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國武術裁判的具體辦法
一、競賽規則發展的基本現狀
二、新規則釋疑
(一)競賽機構、裁判人員及職責
(二)競賽通則
(三)主要競賽項目的評分方法與標准
(四)主要項目動作規格的常見錯誤和扣分標准
(五)主要項目演練水平的常見錯誤
(六)自選套路的有關規定
(七)場地與器械的規定
三、自選項目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一)長拳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二)太極拳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三)南拳主要動作的要求
(四)劍術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五)刀術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六)槍術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七)棍術主要動作的組別及要求
裁判篇
一、競賽的組織
(一)制定競賽規程
(二)成立組織機構
(三)組織裁判隊伍
二、競賽的編排與記錄
(一)編排的方法
(二)編排中應注意的事項
(三)記錄工作
三、競賽中的裁判實施
考試篇
晉升國家級裁判員理論考試試題選編
附:
1武術套路競賽的禮儀
2武術套路競賽的常用表格
3武術套路競賽場地示意圖
武術裁判必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偉軍,男,1949年生。現任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副主任、副
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當代中華武林百傑之
一,武術七段,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協會科研委員會委員,全
國武術段位考評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傳統體育
理論與方法,曾獲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編著或參與編寫《中國武
術大網路全書》、《中國武術段位制理論·技術教程》等。先後十多
次出國進行武術講學活動。多次擔任國內、外武術競賽的總裁判長
和副總裁判長工作。
呂韶鈞,男,1963年生。教育學碩士,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研
室講師。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舞龍的國際級裁判員。曾任北京體育大
學武術代表隊主教練,菲律賓國家武術隊主教練等工作,培養了十
多名優秀的武英級運動員,並在國內外武術比賽中獲得優異成
績。多次在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編著或參與編寫了
《健身太極劍》、《中國武術段位制理論·技術教程》等。曾多次赴日
本、菲律賓、尼泊爾進行武術講學活動。
李自力,男,1964年生。現任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研室副主
任,講師,國家級武術裁判員。曾多次獲得全國武術錦標賽太極拳
冠軍,並多次擔任國內和國際武術比賽的裁判工作,曾先後赴日
本、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國進行武術講學。編著或參與編寫
了《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國際武術推廣教材》等。
② 2003年武術套路裁判競賽規則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套路競賽規程
中國武術協會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套路競賽規程
一、競賽項目(一)男子
1. 自選長拳一項
2. 自選太極拳、太極劍全能一項
3. 自選南拳、南棍全能一項
4. 自選劍術、槍術全能一項
5. 自選刀術、棍術全能一項
6. 對練一項
(二)女子
1. 自選長拳一項
2. 自選太極拳、太極劍全能一項
3. 自選南拳、南刀全能一項
4. 自選劍術、槍術全能一項
5. 自選刀術、棍術全能一項
6. 對練一項
二、運動員資格
運動員必須是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注冊並符合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競賽規程總則要求的運動員。
三、參加辦法一)預賽
1. 男子賽區:各單位可報領隊、教練、醫生各1名,運動員6名。
2. 女子賽區:各單位可報領隊、教練、醫生各1名,運動員6名。
3. 凡參加長拳、南拳、太極拳比賽的運動員,每隊每項不得超過2人。
(二)決賽
1. 預賽中獲得各項前16名的男、女運動員均可報名。
2. 參加武術套路比賽的運動員人數在4人(含4人)以下的單位,可派教練員、領隊各1名;運動員人數在5人(含5人)以上的單位,可派領隊1人,教練員2人。
四、競賽辦法
(一)預賽:本次比賽為個人單項、全能資格賽。
(二)決賽:本次比賽為個人單項和全能賽。
(三)採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編制的最新《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及有關補充規定。
(四)預賽、決賽自選套路難度規定
1. A級難度最多隻能選報1種。
2. C級難度(含動作難度或動作難度+連接難度,在難度2分之內)至少選報1組,每缺少C級難度扣0.6分。
3. 選報不同等級的同一種技術類型的動作難度和動作難度加連接難度,不得超過2次,超出規定者,按前2次計算難度分數。
4. 連接難度限選做B、C、D級動作連接。長拳類、南拳類、太極拳類項目至少連接2種不同形式的靜止動作,每缺少1種扣0.2分。
(五)必須選做規則中對各項目要求的主要動作內容。
(六)運動員的參賽服裝不作規定,但要體現出民族特色、運動特色、項目特色。
(七)長拳、太極拳、太極劍項目必須配樂,未配樂者,在完成該項目的最後得分中扣0.2分。
五、錄取名次與獎勵
(一)各項目男、女各錄取前8名。
(二)各項全能分數的計算方法:按照《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規定的計算方法計算。
(三)設「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辦法另定。
六、報名
按國家體育總局第十一屆全運會預、決賽網路報名規定執行。
七、競賽監督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和裁判員
(一)競賽監督委員會人員組成和職責范圍按規則執行。
(二)仲裁委員會人員組成和職責范圍按《仲裁委員會條例》執行。
(三)裁判員的選派另行通知。
八、其它
(一)競賽規程規定外的其它項目和個人不得參加比賽。
(二)各代表隊報名表、武術自選套路難度及必選動作申報表,務必按規定進行網上報名,核對准確。逾期者不予更改。
九、未盡事宜,另行通知。
③ 劍術比賽的規則
劍術比賽規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中華民國劍術比賽系使用中國傳統劍法及兵器,本規則為中華民國劍術比賽之依據。
第二章場地與裝備
第二條:場地
劍術技擊比賽場地,為九至十二公尺正方形,必須地面平坦。
擂台四周須空有二公尺以上之餘地,作為隔離觀眾或其他人員之用。
第三條:裝備
比賽應著大會規定護具,且使用大會所備之比賽用劍。
第三章裁判及職責
第四條:設置裁判長一人,副裁判長一人,計分裁判、執行裁判若幹人,分別擔任大會規定有關比賽項目之裁判事宜。
裁判長:一人1. 解釋規則及依規則精神解釋規則未明文規定事宜。2. 分配裁判員工作。3. 主持裁判會議。4. 根據裁判員之評分裁定勝負。5. 執行裁判有明顯誤判,漏判時鳴哨提示改正。6. 每局結束後,宣告評判結果,決定勝負。7. 每場比賽結束時,審核、簽署比賽成績。
副裁判長:一人協助裁判長工作,根據需要可以兼任裁判員工作。
執行裁判:一人1. 檢查場上選手護具,保證安全比賽。2. 用口令和手勢指揮選手進行比賽。3. 判定選手三點著地、出界、犯規、掉劍、得3分和臨場相關事宜。4. 宣布每場比賽結果。
評分裁判:五人1. 根據規則評定選手得分。2. 每局結束後,依據裁判長信號,迅速顯示評判結果。3. 在計分表上簽名,以備檢查核實。
賽務組:含編排員、檢錄員、計時員、宣告員、醫務員等賽務人員。
第四章比賽
第五條:得分標准
計點方式:(1) 劍刃(含劍尖)有效觸及戴有護具之四肢得一點。(2) 劍刃(尖)有效觸及戴有護具之軀體得二點。(3) 劍尖有效刺中戴有護具之胸軀得三點。(4) 同時間內連續擊中只計得最高點數。
掉劍落地時對方得二點。身體任一部分接觸比賽場地以外時稱『出界』,出界每次扣○
④ 有誰知道劍術的起源與發展
劍 劍術:武術中用劍的技術。
《吳越春秋》卷九和《莊子·說劍篇》都記述了古代擊劍的技術和戰術。《漢書·藝文志》載有《劍道》三十八篇,是論述漢以前擊劍技術的專著。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中記載了劍的用法有: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御車格、風頭洗等。清代又有宋仔鳳《劍法真傳》一書傳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劍術成了劍的演練套路的代稱,被列為全國武術比賽項目。增加了各種花法、平衡、翻騰、造型等動作,使劍術有了很大發展。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術根據練法又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自選劍術、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雲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備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參見"劍"條。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劍術在古時又稱劍法、擊劍、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後始稱劍道。日本劍術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稱為日本刀,我國又稱倭刀,其刀身狹長微彎,單刃柄較長,劈斬突刺俱宜,實際上是刀劍合一的產物。常用的日本刀形制有大、小之分(長、短),大刀又分太刀(刀身弧度較大),打刀(刀身較直)兩種,小刀稱之為脅差(又稱脅插,刀身長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稱其為小太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
日本古流劍術包括使用太刀(佩帶時刀刃向下)、打刀(佩帶時刀刃向上)、小太刀等武器的技術。其內容有使用一刀(單刀)的太刀術、小太刀術;使用長、短二刀(即同時使用大、小太刀的雙刀術,日本古流劍術中雙刀技法都被稱之為「二刀流」,著名流派有宮本武藏的二天一流)的正二刀術(右手拿大太刀,左手拿小太刀)、逆二刀術(右手拿小太刀,左手拿大太刀),雙手都持大太刀的二刀術(如琉球王家秘傳武術本部御殿手、大東流合氣武術等)及小太刀二刀術(如天道流、柳生心眼流等)等各種各樣的劍術技法。其中包含刺眼、撩陰和斬擊對手頸動脈等危險的招數,平常主要以形(套路)的練習為主。
日本古武道的劍術流派極多,古流號稱有兩百至三百餘派,主要有柳生新陰流劍術、小野一刀流劍術、北辰一刀流劍術、馬庭念流劍術、鹿島新當流劍術、東軍流劍術、真影流劍術、直心影流劍術、神道流劍術、神道無念流劍術、當流劍術、示現流劍術、心形刀流劍術、柳剛流劍術、鐵人實手流劍術、中條流平法、天流兵法劍術、玄流大太刀術、關流小太刀術、澄心流小太刀術、菅原本流小太刀、柏木流甲胄太刀打、寶山流太刀術、神傳流擊劍等。
劍法的主要內容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劍刃朝上下為立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掄劈劍沿身體右或左側繞一立圓;後掄劈劍要與身體後轉協調一致。
(3)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周。
(4)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余同正撩。
(5)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
(6)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8)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後截劍斜向右後下方,臂與劍成一直線。
(10)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11)穿劍:平劍,劍尖經胸腹間弧形向前為平穿劍,力達劍尖,劍身不得觸及身體;前臂內旋,立劍劍尖由前向後轉動而出為後穿劍,力達劍尖,高不過膝,低不觸地;掄穿劍劍尖向後、向左隨轉體貼身立圓繞環一周。
(12)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14)撩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上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⑤ 在擊劍比賽中,為什麼裁判說的都是法語而不是其他語言
看過擊劍比賽的小夥伴,一定會有個疑問,擊劍比賽中裁判說的似乎不是英文。沒錯,擊劍比賽說的都是法語,這當然和其語言的嚴謹性以及擊劍這項運動的發展脫不了關系。
因此呢,擊劍這項源自於法國的運動,裁判判定用的是法語也不奇怪。就像我們常見的跆拳道比賽,說的都是韓文,柔道比賽說的都是日文一樣,這也算是對發展國的一種尊重吧。當然了,算起來現在,除去國際賽事及奧運會外,自家舉辦的擊劍比賽還是會選用當地語言做為判斷的。
⑥ 劍術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劍術學習的感受
劍術起源與古代人類的戰爭行為。在中國,劍術大盛於戰國時期,因為戰車逐步退出戰爭,步兵成為主要力量,隨之劍也成為了主要的武器之一。西方則是在古羅馬時期盛行起來。這時期劍術的特點是簡練實用,劍器以硬的重劍為主,以腰—臂發力,刺砍為主要攻擊手段,格擋為主要防禦手段。
漢代出現環首刀以後,刀在軍陣中替代了劍,以後在中國逐步發展出個人格鬥的近古劍術,這種劍術以手腕發力,每次出手都可以用不同劍法(劈、抹、撩等)連續發出多次攻擊,而且防禦採用以身法躲閃為主,取消了格擋,所以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極盡了個人格鬥的特點。歐洲中世紀以後的劍術和中國劍術有類似之處,但是因為社會環境的差別,不是俠客使用而是貴族決斗使用,所以仍然以格擋為防禦手段,雖然比重劍快了以些,但是不能和中國劍術比。至於日本劍術其實是刀術,以劈砍為主。大家可能以為日本劍術很快,其實是不可能的,只是比重刀快,沒有中國劍術快。
西洋劍術的起源
西方開始大量生產劍作為武器使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朔到維京人所使用的單手重劍。早期劍的使用目的無非是為了在戰爭中大量的屠殺敵人、贏得勝利,因此劍的構造以及使用劍的技巧也隨著如何在短時間讓敵人的身體產生重大傷害而發展。我們現在所稱的西洋劍(rapier)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目的下所發展出來的。在漫長的歷史中,因應於日益堅固的防具,戰爭中所使用的劍也不得不愈加厚重﹔而就像一般的警察通常不會帶著自動步槍一樣,一般人或者是小型的警備隊並不需要也無法佩帶如此的重型武器。在中世紀後期,一種以個人防身為主的輕型劍被發展出來了,它的劍身細長、適合作靈巧的動作,招式則以快速的攻擊為主。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劍普及了整個歐洲,警備隊、劍客,連一般的市民都開始佩帶這種劍──它甚至成了榮譽的象徵以及服飾的一部分,人們並普遍使用它來作為決斗用的武器。十五世紀末期,rapier正式被獨立定名,構造也愈加接近現代的造型,而由於在高速的攻防中人們不得不使用劍身來格檔(parry),劍刃因此常受到極大的傷害,於是後期的西洋劍劍身漸漸不再開刃,而利用劍尖削或刺擊。在各式武器日益發達的今天,劍早就失去了它在戰爭中的實用價值,但西洋劍,作為一種公平與榮譽的象徵,卻意外地保存了下來,直到今日。
今日的西洋劍
現代的西洋劍在正式的擊劍比賽中可分為3種:鈍劍,銳劍和軍刀。鈍劍是出自於義大利的宮廷,為了能夠在不傷人的狀態下比試而開發出來的劍。它的特性是質輕、細,最重要的是它的劍頭一開始就是鈍的﹔銳劍是以真正拿來決斗的劍為原型所製造的,雖然它保留了原先的諸多特性,但在比賽中所使用的劍為了安全還是使用了鈍的劍頭﹔軍刀和以上兩種劍是在不同的歷史淵源下發展出來的,它是源自於輕騎兵所攜帶、可以在快速的突擊中劈砍的彎刀所演化來的,由於騎兵在徒步時所使用的劍術和西洋劍非常相近,因此也被認為是西洋劍術的一種。附帶一提:軍刀是在比賽中唯一可以用於劈砍的劍。如同許多武術一樣,今日的西洋劍已經漸漸被化為一種運動,人們在比賽中穿著周全的防具,並在身上加上電子器材以增加裁判的公平性。自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開始擊劍就被列為正式參賽項目,直到今日,成為在奧運中從未缺席的4個項目之一﹔偶而也還聽說有人拿真的劍來決斗的──例如1924年奧運的團體鈍劍比賽就曾發生過一名義大利選手和匈牙利籍的裁判因為計分爭議而在賽後決斗的事件。西洋劍對於歐洲文化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而台灣就沒有這樣的歷史淵源,又由於設備的昂貴及不易取得,因此擊劍運動在國內一直無法普及。劍術:武術中用劍的技術。
《吳越春秋》卷九和《莊子·說劍篇》都記述了古代擊劍的技術和戰術。《漢書·藝文志》載有《劍道》三十八篇,是論述漢以前擊劍技術的專著。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中記載了劍的用法有: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御車格、風頭洗等。清代又有宋仔鳳《劍法真傳》一書傳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劍術成了劍的演練套路的代稱,被列為全國武術比賽項目。增加了各種花法、平衡、翻騰、造型等動作,使劍術有了很大發展。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術根據練法又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自選劍術、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雲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備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參見"劍"條。
日本劍術(刀術)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劍術在古時又稱劍法、擊劍、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後始稱劍道。日本劍術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稱為日本刀,我國又稱倭刀,其刀身狹長微彎,單刃柄較長,劈斬突刺俱宜,實際上是刀劍合一的產物。常用的日本刀形制有大、小之分(長、短),大刀又分太刀(刀身弧度較大),打刀(刀身較直)兩種,小刀稱之為脅差(又稱脅插,刀身長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稱其為小太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
日本古流劍術包括使用太刀(佩帶時刀刃向下)、打刀(佩帶時刀刃向上)、小太刀等武器的技術。其內容有使用一刀(單刀)的太刀術、小太刀術;使用長、短二刀(即同時使用大、小太刀的雙刀術,日本古流劍術中雙刀技法都被稱之為「二刀流」,著名流派有宮本武藏的二天一流)的正二刀術(右手拿大太刀,左手拿小太刀)、逆二刀術(右手拿小太刀,左手拿大太刀),雙手都持大太刀的二刀術(如琉球王家秘傳武術本部御殿手、大東流合氣武術等)及小太刀二刀術(如天道流、柳生心眼流等)等各種各樣的劍術技法。其中包含刺眼、撩陰和斬擊對手頸動脈等危險的招數,平常主要以形(套路)的練習為主。
日本古武道的劍術流派極多,古流號稱有兩百至三百餘派,主要有柳生新陰流劍術、小野一刀流劍術、北辰一刀流劍術、馬庭念流劍術、鹿島新當流劍術、東軍流劍術、真影流劍術、直心影流劍術、神道流劍術、神道無念流劍術、當流劍術、示現流劍術、心形刀流劍術、柳剛流劍術、鐵人實手流劍術、中條流平法、天流兵法劍術、玄流大太刀術、關流小太刀術、澄心流小太刀術、菅原本流小太刀、柏木流甲胄太刀打、寶山流太刀術、神傳流擊劍等。
傳統劍法的主要內容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劍刃朝上下為立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掄劈劍沿身體右或左側繞一立圓;後掄劈劍要與身體後轉協調一致。
(3)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周。
(4)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余同正撩。
(5)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
(6)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8)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後截劍斜向右後下方,臂與劍成一直線。
(10)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11)穿劍:平劍,劍尖經胸腹間弧形向前為平穿劍,力達劍尖,劍身不得觸及身體;前臂內旋,立劍劍尖由前向後轉動而出為後穿劍,力達劍尖,高不過膝,低不觸地;掄穿劍劍尖向後、向左隨轉體貼身立圓繞環一周。
(12)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14)撩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上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⑦ 想了解日本劍道以及朝鮮劍術
日本劍道
今天作為體育運動的劍道來自於日本,而"劍道"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的古籍《吳越春秋》中,越王勾踐與劍客越女的一段對話中。中國古代曾一度將劍的修行稱作劍道,《漢書·藝文志》中就記有《劍道》三十八篇(但其內容不幸失傳於台灣)。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劍道早已有了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如《莊子·說劍》一篇中就有"……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的論述。中國古劍道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要求大致與後來的日本劍道相似,但由於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地域遼闊的國家,劍在形制方面因地域和民族習慣的不同而變得多樣化,單手劍與雙手劍數千年來一直是並存的,在持劍方式和具體攻防技巧方面都有差異;而在精神內涵方面,尤其到了戰國那個空前的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體系對"道"的解釋也各不相同,不象日本劍道主要以儒家和禪宗思想為核心。
隋、唐時期,劍道傳入了日本,日本的武士們在長年的征戰中不斷積累經驗,對中國式刀劍的技法及形制進行了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由於連年的戰亂,不單武士,連一般百姓也加入習武的行列,於是出現了專門的劍道師范,各種流派也應運而生。當時劍道被稱為"兵法"或"小兵法",練習時沒有護具和竹刀,只用木刀做"型"的練習。在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門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發明了接近今天劍道的護具和竹刀,從此劍道開始了穿著護具用竹刀進行實戰的練習方法。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文化上實行全盤西化,劍道風氣也日漸衰落,加上明治九年還頒布了"廢刀令",劍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在西南戰爭中,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將官軍殺得大敗,劍道重新得到了重視,明治12年劍道被列為警視廳的必修課,同時部分學校也開始將劍道列入課程。明治44年劍道被列為中學和師范學校的正課。大正元年,200多個劍道流派被整理統一,制定了今天我們練習的"日本劍道型",原來的"他流比試"被普通的劍道比賽所取代。
日本自大正至昭和前期,是劍道在體制方面得到完善,在普及方面也取得了空前效果的時期。
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和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剃刀等所有武道全部從學校體育課程中刪除,同時一般人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全部沒收,劍道幾乎完全消失。
1950年全日本竹刀比賽聯盟成立,劍道在以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刀比賽的名義下復甦。1952各大、中學校也把竹刀比賽列為學校體育比賽項目,不久,日本劍道聯盟成立,1953年劍道重新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1954年解散竹刀比賽聯盟,統一為全日本劍道聯盟並加入日本體育協會,1955年起劍道成為國民體育大會的正式項目。
今天,劍道已成為國際性的體育項目。1970年國際劍道聯盟成立,每年都有各種國際劍道比賽舉行,1979年4月更改了劍道比賽和裁判規則。日本每年都有許多指導者到各國進行指導和普及工作,同時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去日本學習或交流劍道。在中國的香港、澳門,都建有劍道館,也時有選手參加國際賽事。劍道在大陸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我們今天學習劍道是為了鍛煉身心,學習其有益的成份,如通過劍道練習來增強自身的禮節涵養,培養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等,決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對日本文化盲目地接收。更要警惕不要讓劍道再度被有軍國主義野心的人所利用。正如日本《劍道教室》一書中提到的:"……透過劍道來鍛煉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並將其流傳下去。"
北辰一刀流是江戶時代末期很流行的劍術流派。其創始人為千葉周作成政(1794-1855)。
周作出生於陸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葉吉之丞常成原為磐城國相馬藩北辰夢想流劍術師范,後移居到陸前國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時隨父親千葉幸右衛門練習北辰夢想流劍術,以後作為淺利又七郎義信的養子,到下總松戶跟隨淺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衛學習一刀流劍法。後來將自己所學劍術糅合起來,創立了北辰一刀流,並在江戶日本橋設立了劍術道場玄武館,與鏡心明智流的士學館、神道無念流的練兵館合稱"江戶三大道場"。玄武館後來遷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認為劍道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在真劍勝負盛行的江戶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護具的練習方法,對現代日本劍道有較大的影響。
北辰一刀流可謂人才輩出的門派。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葉榮次郎、定吉之長男千葉重太郎均為振興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貢獻。其中千葉定吉在江戶桶町開設了一戶劍術道場,為跟玄武館相區別,被稱為"小千葉道場",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龍馬即是這家道場的弟子。龍馬曾說道:"小千葉道場是我的第二個家。"除坂本龍馬外,幕末很多名人劍士,比如新撰組的伊東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附 幕末北辰一刀流劍士名錄:
千葉家
流祖:千葉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葉榮次郎、三男千葉道三郎
定吉長男千葉重太郎、次男千葉東一郎、長女千葉佐那、次女千葉里幾、三女千葉幾久
非千葉家
伊東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奧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龍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冢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 等 。
鏡心明智流,也作鏡新明智流,是一種講求動作的"位",即姿勢、形態,藝術性與實用性並重,更偏向於藝術性的劍術。其道場位於江戶南八丁堀,名為士學館。流派代表人物為桃井春藏直正。
桃井春藏直正為駿州沼津藩士田中重郎左衛門豐秋的次男,出生於文政八年。本名為田中左右八郎堪助。天保九年,十四歲時來到江戶,於鏡心明智流桃井道場修行劍術,當時的道場師范為桃井春藏直雄。十七歲時,娶直雄次女為妻,入贅桃井家,繼承春藏之名,改名為桃井春藏直正。嘉永二年,春藏直正以二十五歲取得皆傳稱號,並繼承鏡心明智流宗家,為四代目師范。
據天保時代《新撰武術流祖錄》記載,鏡心明智流始祖是安永年間(1772-1781)人,名為桃井八郎左衛門。這位桃井八郎本來出仕柳澤家,後來離開主家開始自己的武藝修行,精通各種武藝。藝成之後,創立鏡心明智流,並於江戶開創桃井道場。
桃井道場代代都是由兒子繼承。比較特殊的是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是作為桃井家入贅的女婿以及養子的身份繼承士學館道場的。春藏直正擔任師范時,鏡心明智流迎來了鼎盛時期。桃井道場士學館與千葉周作的玄武館(北辰一刀流)、齋藤彌九郎的練兵館(神道無念流)三雄並立,稱為"江戶三大道場"。三大流派的劍術相比,有"技之千葉"、"力之齋藤"、"位之桃井"的說法。
跟北辰一刀流講究劍技、於攻防之中體現藝術性不同,鏡心明智流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一個"位"字上,即講求形態、姿勢的優美和瀟灑。據說桃井春藏直正本身就是一位美男子(劍豪中的美男子好象還真不少……),因此鏡心明智流的"位"被他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在幕末這個動盪的時代,光講求藝術性的劍法是無立足之地的。因此,在實用性方面,鏡心明智流也不輸於人。被稱為"劊子手以藏"的岡田以藏,以及土佐藩士武市半平太瑞山也是鏡心明智流的高手。
附 幕末鏡心明智流劍士名錄:
桃井道場師范 三代目桃井春藏直雄、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
桃井道場師范 三代目桃井春藏直雄、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
土佐藩 岡田以藏、武市半平太瑞山
佐倉藩 逸見宗助
其他 田口永八朗 等。
神道無念流是下野國人福井平右衛門於天明年中(1781-1789)創立的劍術流派。
平右衛門最初是學習一円流劍法。傳說他在修行回國途中,參拜信州稻綱權現,並於參拜時突然頓悟,從而創立了新的劍術。因為是在萬念俱空的冥想下,由於神的權現而突然悟得的劍法,因此叫做神道無念流。
在平右衛門的弟子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戶賀崎熊太郎。在劍術有所成後,熊太郎在江戶開設了戶賀崎道場。號稱神道無念流最強劍士的岡田十松便是戶賀崎道場弟子,並在這里取得了師范代稱號。之後,岡田十松從戶賀崎道場獨立,在江戶開設了擊劍館道場。幕末神道無念流的代表人物齋藤彌九郎即是岡田十松的弟子,彌九郎與同門鈴木斧八郎並稱為擊劍館最傑出的門人。
齋藤彌九郎於寬政十年一月十三日出生於越中冰見郡佛生村齋藤信道家,是家中之長男。大名善道,號篤信齋。十五歲來到江戶,入岡田十松神道無念流擊劍館道場修習劍術,不久取得師范代的稱號。
文政九年,在同門江川坦庵的幫助下,彌九郎在江戶飯田町俎橋開設劍術道場--練兵館。天保九年,由於遭受火災,練兵館遷往九段坂上三番町。
在當時江戶的劍術界,有"技之千葉、位之桃井、力之齋藤"的說法。跟同為江戶三大道場的玄武館(千葉周作 北辰一刀流)、士學館(桃井春藏 鏡心明智流)的劍術相比,練兵館的神道無念流更注重格鬥時的實用性和壓倒對方的氣勢與力量。因為齋藤彌九郎的劍術將神道無念流的精髓--"力"發揮得比同流派其他支流還要淋漓盡致,因此練兵館的神道無念流劍術又被稱為"齋藤派無念流"。
在幕末,神道無念流是一個影響力很大,門人弟子眾多的劍術流派。有很多名人劍客出自神道無念流,其中包括維新三傑之一--長州藩桂小五郎(即後來的木戶孝允,《劍心》的FANS對桂小五郎這個名字該不會陌生吧!)。此外,新撰組二番隊長永倉新八,新撰組前局長芹澤鴨也出自神道無念流。
附 幕末神道無念流劍士名錄:
齋藤家
齋藤彌九郎
彌九郎長男齋藤新太郎
彌九郎三男齋藤歡之助
其它
桂小五郎、岡田帶刀(岡田十松利敦)、藤田東湖、武田耕雲齋、江川太郎左衛門、渡邊華山、永倉新八、芹澤鴨、新見錦、平山五郎、平間重助、太田市之進、戶賀崎芳榮、金子健四郎、中村萬五郎、原保太郎、宮本左一郎、百合元升三、橫倉喜三次 等 。
二天一流,由江戶初期著名劍士宮本武藏創立。
宮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稱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宮本武藏這個名字更為人們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宮本武藏出生於岡山縣英田郡大原町宮本。年少時跟父親新免無二齋學習當理流兵法。從十三歲與新當流有馬喜兵衛比武開始,直到二十八歲,這期間與其他流派比武六十餘次,據說一次都未敗過。武藏二十九歲時在嚴流島跟當時名滿天下的劍士佐佐木小次郎決斗,用自製的四尺二寸長的木刀將小次郎斬於劍下,一戰成名。
在二十餘歲時,武藏便以"圓明一流"自成一派。並於慶長十年(1605年)寫成劍術書《兵道鏡》。但他對自己的劍術始終不滿意,認為沒有達到極境。三十歲後,武藏繼續修業,終於在自己五十歲左右練成了使用大小兩刀(即一之太刀與二之太刀)的劍術。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歲時,即寬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縣)藩主細川越中守忠利邀請,在當地正式教導劍術。在以後的歲月里,武藏寫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條》以及《五輪書》,合稱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書"。
正保二年(1645年),宮本武藏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二天一流中所謂"二天"就是指"二天曬日"("曬"同"曬",《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陽和月亮:即陰與陽,也就是象徵對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對事物組成,由這些相對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發展統一,產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簡單的講就是統一左右兩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動作,由此達到戰勝對手這一目的。由這對立的二極升華統一而發展這個事實,不但是劍術,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書狀),因此命名為"兵法二天一流"。
附 佐佐木小次郎:
佐佐木小次郎(?-1612)。佐佐木嚴流創始人。
與出身於並不富裕的家庭的武藏相比,小次郎則是在擁護和贊揚的光環的環繞中成長起來的。但是,跟那些平庸的紈絝子弟不同,小次郎絕對是一個劍術奇材。雖然曾經跟隨鍾卷自齋學習過富田流的小太刀技法,但小次郎自己所創立的嚴流,使用的卻是比小太刀長得多的太刀。小次郎的愛刀"長光"便是長達三尺二寸的長刀,而小次郎的絕技"燕返",更是能夠將長刀之利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招式。可是,即使是這樣的小次郎,卻連"燕返"都沒有使出就敗在了宮本武藏的劍下。跟武藏決斗時的小次郎,無法發揮自己刀長的優勢,因為武藏在決斗之前,特意製作了一把木刀,刀的長度是四尺二寸,比小次郎的"長光"長了整整一尺。
⑧ 武術套路比賽扣分點
武術套路比賽扣分點有:
1、刀、槍、劍、棍、南拳、太極拳等評分扣分標准:
動作規格的分值6分;勁力協調的分值2分; 精神、節奏、風格、內容、結構、布局的分值2分。
2、扣分:
根據不符合要求的程度,分別給予扣分,每次扣0.1以上,有些嚴重不符者,最高一次可扣2分。
3、其他項目和評分標准:
姿勢正確、方法清楚4分; 勁力順達、動作協調3分; 風格獨特、內容充實2分; 精神貫注、節奏分明1分。
4、其他項目和評分標准:
姿勢正確、方法清楚4分; 勁力順達、動作協調3分; 風格獨特、內容充實2分; 精神貫注、節奏分明1分。
5、總評分標准 :各項比賽的滿分為10分,其中動作規格分值為6.8分,演練水平分值為3分,創新難度分值為0.2分。
(8)劍術裁判法擴展閱讀:
武術套路是由許多單個動作組成,部份分值分為:
1、動作規格: 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現場發揮的技術水平,按照各競賽項目的動作規格要求,減去該動作規格中出現的錯誤扣分和其他錯誤扣分,即為運動員的動作規格分。
2、演練水平: 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現場表現的整套演練水平,按照各競賽項目在功力、演練技巧、編排等方面的標准,整體比較,確定扣分,從該類分值中減去應扣分數,即為運動員的演練水平分。
3、創新難度動作: 運動員臨場較好地完成了申報的創新難度動作,由裁判長按確認的分值予以加分。
⑨ 奧運會擊劍比賽,裁判為什麼說法語
法語因為其用法的嚴謹,所以像法律條文這種嚴謹的重要文件在國際上都是用法語書寫,聯合國將英語定為第一發言語言,法語為第一書寫語言。
⑩ 擊劍都有什麼規則裁判喊的那個「阿列」是什麼意思
阿列,是法語開始的意思
擊劍裁判使用法語
就象柔道使用日語
跆拳道使用朝鮮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