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人不適合健身
不適合健身的8類人:
1.想減脂卻控制不了嘴
整天喊著減肥卻每天喝著碳酸飲料,稍微鍛煉一下就認為很努力了,然後美食犒勞自己,明明知道油炸要少吃卻每天喊著下次不吃了。
如果真的想減肥的話,我勸你還是別練了,不然結局會很受傷。
2.只健身不健腦
這類人經常會說:「喂,教練這個怎麼練?」、「能給我安排一個計劃嗎?1個月見效的那種!」、「我要練胸肌怎麼練?」
如果剛開始健身有這類問題很正常。但如果把這些問題當做口頭禪,而不去主動學習健身知識,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3.羨慕別人但不願吃苦
整天看著歐美型男、馬甲線女神各種羨慕,國內的健身網紅也關注了一大堆,整天盼著能和他們一樣,自己練卻不願流汗。
肌肉不是看出來的,馬甲線不是看出來的。
如果不想吃苦,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4.急於求成三分鍾熱度
整天尋找快速增肌減脂法則,提問總是不忘記加上「快速」二字,才練一個月就開始各種煩躁,然後到處問遇到瓶頸了怎麼辦。
健身不是玄幻小說,不是撿到一本武林秘籍就能滿級。那些肌肉壯碩線條完美的健身模特的「健齡」少則三五年,多則上十年。
如果你想3個月練成氣候,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5.無法協調健身和生活
一周7練全年無休假,老同學請客吃飯嫌熱量高,學習工作受到影響也無所謂,整天為自己打雞血「No pain No gain」!
「No pain No gain」沒有錯,但任何一個健身者都具有社會屬性,如果你無法協調健身和生活,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6.擺拍打卡婊
走到健身房沒幾分鍾就各種擺姿勢拍照,修圖時間比鍛煉的時間還長,發完朋友圈後健身就結束了。
如果你僅僅是想拿健身當做炫耀,那不叫健身者,而叫健身婊,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7.無腦補劑黨
健身圈有兩個極端,一類是極度鄙視補劑,一類則是補劑痴迷者。前者認為補劑是激素,一吃就廢了,後者則痴迷補劑,認為補劑是神葯。
補劑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神葯也不是惡魔,如果不學一些基礎的營養知識,我勸你還是別練了。
8.產後如果存在盆底問題
先跟著G動app進行盆底修復和鍛煉,盆底肌力達到優秀、膨出下垂得到明顯恢復,並逐步穩定後,在開始做瘦身運動,盆底肌達到3級後,在進行腹直肌修復,順序不可顛倒!
健身並沒有想的簡單,每一個能努力的健身者都是勇士。
② 健身房老闆一般給管理層多少股份求回答
不給分 健身行業不同於一般的大型公司(比如可口可樂或者蘋果) 是一種區域性小規模面銷售為主的服務性行業 其業務可粗略的分為場地租賃(賣會員)和技術支持(賣課)服務的人員也有很強的地域性(一般80%以上主要顧客不會超出半徑3km)以及總量不多的售賣服務(補劑 運動護具 因為會員有限 總出貨量一般不大)
管理很多情況下處於一種看店似的被動狀態 優秀的管理者很難創造額外價值 平庸的管理者只要不偏激行事也很少出現疏漏 再加上國內健身業並不規范 大多數屬於貼牌加盟以及部分合夥經營 管理者 營銷人員和教練團隊沒有很明顯區分
一般情況下 共同經營合夥創業的自然按出資以及技術入股分成 如果規模較大(至少3000平米開外 固定員工和轉場教練總數40以上吧)或者多家連鎖分散管理 的確需要職業經理人 那就按照年終凈盈餘百分比給予獎勵 因為健身房回報率很低 同時器械持續折舊 哪怕給以少量股份 事實上也沒多少實際價值(資產千萬的准上市公司 中層員工0.5%的股份上市後都能帶來巨大回報 投資千萬的健身房 經理給他5%的股份年終實際分紅也拿不到多少 破產清算除了一些半舊的器械什麼都沒有)
對於的確大型 同時運營良好的健身中心 50%凈利潤用於更新設備與再投資情況下 剩餘利潤25%用於反饋固定員工是比較合理的 10%作為銷售團隊年終績效(狀元拿3% 榜眼2% 探花1% 剩下的分4%) 6%籠絡核心教練(一般只給一個鎮館級大佬 根據專精不同 比如國家隊退役教練或者實力型運動員 大級別健美冠軍 賣相比較好的網路健身婊等等) 9%獎勵其他優秀員工(包括一般教練 保潔人員 櫃台服務人員 部門經理等) 這個比例既能保證投資者收益又能調動團隊核心競爭力
③ 什麼是「健身婊」,你在健身房裡遇到過健身婊嗎
健身婊我覺得就是打著「健身」的名義做著白蓮花的事。形容這類人就是裝、虛偽、虛榮、矯情。
比如鍛煉五分鍾,自拍倆小時,練的效果不咋地,身材不咋地,就喜歡對著鏡子狂凹造型,拼了老命盆骨前傾凹出來個翹臀,拍完了再照,照完了P,占著器材不撒手,占著茅坑不拉屎。一去健身房化個大濃妝,噴著刺鼻的香水,每次人沒到味先到。
還有一種就是天天跟別人說,別去健身房,去健身房練會練出肌肉就不好看了,並且時不時就在朋友圈裡曬吃油炸食品,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給別人一種自己是天生瘦天生身材好基因優秀,可從來沒有練過呢,實際呢呵呵。