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1 賽場上和關於賽車的一些專用術語是什麼
錦標積分成績 (Championship points):F1賽事的評分由(FIA)國際汽車聯盟依據每場賽程來評定,分為車手積分及車隊積分兩種。每場比賽的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8分,第三名6分,第四名5分,第五名4分,第六名3分,第七名2分,第八名1分。
車身底盤 (Chassis):賽車(亦或是其他汽車)的基本架構,包括懸吊系統、鋼圈輪胎、及其他各類車材的整合。一部現代化的F1賽車車身底盤是由碳纖維板所構成,非常的輕巧且強勁耐用。
減速彎角 (Chicane):在直線賽道上設置的連續彎角,用來降低車速。
賽車駕駛艙 (Cockpit):車身底盤或車體結構內賽車手坐的區域,是專為車手量身訂做的(從1999年1月至今就被設計成可抽離的型式,方便在緊急情況時可直接將座位連同車手從賽車中脫離),車手在座位內僅可轉頭、手及腳。
製造廠商/車隊 (Constructor):一級方程式的製造廠商是指車身底盤的製造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是跟引擎製造商不同的。通常車身底盤的製造商名字都被放在引擎製造商的前面,在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車隊冠軍的榮耀是頒給車身底盤的製造商。
亂流 (Dirty air):行駛過的車輛所產生的亂流,會讓緊跟在後的車輛的氣流被干擾,影響因空氣動力學所產生的下壓力,緊跟在後的賽車的操控將會受到影響,並可能因此打滑。
下壓力 (Downforce):賽車的車身,車翼及懸吊系統會因為車輛高速行駛時空氣流動產生下壓力,隨著速度的增加產生更多的下壓力,車輛的抓地力也會提高。
大獎賽 (Grand Prix):F1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第一場賽車被命為「大獎賽」源自於1906年在法國所舉辦的汽車俱樂部大獎賽,它被限定為」大車子(big cars)」,也可被解釋為那一段時期的「一級方程式」賽車。
排位 (Grid):決賽起跑的排列位置,按照排位賽的結果排列。賽車排列於兩交錯的行列,最前端的車子領先下一列的車子8米遠的間隔。
發夾彎 (Hairpin):非常棘手,高難度的彎道,通常是180度的彎。
整備區 (Paddock):設在大獎賽賽道的起跑點附近,這是車隊管理及休息區及運輸車輛停放的地方。
維修區 (Pits):這是所有賽車的車庫 (起初只是在路邊的檢修站,供技師檢查賽車底部的地方。
光頭胎 (Slicks):使用在乾燥路面上的沒有胎紋的賽車輪胎.於1998年的賽季前被有直紋溝槽的輪胎給取代了,這些溝槽是用來降低車子過彎時的速度。
起跑排位 (Starting Grid):根據車手在排位賽的成績來排定車手的起跑排位,此排位區是交錯綜橫的。
風洞 (Wind Tunnel):風洞是用來量測氣流對正在比賽中的賽車所造成的影響,通常風洞都會有不同的風速,然後經由精密的電子儀器量測出對車子的影響。
後勤維修人員 (Pit Crew):指所有在維修區負責車隊的工程技師。
維修道 (Pit Lane):經由特殊設計過在維修站前通道。它是賽車進入或離開賽道的通道,維修道是在賽道上唯一有嚴格速度限制的地方,速度限制在時速80-120公里( 即每小時50-74英哩),依不同的賽道而有不同的規定。
停站 (Pit Stop):賽程中預定的後勤為維修區,讓車手加油及換輪胎的地方,進維修站的時機及次數是每個車隊比賽的重要策略。
竿位 (Pole Position):在一級方程式賽車決賽起跑最前面的排位,依星期六下午的排位賽名次而定,以一圈最快成績來定。
排位賽 (Qualifying):將分為兩部分,分別在周五和周六進行,每部賽車只能做一圈排位。周五發車順序按照前一站比賽成績(首站按前一年世錦賽成績),周六發車順序按照周五的順序,但慢車先排位,排位賽以周六的成績為准,最快的賽車手起跑位置稱為竿位。
賽車號碼 (Race Number):在賽季之前FIA會根據前一年的車手排名,給予每一台F1賽車一個號碼,且此號碼必須很清楚地展示於車體的車鼻翼及兩側,高度至少要有25mm,而13這個號碼並沒有被使用。
安全車 (Safety Car):這是一台閃著黃色車燈的賓士車且貼有」Safety Car」的標志,安全車之駕駛通當是有經驗的選手,且裝有與控制台連絡的通訊系統
等等等等
http://www.jixue.net/en/200607/1459.html
http://www.0755car.com/n/86/04-09-17/617.html
.....................
B. F1叫一級方程式賽車,為什麼叫「方程式」
「方程式」的意思:一個對所有參賽車輛的限制標准。
方程式賽車,原意是慣例,常規;准則,方案。賽車必須依照國際汽車聯合會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製造,包括車體結構、長度和寬度、最低重量、發動機工作容積、汽缸數量、油箱容量、電子設備、輪胎的距離和大小等。
賽車運動起源於1894年,當時的比賽對參賽車輛沒有任何限制,直到1904年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成立後,出於公平性與安全性,開始嘗試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早期的分類從各種角度進行過嘗試,先後包括最大車重、耗油率、氣缸半徑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引入了氣缸容量的概念才有了滿意的效果。
賽車必須依照FIA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設計和製造,其中包括車身尺寸、重量,發動機排氣量、最大功率,是否使用增壓器以及輪胎花紋、尺寸等賽車的所有技術參數。簡單來說,就是以一條方程式(並非數學上的方程式)去生產,所以稱為方程式賽車。
方程式賽車的歷史:
第一場一級方程式(F1)比賽誕生於1950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國際汽聯對賽車的規定早已超出了簡單的對汽車排氣量的要求。
各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程式不同。目前由國際汽聯管轄的方程式賽車有三個級別,最高級別是一級方程式(Formula 1)、其次是方程式3000(Formula 3000)、再其次是三級方程式(Formula 3)。這三個級別都沒有指定的製造商或發動機,只要依「方程式」建造,便能加入比賽。
三級方程式
三級方程式賽車(簡稱F3)是高成本花費和高技術等級的單座位四輪賽車比賽,賽事等級僅次於一級方程式賽車和GP2。三級方程式賽車的賽事由國際汽車聯盟(FIA)所舉辦,三級方程式可以指三級方程式(F3)和三級方程式等級的賽事。
許多一級方程式車手在進入一級方程式賽車前都曾參加三級方程式賽車,所以三級方程式賽車一向被視為培育一級方程式車手的搖籃,當中最著名的車手有埃爾頓·塞納、邁克爾·舒馬赫和米卡·哈基寧等。
三級方程式與一級方程式的跑車外形無異,基本上是同一類型講求速度和專業的跑車。與一級方程式最大差別在於跑車的馬力大小,F1跑車可突破900匹馬力,而F3則是230匹。
按照國際汽聯(FIA)的規則,三級方程式賽車使用的為無坑紋的賽車胎和擾流器。現時,達諾拉Dallara承辦了差不多全部三級方程式車隊的底盤生產業務,但萊立Lola和SLC都有少量的底盤出產。
賽車的引擎則被限制在一個兩升,四汽缸的四沖程自然吸氣引擎。該引擎須來自一種量產而且合法在道路上行走的汽車,而且只能作有限度的改裝。
現時,在澳門格蘭披治中參賽的車隊大部分使用無限本田,豐田和威龍Renault的引擎,但歐洲的品牌如愛快羅密歐、大眾和馬瑟特斯Mercedes等的品牌在如歐洲三級方程式中是極為常見的。
根據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的規定,方程式汽車賽一共有三個級別,按發動機排量和功率的不同來劃分:三級方程式(F3):排量2升,功率170馬力;二級方程式(F2):排量3升,功率470馬力;一級方程式(F1):排量3.5升,功率650馬力,1992年改為排量3.5升,功率780馬力,1995年又改為排量3升,功率650-700馬力。
C. 賽車是什麼
賽車運動賽車運動分為兩大類,場地賽車和非場地賽車。起源距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最早的賽車比賽是在城市間的公路上進行的。 後來許多車手因為公路比賽極大的危險性而喪生,於是專業比賽賽道應運而生。第一場賽車比賽於1887年4月20日在巴黎舉行。
賽車運動
賽車運動分為兩大類,場地賽車和非場地賽車。
場地賽車
顧名思義,就是指賽車在規定的封閉場地中進行比賽。它又可分為漂移賽、方程式賽、轎車賽、運動汽車賽、GT耐力賽、短道拉力賽、場地越野賽、直線競速賽等。
非場地賽車
基本上的比賽場地不是封閉的,主要分拉力賽、越野賽及登山賽、沙灘賽、泥地賽等等。
方程式賽中又包含了一級方程式、三級方程式、GP2、F3000、印地賽車、美國冠軍方程式、福特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及卡丁車等。
相關賽事
2010年我國汽車摩托車賽事共有100場,其中拉力賽、越野賽、卡丁車賽等汽車賽事多達73場,將使廣大車迷大飽眼福。
2009年12月23日在廣東肇慶結束的2009年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中國摩托運動協會工作會議上,中國汽聯公布了明年的暫定賽歷。其中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初定有8站比賽。為了改變外援車手在國際組中的壟斷局面,鼓勵中國車手取得好成績,明年國際組比賽將取消階段積分,中國車手如果沖進全場前三名,將被額外獎勵3分。另外為了降低各參賽隊成本,增加油料運輸過程的安全性,明年各參賽隊將統一使用97號汽油。為了增加透明度、減少爭議,獲得全場第一名和國際組國內車手第一名的賽車在賽後車檢中將進行發動機檢查。國家組除保留原有的1.4升組、1.6升組和2升組外,還將增加2升以上組以及CRCCAR組別(放開車輛改裝規定),在國家組中增設超級廠商杯,此舉意在提高國家組的競爭力,增加賽事的精彩程度,吸引更多國產廠商投入拉力運動。明年全國短道拉力錦標賽則暫定為10站。
全國汽車房車錦標賽明年計劃有9站比賽,數目比往年大幅增加,體現了這項賽事的生機和活力。技術規則仍將沿用2009年規則。為了更好地公平競爭、適應國際趨勢,比賽中將採用單一輪胎品牌提供商。除了像往年一樣取車隊成績和車手成績之外,還將新設廠商杯,把對於汽車廠商的宣傳報道放在重點地位,以吸引更多的廠商積極參與這項賽事。
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明年初定有12站比賽,擬增加賽前試車環節,便於選手更深刻了解賽道,並給新聞媒體提供方便的拍攝機會。為了增加比賽的安全性,推薦車手使用頭頸保護HANS系統。
D. 這種賽車比賽叫什麼
CTCC……中國房車錦標賽抄。
見衣服。
這種車就是房車改裝的。就是你見到大馬路上那種普通車改改就上了。
在這個比賽中,像王睿,陸家俊都是很強的車手。
要是說這類比賽,基本上就有很多。而且經常就是跑著跑著這個,就去開方程式了,或者開拉力去了,所以代表人物會有很多的。
E. 為什麼賽車比賽叫方程式
首先,注意拼寫是Formula,本身它就有方程式的意思。 方程式賽車外形獨特,長、寬、重和輪胎直徑都有嚴格的規定,其比值的復雜程度與精確度有如教學方程式,所以這種賽車統稱為方程式賽車。 方程式賽車根據汽缸窖和功率又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其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汽缸窖為3.5升,功率為350-380千瓦,速度達到300千米/時,是方程式車中最快的一種。 方程式賽車的車頭和車尾上裝有翼形的擾流板,能防止氣流下滑,減小其升力;從車頂一躍而過的氣流,能增強賽車輪胎和地面的附著力,大大提高賽車操縱的穩定性。 賽車的輪胎特別寬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賽車的地面附著面積。賽車在急轉彎或加速時,整個重量主要落在後輪上,因此,賽車的後輪設計得更為寬大,以增加車輛的穩定性. 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賽車使入維修站,工作人員以最快的速度為其更換輪胎,而後重新駛出。這是由於賽車車輪是用柔軟的黏性橡膠製造的,其表面沒有任何花紋和溝槽,這也是為了盡可能加大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但同時,高速放置的車輪與地面產生的劇烈磨擦,使其磨損十分嚴重。因此,一場比賽的過程中,賽車往往要更換好向次輪胎。 方程式賽車的種類 一級方程式賽車是方程式賽車家族中最具代表性、最具魅力的比賽, 而在其之外還有CART、F3000、F3等3級比賽。所以完全有必要對方程式賽 車進行以下講解,以免以後在電視中看到別的級別的比賽而大叫為什麼沒有Michael Schumacher? 1.Formula one 方程式比賽的最高點,也是所有摩托體 育的最高點。不僅僅是比賽本身,而且是時代的最先進、最尖端汽車工業技術博覽會。 2.CART 是可與 Formula one相提並論的方程式 比賽。論速度,CART比賽時最高時速可達到400公里左右,高於Formula one。但是在彎 道等賽車綜合能力面要求不如 Formula one苛刻。兩者之間,無論在賽車 上還是在比賽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也較難比較。 賽車特徵為車身用鋁合金加碳素纖維製成,成本要低於一級方程式賽車。使用燃料非石油,而是甲醇,燃火點低,排出廢氣低於一級方程式賽車,萬一失火可有水滅是其優點。但是該燃料缺點是,成本高和失火時難以用肉眼判斷。使用引擎為排氣量為2650cc、8缸。 3.Formula 3000 與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的風格一脈相承,根據國際汽聯 FIA的3000規則而舉辦、進行的比賽。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Formula日本,該比賽在日本國內進行,因允許外籍選手參加且獎金高,故以其比賽之激烈而聞名。 最近幾年,由該賽事出世的車手中最為有名的是Schumacher兄弟。有人稱該賽事是車手進軍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的前哨戰。賽車主要特徵為限制引擎最高轉速9000rpm。 4.Formula 3 方程式賽中最低級的比賽,可謂有興趣就可以參加。年青車手在這里煉收益,幾乎全部的一級方程式車手都從這里走向世界。如果你想先人一步了解某位未來的車手,以便日後有機會炫耀一番的話,就請密切注意Formula 3的比賽。 賽車特徵為引擎排氣量為2000cc、4缸,各車隊使此類引擎達到200馬力。在各國比賽之後,優秀年青車手將匯聚一堂進行3站公式比賽。其中澳門站比賽最為注目,堪稱F3中的摩洛哥站。在該站比賽中活躍的車手幾乎都能進入一級方程式比賽,等於是一級方程式的資格選拔賽。
F. 為什麼把賽車叫什麼「F1」
f1賽車
一、F1的相關介紹:
F1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為什麼叫F1(「一級方程式賽車」)呢?是因為他的每個零部件的製造過程都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精確。
而Formula 1 Grand Prix的縮寫F1GP,譯成中文就是「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其實這項比賽的全稱應該是「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英文寫出來是「FIA Formula 1 Grand Prix World Championship」。但是,通常一說F1,大家就能明白,這是在討論陸地上開得最快的機器了。
FIA(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I』Automobile)即「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是F1的主辦單位,簡稱國際汽聯。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現任主席馬克斯·莫斯利。F1是FIA舉辦的最重要比賽,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幾十種其他賽車比賽。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同類型的還有F1摩托艇大賽,但不是FIA的管轄范圍)
FOM(FormulaOneManagement)是F1的管理公司,擁有者是英國巨富伯尼·埃克萊斯通。伯尼是F1真正的老大,手上幾乎控制著所有F1的資源。今年74歲的伯尼,家產高達44億英鎊,在他的努力下,F1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體育運動項目了。
二、F1賽車:
一輛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基於限製成本的考慮,06年的規則限定一台引擎至少使用兩個分站,截至06年底將要停止新引擎的開發工作,各車隊以06年底規格的引擎版本為准。
F1車量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現在大多為605公斤),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公里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義大利蒙扎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70公里。F1賽車也可以在2.5秒內時速240公里到零,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F1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FIA要求F1賽車採用排量為3L、12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目前為8缸,只有一支車隊採用限製版的10缸引擎)。F1賽車的底盤採用碳化纖維為製造,重量很輕,很堅固。車賽的底盤很低,最小離地間隙僅有50-70毫米。與普通的汽車相比,F1賽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它的車身細而長,車身高度很低,寬大的車輪極為顯眼,而且是完全暴露的,即所謂「開式車輪」。每輛F1賽車都是世界著名汽車廠家的精心傑作。一輛這種賽車的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甚至不亞於一架小型飛機的價值。F1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後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凝聚著眾多研製者的心血,並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最新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製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估計近2萬人左右。
三、F1車隊
目前的F1車隊可分為兩類:廠商車隊(如法拉利、雷諾)以及非廠商車隊(如紅牛一、二隊)。廠商車隊其賽車的引擎、車架、底盤多為自主研發。而非廠商車隊則主要依賴贊助。
2007賽季共有12支車隊參加比賽,他們分別是法拉利車隊(Ferrari)、威廉姆斯車隊(Williams-Toyota)、雷諾車隊(Renault)、麥克拉倫車隊(McLaren-Mercedes,邁凱倫車隊)、寶馬(BMW)、紅牛車隊(RBR-Renault)、托羅羅索(STR-Ferrari)、本田車隊(Honda)、豐田車隊(Toyota)、世爵車隊(Spyker-Ferrari)、超級亞久里車隊(Super Aguri-Honda),還有新進軍的普羅迪夫車隊(Prodrive)。
四、F1車手: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五、比賽日程:
F1大賽每年都要選擇地理條件迥然不同的賽場進行比賽。他們有的現在高原上,那裡空氣稀薄,用以考驗車手的身體素質非;有的則是街道串成的賽道,那裡路面相對狹窄曲折,車手弄不好就會撞車;有的賽車場就顯得路面寬闊,但也有上下坡考驗車手的技術;還有的賽車場建在樹木蔥郁的森林中,那裡跑道起伏大,車手很難控制賽車。由於賽車經常出現意外,FISA要求所有主辦國的賽車場必須有足夠的草地緩沖區。各賽場的救護人員也必須分布在全場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出事的一剎那,跑進現場,進行搶救。
比賽的時間分部如下:2007年/2000年
星期五:
第一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第二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星期六:
第三次練習賽:60分鍾/45分鍾
第四次練習賽:60分鍾(2005年終止)/45分鍾(限制測試圈數10圈)
排位賽:
2006年-2007年方式:實行三節排位賽制度,每節排位賽分別為15分鍾,每輪淘汰6部賽車,即:22進16,16進10,竿位爭奪戰
2005年方式:實行兩圈積累時間制度,後來在聖馬利諾站被廢除,實行一圈排位制度
2003-2004年方式:實行兩圈排位制度,2003年的第一次排位賽的時間在星期五的下午2點,2004年規定兩輪排位賽的時間都在星期六,FIA規定,第一節排位賽的出場順序由上站比賽的倒序出發,第二節排位賽的出場方式由第一次排位賽的成績的倒序出發
1991-2002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但是限制效率單圈的圈數為12圈,但是連續效率單圈的圈數不能多餘4圈
1990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不限制圈數
星期日:
正賽前練習賽:20分鍾/30分鍾
正賽:FIA規定,每站比賽的正賽的距離不能少於305公里,不能大於320公里,摩納哥260公里除外,時間不能少於1個小時10分鍾,不能大於2個小時
正賽積分分配系統:(積分系統)
名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6 4 3 2 1
注意:賽程未過一半,積分折半,即:5分,3分,2分,1.5分,1分,0.5分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方可決出本年度車手及車隊的世界冠軍。
六、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結束。紅藍大戰如火如荼,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吉米*萊科寧。中國站舒馬赫終於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F1賽車的製造及其性能(鬼畫符 2006-08-27)
制 造
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要經過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開始設計到第一次試車需要6~10個月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起著主要作用,計算機的容量和模擬軟體使工程師們能夠估算出賽車的性能。然而,即使在那些能夠自己生產90%的零部件的超現代化工廠里,機器還沒有完全取代人的技能。起碼至今還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夠彎出與發動機相連的排氣管。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制圖室和車間被看守得象銀行一樣嚴密,用圍牆圍起來,有保安人員巡查,夜間燈火通明,以保證機密不外泄。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要有一流的技術人員參與,包括:技術主任、設計室經理、比賽工程師、復合材料部主任、機械師、機械加工車間主任、電子工程師、油漆與裝飾工、空氣動力工程師,等等。其中技術主任是真正的「賽車之父」,他要作總指揮,指導各個部門的工作。 製造賽車前,先用縮小的比例模型在風洞中做試驗,每小時300公里的 風速,模擬賽車在跑道上的速度,以此為參考,再設計真正的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生產一般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噴漆之前,先將層狀的碳素纖維做成的車殼在真空爐內焙燒;第二階段,將組裝好的發動機牢固地安裝在車的後部;第三階段,將車殼的邊艙罩散熱網;第四階段,將組裝好的變速箱與發動機連接成為一體(大約需要工作20小時);第五階段,安裝橫臂、懸掛、制動器和後傳動裝置;第六階段,裝上翼板、車身和車輪。賽車終於能啟動了。只有變速箱和發動機的電子管理系統留待賽車就要開走前才安裝。
性 能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英文名字是:「Formula 1」。其Formula被譯為方程式,其實真正含義是「規定」,也就是對賽車的基本概念用比賽規則進行規定,按比賽規則製造出的單純的比賽用車……。目前世界上有以「跑車」為基本概念的比賽用車,方程式賽車的基本概念與它們不同。簡而言之,就是輪胎裸露在外(openwheel)的單座席(monopost)比賽用車。在方程式賽車的家族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是該類比賽的最高峰。
最新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比賽規定(1999年),賽車最大寬度為180cm。前輪的突出懸掛系統(overhang)與前輪中心距離在120cm以內,後輪的突出懸掛系統與後輪中心距離在50cm以內。引擎要求為自然吸氣、最大排氣量為3000cc的4沖程(stroke)、12氣缸以內。該類引擎的最大馬力沒有正式發表,據估計應在750-800馬力之間。這種引擎和碳素合金的底盤(各車隊獨自開發的原產品)組合後的賽車一年大約將進行約300km的高速比賽。這就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也被稱為「F1格蘭披治大賽」。為什麼叫「格蘭披治」,是Grand Prix的音譯。法語中Grand Prix的意思為大獎。
再說一點,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為碳素合金,比賽要求賽車在載有車手的情況下,賽車重量不能低於600kg。我們不難看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挑戰並不是要求賽車擁有最大的動力,而在於讓這一台輕量的賽車產生高度運動性能。
F1賽車網站
F1官網 http://www.formula1.com
F1中文網站 http://china.formula1.com
新浪官方網站: http://f1.sina.com.cn
搜虎官方網站: http://fi.sports.sohu.com
F1車迷網 http://www.myf1.cn
G. 所有的汽車比賽名稱
不知道你問的是僅中國舉辦的還是在國內有比賽的。說實話太多了,大一點的國內舉辦的有CRC全國拉力錦標賽, CCC全國場地賽車錦標賽, CTCC中國房車錦標賽,CFO中國方程式公開賽,COC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CCR全國汽車越野系列賽,LEG4中國越野錦標賽,CKC全國卡丁車錦標賽,福田歐曼
H. 有幾種賽車比賽它們的英文名叫什麼
大的方面來說有三類:方程式、場地賽、拉力賽。每一種又有不同的級別。
方程式中專的代表要屬F1了,其屬實小到卡丁車,
大到F1都屬於方程式,中間還有比較低端的康巴斯方程式,吉利方程式,再到高一點的雷諾方程式、寶馬方程式、福特方程式,中高級別的還有:A1、F3、
GP2,最頂級的方程式就是F1了。方程式里還有INDY500,
房車賽的代表是德國DTM房車大師賽、勒芒24小時耐力賽,澳大利亞V8房車賽等等。
拉力賽最有名的就是WRC世界拉力錦標賽,還有一年一
度的達喀爾拉力賽。汽車拉力集結賽、短道拉力賽,
隨著漂移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漂移賽也逐漸成為一類特殊的比賽,主要代表有WDS世界漂移錦標賽。
然後還有卡車賽、越野汽車場地賽、直線加速賽······
I. 賽車賽事為什麼叫方程式fomula
方程式Formula原意是慣例,常規;准則,方案。賽車必須依照國際汽車聯合會制定頒發的車回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答式製造,包括車體結構、長度和寬度、最低重量、發動機工作容積、汽缸數量、油箱容量、電子設備、輪胎的距離和大小等。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賽車,就是方程式賽車,所進行的比賽即方程式汽車賽。
原因很簡單:以共同的方程式所造出的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