洗盡了鉛華,披一身素衣,站在那裡仰頭望著天上皎
潔的滿月,兩顆晶瑩的淚珠掛在她長長的睫毛上。阮郁一見,心中痛愛至切,悄悄上前,
伸出兩臂,擁住了蘇小小小巧的身軀。蘇小小其實早已察覺到動靜,但她一動不動,只
是閉上眼睛,靜靜地偎在阮郁溫暖的胸前。
阮郁抱起蘇小小走入卧房,度過了溫馨纏綿的下半夜。阮郁驚異地發現,這個名滿
錢塘的詩妓,竟然還是一個噗玉未雕的處女呢!
從此,他倆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每天不是在畫舫中對飲傾談,瀏覽湖中綺麗的
風光;就是一個乘坐油壁車,一個騎著青驄馬,同去遠近山巒觀賞怡人勝景。儼然象是
一對恩愛的小夫妻,羨煞了無數擦身而過的遊人。
萍水姻緣畢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後,阮郁的父親在建康聽到兒子在錢塘與妓女混在
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嚴加看管在家中,不許他外出半步。
阮郁走後,蘇小小在家閉門不出,整日仰頭企盼,等待情郎的歸來。
一個月過去了,不見情郎的蹤影;一年過去了,連一點音信也沒有。蘇小小由渴望、
失望到絕望,終於病倒在床上。多虧知心的賈姨悉心調理,疾病漸漸問愈。為了使蘇小
小忘卻舊愁,賈姨又讓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慢慢地,西冷橋畔
又恢復了往日車馬盈門,絡繹不絕的勝況。
「曾經滄海難為水」,有了與阮郎的那一段幽情,蘇小小再也無心傾情與誰了。她
與客人仍然僅限於品茗清談,偶爾置酒待客,或獻上一曲清歌,絕不留宿客人。好在能
在這里登堂入室的客人也都是文雅之士,並不會有過分的要求。
秋高氣爽,紅葉滿山,蘇小小有一天又乘油壁車出遊。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書生模樣
的人,眉清目秀,氣宇不凡,樣子酷似阮郁,但卻衣著寒酸,神情沮喪。蘇小小為之怦
然心動,於是停下車來詢問,對方見是一位美麗的姑娘相問,神態充滿著關切,就非常
拘謹的相告:「小生姓鮑名仁,家境貧寒,讀書荒山古寺之中,准備入京應試,無奈盤
纏短缺,無法成行。今考期臨近,我只能望湖興嘆!」
蘇小小年紀雖小,卻閱人已多,她覺得眼前這位書生必然大有前途,又貌似阮郎,
她下決心資助他。於是不避嫌疑地說:「妾見君豐儀,必非久居人下的人,願傾囊相助,
也能驗證一下妾的眼光。」
鮑仁自然是感動不已。蘇小小變賣了一些貴重首飾,給鮑仁打點了行裝,送他上路,
鮑仁頻頻叩謝,感激地說:「千秋高義,反在閨幃,芳卿之情,銘記在心!待我有成之
日,必來叩謝恩人。」
送走了鮑仁,蘇小小深深體會到一種幫助別人的快樂,她明白自己對鮑仁動的不是
男女之情,而更象一種母親式的付出,並不希冀什麼報答,真希望能早日得到他成功的
好消息。
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聽人說起蘇小小的艷名,自己礙於身份不便親
往西冷橋畔拜訪,就在湖濱酒樓備下酒席,差人前往蘇家請蘇小小來見。不料蘇小小來
了清傲的氣性,端起了架勢不肯應邀,一拖再拖。經過孟浪三番五次地派人催請,她才
心不甘、情不願地慢慢來到酒樓。
孟浪在酒樓已等得十分惱火,心想:我堂堂觀察使,竟遲遲請不動一個妓女,待她
來了,定要當席羞辱她一番,以瀉心頭之火。等到蘇小小姍姍而來,她那美艷的容貌,
嫻雅嫵媚的氣韻,立刻鎮懾了在場的人,孟浪也被她迷住了,怒氣也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他定定神,覺得還是必要難她一難,於是指著指著窗外怒放的梅花說道:「今日雅集賞
梅,就以此為題,敢請芳駕即席賦詩!」
蘇小小已料到了他的心思,她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
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
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
孟浪自然明白她的詩句中,既隱然有討饒的意味,又不卑不亢,恰如其份,不禁為
之贊佩不已,於是賓主開懷暢飲,如逢知己。直至夜半時分,才命人明燈執火,恭敬地
送蘇小小回家。
蘇小小就象一朵高潔溢香的梅花開在西冷橋畔,雖然賞花者甚多,然而讓她傾心的
卻寥寥無幾。
就在次年春上,蘇小小受了些風寒,因調治不及,加之心境憂郁,年僅二十四歲的
她竟就這樣香消玉殞,魂飄九霄了。
這時鮑仁已在京城金榜題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錢塘,專門趕到
西冷橋畔答謝蘇小小,誰料卻正趕上她的葬禮。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
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
小之墓。」
後來,諸多到錢塘的文人騷客都自願到蘇小小墓前憑吊,於是當地人在她的墓前修
建了一個「慕才亭」,為來弔唁的人遮蔽風雨,亭上題著一副楹聯:
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冷。
㈢ 誰有知己知彼、決勝千里、聲東擊西、風聲鶴唳、所向無敵的成語故事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
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
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
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
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
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欲蓋彌彰:約旦等國政府既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象徵性地驅逐伊外交官,又聲稱該舉動與美國無關。
欲速則不達:美英聯軍企圖以零傷亡速勝,結果被證明是妄想。
全民皆兵:指伊拉克。有近千萬的槍支分發到了平民手中。
同仇敵愾:美英雖打著解放伊人民的幌子,無奈伊人民不肯領情,仍將它們視為可惡的入侵者
。
弄巧成拙:美欲在正式開戰前依居情報將伊首腦消滅,便先行轟炸鎖定目標後即提前宣布開戰,結果因傖促開戰反而拖延了戰事。
義無反顧:美威脅敘利亞要其慎重考慮立場,以免麻煩;敘答要堅決站在伊人民一邊反對侵略。
池魚之殃:伊周邊諸國不時為美失控導彈誤傷,憤憤不平而又無法可想。
力不從心:自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已大不如前,雖想捍衛在伊的巨大利益而無此能力。
人窮志短:指埃及、約旦、土耳奇等國。美英要求它們學狗叫(發不利於伊的聲音),即給予美元,叫得越響則給錢越多。
憂心忡忡:指土耳奇。美為戰事順利而扶植伊庫爾德族,該族壯大後必然要鬧獨立,土境內的庫爾德族肯定會響應。
舉步惟艱: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面對伊戰事,極難做出任何決定。
無所作為:聯合國連一個聲討入侵的決議也不能夠作出。
口說無憑:美土會談之美方許諾。
內外交困:英國首相布萊爾以辭職相威脅得以派兵海灣,速勝不得時內外壓力陡增。
左右為難:土耳奇既想跟從美國撈些好處,又害怕伊庫爾德人做大影響己國內的該族人鬧獨立。
表裡不一:阿拉伯諸國。政府為表,最多給伊以口頭支持;民眾為里,很短時間里就有數千志願者進入伊拉克去共同對入侵者作戰。
同歸於盡:伊拉克上演的小型「神風敢死隊」。
忽略不計:聯軍雖說有多國,但美英部隊佔了九成九,其餘諸國只是象徵性的,故可忽略。
左右討好:一些國家既派些許兵討好美國,又宣布給伊人道主義援助。
隔岸觀火:以色列小心翼翼注視戰局,防備戰火燒到自己的土地上,同時想著如何趁機獲得伊的滾滾石油。
喜出望外:美軍進攻巴格達,原膽戰心驚地准備接受一場殘酷的短兵相接,不料沒遇任何抵抗便抵達市中心,並很快佔領全城。
謊話連篇:美英新聞發言人第一天的說法常常第二天就為事實或自己的新說法所否認。
唇齒相依:與伊接壤諸國中,不乏明中暗中協助美英的,它們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短兵相接:指伊大肆渲染的巷戰,結果並未發生。
趁火打劫:伊社會的不良分子及對原政權的反對分子趁原政權瓦解的權力真空期,大肆搶劫。
張牙舞爪:自伊政權兵敗如山倒以來,美一再威脅伊周圍鄰國,甚至欲將敘利亞作為下一個打擊目標。
金蟬脫殼:薩達姆自開戰以來,雖頻頻以各種形式露面,但可能都是假借的,真身或早已在阿拉伯世界如葉門、阿爾及利亞這類反美國家裡了。
一廂請願:美國想通過推翻薩達姆政權來建一個美國模式的新政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樣板。誰肯仿效?
落井下石:西班牙在伊政權解體時第一個驅逐其外交官以討好美國,好在戰後重建中分一杯羹。
還有一點: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一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一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後,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高低。劉邦的大將軍韓信為劉邦奪取陳倉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一個叫樊噲的大將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破釜沉舟
視頻:破釜沉舟
典 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釜底抽薪
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軍事上是指從根本上打敗敵人的謀略
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 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 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 來的,根本 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 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 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 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 恰恰是敵人的弱 點。指揮員要准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 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 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一個有名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 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 打許 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 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 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 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 一槍之後,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 了一萬多 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並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 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 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 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 四起。曹軍 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 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 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 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 兵,艱難地殺出 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㈣ 你好 我想要體育生千宇的小說,能發給我嗎,謝謝,我的郵箱是9743530的qq
採納 我發給你
㈤ 魯迅生前的故事!!!
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㈥ 貴江的鬼故事
樓主,你說的應該是富江吧!
小說什麼的我不是很清楚,這個故事最早應該是出自於 伊藤潤二 的漫畫鬼故事。。。。
被你打敗了。。。。
㈦ 華子良的故事 《紅岩》
華子良的原型人物叫韓子棟,山東陽穀人,1933年入黨,1934年因叛徒出賣被捕。被捕後,韓子棟輾轉關押於北平、南京、武漢、益陽、息烽、重慶等地的國民黨秘密監獄,時間長達14年之久。
為了不暴露共產黨員的身份,在獄中,韓子棟整日神情呆滯,蓬頭垢面,無論刮風下雨,他總在白公館放風壩里小跑,特務看守認為他是被關傻關瘋了,便叫他「瘋老頭」。他老家在山東,到重慶後人地生疏,看守們對他比較放心,常常讓他隨看守去磁器口鎮上買東西。
韓子棟在獄中是比較自由的,但他時刻牢記著支部的決定:千萬把握機會,一定要逃出去!他在等待時機。
1947年8月18日,韓子棟又隨看守盧照春去磁器口買菜。早就精心策劃好逃跑的韓子棟趁著看守盧照春打麻將的機會,假裝上廁所,大大方方走出門去。一到特務視野之外,立即飛奔,穿街過巷,趕到嘉陵江邊。找到一隻小木船,迅速地過了嘉陵江。他靠著天天在白公館跑步的鍛煉,日夜兼程,經過45天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解放區。
1948年1月23日,韓子棟向黨中央組織部遞交了入獄及脫險的報告,組織審查後恢復了他的黨籍。解放後,韓子棟歷任貴陽市委副書記、貴州省政協副秘書長等職。1992年5月19日在貴陽病逝,享年84歲
㈧ 木江吟故事用故事怎麼寫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時候,有位大詩人名叫白居易,一次,他去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家做客。白居易發現,這位以前很愛好旅行的朋友已經好多年不出遠門了。
「哈哈,你變了,變得不愛旅遊了,美麗的風景對你沒有吸引力了嗎?」白居易問他。
「唉,沒辦法,我的孩子不喜歡出遠門,他喜歡待在家裡,我不能扔下他不管啊!」朋友嘆著氣說,「其實,我真想帶他去看看大江啊!」
白居易想了想,什麼話也沒有說。,
第二天早晨,朋友發現白居易已經離開了,他正奇怪呢,孩子跑了過來:「爸爸,叔叔留下了一首詩!」
爸爸拿起詩,一邊讀,一邊解釋給孩子聽:「寶貝,詩歌寫的是傍晚的江景。一道夕陽鋪在水面,江水的一邊碧綠碧綠,另一邊卻是通紅通紅。最可愛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江邊的草叢里,露水像珍珠一樣美麗,月亮像一張弓彎彎地掛在天空。」
「真美啊!」孩子嚮往地說,「爸爸,真有這樣的地方嗎?」
爸爸說:「當然有啊!怎麼樣?想讓爸爸帶你去看看嗎?」
「好啊!」孩子高興地拍起了小手,「我們現在就出發吧!」
過了幾天,白居易收到了朋友的信,信里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你的詩歌多麼奇妙,它讓我和孩子開始了美麗的旅行!」
㈨ 夢江女的故事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里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倆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鳳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范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關的屍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里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佔孟姜女。孟姜女哪裡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慢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
秦始皇一聽,這怎麼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 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准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范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決,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 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