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怒族有哪些傳統的體育項目
怒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怒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怒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怒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經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磨煉和怒族歷代先民的勤奮開拓,怒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獨特鮮明的民族文化。怒族人民喜歌樂舞,酷愛傳統的體育活動。受他們居住環境的影響,富有開拓精神的怒族同胞,用智慧和勇敢創造了許多傳統的體育活動。典型性的項目包括摔跤、踢腳(腳斗)、怒球、跳竹、溜索、劃豬槽船、虎熊抱石頭和祭天舞等,大都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怒族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跤
摔跤,是怒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怒族的摔跤,多以兩人互相擁抱住對方的腰部或抓住腰帶的形式進行。比賽先由第三者發令開始,比賽中以摔倒對方為贏,採用三跤兩勝指。這類怒族摔跤,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地,為怒族兒童和青少年所喜愛。
踢腳(腳斗)
踢腳,也稱為腳斗,是怒族民間流傳的一項以腳來競技較力的體育形式。
踢腳比賽,可雙人對抗,也可多人對抗。進行比賽時,用腳互踢對方腰腹以下部位,以能將對方踢倒者為勝。但不得用手推拉。這一活動多為怒族的男孩參加。
怒球
怒球,是怒族民間常見的一項球類游戲項目。多見於怒族鄉村民間。
怒球,一般用麻繩纏繞破布或草而成,直徑約為10厘米。怒球比賽時,選擇一平地並在中間劃一條線,分為兩半區,比賽雙方以線為界。
對壘雙方各3~5人,分居兩個半區。比賽方式是兩隊隔界互相拋接,打不中對方的人或球打不過中界線就輸。回球時可用手打,也可用腳踢。是一種簡單而有趣的對抗性游戲。
跳竹
跳竹,是怒族特有的民間體育項目,是練習跳高的一種方法。
怒族的跳竹,多在春節休閑之際舉行,在平時的聚眾場合也跳。跳竹地點一般在村寨里或田間地頭。跳竹時,不用跳高架,而是准備一根長約5米左右的青竿,把兩頭插入地中,使其自然隆起成一弓型。兩頭距離越近,弓背就越高。比賽、練習時,男女青年們大聲呼喊著,一個接一個地從高架上縱跳而過。
劃豬槽船
豬槽船即獨木舟,劃豬槽船是怒族民間一項傳統水上競技活動。
豬槽船是怒族平日在怒江中的水流緩慢地段使用的一類小舟,一般用獨木挖成。平時作渡河至對岸的工具,但沒到怒族的「仙人節」時,人們常以豬槽船進行競渡,歡度節日。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已經成為怒族民間傳統的競技活動形式。
怒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還有溜索(有平溜、陡溜兩種方式)。撥腰、打雞棕陀螺、射弩、瓜棋、牛角棋等。
2. 中國棋史
象棋的歷史: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圍棋的歷史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中國圍棋的發展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游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游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游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游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3. 信宜有什麼風土人情
地處山區的信宜人,農村各種生活習俗與其它地方基本相同。信宜市語言有信宜話、涯話兩種。信宜話即信宜白話,是粵語次方言,主要鎮隆、東鎮、池洞等10多個鎮,約人口70%。涯話又叫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涯話在新寶、合水、平塘、錢排、茶山、洪冠等鎮,約占人口20%。
信宜飲食習慣普遍以大米、番薯、東薯(土豆)、木薯、玉米等為主食,以豬、雞、鴨、魚、蔬菜及豆製品為菜餚。每逢民間傳統節日,不論平時生活如何,均按習慣籌辦酒食,以示喜慶。山裡人很好客熱情,朋友見面互相握手、點頭、問好。凡嫁女、娶媳婦、做生辰、建新屋進宅、生孩子辦滿月或親朋聚會等喜慶日子,均習慣請客。除本族客人外一般發請貼,以示尊敬。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煙筒),類似水煙,農村幾乎家家有備,如有抽煙客入門來訪,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信宜人居住,過去多數人住泥磚屋,有錢人建屋用青磚,一般做可做二座或三座,屋內有天井,地面鋪上上分別正方形或長方形磚,沒錢的只做一座(稱3間頭、5間頭或7門頭),現在農民大部分人興建混凝鋼筋小樓房。農村一般三至五層,城鎮一般七八層,較美觀大方。
信宜民間文化娛樂,部分人愛玩樂器,喜歡竹笛、拉二胡、彈琴、擂大鼓、舞獅舞龍、唱粵曲、唱採茶、唱山歌、 舞春牛。勞動之餘,在樹蔭底下,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鍋篤棋、三雞棋、雲棋,和軍棋、象棋。女孩子則玩走窩(又叫走牛耳)、拋石子、跳繩、拔河等游戲。建國後,普遍看電視、看電影打撞球、籃球、乒乓球,或在文化室里演奏、演戲,繪畫、看書報等活動。老年人則打骨牌、麻將、撲克或打太極拳等活動。
春節是民間最大節日,各家各戶張燈結綵,村村喜慶,大人給小孩派利事。正月十五左右,城區及周邊鎮都做年例,每家每戶輪流請客吃飯,並開展舞龍、舞獅,放電影、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活動。
4. 幾十塊錢的牛角象棋是牛角做的嗎還是其他什麼做的啊
一般是用加有碳黑的ABS塑膠粒壓制而成。如果確屬牛角制,你可以削下一點,用火機燒一下,如果有丑雞蛋味道那材質多為正宗牛角。
5. 西瓜棋怎麼下 詳細點
西瓜棋玩法如下(介紹棋盤和六大規則):
1、西瓜棋的棋盤整體為圓形,如版下圖:
6. 平塘鎮的文化教育
平塘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質量逐年提高。
全鎮有中學3所,完全小學有馬安、新中、黃龍、茅垌、沙子、羅排、大灣、灣龍、林垌、童子垠、倒流、平塘、羅罅、榃棉、坳垌、甘垌、北永、北南等18所。有教職員工450人,學生120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6%,畢業班學生畢業率達99.2%。
鎮還建有文化中心站,安裝有5座電視地面接收站,各村均辦有文化室、廣播室、體育場等文化設施。
村村通電、通路、通電話,戶戶擁有電視機,群眾文娛生活較豐富活躍,經常舉行體育比賽,促進山鄉文化蓬勃發展。
平塘過去勞動之餘,在樹蔭底下,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鍋篤棋、三雞棋、雲棋,金木水火土五行棋和軍棋、象棋。工餘三五成鮮玩打狗,打丈、藏青、捉俘虜等活動。
女孩子則玩走窩、拋石子、跳繩、拔河等游戲。現在普遍看電視、看電影,打撞球、籃球、乒乓球,或在文化室里演奏、演戲,看書報、攝影、唱粵曲等活動。
老年人則喜歡聊天、打骨牌、麻將、撲克或打太極拳等活動。 一、唱涯歌,平塘人由於語言講涯(客家話)話,自然有涯(山)歌,多為自我創作,一般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慣用比興起句,有律有韻,朗朗上口。
如「阿妹種蔗創高產,事跡上報當模範。阿哥是藤進蔗園,見妹心甜才來纏。」又如「阿妹種藕出了名,阿哥慕名到塘邊。一股暖流涌心裡,眼望荷花心想蓮。」這些涯歌唱到收尾處一般以「嗚喂——」音調上提拖長,製造氣氛。
二、舞春牛,平塘山區,民間興「舞春牛」,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人們就組織這項活動。解放前後較盛行,時下這活動較少見。
「舞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牛身、牛頭用木頭或竹篾扎制,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邊的演員。
表演前,牛先躺在地,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一位老農打扮的角色,把牛牽起,繞場走幾周,然後邊舞邊唱。這種鄉土氣息濃郁的春牛舞,人們滿懷深情地贊頌和他們一起辛勤勞作的耕牛,充分表現人對這「農家寶貝的愛憐,對未來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表演時,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互相逗樂,氣氛濃烈融洽,充滿著農家特殊的歡樂情趣。
7. 誰有以前的牛角象棋
我有一副很好的牛角象棋,可惜我在武漢!牛角象棋因為是瀝青做的,所以用起來有點臟手,因此現在用的人少,也就不見賣了。
8. 「吳川足球之鄉」是怎麼來的
應該是體育之鄉。。
全國體育先進縣」——吳川(縣)市
吳川市重視體育運動,積極修建體育場館,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培養出一批優秀體育人才,在參加國家級和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2000年11月,被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重視經費投入,加強場館建設。該市政府重視對場館建設經費的投入,下撥的體育經費逐年增加。1977~1986年的10年撥款比前10年增長3.53倍;1987~1996年的10年撥款比前10年增長4.87倍;1997~2000年,的撥款和前10年比,每年增長1.53倍。此外,還獲廣東省、吳川市支持吳川市重點項目(游泳、足球的)訓練、培訓費,訓練場地維修費。同時還有體育彩票收入,體育市場以及游泳、足球的培訓費和承辦各項競賽的贊助費。
在資金保障的基礎上,吳川市逐步地開展體育場館建設。1987年將25×20米水泥紅磚的兒童池改建為室內溫水游泳館。1992年春,開發紅心島體育中心,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有兩個8條跑道400米田徑場(兩個大型足球場,其中一個草坪場,4個小型場)。主場有主席台和觀眾看台8000個座位,主場旁西北面建有4層體育辦公大樓,並設有比賽運動員休息室。1995年在泳場建一座舉重訓練房,1999年在副場西北面興建一座室內體育館,至2000年,全縣共有燈光球場40個、游泳池10個(含簡易池)、大型足球場12個、含中小學在內籃球場350個和大小田徑場160個。
重視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一是職工體育。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每年春節、三八、五一、八一、國慶、元旦等節假日,體育局、婦聯、總工會、共青團、市直機關工委、武裝部等單位均舉行長跑、拔河、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多項比賽。1987年「五一節」,供銷社舉行城區供銷系統職工籃球、足球、乒乓球、中國象棋、拔河、羽毛球等項目比賽,有400人參加。1995年開始,市衛生局每年舉辦一屆衛生系統男、女籃球賽;電信局、供電局每兩年舉辦一屆足球賽;1997年,市工商行舉辦了全行男、女籃球賽。1995~1998年連續舉辦4屆市長杯足球賽,每屆均有24支球隊參加。1997年舉行市各系統科局級幹部參加的男子籃球賽。1998~2000年,每年元旦都組織萬人迎春長跑。1998年「五四」青年節機關團委舉辦「信合杯」男子籃球賽(16支隊)。1998年舉辦「建行杯」足球賽(24支隊)。1999年「五一」勞動節,體育局、總工會聯合主辦職工運動會,比賽項目有籃球、乒乓球、象棋、羽毛球等。1998年10月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暨國慶40周年,舉辦了「邊防杯」、羽毛球團體錦標賽(11支隊)。
二是農民體育。該市農民喜愛籃球運動。全市10個鎮(街道辦)都開展了籃球活動。黃坡水潭村建起了兩個燈光球場,每年春節、國慶節或村中「年例」都舉行籃球賽。龍舟競渡是吳川民間體育之一。鑒江、梅江、袂花匯流地帶是個水網之鄉,端午節舉辦龍舟競渡已成為城鄉群眾民間傳統體育。賽龍舟開展較普遍的有蘭石、博鋪、振文、長岐、黃坡等鎮。1993年吳川市舉辦了首屆龍舟競渡,有14支隊參加。1994年開始,梅麓頭村每年端午節在大塘舉辦龍舟競渡邀請賽已成傳統。武術(含舞獅、舞龍、舞貔貅、上牌山等)項目的開展也較普及。2月,吳川武術協會正式成立,在吳川體育場舉行武術表演。此後每年春節都組織比賽,並舉辦短期武術訓練班。全市已有武術社館300個,農民武術教練200人,參加習武的已超過萬人。同年,在吳川建市慶典上,來自各鎮100條醒獅進行了表演。此外,吳川農民喜愛的走成棋(走三)、走月亮棋、走牛角棋、走十字棋和打尺、頂棍、屈手橋等活動,也常有開展。1998年春節,黃坡水潭村舉辦了籃球邀請賽,邀請湛江、電白、市區機關、工廠籃球隊前來參加。
三是老人體育。1985年1月6日,該市老年人體協正式成立,積極開展門球、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保健操、乒乓球、棋牌、舞蹈、散步、自行車等體育活動。1988年6月,在縣體育場開辟了2個門球場,1994年在老乾局院內和江心島體育中心各開辟了2個門球場、第二春場、老幹活動中心、奎方文體娛樂場、梅麓頭社區球場、沿江六區活動小區。90年代以前每年梅菉約有300人參加活動;1991~2000年底,每天不少於1000名老年人參加各項體育活動。
四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1997年12月25日,該市舉行元旦迎春萬人長跑活動,參加活動的有:市四套班子領導和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以及梅菉、博鋪、大山江、塘尾、海濱街道辦的幹部、工人、學生、市民等萬人以上。以後每年元旦期間都舉行一次迎春萬人長跑活動。1995~1998年,連續舉辦了4屆市長杯足球賽,參賽運動員500人。每天早晨有成千上萬的市民遍布江心島各個角落,進行各種拳、劍、扇、體操、舞蹈、球類以及游泳散步、跑步等活動。也有全家在自己家庭乒乓球室進行全家乒乓球活動。
五是學校體育。首先抓好中、小學校「兩課、兩操、兩活動」。教師有計劃上好體育課,還派教師到有關學校培訓。1980年成立體育衛生工作領導小組。6月,廣東省教育廳在吳川縣召開了全省「自力更生解決體育場地器材和衛生設施交流會」。到1982年底止,全縣配製體育器材5萬件,開辟大小田徑場168個,籃球場232個。1981年縣教育局建立體育衛生股,並給教研室配備體育教研員,鎮教辦配備體育幹部,各中、小學成立體育衛生工作小組,形成了層層銜接的領導機構,大大推動了全縣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到1986~1987年,學年度達標率為83.3%,優秀率為19.5%,被評為廣東省執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先進縣。1987年獲霍英東發展體育基金會傳統項目學校獎。1997年4月吳川三中田徑隊獲湛江市第十屆中學生協作杯田徑運動會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陳煒以15.26米成績破男子甲組三級跳遠紀錄,彭日土以10″9破男子乙組100米紀錄。吳川學校的運動員取得了15項第一名。
六是重視抓好業余體校訓練。1960年開辦吳川業余體校,設有游泳、足球、籃球、乒乓球和航空航海模型等項目。1973年被列為省重點培養足球、游泳人才訓練基地,開設游泳(75人)、足球(50人)7個班,有專職教練7人。1989年增開舉重班(15人),有教練1人。業余體校採取四集中(食、住、文化課、生活管理)的辦學模式,開設小學三年級以上班級4個班;1994年增開了初中3個班。游泳班連續4次,足球班兩次被評為省業余訓練先進班。1992年該校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業余體育訓練先進集體稱號,從1979~2000年,共向省、國家輸送了203名優秀體育人才。
重視承辦省市體育競賽。該市完滿地承辦省、市兩級運動會比賽,受到群眾和上級政府的贊揚。承辦廣東省運動比賽依次是:1980年省少年游泳錦標賽,1991年省少年兒童短池游泳錦標賽,1993年省中小學生「容盛杯」游泳錦標賽,1995年省少年游泳錦標賽。承辦湛江市運動會比賽依次是:1989年第七屆---游泳,1993年第八屆---開幕式、男子少年足球,1997年第九屆---男子少年足球、拳擊。
參加國際賽、全國賽成績優異。從1981年起,吳川市運動員在參加世界(含亞洲、洲際比賽)的各項比賽中(含年齡組)取得43項第一、7項第二、7項第三、4~8名10項;在參加全國各級比賽中,破全國紀錄(含年齡組)28項,獲86項第一、40項第二、19項第三、4~6名38項;在參加廣東省各級比賽中,破省紀錄27項,取得107項第一、116項第二、114項第三;在參加湛江市各級比賽中,獲團體總分第一17次、破湛江市紀錄(含年齡組)671項、取得市第一名644項。有高級教練8人、一級教練6人,國際級蹼泳裁判1人、國家足球裁判1人,游泳、田徑、籃球、足球一級裁判14人。梁亞生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和省優秀游泳教練員和全國業余體育訓練先進工作者;李秀也先後多次被評為全國省、市業余體育訓練先進個人。
向上級輸送體育人才。從1979年起陸續向上級體育部門、解放軍部隊和大專院校輸送運動員和體育人才。其中有國際級運動健將2人,運動健將12人。邱亞帝3次破2項世界蹼泳紀錄,林來九破1項亞運游泳紀錄。2人分別參加1988漢城、1992巴塞羅那、2000悉尼奧運會及1986漢城、1990北京、1998年泰國亞運會,林來九兩次獲全國游泳十佳運動員稱號;邱亞帝、林來九曾被評為廣東十佳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