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中國古代體育競技方面的問題
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⑵ 古人誠信的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妻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2、崔樞還珠
有個叫崔樞的人去汴梁考進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達半年之久,兩人成了好朋友。後來,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對崔樞說:「承蒙你照顧,沒有把我當外人看待。我的病看來是治不好了,我們家重土葬,如果我死了,你能始終如一照顧我嗎?」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
商人又說:「我有一顆寶珠,價值萬貫,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確實是極珍貴的寶珠,願奉送給你。」崔樞接受了。他說:「我一旦考上進士,所需自有官府供給,怎麼能夠私藏異寶呢?」商人死後,崔樞在土葬他時就把寶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進墳墓中去了。
一年後,崔樞到亳州四處謀生,聽說南方商人的妻子從南方千里迢迢來尋找亡夫,並追查寶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將崔樞告到官府,說寶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樞。崔樞說:「如果墓沒有被盜的話,寶珠一定還在棺材裡。」
於是,官府派人挖墓開棺,果然寶珠還在棺材裡。沛帥王顏認為崔樞的可貴品質確實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樞考中進士,後來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聲。
3、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
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4、魏文侯的誠信故事
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於他處處誠信待人,不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
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准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准備車馬,我要到效外去打獵練兵,那裡已經有人在等到我了!」
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有上前去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
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那個人眨著眼睛彷彿沒有聽懂似的,魏文侯說:「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
眾大臣在背後都說魏文侯太傻,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親自去呢?我覺得魏文侯一點也不傻,正因為他處處誠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賴,國家才得以強盛,一個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誠實守信,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卻有一些人做事不負責任,違背職業道德。
5、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⑶ 你知道古人晚上有什麼娛樂活動嗎
中國古代的娛樂活動可以說遠遠不如近現代豐富,亦可說不僅僅是娛樂。 在社會生產力並不發內達容並且設置宵禁(個別朝代沒有)的古代社會,古代人的娛樂活動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 知識分子或權貴上層人士,在自己的學習中發展興趣愛好以為娛樂,這也是古人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精神享受,藉助對這些東西的研習充實單調的生活,詩意般的棲居。
⑷ 名人古人自律成材的故事
1,金末元初許衡:我的心還有主人。
許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飢渴難耐。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於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於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2,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明朝名臣於謙:兩袖清風。
於謙居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4,春秋時期魯班學藝。
年輕的魯班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上山的道有千把條,他選中正中間的一條套上山了,他來到山頂的三間小平房前,拜師學藝。 經過三年苦學,終於學好了手藝,成為木工祖師,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緻的木材。而魯班在人們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魯班學藝便成了後人磨練自己的目標。
5,宋代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學問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這樣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⑸ 古詩文大賽
學問類:
1、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2、茅鹿門雲: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3、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4、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5、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己,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劉忠介《人譜》)
6、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存養類:
1、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2、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3、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4、劉直齋雲: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5、寡慾故靜,有主則虛。
6、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7、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8、敬守此心,則心安。斂抑其氣,則氣平。
9、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冰處得力。
10、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11、劉念台雲: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12、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13、劉念台雲: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4、呂新吾雲: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義。
15、陳榕門雲: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平矣。
16、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7、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18、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並集。
19、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20、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桀謬戾,可勝言哉?
21、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22、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豀刻當矯之以渾厚。
23、尹和靖雲: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24、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持躬類
1、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2、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3、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4、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以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5、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7、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8、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9、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10、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11、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12、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13、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14、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15、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16、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17、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18、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19、心不妄動,身不妄動,口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20、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21、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2、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23、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24、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2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6、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己之心責己,則寡過。
27、唐荊川雲: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28、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29、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30、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31、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32、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33、胡文定公曰: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險。邵康節詩雲: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34、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35、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36、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37、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敦品類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稜,此市名也。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喪名,莫不由此。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處事類
1、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2、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3、呂新吾雲: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蓋群情多暗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4、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福薄。
5、白香山詩雲: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6、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7、劉念台雲: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煉心法,更無煉事法。煉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工夫得力處。
8、處事大忌急噪,急噪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9、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10、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接物類
1、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寬著以心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2、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鷙,皆由於此。
3、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4、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5、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6、公生明者,不敝於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於惑也。
7、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8、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9、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10、張夢復雲: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11、又雲: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
12、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
13、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14、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15、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16、窮寇不可追也,遁詞不可攻也。
17、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
18、先益後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19、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0、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21、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22、呂新吾雲: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23、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24、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25、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26、呂新吾雲: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27、又雲: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28、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鷙處。
29、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彼樂接引之誠,而喜於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疾惡如仇,彼亦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30、先哲雲: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31、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32、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33、呂新吾雲:論人情,只向薄處求;說人心,只從惡邊想。此是私而刻的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34、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35、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36、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37、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盪。
38、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39、精明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40、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41、呂新吾雲:世人喜言無好人,此孟浪語也。推原其病,皆從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個不好人,更何暇責備他人乎?
42、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43、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44、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4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46、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47、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48、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化,毋急噪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49、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50、臨事需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51、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52、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53、今人見人敬慢,轍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54、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別。
55、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56、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57、劉直齋雲: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惠吉類
1、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2、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3、《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4、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5、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悖凶類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
中國名言一百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26.三思而後行。 ——《論語》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41.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警世通言》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52.學不可以已。 ——《荀子》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7.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
58.學而不化,非學也。 ——楊萬里
59.好學而不貳。 ——《左傳》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 ——葛洪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66.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陸九淵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淵明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陳廷焯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78.位卑未敢忘國。 ——陸游《病起書懷》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 ——武則天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夏日絕句》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89.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97.見侮而不鬥,辱也。 ——《公孫龍子》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後漢書》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加油
⑹ 古人中誰最愛吃荔枝
楊貴妃 ,一騎紅塵妃子笑,天寶荔枝何處來 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大大有名,驛傳千里,真正弄了個「人仰馬翻」。可是,貴妃愛吃的荔枝如果真的產自嶺南,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到達長安斷斷無法保鮮。台灣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解決了這段公案,他畫出了一條「天寶荔枝道」———千載之後,此道猶存。 七月仲夏,又到荔枝上市時。因現代交通的便利,北京街頭水果攤上,上好的荔枝也不過幾元一斤,暗紅色的外殼,晶瑩剔透的白色果肉,清香撲鼻,甘甜適口,我總要吃到嗓子冒火才能停下來。 小時生活在東北,沒見過鮮荔枝,只在課本中讀過作家楊朔的《荔枝蜜》,知道那是一種好吃的南方水果。再大些讀歷史,又知道唐明皇為楊貴妃吃上鮮荔枝,不惜動用戰時驛道的快馬傳遞,以致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此事經晚唐杜牧一首《過華清宮絕句》的渲染,更留下了楊妃紅顏禍水的罵名。那首詩是這樣的:「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有一品種即名「妃子笑」,可見其影響之深。但是,當年詩人並沒有說荔枝自何處運來,史書也沒有確指荔枝的產地。所以,楊貴妃愛吃的荔枝產自何處,竟然成為一段歷史公案。 今年奧運會馬術比賽選址香港,受友人之託為當地出版社編《馬的中國歷史》一書,翻閱史料和研究信息時,方知唐皇楊妃驛傳荔枝一案,經台灣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考據,早已有了新解。那便是先生六巨卷學術代表作《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中的《天寶荔枝道》一文。 ■嶺南荔枝抵達長安,斷不能仍保持新鮮 歷史上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見於《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這里雖然未說驛傳所送荔枝產自何地,但漢代史書早有記載:東漢元興元年,「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後漢書·和帝》)。還有唐代中書宰相張九齡,寫了膾炙人口的《荔枝賦序》稱頌南海荔枝:「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實乃熟,狀甚瓊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南海荔枝既然如此美味,楊妃又如此貴寵好嗜,唐玄宗不惜民力,詔嶺南特供,令驛馬飛馳傳遞京師,遂成定論。北宋史學大家司馬光所編《資治通鑒》也取了荔枝出自嶺南一說:「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唐紀三十一·玄宗天寶五載》)。 但若細查此事,卻發現其中實有紕漏,就是運輸中的荔枝如何保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白氏《荔枝圖序》中說:「荔枝生巴峽間……夏熟……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當時在蜀地做官的白居易,說有荔枝生長在當地巴峽間,想必事非虛構;又說此果盛夏成熟,極難保存,三日之內竟可致色、香、味俱變。而荔枝本名,據說也是取諧音「離枝」,喻意不能離其本枝。嚴先生據此認為,如果楊妃嗜食的荔枝產自嶺南(約指今廣東、廣西),則距長安有四五千里之遙,唐代驛傳固然發達,但「詔書日行五百里」,已經接近馬匹速度的極限(這里並非指一匹馬的日行里程,而是指多匹驛馬輪換奔跑之總程),即使因為楊妃所好,特更加速,日行也絕超不過六七百里。所以「嶺南荔枝抵達長安,斷不能仍保持新鮮」。 ■蜀地荔枝驛馬傳送,三日內可達長安 檢諸史料,發現其實古來為朝廷進貢荔枝的產地,向有嶺南和涪州(位今重慶之東北)兩說。有意思的是,漢唐時人多指自嶺南,而北宋中葉以後人則多說自涪州。嚴先生推測,這也許是楊妃恃寵日久,惹得當時人怨恨,所以故意指說遠地,以惡其名。 北宋的蘇東坡有《荔枝嘆》雲:「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北宋蔡襄《荔枝譜》直言「唐天寶,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先生分析說,從史料的原始性而言,當然應從唐人所說,而且漢代也有嶺南貢獻的記載。但從荔枝保鮮的角度看,這又絕不可能。反之如果從近鄰長安的蜀地涪州飛驛到京,則比較合理可行。特別是因為楊貴妃幼年生活於蜀地,《國史補》稱其「生於蜀,好食荔枝」。則她幼時就喜愛的水果更可能是本地所產。考證蜀地物產,原來涪州荔枝早因楊妃而有盛名,宋人范成大《妃子園》小序說:「涪陵荔子(枝),天寶所貢,去州數里所有此園。」范氏《吳船錄》卷下「涪州」條又詳細解說道:「自眉嘉至此,皆產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輿地紀勝》之「涪州古跡目」則記:「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宋人還進一步考證出,涪州荔枝的確切產地,應該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樂溫縣。從此地北上唐京,經嚴先生逐段考證,距離約二千里左右,僅是嶺南至長安路途的一半。當地方誌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即從涪陵到達縣,驛馬取西鄉縣,入子午谷至長安,三日之內就能到達,荔枝完全能夠保鮮。所以這是一條最為可能而合理的運送荔枝路線。至此,給楊妃進貢的新鮮荔枝產在四川,終於大白於天下。 ■天寶荔枝道今仍在 嚴耕望先生還推考了荔枝由涪州到長安驛傳的具體路線,大體是由產地涪州樂溫,沿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北上,經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至新寧縣(今又名開江)、東鄉縣,再北過宣漢,又北上越巴山山脈到西鄉縣,入子午谷,過子午關,從長安正南進抵京師。他並且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天寶荔枝道」。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在千年後的20世紀中葉,《民國地圖集》、《四川人文圖》顯示,由蜀江北岸之長壽縣,有汽車道東北經墊江、梁山、開江(即新寧)、宣漢,北越巴山至子午鎮;而21世紀之初的川南地圖上,也赫然標有自長壽、墊江至梁平,又北至開江及達縣的一條赭黃色高等級公路。這條路正是循唐溫樂經梁山之天寶荔枝道驛傳的路線。今天的人們乘坐汽車沿著這條道路行進時,哪裡會想到正是走在當年為楊貴妃送荔枝的故道上呢?
⑺ 古人的合作故事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於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於古語說,「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群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初三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說:「一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2)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裡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裡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說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⑻ 古代人的身體素質搏擊能力比現代人強嗎
傳統上,身體素質一般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機能。身體素質是一個人體質強弱的外在表現。而搏擊能力是建立在身體素質之上的,倘若身體虛弱手無縛雞之力,即使你會再多的奇招妙招也不過是花拳綉腿。武術界中也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強調習武之人要注重身體素質鍛煉。
古代人的身體素質與搏擊能力比現代人強嗎?這個問題需要辯證來看。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社會動盪戰亂頻繁之時,忍飢挨餓是常有的事情,更別說營養了。現代人除了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絕大部分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營養充足自然身體就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會男耕女織,男子要務農女子也要承擔家務,而且多是重體力活。對比現在的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就可以看出,農村人口的身體素質要明顯高於城市人口,這與他們的日常勞動是分不開的。有些農民工看起來又矮又瘦,但是一脫衣服全是肌肉,而且搬磚扛水泥一點兒都不含糊。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有兵農合一的制度,這是現代幾乎沒有的,例如府兵制度、牛錄制。幕府時代的日本下級武士,農閑的時候才進行軍事訓練,而秋收時節要忙著割麥子的。或許你會說,現代人有MMA、UFC、武林風這些比賽,跆拳道泰拳散打的武館比比皆是。然而仔細一想,真正習武尚武的人又有多少?占總體的比例又有多少呢?古代是冷兵器時代,使用冷兵器是需要體能與技巧的,而現代人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減少了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按一下按鈕導彈就發射了一個城市就沒有了,根本不需要沖鋒陷陣。綜上所述,古代人的身體素質和搏擊能力普遍上要強於現代人。
⑼ 古人誠實的事例
中國古代誠信小故事匯編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轉自:http://www.cgy.cn/news/detail/6278.html)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
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
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只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 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在紐約的河邊公園里矗立著「南北戰爭陣亡戰士紀念碑」,每年有許多遊人來祭奠亡靈。美國十八屆總統、南北戰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帥的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坐落在公園的北部。陵墓高大雄偉、庄嚴簡朴。陵墓後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陡峭的懸崖邊上。
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後邊,更靠近懸崖邊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極小極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絕大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只有一塊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邊的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關於誠信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兩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這一年,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歲時,不慎從這里的懸崖上墜落身亡。其父傷心欲絕,將他埋葬於此,並修建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陵墓,以作紀念。數年後,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將這片土地轉讓。出於對兒子的愛心,他對今後的土地主人提出一個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壞它。新主人答應了,並把這個條件寫進了契約。這樣,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來。
滄海桑田,一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不知道輾轉賣過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換過了多少個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卻,但孩子的陵墓仍然還在那裡,它依據一個又一個的買賣契約,被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到了1897年,這片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將軍陵園。政府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無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無損地保留下來,成了格蘭特將軍陵墓的鄰居。一個偉大的歷史締造者之墓,和一個無名孩童之墓毗鄰之墓,這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觀。
又一個一百年以後,1997年的時候,為了緬懷格蘭特將軍,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里。那時,剛好是格蘭特將軍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兩百周年的時間,朱利安尼市長親自撰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並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無名小孩陵墓的旁邊,讓這個關於誠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故事二]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鍾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故事三]曾參殺豬的故事。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⑽ 古人娛樂有斗蛐蛐、看花燈、飲酒斗詩等,還有哪些古代人受歡迎的娛樂方式呢
古代人受歡迎的娛樂方式還有聽戲,打牌下棋,運動。因為古時候人們沒有手機電視或者電腦,所以說只能自己尋找有趣的東西。
最後投壺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的禮節之一就是請賓客射箭。客人不能拒絕。如果一個成年男子被邀請,但不射箭,這將被視為一個恥辱。後來,有些客人真的不會射箭,所以他們用箭來扔酒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宴會上投擲罐子而不是射箭已經成為一種游戲。它在戰國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在唐代得到了延續。
這些就是古人的娛樂方式,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一系列可以打發時間的東西,所以只能使用這些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