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體育文化的含義和表現形式
體育文化,廣義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在體育方面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往往是指有關體育的精神文明或觀念文化。而體育文化工作則是指體育宣傳報道、體育賽事轉播、體育報刊書籍、體育音樂電影等操作層面的活動。
⑵ 什麼是體育文化校園體育文化是什麼
「體育文化」的定義是:「體育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綜合各種利用身體練習和提高人的生物學和精神潛力的范疇、規律、制度和物質設施。」我們按照「文化」的一般定義把「體育文化」可概括為三個層次:表層是運動形式(包括身體運動形式及所使用的場地、器材等物質形態);中層是體育體制(包括體育的社會組織形態和教學訓練體制等);深層是體育觀念(包括身體觀、運動觀、價值觀、方法觀等)。
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文治與教化"的意思,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出的文明成果對人自身的改造。英、美、法實證的社會學傳統將文化視為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德國思辨的歷史哲學傳統將文化理解為一種以生命或生活為本位的活的東西。我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文化是既作為人類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礎上,在社會活動中創造並保存的內容之總和而存在,又作力一種活生生的創造活動而演化。
校園體育正是人在學校特殊的環境中產生和演進的,完全符合上述文化涵義,其結構本質是一種耗散結構,其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其根本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體育涵概了文化研究中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精神與物質關系的全部三個方面。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應該突出文化范疇的創新精神和體育范圍內的個性解放。
⑶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點
1. 東方
東方注重的是來倫理源和道德、理性和教養、和諧統一、實際穩定。體育注重的是修身養性,重在修身養性的內向性、封閉性、圓滿性為主要特色的體育文化。淡化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強化了穩定意識,項目以娛樂技藝性為主,強對抗性的,競爭性的項目很少。
價值取向強調意念的作用,動作簡單,內涵深刻,講究動作的神韻,不重視競技性運動,重人格的價值取向。
2. 西方
西方注重的是多元價值、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體育注重的是競爭意識,強對抗性的,競爭性強的項目很少 ,利於各類競技體育的規則,場地,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價值取向人體的塑造和培養,超越對手、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價值取向。
⑷ 簡述體育文化的含義和表現形式
含義:體育文化,廣義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在體育方面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往往是指有關體育的精神文明或觀念文化。而體育文化工作則是指體育宣傳報道、體育賽事轉播、體育報刊書籍、體育音樂電影等操作層面的活動。
體育文化表現形式有:
1、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巧固球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
2、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
3、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
(4)體育制度文化擴展閱讀:
體育文化內涵:由於體育概念本身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多種界定,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也多有不同。一般認為體育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或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結構——功能體系[1]。
1、體育文化的深層結構:與體育有關的哲學思想、價值判斷、健康觀、審美觀、意識形態等等構成的思想體系,其功能是決定體育文化具體形態的存在依據、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
2、體育文化的中層結構:由一系列與體育有關的制度和組織要素構成的組織體系,決定著體育文化的組織結構和操作效率。
3、體育文化的表層結構:將深層的體育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的操作體系,表現為體育文化的外部形態和外在特徵,如具體的健身行為、運動競賽、體育設施的設計等。
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包括體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體育文化深層結構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本原因;處於中層的結構組織體系是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的中介;表層的操作體系則是體育思想體系的具體物化過程。這種物化的結果,又具有對體育思想體系進行修正的反饋功能。
⑸ 校園體育文化包括什麼
體育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綜合各種利用身體練習和提高人的生物學和精神潛力的范疇、規律、制度和物質設施。我們按照「文化」的一般定義把「體育文化」可概括為三個層次:表層是運動形式(包括身體運動形式及所使用的場地、器材等物質形態);中層是體育體制(包括體育的社會組織形態和教學訓練體制等);深層是體育觀念(包括身體觀、運動觀、價值觀、方法觀等)。
而你所說的校園體育文化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學校的體育場館、體育場地以及體育器材,學校的體育課程制定、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學校體育文化的具體表現。
不知我的解答能否讓你清楚一點。
⑹ 東西方體育文化文化異同
不同點:
1、起源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中,位於大河流域的東方大多數民族的體育。
西方體育文化,是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它是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市場竟爭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2、核心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以衛生保健術占重要地位,那裡的人們習慣了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
這就促進了那些運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獲得超自然體驗的特殊活動形式的順利發生發展,如中國的氣功、印度的瑜伽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竟技性運動的正常開展。
西方體育文化是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市場竟爭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是以竟技運動項目的競賽為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
3、特點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講究個性化,因人而異。比如中國體育文化中較為典型的武術就有南拳北腿,十八般武藝,不同風格,不同流派,適合於不同的人學練。
西方體育最大特點為規則明確、公平競爭、尺度客觀、評價准確。
(6)體育制度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仿生性。其體育動作繁復,而多採用簡練准確、生動鮮明、便於理解和流傳的仿生性命名,如五禽戲、蛇拳、猴拳等.東方文化體育自近代以來,由於社會發展遲緩,而呈相對停滯狀態,與西方體育相比,處於較為次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育文化
⑺ 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
第一過程:(1949-1954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促進中國體育發展的直接誘因。新中國體育事業起步階段。
第二過程:(1954-1966年)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的提出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保證。
第三過程:(1966-1977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影響中國體育發展。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停滯不前階段。
(7)體育制度文化擴展閱讀:
體育文化內涵
由於體育概念本身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多種界定,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也多有不同。一般認為體育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或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結構——功能體系[1]。
體育文化的深層結構
與體育有關的哲學思想、價值判斷、健康觀、審美觀、意識形態等等構成的思想體系,其功能是決定體育文化具體形態的存在依據、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
體育文化的中層結構
由一系列與體育有關的制度和組織要素構成的組織體系,決定著體育文化的組織結構和操作效率。
體育文化的表層結構
將深層的體育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的操作體系,表現為體育文化的外部形態和外在特徵,如具體的健身行為、運動競賽、體育設施的設計等。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包括體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體育文化深層結構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本原因。
處於中層的結構組織體系是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的中介;表層的操作體系則是體育思想體系的具體物化過程。這種物化的結果,又具有對體育思想體系進行修正的反饋功能。
體育文化的亞文化
在體育文化中還存在著若干體育亞文化,這些體育亞文化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劃分,如按體育活動的類型劃分為競技體育文化、健身體育文化、娛樂體育文化、職業體育文化等;按體育活動的場所劃分為企業體育文化、學校體育文化、社區體育文化、農村體育文化、部隊體育文化等。
⑻ 簡述體育文化的功能
一、體育文化的功能 體育物質文化的功能主要是獲取和創造功能,體育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整合功能,體育精神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認知和價值定向的功能。同時,一個文化結構功能又不是各個系統和特質的簡單相加。因此,調整體育文化結構內部各個子系統和特質的地位和組合,使之大於各個部分之和的效益,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⑼ 體育文化的特點
1. 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2. 指體育運動。 沙汀 《老煙的故事》:「雖然又矮又黑,卻不能說不健康;甚至可以冒充體育專家。」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體育 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學校體育的哪些基本功能體現了體育的意義?——答案:A.健體功能 B.教育功能 C.娛樂功能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 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編輯本段意義概念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體育的廣義概念
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的狹義概念
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競技運動
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 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 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 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 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 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 中華武術
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
娛樂體育
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大眾體育
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醫療體育
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 醫療體育五禽戲圖
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 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 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 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通常採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葯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後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質
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
本質特點
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編輯本段傳統體育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 太極
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⑽ 文化體育活動的有關制度
學生每天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大有講究。
有些同學忙一陣子數學,煩了再看語文,累了就看一會電視,一晚上下來,什麼東西也沒學到。也有些同學認為晚上學習效率高,熬夜到三更半夜,導致白天疲憊,精神不集中,腦子反應遲鈍。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如果學會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首先,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學習時間,因為白天精神狀態好,記憶力強,思維活躍,白天一小時的學習效率相當於夜晚的一個半小時。同學們每天上課前在頭腦中做一個簡單的學習計劃,給自己訂一個小目標,防止無目的的聽課。課前把學慣用品准備好,對所學知識作一下簡單預習,上課有重點的聽課。還有,不要只注重整段時間,不把零碎的時間放在眼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抓緊零碎的一兩分鍾,長期積累下來會有驚人的效果。靈活利用擠出來的時間,如課前、課後、乘車時間來記幾個英語單詞,背一些英語句子,完成一些學習上的小任務,可以把大塊的時間留給課外的提高練習。
其次,要統籌安排課外學習時間,分清各項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防止「撿了芝麻,丟了了西瓜。」可採用「ABC」時間分類法,將學習任務按輕重緩急分為A(重要)、B(次要)、C(一般)三類。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如當天的作業和課堂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次要的事情,包括課外閱讀或預習等,可隨後處理;一般的事情,如超前自學新的課文,可以按照所剩時間的多少來靈活處理。如基礎很差,就不必急於去加做什麼課外補充練習了,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鞏固所學知識和弄懂課本內容上。但如果課下作業很輕松就完成了,就該多做一些提高能力、發散思維、拓展延伸的課外題。做作業時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盡量使大腦、體力、情緒處於最佳狀態,這樣才會有效率。要盡量避開情緒低落、無精打採的不利時間,在頭腦最清醒、記憶力最好的時段,安排記單詞、背課文或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數學題;在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和精神不集中的時段,就要安排難度不大且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如聽聽英文歌曲、看一些小故事等,或者乾脆閉目養神,休息一下,等精力旺盛的時候,再坐下認真學習。
另外,在學習時間安排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從8小時中拿出1個小時進行體育運動、娛樂或休息,表面上只學習了7個小時,但由於精力充沛,其效率遠大於連續不斷地學習8個小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要注意「勞逸結合」。在學習感到大腦乏力,精力不集中,有厭倦情緒時,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做一些文體活動,這樣才能使自己頭腦保持清醒,以充沛的精力做下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