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重慶奉節縣怎麼樣啊
奉節的現在城市建設還不錯,畢竟是才搬的新縣城,但是不大,交通上有汽車道,也可以說汽車可以通到全國任何的地方,但現在基本上出縣的道路都是縣級道路,沒有高速,高速在建設中,但是奉節有黃金水道,可以說交通還可以,那個電廠現在正在建設中,還不知道效益怎麼樣!
2. 重慶巫溪開健身房需要投資多少錢謝謝!
樓主開健身俱樂部可不是開玩笑啊,多少錢可不是別人說了算的,要根據市場調研結果來定位,然後根據定位來設定投資金額,難道有人說10萬你就會很高興嗎?或者人家說1000萬你就覺得人家說的沒道理嗎?不好意思說話重了一些,我是一名職業經理人,籌備過十幾家健身俱樂部,這邊有各種配置方案和健身俱樂部運營方案,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可以在網路搜索:「jys007」,就可以找到我公司的網站,上面有我的電話和在線聯系方式,金鑰匙國際健身咨詢管理機構的官方網站。可以免費提供健身俱樂部籌建咨詢。
最後贈送一句話:投資需謹慎。
3. 誰幫幫我!T T!地理作業!
您好,
就第一個問題做如下舉例回答:
範例1:
杭州的旅遊路線與日程安排
一 西湖幾乎是個杭州的象徵了,就算不喜歡也一定要去一下,不過風光的確很不錯的,其實逛完西湖就可以耗很長時間了,這種季節的話晚上去肯定別有一番味道
.當然有很多景點是有季節性的,可以省去
二靈隱 位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靈隱寺的香火很旺,據說求千也很靈.
三 黃龍洞 位於棲霞嶺後的山麓上,從岳廟邊上一條山徑上去,左右二山夾峙,路旁有翠竹千竿,景色極為清幽,過劍門關,紫雲洞、白沙泉,全程行約l公里即到黃龍洞。 黃龍洞又名無門洞、飛龍洞。據傳有和尚名慧開在此建寺修行。一天,一聲驚雷山裂,有清泉自石中出,有傳說黃龍隨慧開而來,因名黃龍洞。
其實景點是很多的,不過只有兩天時間跑很多地方是很累的,而且走馬觀花也沒什麼意思,還不如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距離不是太遠的,慢慢游覽一番,這樣才能體現出旅遊的樂趣,達到假期放鬆的效果.
範例2:
大連的旅遊的路線和日程
海公園(海底世界),老虎灘,棒棰島,勞動公園(有當年大連萬達隊的基地),旅順,濱海路,森林動物園。
大連新近開通的環城旅遊專線車,途徑12個景點,只需花10元錢便能環游大連了!而且景點處可以憑票隨上隨下,起點大連火車站,終點中山廣場,單程,路線是大連火車站——人民廣場——會展中心——貝殼館(15?)——森林動物園(80)——傅家莊——燕窩嶺(5)——北大橋——鳥語林(30)——虎灘樂園(15+100+40...)——港灣廣場——中山廣場。
大連的廣場也非常有名,而且很多,非常適合步行或者夜遊。
大連的電車也很有歷史。
此外,斯大林廣場(現在好像改成人民廣場了)上女騎警,英姿颯爽!
建議不要住在市中心,因為我的親戚就是大連酒店行業的,每年旅遊旺季的時候大連的市中心幾點基本都訂不到了(如果不是跟旅行社的話),所以市區(比如甘井子區)就可以,因為大連很小,所以交通挺方便,住的遠一點點也很近的。
範例3:
黃山旅遊的路線
1.節省宿費和休息舒服住在山角下的湯口;
2.起早登山(做纜車)然後步行邊看邊下山,下山的距離很遠,加上登山時候消耗的體力,要放慢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腳跟盡量先著地,否則腿肚子是很痛的.
3.不要因為沒在山上住看不到日出遺憾,因為山高雲蜜看到日出的幾率是很小的
4.拜託不要在山下或者山上買東西,那裡很貴,有時間可以去屯溪買點特產,但建議不要太多,應該把節省的錢用在西遞和宏村古民居的參觀上,那裡值得一去;
5.假如當地請導游的話,應該給個面子,因為他們幾乎是沒工資的,但不可在專門店中購物太多,這樣導游會仔細給我們講解的;
6.開車去的要注意安全,那裡的規則很嚴厲,山裡沒土匪,但有警察!
7.登山別打傘穿雨衣要好的多,那裡天氣變化大,有條件的最好帶個吹風機,不是美發是衣服濕了可以用它吹吹.
8.在去杭州的路上最好走普通路,因為中途有臨安附近的大溶洞,到昌化還可以買快好的雞血石.
9.當地特產;
1.硯台 2.豆腐乾 3.蘑菇 4.竹蓀
範例4: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6-5-16/snapshot_37853.shtml
(由於篇幅限制)
範例5:
廣州及周邊地區自駕車八日游1路線與日程
春節是全家(5人)團聚的日子。由於我家成員之一,剛跳槽到廣州市區工作,我們決定乾脆全家在廣州團聚,並設計了一個廣州及周邊地區自駕車八日游。大家玩得相當開心,尤其是吃到了廣州最知名的早茶和各種美食,深深體會到了」吃在廣州」這句話的含意。
我們的日程是:
小年夜:廣州炳勝餐館吃笫一頓團圓飯。廣州天河迎春花市。
除夕:廣州白雲山(松風軒早茶、桃花澗、梅花谷、雲台花園)。廣州天河頭啖湯吃年夜飯。
年初一:叢化(五指山景區三椏塘幽谷、文軒苑酒店)。
年初二:叢化石門森林公園。
年初三:番禺(百萬葵園、寶墨園)。
年初四:廣州(荔灣湖公園、沙面、二沙島西餐廳、華南植物園、珠水夜韻)。
年初五:廣州流花湖公園、肇慶(濕地公園、七星岩)。
年初六:廣州小吃步行街。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4. 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佤族人口數為396610人。使用佤語。
佤族是中國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2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境達今高黎貢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漢朝的統屬之下。
從唐代以後的記載可以看出,佤族主要從事狩獵、採集、飼養家畜,有的已經是初期的農業經濟。明清以來,佤族的社會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佤族社會已從原始的採集、狩獵過渡到以農業為主,並從原始氏族公社過渡到以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公社。然而與其他較先進的氏族比較,社會發展仍較緩慢。他們「居山嶺 」,種雜糧,捕獵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婦人用攫鋤之」。雖有寨落,但「遷徒無常,不留余粟。」
新中國成立後,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4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64年2月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保障了他們的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建國40多年來,佤族人民經過開發和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通過治山治水,大力修築水田,改變原始耕作方法,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過去完全沒有工業的阿瓦山區,現在已建立起了水電站、拖拉機站和農具、冶鐵、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佤族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涉及到人類的誕生、萬物的生存,婚喪禮俗,生產生活等眾多的方面,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中的獨具一格的奇葩。口頭傳說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以及謎語、格言等內容,其中,以動物或動物與人為主人翁題材的故事尤為豐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色。
滄源地區自1965年以來發現的崖畫群,雖然尚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內容與佤族的歷史習俗關系密切。崖畫共有10處,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域的半山區,方圓數十里。崖畫中的一幅村落圖,與阿佤山中心地區本世紀50年代村寨的結構與分布相似,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經過自紡自織成布,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佤族人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5. 重慶巫溪開個小型健身房需要投資多少
看來你是相當不了解巫溪的情況,要是我的話,肯定不會在巫溪開健身房。
6. 民風民俗 作文 求助
民風民俗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7. 誰知道春節的民風民俗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鍾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鍾,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准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考資料:中國各地過年習俗
8. 怎樣寫重慶的民風民俗
**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一定會和子孫們同樂。
9. 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苗族--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並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願」,祈求神靈保佑。相信財神,並有「開財門祭」,祭瞬釘一方尺紅布於門上,魔公嗆咒,殺雞獻祭,以示求財。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節日是每年秋後的「西松」節;平時家人遇到認為不吉利的事,或做惡夢等,要殺雞祭祖,並請魔公嗆咒轉達子孫對祖先神靈的祈求。部分苗族也信仰道教。祟奉觀音、關帝、天王菩薩和盤瓢等神。有的苗族稱巫師為「白馬」,有的稱為「昂」,有的稱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稱為「波摩」。「波摩」曾有用漢文書寫、讀士音的經書。近百年來,基督教、天主教傳人雲南苗族地區,並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別成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演中分會(在富民)、基督教佈道公會(在祿豐)、西南基督教聯合會(在元謀)、西差會的內地會(在武定)以及石門坎教堂等教會組織,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10. 求重慶、萬州的 節日民風民俗或工藝品(具體丶500字↓)
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趕年: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一定會和子孫們同樂。
回答者: xcsgjv - 舉人 五級 2-6 15:27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