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份拔河比賽的通訊稿和一份此比賽的策劃
拔河運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拔河始於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已廣泛展開。「大麻全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可見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現在的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劃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志,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一聲令下,河界兩邊選手緊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從自發的民間游戲行為逐步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集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
拔河是體育項目中最集中,最直接體現"上下一心,團結分頭"精神的一項活動.一條長繩把一群人緊緊的連在一起,一聲哨響,人人用力,在這短暫的時刻,大家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進入忘我的境界.
拔河奉揚的是一種「團結就是力量」「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拔河,是拔一種潛力,每個人都是有潛力可以挖掘的;
拔河,也是拔一種人生。(假如中間橫亘的真是一條河,你能不拔嗎?)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想當贏家,靠的是實力,靠的是機遇,靠的也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只要你滿腔熱忱,終不放棄,你終究會贏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