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朝是怎麼擴展邊境的
「大一統」治邊理念的中心內容,是強調維護中央權威,鞏固封建集權統治體制。對於歷代明君賢相來說,「王者無外」、「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格局的造就,就是治邊戰略得以圓滿推行的具體表現。
歷代中央王朝為了實現天下大一統的政治目標,為了改變邊疆經營上的被動局面,往往從「王者無外」的認識出發制定邊疆經營戰略,這主要表現在積極經營邊疆、「多事四夷」,以積極開拓邊疆、平定邊患為實施國家邊疆戰略的根本保證。這其中,漢、唐的開邊活動和成績就非常典型。
漢朝初年,匈奴帝國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封建統治和中原人民的安全,而東南和嶺南的百越也游離於中央政權之外,邊疆形勢非常嚴峻。漢人韋賢就說:「中國雖平,猶有四夷之患,且無寧歲。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貨賂,與結和親,猶侵暴無已……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西漢自立國以來,也確實把解決邊疆問題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來考慮。只是因為實力懸殊;難以爭鋒於戰場,於是隱忍待機,專力於富國強兵。但是,漢朝方面對匈奴帝國實行的卑辭求和政策,以及對東南、南方、西南邊疆分治現實的無奈承認,顯然不符合傳統的「王者無外」、「以夏變夷」思想,也是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漢武帝即位之後,來自北方的威脅依然存在,所謂「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為了改變邊疆經營中的被動局面,解除來自邊疆的安全威脅,一代雄主漢武帝以「王者無外」思想為依據,秉承漢初以來70年的物資積累,積極「多事四夷」。史載漢武帝即位之初,即下詔賢良詢問如何才能「德潤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攻東甌,後者向漢廷求救,漢武帝征詢大臣意見時,一些元老重臣從傳統的「夷夏之防」出發,反對漢朝出兵相助,如淮南王劉安就認為,自從三代以來,中央政令就不及於胡越,並不是當時兵威不足於制服之,而是「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大臣嚴助站在「王者無外」的立場對劉安的這一意見予以反駁,認為:「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不振,又何以子萬國乎?」漢武帝對嚴助的這番話十分贊賞,毅然命嚴助率領大軍前往救援,並漸次用兵,徹底平定了百越。安定了東南和南方邊疆後,漢武帝又派唐蒙、司馬相如出使西南進行招撫,將西夷和南夷納人中央的行政管轄,並降服昆明,將漢朝的西南邊疆推進至今高黎貢山和裒牢山一線。與此同時,漢朝加大經營東北邊疆的力度,出兵滅亡了漢人衛滿所建立的衛滿朝鮮,設立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穩定了東北邊疆。然後,漢武帝又集中力量反擊匈奴,通過三次規模空前的戰略反擊,「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基本上摧毀了匈奴貴族發動戰爭的軍事實力,奪取了其出入中原的戰略跳板,使匈奴再也無力與漢室抗衡。到漢宣帝時,北部邊疆更出現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興旺景象。為配合反擊匈奴,漢武帝又著力經營西域,破樓蘭、車師,設立西域都護,駐軍屯田,最終將西域納入了漢帝國的版圖。可見,漢武帝正是通過「多事四夷」,才「攘夷斥境,面數千里,東開樂浪,西置敦煌,南逾交趾,北築朔方,卒定南越,武軍所向,無不夷滅」,基本解決了漢王朝的邊疆危機。
唐朝在經營邊疆過程中更將大一統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唐初以來,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奚、契丹等族,時附時叛,內犯頻繁,給中原造成了極大威脅,唐朝必須抵禦來自各方面的內犯,樹立中原王朝的正當權威,加之國力空前強盛,解決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順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著「王者無外」的信念,「以天下為家」,通過」多事四夷」,終於建立起了空前強大的帝國,所謂「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後已」。比如,為了解除突厥的軍事威脅,唐太宗在鞏固內部後,抓住東突厥災荒連年、內部矛盾重重的良機,大舉反擊,使「單於稽首,交臂蒿街,名王面縛,歸身夷邸。襁負而至,前後不絕。被發左衽之鄉,狼望龍雄之地,蕭條萬里,無復王庭」。經此一役,原來臣服於突厥的漠北各族紛紛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承認唐廷的宗主地位。為了徹底解決突厥問題,唐太宗又於貞觀八年(634年)下詔討伐吐谷渾,打通了河西走廊,為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當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於西突厥,阻撓西域各國歸附唐朝,成為唐朝統一西域的最大障礙時,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軍越過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火的長達二千里的沙漠地帶,進入高昌境內,滅了高昌。在稍後朝廷舉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針討論中,唐太宗不顧魏徵、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對,斷然於當年將西昌州改為西州。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撫高昌詔》,稱「高昌之地,雖居塞表,編戶之虻,咸出中國,自因隔絕,多歷年所。朕往歲出師,應時赳定,所以置立諸縣,同之諸夏」。從詔書看,唐太宗之所以堅決將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體制推行到西州,一方面固然出於對邊疆戰略要地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確實基於大一統理念。此外還應注意的是,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統」,還包含著中央應對「四夷」的最高裁判權,即中央有義務維持邊疆的「四夷」和睦共處。比如,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龜茲國王白訶黎布失畢「漫失臣禮,侵漁鄰國」,詔令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軍前往征討,次年十月,唐軍攻下焉耆,擒斬其王,並乘勝攻下龜茲,招降70餘城。龜茲平定的捷報傳到長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對大臣說:「戰無前敵,將帥樂也;四海一家,帝王樂也。朕今樂矣!」
Ⅱ 什麼成語的意思是判決犯罪將其發配外地服刑
判決犯罪將其發配外地,用成語表達應該是,發配邊疆,流放在外
Ⅲ 秦朝的法律有多完善,都說秦法嚴苛,到底嚴苛到什麼程度
眾所周知正是因為秦朝的暴政才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朝雖然對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法律也很全面但是也很嚴酷。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知道秦朝法律是有多嚴酷了。
一:人際爭執,必須訴諸法庭裁判,不準私人決斗。私人決斗的人,不論有理無理,一律處罰。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管在要好的朋友都難免有發生糾紛的時候,有時候難免有個小吵小鬧,就算是自己爸媽都有打架的時候,一般過沒多久就會和好。但在秦朝和別人發生任何糾紛都必須上報法庭,不能私自自己以打架方式等方式解決,就算是你是有理的那個人也得由法院裁決,否則你也要被處罰。
Ⅳ 100個兩字詞語
希望 憧憬 友愛 團結
合作 愉快 勤奮 刻苦
認真 專注 鑽研 踏實
勤懇 瀟灑 堅強 美麗
漂亮 自信 干凈 壯觀
小巧 玲瓏 健壯 慈祥
溫柔 贊許 欣喜 安詳
坦然 靦腆 害羞 優美
努力 愛心 甜蜜 積極
友好 自信 勇敢 堅定
整齊 俏麗 端莊 文靜
動人 典雅 豁達 美滿
和諧 尊敬 快樂 舒心
整潔 溫暖 舒服 稱贊
簡潔 秀麗 嫵媚 可愛
勻稱 標致 喜悅 感激
欣慰 甜美 魅力 優秀
幸福 興奮 英俊 關切
堅強 清凈 歡喜 消瘦
細挑 富態 富相 臃腫
麗質 標致 精悍 短小
粗實 粗獷 笨重 黑瘦
彪壯 強健 剛健 單薄
憔悴 纖弱 秀麗 巍峨
高聳 陡峭 聰慧 大方
俏麗 俊秀 帥氣 瀟灑
迷人 魅力 美麗 可愛
陶醉 吟誦 風鈴 悅耳
清脆 動聽 優美 消瘦
細挑 富態 富相 臃腫
干癟 麗質 黑瘦 彪壯
強健 剛健 單薄 憔悴
肥大 耳廓 瘦削 耳輪
耳垂 濃黑 細長 濃重
墨黑 粗長 鳳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銳 呆滯 凝視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溫柔 贊許 狡詐 專注
深邃 渾濁 關切 堅定
苗條 豐滿 豐腴 魁梧
結實 強壯 勻稱 標致
精悍 短小 粗實 粗獷
笨重 消瘦 細挑 富態
富相 臃腫 干癟 麗質
黑瘦 彪壯 強健 剛健
單薄 憔悴 纖弱 秀麗
巍峨 高聳 陡峭 聰慧
大方 俏麗 俊秀 帥氣
瀟灑 迷人 魅力 美麗
可愛 陶醉 吟誦 風鈴
悅耳 清脆 動聽 優美
消瘦 細挑 富態 富相
臃腫 干癟 麗質 黑瘦
彪壯 強健 剛健 單薄
憔悴 肥大 耳廓 瘦削
耳輪 耳垂 濃黑 細長
濃重 墨黑 粗長 鳳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銳 呆滯
凝視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溫柔 贊許 狡詐
專注 深邃 渾濁 關切
堅定 苗條 豐滿 豐腴
魁梧 結實 強壯 勻稱
整潔 樸素 合身 適時
合身 俗氣 得體 華貴
樸素 大方 整潔 時髦
摩登 講究 筆挺 春天
早春 初春 陽春 春節
春聯 春雷 春季 春意
春蠶 春色 春裝 新春
思理 思蒓 思服 思詠 思愆 思議 思秋 思言 馨香 飄散 舒展 嬌美 神韻 恬靜 醉人 素雅 嬌嫩 幽香 淡雅 樸素 花瓣 花蕊 花粉 鮮花 怒放 含苞 孤單 孤寂寂寞 寥寂 寂寥 落寞 孤獨 寂靜 僻靜 寧靜 寂然 清靜 沉寂 沉靜 安靜 孤立 伶仃 孤單 零落 落莫 動靜 呼吸 朝夕 取捨 善惡 興衰 禍福 甘苦 彼此 首尾 褒貶 吞吐 黑白 是非 多少 真假 虛實 反正 生死 悲歡 前後 始末 早晚 晝夜 曲直 東西 善惡 南北 開關
Ⅳ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1、《南京條約》
簽訂時間:1842年8月20日
簽訂雙方:中英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從此步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五口通商章程》
簽訂時間:1843年
簽定雙方:中英
內容: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租界)。
3、《望廈條約》
簽訂時間:1844年
簽訂雙方:中美
內容:美國享有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
4、《黃埔條約》
簽訂時間:1844年
簽訂雙方:中法
內容:法國享有中美《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5、《上海海關征稅規則》
簽訂時間:1854年
簽訂雙方:中國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稅務管理委員會」
內容:上海海關成為中國第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
不平等 條約是指在簽訂 條約的 國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壓等手段,脅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簽署的條約,由於締約雙方的談判地位不對等,導致最後締結的條約不平等,因此條約通常都會對某一方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產生侵害。不平等條約通常是停戰的條件和結果,為了結束戰爭而簽訂的條約即為和約。
Ⅵ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加劇了中國的邊疆危機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法國侵略越南與覬覦中國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址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 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 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Ⅶ 歷史 初中 邊疆危機與收復新疆。 簡述簡述
1、沙俄對我國西北邊疆的早期入侵
鴉片戰爭時期,資本主義列強爭相宰割中國。沙俄是侵略我新疆地區的急先鋒。19世紀50年代,沙俄已侵佔了我新疆大片領土,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60年代,又通過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據了我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對沙俄的侵略,新疆各族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斗爭,揭開了近代新疆歷史上各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斗爭的序幕。
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把征服中亞和我國新疆作為俄國重大的國策。1720年,沙俄建成了西伯利亞堡壘線。此後,沙俄侵略勢力沿著額爾齊斯河不斷向南擴張。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沙俄已侵入額爾齊斯河上游縱深地區。與此同時,沙俄侵略勢力更不斷向哈薩克草原擴張,在我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建立了許多軍事據點,並把這些軍事據點用公路連接起來,到1854年終於又建成了一條城塞米巴拉金斯克到庫爾巴拉里馬圖(今阿拉木圖)的新西伯利亞堡壘線,侵佔了我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大片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古爾班阿里瑪圖為大本營,繼續擴大侵略,幾乎強佔了我伊塞克湖周圍和楚河流域所有的地方。
還在我新疆地區非法進行「科學考察」、地形測量和地圖繪制等活動,竊取情報,為進一步擴大對新疆的侵略作準備。
2、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1847年7月,沙俄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塔爾巴哈台和喀什噶爾三處通商的要求。1848年和1850年又兩次提出上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同意在伊犁、塔爾巴哈台兩地通商。1851年8月,雙方正是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這是沙俄侵略新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沙俄在新疆取得了設立領事、貿易免稅和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嚴重生害了我國的主權。
《中俄伊塔通商章程》簽訂以後,新疆的通商大門被打開了,俄商接踵而至,其中喀山地區的塔塔爾族商人異常活躍,許多人因經商而留居新疆。他們同先期及以後陸續遷入新疆的塔塔爾人,構成了新疆一個新的民族成分,即塔塔爾族。
3、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沙俄在侵佔了我西北大片領土之後,就企圖通過條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合法化。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沙俄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不僅割佔了我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且還強迫中國政府承認以常住卡倫作為中國西部與俄國劃界的依據。1864年,在沙俄的軍事威脅和外交訛詐下,清政府被迫鑒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根據這個條約以及以後簽訂的三個勘界議定書(《中俄科布多界約》、《中俄烏里雅蘇台界約》、《中俄塔爾巴哈台界約》),沙俄共割去了我巴爾喀什湖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4、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爭
1852年,中俄在伊犁、塔爾巴哈台正式通商。沙俄派駐伊犁、塔爾巴哈台專管貿易的領事,竟任意踐踏我國主權。1853年-1855年間,沙俄駐塔爾巴哈台領事塔塔林諾夫夥同一幫「俄商」,公然妄圖霸佔我塔爾巴哈台地區的雅爾噶圖金礦,先後殺害我礦工200餘人,激起我回、汗等族礦工們的極大憤怒和抗爭。1855年8月,塔爾巴哈台各族人民一舉燒毀了沙俄在塔爾巴哈台的貿易圈。清政府屈服於沙俄的壓力,鎮壓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爭。
在中俄舉行西部邊界談判過程中,沙俄不斷進行軍事威脅並武裝佔領了我卡外領土。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爭,更是如火如荼,有的寧肯離開世世代代駐牧的地區移入卡內,而不願歸順俄國;有的用簡陋的武器,英勇頑強地打擊沙俄侵略者。
19世紀50年代,焚燒塔爾巴哈台沙俄貿易圈的斗爭和19世紀60年代反入侵、反佔領的斗爭,是近代新疆各族人民抗俄斗爭的開端,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沉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了新疆各族人民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鼓舞了新疆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帝斗爭。
Ⅷ 1840到1919年中國近代發生的事件,譬如簽訂的條約之類的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英南京條約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內 北京條約容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
1885年,中法戰爭 中法新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1900年,八國聯軍 辛丑條約
1919年 中日簽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備忘錄
Ⅸ 唐朝在經營邊疆過程中將「王者無外」的觀點發揮到了什麼程度
唐初以來,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奚、契丹等族,時附時叛,內犯頻繁,給中原造成了極大威脅,唐朝必須抵禦來自各方面的內犯,樹立中原王朝的正當權威,加之國力空前強盛,解決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順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著「王者無外」的信念,「以天下為家」,通過「多事四夷」,終於建立起了空前強大的帝國,所謂「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後已。」比如,為了解除突厥的軍事威脅,唐太宗在鞏固內部後,抓住東突厥災荒連年、內部矛盾重重的良機,大舉反擊,使「單於稽首。交臂蒿街,名正面縛,歸身夷邸。襁負而至,前後不絕。被發左衽之鄉,狼望龍雄之地,蕭條萬里,無復王庭」。經此一役,原來臣屬於突厥的漠北各族紛紛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承認唐廷的宗主地位。為了徹底解決突厥問題,唐太宗又於貞觀八年(634年)下詔討伐吐谷渾,打通了河西走廊,為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當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於西突厥,阻撓西域各國歸附唐朝,成為唐朝統一西域的最大障礙時,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軍越過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火的長達2000餘里的沙漠地帶,進入高昌境內,滅了高昌。在稍後朝廷舉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針討論中,唐太宗不顧魏徵、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對,斷然於當年將西昌州改為西州。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撫高昌詔》,稱「高昌之地,雖居塞表,編戶之田亡,咸出中國,自因隔絕,多歷年所。朕往歲出師,應時尅定,所以置立諸縣,同之諸夏。」從詔書看,唐太宗之所以堅決將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體制推行於西州。一方面固然出於對邊疆戰略要地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確實基於大一統理念。此外,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統,還包含著中央應對「四夷」的最高裁判權,即中央有義務維持邊疆的「四夷」和睦共處。比如,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龜茲國王白訶黎布失畢「漫失臣禮,侵漁鄰國」,詔令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軍前往征討。次年十月,唐軍攻下焉耆,擒斬其王,並乘勝攻下龜茲,諭降七十餘城。龜茲平定的捷報傳到長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對大臣說:「戰無前敵,將帥樂也;四海一家,帝王樂也。朕今樂矣!」
Ⅹ 唐朝在經營邊疆過程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大一統意識
唐初以來,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奚、契丹等族,時附時叛,內犯頻繁,給中原造成了極大威脅,唐朝必須抵禦來自各方面的內犯,樹立中原王朝的正當權威,加之國力空前強盛,解決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順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著「王者無外」的信念,「以天下為家」,通過」多事四夷」,終於建立起了空前強大的帝國,所謂「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後已」。比如,為了解除突厥的軍事威脅,唐太宗在鞏固內部後,抓住東突厥災荒連年、內部矛盾重重的良機,大舉反擊,使「單於稽首,交臂蒿街,名王面縛,歸身夷邸。襁負而至,前後不絕。被發左衽之鄉,狼望龍雄之地,蕭條萬里,無復王庭」。經此一役,原來臣服於突厥的漠北各族紛紛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承認唐廷的宗主地位。為了徹底解決突厥問題,唐太宗又於貞觀八年(634年)下詔討伐吐谷渾,打通了河西走廊,為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當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於西突厥,阻撓西域各國歸附唐朝,成為唐朝統一西域的最大障礙時,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軍越過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火的長達二千里的沙漠地帶,進入高昌境內,滅了高昌。在稍後朝廷舉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針討論中,唐太宗不顧魏徵、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對,斷然於當年將西昌州改為西州。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撫高昌詔》,稱「高昌之地,雖居塞表,編戶之虻,咸出中國,自因隔絕,多歷年所。朕往歲出師,應時赳定,所以置立諸縣,同之諸夏」。從詔書看,唐太宗之所以堅決將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體制推行到西州,一方面固然出於對邊疆戰略要地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確實基於大一統理念。此外還應注意的是,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統」,還包含著中央應對「四夷」的最高裁判權,即中央有義務維持邊疆的「四夷」和睦共處。比如,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龜茲國王白訶黎布失畢「漫失臣禮,侵漁鄰國」,詔令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軍前往征討,次年十月,唐軍攻下焉耆,擒斬其王,並乘勝攻下龜茲,招降70餘城。龜茲平定的捷報傳到長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對大臣說:「戰無前敵,將帥樂也;四海一家,帝王樂也。朕今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