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端午日劃船的人是怎樣成功合作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規則
賽龍舟圖冊
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航道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龍舟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干個。
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游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寒時必須佩載標志。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得替換。
賽龍舟 - 各地活動
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傣族賽龍舟
傳說,古時候雲南西雙版納有一個勐巴拉納西國,這里的國王是一個殘忍的暴君。他有七個女兒,其中六個已分別嫁給了鄰國的王子。他想把長得最漂亮的七女兒許配給宰相的兒子,以便在將來繼承他的王位。可是七女兒堅決不同意,她要求國王為她舉行一次盛大的「趕擺」來選婚。到時候,七公主拋出的花環落在誰的頭上,誰就是未來的女婿。國王只好同意了她的意見。
事情也真湊巧,趕擺那天,七公主竟然把花環拋落在一個又窮又丑的小夥子頭上,他的名子叫岩洪窩。國王很生氣,決計害死他,並想了許許多多的壞點子,但是,目的都沒有達到。最後,狠心腸的國王想出了一條毒計,限定岩洪窩七天以內造出龍船來同國王進行比賽。國王想乘比賽之機將他撞死。聰明、勇敢的岩洪窩到龍王那裡請求幫助,龍王答應變一隻小船讓他乘坐。 比賽的時間到了,國王的大龍船箭一般地朝若洪窩駛來,恨不得把他撞到海里去。可是,龍王幫助了岩洪窩,使瀾滄江水頓時狂風大作,巨浪排空,把國王的大船吞沒了……
岩洪窩勝利了,為民除了一害。人們為了感激和紀念他,就在一年一度的傣歷新年,舉行劃龍舟競賽以贊揚岩洪窩。
潮汕賽龍舟
潮汕賽龍舟圖冊
潮汕是水鄉,江河密布,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的賽龍舟,熱鬧非凡,吸引著千家萬戶,沿江觀賞。 潮汕賽龍舟,流傳著一個動人有趣的故事。舊時端午節前後,行駛於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說,當船夜裡劃至曲溪(現揭東縣城)附近時,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渦打轉的地方,常隱約聽到陣陣呼喚聲:「帕啊帕,欠個掠尾師父!」(劃呀劃,少了個掌舵師傅!)這聲音是怎麼來的?傳說清末民初,曲溪附近的村莊端午節在榕江賽龍舟,一條停靠在竹林下的烏龍(舟油漆成黑色船頭掛黑須)舟張開大口在啖竹葉。一位清早到河邊挑水的婦女,看見後心驚肉跳,因她丈夫是此龍舟的舵手。昨天龍舟初賽,烏龍飛速前進,把所有龍舟遠遠地拋在後面。這天要決賽,她預感到烏龍可能要出事,於是趁丈夫尚未起床,悄悄地把自己與丈夫顏色相同的褲子,換給丈夫。舊俗認為婦女褲子有穢氣,不能近神靈,丈夫不會給神龍帶走。龍舟決賽前,劃烏龍的健兒怕舟速太快不平穩,特意在龍頸上捆上一條長木凳,誰知這如同給龍添足。競賽剛開始,烏龍就像脫韁之馬,離弦之箭,飛也似地狂沖向前,越過賽程而無法控制,到那水深流急之處,鑽人榕江水裡,除那個舵手被拋出江面外,其餘的連舟帶人都無影無蹤。人們議論著,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褲子,便會隨舟人水,烏龍就會「龍洞人,虎洞出」。由於烏龍入水後欠缺舵手,就只能進而不能出了,因而也有了上述的船夫聽到的呼喚聲。潮汕的掌故:「紅龍紅彤彤,烏龍鑽人洞」正是由此而來的。潮汕的龍舟有多種樣式,正規的龍舟有龍頭、龍頸、龍尾。龍身半圓而長,寬1.4米至1.6米,長短不—,有容納12對槳、 16對槳、32槳不等,最長的可容52對槳。龍舟分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數種,烏龍由於易出事,且有歷史教訓,為人們所忌諱。龍身龍腹按麟甲模樣塗彩,並根據紅、黃、青、白龍種,突出各種顏色。色澤艷麗鮮明,圖案漂亮眩眼。不同龍舟掛著長長的不同色澤龍須,標志突出。龍舟下水以後,各村龍舟要劃至龍王廟或其他神廟附近,祀拜神靈,祈求獲勝和吉祥。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競賽時,劃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一位擊鼓的
賽龍舟圖冊
總指揮,稍前還有一位打鑼的。有些地方還要物色一個10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一般是當地富豪子弟,長相標致,按小俠客裝飾,扎頭巾,束腰帶,打綁腿,塗粉脂,穿著艷麗絲綢衣服,斜躺在龍頸上,競賽時,一邊搖著右手的小葵扇,一邊配合鑼鼓節奏吹哨子。開賽之前,這個孩子就像戲曲明星一樣,被大群紅男綠女團團圍住觀賞。龍舟競賽翻舟之事時有發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並由最前面的頭、二槳手負責保護。俗語說:「潮汕人無臉輸死」。龍舟競賽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中進行,舟上的健兒們傾盡力氣邊劃水邊呼喚,岸上的觀賞者,也為自己村莊的龍舟呼號助威。經過多個回合的角逐,勝利者奪得標旗,演戲及舉行酒宴慶祝。潮汕的賽龍舟活動,由采已久。清末福建巡撫丁日昌(原豐了頃縣人)定居揭陽榕城時,曾邀請揭陽、潮陽、普寧等縣部分龍舟匯集榕江展開競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奪冠,獲「欽差大臣丁賞」錦旗。除了按人們想像的龍的形象造型外,還有一種是挖泥或運載東西的小木船改裝的,稱「塗槽」或「無頭臼」,短而寬,沒有龍頭龍尾,船舷簡單塗色,吸引力較差。饒平、南澳的彩龍船,則是利用五肚貨運大船臨時裝飾上彩,特製龍頭,用長槳劃船,雖速度稍慢,卻另有一番景緻,為當地群眾所歡迎。
南寧賽龍舟
又叫扒龍船,是群眾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南寧市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慣。民國23年(1934年)南寧民國日報記載:「扒龍船舊習,行見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駛競技矣」。解放後,端午節賽龍舟更成為南寧市別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且規模逐年擴大,賽事越辦越好。1997年,南寧市和壇路鄉舉辦的龍舟賽由於規模大,形式新,被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龍舟協會授予「全國百萬群眾龍舟通訊賽最優賽區」稱號。
鳳凰賽龍舟
賽龍舟、鳳凰人俗稱爬龍船,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與我國其它地方一樣一年一度端午節舉行。不同的是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文化大革命中照樣舉行。
「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1、聞一多認為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2、為了紀念伍子胥。相傳他被吳王賜死後在五月初五被扔到錢塘江,後化為「波神」。3、為了避暑消災。4、還有就是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
在鳳凰「端午節」最合理的來由就是紀念屈原。鳳凰人認為屈原是苗人,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成分只能用苗語才能正確解釋...
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農歷五月初五小端午時進行,一般前後三天,是一年鳳凰人最隆重和最熱鬧的事情。
端午賽龍舟時,四里八鄉的人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人如蟻集,鑼鼓震天。
以前,每兩船的比賽勝者都會在上岸時受到隊友隆重的鞭炮歡迎,激動的情緒感染著所有在場的人...遺憾的是竟然被政府禁止了。
比賽時,只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板有眼,時急時舒。橈手們聽令而動,揮橈劃槳;招子手穩立舟尾,眼觀八方,把舵定航,一副勝券在握的智者風范。熟悉的人們,遠遠地聽著那鼓點的節奏,便知賽事的進展。「咚咚咚咚鏘」,那是江上閑游。「咚咚鏘,咚咚鏘」,便是初賽小試鋒芒。如果聽那鑼鼓點子「咚鏘、咚鏘、咚鏘」越來越急促,和著那兩岸吶喊震天撼地,定是決賽進入最後的沖刺。
決賽是劃龍舟最為激烈的時刻,當緊密的鑼鼓一敲響,兩條龍舟劈江斬浪,直飛虹橋目標……兩岸數萬觀眾,心都懸起,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震天動地。這樣的龍舟盛況也曾打動過南宋詩人陸游,他曾為此賦詩:「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吊腳樓的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時觀看龍舟賽。到了那天,橋上,河邊,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歡騰。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聲,吶喊聲,吆喝聲同時響成一片。人在歡騰,水在叫喊,被擠在身後的人則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左看右看,看到得只是一個個後腦勺,不由得唉聲嘆氣,深感遺憾。而此時,站在吊腳樓上的人們也正興致勃勃地為賽者吶喊助威,只不過他們不用受擁擠之苦,而且更能把賽況看的一清二楚,更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緊張與興奮的氣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時此景,吊腳樓好像與沱江水已融為一體,共享著它的快樂與歡騰 。
端午那天還有喝雄黃酒、吃粽子的習俗。 過去人們喝完雄黃酒後,將剩餘的灑在床下屋角,有殺蟲的作用。小孩不能喝酒,便在額頭上寫個「王」字,也可以趨毒。
吃粽子時分送親友一般為6的倍數,1、3、4、7、8、9為不可用的數字。
鳳凰的龍舟雖然不大,但打造十分講究,選擇上好木料,船形如龍,扁長、輕巧、兩頭翹,無槳樁。
竿軍記得以前賽龍舟時,龍舟是參加比賽的人自己准備,而且是兩條船綁在一起當一隻賽船,大小不一,鄉下來的賽隊將糞船當賽船,場面很滑稽...
因為鳳凰沙灣的特殊河道,每次只能兩船進行,龍舟比賽時賽道是彎曲的,因此為了公平,兩隊必須賽兩場,按成績定勝負。
龍舟競渡要求很嚴,對龍舟上的橈工人數、穿著都有要求。橈工們各有分工,舟前有站頭的,舟後有拖艄的,
鳳凰沱江河畔賽龍舟,山水樓閣同河面飄浮的薄霧,配上雄健飛奔的蛟龍,那畫面真是美不勝收,猶如在仙境中享受一種競技活動。
端午賽龍舟最有意思的是搶鴨子。比賽結束時,主辦方以及富裕的好事之人會從虹橋、吊腳樓、船上扔出很多鴨子,參賽者從各處將船劃到跟前,跳下水搶鴨子,搶到的鴨子歸自己,一時人聲鼎沸,亦有兩岸有興之人,和衣跳入河中,各顯本領,不逞相讓,場面一片混亂.....
端午賽龍舟的成績在鳳凰是一種至高榮譽,因此每年參加的賽隊很多。得勝的村寨、街道或單位在長時間都是人們的談論話題。
竿軍印象較深的賽隊有:棉寨、溪口、洄龍閣、沙灣,尤其是洄龍閣、沙灣隔河相望,互相不服,每年必摩拳擦掌、龍舟賽上一見高低。
舟賽過於熱鬧,鳳凰人不喜歡舌戰,打架等異常情況經常發生。
龍舟賽結束有時也出人意料。比賽結束後,輸了的船不服氣,一怒之下打碎橈片、砸爛龍船,以示輸船沒輸人。
金利賽龍舟
「廣州看花市,金利看龍舟。」金利龍舟影響之大由此可見。
我們慕名來到高要市金利鎮的顯學村。村中高大的祠堂正中,安放的不是神位牌匾,而是懸掛著數十年賽龍舟得來的錦旗,擺放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獎杯。顯學村人對賽龍舟獲得的榮譽竟然如此看重,讓人深深感受到村民們對賽龍舟的熱愛。聽說我們想了解顯學村的龍舟故事,村支書高興地把村裡龍舟隊的「龍總」和「鼓手」都喚來,這讓我們受寵若驚。
一支龍舟隊有一個「龍總」,是一條龍舟的總指揮,負責賽事的運籌帷幄,村中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勝任。鼓手是龍舟的「靈魂」,比賽中一切行動聽從鼓手鼓點的引導,鼓手的臨戰經驗和綜合素質是一條龍舟取勝的關鍵。顯學村的「龍總」黃鑒仁只有55歲,一眼看上去顯得精明強干,他還擔任了龍舟隊里的「鑼手」。「鼓手」黃傑英60多歲,身體顯得十分硬朗。
「龍總」和「鼓手」說古論今話龍舟,興致極高:最初的龍舟只有9米,後來演變為18.6和24米,現在參加比賽的一般是18.6米。每艘龍舟均坐53人,包括鼓手、鑼手、舵手各1名,扒丁50名。劃龍舟是金利每條村都熱衷的體系活動,從興起至今,最少有200多年的歷史。
金利賽龍舟在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舉行。比賽前15天,各村的龍舟就紛紛下水,又叫起龍舟,即是開始比賽前的強化訓練。期間,整個村子非常熱鬧,每天傍晚龍舟隊訓練結束,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祠堂里與運動員們一齊吃飯,加油鼓勁,營造出大賽前濃厚的氛圍。
五月初一是金利龍舟的傳統正節。這一天,各村的龍舟齊齊參賽,河涌兩岸密密麻麻的人群插縫無隙。參賽的龍舟兩端要裝上精雕細刻的龍頭、龍尾,插上錦旗。比賽之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響,歡呼聲、吶喊聲、鞭炮聲此起彼伏,運動員奮起劃漿,浪花飛濺,活龍活現,栩栩如生。龍舟氣氛之熱烈難以言表。
顯學村是魚米之鄉,這里河涌交錯、宛然伸展的地理環境為當地的村民進行水上運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顯學村很早就成立了龍舟隊,並四處比賽。賽龍舟那種扣人心弦的熱烈場面在黃鑒仁、黃傑英童年時刻就打下了學深烙印,他們是看著龍舟賽長大的。文革期間,龍舟被視為「四舊」而全部被毀,但後期像舞獅這樣的喜慶活動並沒有被完全禁止,於是村子成立了醒獅隊,年青的他倆逐步成為村裡醒獅隊的鑼手和鼓手,這為後來成為龍舟隊的「龍總」和「鼓手」打下堅實基礎。
文革結束後,金利鎮一甲村沖破「禁錮」,首裝龍舟下水。次年,顯學村恢復龍舟隊。1984年,在黃鑒仁、黃傑英的帶領下,顯學村龍舟隊在文革後首次參加高要縣第十一屆水運會暨龍舟選拔賽,並在44支隊中脫穎而出,奪得亞軍,聲名大震。在其後每年的比賽中,顯學村龍舟隊均戰績不俗,1990年在金利鎮第三屆龍舟比賽中勇奪冠軍,2000年在高要市第三屆龍舟賽和肇慶市第三屆龍舟賽獲得亞軍。作為金利鎮龍舟隊中的一支勁旅,顯學村龍舟隊還多次應邀到肇慶星湖、佛山三水、廣州黃埔等地表演和比賽。
龍舟競賽讓金利人民「團結拼搏,奮勇挺進」的龍舟精神得到升華,成為金利人民一種獨特的精神支柱。受龍舟隊影響,顯學村還組建了小學生足球隊,積極為龍舟隊培育後備力量。
⑵ 中國傳統文化 一種 要非常詳細
賽龍舟
目錄
【簡介】
【由來和發展】
【主要規則】
【中國各地的賽龍舟】
【走向國際的賽龍舟】
【相關作品】
編輯本段【簡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編輯本段【由來和發展】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鳳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後,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鳳艇賽。這種鳳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鳳頭、鳳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祥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志》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鳳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
編輯本段【主要規則】
1、航道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米,500米,600米,800米,1000米(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直道競賽。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2、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3、龍舟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干個。
4、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游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寒時必須佩戴標志。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龍舟前替換完畢,登龍舟後不得替換。
編輯本段【中國各地的賽龍舟】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江浙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
2、福建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但近百年已沒再舉行。由此看來,崇武的賽龍舟、游龍舟和「采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3、苗族
苗族的賽龍舟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4、傣族
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5、台灣、香港地區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編輯本段【走向國際的賽龍舟】
如今,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歸州重五
南宋 陸游
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
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東甌百詠
清·郭鍾岳
龍舟競渡鬧端陽,五色旌旗水上揚。
爭看鞦韆天外盪,梢婆笑學女兒裝。
龍舟競渡
現代 吳雁澤*演唱;施光南*曲;任志萍*詞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喲)
端陽佳節賽龍(啊)舟。賽龍舟。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鼓聲稠
端陽賽龍舟,嘿!端陽賽龍舟。
粗胳膊的小伙顯身手,喲啰喲啰嗬。
大嗓門的姑娘喊加油,喲啰喲啰嗬嗬。
漿作蛟龍腿呀,旗是那蛟龍頭。
江上搏來浪里斗,不奪頭名不罷休,
不奪頭名不(哇)罷休哇!
喲啰,喲啰,喲啰,喲啰,
不(呀么)不罷休!
揮動(喲)戰旗(喲)闖急流,闖急流,
同心爭上游,嘿!爭(呀么)上游。
十七八青年賽猛虎,喲啰喲啰嗬。
拼搏正是好時候,喲啰喲啰嗬嗬。
勝也不擺尾呀,敗也不低頭,
汨羅江上五月五,你追我趕賽龍舟,
你追我趕賽(呀)龍舟哇!
喲啰,喲啰,喲啰,喲啰,
賽(呀么)賽龍舟!
喲啰啰喂,喂啰喲
喲啰啰喂,喂依啰喲
喲啰嗬,喲啰嗬,喲啰嗬,喲啰嗬,
你追我趕,我追你趕,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賽(呀么)賽龍舟!嘿!
賽龍舟、鳳凰人俗稱爬龍船,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與我國其它地方一樣一年一度端午節舉行。不同的是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文化大革命中照樣舉行。
「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1、聞一多認為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2、為了紀念伍子胥。相傳他被吳王賜死後在五月初五被扔到錢塘江,後化為「波神」。3、為了避暑消災。4、還有就是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
在鳳凰「端午節」最合理的來由就是紀念屈原。鳳凰人認為屈原是苗人,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成分只能用苗語才能正確解釋...
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農歷五月初五小端午時進行,一般前後三天,是一年鳳凰人最隆重和最熱鬧的事情。
端午賽龍舟時,四里八鄉的人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人如蟻集,鑼鼓震天。
以前,每兩船的比賽勝者都會在上岸時受到隊友隆重的鞭炮歡迎,激動的情緒感染著所有在場的人...遺憾的是竟然被政府禁止了。
比賽時,只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板有眼,時急時舒。橈手們聽令而動,揮橈劃槳;招子手穩立舟尾,眼觀八方,把舵定航,一副勝券在握的智者風范。熟悉的人們,遠遠地聽著那鼓點的節奏,便知賽事的進展。「咚咚咚咚鏘」,那是江上閑游。「咚咚鏘,咚咚鏘」,便是初賽小試鋒芒。如果聽那鑼鼓點子「咚鏘、咚鏘、咚鏘」越來越急促,和著那兩岸吶喊震天撼地,定是決賽進入最後的沖刺。
決賽是劃龍舟最為激烈的時刻,當緊密的鑼鼓一敲響,兩條龍舟劈江斬浪,直飛虹橋目標……兩岸數萬觀眾,心都懸起,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震天動地。這樣的龍舟盛況也曾打動過南宋詩人陸游,他曾為此賦詩:「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吊腳樓的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時觀看龍舟賽。到了那天,橋上,河邊,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歡騰。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聲,吶喊聲,吆喝聲同時響成一片。人在歡騰,水在叫喊,被擠在身後的人則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左看右看,看到得只是一個個後腦勺,不由得唉聲嘆氣,深感遺憾。而此時,站在吊腳樓上的人們也正興致勃勃地為賽者吶喊助威,只不過他們不用受擁擠之苦,而且更能把賽況看的一清二楚,更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緊張與興奮的氣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時此景,吊腳樓好像與沱江水已融為一體,共享著它的快樂與歡騰 。
端午那天還有喝雄黃酒、吃粽子的習俗。 過去人們喝完雄黃酒後,將剩餘的灑在床下屋角,有殺蟲的作用。小孩不能喝酒,便在額頭上寫個「王」字,也可以趨毒。
吃粽子時分送親友一般為6的倍數,1、3、4、7、8、9為不可用的數字。
鳳凰的龍舟雖然不大,但打造十分講究,選擇上好木料,船形如龍,扁長、輕巧、兩頭翹,無槳樁。
竿軍記得以前賽龍舟時,龍舟是參加比賽的人自己准備,而且是兩條船綁在一起當一隻賽船,大小不一,鄉下來的賽隊將糞船當賽船,場面很滑稽...
因為鳳凰沙灣的特殊河道,每次只能兩船進行,龍舟比賽時賽道是彎曲的,因此為了公平,兩隊必須賽兩場,按成績定勝負。
龍舟競渡要求很嚴,對龍舟上的橈工人數、穿著都有要求。橈工們各有分工,舟前有站頭的,舟後有拖艄的,
鳳凰沱江河畔賽龍舟,山水樓閣同河面飄浮的薄霧,配上雄健飛奔的蛟龍,那畫面真是美不勝收,猶如在仙境中享受一種競技活動。
端午賽龍舟最有意思的是搶鴨子。比賽結束時,主辦方以及富裕的好事之人會從虹橋、吊腳樓、船上扔出很多鴨子,參賽者從各處將船劃到跟前,跳下水搶鴨子,搶到的鴨子歸自己,一時人聲鼎沸,亦有兩岸有興之人,和衣跳入河中,各顯本領,不逞相讓,場面一片混亂.....
端午賽龍舟的成績在鳳凰是一種至高榮譽,因此每年參加的賽隊很多。得勝的村寨、街道或單位在長時間都是人們的談論話題。
竿軍印象較深的賽隊有:棉寨、溪口、洄龍閣、沙灣,尤其是洄龍閣、沙灣隔河相望,互相不服,每年必摩拳擦掌、龍舟賽上一見高低。
因龍舟賽過於熱鬧,鳳凰人不喜歡舌戰,打架等異常情況經常發生。
龍舟賽結束有時也出人意料。比賽結束後,輸了的船不服氣,一怒之下打碎橈片、砸爛龍船,以示輸船沒輸人。
⑶ 傳統的搶鴨子競賽是龍舟會上精彩紛呈的項目之一 改病句
傳統的搶鴨子競賽是白天最精彩紛呈的項目之一
⑷ 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差異,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進。
在很早以前,陝西安康有賽龍舟。龍舟競渡就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相傳以龍為圖騰的漢水一帶氏族,對以龍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屬於楚、時而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傳說在東漢時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為荊州地帶有劃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代詩人元稹在《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拾此皆蟻斗,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和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這種習俗自北宋逐漸成為民間水上競技游樂活動。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聯系,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緣故,很當地人相傳,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復明的「復社」組織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才赦還歸里,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那裡的男女老少都去觀看龍舟賽,劉應秋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乘靜閑開卷,聞聲似款扉。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飢。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龍舟競渡早已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而且還出現由龍舟競渡引發增設的其他游樂競標項目。
在古代,安康城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三至初六舉辦龍舟賽,連劃4日,數十千米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一帶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只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
假龍是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干,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俗。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的程式和比賽的辦法。傳說古代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放在龍頭的廟里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劃手先凈身。
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畢,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祭念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
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龍舟下水儀式相當的隆重,從場面上擺有香幾,上面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鍾鳴,然後是禮炮。
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隻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祭江」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
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拚命劃,劃得對手喊干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龍舟競賽正式開始。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另外還有搶鴨子和豬尿泡的。
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裡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干,裡面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緣關系,尤其是屈原曾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徵。
蘇州也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農歷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門城牆下,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這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因為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的房間存放。
在端午的前兩周,龍船出屋,露天倒放,在陰濕天氣刷上油漆。還要准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
在端午節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
他們在江邊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布,形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團結一心,爭標奪魁。
歷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端午節劃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溫州古風民俗》一書中記載:
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據說,每逢端午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內,各家各戶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志。
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藍色旗,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紅龍」。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勝,因此,溫州沒有黑龍船。
賽龍舟開始,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斗龍互不幹涉,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支嗩吶,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吶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吶喊。
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吶聲,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粗獷富有韻律的民族風情。
溫州龍船人數,額定36人為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後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托香斗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劃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6種執事12人,就需48人。
劃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蒼南等地,定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語說:
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執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斗龍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千米長途,往返10千米。
如果順潮而下,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兩個人立在龍尾,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面異常壯觀。
在歷史上,溫州龍舟競渡時還要建一種水上台閣,是溫州獨有的供觀賞用的龍舟,叫「劃台閣」,「台閣」又稱「彩舫」,是龍舟的一種。舟長數丈,闊一丈多,龍頭龍尾用木頭雕刻,須角、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外面掛紅彩,在陽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龍鱗萬點金」之美。
全船劃手33人,都穿著錦衣,還僱人在岸上用繩纜牽行。船中樂聲悠揚,旌旗飛舞。「劃台閣」以梧誕、花柳塘、蟬街等地最著名。
龍舟上搭設亭台樓閣,並有裝扮人物和鞦韆樂隊,兒童扮演的《蟬禪拜月》《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每臨端午佳節,裝飾一新的台閣,在河面上緩緩游動,非常壯觀。
劃台閣風俗在清朝同治年間流行,20世紀初期盛行。由於劃台閣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並非年年都辦。一般為隔年劃,也看收成的好壞而定。
龍舟競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被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被稱為「龍種」,「種」為傳承的意思。由龍種來負責組織和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
到了農歷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陽江的傳統龍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們與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這里的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和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
龍舟競渡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十分壯觀!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東莞水鄉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其中又以萬江區、道滘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東莞的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為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起龍船」。
各鎮區龍船景的日期和地點,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早已形成了習慣。
⑸ 用導游詞介紹湘西端午節的某一個習俗
1、走寨串門
每年湘西端午節,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要到先過端午節的村寨走寨串門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論來多少客人,主人家都會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時,主人家還要給每個客人送上一掛粽粑並親自送出寨門口。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2、吃「五黃」
苗家過端午節要吃端午飯。端午飯要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魚、黃泥蛋和雄黃酒。因此,端午飯必備的主菜有:一大盆黃鱔湯,一碗咸鴨蛋,一碗紅燒黃魚,一碗苗家腌黃瓜,一碗雄黃酒。當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備品。
開席前,長輩先從酒碗里倒雄黃酒出來,然後挨著給每個小孩的臉上、額上、脖子塗抹。開席時,由最年長者端起雄黃酒喝第一口,然後再往下傳,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須喝上一口。
3、粽粑節
湘西稱端午節為粽粑節。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餡也很豐富,豆沙粽、鮮肉粽、臘肉粽、綠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稱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們用五種植物的葉液將粽餡染成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然後用芭蕉葉包裹成圓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節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還要把煮好的粽子掛在堂屋裡,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滿。
4、雙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豐富,端午節前後還要圍繞粽子開展系列活動,其中最有趣味的是「雙人咬粽子」。
在歡快的木鼓聲中,姑娘小伙兩人一組,比賽分為綁腿走路、包粽子、雙人板鞋競走、咬粽子、一人離地返回等步驟,最先返回出發點的一組為勝。
5、搶鴨子比賽
搶鴨子比賽也是苗家村寨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它源於紀念古代湘西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沿襲至今,並以鴨為吉祥物,在龍舟賽上將一大群活鴨子同時放人賽龍舟的水面上,任由人們去搶捉,誰逮著歸誰,搶到鴨子視為大吉。
比賽規則是,先把鴨子放入河中,比賽口令一發出,等在河邊的男女便開始搶抓鴨子。鴨子被人趕著在河裡亂竄,搶鴨人沿著河邊追趕,誰搶抓到,鴨子便歸誰。
6、龍舟節
每年端午節起至農歷五月尾是湘西龍舟節。雲貴一帶,在氣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為珍貴。因此,苗人劃龍舟多與天氣和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祈福和慶祝性質較強,龍舟比賽通常都會有驅旱求雨、慶祝插秧成功、預祝五穀豐登等實際意義。
⑹ 賽龍舟的方式
龍舟比賽方式
(1)比賽方式: 分為初賽、復賽、半決賽及決賽,採取淘汰制。
(2)比賽人數 : 24人,當中包括選手22 人,舵手1人及鼓手1 人。
(3) 復賽奪第一及第二名隊伍可進入總決賽。
(4) 如有劃錯線位之對伍,於遂場比賽中將不會獲得任何分數。
(5) 舵手、鼓手及龍證全程不得撬抄, 撥水或用槳一,各健兒必須坐於崗位不站立劃槳,違規隊伍將取消遂場名次及分數。
(6) 每項比賽完畢後,以大會公布成績為准。
劃龍舟的基本技巧
龍 舟 共 有 十 八 對 槳 、 一 位 舵 手 、一 位 鼓 手 、 一 位 奪 標 手 等 共 二 十 一 位 成 員 。要 讓 龍 舟 劃 的 『 快 』 , 必 須 要 大 家 『 合 力 』 劃 行, 此 『 合 力』 動 作 來 自 於 每 位 成 員 的 基 本 技 巧 、 動 作 一 致 性 、 配 速 以 及 默 契 等 。
1.握槳:左手為例,右手應將食指與中指分開並扣於槳的握柄上,左手應握於槳葉上方一個半拳頭的位置。
2.腳的支撐: 左手為例,左腳撐住座位前方腳踏板區域,增加蹬腿的力量,因劃龍舟並非只依靠上半身的力量,而是全身的力量。右腳必須曲屈,目的在於協助身體的平衡。
3.劃槳預備動作:
劃槳動作主要重點在與斜前方槳手及右(左)方槳手的配合。除了基本劃槳技巧的一致性是訓練重點之外,整體動作的一致性更是季前訓練期的重點之一。
右手動作:
左手劃槳的槳手為例,右手稱為上手,在預備動作時上手應該彎曲90度,拳頭朝前。
左手動作:
以左手劃槳的槳手為例,左手應該在預備動作時盡量的往前延伸。槳手在完全往前延伸的情況下,槳葉若會碰到前一位槳手的手肘或肩膀的話,表示前一位槳手的動作沒有完全伸展開。
身體動作:
以左手劃槳的槳手為例,預備動作時應該盡量的讓左肩往前旋轉,最佳的動作是每對槳手在作預備動作時兩位槳手的肩膀是幾乎呈平行的狀態。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hinker/rule.htm
端午賽龍舟最有意思的是搶鴨子。比賽結束時,主辦方以及富裕的好事之人會從虹橋、吊腳樓、船上扔出很多鴨子,參賽者從各處將船劃到跟前,跳下水搶鴨子,搶到的鴨子歸自己,一時人聲鼎沸,亦有兩岸有興之人,和衣跳入河中,各顯本領,不逞相讓,場面一片混亂.....
端午賽龍舟的成績在鳳凰是一種至高榮譽,因此每年參加的賽隊很多。得勝的村寨、街道或單位在長時間都是人們的談論話題。
竿軍印象較深的賽隊有:棉寨、溪口、洄龍閣、沙灣,尤其是洄龍閣、沙灣隔河相望,互相不服,每年必摩拳擦掌、龍舟賽上一見高低。
因龍舟賽過於熱鬧,鳳凰人不喜歡舌戰,打架等異常情況經常發生。
龍舟賽結束有時也出人意料。比賽結束後,輸了的船不服氣,一怒之下打碎橈片、砸爛龍船,以示輸船沒輸人。
⑺ 傳統的搶鴨子競賽是龍舟會上精彩紛呈的項目之一這句話的縮句是什麼
什麼的去掉,然後在找主語,所以說應該是搶鴨子是項目之一!這個老師講過好幾遍了
⑻ 樂山龍舟會資料
每年的五月端陽節,河兩岸的黃家巷和西岸村都要進行龍舟比賽。賽龍舟分兩段進行。上午9時至12時 稱為「游龍舟」。兩個村各自將本村供奉的神像置於龍舟之首,以羅傘蓋之,還把村中長老及有身份之人請上龍舟。龍舟在「八音鼓樂」的伴奏中,於河中緩緩飄游,稱之為「游龍舟」。
12時以後才稱之為「賽龍舟」。兩村共有龍舟六隻,稱之為紅龍、黃龍、肉龍(粉紅色)、白龍、烏龍、還有一條龍頭高翹,酷似昂首吐氣的毒龍『飯鏟頭」,西岸人稱之為「扁頸」。每條龍舟有20多名年青水手身穿各色背心短褲、很是威風,以鞭炮為號。一聲炮響,鼓聲擂動,水手們一聲吶喊,有力的雙手揮動木漿,水花四射,龍舟有如脫弦之箭,在河中飛駛。兩岸觀眾如雲,人頭涌動,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霄,與龍舟上水手們的吶喊聲相互呼應,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五通橋龍舟會
被稱為"龍舟之鄉"的樂山五通橋,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規模巨大的龍舟競賽和傳統民間體育活動。大自然的豐厚賜予和樂山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勞創作,產生了眾多地方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風情。三江奔流為樂山的龍舟競渡提供了有利條件,每逢舉辦龍舟會萬船齊發,百舸爭流;搶鴨子和各種造型的龍舟游江,觀者如潮。
樂山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處,境內水系發達,自古具有開展龍舟競渡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古代樂山龍舟競渡,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也曾用以紀念「川主神」李冰和「神勇大將軍」趙昱。李冰因修灌縣都江堰和鑿樂山烏尤離堆等水利工程,造福川人,故被尊為「川主神」。隋代眉山郡(治地在樂山)太守趙昱曾率眾疏浚岷江河道,民間將他的事跡神化為「趙昱斬蛟」,後來唐太宗追封他為「神勇大將軍」,並賜建龍聖飼(又稱龍神祠)供奉,今樂山城中九龍山猶存龍神祠殘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按習俗仍自發組織進行龍舟活動。1957年端午節,樂山舉辦規模較大的龍舟競渡和搶鴨子比賽活動。70年代,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橫渡長江的壯舉,舉行了多次規模較大的「軍民橫渡岷江」活動,少則百餘人,多則三四百人。
1983年,由政府主持,於 6月14日至16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龍舟會活動,內容包括龍舟競速、搶鴨、水上軍事表演、龍舟造型比賽等。1984年又舉辦了更大規模的龍舟會活動。進而逐步發展成定期舉行的具有多方面文化活動的當代龍舟盛會。
五通橋區的龍舟活動在解放後發展迅速。早在咸豐年間,地方官員就整治河道以方便競渡。民國期間參賽龍舟曾多達130多隻,多以生產用船改裝, 或用過渡小船改造成「雙飛燕」舟,飾以龍頭龍尾,中插桅桿。從1953年起,改歷年民間籌辦為政府主辦,規模一年賽過一年,項目豐富多彩。1954年,有20餘只龍舟參賽。1955年至1957年,龍舟達40餘只。1958年大煉鋼鐵及「文革」期間龍舟活動停止了。1976年開始恢復,參賽龍舟40多隻。龍舟造型不斷翻新,並新增了水上文藝表演,觀眾逾10萬。
1986年4月,五通橋區政府撥出專款整治河道被稱為"龍舟之鄉"的樂山五通橋,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規模巨大的龍舟競賽和傳統民間體育活動,冬春兩季幾乎成靜水,為水上體育運動特別是龍舟競渡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又在茫溪河、涌斯江匯合處的四望關建成觀景廊亭,中間是主席台,兩邊是觀禮台,可容上千人,能承擔國家級龍舟賽及皮劃艇賽。犍為、青神、沐川、夾江、仁壽等地也曾舉辦過不同規模的龍舟競渡活動。
⑼ 樂山龍舟會閱讀題這篇文章重點寫了什麼活動
這篇文章重點寫了(勇士們搶鴨子)活動,可以用上(規模盛大、喜氣洋洋)等詞語概括樂山龍舟會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