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舞獅子的動作要領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並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徵給予靈氣及生命。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南獅舞法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麼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確實很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憑一孔之見,不應妄加淡論南獅表演中的神態,但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展,純屬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輩同行雅正。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種步法。
醒:配先輕後重,先慢後快鼓點,獅子恢復狀態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馬步。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
驚:配急、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仆步、弓步、馬步,上膝的造型。
尋:配輕、重、快、慢結合鼓點,眼,嘴隨鼓點節奏而動,獅頭左右有力轉動,前伸後縮尋找結合。原地轉動結合有目的地尋找。
盼:配輕、快、慢結合鼓點,獅伸首開眼遠望,左右慢轉動盼望,配與弓步、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輕轉重轉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後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閑,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一退,前爪或後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後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都靠鑼鼓指揮節奏,往往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奏,只有熟悉了舞獅鑼鼓節奏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舞獅。
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則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則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
急:則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
緩:則是每拍之間鼓點少。
停:各種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⑵ 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
1、造型不同
北獅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
2、動作不同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
3 、舞法不同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
(2)南獅比賽規定擴展閱讀:
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是南獅傳統習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吉祥喜慶之意。一般新的獅頭紮成還沒有啟用前就要舉行點晴儀式。在古代,富貴人家請獅子,都要求獅隊扎作新獅子,在舞獅之前舉行點睛儀式,由邀請獅隊的主人點睛。
主人來到雄獅面前,妙筆數落,分別在獅子的雙目、額和舌頭三處點上殷紅硃砂漆,隨即禮成。
到了現代,無論是企業開張慶典或奠基,還是表演比賽集會,都會啟用一批新獅子,在活動前均要舉行點睛儀式。一般認為,南獅點睛之舉能使每個獅子都充滿希望和祝福,點睛後的獅子才有生命。
點睛儀式很隆重,點燭焚香,拜過祖師爺後,就開始點晴。點睛的原料由硃砂、金粉、紅水、白酒調成,有資格開光點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點六下,取「六六大順」之意。
醒獅采青
在南獅表演與比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采青。相傳,「采青」原來有「反清復明」之意,緣於清代統治者施行暴政,大興文字獄,濫殺無辜,激起群眾義憤,百姓反清活動風起雲涌,將南獅稱為醒獅就有暗示國人應該覺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與「踩清」的諧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後,采青遂變成娛樂昇平的獅藝表演的一個環節,「青」普遍用生菜。
⑶ 什麼時候舉行世界舞獅比賽啊
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會徽全國體育大會是與全運會並列的國內綜合性體育賽事,全運會與奧運會接軌,而體育大會則是把非奧運的項目全部吸納進來,放在一起進行的綜合性運動會。2000年首屆全國體育大會在浙江寧波舉行,2002年第二屆體育大會後,規定每四年舉行一次,賽期約為十天,參賽隊伍以省級為單位。 體育大會的目的是推動非奧運項目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滿足人民群眾和體育愛好者更加多樣化的體育賽事觀賞和參與需求。其突出特點是強調參與性、普及性、趣味性和文化特色,積極發掘其特有的健身和文化價值,推動普及和提高,使非奧運項目與奧運項目,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互促進。真正形成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體育盛典、文化盛會。 全國體育大會共設技巧、蹼泳、航空模型、航海模型、高爾夫球、檯球、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健美、保齡球、橋牌、門球、舞龍舞獅、輪滑、中國式摔跤、體育舞蹈、健美操、攀岩、定向、龍舟、滑水、無線電測向、跳傘、拔河、金屬地擲球、壁球和公開水域游泳(已經成為2008北奧正式比賽項目)等28個比賽項目
⑷ 關於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多流傳於東南沿海和南洋。其形象不如北獅細膩,以輕靈敏捷見常,剛柔相濟,舞動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8種神態,以采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 南獅造型誇張,顏色亮麗,而南獅鼓擂動起來也更是振聾發聵,使人警醒。可以說,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隨著鑼鼓的節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獅子在人們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廣州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預先扎掛的「青」採下來。所採的「青」是一顆帶頭的生菜。菜中還扎有一封利是之類。舞者採到「青」以後(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它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就步法來說,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內外轉身擺腳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匯在一個「舞」中,這種「舞」,一般體現在采青的獅舞上,因此,采青成為舞獅活動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間的舞獅活動,創造了許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蓮花舞、花籃青舞、步步高舞、橋底咬青舞、獅子出洞舞、高台群獅舞、獅子躍龍門舞、雙獅撲青舞等等,花樣繁多。
要求舞獅人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行進動態和靜態造型變化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進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好動等習性。
每一個套路都要求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風格別致。表達山、嶺、岩、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展現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探、望、戲和翻、滾、卧、閃、騰、撲、躍、戲、跳等各種形態。每一個套路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翻山越嶺顯雄風、萬水千山采靈芝等,像編排舞蹈一樣,把獅子的味道編排出來。
其實高樁醒獅傳到中國只有10多年時間。1988年,當時的南海縣組織獅隊外出參賽,開始上高樁。」對於高樁搶占傳統獅藝陣地的故事,黃欽添歷歷在目。董晉銘也說,高樁最早源於新加坡,大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是從電影、電視上看到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傳到中國。如今老少咸宜的高樁醒獅已經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許多體育學院都有這個訓練課程。
董晉銘說,傳統獅藝講究人獅合一,形似更要神似,要把獅子的味道和每個動作的含義都要表現出來,所以學起來難度非常大,僅步法就有10多種。
要求馬步、腰力、手力、腦力、鼓樂配合默契,天地合一,難度比高樁醒獅至少大一倍以上。相比傳統獅藝,高樁醒獅雖然動作難度也大,但對動作內涵要求沒有那麼高,比較容易學。
另一方面,大部分來看醒獅表演的人都是來感受醒獅所帶來的喜慶熱鬧氣氛,追求高樁醒獅所帶來的刺激和挑戰。而能真正看懂傳統獅藝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觀眾。黃欽添說,去年參加南海的一個傳統生菜會,他的獅隊現場表演了高樁醒獅和傳統南獅,觀眾的掌聲形成鮮明對比,年輕觀眾對高樁醒獅掌聲不斷,而中年以上的觀眾則對傳統獅藝贊不絕口。
希望各方努力重振南獅
「世代相傳的傳統獅藝,是南獅的靈魂和精粹,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將非常可惜。」黃欽添道出了他的隱憂。為了將傳統獅藝發揚光大,他要求進獅隊學獅的學員必須同時學傳統獅藝和高樁,先學好傳統再上高樁。
據黃欽添介紹,當前傳統南獅備受冷落、瀕臨失傳的狀況已經受到了南獅界的廣泛關注,去年廣東省社會體育中心、廣東省龍獅協會舉辦了首屆傳統南獅大賽,吸引了眾多獅隊來參加,傳統南獅再一次大放光彩。但是僅靠一次比賽是不夠的,還需要許多力量來推動。董教練也希望中國龍獅協會能多舉辦一些傳統南獅邀請賽,汲取眾家所長,將一些瀕臨失傳的套路、項目挖掘出來,重放光彩。
http://www.946.com.cn/fskh/4/c8.html
⑸ 舞獅一般幾人怎麼舞
舞獅一般,二人舞一頭
中國舞獅
綜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目前,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
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
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
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舞法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⑹ 舞龍舞獅的比賽時間規定多少 有哪幾個小項障礙 急啊!!!
那要看什麼樣的比賽了。比方說,南獅組有(高樁獅)(規定賽,自選套路)
傳統賽,障礙賽等等。。
北獅同上。具體的還要看主辦方都辦什麼類型的比賽了。專業的話一般都是高樁南獅賽比較好看。
⑺ 南獅項目為什麼沒有進入本屆全運會
下屆全運會是在2021年,在陝西西安舉行。列入全運會的比賽項目是經過國家體育管理部門結合各省市實際情況制定的。
⑻ 南獅比賽可以使用伴奏配樂嗎有沒有今年比賽的例子
可以,沒得
⑼ 南獅有多少條套路
南獅又稱醒獅,多流傳於東南沿海和南洋。其形象不如北獅細膩,以輕靈敏捷見常,剛柔相濟,舞動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8種神態,以采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 南獅造型誇張,顏色亮麗,而南獅鼓擂動起來也更是振聾發聵,使人警醒。可以說,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隨著鑼鼓的節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獅子在人們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廣州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預先扎掛的「青」採下來。所採的「青」是一顆帶頭的生菜。菜中還扎有一封利是之類。舞者採到「青」以後(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它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就步法來說,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內外轉身擺腳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匯在一個「舞」中,這種「舞」,一般體現在采青的獅舞上,因此,采青成為舞獅活動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間的舞獅活動,創造了許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蓮花舞、花籃青舞、步步高舞、橋底咬青舞、獅子出洞舞、高台群獅舞、獅子躍龍門舞、雙獅撲青舞等等,花樣繁多。
要求舞獅人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行進動態和靜態造型變化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進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好動等習性。
每一個套路都要求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風格別致。表達山、嶺、岩、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展現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探、望、戲和翻、滾、卧、閃、騰、撲、躍、戲、跳等各種形態。每一個套路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翻山越嶺顯雄風、萬水千山采靈芝等,像編排舞蹈一樣,把獅子的味道編排出來。
其實高樁醒獅傳到中國只有10多年時間。1988年,當時的南海縣組織獅隊外出參賽,開始上高樁。」對於高樁搶占傳統獅藝陣地的故事,黃欽添歷歷在目。董晉銘也說,高樁最早源於新加坡,大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是從電影、電視上看到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傳到中國。如今老少咸宜的高樁醒獅已經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許多體育學院都有這個訓練課程。
董晉銘說,傳統獅藝講究人獅合一,形似更要神似,要把獅子的味道和每個動作的含義都要表現出來,所以學起來難度非常大,僅步法就有10多種。
要求馬步、腰力、手力、腦力、鼓樂配合默契,天地合一,難度比高樁醒獅至少大一倍以上。相比傳統獅藝,高樁醒獅雖然動作難度也大,但對動作內涵要求沒有那麼高,比較容易學。
另一方面,大部分來看醒獅表演的人都是來感受醒獅所帶來的喜慶熱鬧氣氛,追求高樁醒獅所帶來的刺激和挑戰。而能真正看懂傳統獅藝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觀眾。黃欽添說,去年參加南海的一個傳統生菜會,他的獅隊現場表演了高樁醒獅和傳統南獅,觀眾的掌聲形成鮮明對比,年輕觀眾對高樁醒獅掌聲不斷,而中年以上的觀眾則對傳統獅藝贊不絕口。
希望各方努力重振南獅
「世代相傳的傳統獅藝,是南獅的靈魂和精粹,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將非常可惜。」黃欽添道出了他的隱憂。為了將傳統獅藝發揚光大,他要求進獅隊學獅的學員必須同時學傳統獅藝和高樁,先學好傳統再上高樁。
據黃欽添介紹,當前傳統南獅備受冷落、瀕臨失傳的狀況已經受到了南獅界的廣泛關注,去年廣東省社會體育中心、廣東省龍獅協會舉辦了首屆傳統南獅大賽,吸引了眾多獅隊來參加,傳統南獅再一次大放光彩。但是僅靠一次比賽是不夠的,還需要許多力量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