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傳佛教喇嘛之間的辯論叫什麼
辯經。不過現在有些辯經場面好像是給遊客准備的,嚴格地說二者兼而有之(學習的需求與旅遊的需求)。辯經是學僧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值得世俗學校借鑒。
❷ 西藏喇嘛辯經為什麼擊掌
因為擊掌是表示對佛祖的尊敬。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即出家人學習佛經後,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們的學術討論。它是喇嘛學習佛經的一個方式。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學經內容和步驟基本相同,先學顯宗,然後學習密宗,顯宗主要以格魯派規定的五部經典(因明、般若、中觀、戒律、俱舍)為主,學完這些經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時間。
拓展:
1、西藏自治區(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古稱「蕃」,簡稱「藏」,首府拉薩,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201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08萬人, 轄4個地級市、3個地區,4個市轄區、72個縣。
2、位於中國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連四川省,東北緊靠青海省,東南連接雲南省,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南北最寬900多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
❸ 色拉寺的辯經是什麼時候
作為拉薩三大寺廟之一,拉薩色拉寺的辯經是不可不看的藏教人文景觀。
色拉寺,位於西藏拉薩北面3公里處的色拉烏孜山腳下。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色拉」在藏語里是野玫瑰的意思。傳說在明朝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欽卻傑在山下建寺的時候,這里長滿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從1417年建寺到如今,經歷代增修擴建,此達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規模。橫跨六百年的建設周期,色拉寺布局雖無整體規劃。但寺內的建築密而不擠,雜而不亂,主次分明,彰顯格魯派大寺的特有風格。
在雪域高原,很多的黃教寺廟都有喇嘛辯經活動,但色拉寺的辯經活動不論是規模場面、動作規范、嚴謹激烈的程度都更具特色,更加耐看。色拉寺的辯經活動在每天下午三點開始,並對遊客免費開放。建議想看的朋友提前到達色拉寺,參觀色拉寺需要買票進入,門票價格五十元,進入寺廟大門後沿著最寬的道路直行千米左右即可到達,進入辯經場不需另買門票。也不用擔心西藏午後超大的太陽,因為辯經場內眾多的參天大樹,阻擋了高原刺眼炙熱的陽光,使這里成為一個清新涼爽的宗教活動舞台。
三點開始,眾多僧人身穿紅袍,魚貫而入。簡短的開場儀式後,辯經正式開始,幾十名喇嘛分為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各種組合。站立者藏語發問,席地者則藏語答辯,辯論話題涉及藏教佛學的各個方面。問題一出,席地者必須不加思索地作出回復,進行反駁或解答。隨著辯經活動的深入,最有特色的畫面開始呈現,站立者面對對方,採用各式各樣的手勢和豐富的肢體動作,甚至怒目而視、手揮念珠、單腳獨立並大力擊掌以壯聲威。他們或在提問時高舉手臂向下劈落;或拉動佛珠表示藉助信仰的力量來戰勝對方。雖然語言不通,不懂辯經內容,但我與周圍眾多參觀遊客一樣,來色拉寺就是為了親歷這一天天傳承下來、具備六百年歷史的辯經活動,將自己融入短誦長吟、低念高唱的環境之中。我喜歡這里的氛圍,喜歡看這些信眾喇嘛在古樹參天、碎石鋪就的辯經場內為了心中神聖的信仰而展開辯論的場景。
❹ 藏傳佛教喇嘛在狂的辯經之中都辯些什麼的問題
主要辯論對佛經的認知層度。
❺ 喇嘛辯經都是些什麼內容,什麼問題
此文摘自《與西藏有緣》一書:
在歷史上,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師釋迦牟尼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即唐三藏法師)遠赴印度,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取得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佛陀亦親口開示過,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
辯經大多在戶外露天的廣場舉行,全體僧人會穿紅袍,頭戴黃色僧冠,先念誦一回,然後分組辯論。分組時有分為一對一的、一對數位的、數位對一位的及全體對一位的多種辯論組合。發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由問者厲聲喝問問題,問題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問,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請問冰塊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腦中,還是身體中,還是身體以外呢?」等。辯者必須不加思索馬上答問。在辯至深入時,問方會瞪眼怒目,手揮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並大力擊掌以壯聲威。擊掌時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見,左手上揚代表提弘正見。
凡當答者被問倒時,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倒台,辯者要除下黃帽,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我們常會見到有時在辯論時,世俗上的人會兜圈顧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來辯論的主題。在佛法辯論上,辯者則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種可能之一,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單單觀看問者那種近乎電視節目中飾演律師的演員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及有如京劇「造手」般的辯經手勢,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廣願法會上,應考僧人必須一個人與多位長老同時辯論,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學位(相當於一級榮譽之「博士」銜頭)。
❻ 喇嘛們的辯經都講的些什麼
某博客里的內容,節選的已經沒有原文的精彩,不過可以參考看看:
從來就沒想到,原來「辯經」是喇嘛每天開心興奮到飛上雲端的時刻!並不是因為得到了什麼而滿足,而是被對方打破不該有的成見而狂喜...
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
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這個動作,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
◎二手相擊,有三層意思: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
◎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
◎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驅走你的惡念;
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在歷史上,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師釋迦牟尼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
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之信服而投向佛法﹔
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即唐三藏法師)遠赴印度,
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取得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
佛陀亦親口開示過,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
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
隨著佛教傳入雪域,在西藏形成的各個教派中紛紛效仿使用,
不過當時只作為辯論勝負的手段,尚未把它系統化和規范化,形成考試制度。
後來辯經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公元十二世紀初,
西藏噶當派桑普寺的佛學家恰巴桑曲(1099年—1169年)首創辯經制度。
宗喀巴大師對恰巴桑曲創立的辯經理論和制度,取捨、增補適合格魯派學僧辯經的新內容,
逐步形成格魯派的辯經制度。
有位稍微懂漢語的喇嘛扎西,問我:「你懂辯經嗎?」
我說:「不懂!但是我可以試試看!」
「好!那我來問你問題好嗎?」
「天空是不是一定是藍色的?」
「先有兒子還是先有爸爸?」
「柱子是不是昨天的柱子?」
「請問你的心在哪裡?」.....
快下課前20分鍾,很多喇嘛就圍觀起來,很好奇這位什麼都不懂的漢人在辯什麼?
這時我才知道,喔!原來辯經就是辯這些邏輯的東西啊?其實不難啊?
堪布說:
「這不管!辯經不管哪個教派的,不辯的話,你每天就背不好書,
因為辯經就是要你背出與應用所學的的內容,不參加辯經,你就會學不好的!
再說,你也可以利用每天辯經的時間來學康巴藏語!多和學僧討論佛法,
這樣你上課才不會聽不懂!所以辯經是一定要的,不能不參加!」
【辯經時,二人分別一坐一立各是什麼角色?】
辯經與一般漢地與西方的辯論會方式不一樣,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
有資料是這樣解釋的:
①對辯。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
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②立宗辯。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於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
問難者不斷提出問題,有時一人提問,有時數人提問,被提問者無反問機會。
簡單的說:站著的是主動問問題的人,坐著的就是被問的人。
【辯經的流程與內容?】
一般來說,傳統的辯經會有兩段式的過程,從緩慢的問答到十分激動的激辯。
第一階段「立者」會要你背出佛經論典的句子,一般都常是這幾天上課的內容,
如果是特殊的法會或活動就會應景的背出相關傳承的句子。
這階段算是暖身動作,大約會問個幾題。測試對方的基本實力。
例:
Q:《入中觀論》有解釋菩薩的10地境界,你不會嗎?
A:為什麼我不會?(就是會的意思。)
A:10地是?
Q:.......(要把原文全背出來)
藏傳佛教僧徒學經,是採取背誦和辯論相結合的方式。
背誦的意義是,義由詞顯,詞不存在於胸臆,義必無所屬從。
而背誦也是理解教理和辯論的先決條件。
只有詞義爛熟,才能在辯論中左右逢源、口若懸河。
第二階段「立者」就會從剛剛所答的句子里找問題來「反問」,開始進行激辯。
【辯經的基本術語?】
(這是個人學習筆記,用白話的方式介紹,不是百分百正確,僅供參考。)
◎問者(站著)的常用術語:
問句的句尾有【曲見】 :這第一句話是提出要問的主題對象,例如「請問「柱子」是不是如法的?」
被問者(坐著)都是回答【堆!】對,同意。
問句的句尾有【飲巴踏!】 :(某道理)這樣對不對?
問句的句尾有【飲比恰阿踏?】:(某某道理)是不是「一定」是這樣?
問句的句尾有【飲比「瑪」恰阿踏?】:(某某道理)是不是「不」一定是這樣?
【岔吉!】:錯一次!(動作:右手背拍左手心!)
【哦~岔!】錯!(指較為嚴重的一次矛盾錯誤。)(動作:右手背拍左手心!)
【闊送!】 意思就是錯了3輪,(辯經的主要邏輯規則為3段式論證)
簡單的說就是類似棒球的【OUT!】3振出局!(動作:右手在對方頭上繞圈!)
你看到立者在坐者的頭上繞圈手舞足蹈時幾乎都是這個意思。
◎被問者(坐著)的常用術語
【堆!(或:都!)】對,同意。
【基細?】 :為什麼?這里不說「不是」,而是直接以反問的方式來強調自己不認同。
【馬恰】 :不一定 。
【刀!】 :沒錯!
【刀瑪珠!】 :不成立!反對對方的說詞。
【岔洞!】 :直譯是虛有的錯誤,意思就是根本沒錯!被對方說【岔!】時,往往會頂回這句話。
◎雙方可共享的術語:
尾句有【約比細!】:(理由為XXX)之故!(就是XXX這道理的理由!)
【切!】:請解釋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蘭菊!】:催其速答之意。
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
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辯經的心態】
辯論者雙方的三要素是:智慧具足、心機熟練、通曉經籍。
辯論四根本:主張、見解、戒禁和我論。
辯論三過失:內容過失、思維過失和語言過失。
為了防止驕傲自滿、辯論過失,特規定辯論七美德:
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語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舍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
各寺視自己的實際狀況,更制定出考辯細則,要求僧眾參照執行。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動怒動手傷人,打架在所有的佛學院基本上都是以退學或是罰巨款來處罰的。
辯經的目的不是要爭出個你輸我贏,
而是經由辯論過程,釐清義理上的猶疑;以佛法的正見,破除邪見。
對於學僧而言,辯經可訓練其辯才,二來能經由辯經的形式,提高個人對於佛法的領悟程度。
就像互相剝洋蔥皮一樣,互相一層一層的破除自己的無明煩惱與錯誤見地,
最後直達中觀空性的凈土。
辯經就像藝術里的音樂家與舞蹈家,
能將感動化為音符,直接共鳴經過每個毛孔到每個人的心裡!
這也是為什麼到西藏旅遊,參觀喇嘛辯經活動一定是旅行社必安排的旅程之一,
因為辯經千變萬化的智慧聲響,無疑就是您這趟雪域佛國心靈之旅里最好的音樂節拍,
配合上悠遠的喇嘛梵唄唱誦就是最美的旋律。
❼ 藏族喇嘛在激烈的辯經之中都辯些什麼樣的問題
佛教義理啊,這個跟我們常見的辯論賽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內容是佛教內容而已。
❽ 藏傳佛教中的辯經是怎麼回事兒
藏傳非佛教!請遠離是幸!
因為藏傳密宗教義,是受後期印度教性力派諸外道的影響而產生(參見藏傳雙身「佛」),已是變質後的假佛教,根本不是純正的佛教。
無上密續全然是滲入後期佛教中的外道所編造的,根本不是什麼「佛菩薩經典」,全都是密宗祖師集體編造出來的,內容荒腔走板;
密教化以後的假佛教傳入西藏以後,又有許多西藏密宗祖師寫作了一些密續,先埋藏在岩堆中幾年以後,再假稱佛菩薩告訴他,某處岩堆中有密續伏藏,然後再找幾個人一起去挖出來,成為神聖的密續。其實,都是密宗凡夫祖師們創造出來的,所以,內容與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經典教義全然無關,甚至於是完全相互違背的。
藏密喇嘛教善於迎合眾生深重之貪欲,及求速效、神通、感應之心理,而廣為宣傳;
又善於穿鑿附會佛經種種果位名相,欺騙初機學人,令人信以為真,不敢生疑。
又因施設三昧耶戒,令諸弟子不敢泄漏密教之法義,以致外人不能窺知其謬,以此擴大其勢力,不斷竊取佛教資源,終至漸漸取而代之,滅亡真正之佛教。
藏密傳授「四皈依」把皈依喇嘛上師擺在皈依佛法僧之前(四皈是破三皈的,本質就已是邪道了),
以雙身邪淫法為「無上瑜伽」,謂能「即身成佛」(實際上連保住人身最基本的五戒都因此毀破,未來世只會下墮三惡道受諸苦報,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餓鬼乘、地獄乘,根本是與 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離,是十足的外道卻以佛法自居,甚至自詡是比大乘顯教更高的金剛乘,這真是千年大騙局!),
一千多年來在藏地高壓統治,政教合一,誅殺異己(看看舊西藏政教合一的血淚史),
食肉飲酒,說一切法斷滅空,又以子虛烏有的「金剛地獄」來威脅恐嚇廣大佛弟子,在在處處都與佛法背道而行,壞佛正法莫此為甚!
(更多請見地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