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答嘴鼓的來歷
一、簡介
答嘴鼓是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地區和台灣省及東南亞閩南籍華裔聚居地的一種以閩南語表演的曲藝諧謔形式。答嘴鼓是一種喜劇性的說唱藝術。以閩南方言表演,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以韻語對話為主要形式,其藝術手法幽默、風趣、詼諧,成為閩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之一。
二、藝術特點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以前都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老前輩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它是從市聲發展而來的。閩南地區自古民間小販招攬生意,乞丐行乞說的話都講究押韻,即興發揮,類似順口溜。後來在市聲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念四句"的韻語形式。由於"念四句"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日常談天說地也運用來戲謔論爭。戲曲舞台上的丑角表演,常運用答嘴鼓插科打諢。在閩南民間,也叫"練仙拍嘴鼓"。因之,"練仙拍嘴鼓"也就成為"聊天"、"閑談"的代名詞。拍嘴鼓、觸嘴古、答嘴歌這些地方曲藝形式就是這樣經過民間的長期流傳而逐步形成起來的。
答嘴鼓近似對口相聲,但對白卻是嚴格押韻的韻語,語言節奏感很強,並長於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和俚俗語,運用閩南方言復雜而富有節奏與音樂美的音韻結構組織韻語,注重情節的展示與人物的刻畫,講究使用"包袱兒"與"韋登笑科"(爆笑料)的藝術手段,以獲取喜劇性的藝術效果,類似北方的對口相聲。很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三、傳承價值
由於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語言相通,習俗相同,近些年來答嘴鼓藝術在台灣老百姓當中同樣紅火。1991年6月,台灣宜蘭舉行了"台灣首屆答嘴鼓比賽",促進了台灣答嘴鼓藝術水平的提高。閩南答嘴鼓藝術家林鵬翔的答嘴鼓節目通過各種媒體向四方傳播,在海外也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海外專家學者研究閩台民俗和語匯的寶貴資料。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完整聽講閩南話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和外來人越來越少。答嘴鼓的活動空間日益狹窄,創作表演人員和受眾群體年齡普遍老化。隨著林鵬翔等老一輩藝人的相繼去世,答嘴鼓的藝術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一曲藝形式面臨斷代失傳的嚴重危機,亟需設法加以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B. 閩南的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C. 閩南習俗有哪些
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源自中原移民,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播遷,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地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范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除擇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後各十天到祖墳祭祀。廟祭地點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兩祭,或在始祖誕辰日、宗祠修建完成進主日,以及特別選定的日子祭祖。20世紀中葉前家祭地點一般在祖厝,以後多在家中,時間主要為傳統年節(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儀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掛紅燈、貼紅聯、搓紅丸、穿紅衣,設主祭、陪祭、司儀,鼓樂、鞭炮、上香、獻花、上供,敬酒、讀祭文,跪拜,有的也請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進主,有的還出動儀仗、披紅綬帶、立碑紀念。祭祀結束,各戶帶 「烘爐火飯」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親人聚會的日子,儀式簡約。有一種超度先人的家祭,規儀完整的叫做功德,可喪期做,也可擇日做,請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為一「薦」,以先亡的長輩為「主薦」,因此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薦,多者數十薦。有死葬僑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靈回歸故土。最簡單的超度為出殯前做「出山敬」,一般為一暝至兩晝夜,也可七日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紙厝、備冥鏹,設神壇、唪經拜懺,自起鼓(奏鼓吹)、捧飯(敬亡靈)開始,拜懺、牽轉(紙糊轉動輪),普施(普度),跑特赦,勸願(解願),至燒庫銀、紙厝化火結束。唱道情、擲鐃鈸等民間藝術表演,或穿插其中。 閩南是台灣漢族同胞的祖籍地,閩台同俗,閩南祭祖是兩岸同胞尋根溯源重要載體。泉州傳統與現代兼容、城市與鄉村一體的社會生態,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閩南祭祖活動,至今依然相續不斷。有的大型祭祖活動跨地域至海峽兩岸及海外族裔,對於增進血緣感情、親屬聯系,乃至民族歸屬、國家認同有正面意義。相關規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民間普遍認同,包括做功德之類的大型祭祖規儀主要靠僧道傳承。 (閩南文化在台灣的傳承發展與變化 ) 這個可以去網路看看。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民俗,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有嚴格的要求,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必須擺上一張干凈的正八仙桌(在腳桌),繫上一塊桌彩。八仙桌的擺放位置沒有嚴格要求,有人擺在大厝天井裡,有人擺在大門口,還有人直接擺在大廳上,但桌面一定要擺橫材,也就是要與吃飯擺法不同。因為天公不同於其他神明,所以八仙桌的下面還要有兩塊矮椅(稱天公椅)托著八仙桌。八仙桌上供有五穀、六齋,還要有「搭飯」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別用兩塊琴椅放著剛宰殺的全豬、全羊、雞公等大牲。然後主人舉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禮,焚天空金帛,最後鳴炮結束。如遇重大喜事,敬天空都要搬嘉禮以示誠心。敬天公的時間大約在清晨五點左右,也就是太陽升天之前,天亮以後再敬天公是禁忌的。
D. 閩南的風俗習慣
閩商行天下
與中國其他商幫相比,閩商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化,有人形容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輩「浪跡」東南亞
從歷史上說,東南亞應該是福建人漂洋過海創造財富的最集中的地方。如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後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
據《中國經濟周刊》掌握的統計資料,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086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台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東南亞新、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區,閩商就多達960萬之眾。這些閩商的走向有很明顯的「連鎖效應」,比如,明溪縣近10萬人開赴歐洲匈牙利和捷克;長樂人基本去紐約;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這些浪跡東南亞的閩商多是舊移民,經濟實力強大,全球500強華人企業,福建佔了近200家;菲律賓華人企業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閩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屬於福建商人。」長期研究華僑歷史的李鴻階所長對《中國經濟周刊》娓娓道來,「不過現在的新移民多選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地區,但閩商在東南亞的實力並未因此動搖。」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經超過100萬,而且已從傳統的餐飲業發展到金融地產」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蘇千墅,十分自豪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香港北角已經從『小上海時代』進入『小福建時代』。」
這位有著「香港晉江市市長」坊間美稱的蘇先生侃侃而談:「論數量,在香港的閩商肯定排第一。全島共有130多個同鄉會,閩商對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澳門,閩商有14萬多,多從事房地產、貿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過去農民做生意的『新閩商』。」澳門南安同鄉會會長呂金福則為《中國經濟周刊》勾畫出了澳門閩商的大致情形。
澳門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南安鵬程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汀洲則評價說:「就出口看,廈門口岸每年進出口的石材佔全國半壁江山。」
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國商人共有47萬之眾,南日本沖繩一地就有近20萬人,幾佔在日中國商人的半壁江山。僅福清2005年就從日本匯回4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地下的。
在紐約,福州話超過國語,閩商在美國一直穩步發展,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像華榕集團的調料,在美國早已暢銷,3家閩商企業已經躋身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粵商已經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閩商完成了對阿根廷超市80%的「壟斷"
對於閩商為何獨具國際化特色,福州大學許嘉亦博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閩商闖盪東南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自東晉至唐宋五代時期戰亂不止,再加上黃河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許多北方人南遷求生;而閩南山區土地貧瘠,產糧不足養民,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只有走出去謀生,因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長期積淀了貿易航海的經驗,所以東南亞成為避患求存的首選之地。」
後人挺進日、美、歐
E. 閩南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3、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台灣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台灣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5)閩南鄉土比賽擴展閱讀:
閩南風俗文化的形成:
閩南文化是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漢人南下與閩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經宋元不斷吸收阿拉伯等外來文化而臻於成熟,明清時期由於人多地少、海禁及戰亂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灣和南洋,從而在中國和東南亞存在的一種文化。
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南
F. 鄉土體育相關問題
傳承性 課堂教學引進鄉土體育能使學生更了解家鄉的歷史與人文,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使他們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進一步熱愛自己的家鄉思想感情。傳統性:我國鄉土體育自產生以來,始終與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信仰相聯系,世代相傳,具有明顯的傳統性。眾多項目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經過錘煉、優化,而升華、繼承和發展,形成特具內容、形式、時間、地點相對穩定的傳統體育項目。傳播性開發鄉土體育這一活動能傳播地方傳統文化、開展各地方傳統體育活動、並能增強各地方人民的團結進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功效。娛樂性縱觀我國鄉土傳統體育,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表演性、娛樂性項目居多,有著簡單易學等特徵,正符合小學生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玩中學,學中樂,樂中會,使學生充分享受體育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從而達到學習目標。教學性針對鄉土體育具有競技性觀賞性和健康性的功效,與小學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相一致,能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達到課程的目標,因此讓鄉土體育走進課堂對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開發與運用鄉土體育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對「鄉土體育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開發運用的研究」,使鄉土體育更加科學合理、更加規范化地進入校園、進入課堂,使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繁榮,促進學校傳統體育教學的創新,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鄉土體育大多來自與民間,我們要想把它引進課堂之前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深入民間生活進行調查考證。我們在搜集與整理鄉土體育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實地訪問,文獻資料的查找,問卷調查等途徑進行搜集。主要渠道有:(1)發動學生以及家長,對鄉土體育游戲的搜集。(2)查閱文獻:主要到圖書館、文化館查找。(3)訪問:對致力於民間文化研究的專家、地方上具有威望和該方面專長的長者進行訪問。(4)聯絡朋友:對各縣市的鄉土體育游戲的搜集,主要通過此種方式進行收集。(5)網路:通過互聯網查找相應的游戲資料。對搜集到的項目的名稱、發展的歷史、技術要領、運動強度等要有全面的了解記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合篩選,對搜集的鄉土體育游戲,我們可結合學校的環境條件等選擇使用,在形式與內容上盡量保持原貌,如:「踢房子」、「丟手絹」、「斗雞」、「打野戰」等項目,但對於一些在內容、情節、規則、相配的兒歌、童謠等不符合時代精神、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或者安全性不強的體育游戲,我們可不採納,或重新編寫改造,使其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並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盡量取其之長,棄其之短,最的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特色,使它能科學地合理地走進課堂。開發整理雖然鄉土體育具有地方性、群眾性、自然性、娛樂性強的特點,但是有些動作過於粗糙,科學性不強,並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對它進行科學合理性、安全性、器材的使用狀況、能否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研究,在不改變其精髓的基礎上加以開發和利用。如「跳獅子」活動中的幾個環節:「跳桌角」——「長蛇溜」——「鯉魚喝水」如果在小學體育課中實施起來就存在著不安全的因素,要對其器材場地進行改進,把桌子換成橫箱,「長蛇溜」給成有一定難度的前滾翻(有條件的可以用遠撐前滾翻),「鯉魚喝水」改成肩肘倒立或頭手倒立等等,但要保留原有活動名稱,同時對運動量進行適當的調整,課時數進一步的明確;又如:「跳房子」在平時娛樂時「房子」的圖形不統一,規則比較模糊,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明確;「抖空竹」的花樣玩法動作有一定的難度,我們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給它降低動作要循序漸進,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改進器材認真總結、積極交流,我們教師還要根據各地實踐,把自己收集到的內容在本校傳授之後還要積極主動的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以便內容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可行性。根據實際積極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動形式的改進工作,對鄉土體育器材進行自己製作,一材多用,使其更符合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所需。如「踩高蹺」在製作高蹺時就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安全系數來製作;「舞龍」的器材製作還可以廢物利用:用塑料袋將舊報紙包起來,中間用彩繩連起來即可使用,「摸石過河」的石頭可以用木塊來製作;「搶龍珠」的珠子可以用籃球製作成色彩斑斕的綵球。總之在製作器材時要多製作一些色彩鮮艷,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器材。使學生能興趣盎然,放開手腳積極參與活動,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完成學習目標。發動學生開發資源學生開發體育器材的空間非常的廣闊,他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條件精心設計、潛心研究,製作出自己稱心如意的小器材。帶到學校後,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評比,他們會很快的發現自己東西的不足和改進之處,這又會促使他們帶回家進一步地完善。這樣經過幾輪的研究和製作,不僅東西耐看好用,還會讓他們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喜悅,更能對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是一種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如「套圈」的活動項目中的「圈」,規定直徑的大小和安全性能讓學生自己去製作,學生就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圈來,有用塑料軟管製作的,有用高壓鍋內的密封圈製作的,還有竹篾做的等等,各有千秋色彩繽紛特別漂亮。通過以上小器材製作活動的開展,我發現體育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他們積極的響應老師提出的各種號召,踴躍地參與開發體育教材,熱情高、效果好,讓我和學生都體會到了體育課的樂趣。課堂實踐體育教材則是經過體育教學目標,按照有關標准從運動素材中加工出來的鍛煉身體活動的內容體系。我用這個鄉土體育來進行教學,我的教學目的在哪裡?想讓學生理解這項活動的精髓在哪裡?怎樣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這個鄉土體育游戲的精髓?我們不能囫圇吞棗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只是簡單地模仿、隨意地創造。我們作為教師來講,就必須要將鄉土體育游戲如何進入課堂教學的過程進行認真地思考和研究。要通過認真的調查、整理、器材的開發等一系列工作。在正式作為校本教材以前還要進行課堂實踐。對每個項目的練習時間、運動負荷,練習密度,安全系數,項目的時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生的喜愛程度等作一個全面的記錄與分析。同時還要建立課的評價標准和教學體系,使鄉土體育更加合理科學,真正成為體育教材進入課堂。培養師資鄉土體育引進學校教學是一項開發性的工作,為了使它能夠不段延續下去,師資建設是關鍵。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不了解鄉土體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一點帶面的作用,更談不上是學生的引路人。因此,要通過舉辦各種現場觀摩課或集中培訓的方式,使教師提高認識,普及鄉土體育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把我國的瑰寶——鄉土體育項目繼承和發揚下去。結合實際、合理運用立足本土,結合校情,這是找准開發鄉土體育課程的基點。我們要充分利用本校校史、校園體育氛圍、校園體育文化、學校自然環境、網路信息媒體、學校設施等等資源,合理開發鄉土體育課程。堅定信心,找准方向,這是展望開發鄉土體育課程的新起點。我們要認識開發的意義與功能,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將鄉土體育課程的開發目標落到實處,它必須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提高課程開發的成效。綜上所述,鄉土體育進入小學課堂教學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繁榮民族體育文化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是體育教學是時代體育教學發展的要求,是民族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因此希望我們廣大體育工作著共同攜手來,為鄉土體育進入課堂,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繁榮多作貢獻。
G. 鄉土歷史演講比賽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 2008年是「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年」,省政府把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晉江,素有「海濱鄒魯」之稱,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繼續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此次布袋戲、唆啰連、籠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繼成功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之後,我們又組織了晉江市「鄉土文化進企業」活動。 舞獅,是晉江民間傳統的表演節目,集強身健體與藝術欣賞於一體,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下面請欣賞由安海水泵廠舞獅隊帶來的精彩表演; 市井小民的生活,最足以反映時代的變局。一首來自海峽彼岸的歌,成功地展現了「來自民間底層的聲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生活如何艱難,仍要堅持做人的原則,對未來充滿樂觀的希望,請欣賞由陳秋迎為我們帶來的閩南語歌曲《燒肉粽》; 高甲戲,又叫戈甲戲,九角戲,擅長丑角表演,是福建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海內外閩南人聚居之地。其表演特點活潑、輕快、舞蹈性強,節奏明朗,誇張性大,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下面請欣賞由國家一級演員、文華獎得主賴宗卯為我們帶來的高甲小戲《騎驢探親》; 欣賞完具有濃郁閩南地方韻味的高甲小戲後,讓我們來聽一聽由菲莉員工楊雅為我們帶來的歌曲《昂首未來》;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他們的參與。流行於閩南各地,別具南國情調的民間傳統舞蹈在她們的表演下,益發顯得優美活潑、歡快風趣,下面請欣賞由安海中心小學帶來的民間舞蹈《綵球舞》;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和南管。它曲調優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是保存我國古代音樂文化最豐富和最完整的一大樂種,素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下面請欣賞由有370多年歷史的深滬御賓南音社為我們帶來的南音表演唱《薪傳不息漢古樂》; 唆羅連,又稱采蓮。每年端午節這一天,采蓮隊伍扛著木刻龍王,舉大旗,提花籃,敲鑼鼓,奏管弦,唱采蓮歌,遊街串鄉,挨家挨戶「撣塵」,數百年來沿襲至今,是一種獨具晉江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後由安海民間藝人改編成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請欣賞由安海養正中心小學的小朋友為我們帶來的《唆羅連》; 掌中木偶戲,民間俗稱「布袋戲」,音樂唱腔以閩南傀儡調為主,吸收梨園戲和南音部分曲調,曲音悠揚動聽,廣泛流傳於閩南、台灣、東南亞一帶。我市的掌中木偶戲劇團繼承南派布袋戲傳統藝術,而且不斷發展、改革、創新,形成獨特的南派藝術風格。下面請欣賞摺子戲《大名府》片斷 善拼敢贏的300萬海內外晉江人,在這片原本貧瘠落後的土地上締造了一個個神奇的創業神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最具代表晉江人奮發向上、勇於拼搏和決不服輸個性和精神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有請歌手上台演唱。
H. 泉州有哪些鄉土文化
泉州位於我國東南之濱,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和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金門縣(待回歸)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68萬。
泉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觀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路起點、世界宗教大觀、中國著名僑鄉」是泉州旅遊形象的集中概括。
人間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樣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亞非歐文化明珠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景雲2年泉州建制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全市文物眾多,遍布各處。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8處,市級600多處。巍然屹立的東西石塔,氣勢雄渾的洛陽古橋,令人敬仰的鄭成功史跡,保存完好的屈斗宮古窯址,無不閃爍著泉州歷史文化的光彩。
海上絲路起點。泉州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就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東西方文化的匯合交融,結出了燦爛的文明碩果。晉江陳埭、惠安白崎、豐澤雲麓、永春達埔等鄉村,還聚居著古代阿拉伯移民的後裔3萬多人。風格迥異的靈山聖墓、清凈寺、草庵摩尼教遺址,「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氣宇軒昂的天後宮、六勝塔,無不記載著與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珍跡。
世界宗教大觀。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中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遺址,朱熹曾譽泉州「此地古稱佛國」,佛教名剎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閩南三大叢林,道教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同時,泉州城鄉均有大量香火遠播的民間信仰的大小宮廟。泉州的多種宗教和睦相處,體現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中國著名僑鄉。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680萬、港澳同胞70萬、台灣同胞900萬,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故土,熱心桑梓公益,鼎力支持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事業,海外鄉親不僅是泉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客源。
素有「山川之美為東南最」的泉州四季如春,景色似畫。「四時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秀麗的戴雲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層巒疊嶂,妖嬈多姿。德化岱仙瀑布、永春牛姆林原始森林、安溪茶葉大觀園等自然生態別具風采。海濱沙灘也極富魅力,惠安崇武、石獅永寧、晉江金井、衙口幾處海濱,連綿沙堤,天風海濤,是休閑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而洛陽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龍門灘水庫等江湖,山光水色,蒼松翠柏,足以怡情悅目,使人流連忘返。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是泉州旅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泉州到處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至今流傳著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不僅是我國戲曲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海外鄉親倍感親切的鄉音。拍胸舞粗獷詼諧,火鼎公、火鼎婆妙趣橫生。發祥於泉州的南派少林武術,影響遍及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還有,泉州的民間工藝和地方特產也獨具特色。德化瓷器工藝精巧,自宋代就遠銷世界各國,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泉州的石雕技術高超,題材多樣,以惠安的雕工為最,有「石雕之鄉」之稱。木偶頭雕刻、彩扎、竹編、刻紙、紙織畫等工藝品也名揚中外。而安溪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極品,早就作為貢品列為名茶,暢銷海內外。
泉州市委、市政府對旅遊業的發展極為重視, 「十一五」把旅遊業作為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共托朝陽」的傾斜政策和優惠措施,加以扶持培植。市政府先後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發展旅遊業的若干意見》,扶持旅行社發展和旅遊車隊發展的有關規定,從政策上給予扶持。目前,泉州已有星級酒店82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50家,客房1萬多間,床位二萬余張;旅行社8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家、國內旅行社84家。並且擁有一支經過大學、職專、函授專業訓練的旅遊從業人員近5萬人。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泉州以其優美秀麗的山光水色,目不暇接的文物古跡,群星璀燦的歷史人物,絢麗多姿的戲曲藝術,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構成了旅遊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地方風貌而別具魅力。泉州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的好去處,也是投資開發建設盈利的好樂園。
如果幫到您,請採納。
I. 閩南鄉土文化
請先舉例描述,您要哪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